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11..3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11.3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2课时)南阳市三中物理组学习目标:(1)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3)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晶体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规律。
教学难点:(1)对晶体物态变化图像的理解;(2)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课题复习引入我们学过哪三种物态变化?分别说出它们的吸放热情况。
与它们相反的过程会发生哪些物态变化呢?吸放热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用幻灯片展出,并让学生大声朗读。
三、进行新课一)、冰与凝固1、指导自学(一):自学课本第15页内容(2分钟)后,完成下列自测题:①,称为凝固。
②凝固是的相反过程。
晶体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③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
④非晶体没有熔点,因此也没有。
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学生的疑难点。
自学后检查自学情况。
2、交流展示(一)①让学生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模拟实验与对比图像,注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②让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晶体熔化、凝固图像的含义。
完成教材18页“交流与讨论”中的内容。
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学生的疑难点。
自学后检查自学情况。
强调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二)雾与液化1、指导自学(二):阅读课本P16(2分钟),完成下列问题:①,称为液化。
是的反过程,是热的过程。
②列举一些液化现象的事例。
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学生的疑难点。
自学后检查自学情况2、交流展示(二)在同学们刚才提到的壶嘴喷出的“白气”现象中①为什么水蒸气刚喷出时不是白色雾状的?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生成这种尾气?让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指出这个条件就是液化的条件: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设置难度梯度。对于基础层学生,重点培养其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对于提高层学生,则引导其探究物态变化背后的原理,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优秀层学生,鼓励其开展物态变化相关的创新实验,提高其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如熔化、凝固、蒸发、凝结等,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3.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冰熔化实验、水蒸发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态变化的过程。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遵循科学的态度,使其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其观察力、洞察力,提高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雕、融化、蒸发、沸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物态变化的特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进行讨论,如分析冰雪融化、饮料冒泡等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2)教案

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2)第2课时课前准备:课前每小组准备袋装冰棒一只请你探究:用手握住冰棒袋,冰棒状态发生什么变化?同时手有什么感觉?用手握住冰棒袋时,冰棒发生现象,同时感觉手,这说明冰在成水时要热量。
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冰棒也会热量,液化成,所以,液化是一个热量的过程。
其它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会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看课本P15图11-33以及图下方及左方文字,完成下面的填空。
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
交流与讨论:观察课本图11-34,讨论图中的问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1.冬季人们在地窖中放几桶水,利用水时的热量,可使地窖中的温度不至于太低。
2.烈日炎炎的夏天,电冰箱冷冻室内却可以保持零下几摄氏度,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的温度,使存放的食物,药品保持新鲜。
你知道冰箱的制冷原理吗?思考:冰箱工作时制冷剂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过程?它们发生在哪个位置?是吸热还是放热?3.生活中还有那些利用物态变化的实例?巩固提高:1.对于“霜前冷雪后寒”可作如下解释: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吸热或放热)发生(物态变化过程)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过程,(吸热或放热),所以“雪后寒”。
2.下列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是( )A.熔化B.升华C.液化D.汽化3.右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4.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提供错误条件的是()A.铁(加热)铁水B.水蒸气(放热)水C.液氮(吸热)氮气D.碘(吸热)碘蒸气5.舞台上喷洒干冰可以产生白雾,这种雾气是()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形成的小液滴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气体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6.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A.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B.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D.游泳完上岸后感到有点冷7.小明同学认真观察了烧开水的过程,通过初步观察,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出现;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却发现“白气”位置总是与壶嘴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口位置处却什么也看不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总之,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物态变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冰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如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液体沸腾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观察到过这些现象?它们是什么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如何?”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可以激发对物态变化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物态变化的概念。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讨物态变化规律。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十一章第三节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学案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学案学习目标: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学法指导:水可以凝固为冰,冰也可以熔化为水,这些物态变化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生活和生产中还有类似的变化吗?请你举出一个例子。
课本图10-28“自制玩具”实验,从加热石蜡到玩具产生,共有几种物态变化?谁吸热,谁放热?“雾”、“露水”和“霜”的形成各需要什么条件?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冰箱经常结霜,甚至有时关不了冰箱门。
观察并讨论冰箱内的霜出现的位置以及形状,为什么冰箱会结霜?物态变化真不愧是千姿百态,有时吸热,有时放热。
请你在图10-8中的括号中填上“吸热”或“放热”。
烈日炎炎的夏天,电冰箱冷冻室内却可以保持零下几摄氏度,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的温度,使存放的食物,药品保持新鲜。
你知道冰箱的制冷原理吗?释疑解难如何理解凝固和液化过程中分子状态的变化?液体凝固和气体液化过程中,分子的距离会减少,分子的运动会减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分子更“团结”在一起。
怎样理解凝华现象?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碘蒸气遇到冷的容器壁又变成固态的小碘晶粒,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就是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直接变成固态的冰而形成的。
从冰箱冷冻室内取出的食物上,常见有许多白色的小晶粒,即霜,它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或环境,直接凝华而成的。
深秋季节的霜也正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电灯泡用得时间长了,玻璃上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发生升华,而后遇到玻璃降温,又发生凝华在泡内壁形成钨的结晶体。
怎样理解凝华吸热?它有什么应用?碘升华需要对它加热,所以升华要吸热;而凝华是升华的过程,所以凝华时要放热,升华可用来致冷,如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就是一种常用的致冷剂,当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从而创造低温环境,便于食品在低温下储藏。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教学目标:1、明白得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样规律。
3、明白得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讲明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了解电冰箱的差不多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爱护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晶体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放热现象的明白得教学预备实验器材:石蜡少许,玩具模子,酒精灯,小铁勺,试管,水,火柴,带玻璃尖嘴的橡皮塞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讲明引言:物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有吸热过程,也有放热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今天咱们学习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新课一、冰雾霜的形成,(一)雾与液化讲述: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称为凝固,在通常的情形下,冰的熔点为0℃,在0℃时,冰,水,水蒸气共存,高于熔点,冰变为水,低于熔点,水变为冰。
水的低于熔点,水变为冰。
咨询:同学们摸索: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有什么关系呢?讲述: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非晶体由于没有熔点,因此也没有凝固点。
引导: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13面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冰雹的形成过程。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图10-28所示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咨询:那个实验里面有几个物态变化过程?你体验到哪个过程吸热?哪个过程放热?咨询:生活、生产中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认真听讲摸索、回答看书、摸索观看、摸索学生回答学生摸索举例引入新课培养学生自己猎取信息的能力将知识与生活、生产结合,加深对知识的明白得〔二〕雾与液化讲述: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咨询:生产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听讲摸索、回答在学生回答时老师补充完善。
演示实验:演示课本图10-31所示的实验,回答:在什么条件下这种尾气才容易制成?什么缘故水蒸气刚喷出时不是白色雾状?教师补充完善。
初中物理-八年级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实验探究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实验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理解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2. 探究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的原理和特点。
3. 学习使用物理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二、教学重点1.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的理解。
2. 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1. 对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足够的理解。
2. 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法2. 案例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介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引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2. 实验操作 (40分钟)(1) 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分液漏斗、氯化铵、水。
(2) 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放入适量氯化铵,加入等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②观察氯化铵溶解时发生的变化。
③将分液漏斗倒置,滴入一滴水。
④观察实验中发生的变化,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变化。
(3) 实验注意事项:①水滴滴入氯化铵溶液前要保证其稳定。
②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触摸高温的实验器材,严禁大量水倒入烧杯中。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10分钟)(1) 实验结果:氯化铵溶解时发生吸热反应,放热过程发生在加水的过程中。
(2) 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说明了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对于化学反应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4. 拓展 (5分钟)通过实验加深对放热物质概念的理解,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六、实验总结 (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生初步认识到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的特点,以及通过物理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所探究的物态变化现象。
同时,本次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和讲解的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13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重点难点
重点:晶体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石蜡少许,玩具模子,酒精灯,小铁勺,试管,水,火柴,带玻
璃尖嘴的橡皮塞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引言:物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有吸热过程,也有放热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物态变化中
的吸热过程,今天咱们学习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观察、思考 力
讲述: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非晶体由于没有熔点,
所以也没有凝固点。引导: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 13 面信息窗的 学生回答
内容,了解冰雹的形成过程。
将知识与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课本图 10-28 所示的实验, 要求学生仔细观 学 生 思 考 生活、生
察。
举例
产结合,
问:这个实验里面有几个物态变化过程?
1. 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 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 一般规律。 3. 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 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 象。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措施与建议: 因为水结冰时的放热现象不容易被我们直接感受,而课本图 10-28 的“自制 玩具”既能使学生观察到晶体熔化过程的吸热现象,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凝固过程 的放热现象,故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并体验液态海波或石蜡凝固 过程中温度降低(放热)的现象。希望教师多举学生熟悉的生活或生产实例。有 条件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冰川的影片或者让学生讨论、 交流,举出一些能说明物 理规律的、容易理解的凝固放热现象。 欣赏“林中雾”或“露珠”照片,能使学生联想到自己见过或经历过的自然 景观。最好能组织学生到江边或山坡“观雾” ,到田间小道或草地上“踏露” ,然 后讨论雾和露的成因。 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 (比如早上或中午) 做课本图 10-31 “自制尾气” 的模拟实验, 让他们感受到不同的效果,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令人 欲和探索兴趣, 加深对液化放热过程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水汽化时的吸热 现象。 观察课本图 10-32 和图 10-33,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不难理解凝华现 象。但凝华过程的放热现象不容易被直接感受到, 可以从 “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 程”进行分析、推理,再加上对“化霜”的感受来体验凝华过程的放热。观察、 讨论冰箱的结霜情况, 用手感受冰箱散热器的冷暖, 用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的方 法,分析“结霜”、“放热”的过程,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演绎、推理分析、 概括能力。 课本图 10-35 用图像表示出了晶体物态变化莫测一般规律。 教师要组织学生 结合前面的实验探索, 联系自己的体会进行充分的讨论,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 达对图像的理解,在师生共识的条件下,对图 10-35 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多举一些有关水三态变化的吸热、 放热现象在实际中的 应用实例,除教材上的“冬季贮菜”之外,还可以举“保护秧苗” 、“调节温度” 等,或者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或发现。 电冰箱是比较普及的家用电器, 让学生了解其制冷剂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其伴 随的吸热、放热现象,可以把物态变化的物理知识进一步跟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平均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了解电冰箱(空调器)制 冷剂从“有氟”到“无氟”的变化原因,可以增强学生“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九年级物理教案
课题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课时1
总1 课时
课型:新授调整意见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过程
2、会用物态变化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理解冰、霜、雾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难点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教具加热器水壶钢勺水杯冰
教法
学法
实验探究、练习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冰、雾、霜的形成
2、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过程
教后小结。
中学物理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中学物理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及其基本概念。
2.掌握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的判别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的概念及其判别方法。
2.教学难点: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和升华等。
(2)提问:在这些物态变化过程中,哪些是吸热过程?哪些是放热过程?2.讲解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1)讲解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的概念,即物质在物态变化过程中,从高能量状态向低能量状态转化,释放出热量。
(2)举例说明:凝固、液化和升华等过程。
3.分析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1)引导学生分析放热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如凝固过程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能量从高能量状态向低能量状态转化。
(2)讲解放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4.判别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1)讲解判别放热过程的方法,即观察物质在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举例说明:如冰块在水中融化,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成水滴,释放热量,是放热过程。
5.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举例讲解:如在冬天,室内暖气片周围的空气为什么比较干燥?(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暖气片周围的空气受到热量的作用,水蒸气含量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因此比较干燥。
(2)布置作业:观察身边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哪些是放热过程,并举例说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让学生理解了放热过程的概念,掌握了判别放热过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教案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1)第1课时学前准备:课前每小组准备袋装冰棒一只自主学习:[冰与凝固]阅读课本P121.物质从态变成态,称为凝固。
2.什么是凝固点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吗非晶体具有凝固点吗3.课本图10-27“自制玩具”实验,从加热石蜡到玩具产生,共有几种物态变化4.列举一些凝固现象的事例思考:海波的熔点为48℃,38 ℃的海波呈态;54 ℃的海波呈态;48℃的海波呈、或态。
[雾与液化]请你探究:观察冰棒包装袋外表面,会看到有一层小水珠,讨论一下,它们是怎么来的阅读课本P131.图11-8水壶口出现的白雾与我们经常见到的雾以及空中的云都是由组成的。
2.什么是液化3.[霜与凝华]观察课本图11-31、及图左方文字,回答:1.凝华时物质由态直接变成了态。
2.图11-22实验中,对烧瓶中的固态碘微微加热,发现固态碘的体积逐渐变,而烧瓶中充满紫色的,却没有看到液体的碘,这种现象就是碘的,过一会儿,可以看到烧瓶的内表面附着了一部分固态的碘,这是碘蒸气的现象。
3.冬天人们常说“屋上下了一层霜”,这种说法正确吗巩固新知:1.下列关于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2.如图l所示,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白气”的构成是A.水蒸气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C.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小水珠和小冰晶的混合体3.小华戴着眼镜喝热开水时,镜片会逐渐模糊起来.这是因为水蒸气发生了()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4.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了旱见的冻雨、雪灾,造成了巨大损失。
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
物态变化实验教学案例二放热过程

好的,以下是关于物态变化实验教学案例二-放热过程的文章:引言: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而物态变化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理,从而加深学生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物态变化实验教学案例二-放热过程的内容、教学目的及步骤,并谈一下它的重要性。
一、实验内容放热过程是指物质在放热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常见的放热过程有凝固、冷凝和结晶等。
本次实验所用的示范物质是硫酸铜,硫酸铜在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会发生放热反应,从而发生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
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硫酸铜的加热过程,理解放热反应的物理原理,从而进一步认识物态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和规律;2、理解放热反应的定义和物理原理;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5、知道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三、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取一只烧杯,用清水清洗干净;2、将一定量的硫酸铜粉末放在烧杯中,根据实验需要控制其数量;3、用蒸馏水将硫酸铜粉末润湿,在室温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待其完全吸收水分。
步骤二:加热过程1、将烧杯放在一个烧杯架上,使用的火源可以是燃气灶或者是电炉;2、先用小火烘烤硫酸铜粉末,加热至其变成蓝色的液态;3、在加热过程中,可以用玻璃棒搅拌硫酸铜溶液,以促进其均匀加热;4、注意安全,避免烧伤、煤气泄漏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步骤三:实验观察1、观察硫酸铜的加热过程,记录温度变化、热量释放、物态变化等实验数据;2、记录实验的观察结果,反应硫酸铜物态变化的特点;3、结合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分析物态变化的原因和物理原理。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安全注意全过程的操作规范性;2、实验现场宜通风良好,避免有毒气体的产生;3、观察实验现象时应仔细观察,记录详细的实验数据;4、实验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
物态变化实验教案二放热过程

物态变化实验教案二-放热过程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放热过程的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物质的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过程的理解,使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物质的物态变化是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当物质受热时,由于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部分分子脱离分子团,形成气体状态。
这种现象称为蒸发。
蒸发是吸收热量的过程,即从液体中蒸发出一个分子所需的能量称为蒸发热。
放热过程正好相反,是指物质在从高温向低温转移能量的过程,此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分子凝聚成为液体。
放热过程释放出热量。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实验器材:试管、胶塞、温度计、热水槽、冰块等辅助工具。
实验药品:水。
四、实验步骤1、将试管洗净并烘干。
2、将试管倾斜放置一定角度,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入30滴水。
3、用胶塞将试管口封住。
4、将试管放入热水槽中,不断加热直至水沸腾。
5、观察试管外表面是否结露,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数值。
6、当水全部蒸发完时,关闭热源,将试管取出并用冰块冷却。
7、观察试管外表面是否结露,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数值。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在放热过程中,试管外表面没有结露,温度计的温度逐渐下降。
这是因为水从高温向低温转移能量,放出了热量,使温度下降。
放热过程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分子凝聚成为液体。
实验过程表明,放热过程是物态变化的一种,运用蒸发和冷却的方法可以检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规律。
六、注意事项1、加热试管要小心操作,避免烫伤。
2、试管必须倾斜放置,以便观察结露现象。
3、温度计的测量要准确,尽量保持温度计与液面接触。
4、在比较温度时要用同一温度计。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放热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物质的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过程的理解,祥明了蒸发和放热过程的关系。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物质的物态变化并严格要求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此提高实验掌握程度,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实验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2.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冰雪融化、蒸发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各种物态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3.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和美感。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2.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提问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冰雪融化、蒸发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状态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知识。
2.问题导向: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沪科九年级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新课导入:复习提问:1.已经学过那几个物态变化?2.那几个物态变化是吸热的?新课导学:物态变化是个相反的过程,接下来了解几个相反的过程。
3.凝固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与熔点相同问题:①活中的凝固现象有哪些?(结冰、铸铁、蜡油冻在一起、“冰雹”)②凝固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那?并结合你的实际生活经验说出你的依据?③凝固放热的应用:冬季地窖里储藏菜时,常放几桶水的作用是什么?4.液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问题:①活中的汽化现象有哪些?锅盖上的水珠、锅上面的“白气”、“露”②液化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的?并结合你的实际生活经验说出你的依据?③解释现象:为什么被水蒸气烫伤要比水烫伤更严重?为什么水蒸气刚喷出时是白色雾状?打开冰箱门时会看到“白气”,冬季口里也能呼出“白气”水烧开时锅上冒出“白气”;冰棒上冒“白气”是________ 水蒸气遇到________ 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为什么夏天的水管会“出汗”?为什么冰箱后背会发烫?(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放热变成液体)4.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问题: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有哪些?(“雾”、玻璃上的冰花、“雾凇”、泡内的灯丝变黑)小结:六种物态变化及吸热和放热情况。
气态升华(吸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吸热)熔化(吸热)固态液态凝固(放热)温度t/℃DB C E FA G 时间t/min上图为某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的过程,分析各段的含义。
AB段:吸热过程温度不断上升BC段:吸热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过程CD段:吸热过程温度不断升高DE段:放热过程温度不断下降EF段:放热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凝固的过程FG段:放热过程温度不断升高从图像可知,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如何判断自然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先明确变化前后的状态,在判定物态变化。
练习:冰冻的衣服变干(升华)铁水浇铸成零件(凝固)烧开水的锅盖上面有“白气”(先汽化后液化)课堂作业:1.下列现象各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物理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
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认识了解冰、雾、霜等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B、过程和方法1、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温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物理意义。
3、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难点】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
【教具】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石蜡、冰块、杯子、挂图、发黑的白炽灯、固态碘、玻璃片、保温瓶、热水等【教材分析】本节为观察、分析、归纳型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再现生活中的有关物态变化中的放热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和事物中,探索物理规律,进而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注重发展全体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发展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描述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设计】利用手边易得的各种生活器具,组织学生自己体会凝固、液化、凝华等放热现象。
本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现象很容易在课堂上再现,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将有关的放热现象可能多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些现象,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顺畅地形成凝固、液化、凝华等过程是放热过程,避免出现机械、孤立的死记硬背物理概念的现象。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
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
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
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下会互相转化。
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2.进行新课(1)凝固与放热:A、活动讨论:展示冰块,以及同学亲手制作的蜡塑、蜡制的小动物,请同学们讲述制作过程,并说明凝固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B、归纳:①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③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提出问题:①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凝固现象?(如钢铁厂铁水出炉后的过程,冬天背阳的屋檐下悬挂的冰柱等)②0℃的水放到0℃的房间里,会不会凝固成冰?为什么?(不会,因为水和外界没有温度差,水不能向外界放热,无法凝固。
)③凝固的条是什
么?(A、达到凝固点;B、能够放热)(2)液化与放热(1)活动与实验:展示干燥的杯子给同学们,将冰块放入杯中,请同学们观察杯子外面出现的现象,杯子外的水哪里来的?它经历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②将盛有热水的保温瓶打开,让同学们将手放在瓶口上,感受水蒸气在手上液化,及液化放热过程。
(2)学生归纳:①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②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3)提出问题:①生活中还有哪些液化现象?(如:林中雾、草上露的形成)②为什么即将下雨的夏天的早晨,自来水管上挂有许多小水滴?③为什么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间出来时,眼镜会模糊而看不见眼前的景象?④为什么拨开冰棒的包装纸时,冰棒上会冒出白气?(3)凝华与放热(1)实验与探究把少量的碘放入烧瓶,上面盖上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烧瓶中会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属于碘的升华现象。
)停止加热后,继续观察有和现象发生?并取下玻璃片,请同学们观察出现了什么?玻璃片上出现的碘的小颗粒哪儿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它在这个过程中,是放热还是吸热的?(2)学生归纳:①凝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②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2)提出问题:①霜和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天气条②冬天,北方的窗户上会出现晶莹的窗花?它出现室内还是室外的玻璃上?(4)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过程(1)学生归纳:吸热过程有熔化(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
(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放热过程有凝固(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2)交流与讨论:根据图10-34的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过程,讨论AB、BC、CD、DE、EF、FG各段的含义,以及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
3、思考与作业:书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