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insar专业在具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insar专业在具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insar专业在具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进行地质和环境研究的技术。

它通过测量雷达信号的相位差异来探测地表的形变。

InSAR技术在地震与地质灾害监测、地表沉降、地下水资源管理、地壳运动、岩石稳定性评估以及冰川动态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InSAR技术在地震与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表的形变和运动。

利用InSA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震后地表的变形情况,从而提供关于地震的震源参数、滑动断层的运动特征、震后沉降以及地壳运动情况的重要信息。

此外,InSAR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地质灾害,如滑坡、火山喷发、地表沉降等。

通过对地表形变的测量和分析,可以提前发现和预警地质灾害,从而减少损失和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其次,InSAR技术在地表沉降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表沉降是由于地下水抽取、地下开采、地质构造变化等导致地下岩层变形或压实而引起的地表下沉现象。

InSAR技术可以通过对地表形变的监测和分析,精确测量地表沉降的速率和范围,并提供沉降原因的解释。

这对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土壤压实和地下开采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InSAR技术还可以用于地壳运动监测与岩石稳定性评估。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和板块运动的结果,对于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岩体稳定性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InSAR技术可以监测和量化地壳运动,从而提供了研究地壳运动和预测地壳运动的重要手段。

同时,InSAR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岩体的稳定性,帮助研究人员评估岩石斜坡的稳定性,并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提供支持。

另外,InSAR技术在冰川动态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冰川是地球上的重要水资源库,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冰川融化和消失速度加快,对于全球水资源的变化和地球气候的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InSAR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测量冰川的形变和运动速率,从而提供冰川融化和消失的信息,并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冰川动态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地表形变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表形变监测领域,CRInSAR(Coherent Radar Interferometry SAR)和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技术因其高精度、高效率等优势已成为行业内的热门技术。

本文将重点介绍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技术是一种通过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影像干涉技术实现地表形变监测的技术方法。

CRInSAR技术利用雷达影像在不同时间获取的相干性进行形变监测,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影像干涉图,可以得到地表的形变信息。

CR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灾害监测CRInSAR技术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的实时监测。

通过SAR影像干涉得到地表形变信息,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趋势,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 城市基础设施监测城市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CRInSAR技术可以监测城市地铁、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地表形变情况,及时发现并预防地质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

3. 油气田监测油气田地表形变监测是保障油气田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CRInSAR技术可以监测油气田地表形变情况,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并加强安全生产监控,保障油气田的稳定生产。

2. 水利工程监测PSInSAR技术可以监测水利工程(如大坝、堤坝等)的地表形变情况,及时发现并预防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

3. 海岸带监测PSInSAR技术可以监测海岸带地表形变情况,及时发现海岸带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趋势,为海岸带的生态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摘要】地表形变监测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CRInSAR和PSInSAR技术作为遥感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独特优势。

CRInSAR主要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实现对地表形变的监测,PSInSAR则是基于像素间的相位差异来分析地表变化。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应用广泛,可以有效监测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现象。

两者相辅相成,互补不足,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结合CRInSAR和PSInSAR技术可以更全面地监测地表形变,为地质灾害的预警提供重要支持。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CRInSAR和PSInSAR技术将在地表形变监测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CRInSAR, PSInSAR, 地表形变监测, 应用, 优势比较, 适用范围,重要性, 发展展望1. 引言1.1 介绍地表形变监测的重要性地表形变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地学研究领域,其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监测、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环境变化的监测等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形变监测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和地表的运动情况,从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前采取保护措施,减少损失。

地表形变监测还可以用于监测城市的沉降情况,指导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规划,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地表形变监测还可以用于监测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等,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形变监测不仅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社会生活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表形变监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化规律,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2 介绍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地表形变监测是通过在地表进行监测和分析,了解地表及地下结构发生的变化情况,通常用于监测地震、火山活动、地表沉降等自然灾害或人为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

CRInSAR(Continuous Remote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和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的先进技术。

InSAR技术在卫星测绘和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InSAR技术在卫星测绘和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InSAR技术在卫星测绘和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地质勘探和卫星测绘是两个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已经成为这两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InSAR技术通过利用卫星搭载的雷达传感器,可以获取地表的微小变形信息,进而用于导航、测绘以及监测地壳运动等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InSAR技术在卫星测绘和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首先,在卫星测绘领域,InSAR技术可用于地表地貌特征的提取和三维模型的构建。

利用卫星搭载的雷达传感器,InSAR技术可以获取地表微小变形信息,包括地表的海拔高度变化和地表的变形速率等。

通过使用InSAR技术,可以获取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实现对地表特征的准确提取和地形模型的构建。

这对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InSAR技术可以用于提取建筑物的高度信息,辅助规划人员进行建筑物密度分析和城市布局设计。

其次,在地质勘探领域,InSAR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质勘探中,了解地壳运动和地表地貌变化对分析地质构造和资源勘探非常重要。

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时间周期较长。

然而,利用InSA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表的微小变形,提供及时的地壳运动信息。

这对于地震活动、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资源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InSAR技术可以提供地震活动前、中和后期的地表变形信息,并帮助科学家们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InSAR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岩溶地貌和地下水资源勘探。

岩溶地貌是一种与地下水流动紧密相关的地貌类型,了解岩溶地区地表的变形情况有助于分析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流动。

利用InSA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根据地表变形的特征,推测地下水流动路径和水文地质特征。

这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非常重要。

另外,InSAR技术在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NSS)中的应用也值得一提。

GNSS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信号的导航和定位系统,如全球定位系统(GPS)。

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共20页

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共20页

InSAR英文全称为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Aperture Radar,InSAR, 中文含义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是一种使用微波探测 地表目标的主动式成像传感器。 研究表明:其能够生成大规模的数字高程模型(DEM),InSAR用 于差分模式(D-InSAR)能以cm级甚至毫米级精度在大的时间与空 间尺度上探测到地球表面位移,并已应用于地震与火山研究、 冰川运动监测、地球构造运动研究、地面沉降监测等领域。
就现阶段来讲基线距为零的干涉图像对很少,所以: 方法一很难实现; 方法二即所谓的两通或者两轨法干涉测量,由于其少用一景 SAR图像,在InSAR数据源相对匮乏的今天来讲,该方法经济 上具有很大优势,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两轨法干涉测量所 得测量结果在整体上与三轨干涉基本一致,因此两轨法精度 上是可行; 方法三又称三通或三轨法干涉测量,是标准差分干涉测量方 式; 方法四即四通差分干涉测量,精度上更可靠,但适合干涉的 SAR数据选取更加困难,经济上也不是很合理。
InSAR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监测的国内外经验
InSAR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大规模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建立和地形制图; ②地球表面形变场的探测,包括地震位移测量、火
山运动监测、冰川漂移、地表沉降与山体滑坡等 引起的地表位移监测; ③森林调查与制图; ④海洋测绘以及土地利用与分类等。
该图表示距离向平面图,所有角度按 逆时针方向定义
对于地形对,基线的垂直与水平分量分别为:
干涉相位是
改正到椭球面有:
对于形变对,假设在雷达视线方向(距离)形变量为△r,可表达为 为形变△r引起的相位
形变对的干涉位为:
根据上述所示的D-InSAR几何,我们不难导出形变△r引起的

INSAR原理技术及应用

INSAR原理技术及应用

INSAR原理技术及应用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进行干涉处理的方法。

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不同时刻的SAR图像进行干涉处理,从而提取出地表形变或变形信息。

INSAR可以用于监测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水资源管理等领域。

INSAR的原理是利用SAR系统发射的电磁波在地表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构建图像。

当同一个地面目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时刻被观测到时,可以通过比较两幅图像之间的相位差来推测地表的形变情况。

INSAR的核心是通过干涉处理来提取出相位差信息。

INSAR的关键技术包括SAR数据获取、干涉处理和形变分析。

首先,需要获取两个或多个不同时刻的SAR图像。

这可以通过卫星、飞机或地面的SAR系统来实现。

然后,利用干涉处理算法,将两个SAR图像的相位信息进行计算,得到相位差图像。

最后,通过解析相位差图像,可以得到地表的形变信息。

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水文监测和地质勘探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INSAR可以用于监测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或断层活动;在火山活动监测方面,INSAR可以用于监测火山口的变化等;在水文监测方面,INSAR可以用于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和地表沉降等;在地质勘探方面,INSAR可以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和地下油气藏的监测等。

INSAR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INSAR对地面反射特性和场景的要求较高,需要考虑地表的稳定性和可反射性。

其次,INSAR在测量过程中受到大气湿度、电离层变化等因素的干扰,需要进行修正。

此外,INSAR也存在分辨率和覆盖范围的限制。

总之,INSAR是一种利用SAR技术进行干涉处理的方法,可以用于监测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水资源管理等领域。

它的原理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时刻的SAR图像的相位差来推测地表的形变情况。

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又有水平方向位移的形变,视线方向上的形变 量将如何转换还是需要进进一步研究的。
InSAR技术虽然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星载SAR已达 到约20米,但是雷达卫星因其固有的运行周期,所以时间 分辨率还满足不了要求。另外大气参数的变化,卫星轨 道误差等问题单纯依靠InSAR数据本身难以解决,必须 加人其它的辅助数据和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加以改善。
就现阶段来讲基线距为零的干涉图像对很少,所以: 方法一很难实现; 方法二即所谓的两通或者两轨法干涉测量,由于其少用一景 SAR图像,在InSAR数据源相对匮乏的今天来讲,该方法经济 上具有很大优势,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两轨法干涉测量所 得测量结果在整体上与三轨干涉基本一致,因此两轨法精度 上是可行; 方法三又称三通或三轨法干涉测量,是标准差分干涉测量方 式; 方法四即四通差分干涉测量,精度上更可靠,但适合干涉的 SAR数据选取更加困难,经济上也不是很合理。
国内外InSAR技术用于城市地表沉降监测的实践表 明:
InSAR技术具有大面积、连续、快速、准确的优势。城 市地面覆盖植被较少,城市用地变化较少,干涉测量 在城市区域往往表现出较高相干性;且InSAR监测可得 到一定面积空间的平均变化值,而传统方法只能得到 点或线的差异。这些特点说明InSAR技术特别适合城市 环境地面沉降监测。
基于INSAR进行的变形监测简析
简述:
近年来地震、火山、滑坡和地面沉 降等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 的生存空间,针对这种灾害而发展起来 的地表形变监测和测量技术就显得尤为 重要。
20世纪70年代后期,空间影像雷达 在遥感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合成孔径雷达(SAR) 由 于空间影像雷达使用微波信 号(厘米至分米波段)很少受 气象条件及是否有太阳照射 影响,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取 全球表面信息,因此非常适 用于地表面监测工作。侧视 成像、脉冲压缩技术及合成 孔径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 保证空间影像雷达获得几米 到几十米精度的地面几何分 辨率。

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测量中的应用

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测量中的应用

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测量中的应用INSAR技术,即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通过测量地表形变来检测和监测地质灾害的高精度技术。

它的原理是利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对地表进行多次雷达波束的发射和接收,通过分析雷达波束之间的相位差异来计算地表的形变信息。

INSAR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火山活动、地表下沉等领域的监测和研究中,下面将重点介绍它在地表形变测量中的应用。

INSAR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二是在地表下沉监测中的应用。

首先,INSAR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地壳运动现象,会造成地表的形变。

通过利用INSAR技术,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地震带上的地表形变,进而推测地震的震源参数。

这对于地震学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在地震预警方面,INSAR技术也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指标。

通过监测地表形变的变化,我们可以提前判断地震的发生,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INSAR技术在地表下沉监测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表下沉是指地壳向下沉降的现象,通常是由人类活动或地质因素引起的。

地表下沉带来的问题包括建筑物的倾斜,地下水位的变化等。

通过利用INSAR技术,我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表的下沉情况,包括不同地点的下沉速度和下沉趋势。

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前预防和纠正地表下沉导致的问题。

除了地震和地表下沉的监测,INSAR技术在火山活动监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现象,伴随着岩浆的喷发和地壳的变动。

INSAR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时监测火山口附近地表形变的变化,包括火山口的隆起、地表的下沉等,进而判断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趋势。

这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INSAR技术的应用还有很多,比如在冰川监测、滑坡预警、大坝变形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INSAR技术,我们可以及时获取地表形变的信息,发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摘要】地表形变监测对于地质灾害预防、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CRInSAR和PSInSAR技术作为两种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CRInSAR技术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实现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监测,PSInSAR技术则能够实现不同时间点的地表形变监测,具有较高的时序分辨率。

这两种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实践已经取得显著成果。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将有更广阔的前景,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CRInSAR, PSInSAR, 地表形变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 地下水资源管理, 城市建设规划, 技术原理, 应用, 前景展望, 总结。

1. 引言1.1 地表形变监测的重要性地表形变监测是指通过监测和分析地表或地下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以揭示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的信息。

地表形变的监测对于准确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规划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形变监测可以提供关于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信息。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往往造成重大损失,而通过监测地表形变的变化情况,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灾害隐患,采取有效的防灾措施,减少损失。

地表形变监测对于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而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直接关系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通过监测地表形变,可以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CRInSAR和PSInSAR技术的介绍地表形变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地质监测工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管理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的信息。

而CRInSAR和PSInSAR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的两种主要技术。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地壳形变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地壳形变包括地表形变和地下形变两个方面,其中地表形变是指地球表面在地壳运动、构造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作用下的变形现象。

地表形变监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地质灾害监测、城市地质勘察、资源勘探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监测地表形变,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系列遥感技术,其中CRInSAR和PSInSAR技术是其中的两种重要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CRInSAR(Coherent Radar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朮是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的技朮,它借助卫星或飞机载载荷合成孔径雷达捕捉地表微小的形变信号,通过干涉处理获得地表形变的信息。

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则是一种基于多时相相干点的技朮,它能够提供地表微小变形的监测结果,并且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好的监测效果,因此在地表形变监测中受到了广泛应用。

一、地震监测地震是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导致的地表形变现象,通过CRInSAR和PSInSAR技术可以对地表地貌进行精细的监测,捕捉地震前后地表的形变变化,为地震的监测预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些技术还能够对地震灾害后的地表形变进行监测,为灾后救援和重建提供必要的地质信息。

二、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地面沉陷、地裂缝等,这些灾害往往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前后地表形变的状况进行监测,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事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支持。

三、城市地质勘探城市地质勘探是城市建设规划和资源利用的重要环节,CRInSAR和PSInSAR技术可以提供城市地下管线和地质构造等信息,为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结合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与实践

结合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与实践

结合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与实践在人类对地球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地表形变的监测一直是热点研究领域。

地表形变是指地球表面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活动而发生的形态和位置变化,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地质灾害、地壳运动等。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发展出了许多地表形变监测方法。

其中,InSAR技术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手段,正在逐渐成为地表形变研究的主流。

InSAR技术,即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利用卫星搭载的雷达设备,通过记录地球表面的微小位移,进而推测地表形变情况。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不同时刻的雷达图像进行干涉计算,得到不同时刻的相位差,从而获得地表形变的信息。

相比于传统的GPS监测方法,InSAR技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优势,能够捕捉到更加精细的地表形变情况。

而且,InSAR技术不受地表遮挡的限制,可以实现对全球范围内的地表形变进行监测。

在地表形变监测领域中,InSAR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InSA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事件引发的地表形变。

通过监测地表形变的变化,科学家们可以提前预警和评估灾害风险,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其次,在地下水位监测方面,InSA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

这对于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InSAR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矿山开采、城市地面沉降等方面,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于InSAR技术的实践应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中国地震局连续多年开展地震监测和预警试验,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了覆盖全国的InSAR 检测网,实现了对全国范围内地表形变的实时监测。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我国的地震监测能力,为地震灾害的减轻和防范做出了贡献。

同时,许多国际研究机构也利用InSAR技术进行地表形变的监测,为全球地质灾害事态的掌控提供了参考。

这些实践案例的成功应用,充分证明了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领域的巨大潜力。

insar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insar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insar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摘要: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已超过50个,全国城市地面沉降量并在逐年增长趋势。

地面沉降的过程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的、长时间累积而形成的地质灾害,且不可逆转,恢复困难,严重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发展,是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地面沉降及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insar进行高精度的缓慢地表形变观测,可以有效地把握区域性地表形变宏观趋势,以弥补传统地质灾害地表形变监测手段空间覆盖范围有限。

关键词:insar技术;变形监测;基本流程;应用引言由于受到过度抽取地下水、大量开采煤矿等人为因素以及冰川漂流、火山运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地球表面时刻发生着细微的形变,当形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例如火山、地震、海啸、滑坡等,对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先进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为相关地质部门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随着雷达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insar技术获得发展,为大范围地表形变的监测提供了有效保障,在地表形变监测中体现出较高的形变敏感度和空间分辨率,同时不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因此,insar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一、insar技术基本原理insar技术即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其基本理论根据与干涉测量法有关。

干涉测量法主要是通过两个光源同时向同一目标发射相干光,然后以两束相干光的相位差为依据,分析和计算出目标的位置距离。

insar技术则是利用两组天线装置进行同步观测,或者进行两次平行观测,从而得到地面上同一景观的图像,因为目标位置与两组天线装置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几何关系,从而在图像中产生相位差,形成干涉条纹图,将斜距向上的点和两组天线的位置差等具体信息数据记录下来。

因此,insar技术可以通过雷达波长、传感器高度、波束视向及天线基线距之间的几何关系,精确地测量出图像上每一点的三维位置和变化信息。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地表形变监测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表进行监测,以获得地表形变的信息。

地表形变监测在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而在地表形变监测中,CRInSAR和PSInSAR技术是两种常用的遥感监测技术,它们能够有效地获取地表形变信息,并且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CRInSAR技术是通过航天或地面雷达传感器获取一系列重复的干涉图像,根据这些干涉图像的相位差来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的一种技术。

CR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构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CRInSAR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地表形变信息,及早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和监测能力。

2. 人类活动监测人类活动也会引起地表形变,如煤矿开采、地下水开采等。

CRInSAR技术可以监测这些地表形变,帮助相关部门进行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

3. 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引起地表形变。

CRInSAR技术可以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1. 土地沉降监测城市施工、地铁建设、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都会引起土地沉降,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影响。

PSInSAR技术可以对土地沉降进行监测,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 地震监测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也会引起地表形变。

PSInSAR技术可以监测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为地震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3. 岩溶地质监测岩溶地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类型,其地表形变会对周围的环境和城市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PSInSAR技术可以对岩溶地质进行监测,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

1. 高精度CRInSAR和PSInSAR技术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可以实现毫米级的变形监测,对于一些细小的地表形变具有敏感性。

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研究InSAR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研究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涉测量技术(InSAR)通过对地⾯同⼀地区进⾏两次或多次平⾏观测,得到复图象对,从复图像对中提取相位信息,作为获取地表三维信息和变化信息的信息源,⽤以获取DEM和监测地表⾯的变化。

InSAR技术在地⾯沉降、⾃然灾害等地⾯变形监测⽅⾯已得到⼴泛的应⽤。

本⽂就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了探讨。

1.引⾔合成孔径雷达⼲涉(InSAR)测量技术是在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雷达成像技术。

它继承了SAR的全天候、全天时、⼤范围、有⼀定穿透能⼒等优点。

在早期,InSAR技术的应⽤主要是地形制图,⽣成DEM,开展形变⽐较明显的地震形变、地壳形变、⽕⼭活动、冰川移动等⼤⾯积监测研究,后来随着InSAR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研究⼯作的不断深⼊,⼜逐渐转向地⾯沉降、⼭体滑坡等引起细微持续的地表位移[1]。

InSAR 技术除了具有⾼探测精度(亚厘⽶级) ,⽽且具有低成本、近连续性和遥感探测的能⼒, ⽆疑将成为今后地⾯沉降探测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发展⽅向。

另外,星载InSAR系统有利于⼤范围测绘和动态过程的长期监测,特别适合危险地区和⼈类⽆法进⼊地区的研究⼯作。

因此,该技术在军事、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极其⼴泛的应⽤。

InSAR技术在应⽤⽅⾯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InSAR技术对⼤⽓误差、遥感卫星轨道误差、地表状况以及时态不相关等因素⾮常敏感, 这造成了InSAR技术应⽤中的困难。

在⼲涉数据的获取⽅⾯,星载⼲涉SAR⼤部分是重复轨道获得的,由于周期⽐较长、两次飞⾏轨道存在夹⾓等问题使得相⼲性⼤⼤降低,影响了DEM提取的精度。

为了获取⾼质量、稳定的⼲涉数据源,只有采⽤双天线的SAR系统才能得到保证,但⽬前还缺少双天线的星载SAR系统,这也⼤⼤限制了InSAR的发展。

InSAR技术的理论研究除了对SAR与InSAR成像技术研究以外,更多集中在InSAR技术研究的⼀个新的热点研究⽅向。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地表形变监测在地质灾害预警、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先进的遥感技术被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中,其中CRInSAR和PSInSAR技术是两种较为先进和常用的手段。

本文将分析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技术,即连续监测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技术和干涉技术结合,可以实现地表变形的高精度监测。

CRInSAR技术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多幅SAR图像进行干涉处理,可以获取目标区域内地表的形变信息,精度可达毫米级。

该技术适用于大面积、长时间尺度的地表形变监测,对于山区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这两种技术可以提供地表变形的高精度监测数据,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地质灾害应急部门及时预警和处置地质灾害。

在城市规划方面,这两种技术可以提供城市地面沉降、建筑物变形等数据,可以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

在环境监测方面,这两种技术还可以监测地面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预防提供数据支持。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数据获取和处理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投入。

对大范围、长时间尺度的地表形变监测依然存在局限,需要更好的算法和技术手段来提高监测范围和精度。

CRInSAR和PSInSAR技术的应用依然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案例来验证其在实际环境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

应该加大对这两种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其数据获取和处理的效率。

可以加强CRInSAR和PSInSAR技术与其他遥感技术的融合,实现对地表形变的多源监测和综合分析。

INSAR在变形监测中应用原理

INSAR在变形监测中应用原理

INSAR在变形监测中应用原理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指通过天基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进行变形监测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相干干涉技术,通过测量地表或目标在两个不同时刻的雷达回波信号的相位差异,获取目标在垂直于合成孔径雷达方向上的位移信息,并进一步推算目标的形变信息。

第一步是成像,通过合成孔径雷达的连续波雷达或脉冲雷达工作模式的发射和接收,获取目标的雷达反射信号。

在连续波雷达模式下,由于波长很大,根据瑞利判据(Rayleigh Criterion),可以采用相干积分的方法获取目标的散射信号,形成成像。

在脉冲雷达模式下,可以通过脉冲压缩等方法获取高分辨率的成像。

第二步是相干干涉,将成像步骤中的两幅SAR图像进行配准,使它们的像素一一对应,然后计算两幅图像之间的相位差。

相位差反映了两次雷达观测之间的目标位置变化。

第三步是解缠,由于干涉相位具有2pi的周期性,需要对相位差进行解缠。

解缠的目的是恢复相位变化的真实值,避免相位差超出2pi范围,使解缠后的相位差表示真实的目标形变信息。

第四步是形变计算,利用解缠后的相位差进行形变计算。

由于垂向(垂直于合成孔径雷达方向)位移可以表示为相位差的线性变化关系,可以通过相位差乘以波长除以4π的方法计算出垂向位移信息。

进而,通过垂向位移信息和地表形变模型,可以推算出目标的形变信息。

INSAR在变形监测中有许多优点。

首先,由于INSAR利用雷达技术,不受气象条件和光照影响,可以在任何天气和时间进行监测。

其次,INSAR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变形测量,达到亚厘米至毫米级别的分辨率,对于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INSAR具有多时相监测的能力,能够获得目标的时间演化信息,提供更详细和全面的形变变化分析。

INSAR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地震研究、地表沉降监测、火山监测、冰川变化研究等。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由于字数限制,本节将简要介绍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CRInSAR技术是一种基于雷达干涉技术和地形测量方法的地下资源探测技术,它可以通过对地面物体周围的微小变化进行测量,实现对地表形变的监测。

PSInSAR技术则是一种基于SAR (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相干性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拍摄的SAR 图像进行比较,实现地表形变监测。

CRInSAR和PSInSAR技术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地表形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地质灾害监测、城市地质灾害监测、地下资源勘探等领域,CRInSAR和PSInSAR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地表形变监测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了解地球内部活动、预测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CRInSAR和PSInSAR技术作为地表形变监测的新兴方法,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和更广阔的监测范围,极大地拓展了地表形变监测的可能性。

研究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地下资源勘探和地质环境保护。

通过对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两种技术,提高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推动地表形变监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CR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CRInSAR技术原理CRInSAR技术即连续性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是一种结合雷达干涉和多时相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两次或多次雷达成像的相位差异来推导地表地形和形变信息。

sbas-insar技术原理及其在地壳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sbas-insar技术原理及其在地壳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sbas-insar技术原理及其在地壳形变监测中的应用SBAS-InSAR,即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基于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的地壳形变监测方法。

它通过对一系列SAR影像进行处理,可以精确地测量出地表的形变变化,包括地表沉降、隆起、断层活动等。

此技术在地震、火山、地下水提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SBAS-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SAR影像的干涉相位差来测量地表变化。

通过两次获取同一区域的SAR影像,分别获得两幅影像的干涉相位差,即两幅影像中同一位置像素点的相位差。

由于干涉相位差受到大气、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对多个影像进行综合分析来减小误差。

在此基础上,SBAS-InSAR通过筛选合适的基线和时间间隔,选择一组影像子集进行累积处理,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形变图像。

SBAS-InSAR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对大范围区域进行形变监测,并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形变测量结果。

该技术在地震、火山、岩层沉降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地震前后,SBAS-InSAR技术可以通过量化地表形变变化,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和预警,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地质勘探中,SBAS-InSAR技术可以识别地下储层的更高精度和精度。

它可以监测地下水的提取和容许升高,可以监测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后形成的沉降和地面变形等。

此技术在自然灾害预警和地质勘探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之,SBAS-InSAR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地壳形变监测方法。

在地震、火山、地下水提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提供对于区域地球环境的精确监测和重要数据,有利于准确把握区域内的各种动态环境,为地质灾害的精确预警和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SAR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InSAR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一、概述近年来地震、火山、滑坡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针对这种灾害而发展起来的地表形变监测和测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70年代后期,空间影像雷达在遥感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1978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发射了第一颗用于观测地球表面的SEASAT卫星。

而后发现,合成孔径雷达(SAR)可以广泛地用于研究陆地、冰川和海洋、于空间影像雷达使用微波信号(厘米至分米波段)很少受气象条件及是否有太阳照射影响,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取全球表面信息,因此非常适用于地表面监测工作。

侧视成像、脉冲压缩技术及合成孔径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保证空间影像雷达获得几米到几十米精度的地面几何分辨率。

InSAR英文全称为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Aperture Radar,InSAR,中文含义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是一种使用微波探测地表目标的主动式成像传感器,InSAR传感器可以通过记载或星载的方式对地球表面成像,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商用卫星的InSAR系统已投入应用,并不断地趋于完善,使该项技术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空间观测技术。

研究表明:其能够生成大规模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InSAR用于差分模式(D-InSAR)能以cm级甚至毫米级精度在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探测到地球表面位移,并已应用于地震与火山研究、冰川运动监测、地球构造运动研究、地面沉降监测等领域。

Goldstein等人应用欧洲遥感卫星(或称地球资源卫星)ERS-1间隔6d的数据在没有地面控制点情况下直接测定冰川速率。

Massonnet等人首先利用ERS-1资料计算出1992年美国Landers 地震的同震位移,获得的地面至卫星方向上的变化量与野外断层滑动测量结果,与GPS观测结果非常一致。

Massonnet等人的方法在SAR数据处理时应用了已有的数字地面模型。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Zebker等人应用差分InSAR方法获得了类似的结果,他们的方法是利用3~4圈卫星数据进行差分干涉,同时获得数字地形与形变量。

InSAR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它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和面矩阵测量等优点。

雷达干涉测量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地形测绘、地球表面的形变场探测、海洋研究、森林制图和土地分类与应用等方面,得到了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

二、可用于干涉的雷达卫星目前已发射的多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见表1。

SEASAT海洋卫星是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发射的第一颗利用微波传感器进行海洋监测的卫星,卫星上搭载了SAR传感器,获取的SAR图像被广泛应用于冰川、地质、陆地分析等研究领域。

ALMAZ-1卫星是前苏联发射的一颗对地观测卫星,载有S波段SAR系统,遗憾的是,发射10个月后于故障卫星停止工作,但仍留下许多有用的SAR数据。

ERS-1是欧洲空间局(ESA)的第一颗卫星,其SAR数据在海洋、冰川、火山、地形绘制、地形变监测、森林调查、农业等诸多方面的成功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InSAR应用的信心,现在人们已经能够以mm级精度监测地表面变化;为进一步增强ERS的应用效率,1995年ESA发射了SAR系统与ERS-1完全相同的ERS-2卫星,所不同的仅是ERS-2仅以35d重复周期工作。

两颗卫星可以1d或8d的时间间隔对同一区域成像,利用这种所谓前后串接(Tandem)模式开展InSAR研究。

JERS-1是日本的一颗载有光学传感器合成孔雷达的卫星,以能源、森林、农业、海洋、湖泊、沼泽、冰雪等研究为主要目标。

Radarsat是加拿大研制的一颗兼顾商用与科学研究试验的雷达遥感卫星,主要任务是供冰川与海洋信息、勘测可再生资源(如林业与农业)和不可再生资源(如地质)。

加拿大在两年内即将发射的第二颗Radarsat-2卫星将携带一套军事监视系统,2005年内计划发射的Radarsat-3卫星主要任务是增强防务监视能力。

表1已经发射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发射时间波段/波长(mm) SEASAT ALMAZ-1 ERS-1 ERS-2 JERS-1 Radarsat SIR-C SRTM 1978-06-28 1991-03-31 1991-07-16 1995 1992-02-11 1995-11 1994 2000-02 1 C/ X,C,L C/56 C 24 可调35 35 可变可变可变15~45 800 215 233 800 25~30 25~40 30×30 5~150 500 15~90 广扫描5~5000 C/ L/235 C/ 3,35,168 35 44 23 35 785 568 25 18×18 100 75 23 S/96 定向控制300±10 785 25 100 30×15 2×172 L/235 轨道重复周期(d) 3 中央入射角(。

) 23 800 (m) 25×25 轨道高空间分辨率扫描宽度(km) 100 ENVISAT 2002-03-0航天飞机影像雷达(Shuttle Imaging Radar,SIR)是美国NASA受SEASAT SAR成功鼓舞而实施的星载SAR计划。

SIR-A与SIR-B 按计划分别于1981年与1984年实施。

1994年实施的SIR-C计划是迄今为止惟一的在太空同时获取多波段、多极化的雷达数据。

SIR-C搭载了单极化X波段(3cm)传感器,以及全极化L(24cm)波段与C(6cm)波段传感器。

为进行重复轨道干涉,SIR-C于1994年4月与10月进行了两次飞行。

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图计划(SRTM)是美国NASA、美国国防制图局(DMA)与德国空间局合作开展的20世纪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雷达地形测图计划,通过装载在“奋进”号航天飞机的雷达和从航天飞机上伸出60m长臂端的另一雷达天线构成干涉雷达系统,经过222h23min的连续工作,完成了北纬60°至南纬56°的地球表面三维地形测绘,获取了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地形数据。

ENVISAT是欧洲航天局迄今生产的最先进的地球环境观测卫星,携带有10台地球和大气观测仪器,其中包括先进合成孔径雷达(ASAR),它将在未来5年里以每100min绕地球运转一周的速度对整个地球的环境进行观测,向地面即时传回数据供科学家进行研究分析。

三、SAR干涉基本原理图 1 SAR干涉基本原理图如图1,SAR传感器在两个不同位置观测地面某点P,P(x,y,z)点相对于参考平面的高为h=z(x,y)。

假设信号发射的方向垂直于轨道运行方向,根据成像几何,高程h 可简单表达为:h?H?R1cos?(1) θ为雷达视角。

为方便讨论,我们假设两次成像期间地面反射物无任何变化,无大气影响。

我们称两成像点之间的距离B为基线,如图1定义垂直基线(perpendicular)为B⊥,平行基线(parallel)为B‖,水平基线(horizontal)为Bh,方位垂直基线(vertical)为Bv。

通常雷达基线相对于雷达至成像点的距离小得多(B<<R)。

实际上相干处理本身就对基线有要求,太长的基线不可能相干。

可以近似地,R2?B??R1,基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SAR信号经地面单元i反射,接收信号相对于发射信号的相移可以表达为:?i??0?4??Ri(2) φi为地面单元i的相移,它是一个包含许多参数的函数,包括目标类型(点、体散射),它们的介电常数、含水量、结构以及它们的亮度(极化方式、入射角、频率)等。

假设在两个不同的轨道位置对同一地面单元成像时地面单元的特征维持不变,即?01??02,设卫星至地面单元i的距离差R??R1?R2。

?R为参考相位(振幅a≡1),可以得到相位差Φ:???1??2??R??根据式(1),4??B???R(3) d?4?dB?4?????B?(4) d??d??dh?R1sin?(5) d?则高程模糊度(ambiguity)为:dhdhd??R1sin?(6) ???d?d?d?4?B?R1sin??R1sin??????(7) 4?B?4?Bhcos??Bvsin?于是高程h可表达为:h??可以通过迭代求h(先设h=0)。

α、B、H是已知量,斜距差可以根据相应的相位差来求解,理论上可达很高精度(达到子波长级精度)。

如ERS-1/2波长为,理论上可分辨到。

最后可利用式(1)求解高程h而得到数字高程模型(DEM)。

实际上,利用相位差可以生成干涉相位图,整周是模糊的,相位在1~2π之间。

因此必须利用相位解缠(Phase Unwrapping)求解相位整周数。

基线数据B和α的确定也是求解地面高程的关键,精密的地面控制点对于DEM的精度非常重要,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在地面安装角反射器,可有效改善InSAR精度。

地球表面并非平面,曲率本身就会造成干涉条纹,实际上总相位差Φ中包含两个部分:高差相位Φh 与地平相位ΦR。

即???h??R。

?R??4??B?。

于地平相位的存在,增加了相位解缠与噪声抑制的难度,数据处理时应该去掉。

通常是在配准、形成干涉图后,从相位图中直接减去地平相位。

去掉的地平相位在相位解缠后应加回到非模糊相位图中。

四、InSAR监测变形的基本原理SAR差分干涉原理(D-InSAR)的几何示意图见图2,轨道方向向里,即该图表示距离向平面图,所有角度按逆时针方向定义。

地面点P位于椭球面高度h,P 0为P在椭球面的投影(即h=0),相应的侧视角为θ0;???0???。

假设1与2这对影像地面无任何形变,无大气影响,无任何误差,称之为地形对(topo-pair);而1与3之间存在地形变,称之为形变对(defo-pair)。

对于地形对,基线的垂直与水平分量分别为B?0?Bcos??0???;B?0?Bsin??0???,干涉相位为?=-???4??B?,改正到椭球面:4???B?B?(8) ??0对于形变对,假设在雷达视线方向(距离)形变量为△r,可表达为?r??形变△r引起的相位。

形变对的干涉相位为:???r,??r为4??’?? 4???B??r?(9) ’?根据图2所示D-InSAR几何,我们不难导出形变△r引起的??r:’B???r???0?(10) B?0’ 图2 D-InSAR监测变形原理这是利用3幅单视复图像数据提取地形变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式,通过两幅干涉图垂直基线之比,便能提取地形变干涉条纹,无需解算θ值。

要注意前面的假设,地形对无任何形变。

如果研究区域已有足够高精度的DEM,??r可通过DEM数据、SAR成像几何和轨道数据模拟合成,能直接从2幅单视复图像提取地形变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