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第九章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课件(新版)第9章.ppt

公共管理学课件(新版)第9章.ppt

第 一
(一)运行基础

(二)行为特征
非 营
(三)交易模式
利 组
(四)税法规制
织 概
(五)管理职能

(六)管理方法
五、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
第 一
(一)政府从非营利组织获得

信息,即通过接触、商洽、接待、
座谈、询问、调查、谈判等方式了

解非营利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然后
营 利
经过政府内部转换,

变为规章、条例、意


(三)社会评价功能
(四)社会裁断功能


(五)社会调节功能


(六)社会协调、代理功能


(七)倡导社会文明职能



二、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政治作用


非 营
(一)政府合法资源的提供者
利 组
(二)公共道德观的培育者


(三)政府权力的监督者

用 与
(四)公民参政素质的促进者


三、非营利组织在中国转型时期


美国慈善统计中

心的免税团体分类体

系(NTEE)划分了25类

非营利组织 。
二、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目前我国的全国性非营利组织

分为17类:产业部门 、社会服务与
非 营
社会福利、公共事务 、信息与技术 服务 、卫生 、体育、教育 、文化
利 组 织 概 述
艺术 、新闻出版、科学技 术 、人文社会科学 、环境 能源 、特殊性质企业行业 组织 、职业组织、地区组 织、个人联谊、其他组织。

公共管理学(21世纪管理学系列教材)第9章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管理学(21世纪管理学系列教材)第9章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9.1.2 公共危机管理结构体制与职 能
3.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1)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 (2)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 )
•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体制 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体制 •建立分级响应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建立分级响应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建立健全危机管理联动协同体制 建立健全危机管理联动协同体制
17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9.2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公共危机预警流程图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9.2.1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2.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框架体系 2.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框架体系
(1)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 )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 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 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 (2)公共危机预警的咨询系统 ) (3)公共危机预警的组织网络 ) (4)完善的法规体系 )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9.1.3 公共危机管理过程
3.公共危机的动态管理模式 公共危机的动态管理模式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危机预警及准备、识别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危机预警及准备、识别危机、隔离 危机、管理危机以及善后处理等环节过程。努纳梅克(Jay Nunamaker) 危机、管理危机以及善后处理等环节过程。努纳梅克 强调危机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应将危机暴发前、 强调危机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应将危机暴发前、危机发生期间和危机 解决后等三个阶段作为探讨指标, 解决后等三个阶段作为探讨指标,然后依此指标来分别规划各阶段所 需的管理活动,并建构出相应的动态管理模式。 需的管理活动,并建构出相应的动态管理模式。 (1)危机爆发前的活动 ) (2)危机爆发时的活动及设备 ) (3)危机解决后的活动 )

公共管理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2015041课程名称;公共管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32/2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对象: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内容简介:绪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及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视野中的政府角色;公共企业;管理内部要素;管理外部要素;公共政策设计、执行和评估;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必修课本课程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在探讨公共与行政的联系与区别、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凸现了公共管理的管理、责任和市场化内涵;在介绍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和理论,明了公共管理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要素以及公共政策的一般规律和公共伦理的一般知识情况下,展示了公共管理学主要的理论知识.针对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本课程还介绍了当代西方国家为应对这两种趋势而做的企业型政府再造和电子化政府塑造中的经验,并对中国的政府再造问题提供了一些学术上较为公认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本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性质,又要了解这门学科的一般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新的研究成果。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力争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解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掌握其本质特征求;了解这门课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总之,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有一个基本认识,具备公共管理学所覆盖的知识掌握能力。

教学重点:深刻把握公共事业管理学的涵义,了解公共事业管理学学科特点。

教学难点:公共管理和公共物品概念的界定1、公共管理2、公共物品教学内容:1、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时代背景理论背景2、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行政学是政府管理学,而公共管理学把主体外延至社会其它公共组织从政府管理到公共管理,是管理理念的转变。

公共管理学-第九章

公共管理学-第九章

第九章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第一节公共组织文化概述一、文化、组织文化、公共组织文化(一)文化定义: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基本特点:1、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制约指导人类活动方式的原因;2、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依据信息传播系统传递;3、具有适应性;4、具有整合性;5、不断变化。

作用: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又对产生它的各种因素起反作用(推进或阻碍)。

(二)组织文化定义1:指组织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业务理念,包括组织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精神现象等。

定义2:指组织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特征:(1)意识性;(2)系统性;(3)凝聚性;(4)导向性;(5)可塑性;(6)长期性。

(三)公共组织文化定义:广义的公共组织文化指公共组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公共组织制度和公共组织机构;狭义的公共组织文化则指公共组织意识形态,即在公共组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公共组织与公共关系的各种组织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和精神活动状态。

(本章所分析的都是狭义的公共组织文化)二、公共组织文化的类型(一)根据结构——功能分析1、角色型公共组织文化;2、权力型公共组织文化;3、任务型公共组织文化;4、人本型公共组织文化;(二)根据隶属区域划分1、社会总体公共组织文化;2、区域公共组织文化。

(三)根据表现形式划分1、精英公共组织文化;2、大众公共组织文化。

(四)根据作用直接与否划分1、显性文化;2、隐性文化。

(五)根据民族文化差异划分1、西方公共组织文化;2、东方公共组织文化。

公共组织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外,也有自身独有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几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

自学考试《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公共管理学(03335)复习资料教学大纲(第一部分)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从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如下重要特点: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责任;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当前阶段的公共管理学,具有如下值得注意的新特点:一是鲜明的实践导向性。

公共管理学以实践中提出的、传统行政学解决起来力不从心的重要问题为导向。

二是理论上的包容性。

为解决公共管理提出的各种问题,公共管理学兼收并蓄,积极从其它学科吸收理论养分,这使公共管理学呈现出交叉性强的特点。

三是学科的年轻性。

公共管理学从产生至今只有三十多年。

从整体上看,公共管理学科还没有真正成形,还不具备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与相邻学科的边界还不清晰,这使得公共管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公共管理学》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政务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

设置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其认识和运用公共管理的一般规律正确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较好地适应公共管理工作的需要和公共管理人才队伍素质提高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理解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明确公共管理学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公共管理学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公共管理学讲义(完整版)

公共管理学讲义(完整版)

公共管理学讲义课程编码:0501104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班级:公管14(1、2)教师:李兴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公管系2015年3月引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性较强,且前几章节的内容专业术语也较多,这对于刚接触专业课的大一新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们讲述关于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他们理解起来比较慢。

因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公共管理场景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在游戏中体会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并让游戏后的学生分享其观点。

游戏名称:模拟公共管理游戏道具:卡片、中性笔、桌牌所需人数:40人左右游戏步骤:第一步:分组。

将班级学生分为十七组,第一组扮演公安局局长,第二组扮演检察院院长,第三组扮演法院院长,第四组扮演民政局局长,第五组扮演计生委主任,第六组扮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第七组扮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第八组扮演交通局长,第九组扮演财政局局长,第十组扮演税务局局长,第十一组扮演教育局局长,第十二组扮演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第十三组扮演小学校长,第十四组扮演中学校长,第十五组扮演慈善基金会会长,第十六组扮演医院院长,第十七组龙江银行行长,第十八组为公民组。

前十七组一组一个人就行,第十八组为多数人。

第二步:抽签。

教师将事前准备好的卡片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进行抽签。

其中,有17个人抽到的是公共管理主体的签,如政府的各种部门或非营利组织。

其他的学生抽到的是公民签.每个签上都写着扮演角色遇到的困难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角色扮演。

抽签结束后,即开始角色扮演。

抽到公共管理主体的学生坐在事前准好的桌牌签,等待着处理公民组所遇到的问题。

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在旁做好记录,将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或细节或之前没有想到但却发生的现象记录下来。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

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谈谈在角色扮演时候的感受和想法。

之后,教师对有关问题和观点进行点评及总结。

第九章 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学》 PPT课件

第九章 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学》 PPT课件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内容与体系
9.2.6政策评估
2.政策评估的标准 (1)效能(effectiveness)是指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的结果或影
响的程度。效能涉及的含义并非政策是否按原计划执行,而是 政策执行后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影响。
(2)效率(efficiency)是指政策产出与所消耗成本之间的经济 关系,通常分为技术性效率与经济性效率。效率着重看政策的 执行是否遵循以最小消耗带来最大的产出这一原则。
政治评估与行政评估和司法评估不同,它通常来说既不系统也不必然在技术 上精致。政治评估的目标很少是为了改进政府的决策,而更多地是为了表示 支持或挑战政府的决策。政治评估试图给政府的政策贴上成功或失败的标签 然后要求继续或改变这项政策。政治评估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选举,选民用选 票表达了对政府及其计划和政策的效率和效果的评估。
第九章 公共政策
第一节 政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9.1.1政策科学的发展过程
公共政策所关注的主要不是政府的结构、政府的行为,也 不是抽象的政府应该或者必须做什么,它所关注的是政府 实际应当做什么。
“政策科学”这个概念是由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的,1951年 拉斯韦尔与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 展》里,由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方向》一书首次对 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做出 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因此,拉斯韦尔也成 为政策科学的奠基人。
司法评估不关注预算、优先权、效率和开支,而是关注与政府计划的执行方 式相关的法律问题。这类评估由司法部门执行,主要关注政府部门的行为和 宪法的规定或已被确立的行政行为标准以及个人基本权利之间可能存在的冲 突。司法部门有权主动审查政府部门的行为,法官根据预定过程的原则和公 认的行政法规来判断政策是否在以一种非反复无常和非任意的方式实施。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资料-第九章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资料-第九章

重点:历史与现实难点:研究方法出题点:案例,用所学的东西分析现实问题。

第二节、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一、西方第三部门的崛起二、西方第三部门崛起的原因1、政府改革的需要政府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巨大的财政压力和行政压力,积极干预政策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情况,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遭到置疑,政府服务的不断扩张已经超出了公众致富相应款项的意愿,公共行政方式需要进行根本性变革,政府放权社会成为必然。

2、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赋予了第三步厄姆那新的社会价值资源资本主义造就的资本垄断局面让人们看到单纯依靠市场调节社会紧急发展的重缺陷,凯恩斯主义动用政府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又让人们了解政府干预也不是万能的。

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由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共同完成的,而市场和政府之间存在的空隙要由第三部门力量来填补。

3、第三步厄姆那从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转西那嘎现代公共领域转向现代公共领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第三步厄姆那所从事的活动宜瑾摆脱了传统的“福音主要”而转向填补市场和政府都不愿做、没有做好或不能做的社会发展空白领域。

第三部门有时表现得比政府更加出色、更有效率。

4、第三部门自身的不断成熟第三步厄姆那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规范、营销战略、治理思路等。

这些做法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创造力,取得了行为效果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5、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第三部门原有的非正式性、分散性的组织体系。

6、学术研究对第三部门发展的推动随着学术界对第三步厄姆那的研究不断深入,第三部门的社会价值、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炼和宣传,第三部门的专业人才得到了系统的培养、训练,第三部门的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西方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西方社会的第三部门并不是相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

揭示西方第三部门的另一米那并不是为了否定其成就和作用,而是为了使我们能对其有更清醒、更全面的认识。

公共管理学第9章

公共管理学第9章

电子政务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政府门户的基本职能 政务公开 在线办事 互动参与 公务员门户的基本职能 信息共享 协同办公 决策支持 学习交流 个人事务
面向社会公 众的服务
面向企事业 单位的服务
面向政府内部及政府间的服务
(一)便捷化的政务服务体系
民政
资源整合 信息共享 互联互通
一站式服务门户 (网上、网下)
3. 无处不在 4. 无缝整合 公共管理 与 公共服务
8. 集成的政府
所有人、随时随地可获取方便、可靠的所有政府服务和信息
电子政务价值
交流更畅通(Easy
Communication) 行政更高效(Efficient Corporation) 成本更节省(Effective Cost-down) 协作更延伸(Extensible Cooperation) 用户更满意(Enjoyable Customer)
希望借助于电子政务的发 展,吸引新经济的企业入驻;或者,借此 扭转传统产业的衰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 展。


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综合 运用信息技术,在对传统政务进行革新和改善的基 础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 将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集成,超越时间、空间的 界限,打破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 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实际上就是政府 业务的信息化。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传统政务的处理方式是以政府机构和职能为中 心的,而电子政务的处理方式是以公众的需求 为中心的,它的出发点是以“向社会提供高效、 优质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时刻为公众着想, 方便群众。
事务处理方式等 政府部门存在的形式 政务办公的方式 政府组织结构 网络型扁平化结构 政府生效方式 政务处理程序 政府工作重心 政府主要议事方式 政府决策参与范围

公共管理学试题库及答案(黎明第二版)

公共管理学试题库及答案(黎明第二版)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一、填空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布坎南。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政治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经验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经济学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

二、多项选择1、我国学者往往以(AC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AB )基础上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ABC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BCD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AC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 BC )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 ABD )A 立法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三、解释概念1、公共行政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学教案9

公共管理学教案9

思考与练习
四、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务院对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井喷特大事故、北京市密云县“2•5” 特大伤亡事故和吉林省吉林市中百商厦“2•15”特大火灾事故进行调查,并对 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调查对重大事故涉及的责任人作出处理。 温家宝总理在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政府的一切权力 都是人民赋予的”,“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并强调“有权 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指出了“权、责相符”在现代政府治理 模式中的重要性,并明确了“监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保障和条件,而权、 责与监督这三者的结合,则共同构成了“责任政治”的基本要件。温家宝总理 对政府责任和行政问责的突出强调,表明中国自SARS事件中启动的行政问责制, 从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开始走向了制度化的轨道,“可问责政府”的理念将会 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全面推行。 近年来,天津、南京、长沙、湘潭等地相继试行“行政问责制”,规定对 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中由于故意或过失,不履行或不 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或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 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过错行为追究其责任,可谓在这方 面开了好头。 (1)请回答,行政问责制中“问”的是什么责任? (2)建立行政问责任制有什么意义?如何建立?
思考与练习
二、选择题 1、公共管理伦理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组织的普遍重 视的时间是()。 A.19世纪末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末期 D.21世纪初期 2、以下哪项不属于公共管理责任的特点?( ) A. 客体要求回应性 B. 制定弹性 C. 可量化性 D. 行为结果负责性 3、职业道德立法是公共管理伦理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明显 标志,而()则是职业道德立法领先的国家。 A.美国 B.加拿大 C.德国 D.法国

《公共管理学》黎民课后答案

《公共管理学》黎民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活动的目标,而应以实现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私人活动又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优先性是通过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威来体现的。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与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私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用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当代公共领域的管理事宜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局限:(一)理论框架局限。

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

(二)管理主体局限。

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现代公共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从根本上突破行政学在管理理念和手段上的局限,成为公共领域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

行政管理学讲管理对象确定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本身,包括人、体制和过程;另一类是属于政府管辖范围的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学-第9章 第三部门管理

公共管理学-第9章 第三部门管理

1.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 2.第三部门的管理机制研究 3.第三部门的案例研究 4.第三部门的其他主题研究
1.分类法
2.文献分析法 3.案例调研法
4.定量分析法
一、西方第三部门的崛起
西方第三部门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教会的慈
善传统和行业协会的兴起。 第三部门的发展规模与政府对社会干预的政策 选择密切相关。
1.政府改革的需要 2.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赋予了第三部门新的 社会价值 3.第三部门从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转向现代公 共领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第三部门自身的不断成熟 5.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6.学术研究对第三部门发展的推动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机会 3、提供公共物品和弥补政府缺陷 4、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5、扩大社会公平 6、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 7、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监督、协调作用
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
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 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 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 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 治性和志愿性。
1.公共管理学:为“治理”开辟新领域 2.政治学:社群主义兴起 3.社会:从关注“公民社会”开始 4.经济学:寻找资源配置的第三种选择 5.人类学:独特的视角
西方公共服务改革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一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轨迹净化社会风气1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公众对第三部门的认同度不高2推进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对策积极参与全球结社革命1事业单位体制弊端2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走社会化市场化非营利化产业化的改革道路
一、相关概念辨析

公共管理学概论第9章PPT课件

公共管理学概论第9章PPT课件
公共管理学概论
(第9章: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工程系 主讲人:宋君
本章的主要内容
本章将介绍的内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基本 任务、原理、职能与能力模型 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的含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特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三大 特点
严格的规章制度
返回
体现公共部门 的特点和要求
第二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基本任务、 原理、职能与能力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模型
返回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任务)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 展,素质不断提高。
返回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建立和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获取、选用、发展 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体制、有效的机制与良好的 文化; 求才; 用才; 育才; 激才; 留才;
返回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系 开 以能 系
基本
业知识、管理知识、相关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等素质及能力要素的差异。
• 例:智力测验题
返回
智力测验题
• 题目:一元钱可打3发子弹,3发都打中可以奖一
发。试问5元钱最多能打多少发子弹?
A. 20 B.21

公共管理学张康之

公共管理学张康之

图书目录编辑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第二节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第三节变革时代中的科学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第一节官僚制组织第二节任务型组织第三节非政府组织与社会自治力量第四节公共管理者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三章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第二节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获取第三节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激励和开发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四章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第一节从政府财政管理到公共财政管理第二节公共部门预算管理第三节政府审计管理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五章公共危机管理第一节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第二节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第三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六章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第一节绩效管理被引入公共部门第二节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第三节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实践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七章电子政务第一节电子政务的兴起第二节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与制度环境第三节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务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八章公共管理中的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体现了伦理精神第二节公共管理中的伦理价值第三节公共管理中的伦理要求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九章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第一节管理途径第二节政策途径第三节政治途径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学-第9章第三部门管理剖析讲解

公共管理学-第9章第三部门管理剖析讲解

1.无法摆脱公共部门固有的禀性 2.缺乏独立自主性 3.不公平竞争 4.追求自身利益 5.成为利益交易的场所 6.国际活动能力有限
1.公私合作模式 2.代理机构的设立 3.西方公共服务改革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
一、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轨迹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改革开放为我国第三部门拓展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
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走社会化、市场化、非 营利化、产业化的改革道路。
加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以及投体制和政府失灵并存赋予了第三部门新的
社会价值
3.第三部门从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转向现代公 共领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第三部门自身的不断成熟 5.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6.学术研究对第三部门发展的推动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机会 3、提供公共物品和弥补政府缺陷 4、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5、扩大社会公平 6、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 7、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监督、协调作用
间 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原因(p417) 中国第三部门的作用(P419) ➢ 分担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 对社会资源进行公正、合理、高效率的配置 ➢ 促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 ➢ 净化社会风气
1、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 缺乏资金、人才等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 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对第三部门权威、常规性的监督机制 公众对第三部门的认同度不高
2、推进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对策 政府对第三部门的重新定位 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明晰化 健全第三部门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官办”社团的改革 鼓励民间组织的发展 培养公众的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 积极参与“全球结社革命”
1、事业单位体制弊端 2、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调整
1.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 2.第三部门的管理机制研究 3.第三部门的案例研究 4.第三部门的其他主题研究

公共管理学讲义.pdf

公共管理学讲义.pdf

——黎民 *学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公共管理与传统行政的区别与联系。

3、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4、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1、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政府失败论”、政府内部性等内涵。

2、新公共管理内涵及其实践、评价。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主体1、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2、政府的主要类型。

3、非盈利组织的特点。

4、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异同。

5、层级制的特点与内在缺陷。

6、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公共管理职能1、公共管理职能折内涵,与政府职能的比较。

2、公共管理职能的构成。

3、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依据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试论我国公共管理职能的变革方向和重点?)4、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失灵)。

5、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管理职能。

6、公共管理职能的限度。

第五章公共管理的过程1、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2、公共政策过程。

3、领导方式(依据权力来源划分)。

第六章公共管理的绩效1、公共管理的绩效内涵。

2、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成。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4、公共部门绩效的改进。

5、目标管理的涵义与过程。

6、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及其在公共部门的应用。

第七章公共管理的责任与调控1、公共权力的内涵与特性。

2、公共权力的性质及落实。

3、公共权力监控的方式、问题及其改进。

1第八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1、政府职能的有限性。

2、政府与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4、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5、政府再造的内涵、模式及其启示。

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非盈利性组织1、非盈利性组织的涵义。

2、政府与非盈利性组织的联系。

3、非盈利组织在我国的作用、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局限性和改进。

第十章公共物品管理1、公共物品的内涵与特点。

2、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

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1、战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及其与战略规划、非战略管理和功能管理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第一节公共组织文化概述一、文化、组织文化、公共组织文化(一)文化定义: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基本特点:1、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制约指导人类活动方式的原因;2、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依据信息传播系统传递;3、具有适应性;4、具有整合性;5、不断变化。

作用: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又对产生它的各种因素起反作用(推进或阻碍)。

(二)组织文化定义1:指组织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业务理念,包括组织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精神现象等。

定义2:指组织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特征:(1)意识性;(2)系统性;(3)凝聚性;(4)导向性;(5)可塑性;(6)长期性。

(三)公共组织文化定义:广义的公共组织文化指公共组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公共组织制度和公共组织机构;狭义的公共组织文化则指公共组织意识形态,即在公共组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公共组织与公共关系的各种组织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和精神活动状态。

(本章所分析的都是狭义的公共组织文化)二、公共组织文化的类型(一)根据结构——功能分析1、角色型公共组织文化;2、权力型公共组织文化;3、任务型公共组织文化;4、人本型公共组织文化;(二)根据隶属区域划分1、社会总体公共组织文化;2、区域公共组织文化。

(三)根据表现形式划分1、精英公共组织文化;2、大众公共组织文化。

(四)根据作用直接与否划分1、显性文化;2、隐性文化。

(五)根据民族文化差异划分1、西方公共组织文化;2、东方公共组织文化。

公共组织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外,也有自身独有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几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

(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所在地区、所属部门不同,不同的公共组织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另一方面,各个公共组织毕竟同属公共管理系统,都从事公共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守共同的客观规律,因而它们的组织文化又具有共性的一面。

(二)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一方面,公共组织文化概念属于主观意识领域,是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抽象;但另一方面,公共组织文化并不是一种纯抽象意识领域的东西,它不能离开现实的具体事物孤立存在。

(三)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公共组织文化的形成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且一旦定型就会长期影响甚至支配该组织成员的群体性行为,不会因为内外环境的微小变化而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这种稳定性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又不是绝对的,它随着组织生存环境的变迁而变迁。

(四)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一方面,公共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有它特定的理想模式;另一方面,在这种理想性公共组织文化背后,又有一种与之大相径庭的现实公共组织文化。

(五)软约束性与强制性的统一一方面,公共组织文化能够对组织的管理起作用,主要不是靠规章制度之类的硬约束,而是靠其核心价值观对组织成员进行软约束;另一方面,这种软约束之中又隐藏着“强制感”,使组织成员具有一种如果不遵守组织文化规范就觉得对不起自己所在组织的心理自责。

四、公共组织文化的结构公共组织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复合系统,可以从两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一)公共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公共组织文化从横向结构上靠由9个要素构成:1、组织宗旨或最高目标。

2、组织精神。

3、组织价值观。

4、组织理念。

5、组织道德规范。

6、组织行为准则。

7、组织制度。

8、组织素质。

9、组织形象。

(二)公共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从纵向结构上看,可分为范围上的三个层次(深层文化、中层文化、表层文化),和内容上的三个层次(心理观念层、管理制度层、行为物质层)。

1、深层文化。

2、中层文化。

3、表层文化。

(一)指导功能指公共组织文化为公共组织活动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良好的精神氛围。

(二)凝聚功能指当一个组织价值观一旦被组织成员认同、接受,达成共识,就会形成一种聚合力量,通过组织共同的价值观、组织精神等从各个方面把组织成员团结起来,使组织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激励功能组织文化作为组织的精神目标和支柱,可以激励全体组织成员自信自强,团结进取。

(四)创新功能指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组织的不断发展,组织文化会不断自我更新和进化,而组织文化的变革、更新又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统摄功能这是指公共组织文化对社会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作用。

(六)整合功能指公共组织文化具有的调整其成员思想行为并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实现管理目标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导向。

2、约束。

3、协调。

4、控制。

(七)公共组织文化的负向功能组织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会阻抑公共组织的发展,降低公共组织管理活动的效率,被称为负向功能;主要体现为:1、阻抑功能。

2、阻碍功能。

第二节公共管理伦理一、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一)伦理与道德伦理可以指人们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因人与人的天然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亲疏程度而有所不同;还可以指人们的行为应遵循的规范。

道德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范畴,主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道德源自人的内心,属于精神性的原则,表现为个体的“应当”,具有内在性、主观性、个体性。

;伦理则是内在道德的外在化,属于客观行为关系,表现为现实的群体规范,具有外在性、客观性、群体性。

其次,道德多指对人的行为的判断标准,它按照风俗、习惯和观念直接判定正当的行为;伦理多指行为判断标准的理由,它通过对风俗习惯和观念的检验和反省来进行判断。

(二)公共管理伦理1、定义:是公共管理领域的角色伦理,是公共组织及公共管理人员在权力运用和行使过程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总和,它既表现为社会对公共组织及公共管理人员在权力运用过程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又体现为公共组织及公共管理人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应追求的价值目标。

包含了公共管理人员个体层次和公共组织层次。

2、作用:公共管理伦理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不仅可以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作为一种观念力量,可以提高公共权力的合法性。

二、公共管理伦理的特征公共管理伦理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主要体现在:(一)整体性与系统性(二)政治性与社会性(三)非功利性与非交换性(四)高尚性与广泛性三、公共管理人员的职业责任(一)定义公共管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既是制度又是伦理,具体说来就是发挥公共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能,保持行政目标,完成行政任务的责任;遵守行政规则程序,承担职权范围内社会后果的责任;实现和保持公共管理系统的不同岗位之间的有序合作等。

(二)主要内容1、公管人员的行政责任2、公管人员的法律责任3、公管人员的道德责任四、公共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一)定义公共管理人员的道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除了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特点和要求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崇高的目标和丰富的内容。

(二)内容1、社会主义道德;2、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3、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富有感召力的人格力量。

(三)提高途径1、自律。

2、他律。

第三节公共组织文化建设一、公共组织文化建设概述(一)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定义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有意识地培育优良文化、克服不良文化的过程。

(二)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1、民族文化因素。

2、制度文化因素。

3、外来文化因素。

(三)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目标总体目标:建设优秀的公共组织。

具体目标:1、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2、树立公共组织的良好形象;3、创造和谐、团结、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4、使本组织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得到满足;5、全面提高公共组织成员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途径1、选择标准2、强化认同。

3、提炼定格。

4、巩固落实。

5、丰富发展。

(五)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法1、示范法。

2、激励法。

3、感染法。

4、自我教育法。

5、灌输法。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行政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和行政领域中的表现形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靠,包括以下方面:(一)中国传统行政思想是古代人们在政治和实践中形成的主观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行政认识。

如“民本”、“仁政”、“廉政”思想以及“礼治”、“大一统”思想。

(二)中国传统行政心理是古代人们在行政思想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行政实践的稳固的行政态度、行政情绪、行政愿望、行政信念等集体心理现象。

如“以吏为师”、宗法等级、“政治教化”心理等。

(三)中国传统行政观念是传统行政思想、行政体制和行政心理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概括印象。

如“民本”观念、“仁政”观念,以及“官本位”观念、等级观念。

(四)中国传统官僚体制以非理性文化为基础,主要有几下几个特征:1、强调德治,忽视专业化分工;2、封闭性文化,缺乏行为规范;3、上下级之间是从属关系,缺乏个人独立尊严;4、官民有别,“身份取向”凌驾“成绩取向”。

三、中国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创新(一)中国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1、是改进管理方式的需要。

2、是公共组织队伍建设的需要。

3、是解决公共组织自身存在问题的需要。

(二)中国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

2、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国情。

3、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色。

4、必须适应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要求。

5、必须善于继承、借鉴和汲取中国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个别国公共组织文化的精华。

(三)当代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1、存在着无文化现象。

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3、带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

4、存在着形式主义(表现为文牍主义、主观主义、重形式轻内容等)。

5、“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观念比较突出。

6、在与西方公共组织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负面效应。

(四)实现公共组织文化的创新应作出的转变1、由集权型向参与型转变。

2、由官僚型向服务型转变。

3、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变。

4、由人治型向法理型转变。

5、由封闭保守型向开放进取型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