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

27
06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1]陈松岑. 礼貌语言初探[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2]任海棠、冯宁霞、王荣花:《汉英交涉称谓语对比分析》,西安:西北大学学报,2004. [3]田惠刚.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4]文军. 社交指令、语用等同与称谓的翻译[J]. 中国翻译, 1994(5): 6-8. [5]韦孟芬.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社交称谓语的误用[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6]王非.英汉社会称谓语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4. [7]王琪. 称谓语社会文化的镜像——英汉社交称谓方式对比分析[J]. 文教资料, 2010(12). [8]赵元任. 语言问题[M].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印行, 1959. [9]赵英玲. 社会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J]. 外语学刊, 1997(1): 16-20.
28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9
6
02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许多学者曾对称谓语进行过研究:如赵元任、陈松岑对汉语称谓语进行了研究,田惠刚对英汉称谓 语进行了比较分析,文军、赵英玲从语用学角度对称谓语进行了研究。 而就社交称谓语而言,前人也进行过一些研究:任海棠、王荣花和冯宁霞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英汉 社交称谓语进行分析研究,韦孟芬指出英汉社交称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误用现象,王非主要讨论 了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区别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王琪对比分析了英汉社交称谓语的模式。 然而,很少有学者对英汉社交称谓语异同点做出详细的对比分析,所以我们将对英汉社交称谓语进 行具体的对比分析,并对其异同点的成因进行研究。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导读: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研究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研究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研究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社会性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思想观念等,都是影响中西方称谓语的原因。

因此,了解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从语用对等的层面正确地翻译称谓语。

关键词:称谓影响因素正确翻译A Contrast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ppellation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ppellation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t is also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is actually a reflecti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hinking pattern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would affect the appellation.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roots can help us to translate the kinship terms correctly on an equal level. Key words: Appellation Factors Translate correctly0.引言搞英语和汉语对比研究的人, 无不感到英语和汉语在称谓语上的用词差别。

称谓语:社会文化的镜像——英汉社交称谓方式对比分析

称谓语:社会文化的镜像——英汉社交称谓方式对比分析
很 重 要 的 因 素 就 是 语 流 的 “ 律 ” 包 另 节 ,
括 语 流 中 的 轻 重 音 、 调 的 高 低 升 降 、 节 、 语 、 子 问 语 音 词 句
的 停连 等 节 律层 要 素 。 “ 而 自然 流 畅 程 度 ” 是 直 接 、 体 更 整
节律 层 结 合 起 来 。 能 更 全 面 、 完 整 、 科 学 地 对 应试 才 更 更 者 的 语 言 水 平 作 出 评 价 , 得 更 准 确 、 接 近 于 应 试 者 实 获 更
对 语 音 节 律 层 中 语 流 节 奏 和 韵 律 的 评 价 ,是 对 个 体 有 声
语 言 科 学 而 全 面 的评 价 。 但 是 , 实 际 评 测 中 , “ 质 ” “ 律 ” 普 遍 存 在 重 音 轻 节 却


律 师 、 士 ) 常 见 的 称 谓 有 “ 先 生 ” “ 医 生 ” “ 书 护 。 王 、李 、胡
记 ” 。 等
2职 务 / 业 称 谓 . 职
在 人 际 交 往 中 ,适 当 而 得 体 的 称 谓 方 式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能 传 达各 种语 言 信 息 。 汉语 中都 有 相 当数 量 的社 它 英
交 称 谓 , 不 同的 称谓 方 式体 现 了两个 民族 不 同 的文 化 。 但
二 、 汉 社 交称 谓 方 式对 比分析 英
1社 交 通 称 .
英 语 中 能 作 称 谓 语 的 职 务 并 不 多 。而 且 具 有 一 定 的 模 糊 性 。 如 “ rs e t可 用 来 称 呼 “ 统 ” 也 可 用 于 对 Pe i n” d 总 , “ 学 校 长 ”“ 行 行 长 ” 职务 的 称 呼 。在 汉 语 里 , 乎 大 、银 等 几 各 种 职 务 都 可 以 用 于 称 谓 。而 且 职 务 属 于 尊 敬 性 称 谓 成 分 , 表 了 荣 誉 和 尊 严 , 此 在 语 用 上 , 级 对 上 级 要 以 代 因 下 职 务 相 称 。而 且汉 语 对 职 务 的称 呼 十分 具 体 到 位 , “ 如 校 长 ”“ 长 ” “ 长 ” , 是 由于 中 国文 化 长期 以来 受 儒 、院 、厂 等 这 家 文 化 的 影 响 。孔 子 的 “ 不 正 则 言 不 顺 ” “ 不 顺 则 事 名 、言 近 。 节 律 层 水 平 差 距 明 显 的 应 试 者 获 得 相 同 或 相 近 的 分 数 . 两者 的 实 际语 言 表 达 水平 却 存 在差 距 。我 们 发 但 现 .这 种 分 数 和 实 际 水 平 的 差 距 一 般 在 低 级 别 段 不 太 明 显 . 高 级 别 段 特 别 是 二 甲 以 上 级 别 则 较 为 明 显 。这 在 也 正 说 明 了 语 言 节 律 层 是 建 立 在 语 音 音 质 层 基 础 上 的 更 高 层 次 的 语 言 水 平 ,在 高 水 平 语 言 表 达 中显 得 尤 为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称谓语在英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彼此关系的称呼方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1.先生/先生 - Mister在英文中,先生(Mister)是男性通用的称谓,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使用都很普遍。

而在中文中,先生一般用于成年男性的尊称,比如老师、医生、律师等,但也可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先生更注重平等和礼貌,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使用同一个称谓。

而中文的先生则更注重尊敬和尊重,尊称一些特定职业的男性。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尊重和互动方式的不同心理取向。

2.女士/太太 - Mrs.在英文中,女士(Mrs.)是已婚女性的尊称,太太(Miss)则是未婚女性的称谓。

在中文中,女士(或夫人)通常用于对年龄较大、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称,而太太则用于对已婚女性的通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Mrs.和Miss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标准,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身份识别。

而中文的女士/太太则更注重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3.阿姨/叔叔 - Aunt/Uncle在英文中,Aunt和Uncle是亲戚关系中的称谓,但也可用于对年长者的尊称。

在中文中,阿姨和叔叔则更广泛地用于年长者的尊称,无论是否有亲戚关系。

文化内涵:中文的阿姨和叔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尊老敬老的传统。

而在英文中,Aunt和Uncle则更注重与亲戚关系的联系,反映了家庭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4.小姐/奶茶妹/女神 - Miss在中文中,小姐(或姑娘)是对未婚女性的通称。

而奶茶妹和女神则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用于对外貌或魅力相对出众的年轻女性的美称。

在英文中,Miss通常用于对未婚女性的尊称。

文化内涵:中文的小姐和网络流行语奶茶妹、女神,都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更注重对女性的美貌和吸引力的赞誉。

中英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

中英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

血亲和姻亲
• 汉语 姐姐 –血亲 嫂嫂– 姻亲 在字面上没有体现。 • 英语 sister(血亲)-in-low(姻亲) 英语国家的人认为姻亲是一种法律上的规定,也只 有经过法律程序才能得到这种关系,而中国人则 把它灾形式上和血亲区分不是很大,法律上认可 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亲情维系
泛化差别
• 汉语 中国文化强调宗法和等级,“以亲属称谓称 外人”:大爷,大叔,大妈等等。 警察叔叔,幼儿园阿姨等等 英语 Uncle aunt 后加人名 Son sonny等称“小伙子” 相对中文来说比较少,很难理解“警察叔叔”
汉语称谓语介绍
• 汉语父系/母系称谓语归类表 父方 母方 姑 姨 叔(伯) 舅 姑父 姨丈 婶 舅妈 侄 甥
英语中称谓语介绍
(great) Grandfather father (great) grandmother mother uncle aunt
cousins sister brother: Son(-in-low)/daughter (-in-low) niece /nephew
总结
• 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1)长幼辈分上的差别 (2)血亲和姻亲 (3)泛化差别 • 英汉称谓语差别很大,与两种文化中的伦 理差别有关。在翻译和文化交流中,很多 时候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才能被目标语 听众接受。为此,要充分理解两者差异。
汉英对比点
• 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1)长幼辈分上的差别:英语不分长幼 (2)血亲和姻亲 (3)泛化差别
长幼辈分上的差别
• 汉语 九族概念,上四代长辈,下四代晚辈,序列为: 高祖 曾祖 祖 父 本人 子 孙 曾孙 玄孙 • 英语 father 、son 上面加grand, 再往上或往下加great, great great GrandUncle、aunt等词不能区分年纪大小,只能区分辈分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 甥 ” “ 甥 女 ” 称 自 己 的 母 亲 的 父 母 为 “ 公 ” 外 外 ,外 ; 外 “
仅三代以 内的称谓 词语就有 6 0多个 , 几乎所 有的亲属 身份 都有一个 固定且唯一的称谓 , 而且语 义明晰( 冯汉骥《 中国亲 属称谓制》 。相对 于英语称谓系统而言 , ) 汉语亲属词特 征可 以概括为 “ 长幼有序 , 系母 系, 父 内外有别 , 男女有别 ” 。

英 汉 称 谓语 特 征 差 异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 可概括为语义特征差异 、 称谓派生词
差异 和语 用 功 能 差 异 。 ( ) 义 特 征差 异 一 语
体” 等语用含义。卫 志强 ( 94 、 惠南… 等认为汉语称 谓 19 ) 包
语 不 仅 具有 前 面几 种 语 用 功 能 , 具 有 表 达 “ 疏 、 恶 ” 还 亲 好 等
称谓 语 是 指 人 们 由 于 亲 属 和 其 他 亲 缘 关 系 而 得 来 的 名
称。“ 血亲与姻 亲共有的和相互有关 的信念和期望构成 的思 想领域就是亲属关系 , 对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加上使用规则 就构成 了一个文化 的亲属体 系( 哈里斯 ,9 3 ” 18 ) 。每种语 言
它们只能通过 附加修 词语 来构 成与 汉语语 义相 等 的称谓。 英语称谓词的特点是 词与词 的语法关 系主要 靠词本身 的形
观念 、 族 心 理 、 治 背 景 、 理 道 德 。 因 此 , 同语 言 之 间 民 政 伦 不
的称谓语体系 的比较分析在对比语 言学上具有重要 的意义 。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 中也 必须考虑 到英汉语 言 中称 谓表达形 式及其差异 , 使得语言 交际符合语用规则。

( ) 三 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差异 很多学者 都从指称 和社 交功能 的角度对称谓体 系进行 了研究 , 认为英 语称 谓语 常具有 表 达 “ 身份 、 权势 、 境 、 语 得

英汉社会称谓语翻译对比

英汉社会称谓语翻译对比

B称谓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称谓语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以及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习俗。

社会称谓语主要用来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成员。

本文着重讨论英汉社会称谓语中存在的差异。

一、引言每个文化习俗和语言群体中都有称谓语的存在。

人们会相互打着招称引起注意;会使用合适地称谓彼此来表达亲疏;而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各自称谓也不尽相同,可以说,称谓语是体现不同人际关系的最佳风向标。

二、社会称谓语(一)社会称谓语的定义社会称谓语是指除开亲缘关系以外的一系列指称社会身份以表明人际关系的称谓语。

社会地位是决定社会称谓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年龄,性别,境遇等往往也是取决标准。

(二)社会称谓语的分类1.社交称谓中文中,“先生,女士,太太,夫人,小姐”用于作性别称谓。

“同志,师傅,”这类词是关系称谓,因为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在中国非常流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特定的称谓也逐渐改变。

英文中,如’ Sir, Madam, Miss, Mr., Mrs. and Ms. Sir, Madam and Miss’用于称呼陌生人,’sir’泛指男性,‘madam’指女性,’Miss’是说的未婚女性。

通常英文使用’Mr./Mrs./Miss + 姓或者全名”作为礼貌的称呼。

‘Mr.’仅指男性,与年龄和婚姻状况无关。

同时也会被用作军官或政府官员的职称。

例如“Mr. colonel, Mr. President”而由于西方社会强调女性地位,所以像’Mrs.’这样的称谓被发明来称呼特指已婚女士。

2. 关系称谓中文中,关系称谓如“老师,同学,主人,老乡”一般有两种使用情况,一是真实情况,例如学生称呼自己的老师为“老师”,另一种是礼称,例如学生家长称呼自己孩子的老师为“老师”。

这显示了中国的礼文化。

英文中,关系称谓就少的多,像”doctor, father, boss”等等,都是直接称呼,病人喊医生就是doctor,并没有其他特指。

英汉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对比分析——以《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为例

英汉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对比分析——以《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为例
传 达 原 文 的 意 思
关 键 词 :英 汉 称 谓 语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对 比 分 析 雨》 《 巴拉 少校 》 芭

《 雷

引 言
对 于 称 谓语 的研 究 由来 已久 ,但 这类 研 究 大 都 局 限 在 社 会语 言学 范 畴 内 , 而且 大 多是 一 种 静 态 的 描 写 , 称 谓 语 的 使 而 用 是 多 变 的 ,从 语 用 学 角 度 研究 称谓 语 给 称 谓 语 研 究 注 入 了 新 的活 力 。因此 , 文运 用 社 会 语用 学 的观 点 分 析称 谓 与 选 择 本 和 转 换 的 制 约 因 素 , 用 《 雨 》 汉 英 对 照 本 和 《 巴拉 少 选 雷 的 芭 校》 的英 汉 对 照本 作为 语 料 , 进行 英 汉 称 谓 语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的 对 比分 析及 英 汉 称 谓语 翻译 策 略 的讨 论 。本 文 分 析 了 《 雨 》 雷 和《 巴拉少校》 芭 中称 谓 语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 , 出 影 响 称 谓 语 找 使 用 的社 会 语 用 因素 ; 过 对 比研究 , 出 两 部 戏 剧 中称 谓 语 通 找 使 用 的异 同 , 而提 出 翻译 策 略 。 进 二 、 雷 雨 》 《 巴 拉 少 校 》 称 谓 语 的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对 《 和 芭 中
影 响 . 谓 语 的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应 根 据 具 体 语 境 恰 当 分 析 , 此 称 因
译 者 在 翻 译称 谓 语 时应 根 据 其 特 定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 达 到 动 态 对 等 , 于语 用 不 可译 性 也 应 尽 可 ) 雷 雨》 一 《 中称 谓 语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 《 雨 》 的称 谓 方 式 主 要 有 亲属 称 谓 语 、 雷 中 名字 、 称 和通 昵 称 这 里 , 笔者 将 着 重 分 析称 谓 语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及 使 用 称 谓 语 的制 约 因素 。 1亲属 称 谓语 . “ 中国 亲属 称 呼 用 得 非 常 广 泛 , 仅 至 亲 骨 肉 中 晚辈 须 在 不 用 ‘ 爸 ’‘ 妈 ’‘ 奶 ’‘ 伯 ’‘ 爸 、妈 、奶 、大 、 二叔 ’ ‘ 三 ’ ‘ 姨 ’ 、二姑 、四 等 具 体 而细 微 的 奥 妙 。把 “ 右 流 之 ” 译 成 “ ee n ee , 左 翻 h r a dt r” 也 h 有 一 些 损 失 。 比较 明 显 的 是 后 面 两 句 : T el e r i s n “ h v l g ls l — o y i e d r a1Da n ih ew udh rrc l ” 然 只 是 文 字 的 变 el l. ya dng t yt h o l e a1 虽 e . 化 , 这 正是 诗 经 复 沓 的修 辞 特 点 , e al 前 文 cl 回应 , 但 而rc l 对 al 的 也使 译 文 熠 熠 生辉 。 第 三 节 的 变 化 有 趣 ,且 翻 译 自然 。 “ h r o r h T e s c ut i i f t sp

当代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分析

当代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分析

关键 词 : 汉社 交称谓 语 英
1称 谓 语 .
类型
特点
异 同 点
英 汉 社 交 称 谓 语 可 以 分 为 以 下 四 类 : 名 称 谓 、 务 姓 职 和职业 称谓 、 称 及泛 4 了的 亲属 称谓 。 通 - L
2.姓 名 称 谓 1
11 谓 语 在 社 会 交 际 中 的 作 用 .称
夫教资 0-P 中 刊 料296号 旬 0-] f
当 代 英 汉 社 交 称 谓 语 的 对 比 分 析
黎佛 娇
( 东 培 正学 院 英 语 教育 中心 , 东 广 州 广 广
摘 要 :社 交 称 谓 语 作 为 一 套 约 定 成 俗 的 社 会 交 际
503 ) 1 8 0
谓 语 在 称 谓 语 中 占 有 重 要 的 位 置 。 是 指 对 亲 属 称 谓 之 它 外 所 有 其 他 人 的 称 呼 用 语 , 人 们 在 社 会 交 际 中 使 用 的 是 称 谓 . 映 了 交 际 各 方 的 社 会 关 系 、 会 角色 及 尊 敬 程 反 社 度等 。 由于不 同 民族 在社 会结 构 、 化 背 景方 面 的差 异 , 文 不 同 民族 的 社 交 称 谓 也 表 现 出 很 大 异 同 。本 文 将 英 汉 社 交 称 谓 进 行 分 类 对 比 并 分 析 其 差 异 ,从 而 探 导 其 背 后 的 文 化 因 素 并 促 进 我 们 的跨 文 化 交 际 活 动 。
该 民族 所 特 有 的 思 维 方 式 、 理 观 念 、 值 取 向 等 。 此 , 伦 价 因
了解 汉 英 称 谓 的 差 异 , 究 差 异 背 后 的 文 化 根 源 . 于 跨 探 对
文 化交 际者 十分 重要 。

英汉对比浅析汉语亲属称谓语特点

英汉对比浅析汉语亲属称谓语特点

英汉对比浅析汉语亲属称谓语特点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男女有别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一.汉语亲属称谓长幼有序,而英语中长幼不分。

汉语中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有严格界限,二英语中则只用brother, sister 分别表示汉语中的“哥哥”和“弟弟”与“姐姐”和“妹妹”。

汉语中的“伯伯”“叔叔”“姑父”“舅舅”“姨父”以及“伯母”“婶婶”“姑妈”“舅妈”以及“姨妈”有着非常显著的姻亲纽带关系,而英语则并没有体现这一点,只是用uncle和aunt表示男女的区分。

汉语称谓中常用数字排行,如:“大姐”、“二弟”、“三姨”、“四姑”。

英语却没有。

二. 汉语亲属称谓血缘有别,而英语中却含混不分。

汉语亲属分为血亲和姻亲。

血亲和姻亲在汉语称谓中泾渭分明。

如grandfather 和 grandmother分别表示汉语中的“祖父、爷爷、外祖父、外公”和“祖母、奶奶、外祖母、外婆”。

如果一定要分清,只好用paternal grandfather(父系方的祖父),maternal grandfather(母系方的祖父),on the father's side(父亲方面的),on the mother's side(母亲方面的)这类表达法予以说明;但加了说明,这类词已不太像称谓。

三.汉语亲属称谓男女分明,而英语中有时男女通用。

英语中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个称谓,即cousin,可表示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四.汉语亲属称谓注重辈分,英语中则辈分淡化。

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对父辈甚至祖父辈直呼其名以示亲近。

称谓语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研究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研究
20 1 0年 7 月 � �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 , 201 0 � � � � � � � � 第 30 卷 第� 4� 期 � J a fT a h N aU e V . 30 N . 4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研究
杨慧文
� (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 甘肃 兰州 7 30 0 7 0 ) 称谓不 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 更是一种文 化现象 � 英汉语言中 亲属称谓的 不同 � 反 映了中西文 化的
并且从 社会关系 文化关系 以及血缘关 系中开始分 析亲属 � � � 兄 弟 姐 � � � � � � � � � � � � � ,
关系的联系 然而 他们只是对英语和汉语的亲属称谓做 伯父 叔父 舅父 姑夫 � � � � � � � � �
� � � � � � � � 伯母 婶母 舅母 姑母 � 了大量描绘 而对其相似性与相异性未作分析和对 比研究
四大 类型 父亲� 的婚 前亲 属关系 母 亲的婚 前亲 属关系 堂 表兄弟都属 此范围 �
由婚姻 产生的亲属 关系以及 后代的亲属 关系 其 中有一些 直 系亲属和非 直系亲属的 称谓 �
成 了姻缘的亲 属关系 虽 然没有血 缘却也有亲 属称谓 名称在 汉语和英语中有完全一一对应的称呼 � 例如 � 父亲�
为此
侄子 � � � � � � � 本文从社会 语言学和 文化语言学 的视角方面 对它们
外甥
� � � � � � 侄女 外甥女 进行比 较分析 以揭示中西 文化所隐含 的文化底蕴 以 促 � � � � 大伯子 小叔子 内兄 /弟 姐 /妹 进文化交流 � � � � � � � � � � � � - -
表� 汉英亲属称谓对照表
英语 外公 外婆 妈妈 妹 姨夫 姨母 汉语

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

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

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及其原因摘要: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就亲属称谓语来看,英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称谓制度,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习俗。

本文主要就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讨论,更加深入了解英汉语言差异在亲属称谓语上的体现,以及更加深入了解文化间差异,帮助英汉语学习者更好了解中英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字: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及原因自古以来,整个人类所处的社会生存繁衍形式都是相同的,所以大家所具有的亲属关系也大致相同。

但由于不同的认识事物的角度与方法导致了人们对亲属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并不一致,甚至有些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因此,不同语言环境中所采用的亲属称谓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认识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

一、何为英汉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人员和本人之间关系的名称。

它是显示人们的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

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产生了英汉两中语言在亲属称谓语上的民族特色与语言特征的不同。

(一)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汉语父系/母系称谓语归类表父方母方姑姨叔(伯)舅姑父姨丈婶婶舅妈侄子外甥(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比较笼统,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除辈分清晰外,其他关系要从上下文推敲或当面询问才能得出。

英语亲属称谓语则相对词汇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都可忽略不计。

(great)Grandfather (great) GrandmotherFather Uncle Aunt MotherSon (-in-low) Daughter (-in-low) Cousin Niece /Nephew二、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的差异(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语义差异英汉亲属称谓语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摘要: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

英汉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之间在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

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语;汉语;委婉语;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bstract: Euphemism is not only a widespread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a mirror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more differences on forms and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toric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its origin, the way of its formation, its forms, conten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euphemisms; contrastive study0. 引言到目前为止,有关委婉语的研究已有许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的,。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摘要:由于宗教信仰不同。

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

本文试将英汉亲属称谓语进行分析,并从宗教信仰角度审视了亲属称谓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

关键词:英汉称谓语;儒家思想;对比前言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亲属称谓(kinship term)是一定的亲属制度(kinship system)所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

不论语言如何发展,亲属称谓语总能体现着彼此之间的性别、年龄、辈分、血缘和婚姻,因而。

英汉亲属称谓语拥有一些相同特征。

当然,亲属称谓语也有着自己的语义,与社会和文化丝丝相连。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诞生了不同的称谓语。

通过分析英汉亲属称谓语,使我们认识到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是由于两国人民的宗教信仰不同。

了解它们的差异,有助于掌握好英语语言。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说:“Tom’s brother marries John’s sister”。

若没有相关信息,这句话很难翻译成汉语,因为我们不清楚汤姆的兄弟是比汤姆大还是小,同样,约翰的姐妹是比约翰大还是小。

因而,英汉亲属称谓语在表达上是有区别的。

汉语有许多词来表达亲属称谓,而英语相对而言就少一些。

我们来看下面表格: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异同之处,最根本的特征是他们之间人与人的称谓关系是建立在性别和婚姻之上的。

比如,英语中的father和汉语中的父亲与英语中的mother与汉语中的母亲形成性别对比,同样,汉语中的丈夫和英语中的husband与英语中的wife与汉语中的妻子形成对比。

但在这两中称谓语体系中,仅仅只有少数几个如父亲、母亲、丈夫、妻子等有相对应的语言,而大部分汉语称谓语在英语中找不到直接的对应语,从而,英汉亲属称谓语是有区别的。

我们很容易发现的一点是:汉语的称谓语比英语复杂。

英汉称呼语对比研究

英汉称呼语对比研究

英汉称呼语对比研究作者:王格格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8期【摘要】称呼语是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地位,职业上的区别而使用的词语。

英汉称呼语有很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比较英汉亲属称呼语和社会称呼语,并试图分析其差异的原因,以便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称呼语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跨文化交流一、引言称呼语是日常交往最常见的沟通人际关系符号和桥梁,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

在社会生活和交际场合,称呼作为沟通交流的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语气和语意,而且可以在说话者和听者之间建立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由于社会、结构、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称谓系统就客观地存在着许多不同。

总的来说,英语称呼语语义模糊而且表达笼统,而汉语称呼语丰富,复杂而准确。

二、亲属称呼语家庭被誉为一个社会的组成细胞,虽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中家庭的组成结构、人口规模和内涵都不尽相同,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套亲属称谓系统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汉语尤为突出,其拥有的大量亲属称呼语和复杂的用法令不少外国人叹为观止。

而相比之下,英语中的亲属称呼语却简单许多。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呼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中西英汉亲属称谓语研究

中西英汉亲属称谓语研究

grandfather’s elder brother
paternal
brother granduncle
younger brother
母系
姑婆(公) granduncle (aunt) grandfather’s sister (husband of
grandaunt
grandfather’s sister)
直 系 血 亲
直系 血亲 称谓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三字经》
“祖宗十八代”
以自己为中心、上下九代宗族成员的统称。 从小至大:耳、云、仍、晜(kūn)、来、 玄、曾、孙、子、(自己)、父、祖、曾、高、 天、烈、太、远、鼻。
英语称谓
父母辈 子女辈
中西方英汉亲属称谓语
English/Chinese Kinship Terms
1
英汉亲属称谓语概况
2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简化与泛化
3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比较
4
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文化因素
姨公 姑婆 三爷
英汉亲属称谓语概况
1.1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 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 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和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 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是人的社会身份在语言 上的一种表达,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 个社会,一种文化最真实,最具体的反映。
wife’s mother husband’ mother
表三 兄弟辈英汉称谓对比与翻译(1)
汉语称谓
英语称谓
英语注释
兄 brother

Elder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英汉称呼语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英汉称呼语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称谓语是人们为 了表示 相互之 间的某种关 是这样 翻译却也会产 生不少问题 , 把三 弟译 为 J e u 虽然 体现 了英语 国家兄 弟之 间的称呼 uh i 习惯 , 但是 中 国的传 统文 化 却不 见 了。 而使用 的称 谓语( 李淼 ,063 ) 称呼是 传 20 :7。 再 来 看看 英语 亲 属称呼 语 的汉 译 。 递给对方 的第一个 信息 , 对于 交际有着非常 重 例 2. b l : Un l , t s s a Ty a t ce hi i nt gu f 要的 作用( 卫志 强 , 9 4 l ) 中国作 为一 个 M o a e, our oe. l9 :0 礼【 之邦, 艾 历来重视人际间的关 系, 在漫长的人 提 拔特 : 舅父 , 这是蒙 特鸠家 的人 , 我们 际交往历史过程 中形成了一个庞大 的称呼语 系 的 仇 敌 。 统 。而 英语 国家的称呼 语相 对来说 要简 单得 ( 罗密欧 与 朱 丽叶 》 P6 ) 《 , 0 多, 这就 给中英 文称呼语的翻译造 成很大的 困 翻 译英语亲属称 呼语 时 , 要考虑 上下文的 难 。本文试探 讨中英文 称呼语 的分 类及其 翻 语 境 , 例 3, n l 伯 伯 、叔 叔 、舅 舅 、 如 u c e有 姑 父 、姨 父等很 多种意 思 , 而根据 上下文 , 这 译 方法 。 关于汉语称呼语 的分类 , 已有很 多学 者发 里 取 了舅父的 意思 。其他英语 称呼 语词 如也 表 了各 自的 看法 , 如赵 元任 、祝 婉瑾 、卫 志 样需 根据 上 下文 的语 境 来翻译 。 国等 。本文 拟把 称呼 语分 为 两大 类 : 亲属 称 呼 语和 社 会称呼 语 。详 细分 类 如下 , 和英 2社会称呼语 并 语 称 呼 语进 行 对 比 。 2 1拟亲属称 呼语 . 拟亲属 称呼 语是 指人们 在 日常生 活 中用 些 亲属 称 呼语 来称 呼 非亲 属 , 邻居 、朋 如 1亲属称 呼语 汉语里 , 系旁系 、父 系母 系有严格的 区 友甚至是 陌生 人等 。拟亲 属称呼 语可 以说是 直 分, 且辈份分 明 , 长幼有 序。而英语 里却 没有 汉语里 独特 的现象 。这可 能是 因为 中国人一 直 系旁 系 、父系 母系 之分 , 且不 分长 幼 。爷 向在人际交往 中注 重礼节 , 认为称 呼朋友或 陌 爷 / 奶 奶 、 外 公 / 外 婆 共 用 Gr n a dPa, 生 人时 加上亲 属称 呼能让对 方感 觉亲切 , 同时 G a d , nl,A n rn ma U c e u t可以用来称呼 父母所 也是对 对方 的一种 尊重 。而英语 国家 在亲人 有的兄弟姐妹 及其 配偶 , 有时 候甚 至连男女都 之 间尚且直呼其名 , 何况是朋友或 陌生人之 更 看 不分 , C u i 如 o sn一 词涵 盖了所有的堂 兄/弟 / 间 。因而 这种 称 呼语 汉译 英 时较 为 嘛烦 , 姐 /妹 和 表 兄 /弟 /姐 /妹 。 似简单 , 翻译 起来 却是 相 当困难 。 例 3 “ 大 叔 , 说 今 天结 果 的 一个 犯 .康 听 汉英语亲属称呼语的 巨大差异是有着深 刻 的历史文化根源的 。中国人 自古以来就非常重 人 … … ” “ r. Kan I M g. he r he c i i le a d t rm na x— 视家庭,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形成 了一套丰富的 c e od y , ・・ 亲 属称呼语 。而英语 国家人的家庭观 念远 没有 e ut d t a -・・ ” 中国人重, 再加上他们之 间的关系比较 随意, 强 ( 喊* 呐 , P8 ) 4 调 自由、平等 , 同辈之间一般直呼 其名 , 因此英 例 4 “ !闰 土哥 , .啊 —— 你来 了?一 一 ” “ Oh , Runt u一 一S i O t’ S you… . ” 语 国家的亲属称呼语没有汉语称呼语复杂。所 以中英文亲属称呼语的翻译可以说是非 常困难 ( 呐 喊 , Pl 6 Ⅸ ) 8 的, 尤其是把汉语称呼语翻译成英语称呼语就更 上面三例中说话者和听话者都没有亲属关 准 了 系, 3 例 把康大叔直接翻译成 了 Mr a g 例 .K n , 翻译这 类称呼 语时 , 般有两 种方 法 , 一 语 4 闰土哥 翻译 成了闰土 , 把 两者都没有把拟 亲属 义翻译法 或交际翻 译法 。语义 翻译法 和交 际 称呼语翻译 出来 , 属于 交际译法。这主要也 是 翻译 法是 由英国学 者纽 马克提 出的 。语义翻 考虑英语 国家的习惯 , 果把 拟亲属称呼语 都 如 译指在译 人语语义和句法结构 允许的前提下 , 翻译成亲属称呼语 的话 , 恐怕会让英 美人误以 尽可能准 确性地再 现原 文上下 文意 义。交 际 为说话者和听话者 之 间有真 正的亲效果尽 量等 响其对 人物 关系的 理解 。但是 用交 际翻译法 同于原 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 。Mu d y,0 1 也破坏 了汉 语的这 种特 定的人 情文化 。让 目 ( n a 20 : 4) O 的语读 者失去 l了解汉语 人情 交际文 化的 机 『 首先来 看看 汉语 亲属称 呼 语 的英译 。 会 。 例 1 觉 慧的声音 : . 大哥 ! 在英语 中, 虽然大 部分情况 下部没有拟亲 觉新 : 弟? 三 属称 呼语 , 是 也有 一 些例 外 。如在 《 但 汤姆 J e i oc u hu ’S v ie: B g i Br t e ! o h r 叔 叔 的小 屋 里 , 大家 对 T0m 的称 呼 为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社交中的称呼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英文社交称谓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的称呼,可以更好地了解两个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英语中,称呼通常包括Mr.、Mrs.、Miss、Ms.等。

Mr.是对男性成人的尊称,在正式场合中往往用于对未婚男性的称呼,例如Mr. Smith。

Mrs.则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rs. Brown。

Miss是对未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iss Jones。

而Ms.则用于女性成人的称呼,不分已婚与未婚,例如Ms. Chen。

在正式场合中,称呼通常以姓氏为主。

相比之下,中文的称呼更加繁琐复杂,一般包括姓氏、职业、学位等因素。

例如,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尊称,可以用“先生”和“女士”等词语,例如张先生、李女士等。

对于一些职业人士例如医生、教授,可以用其职称和姓名来称呼,例如张医生、李教授等。

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敬称,可以加上一些特殊词句来称呼,例如“尊敬的”和“敬爱的”等词语。

虽然中英文的社交称谓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社交场合中,人们也会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地位、关系等因素来选择称呼。

例如在英语中,多数情况下姓氏加Mr./Mrs.就可以了,但如果和朋友交往再熟悉一些可能就会用名字或小名称呼。

在中文中,如果是同龄人之间或者是比较熟悉的人,则可以用亲昵的称呼,例如“哥哥”、“姐姐”、“妹妹”等。

总的来说,社交称呼是反映出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文社交称谓虽有差异,但爱存亲情、朋友之间的互动同样充满了友好和亲切。

随着跨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重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交称呼进行比较研究,也能帮助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友谊与合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冯勇,男,内蒙古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硕士。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冯勇(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摘 要] 英汉语言的称谓语体系均包蕴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等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

本文以对比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英汉称谓语特征差异、英汉称谓语泛化程度的差异,并探讨了导致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 称谓语; 对比; 跨文化中图分类号:H 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14-02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亲缘关系而得来的名称。

血亲与姻亲共有的和相互有关的信念和期望构成的思想领域就是亲属关系,对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加上使用规则就构成了一个文化的亲属体系(哈里斯,1983)!。

每种语言的称谓语体系都包含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

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称谓语体系的比较分析在对比语言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英汉语言中称谓表达形式及其差异,使得语言交际符合语用规则。

一、英汉称谓语特征差异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可概括为语义特征差异、称谓派生词差异和语用功能差异。

(一)语义特征差异英汉语亲属称谓词具有下列语义特征:通用性与专用性;比喻性和分级性。

汉语称谓词专用性的语义特征表现为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而且语义明晰(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制#)。

相对于英语称谓系统而言,汉语亲属词特征可以概括为 长幼有序,父系母系,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英语亲属称谓呈现出数量较少、指称宽泛、语义模糊的特点。

如: unc l e !一词可用于父系的 伯伯!、 叔叔!、母系的 舅舅!、 姑父!以及 姨父!等姻亲; cous i n !则涵盖了 堂兄、弟、姐、妹!、 姑表兄、弟、姐、妹!和 姨表兄、弟、姐、妹!十二种亲属关系,不论父系母系,也不分男女长幼。

这是因为英语称谓语属类分型,呈现通用性的语义特征。

而汉语称谓语属叙述型,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亲属界线分明,既标明辈分,又标明排行。

(二)称谓派生词差异冯汉骥指出,大多数汉语称谓词都是由核心称谓加上其他修饰词语组成的。

核心称谓表示核心的亲属关系,可以单独使用;而大部分修饰词语都是表示辈分与旁系亲属关系,附加在核心词上构成新一层的亲属关系。

汉语核心称谓中有一些词在英语中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词汇,如 孙! 婿!,它们只能通过附加修词语来构成与汉语语义相等的称谓。

英语称谓词的特点是词与词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本身的形式变化来表示,因此常在一些亲属称谓词后面加 y !、 i e !,或用一些表音手段派生。

如 mu m -mumm y !; m o m -m o m m y !; dad-daddy !。

(三)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差异很多学者都从指称和社交功能的角度对称谓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英语称谓语常具有表达 身份、权势、语境、得体!等语用含义。

卫志强(1994)、包惠南[1]等认为汉语称谓语不仅具有前面几种语用功能,还具有表达 亲疏、好恶!等语用功能。

下面就英汉称谓语的这些语用功能进行比较。

1. 亲、疏!程度差异。

英汉语称谓体系中表示亲疏关系的语用指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亲属称谓,一是非亲属称谓。

其表现方式主要有:直系(内)/旁系(外)、 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复数+称谓!(吕叔湘、江蓝生,1985)等。

父系母系反映着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

如,称自己姐妹的儿女为 外甥!, 外甥女!;称自己的母亲的父母为 外公! 外婆![2]121。

英语中则使用同样的形式称呼父系母系的旁系亲属。

在非亲属称谓方面,表示亲疏含义的常有 老/小+姓氏!。

2.敬、谦称差异。

汉语中表示敬称含义的称谓比较丰富,主要的表达形式有 (姓氏+)头衔或职务!以及一些特殊称呼语如尊:尊府、尊兄、尊驾;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令:令郎;大:大作、大驾;子:孔子;帝王:圣上,万岁,陛下,阁下;谦称自己:小可、在下、老朽、微臣、愚见。

英语中除了为数不多的头衔称谓语可加姓氏外,均采用头衔或职务直接称谓(如m ayo r ,m anager 等),没有像 Ca r penter S m ith !这样的称谓。

∃14∃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年第8期3.辈分观念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首先按辈分区分长辈晚辈的长幼次序,再在同一辈的亲属中区分年纪的大小,确立年龄的长幼次序,明确规定了不同长幼次序的亲属关系。

旁系血亲亲属词也是如此。

汉语亲属关系的严格区分,根源在于中国人曾经所生活的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的封建宗法社会。

在语言交际时对同辈长者与长辈使用恰当的称谓是有教养懂礼貌的体现。

而在英语中更显出长辈晚辈的平等性,直呼其名在很多场合顺理成章。

汉语里表达礼貌的手段是通过称谓语拉近亲缘,如对公公!、婆婆!面称爸爸!、妈妈!;对表兄、表姐一般也免去表!字。

这类称谓语却是英语民族感情上难以接受的。

英语民族强调的是个人身份而不是亲缘远近,对非直系亲属成员往往只是称其名字。

二、英汉称谓语泛化程度的差异非亲属称谓,或社会称谓指的是人际关系中对亲属以外的社会成员的称呼,它是人际关系在亲属范围基础上的扩展。

在交际中,经常发生亲属称谓被用来称呼那些不具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

这种情况叫做亲属称谓的虚拟用法或拟亲属称谓(F r i ede ri ke,1988)。

在汉语中,亲属称谓可以转用在社会称谓中,对陌生的男人称大伯!、叔叔!等,对陌生的女性称阿姨!、奶奶!等。

拟亲属称谓的使用可以增进人际间的亲密程度,消除距离感。

英语中,拟亲属称谓只限于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使用,一旦把这种称谓套到英语交际中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所以,类似G rand m a!、PLA U ncle!这样的汉语式称谓会让英语国家的人感到莫名其妙。

英语民族一般没有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的习惯。

他们强调自我,注重个人特征,不以辈分、年龄作为等级标准。

因此,英语称谓语的泛化无论从数量还是程度上讲,都远远不及汉语。

三、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文化背景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受儒家礼!教影响,封建宗法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制度。

多代同堂的外延家庭(ex tended fa m il y)构成社会基本组成单位,就必须保留足够数量的称谓词来称呼和区别远近亲属。

因此,汉语称谓系统相当复杂。

在今天,人际关系虽然已高度社会化,但传统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亲属称谓语社会化的传统仍然强烈地影响着人们对称谓词的选择和运用。

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独立自主。

从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希腊、罗马来看,古希腊、罗马,商业发达较早,而商业发展往往会给旧的社会制度和结构带来冲击,对于由血缘纽带组合而成的宗法关系破坏力非常大。

古希腊时期孕育的民主政治思想形成了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个体的人本主义思想。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称谓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语用规则。

四、结 语综上所述,英汉称谓语不仅在体系上存在着差别,在形式、语义和语用含义及文化内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在英汉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追求完全的等值不仅难以做到,同时也是不切实际的。

英汉称谓语语义上的差异的根源可归结为文化因素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英汉语言中特定的称谓表达形式及其差异,使得语言交际符合语用规则。

&参考文献∋[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张安德,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J].当代语言学,2001(3).[4]陈俊森,樊葳葳.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何自然.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7]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8]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9]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学林出版社,1985.[10]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新华出版社,1998.[11]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2]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3]包惠南,包昂.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上接第2页)教师不应该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来建构学生对输入信息的认知结构,而应当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结合新的教学内容来构建和传输给学生新的信息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一起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技能训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1]高翔.语言输入理论的认知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2]K rashen,S. D.T he Input Hypothesi s:Issues andI m pli cati on[M].L ondon:Long m an,1985.[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5∃语言研究 冯勇/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