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7第七课
07.第七课 打ち合わせ
N(+助词)すら…ない 连……都不…… 電車が混んでいて、立つことすらできなか った あまりに重すぎて、持ち上げることすらで きない そのことは親にすら言っていない 仕事が忙しくて日曜日すら休めない 入社してもう20年近くたったが、まだ課長 ですらない
「さえ」と「すら」 さえ:用以强调极端的事例,表示理所当然 的事都不可能,其它的事就不用说了的意 思。接在主格后多用「でさえ」的形式。 另外与「~さえ」可以用于积极的事相比, ~すら:多含有说话人轻视蔑视的语气,故 多用于消极事项即后为否定较多。
~ならでは(の) 多用于积极评价,表示“非…莫属”“独特 的”等意思 意味:只有…才有的…,只有…才能… この音楽家の書いた文書には、芸術家なら ではの鋭い感性が表れている 这位音乐家的文章中,洋溢这艺术家特有的 明锐的感性 このような心遣いは、恋人ならではですね 这样的关心,只有恋人才会有的 一流のホテルならではの品位が感じられる 能感受到只有一流饭店才有的那种品味
☆アパートは部屋の中を見たうえで借りる かどうかを決めたい ☆それぞれの説明をよく聞いたうえで、旅 行コースを選びたいと思う ☆討論会のテーマは、みんなで話し合った 上で、決めた。 ☆家を買う場合は、十分調べた上で、決め た方がいい。 ☆両親とよく相談した上で、留学すること にした。
☆金を貸してやるといったのは、お前がち ゃんと職についてまともな生活に戻った 上でのことだ 学校をやめてアメリカへ行きたいです。こ れはよく考えた上でのことです これは一晩考えた上の決心だから、気持ち が変わることはない
☆やると言ってしまった上は、何かやらな ければならない 既然已经说了要做,那么就必须做些什么 ☆こうなった上はしかたがない 事情既然到这步,就没有办法了 ☆日本に来たうえは、一日も早く日本の習 慣になれるつもりだ 既然来到了日本,我打算尽快适应日本的习 惯 ☆約束した上は、たとえどんな事情があっ ても守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既然约好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必须遵守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7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 (共59张PPT)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部分
(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
(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追求真理)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3、真理的特点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一)实践的特征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内容表述: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 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 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2.表现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 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
3.方法论要求 (1)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 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 特别提醒 ] 系之间不矛盾。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1.内容表述: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 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 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课件
考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是普遍的主要体现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②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米的妈妈是花, 米的爸爸是蝶,外婆是妙笔, 因为蝶恋花。 因为妙笔生花。
因为花生米。
米的妈妈是谁? 米的爸爸是谁? 米的外婆是谁? 米的外公是谁?
外公是苞米花,
因为又抱米 又抱花。
考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联系 人为事物
考点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 整体就不复存在; ②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 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③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 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 分。
两者相 互依赖
两者相 互作用
(08山东卷)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 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 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 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 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 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 方法论原则。
唯
联系的普遍性
物 辩
世界是普 遍联系的
联系的客观性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共12张PPT)
有每个要素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各
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
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
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要素联 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 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认识。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 中,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 现实的
(2) 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
事物,不要违背联系的真实性,主观臆造 联系。 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属性,可 以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方式,建立新的具 体联系。
本课 知识 重点
1 联系的含义 2 联系的特点
世界是 普遍联系的
3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4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用联系的 观点看问题
(3) 如何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直接和间
接;内部和外部;横向和纵向;本质和非 本质;必然和偶然;全局和局部;自在和 人为)。
方法论: ①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 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
多样性、条件性
(1) 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 ①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
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 样或那样的联系;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 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生活于哲学》第7课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教案《生活于哲学》第7课学案《生活于哲学》第7课学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课本知识整合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之间以及的、、。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P54(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运用范围:凡涉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到、、、、”“有利于、、、有利于、、、”注意:A、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B、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C、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事物联系着D.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有区别的。
例1在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其计算结果却发生很大的不同。
在很多其他领域也发现了类似现象。
对这类现象的研究形成了混沌学。
混沌学深化了哲学因果论和规律论的原理,它更深刻地表明①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②普遍联系实际上指的是普遍的偶然联系③看似随机、偶然的现象背后是有其规律的④规律是必然的联系,因此混沌现象无规律可循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例2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P55(1)原理内容:P55。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见P55)例3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
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某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生产味精,形成了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构建起粮食加工和养殖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复习课件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小结: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 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 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 整体。
(2)二者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 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 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 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 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 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小结: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运用说明】: 1、材料语言特征:如果考题材料中出现 “关系到……,关系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正确处理 XX、XX和XX的关系”、“统筹……”之类的语言,大都能 体现联系的观点。
2、用法:这一原理经常应用于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 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 观必须坚持“五个统筹”;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民主 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等。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蝴蝶效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②说法错误,
实际上事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③的说法否定了联系的
只见眼前、 不见过去和将来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
【例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 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 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7第七课
《庐山高图》沈周(明)哲学是一座高山。
拾阶而上,谛听来自智者的纶音妙语;俯首凝神,让思接千载,心游八方。
每个足迹都写满了人类探索的经验,每种方法都搭起了人类进步的阶梯。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有位淘金的老人,临终前问自己的两个儿子要什么东西。
大儿子说:“我要您攒下的黄金。
”二儿子则说:“您把淘金的方法教给我吧。
”于是,老人把金子给了大儿子,把淘金的技术传给了二儿子。
老人去世后不久,大儿子就把金子花光了,二儿子却慢慢积累了许多黄金。
如果我们把前人创造的一切知识成果比作金子,那么取得这些成果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淘金术。
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七课 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7.1.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相关链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台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哲学生活第七课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栏目 导引
必修4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5 年 1 考)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 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2)地位:整体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 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 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化会影响到整体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矛
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栏目 导引
必修4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必修4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5 年 0 考)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栏目 导引
必修4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联系: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 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也离不开整体,整体的 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4)方法论: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其次,必须重视部分 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栏目 导引
必修4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整体功能并不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各部分以有 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各部 分功能之和;反之,则小于(或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和发展的各个阶段②整体处于统率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 的地位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④部 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不能离开整体 •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随堂练习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
随堂练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梦是民族的 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中国人都在 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 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 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只要每个中国人 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 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 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运用整体性的 观点简要回答,怎样正确处理“中国梦”和 “个人梦”的关系。
• A.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 B.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 C.整体功能决定部分功能 • D.整体的功能是部分功能的总和
随堂练习
• 8. 唐代文学家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 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 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 钩出精义。这体现了( )
的意志为转移 • ★②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
联系(都是客观的) • ③要求: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性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2.联系的特征(特点)及其要求 • (3)联系是多样的(具有多样性) • ①联系多样性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
转化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二、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普遍联系的方法论要求) •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 (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 ①树立全局观念或大局意识,立足整体,统筹全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共30张PPT)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树立全局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
理想效果;
24
(2)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 体的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 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事物之间的联系
蝙蝠体内的免疫系统与 病毒之间存在联系。
人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
二、联系的特点 二 联系的普遍性、客性、多样性
事物内部
联 系 的 事物之间 普 遍 性
第七课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唯物论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五课)
(世界是什么)
物质、规律、意识
马 克 思
辩证 唯物 主义
认识论
(第二单元:第六课)
(如何认识改造世界) 实践、认识、真理
主
辩证法
(第三单元:第七、八、九、十课)
义 哲 学
(认识改造世界 的思想方法)
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创新)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2)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3)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课件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 部)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分析下列漫画,启示我们:
①既要重视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
的联系,又要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始和长 远的联系,重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料节。
②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不各种 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及。
16
3、联系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
9
分析点拨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1)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 的活动才能形成;
(2)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10
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 忌主观随意性和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 联系。
11
想一想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 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12
沿线地质复杂,滑坡、泥石流、地震、雷击等灾害严
重,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是青藏铁路建设
的3、“建三大立难新题的”联。系原理:
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
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
据事物世的界固上有海联拔系最,高改无的变能铁事为路物力—的—?状?青态藏,铁建路立新的具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各种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山高图》沈周(明)
哲学是一座高山。
拾阶而上,谛
听来自智者的纶音妙语;俯首凝神,
让思接千载,心游八方。
每个足迹都
写满了人类探索的经验,每种方法都
搭起了人类进步的阶梯。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有位淘金的老人,临终前问自己的两个儿子要什么东西。
大儿子说:“我要您攒下的黄金。
”二儿子则说:“您把淘金的方法教给我吧。
”于是,老人把金子给了大儿子,把淘金的技术传给了二儿子。
老人去世后不久,大儿子就把金子花光了,二儿子却慢慢积累了许多黄金。
如果我们把前人创造的一切知识成果比作金子,那么取得这些成果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淘金术。
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
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七课 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7.1.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相关链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台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做起,最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归宿。
《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7.1.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相关链接
中国建筑从汉代以后逐渐把屋檐做
成微微向两侧升高的形状,特别是屋角
部分明显地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
这个如鸟滑翔的造型,既可以使阳光充
分照入室内,使雨水借抛物线流向远处,
又具有审美价值。
这一类带有人的精神
意向的事物一经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出
来,便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人的意识之
外。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关链接
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人类创造的一种联系
7.1.3联系的多样性
中国建筑中的飞檐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
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
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
速和便捷,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
村”。
为促进全国高校在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广泛
合作,教育部于2003年10月13日宣布建立中
国教育科研网格,届时全国100所211工程建设
重点大学将实现广泛的资源共享。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因此,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相关链接
食物链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整个生物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渣里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浮游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的食物链,一步一步地转移、积聚、浓缩,最后进入人体。
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
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004年6月5日.一群小朋友在“世界环境日”
的宣传横幅上签字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 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7.2.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2.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木桶和木板的对话
⑴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构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
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
这样,一本书到最后可能变成简单的几张图表,书也就读“薄”了。
宋代苏东坡读书用的是“八面受敌”法。
一本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
从这一角度读,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从另一角度读,解决另一方面的问题。
如此步步深入,最后就掌握了这本书的全体,书也就读“厚”了。
⑴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⑵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
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
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l+1>2。
这一方法对于安排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