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如今的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教学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在实践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堂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充分挖掘,采用了相应的激情策略,体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有效地促进了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下面结合一些教师的实践经验,对其主要艺术试作剖析与探讨:

一、以情动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自身对这种情感缺乏感受和体验,因此,要想启发学生情感是不可能的。因而,教师应首先对作者贯穿于文章的情感有所体验,然后方能启发学生去深切地感受、体验、品味。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颂先烈、革命前辈、英雄人物的好文章,每当我钻研这些教材时总是血往心头涌,他们的广阔胸襟、崇高的品德和献身精神叩击着我的心灵,我有时激动得流下热泪,彻夜难眠。”于漪老师是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二、入境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用“情境再现法”,设法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进入“情感共振”境界。其主要方法有:(一)音乐喧染。学习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这段描写,就可以用一曲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琵琶演奏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 画面呈现。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相关画面。可以是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录像等。(三) 角色扮演。它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排练小品、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诵课文等。(四) 实物演示。此时学生不仅可以用眼看,而且还可以用手摸、用耳听、用嘴尝,情感体验是全方位的。钱梦龙教《死海不死》,就是先准备一个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柄汤匙,一碟食盐,一个鸡蛋,让学生想办法尝试如何使蛋在水中浮起来。通过实物演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三、以声传情

由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美读”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常常被冷落,但它对情感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为此,教师指导朗读时要强调:其一,语调要抑扬

顿挫、轻重相合。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调整语音的强度和声调的高度。欣喜若狂处声如洪钟,义愤填膺时要读得铿锵有力,温情脉脉处则“切切如私语”,轻松愉快时读得“恰恰如莺啭”。如《荷塘月色》的开头两句应用轻微低缓的语调朗读,以渲染出夜深宁静的气氛。而在读“颇不宁静”时要轻中加重,读“忽然”、“另有”时要低中见高,以再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其二,语速要快慢适宜,错综相间。读到忧伤悲痛处,语速要慢,一字一顿,如泣如诉。

四、以形示情

这是指教师可以通过身体姿态,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形体变化来形象地“表意传情”。如果一个人能运用好这种无声的体态、表情和动作,它可以传递难言之言和难传之情。可是,语文教学界对其研究和运用的很少。事实上,教师课堂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斯通过实验证明:信息传递的效果是7%的文字加38%的音调和55%的表情,而在传递情感信息时表情的作用更大。因此,教师应得体地运用自己的体态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情感,将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那么,教师讲课时不妨像演员演戏那样进入角色,根据课文情感变化调整表情和动作。

五、设疑激情

就作者表达情感方式而言,课文中有些是直抒情怀,字里行间奔涌着激情;有些则是含蓄蕴藉,须仔细玩味,方能领会其间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奔放情感较易把握,也较易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但对那些看上去似乎平淡无奇,或表层似乎“无情”的语言往往容易忽略。而一些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视野狭窄,领悟能力欠佳,因而他们对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在感知、理解上显得肤浅,有时还很片面。因此,教师应采用巧妙设疑的方法,将文中作者采用曲笔、奇笔、反笔叙写的那些含蕴丰富、结构奇特、意趣高远、哲理幽深的内容揭示出来,让学生在解疑中感知、体验、理解。如教《捕蛇者说》不妨如此设疑:既然永州的“异蛇”是“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而,“永州之人”为何却“争奔走焉”?这样通过对永州人看似矛盾和反常的行为进行质疑,便不难领悟到课文人物及作者对“苛政猛于虎”这一残酷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愤懑。

六、想象生情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生活中常有触景生情的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同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想象的思维流向有两种:一是从“已知”内容向“未知”方面进行想象。“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描写桃树、杏树、梨树花儿盛开的句子。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描写所体现的感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句中已有的视觉形象( 春天开满枝头的各种花朵) 向未知方面( 夏天、秋天结成的果实) 去进行想象,让学生从一幅春华秋实的丰收图去体会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自然之情。二是从实境方面向虚境方面进行想象。教学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时,可针对“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七个字引导学生由

个人实际生活经验(对杨柳、河岸、晓风、残月的实境感知) 向词句营造的虚境方面展开充分的想象,从而体会到这幅画面所表现出的气氛之凄清,风景之清幽,客情之冷落,离愁之绵长。正如叶老指出:语文教师要善于使学生“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王连军,浙江省富阳市新登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