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内大出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共同风俗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俗、惯例,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
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
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中原:发源于中原地域、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
公元前21世纪,XXX的儿子XXX突破由各部落首领选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
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XXX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XXX、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糊口模式,已具有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中原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又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ppt课件
3、近代以来西方人对民族的认识
(1)单一要素说
民族-国家混同说(Nation) 民族-种族混同说(Race)
语言要素说(Language ) 文化要素说(Culture )
精神要素说(emotions·destiny·character )
(2)综合要素论
19世纪中叶,德裔瑞士法学家布伦 奇里在《普通国家法》一书中认为, 民族有八大特征。即同居于一地,同 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 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 其生计。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历史》记载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 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土人情、宗教 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 活图景。希罗多德漫游世界,对各地民族作了认真的调查与研究。他 认为各民族风俗差别、行为方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自然环境的 影响,自然环境有了改变,风俗习惯也会相应有所改变。他还探讨了民 族与语言、民族与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关系。 (初步的理性认识)
(二)从提高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来认识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规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指导下,结合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制定的。做好民族 工作必须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不能仅知其然,更加使其所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 义民族理论,才能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2、民族问题及其产生、发展 的趋向与规律
3、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 方法与途径
重点把握 以下内容
(二)中国民族与民族 问题的基本国情
3、各民族社会发 展的历史与现状
1、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发展 和中华民族多元
统一的格局
2、我国各民族的人 口构成、分布格局与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
绪论(内大出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ppt
-
16
依据
这二 一、 原为 则什
么 坚 持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史观在民族关系上体现。
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 发展规律决定。
与无产阶级的革命 目标完全一致决定。
-
17
坚持
主对主三 义资义、
产民坚 阶族持 级观马 民,克 族反思
1、两种根本对 立的民族观。
2、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 主义和爱国主义。
3、反对资产阶级 民族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贡献
b.关于无产阶级政党
a民.关族于全纲民世领族和界和社无会民产主族者义问国题家的 和解被放压民基迫族本问民题理族指论联导;合思想起的来
基本原则。
-
7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贡献
化论阐强、阐述明调总民明了了形发问族了民马展成题区社族定克民的和域会问义思族自一主题特主。治经是部义点义济等分民社。的与问。族会民文题的发族。展 强调发展民族经济与文
强调加强党对民 族工作的领导
提出“三个离不开” 的思想
-
反复强调民族宗教 无小事的思想
11
在马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克
国思
的主
实义 践民
当代中国马克思
和族
主义民族理论中
发理 展论
最基本、最主要
的内容
-
12
在马
中克
国思 的主
2.31坚..坚坚持持持实民和事族不求平断是等加的,强思维和想护
实义 践民
改路4民善.积线大族党极,力团对发从培结民展少养和族民数少国工族民数家作地族民统的区地族一领的区干,
-
2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内容
国家开放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一 填充题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 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2.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地域 )渊源和( 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 . 民族的形成,是( 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 胞族 )—( 部落 )—(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单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民族压迫)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对口支援)。
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和谐)。
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D.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C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原则性和灵活性)。
D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和平与发展)。
D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D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赵朴初居士)。
G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G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J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1亿多人)。
(完整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
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 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
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03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实践
中国的民族概况
中国民族构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拥有56个民族。汉 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 数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 布在边疆和山区,呈现 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民族发展历程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长 河中共同发展,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结词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民族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了民族如何产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过程。
详细描述
民族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等。在形成过程中,民族会逐渐形成 共同的文化、语言和地域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也会发生演变,包括文化融合、语言演变、社会变革等。
02
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理论的基石 。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 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 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 视。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路径与策略
加大扶贫力度
针对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加强教育公平
保障各民族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 的发展与繁荣。
05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未来发展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6.手机资源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
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 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
6.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名词解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名词解释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分)。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的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的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3、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4、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5、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
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
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6、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
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
7、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8、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9、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第四章(内大出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列宁斯大林的贡献
列宁在指导殖民地被压迫民族 的解放斗争和领导俄国各民族 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一方面把 各民族无产阶级平等联合的原 则运用于俄国,指出:“各民 族完全平等,一切民族的工人 应该团结和融合。”
一方面发展了各民族无产阶级
平等联合的原则,提出“全世
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
起来!”
.
7
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平等的基本方式。在马克思民族观的内容中,其核心是各民族
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坚持国. 际主义原则。
35
资产阶级民族观
资产阶级民族观是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对民族 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原 则、政策,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在这一 领域的表现。资产阶级民族观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 和利已主义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其主要表现 是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民族问题又对社 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 上各民族不分大小,都以自己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的 贡献;民族的先进与落后不是绝对,没有天生的“优等”民族 和“劣等”民族,坚决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民族在社 会一切领域中地位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人民联合起 来,团结奋斗,求得共同解放、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平等 的基础上,各民族有权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处理自己的 事情,民族区域自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实现民族
这说明,民族平等在资产阶级那里只是一个空洞的 口号,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具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
.
14
历史经验也证明:
当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并成为新的民族压 迫者,对其他民族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时, “民族平等”就完全成为资产阶级掩盖阶级 矛盾,保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劳动人民和 被压迫民族的工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承担单位:马列教研部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2月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2月11日〕批准〔〕批准日期〔2022年12月11日〕(一)课程性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国家规定在民族地区及民族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及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1、基本理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课程理念。
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以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为线索,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主线,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升“四个认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三)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后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分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和世界民族的基本状况。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
(3)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1)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2)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3)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民族观。
3、价值目标(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期末多项选择题(全国通用)
中央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期末多项选择题(全国通⽤)1.新中国成⽴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原始公有制残余的有:A.鄂伦春族B.傈僳族C.德昂族D.羌族2.新中国成⽴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不同政治制度类型的有:A.盟旗制度B.家⽀制度C.民主制度D.⼟司制度3.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因其语⾔种类较多,⼤致可分为:A.汉藏语系B.乌尔都语系C.南亚语系D.阿尔泰语系4.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的跨界民族有:A.⼟族B.维吾尔族C.藏族D.朝鲜族1.以下选项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有:A.共同语⾔ B.共同⽂化 C.共同⼼理认同 D.共同⾎统2.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统⼀命名少数民族名称时考虑了哪些称谓?A.⾃称 B.泛称 C.史称 D.他称3.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新中国成⽴后改称的?A.京族 B.德昂族 C.⽑南族 D.满族4.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新中国成⽴后改称的?A.朝鲜族 B.俄罗斯族 C.佤族 D.壮族5.下列哪些是民族识别的依据?A.民族特征 B.民族源流 C.民族意愿 D.就近认同6.民族六⼤特征理论的特点包括:A.内容丰富 B.表述通俗 C.归纳科学 D.符合实际7.民族基本属性包括:A.民族⽣物属性 B.民族精神属性 C.民族⾃然属性 D.民族社会属性8.民族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A.经济结构 B.⼈⼝结构 C.⽂化结构 D.阶级结构9.民族结构的特点有:A.整体有机性 B.相关同步性 C.稳定静⽌性 D.调控可塑性10.民族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A.⼈⼝·⾝体素质 B.思想·政治素质C.科学·⽂化素质 D.知识·审美素质11.民族素质的特点有:A.群体性 B.积淀性 C.不可传承性 D.单项指标性12.下列有关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的反映B.民族结构更多地表现为有形的、外化的、运动的形式C.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D.民族素质更多地表现为⽆形的、内在的、凝固的特质、能量1. 以⾎缘为纽带的是:A.⽒族B.部落C.胞族D.民族2.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A. 社会⽣产⼒的发展B.私有制的出现C.产品交换的发展D.军事冲突3. 关于民族发展,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民族内部结构的优化过程B.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过程C.不断实现民族的⾃⾝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的发展的过程D.本质上是民族⽣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4. 原始社会末期三个重要的过渡是:A.野蛮向⽂明的过渡B.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C.地⽅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D.民族向国家的过渡5.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书中指出民族形成的典型途径是:A.易洛魁⼈式的途径B.罗马⼈式的途径C.德意志⼈式的途径D.希腊⼈式的途径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有:A.社会⽣产⼒的发展B.阶级⽃争C.民族精神D.⼈⼝发展7.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A.经济发展B.政治发展C.⽂化发展D.⼈⼝发展8.下列⼈们共同体中哪些是以⾎缘关系为纽带的?A.⽒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9.下列关于民族与⽒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民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B.⽒族以⾎缘关系为纽带C.民族以地缘和⾎缘为纽带D.⽒族以地缘和⾎缘为纽带10.民族素质包括:A.科学⽂化素质B.思想政治素质C.⼼理意识素质D.⾝体素质11.下列属于影响民族发展的外部因素是:A.民族属性B.民族结构C.民族关系D.⾃然环境1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A.问题越来越多B.⽭盾越来越尖锐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因素⽇益增多13.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可以实现民族的消亡?A.民族同化B.民族分化C.民族融合D.民族组合14.下列属于民族同化的特点是:A.民族同化是⼀个过程B.民族同化中⼈为因素和⾃然因素并存C.民族⾃然同化是⼀种向较⾼经济和⽂明程度接近的形式D.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15.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跳跃式发展D.飞跃式发展1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是:A.发⽣的时间不同B.发⽣的范围不同C.发⽣的结果不同D.实现的途径不同17.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是:A.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关系B.国家政权的性质C.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建设D.社会伦理18.下列属于民族融合的特点是:A.民族融合将是⼀个长期的过程B.民族融合将是⼀个缓慢的过程C.民族融合将是⼀个⾃然渐进的过程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的结果19.下列属于民族异态发展的表现是:A.民族发展极度缓慢B.民族发展停滞C.民族出现暂时倒退D.民族协调快速发展1.民族问题的内涵包括:A.民族⾃⾝的发展问题B.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C.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D.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2.民族问题产⽣的两个根源是()A.⽂化因素B.经济因素C.⾃然因素D.社会因素3.从宏观的层⾯来看,民族关系主要包括()A.军事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化关系4.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D.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5.民族关系的核⼼问题是()A.民族认同B.民族利益C.民族权利D.民族意识6.民族与国家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A.民族与国家相伴⽽⽣B.民族与国家长期相依⽽存C.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关重要的作⽤D.民族将与国家⼀同消亡7.要消灭民族压迫,就必须要⾸先消灭()A.民族组合B.民族同化C.剥削制度D.阶级压迫8.下列有关民族问题产⽣的社会原因论点正确的有()A.⽣产资料私有制是产⽣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B.民族压迫是⼀切剥削制度所奉⾏的民族政策的本质C.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D.阶级问题就是民族问题9.在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往往表现为()A.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起B.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起C.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起D.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起10.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与()相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PPT课件
yujinhe51@ 2013.3
.
1
教学计划
第一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讲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三讲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四讲 期中考试 第五讲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六讲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七讲 总复习 第八讲 期末考试
.
2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P1
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2、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3、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
3
第一节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P2 二、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 P2
1、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2、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3、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4、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
7
第二章 民族
学习目标:P9
1、了解正确的民族定义 2、了解民族基本特征 3、理解中国的民族识别
.
8
第一节 民族概念
一、西方民族概念的表述 二、中国民族概念的表述 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民族概念的表述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 P11
.
9
第二节 民族基本特征 P13
一、民族的一般特征 P13 其一,共同历史渊源。其二,共同生产方式。其三,共 同语言。其四,共同文化。其五,共同风俗习惯。其六, 共同心理认同。
二、民族识别的依据 P20 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一个依据 2、历史依据 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另一个依据 4、就近认同
三、民族识别实践 P22 1、第一阶段(1950-1954年 2、第二阶段(19541965年 3、第三阶段(1978-1987年)4、恢复、更改民族成 分 P24
国开(内蒙古)51126-民族理论政策与自治法-任务2参考答案
国开(内蒙古)51126-民族理论政策与自治法-任务2参考答案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特殊说明请仔细:课程的题目每学期都可能更换,所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题目1:解决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 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参考答案: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题目2: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 资金; 政策; 帮扶; 教育参考答案:教育题目3: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中,应当优先重点发展(): 高等教育; 民族教育; 基础教育; 初等教育参考答案:民族教育题目4:蒙古语按谱系分类,属于( ): 阿尔泰语系; 汉藏语系; 印欧语系; 南岛语系参考答案:阿尔泰语系题目5:在蒙古族中传播较广的宗教是( ): 藏传佛教; 小乘佛教; 天主教; 伊斯兰教参考答案:藏传佛教题目6:政府依法管理的是( ): 宗教教义; 宗教事务; 宗教信仰;参考答案:宗教事务题目7: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 民族自治; 民族自决; 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参考答案: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题目8: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是(): 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是以民族地区的政治因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是以民族地区的语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是以民族地区的经济因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参考答案: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题目9: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1949/5/01; 1948/5/01; 1947/5/01; 1949/10/01参考答案:1947/5/01题目10: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效力和地位() : 低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高于宪法; 高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等同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参考答案:高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题目11: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思想的在民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教材P6—7答: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副本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导向性、知识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内容:1、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原则、途径和方式的学说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和现实的特点:1、从国家宏观决策讲,是党和政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的前提2、从解决民族问题的技术层面讲,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3、从国民凝聚力的微观层面讲,是保证各民族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基本条件民族政策: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即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政策民族政策分类:1纵向:总、基本、具体2、横向:政治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3内容: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政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作出的具体的规定)马克思的书: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论波兰、论波兰问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摩尔根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列宁的书:关于民族问题的批判意见、论民族自决权、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关于党在民族方面的当前任务斯大林的书: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通过向各族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以及国情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1、坚持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方法2、坚持辩证的看问题的方法3、坚持唯物的看问题的方法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物产众多、资源丰富;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民族关系: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民族工作主要有两大历 史任务:一是通过进行社会制度的 变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通过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 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党 的领导下,第一项任务早已胜利完 成,第二项任务也已取得举世瞩目 的伟大成就。”
第七章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党和国家在恢复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 化时的主要措施。 2、取得的成就。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4、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方针、原则。 5、加速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政策和措 施
第一节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初步形成了以铁路为骨架,公路为支撑,以航空、水 运、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网; 民族地区的通讯设施、水利建设、对外贸易、旅游业 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4
5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忧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民族差异很大。
由于多种原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中 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东西部发展的差 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民族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改 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沿海发展战略,争取以 最短时间积累经济腾飞所需要的财力 ,这种 “效率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在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 而 呈 现 出 逐 年 扩 大 的 趋 势 。
二、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审时度势,号召要把加快开发 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2000年12月) 《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1年8月) 《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2002年4月) 《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2002年3月) 《"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2002年7月)
国家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在国家大力帮扶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走出一
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局面;要把自力更生和国家帮助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挖掘内 部潜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各项优惠政策和 各方面的扶持帮助转化为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能一味的“等、靠、 要”。目前,国家也已转向开发式扶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也应变 “增加输血总量”为“增强造血功能”。 为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贸易扶持
1997年6月国家出台“九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 族用品生产政策规定: (1)“九五”期间,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 定点生产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月 息低2.4厘的优惠政策,利差由人民银行补贴, 再由中央财政相应扣减人民银行上缴收入。 (2)“九五”期间每年由人民银行安排l亿贴 息贷款,用于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定 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 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 的讲话》江泽民(1999年9月29日)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竣工 民族地区已初步建立起门类基本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2
3
初步形成了粮食生产为主导,以发展特色农业、牧业、 林业为保障的现代综合农业体系;
发 展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经 济 的 政 策
少数民族人口超过8000万,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
地域概 念: 西部地区 包括广西、 云南、贵 州、四川、 重庆、西 藏、青海、 内蒙古、 陕西、宁 夏、甘肃、 新疆12个 省(区、 市)。
《"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 {“十五”西部开发的主要任务}
扶贫攻坚,对口支援
1986年首次确定的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民族
自治地方有141,占总数的42.6%。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除享受一般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外,国家还采取一系 列特殊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开发。如1990年设立的“少 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1992年设立的“少数民 族发展资金”等。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 坚计划》,在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民 族自治地方有257个,占总数的43.4%。从2001年开始 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再次把民族地区 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新确定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 重点县中,民族自治地方(不含西藏)增加为267个, 占重点县总数的45.1%。扶贫的重点也从解决温饱转移 到教育扶贫和生态扶贫,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和综合素质。
西部开发战略与民族地区发展
包括西北四省区:宁夏、甘肃、青海、新疆。 西南四省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
陕西、内蒙古。
重庆、广西。 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 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5)。
有48个少数民族居住在西部,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6%。全国8个民族省区均 在西部;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中,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3个自治县(旗)分布 在西部,约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96.7%,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85%左右。西部
加快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公路国道主干 线、江河上水利枢纽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 护、防沙治沙、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江河上游水污 染治理和中心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 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一批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基 地。 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 六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文化、卫生、体育等建 设。
1 贫困状况仍很严重,到2003年底,还有1304万少数民族人口未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意义:
1 2 3 4
是加快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是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 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 是维护祖国统一,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 发展的政策
1949年,全疆仅有工业企业363个,其中 347个是私营手工业作坊和个体手工业, 只有16家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工厂,工 人900多人,工业总产值9800万元。工业 产品仅有煤、盐、皮革、红砖、面粉、食 油、硫酸等10多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所需要的工业品和日用品,主要靠内地供 应和从国外进口。
“2004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 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 国平均数的71.4%。”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 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5月28 日。
差距突出表现:
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国贫困人口的45%,尤其是22个人口较少民族 中,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 2 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还比较低,除内蒙古自治区排在全国中游 外,其他民族省区均排在全国后8位。战略差距; 3 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牧民增收渠道少,农 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4 经济效益差,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自我发展能力弱。
和汉族邻近的少数民族,铁制工 具少,多从汉族地区输入。
云 南 金 平 拉 祜 族 苦 聪 人
⑵ 生产关系发展不平衡
经济 状况
少数民族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的不 平衡,展现了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在原始社会阶段有60——70万; 在奴隶社会阶段有100万彝族; 在农奴制阶段有 400万藏、傣族; 在封建社会阶段有3000万回、满族。
第二节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
第三节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
第一节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状况
本节主讲问题: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
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 状况
⑴ 极度贫苦的历史起点
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等民族的主 要生产工具是自制的弓箭和扎枪。 以农业生产的独龙、布郎等民族 的主要生产工具以木制、竹制为主。
解放前,新疆的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各 族人民生活贫困,是我国严重缺医少药的 地区之一。当时全疆的医疗卫生机构仅有 54所, 从业人员534人,其中医师只有18 人,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0.08人; 有病床696张,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0.15 张。 有两台X线机和4台显微镜;卫生防疫及妇 幼保健工作一片空白,婴儿死亡率达 420‰~600‰,孕妇死亡率为150/10万人, 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0岁。 在20多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草原上,只 有3所极为简陋的卫生院。世世代代生活在 帕米尔高原上的牧民,几乎没有见到过医 生。
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要坚持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有效配置资源和 各种生产要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特 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进一步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势;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搞好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生态建设 和环境保护,搞好综合治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困苦 以新疆为例: 1949年,全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 41761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 算),其中,农业总产值33743万元, 工业总产值为8018万元,工业产值仅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2%。 全疆只有38个邮政局,50%以上的 县城没有邮电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