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平均数1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第1篇《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教学反思。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预学-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的开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试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的成绩来做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

学生在没有平均数的概念下,会说求两个小组的共分数,我故意找的两个小组人数不是一样多,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绩,因此引发出课题--平均数。

后面我又以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作为背景,学校环保小队为了打扫卫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为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关,并且蕴含了德育的思想,教学反思《《平均数》教学反思》。

但是这一环节,可能进入主题太快,让学生还没有概念,就突然进入了课题,或者让学生复习二年级的平均分知识后再进行教学。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我在课件中自学提示中出示环保小组收集废旧塑料瓶,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学生会移动多的塑料瓶补给收集少的学生这种方法和二年级所学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我就引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讲多的移给少的人?他们就得出结论:因为这样他们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样多。

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

后自学提示中这些平均数是实际数量吗,让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但是学生仍然还不知道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字的什么水平之中,这时我就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平均数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处于中间的一个水平。

四年级奥数平均数(一)

四年级奥数平均数(一)

总结:
一 平均数=总量÷个数 总量=平均数×个数
例4
A B C 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A与B的平均数是42,B C D 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那么B是多少?
例5
甲 乙 丙 丁 4人体重各不相同,其中有两人的平均体重 与另外两个人的平均体重相等,甲与乙的平均体重比 甲与丙的平均体重少8千克,乙与丙的平均体重是49千 克。 问(1)甲 乙 丙 丁4人的平均体重?
(1)班有男生 13 个,平均体重 38.5 千克,女生 53 人, 平均体重 36.5 千克,这个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
平均速度:
小丽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 4.5 千米,回来时每 小时行 5.5 千米,小丽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7、 某人从甲地到乙地,前一半时间骑车,后一半 时间步行,步行速度每小时 4.5 千米,骑车速度每小 时 20 千米,这个人的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投 掷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3分,李华投掷得了多少 分?
例3
小王进行爬山锻炼,上山时他一共走1200米,每分钟走30 米,下山时他沿原路返回,每分钟走60米,求小王上下山 的平均速度?
练习3
小亮爬山,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走2千米,到达山顶后 立即下山,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走6千米。小亮上下山 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谢谢!
二、与重量有关的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平均价格=总价格÷总重量
练习
工程队为玉树灾区修一条公路,前 3 天修了 2160 米,后 3 天每天修 520 米。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8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 86,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77。乙数是多少?甲丙两数的平 均数是多少?
5 个数的平均数是 9.6,如果将它们按从小到大排列,那么 前 3 个数的平均数是8.4,后 3 个数的平均数是 10.5,中间 一个数几?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1)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八单元85页的内容。

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是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三、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八单元85页的内容。

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平均数》说课稿苏教版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平均数》说课稿苏教版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实践活动丰富:本节课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绘制统计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存在主要问题
增加后平均体重 = (35 + 40 + 45 + 50 + 60) ÷ 5 = 46kg
平均体重增加了1kg。
3. 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
- 课本第51页练习题11:一个小组有5名学生的成绩分别是80、85、90、95和100。如果最高分和最低分都不计入平均分,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 答案:不计最高分和最低分,平均成绩 = (85 + 90 + 95) ÷ 3 = 90
- 课本第53页练习题18:一个篮球队有5名队员,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80cm。如果有一名队员因伤退出,替换他的新队员身高为175cm,那么篮球队的平均身高会发生什么变化?
- 答案:原平均身高 = 180cm
新平均身高 = (4 × 180cm + 175cm) ÷ 5 = 179cm
平均身高降低了1cm。
2. 软件资源:教学PPT、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课件、练习题库。
3.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课堂互动平台。
4. 信息化资源:电子白板、教学APP(支持数据分析的数学工具)。
5.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情境教学、互动问答、个别辅导。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平均数》概念介绍PPT和预习问题,要求学生预习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平均数课后练习1

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平均数课后练习1

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平均数课后练习1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四位同学在跳绳比赛中成绩如下,求哪位同学跳的最接近四人的平均数.正确的选项是().A.张莉B.王红C.李超D.赵冬【答案】A2.五个人跳绳,甲每分钟跳100下,乙每分钟跳120下,丙每分钟跳140下,另外两个人跳的下数都比乙少,比甲多。

这五个人跳绳的下数的平均数()。

A.等于120B.大于100,小于120C.大于120,小于140【答案】B3.小红英语、语文总分是175,数学是89分,她平均成绩是()A.88B.89C.91D.95【答案】A4.一个小组若干个人,参加一场考试,小白分数如果再提高13分,则平均分达到90分,若小白分数少了5分,则平均分只有87分,则该小组有()人A.4B.5C.6D.7【答案】C5.聪聪和明明比赛拍皮球,聪聪两分钟拍166下,明明3分钟拍258下,()拍得快。

A.明明B.聪聪C.无法比较【答案】A6.身高1.52m的胡杰在平均水深1.25m的小河中游泳,有危险吗?()A.可能有B.没有C.一定有【答案】A7.如果知道几个数的平均数,一定可以求出其中的每一个数吗?()A.一定可以B.一定不可以C.不一定【答案】C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8.小红、小青、小兰和小美四个小朋友同时一分钟跳绳个数如下:126下、135下、141下134下,他们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一分钟跳绳(_____)下。

【答案】1349.下图是光明小学各年级在植树节那天的植树情况统计图。

平均每个年级植树(______)棵;(______)年级和(______)年级植树棵树与平均棵数持平。

【答案】27三四10.王伟刚开了一家鲜花店,一周内的销售情况如下图:四种花平均每种花销售(_____)支,最多的和最少的相差(_____)支。

【答案】188支31811.乐乐期末考试语文和科学的平均分是92分,数学99分,英语89分,四科的平均分是(______)分。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总结归纳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总结归纳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平均数
1.定义:平均数是所有数的和除以数的个数。

2.计算方法:
•直接相加法:将所有数值相加,然后除以数值的数量。

•移多补少法:将多的数值移到较少的数值上,使所有数值相等。

1.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数大于或等于最小值,小于或等于最大值。

•当所有数值相等时,平均数等于所有数值中的任何一个。

•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1.平均数的应用:
•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

•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平均数来估算平均水平。

二、条形统计图
1.定义: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相互独立的统计指标数值大小和它们
之间的对比关系。

2.制作方法:
•确定统计指标和数据。

•确定直条的分类和间隔。

•绘制直条并标注数据。

•写上标题和时间。

1.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类别的数据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

•可以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便于分析和比较。

•可以表示出数据的分布情况。

1.条形统计图的局限性:
•不容易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容易受到直条间隔的影响,可能导致误导。

•如果数据量很大,制作会比较困难和繁琐。

1.条形统计图的应用:
•展示不同类别数据的数量和对比关系。

•比较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地区的同类数据。

•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优质课 (1)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优质课 (1)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忻府区团结路小学张旭[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90—92页内容。

[教学设计思路]我这节课紧紧围绕1、为什么要学平均数;2、什么是平均数3、如何求平均数;4、平均数的应用这四个问题来教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夹球游戏:男女生对抗赛三男三女:女队成绩好还是男队成绩好?用总数表示。

教师参与游戏:女队4人,人数不相等,用总数表示不公平,引出用平均数。

(版书课题:平均数)师:那怎样求平均数呢?(版书:求)(二)探究新知一.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你能很快的说出他们各自的数量吗?用统计整理数据,最先读出小明收集的个数,依次再读出小亮、小兰、小红收集的个数。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得出“平均数13”,用这样的方法太费时,还有更有效的办法吗?继续观察:1、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哪个量没有变?(总量)2、“平均”用哪种数学方法解决?(除法)3、“平均”分给的几个人?(4个)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四年级下册习题——四年级寒假讲义 第3讲平均数(1)北师大版(2014秋)

四年级下册习题——四年级寒假讲义 第3讲平均数(1)北师大版(2014秋)

第三讲平均数问题(一)知识点睛: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平均数问题常见解题方法:①②③④例1:四(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共植树80棵;第二组有6人,共植树66棵;第三组有6人,共植树54棵。

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练习1:1、四(3)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平均每人植树10棵;第二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11棵;第三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9棵。

四(3)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2、小明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5分,后三次的总分是270分。

求小明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例2:小明的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0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由此可知小明的英语成绩是多少分?练习2:1、李华参加体育达标测试,五项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投掷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3分。

李华投掷得了多少他?2、小丽在期末考试时,数学成绩公布前她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数是92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下降了1分。

小丽的数学考了多少分?例3:探险小分队组织登山活动,上山每分钟走50米,36分钟爬上山顶。

立即按原路下山,下山每分钟走75米。

那么上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练习3:1、一辆汽车在A、B两地间来回行驶,去时每小时行45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15千米。

问这辆汽车往返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家乐福超市将每千克12元的奶糖10千克、每千克9元的水果糖5千克以及每千克6元的巧克力糖15千克混合在一起出售,混合在一起的糖的平均每千克多少元?例4:有3个小朋友去测体重,小华和小新的平均体重是50千克;小华、小新和小玲3人的平均体重是48千克。

又知小新比小华重4千克,问他们3人各重多少千克?练习4:1、刘军期末考试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三科平均得87分。

若加上历史、自然的成绩后平均得89分,历史比自然少得12分。

问刘军的历史、自然各得多少分?2、一次考试,某小组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7分,前8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90分,第9名同学比第10名同学多2分。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例1)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例1)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例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平均数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求法:总和÷个数=平均数。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求平均数。

2. 提高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2. 学生反思: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是否掌握,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求法,以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和课后反思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法和除法求解平均数。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和除法求解平均数。

教学准备:课件、白板、黑板、教学卡片、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问题:小明有10本书,小红有8本书,请问他们两个人共有几本书?2.让学生利用加法操作,计算出总数是183.继续问:如果小华、小刚和小明的书也都算进去,他们五个人共有几本书?4.让学生通过加法操作,计算出总数。

5.引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每个人平均拥有多少本书,我们该怎么办呢?二、展示(10分钟)1.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指若干数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

2.通过例题进行示范:a.例题1:小华家昨天挣了10元钱,小红家挣了8元钱,小明家挣了12元钱,我们该如何计算他们的平均收入?b.例题2:小明、小红和小华的身高分别是120厘米、130厘米和140厘米,我们该如何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3.强调求平均数的步骤:先求总数,再求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三、实践(25分钟)1.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组队完成以下问题。

a.问题1:小明上个月华达天气预报统计了每天的温度,结果如下:18℃、23℃、20℃、19℃、22℃。

请你们计算出上个月的平均温度。

b.问题2:在次实验中,小红、小华和小明分别测量了三个物体的质量,结果如下:30克、25克、35克。

请你们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平均质量。

2.让学生针对问题1和问题2,分别给出解法。

a.问题1的解法:先计算温度的总数,然后计算温度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b.问题2的解法:先计算质量的总数,然后计算质量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3.遍历每个小组,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法,并进行讲解。

四、巩固(15分钟)1.让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完成练习。

a.问题1:小华昨天跑步的时间分别是8分钟、10分钟和12分钟,请你们计算出小华的平均跑步时间。

b.问题2:小明、小红和小华做了一道题,小明答对了8道题,小红答对了10道题,小华答对了9道题,请你们计算出他们的平均答对题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如何计算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如何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

比如我们去超市买水果,经常会关心一斤苹果的价格是多少?如果在连锁超市中,价格会在不同的分店有所不同,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计算平均数了。

什么是平均数呢?平均数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有一组数,分别是3、5、7、9、11,这五个数的平均数就是:(3+5+7+9+11)/5=7,因为这组数中所有数的和为35,而这组数共有5个,平均数就是7。

在算平均数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如何计算平均数。

我们需要先把这组数写出来,把这些数相加,记下总和。

接着,我们需要数数,计算这组数的个数。

我们用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

除了普通的平均数之外,还有一种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是指在计算平均数时,每个数字都有一个对应的权重,权重较大的数字在计算总和时会占据更大的比重。

比如,在某次考试中,数学成绩和英语成绩分别占了60%和40%的权重,这个学生的加权平均数就可以用总分除以总权重来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平均数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当这一组数中有负数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符号的问题。

在有
极端值的情况下,平均数可能会被这些值“拉高”或者“拉低”,从而产生误差。

在进行平均数计算时,需要尽可能的避免极端值的影响。

计算平均数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数字间的关系,方便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例说明,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平均分等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平均数(认识平均数)∣北师大版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平均数(认识平均数)∣北师大版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平均数(认识平均数)∣北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解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

例如,小明家买了10个苹果,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用除法计算,得出每个小朋友分到2个苹果,这就是平均数。

2. 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小华家买了8个橙子,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橙子?让学生尝试用除法计算,得出每个小朋友分到2个橙子。

(2)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2就是平均数。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的概念。

(3)讲解求解平均数的方法:总数÷数量=平均数。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分享解题方法。

4. 应用拓展(1)出示应用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让学生汇报解题过程,总结平均数的应用。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求解方法及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与家人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然后通过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和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逐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求解方法及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2024年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第1课时 平均数》教学课件

2024年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第1课时  平均数》教学课件

肯定都是2m。
(×)
(2)某小学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队员身
高可能超过160cm,有的队员身高可能不到160cm。( √ )
(3)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kg,小刚所在小组
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4kg,小东一定比小刚重。

( ×)
(教材P90 T4)
2. 两个小组做仰卧起坐。
第一小组4人, 一共做了132个。
就是使4个人收集 的空水瓶的数量同 样多。
合作探究
想一想,试着解决平均每组收集多少个 空水瓶。可以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姓名
小红 小兰
通过移多补少可
以看出平均每人 收集了13个。
小亮
小明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数量 / 个
还有其他方法吗?
要使每人收集的空水瓶数量 同样多,可以先把该小队收 集的瓶子总数量求出来。
2 下面是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
男生队
女生队
姓名 王小飞 刘东 李雷 谢明明 孙奇
踢毽个数 19 15 16 20 15
姓名 杨羽 曾诗涵 李玲 张倩
踢毽个数 18 20 19 19
哪个队的成绩更好?
比较两队踢毽 的总数。
这样比较不公平,
因为两队的人数 不一样啊!
男生:19+15+16+20+15=85(个) ×
做一做
(教材P88 做一做)
下面是5名学生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亮 王 波 刘飞 张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答:平均每人捐了9本。

四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 第六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案(1)

四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 第六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案(1)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分析和表示《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1页。

教材分析:《平均数》这一内容在《教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概率与统计的知识。

此次课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但平均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得到的。

教学《平均教》要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重视实际操,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的意义的建立,发现平均数的特点,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平均数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数学平均数可以代表班级的数学整体水平,班级的数学平均分是用全班数学总成绩除以班级人数得来的,对于学生来说,“平均数”的计算不难,难在理解其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平均数,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喜欢数学,喜欢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可以灵活的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知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对于画图(移多补少)去找平均数缺乏生活经验,我以男、女生队跳绳比赛为主线进行设计。

当人数不相同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匀”出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反馈交流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接着,通过女生队增加1人,从而引起平均数的变化,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最后通过几道练习题,来巩固学生们对平均数的认识,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

课件出示:数学平均分88分、平均身高是120.5厘米等。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指着88、120.5…)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苏教版四年级上《认识平均数》

苏教版四年级上《认识平均数》

苏教版四年级上《认识平均数》《苏教版四年级上〈认识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平均”这个词。

比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工资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平均数呢?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就会深入地去认识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比较数据。

想象一下,老师想知道班级里同学们的数学考试成绩情况,只看单个同学的成绩很难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这时候,平均数就派上用场啦。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有三个小朋友,小明考了80 分,小红考了90 分,小刚考了70 分。

那怎么知道他们三人的平均成绩呢?我们把他们三个人的成绩加起来:80 + 90 + 70 = 240(分),然后再除以 3,因为一共有三个人,240 ÷ 3 = 80(分),所以他们的平均成绩就是 80 分。

平均数并不是简单地把几个数相加再除以个数这么简单,它还有很多有趣的特点和应用呢。

比如说,平均数会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什么是极端值呢?就是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数据。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小刚考了 30 分,那他们的总成绩就变成了 80 + 90 + 30 = 200(分),平均成绩就是 200 ÷ 3≈ 6667(分)。

你看,因为小刚的成绩特别低,所以平均成绩也被拉低了不少。

再比如,在比较两组数据的时候,平均数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出哪一组更好。

假设甲小组有 5 个人,他们的成绩分别是 85 分、90 分、80 分、95 分、88 分;乙小组也有 5 个人,成绩分别是 75 分、85 分、90 分、80 分、95 分。

我们分别算出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甲小组:(85 + 90 + 80 + 95 + 88)÷ 5 = 87(分);乙小组:(75 + 85 + 90 +80 + 95)÷ 5 = 85(分)。

很明显,甲小组的平均成绩更高,说明甲小组整体的成绩更好。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案一、教学课题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2. 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 通过经历平均数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想知道咱们班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哪个小组的数学成绩更好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可能会提出比较总分、比较最高分、比较最低分等方法)老师这里有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同学的数学成绩:第一小组:89 分、92 分、95 分、88 分、91 分第二小组:92 分、90 分、94 分、87 分那到底哪个小组的成绩更好呢?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平均数。

(二)讲授新课1. 初步感知平均数(1)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成绩,怎样才能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成绩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先把这组数据相加,再除以 5)(2)那我们就来算一算,(89 + 92 + 95 + 88 + 91)÷ 5 = 91(分),91 分就是第一小组同学数学成绩的平均数。

(3)那平均数 91 分代表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深入理解平均数(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小组的成绩,(92 + 90 + 94 + 87)÷ 4 = 90.75(分),90.75 分就是第二小组同学数学成绩的平均数。

(2)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小组的平均数,91 分>90.75 分,所以第一小组的数学成绩更好一些。

(3)那同学们想一想,平均数会比这组数据中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数小吗?(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第四讲——平均数(1)

第四讲——平均数(1)

第四讲——平均数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三年级学的知识吗?看到下面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平均数基本关系:1: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2: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导入:小红有100个苹果,小黄有200个苹果,小兰有300个苹果,小青有400个苹果,小灰有500个苹果,小紫有600个苹果(1)你知道他们6个人平均每人有几个苹果吗?(2)如果把他们分成2组,你知道平均每组有多少个苹果吗?(3)如果把他们平均分成3组,你知道平均每组有多少个苹果吗?小结: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份数一般指所求平均数前面量所对应的数值。

例一:四年级二班5位小朋友的体重分别为33千克、34千克、35千克、37千克、36千克,求这5位小朋友的平均体重?分析:根据导入得到的平均数公式,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先求出5位小朋友体重总和,再找出总份数即可。

注意,总数量不一定只是两个数的总数量。

总数量:33+34+35+37+36=175(千克)平均数:175÷5=35(千克)答:五位小朋友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

练习一:1、某班六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为97分、91分、86分、89分、99分、90分。

求他们期末数学考试平均成绩2、五位小朋友30秒跳绳次数比赛,他们跳的次数分别为72次、75次、73次、71次、74次,小朋友你们能快速求出他们跳绳次数的平均数吗?导入:已知小强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为85分,语文80分,数学92分。

求英语多少分?分析:题中告诉三科平均分,就能求出三科总成绩。

三科总成绩=语文+数学+英语英语=三科总成绩-语文-数学解答:85×3-80-92=83 (分)答:英语成绩是83分。

小结:已知平均数,也可以通过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算出来总数量例二:小明期末考试语、外、自然平均分为80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平均分提高了2分。

求数学成绩是多少分?分析:前三门的总成绩是80×3=240(分)。

6.5 平均数(1)(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 北师大版

6.5 平均数(1)(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  北师大版

6.5 平均数(1)(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 解决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探究新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练习求平均数,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 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拓展提高(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 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后作业(布置作业5分钟)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推理,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求平均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它反映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问题
1、某小学学生轮流参加运动会,第一天参加336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参加54人,第
三天比第二天多参加93人,平均每天多少人?
2、机械厂前3天平均每天加工零件1259只,后4天共加工零件5379只,这星期内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只?
3、甲乙二数的平均数是72,丙是18。

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4、甲乙平均数是30,乙丙的平均数是34,甲丙的平均数是32。

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5、学校足球队18人合影留念,照6寸照片洗3张价格是9元,另外加洗每张是6角,如果每人各得一张,平均每人要多少钱?
6、某班18人毕业合影留念,拍6寸合影照片可附送3张照片,费用为5元4角,如果需要加印,那么每张加收6角,现在每人各得一张照片,问:平均每人要收多少元?
7、某班排练集体舞,需要给20名队员统一购买服装,已知每套服装30元,买四件送一件。

平均每人要收多少元?
8、某班18人毕业合影留念,拍6寸合影照片可附送3张照片,费用为5元4角,如果
需要加印,那么每张加收6角,现在每人各得一张照片,问:平均每人要收多少元?
9、某班排列集体舞,需要给20名队员统一购买服装,已知每套服装30元,买四件送一件。

平均每人要收多少元?
10、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1分,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他这次英语得了多少分?
11、李华期中考试,数、语、外三科平均成绩是74分,物理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李华的物理得了多少分?
12、张强期末考试,数学、物理、化学三科的平均成绩是85分,英语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分提高了2分,他的英语得了多少分?
13、小丽在一次考试中,数、语、外三科平均分是92分,化学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分下降了4分,她的化学得了多少分?
14、一组学生7人,到距离出发地21千米处的公园去旅游,有4辆自行车,7人轮流骑,每人骑车的距离相等,每人步行了多少千米?
15、在一次登山比赛中,李明上山时每分钟走50米,18分钟到达山顶,然后按原路下山,每分钟走75米。

李明上山、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16、一条河上有两个码头相距240千米,一艘船顺水每小时航行30千米,逆水每小时行20千米,这艘船在两码头之间往返了3次。

求船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17、有8个连续的偶数和是136,求这8个数分别是多少?
18、有五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42,把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18,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62,求中间的数是多少?
19、有10名学生,他们的成绩由第一名到第八名平均93分,由第一名到第十名平均91分,第九名比第十名多4分。

问:第九名、第十名各得多少分?
20、下面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40,请将○内的数字填上
○○8 ○27
平均数随堂测试姓名:
1、校舞蹈队12人合影留念,照4寸照片洗3张价格是12元,另外加洗每张是8角,
如果每人各得一张,平均每人要多少钱?
2、小明在一次测试中,数、语、外三科平均成绩是86分,物理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他的物理得了多少分?
3、有6个连续的偶数和是78,求这6个数分别是多少?
4、某厂一周生产的机器台数的统计表破损了(见下图),根据这张统计表,星期三、星
5、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到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6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小华在一次考试中,数、语、外三科平均分是88分,化学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分下降了2分,她的化学得了多少分?
7、有六个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27,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3,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4,求第四个数是多少?
8、甲乙平均数是40,乙丙的平均数是44,甲丙的平均数是32。

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