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合集下载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件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件
17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Leabharlann 每个人要处理的三个关系: 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 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18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思考
这样看 我离天很近吧
只要我不醒来 世界就不存在 19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是为了什么。
10
1.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1
“过犹不及”-- 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度” “拔苗助长”--不尊重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 “郑人买履”-- 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 “刻舟求剑”-- 否认事物的运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12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你为什么选择文科?
(“兴趣”、“基础较好”、“家庭因素”、“其它科目都不 好”……)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观点 2、你幸福吗?
事物的相对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3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什么是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中国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
造世界。
23
什么是哲学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
法和根本观点。
自然界
整个世界 客观世界
人类社 会
主观世界
思维、意识
(2)世界观的范围:
关于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例如世界本质等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活处处有哲学精品课件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活处处有哲学精品课件
正当哲学家与渔夫继续交谈时,一阵大风 将小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都被抛进河里。 这时,船夫说:“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在 水中挣扎着回答道:“不会。”船夫 说:“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 活处处 有哲学 精品课 件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 活处处 有哲学 精品课 件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 活处处 有哲学 精品课 件
哲学家的智慧
苏格拉底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 活处处 有哲学 精品课 件
培根
爱因斯坦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 活处处 有哲学 精品课 件
苏格拉底的悍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 活处处 有哲学 精品课 件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 活处处 有哲学 精品课 件
哲学小故事: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中
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在船划动 后,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 摇摇头,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 的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问:“你 研究过数学吗?”船夫又摇摇头,哲学家 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 活处处 有哲学 精品课 件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 墨子以及西方哲学家都探究“天” 的道理,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 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 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 说,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 活处处 有哲学 精品课 件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一种反应
和认识,是一种意识。
改造世界:是在认识世界的前提下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 人类活动。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5.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主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第4课)

生活与哲学(第4课)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 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 和暂时的 规律的含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遵循规律 利用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实事求是)
二、重要考点分析: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是指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特性,它不是万事万物 的总和,也不是指事物具体形态的特性,而是把世界上万事万物 与意识联系起来比较时抽象出来的共同特性。 物质与意识相比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还有其 他属性,如运动、矛盾等,但这此属性意识也具有,因而不能称 为“特性”。(客观实在—物质现象;客观存在——物质或精神 现象) (2)把握物质的可知性 即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把“客观实 在”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加以认识,故此它是可知的。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 ①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 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 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 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 的。
体验高考
3、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从哲学上看,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相关的旧 的科学理论,是由于它

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知识讲解

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知识讲解

3.铁在室外生锈了 4.光的传播 5.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即物质都在运动
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意识的运动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①是唯物主义观点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④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探究: 1.你从诗中看到哪些东西在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 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 的。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 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 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 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
由王国。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说 明了什么?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逢八必发
▲阶级斗争规律
▲新陈代谢
C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生活与哲学第4课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生活与哲学第4课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

高密五中高二政治新授课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No.7312 309【拓展案】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

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8.《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9.宋代诗人陈与义有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地球自西向东自转10.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

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过: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

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

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编写:赵长荣 审核:郑来福 课时:1课时 使用时间:2013.11.17【预习案】【学习目标】识记并准确理解哲学上的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结合实际事例,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课件(统编版必修4)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课件(统编版必修4)

评述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 在人们对事物的各种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能够被称为真理?
真理的客观的
真理的含义:
客观事物复杂多变,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客观性
正确反映
真理面前人人 平等
真理
主体
客体
错误反应
谬误
真理都是正确的认识
反复性
认识的特点
无限性
上升性
方法论
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人不怕犯错误,要 正确对待错误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 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真理。
人教版 高中政治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非常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C.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D.真理都是具体的
堂练习
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做出单独二孩、全面
二孩等积极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我国于2021年开始
实施全面三孩政策以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
A 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这体现了(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调查就不可能获得认识
④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5、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
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
B 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好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 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 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 物。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四课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PPT课件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四课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PPT课件

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
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
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的运动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C
24
2、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
流”的观点 B
A、正确反映的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 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 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
2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
电子饶着原子核运动 铁生锈,事物腐烂
自然界是不停运动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
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 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
过程中认识规律
58
3.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
C 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些话说明( )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决 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51
物质是运动的
世界是物质的
固 有
主观想象的

运 动 规律是 是 物质运 有 动过程 规 中本身 律 的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件: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共54张PPT)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件: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共54张PPT)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基本框架: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什么是哲学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认识论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群众观 、价值观
人生观
【全书基本框架】
辩证的唯物论
辩证唯 物主义
唯物的辩证法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
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 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 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 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4、马克思说,“如果没有哲学我就不能
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A 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 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结亚论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 慧”。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有没斗有注转开星意始移:?,这空春间并秋有变不没换意有,味尽我着头们?仰所宇望有宙苍的由穹哲何:而时学来间都? 万是物正从确何的而生。?西天可有天堂?世间可有鬼神?
人类可有灵魂? ①中国…的…老子说: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导语
英国哲学家培根: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 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 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辨”
哲学使人……
要使我们的生活保持稳定,就要学好政治与生活;
要使我们的生活丰衣足食,就要学好经济与生活; 要使我们的生活富有情趣,就要学好文化与生活;
要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智慧,就要学好生活与哲学。
②王夫之说:宇宙是由“气”组成的物质实体;
③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世界的始基;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的含义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产生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反思的一门学问。

4.从特点来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产生: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的作用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正确对待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4)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5)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③.世界观人人都有,它往往是不系统的、零散的。

哲学必须是哲学家把一般人的世界观研究整理而形成的,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2.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6)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生活与哲学第4课

生活与哲学第4课

2、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世界是运动的
1.运动的含义
——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 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空间上)事物的位 置移动变化、数量的 增减变化及性质的变 化。 (时间上)事物 的产生、发展、 灭亡过程。
2. 运动的重要性
— 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
观点6: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合怪哉
原理总结
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 止的存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 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 论; 二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 诡辩论。
世界物质性原 理及其方法论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产生、基本要素)
意识依赖于物质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普遍性 3、规律的客观 性 4、规律的普遍 性、客观性与发 挥主观能动性的 关系
世 界 的 运 动 性
运动概念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是什么?
③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苹果落地、月球围绕地球转(不是规律是现象)。 -----万有引力(是规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规律是现象) -----遗传规律。 但瓜的大小、豆的长短则不是规律,是偶然的。
④稳定的:只要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就会发生作 用。 只要存在宏观物体,万有引力规律一定起作用。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南水北调»(刘铁军摄)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查找生命的永恒。

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一辈子。

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那么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差不多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依旧能够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独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进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摸索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身点。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明白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然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1世界的物质性4.1.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进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进展史,它们差不多上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全然不存在什么上帝,因此也可不能看上帝和诸神制造世界的活动。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圣经·旧约·创世记»上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翌日造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公开课(24张PPT)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公开课(24张PPT)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2.(2015·天津文综,7,4分)中国经济发展
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
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
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
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
3、重要性
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 动是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本身就有的而不是外 部强加给它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运动
二、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 存在方式。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2、关系
区别
联系
含义
特点
无条件的、永恒 静止是

宇宙间一切事物 的、绝对的 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的 特殊状
态,动
性质相对稳定;
中有静,

位置或运动状态 有条件的、暂时 静中有

相对稳定
的、相对的
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 对静止的统一
理解二者的关系
例1:人的成长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我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这是古希腊哲人欧布里德的著名命题。也许有人认为 这不过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一个文字游戏,然而正是这个 简单的句子,引起了一场2000年之久的争论!千百个逻辑 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为此耗尽了他们的生命,也因此而 获得荣誉。因为这句话里蕴含着意义深远却又难以解决的 悖论。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一轮复习 ppt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一轮复习 ppt课件
▪ D.神创论观点
ppt课件
11
▪ 2、“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 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
之中”。这句话是说( D )
▪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 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 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ppt课件
16
易混易错点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 ①取得成功要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什么?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原理内容:⑴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承担者。 (3) 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 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错误倾向: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离开运动谈物质是
形而上学的物质观。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方法论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 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 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 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ppt课观件 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5
错误倾向: ⑴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 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 ⑵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 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形而上学错 误。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ppt课件
4

2019-2020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四课第1框 (共20张PPT)

2019-2020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四课第1框 (共20张PPT)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是对世界万事万物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 和现象共同特性的 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 抽象和概括,相对 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 于意识来说,它是 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 第一性的东西,不 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 包括精神、意识现 有精神、意识现象。 象。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 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 客观存在)的精神、意识现象。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 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 处。
尊重、顺应自然——基本前提 利用、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 持续发展。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A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最求真理 (唯物论与认识论:4~6课) 唯物论——物质观——第四、五课 认识论——实践观——第六课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物质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世界 的物 质性 认识 运动 把握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 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 性(意识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事物的共同属性(不 是个别特性); 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 是一般属性); 物质是可知的(不是不可知);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 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 (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

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

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1世界的物质性
4.1.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圣经·旧约·创世记》上
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
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
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
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
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
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

天地
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
休息日。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
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
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古希腊哲学家在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 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⑴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
、“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⑵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

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从中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相关链接 “物质”一词是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创造者”。

它是天地宇宙的根本,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

笛卡儿说:“地和天是由同一物质做成的,
而且纵然有无数世界,它们也都是由这种物质构成的。


4.1.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 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
的物质性。

专家点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人们
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4.2.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宏观物
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
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总之,脱离物质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火山爆发超新星“仙后座A”爆炸形成的壮观美景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关链接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因为不能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而走向了诡辩论。

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
专家点评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为了否定运动,提出了“飞矢不动”说。

从一定意义上讲,飞箭在某一瞬间的确是只在这一点上而不在那一点上。

但是,就在这一瞬间,它又包含着离开这一点移到新的一点的趋势,因此,在同一瞬间,飞矢既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

正是这一矛盾的连续产生和不断解决,使得飞矢能够不断地从这一点飞到下一点。

芝诺论证的症结在于,否认这一矛盾,把飞矢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4.2.2运动是有规律的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
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

正如空气一旦稀薄时,人们会更深切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及其对于生命的意义一样。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