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试题
《孟子》精选试题
《孟子》精选试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②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2)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1)①(4分)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
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注意“焉”“以为”及反问句式)②(4分)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
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注意“则”“是”“为”等字)(2)只有与民同乐,才能得到百姓拥护。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象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
”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
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
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
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孟子曰:‚不仁者可与方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习题(含答案)
(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轲,字,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 “” ,称其为“”。《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编成,全书共7篇,是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
15.①无通“毋”,不要。
②无通“毋”,不要。
③颁同“斑”,花白。
④涂同“途”,道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要从句意上理解字义,记住通假字。如①无通“毋”,不要。②无通“毋”,不要。③颁同“斑”,花白。④涂同“途”,道路。
C.无乃尔是过与D.又闻子规啼夜月
二、语言表达
11.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的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请模仿这种用法,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含有比喻的话。分别对小王和其母亲进行劝说。
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独立”打基础。而小王的妈妈却对16岁的儿子的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待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的基础。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 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 ,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4.hàoyèshēngcù gǔwūsàngtúnzhìxùwàngpiǎo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其理论依据是()。
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初,性本恶C. 人之初,性本空D. 人之初,性本无2. 孟子提出的“四端”指的是()。
A. 仁、义、礼、智B. 孝、悌、忠、信C. 礼、乐、射、御D. 智、信、勇、严3. 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
A. 团结一致B. 地理优势C. 气候条件D. 军事力量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是指()。
A. 人性本恶,后天教化可以向善B. 人性本善,后天环境可能使其变恶C. 人性本恶,后天环境可能使其向善D. 人性本善,后天环境不改变其善5. 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
A. 以德治国B. 以法治国C. 以武力治国D. 以经济治国6.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强调的是()。
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法律至上D. 道德至上7. 孟子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
A. 道德B. 道路C. 道理D. 道教8. 孟子提出的“义利之辨”主张()。
A. 重义轻利B. 重利轻义C. 义利并重D. 义利无关9. 孟子认为“君子不器”的意思是()。
A. 君子不使用工具B. 君子不拘泥于一种形式C. 君子不从事工艺D. 君子不使用武器10. 孟子提出的“养气”是指()。
A. 培养勇气B. 培养志气C. 培养正气D. 培养和气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_________思想。
2. 孟子提出的“________”是指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的本性得以发展和完善。
3. 孟子认为“________”是实现仁政的基础。
4. 孟子认为“________”是治国的根本。
5. 孟子认为“________”是达到理想社会状态的关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畎亩(quǎn)公孙衍(xián)B. 傅说(yuè)丈夫之冠(guān)C. 胶鬲(gé)法家拂士(fú)D. 百里奚(xī)富贵不能淫(yín)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 戒之曰必敬必戒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C. 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 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富贵/不能淫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必先/苦其心志D. 一怒/而/诸侯惧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B. 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C. 丈夫之.冠也/此之.谓大丈夫D. 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对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富贵不能淫》一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孟子三章》测试题
《孟子三章》测试题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共10分)米粟()畎亩()公孙衍()傅说()丈夫之冠()胶鬲()曾益()百里奚()富贵不能淫()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共24分)(1)委而去之______(2)亲戚畔之_____(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 畎亩:_____________(4)行拂乱其所为______(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6)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__________ 大丈夫:__________(7)富贵不能淫淫:__________(8)贫贱不能移移:__________(9)威武不能屈屈:__________(10)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3.默写(共66分)(1)孟子认为,大丈夫需占据“仁、礼、义”,按文中的话含蓄地说,就是: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与否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试题卷答案
选修《孟子》试题卷班级:姓名:座号:总分:等第:一1.(6分)1)卒通猝解释:突然2)由通犹解释与…一样、好像3) 畜通蓄解释:积累4) 内通纳解释:结交5) 爵通雀解释:鸟雀6) 厌通餍解释:满足2(6分).7)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顺接8)古义:妻子与儿子今义:仅指妻子9)古义:国都今义:国名10)古义:依赖依靠今义:抬头看11)古义:这不是今义:对错12)古义:伸长脖子今义:引导3.(6分)13)类型:名作动解释:残害14)类型:名作动/意动解释:把..当作快乐15)类型:名作动解释:按照礼节对待16)类型:使动解释:使..空着17)类型:名作动解释:穿着18)类型:意动解释:把…放在后面二.19)(6分) 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跟他说什么,自己放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做什么。
说话违背礼义,就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己不能遵循礼义,就叫做自己放弃自己。
20)(6分)天子到诸侯的国家去叫巡游;巡狩就是巡游、巡视诸侯驻守、掌管的疆土。
诸侯向天子朝拜叫述职;述职就是向天子汇报自己履行职守的情况。
没有不和政事相关联的。
春天视察耕种情况对缺粮的百姓给予补助,秋天视察收获的情况,对歉收的百姓给予救济。
21)(6分)因此圣明的国君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足够用来赡养父母,向下足够用来养活妻儿,好年成一年到头都能吃饱肚子,收成不好的年头不被饿死;然后再引导他们走向善道,所以百姓顺从国君就很容易了。
三(15分).22)(C)23)(D)24)(B)25)(A)(C)四.26)(4分)(C)27)(4分)(D)28)(6分)①“天时地利”是客观外在的,“人和”是主观内在的,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更加重要。
②本文体现的是施行仁政才能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29)(4分)(D)30)(4分)(B )31)(6分)①孟子运用这个比喻,说明百姓对仁义的渴望和拥戴就像水向下流,野兽归于旷野一样自然,②施政者必得民心,得民心者则得天下。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孟子》二章习题精选一、基础测试题1.表述下面句中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城非不低也,池非不浅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回去之??池:坚利: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并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就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exile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3.融合语境,表述多义词。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于色,发于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5.表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表述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无法。
_____通_____()二、课内语段写作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并助,诛之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并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打亲戚之所畔,故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
③1.“得道者”指______,“道”指_____,“君子”指______。
2.“道”的利害同意了什么?(用原文词语归纳)_________。
3.文中彰显全篇结论的句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述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a.故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c.多并助之至().d.得道者多并助().5.这段文字的修辞特点:有a排比句,b骈句,c散句。
划线句①是______,②是_______,③是_______。
三、问答思考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四段第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译者?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等论证方法。
孟子哲学试题及答案
孟子哲学试题及答案1.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性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都具有天赋的仁爱之心,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发扬善良的本性,实现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2. 孟子是如何理解人性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天赋的仁爱之心。
他相信人们天生具有关心他人、体恤他人的能力,只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修养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3. 孟子认为如何实现人的完善?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实现人的完善。
他主张通过研究经典文化、道德规范以及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来塑造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
4. 孟子如何看待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孟子认为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是确保人民福祉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他强调君王的道德高尚和责任感,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为本,以身作则,关注民生,保障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5. 孟子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何见解?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应该发扬仁爱之心,尊重他人,体恤他人的困难,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他主张君父臣子、兄弟之间都应该遵循仁爱和互惠的道德原则。
6. 孟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影响是什么?孟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强调人性本善和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观念和治国理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孟子的思想仍然被引用和借鉴,对于塑造社会公德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以上是对孟子哲学的几个试题及简要答案,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孟子三章》测试题
《孟子三章》测试题姓名班级组长一、原句默写(14分)1、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对“大丈夫”是如何要求的:,,。
2、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大丈夫应该:,;,。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4、孟子认为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二、选择(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殷.勤∕踏.青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4、“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5、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6、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7、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8、“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4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的观点是什么?A. 人心本恶,需通过教育来修正B. 人心本善,需通过修养来发扬C. 人类的行为完全受环境和机缘的影响D. 人性本无善恶之分2. 孟子所强调的“仁”的含义是什么?A. 为他人着想,体现人类的善良情感B. 受到道德教育后的内在修养C. 展现出智慧和非凡才能的人格特质D. 追求个人发展与满足的需求3. 孟子提出的“君子”理念强调了以下哪个方面的修养?A. 个人道德修养与人际关系管理B. 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的提升C. 追求物质享受与社交娱乐D. 个体自由和权利的追求4. 孟子提出了“天命论”,它强调了什么观点?A. 人类行为受到先天的命运安排B. 人类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C. 个体的权利和选择是至高无上的D. 人类应该顺从自然规律的安排5. 孟子所认为的“仁政”指的是什么?A. 一种以爱心和善意为导向的政治理念B. 一种追求社会公正与平等的政府制度C. 一种力求形成道德显赫的政治秩序D. 一种通过法治实现人民权益保障的方式6. 孟子关于教育的观点认为什么?A. 教育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B.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C.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D. 教育应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智力7. 孟子所强调的“非礼勿视”原则是什么意思?A. 高尚的人应该远离庸俗之事B. 只有符合道德规范的事物才值得关注C. 对于不符合礼仪的事物应保持冷漠D. 对于不道德的行为和观念应予以谴责8. 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认为以下哪个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A. 家庭关系的和睦B. 社会秩序的维护C. 个体的自由和权利D. 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请简要解释孟子的“四端”理论。
答案:孟子的“四端”理论指的是人类性情中的四个品质或能力,即仁、义、礼、智。
仁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品质,指的是爱心、善意和为他人着想的情感。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作者孟子是: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A. 以民为本B. 重视教化C. 重农抑商D. 反对战争答案:C3. 孟子认为“性善论”是人之本性,以下哪个观点与之不符?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性,善也C. 人之性,恶也D. 人之性,可善可恶答案:C二、填空题4.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________”,意指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答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 孟子认为,仁政的实施需要“________”,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答案:教化6.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________”,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三、简答题7.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生就具有善良之心,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善性。
8. 孟子是如何论述“仁政”的?答案:孟子认为仁政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他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通过教化来培养民众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强调,仁政的实施需要君主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民众向善。
四、论述题9. 论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民众的福祉。
孟子强调君主应关心民众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并通过教化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历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五、翻译题10. 将下列孟子的名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时机不如地理位置有利,地理位置不如人心团结。
六、阅读理解题11. 阅读以下孟子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测试题
《孟子》测试题姓名:学号: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__,字___,是___时期的大____家、____家和____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____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____”。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___;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后世常“____”并称。
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2.《孟子》相传是____及其____所作,记录了孟子的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_______,_______,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辞精辟,_______,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
二、释词:郭:环:池:兵革:兵:革:委:去:域:至:顺:发:畎田:举:……于是人也.:大任.:版筑.:空乏:拂.乱.:敌国:曾益:恒过:作:入:出:三.一词多义(1)三里之城.()(2)城.非不高也()(1)七里之.郭()(2)委而去之.()(3)多助之.至()(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斯是.陋室()(1)舜发.于畎田之中()(2)发.于声()(1)行拂.乱其所为()(2)入则无法家拂.士()(1)管夷吾举于士.()(2)入则无法家拂士.()(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3)以.牒为械()四、通假字1.亲戚畔之(“”通“”,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通“”,________)3.衡于虑(“”通“”,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________)五、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5.天下顺.之(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6.必先苦.其心志(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7.劳.其筋骨(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8.饿.其体肤(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9.空乏..其身(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0.行拂乱.其所为(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1.所以动.心忍性(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2.所以动心忍.性(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3.人恒过.(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7.然后知生.于忧患(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18.死.于安乐(___词作___词词义________)六.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________今:________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3.池.非不深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5.兵革.非不坚利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6.委.而去之古:________今:________7.委而去.之古:________今:________8.亲戚..畔之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9.故君子有.不战古:________今:________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________今:________11.舜发.于畎田之中古:________今:________1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________今:________1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14.征.于色古:________今:________15.而后喻.古:________今:________16.入.则无法家拂士古:________今:________1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________今:________18.入则无法家拂.士古:________今:________1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__________今:___________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7.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孙叔敖举于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发于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生于忧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衡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测试题姓名:学号: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子复习试题(带答案)
孟子复习试题(带答案)年级:班级:姓名:考号:装订线第18课《孟子》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1. 给加横线字注音 1.体恤( )2.域( )民3.寡( )助4.忧患( )5.畎( )亩6.拂( )士2.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E.行拂乱其所为人则无法家拂士3. 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成语 1.多助之至 2.失道者寡助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6.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7.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佚。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
(1)故 (2)是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
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作者是,他是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野芳发而幽香 3.下列各句中“故”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孟子》三章同步检测附答案解析
一、积累运用(共 16 题;共 136 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寡助
米粟
公孙衍 丈夫之冠 畎亩
傅说
百里奚 法家拂士 曾益
胶鬲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④寡助之至
⑤丈夫之冠也
⑥与民由之
⑦父命之
⑧舜发于畎亩之中
⑨人恒过,然后能改
⑩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 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7.【解析】【分析】对“立天下之正位”理解有误,“正位”喻指“礼”,不能理解为高位 。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 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8.【解析】【分析】B 项,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的是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 人有所成就。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 , 系之衣带间。其词云:“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扬扬颜色不变,观者如堵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 面再拜而就死。见者闻者,无不流涕。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居天下之广居 ②贫贱不能移 ③庶几无愧 ④见者闻者,无不流涕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而就死。 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顶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1.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大连市(09辽宁省)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答案:B2. 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法治B. 人治C. 德治D. 礼治答案:C3.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什么为先?A. 权力B. 财富C. 民心D. 武力答案:C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哪一篇?A.《梁惠王上》B.《滕文公上》C.《离娄上》D.《公孙丑上》答案:A5.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所认为的“性”是指?A. 性格B. 人性C. 性别D. 性行为答案:B6.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培养道德C. 培养财富D. 培养权力答案:B7. 孟子主张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什么?A. 人际关系B. 人民的和谐C. 人与自然的和谐D. 人与社会的和谐答案:B8.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社会至上答案:B9.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什么?A. 名利B. 权力C. 道德D. 财富答案:C10. 孟子认为,一个人在面对不义之财时应该如何做?A. 接受B. 拒绝C. 犹豫D. 无视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____。
答案:善2. 孟子主张的“仁政”包括了“____”和“义政”。
答案:德政3.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____”为先。
答案:义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中,强调了“____”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5.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____”为重。
答案:民心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
2. 孟子的“仁政”主张有哪些具体内容?答案:孟子的“仁政”主张包括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推行德治,提倡教化,以及重视道德修养等。
孟子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A. 《论语》
B. 《孟子》
C. 《大学》
D. 《中庸》
2. 孟子提出的“四端”指的是什么?
A. 仁、义、礼、智
B. 忠、孝、廉、耻
C. 信、义、和、平
D. 仁、义、礼、乐
3. 孟子认为,人若不培养自己的善端,将会如何?
A. 变成恶人
B. 无法成为君子
C. 丧失人性
D. 无法成就大业
二、填空题
4. 孟子认为,一个人若没有仁心,就无法_________。
5. 孟子主张,人应该通过_________来培养自己的道德。
三、简答题
6.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7. 结合孟子的“仁政”思想,论述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仁政。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A
3. C
二、填空题
4. 爱人
5. 教育和修养
三、简答题
6.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
潜质,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这些潜质,实现个人的道德
完善。
四、论述题
7. 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仁政,首先需要政府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制定
公平正义的政策;其次,要注重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
任感;再次,要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秩序;最后,要鼓励社会参与,让公民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共同推动社
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精读》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精读》章节测试题及答案1.【多选题】我国古代时期的“四书”是指()。
答案:«孟子»«中庸»«论语»«大学»A、«孟子»B、«论语»C、«中庸»D、«大学»2.【多选题】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将道德规范概括为()。
答案:仁义智礼A、仁B、义C、礼D、智3.【判断题】传统是一个在不断运动、碰撞、反思、凝结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脉络。
()答案:√孟子思想的历史画像1.【单选题】以下人物中主张诸国合纵抗秦的是()。
答案:公孙衍A、齐宣王B、张仪C、公孙衍D、梁惠王2.【多选题】关于孟子的历史形象,以下说法符合的是()。
答案:强权面前的藐视者乱世中的呐喊者深刻的人性反思者先王之道的痴迷者A、深刻的人性反思者B、乱世中的呐喊者C、先王之道的痴迷者D、强权面前的藐视者走进《孟子》:语言1.【单选题】“叟不远千里而来”中的“叟”的意思应该是()。
答案:长老A、您B、老头C、长老D、臣子2.【单选题】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是()。
答案:«方言»A、«中庸»B、«大学»C、«汉语»D、«方言»走进《孟子》:历史1.【判断题】孟子与梁惠王的会面是两位老者的会面,句中的“叟”带着梁惠王的尊重。
()答案:正确2.【判断题】我们精读«孟子»时,要对当时的历史有宏观与微观的了解。
其中宏观是指对具体事件、具体人物、具体情境的考察。
()答案:错误走进《孟子》:文本1.【单选题】流传至今最早的«孟子»注本是()。
答案:赵歧的«孟子章句»A、杨伯峻的«孟子译注»B、赵歧的«孟子章句»C、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D、焦循的«孟子正义»走进《孟子》:关切1.【单选题】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阅读试题(1-6章)1、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盂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
2、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日:“敢问其次。
”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子路》)(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孟子把义放在最高标准,孔子在与子贡的谈话中把品德修养和国家利益放在最高标准。
B.孔子和孟子都一致谈到了作为“士”的行为准则:言是不需要信,行也是不需要果。
C.信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实孔子也认为“信”是“士”的重要标准。
D.孟子还说过:“君子不亮(通“谅”,即信),恶乎执?”即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有操守?所以孟子并不认为君子不需要讲信用。
(2)不少书籍都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孔子的格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王①: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②之!“《诗》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笃周祜⑥,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注释]①王:指齐宣王。
②大:意指大勇。
③赫斯:发怒的样子。
④爰:语首助词,无义。
⑤遏:止;徂(cu):往,到。
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⑥笃:厚;祜:福。
⑦厥:用法同“其”。
⑧衡行:即“横行”。
(1)孟子用《诗经》的诗句正面暗喻齐宣王要像那样,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引用《尚书》的话,指出君王是帮助上帝来的,负有让天下安定、不让人横行霸道的责任。
(3分)(2)孟子又说:“好勇斗很,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勇”的理解。
(3分)4、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
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
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
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
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3分)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是。
②熄:同“息”。
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
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
④女:同“汝”。
⑤淫:乱;移:变;屈:挫抑。
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3分)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滕文公下》)注释:①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
②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
③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
(1)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法学好。
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
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
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
(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孟子·离娄下》)(1)、对以上文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在该文段中主要是阐述了什么样的人才是贤者。
B“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一句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不回家的决心。
C“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孟子的意思是说,应正好衣冠,然后“往救之”,方不失君子风范。
D因为颜回不追求物质享受,所以孔子认为他是贤者。
(2)、为什么孟子说“禹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8、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6分)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一八)[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
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
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也曾列举水的仁、义、勇、智等美德,此章“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等意义,正是孟子体会孔子观水所说出来的道理。
B.孟子认为研习任何学问,要是具备了“有本有源”、“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等条件后,自然日益穷高极远,广博精微,具备高瞻远瞩的气象,洞察细微的能力。
这就是“放乎四海”的意义。
C. 孟子曾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这里的“不盈科不行”与此章中的“盈科而后进”,都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学习必须有根本。
D. 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月间的大雨相对比,说明了名声超过了实际才德,人格高尚的人认为这是可耻的。
并借此启示徐子,不要只注重名声而不务实际,要加强实际才德的修养;名声和实际才德相符,才是光彩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3分)答:9、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6分)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②。
”(《孟子•离娄下》)【注】①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
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
”②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
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
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
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