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
十二首“沧浪”诗词,“濯沧浪”而隐逸,隐逸的最高境界
十二首“沧浪”诗词,“濯沧浪”而隐逸,隐逸的最高境界#头条创作挑战赛#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隐居”的象征。
比如,“菊花”,因“晋陶渊明独爱菊”,而成为隐士的象征;“白云”,因其漂浮不定,自由自在,而成为归隐的象征;“渔父”因为与伟大诗人屈原的对话,而成为隐逸的象征,等等。
这些象征意象中,个人以为,“沧浪”的象征意味最浓,先秦《孺子歌》说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其实,沧浪之水何止是濯我缨、濯我足,它更重要的是“濯我心”,洗尽我心中的那些蝇营狗苟,功名利禄。
1. 《道中·素心爱云水》,范仲淹大文豪范仲淹,素怀大志,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
但他见了桐庐之山水,也不免产生了隐逸之情,可见桐庐山水之秀美。
他的组诗《出守桐庐道中十绝》中的山水之美,令人叫绝,而这首《道中·素心爱云水》,则委婉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意: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素心”,是本心的意思。
我本心是爱云爱水的,这里的“云”,是自由自在的,本来就是“归隐”的象征。
而“水”,俗话说,“上善若水”,“水”当然代表了品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尘缨”,语带双关,一是带了风尘的帽子,二是带了功名利禄的人心。
“沧浪无限清”,既可以濯缨,又可以濯心。
所以,诗人用了一个“笑”字,是一个宽慰的笑,是一个满意的笑。
一句,“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跟范仲淹高尚的情操是一致的。
2. 《渔父·扁舟沧浪叟》,岑参对隐士生活的描写,对隐士心理的描写,这首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渔父·扁舟沧浪叟》可以说无出其右: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隐士”的高尚,自然来自他那“清清白白”的身心,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
沧浪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沧浪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沧浪歌先秦:佚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译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的水清澈时可以用来洗涤冠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的水浑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注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缨(yīng);濯:洗。
缨: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赏析:《沧浪歌》是一首清新而悠扬的短歌,歌者名渔夫,一位没名字考证的隐者。
在《楚词·渔夫》可以看到作为乱世智者的打鱼人和屈原的那次对白。
渔夫对屈原的劝导蕴含者一位哲人和一位诗人的深层的理解及同情,这是基于心灵默契之上的对立和转向,渔人的宛尔而笑意味情长,击桨远去那沧浪之歌依然余音袅袅。
后人将其谱成古琴曲,名为《沧浪歌》。
并引用了其里面的内容。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
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渔父”首创。
屈原沧浪遇渔父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
沧浪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目前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两部长篇小说传承了沧浪歌的哲学理蕴,一部是竺葛卓灵的网络长篇小说《沧浪歌》,一部是作家阎真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是沧浪歌在当代生活中的新唱。
【沧浪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文言文楚辞渔父翻译
渔父之词,以其清丽脱俗,流传千古。
今试译之,以飨读者。
原文: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译文:渔夫吟唱道:“那沧浪江水清澈明亮啊,可以用来洗涤我的帽缨。
那沧浪江水混浊不堪啊,可以用来洗涤我的脚。
”此篇楚辞,渔父以江水之清浊,喻己之志向。
若江水清澈,则渔父得以濯缨;若江水混浊,则渔父得以濯足。
其意在于表达渔父随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原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译文:“那沧浪江水清澈明亮啊,可以用来洗涤我的帽缨。
”“沧浪”,即沧浪江,古时江名。
此处以江水之清,比喻渔父之心境。
渔父欲濯缨,即洗涤其冠缨,寓意渔父希望洗净自己的名利之心,回归自然,追求淡泊名利的生活。
原文:“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译文:“那沧浪江水混浊不堪啊,可以用来洗涤我的脚。
”“沧浪之水浊”,意味着江水污染,难以洗净衣物。
此处以江水之浊,比喻渔父身处污浊之世,但仍能保持内心的纯洁。
渔父欲濯足,即洗涤其脚,寓意渔父在污浊的世界中,仍能保持自己的高尚品质。
原文:“渔父之志,非为名利,乃求自然。
”译文:“渔父的志向,并非追求名利,而是追求自然。
”渔父的这首歌,表达了其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名利的淡泊。
在污浊的世界中,渔父仍能保持内心的清澈,追求自然之美。
这种高洁的品质,令人敬佩。
总之,楚辞·渔父这首词,以其简洁的语言,抒发了渔父对自然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这首词虽短,却意蕴深远,给人以启迪。
如今,我们读来,仍能感受到渔父那颗清澈、高洁的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谁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谁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清兮司马迁《史记》中《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渔父”首创.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歌》并不单单是“劝人出世避祸,独善其身”的,而是强调人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而沧浪歌的前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则很明显是劝人积极进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缨”,缨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缨”当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附《渔父》:《渔父》---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糠而啜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注:濯(zhuó,洗)这首《沧浪歌》,出自《楚辞·渔父》一文。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
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渔父》篇、《卜居》篇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
屈原沧浪遇渔父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
他们两人的对话,《渔父》篇中有详尽的记载,两人通过问答以遣词寄意: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如果用白话文来理解的他们的对话,大概就是渔父见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便问:“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答“周围的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大家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到:“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混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断然地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濯缨随处有沧浪
“濯缨随处有沧浪”———明代严氏父子双贪的肮脏生活公元1536年(嘉靖十五年)冬十二月以前,在南京任吏部尚书的严嵩,说他是个文人,是个诗人,或者,加上“著名”,都是可以的。
那时,他纱帽翅上的“缨”,还用不着“濯”。
因为明代开国定都南京,永乐迁都北京后,仍在南京设了一个稍小的,与北京却是同样设置的中央ZF机构。
但是,派到那里去做官的,通常都属于非主流的二线人物,所以,在南京时的严嵩,很有时间游山逛水,吟诗作文,以风雅著称。
次年到了北京,来给皇帝祝寿,留在了翰林院修《宋史》,随之入阁,纱帽翅上的“缨”,开始抖了起来,按捺不住的本性,便逐渐暴露了。
权力这东西,落在品质不佳的人手里,便是一种恶的催化剂。
于是,“凭藉主眷,骄子用事,诛夷忠臣,溃败纲纪,遂为近代权奸之首”。
这时候,连“濯缨随处有沧浪”那种假姿态,假清高,也没有了。
一直在南京坐冷板凳的严嵩,发迹太晚,等到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其年五十六岁。
等到官拜武英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受到明世宗朱厚重用,是嘉靖二十一年的事,老先生已年过花甲,高寿六十二了。
那时,虽无到点退休一说,但他不能不考虑到上帝留给他贪污的年头,无论怎样抓捞,为时不是太多。
于是趁早赶快,将他实在不成样子的“短项肥体,眇一目”的儿子,提拔起来,作为膀臂。
这样,独眼龙得以“由父任入仕。
以筑京师外城(功)劳,由太常卿进工部左侍郎,仍掌尚宝司事。
剽悍阴贼,席父宠,招权利无厌”(《明史》)。
这一次,被嘉靖彻底冷落的严嵩,再也无法救他的儿子一命了。
不过,他很纳闷,法司黄光升奏的这一本,为什么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法司黄光升角色虽小,在官场厮混多年,也成了精。
他算盘拨拉得很明细,第一,严嵩虽然致仕归田,风光不再,但嘉靖只是讨厌他,并不想收拾他,时不时还念叨他的“赞玄”之功,谁知他会不会起复,又杀回来呢?第二,严世蕃就更不是好惹的了,此人朝上朝下,党羽密布,京内京外,网络沟通,是一个气焰嚣张,罔顾一切,什么卑鄙龌龊都做得出来的坏蛋。
沧浪亭简介
近清 水风 远明 山月 皆本 有无 情价
沧浪亭历史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 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 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 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 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 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 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 “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 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 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 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 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 “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 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 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 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 宋代园林的风格。
结语
至此,我们已把沧浪亭全园观赏了一遍。近一千年的园林历史, 让这小小的沧浪亭处处显得古朴而凝重。几近天成的土石山岗和枝 干虬劲的参天古树在清风明月间又多少透着那么一股历史的苍凉。 从苏舜钦寄情于沧浪之水的“出世思想”到令人“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的五百名贤祠所折射出的“人世哲学”来看,沧浪亭的一山 一水、一草一木无一不寄托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理念和道德追求。 另外,从造园艺术来看,造园者在巧妙借用园外山水弥补自身不足 的同时,利用复廊建筑,打开了文人山水园传统的封闭格局,使园 内与园外的景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游人“未进其园,先人其 境”,在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上独树一帜。 而同时,我们纵观沧 浪亭上千年的沧桑变迁,园主量的更迭及其主题的多元化,是否可 以认为:复廊外的水量代表了园林早期“沧浪水”的主题,表达了 失意文人“濯缨”“濯足”的感慨和无奈,烘托了园主出世的恬淡 和浪迹江湖的茫然;复廊内侧面山而建的轩、亭、廊、馆则以向心 的布局突出了园林后期“高山仰止”的主题,是在朝命官积极人世 的本能体现。 量复廊,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连起了“山”与“水” 两种形态,两个境界,融和了“人世”与“出世”两个既矛盾又紧 密联系的主题,也是几乎所有中国文人走过的心路历程。
沧浪文化之《孺子歌》初探
沧浪文化之《孺子歌》初探《孺子歌》是先秦时的歌谣,收入《先秦无名诗词全集》。
全文如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首歌谣从先秦吟诵至今,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很值得加以探讨。
一、《孺子歌》的思想内容先来看看《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段记载:“屈原至于江滨,披鬓,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耳。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蠖乎!渔夫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从司马迁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到三点:第一,表现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世俗尘埃的高贵品质;第二,渔夫用吟唱《孺子歌》来表达他对三闾大夫的无比崇敬之情;第三,在屈原生活的那个时代,《孺子歌》已在各地广为传唱,显然与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为人们(特别是儒士)所喜爱有关。
事实上,早在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公元前278年)之前,《孺子歌》就已经广为流传了。
比屈原早好几十年的孟子(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09年,孟子的生卒之年有多种说法,此处采用常见之说)在其著作中就说到《孺子歌》,而且孟子还明确地说孔子(公元前551或550年-前479年)对《孺子歌》的赞赏。
孟子原文见于《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沧浪之水的典故
沧浪之水的历史典故哎,你知道吗?那个“沧浪之水”啊,可真是个有年头、有故事的词儿。
咱们先说说它的出处吧,它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具体点说,是在《孟子·离娄》和《楚辞·渔父》里头。
在《孟子·离娄》里头,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听到小孩子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唱词简单吧,但意思可不浅。
水清的时候,咱可以用来洗帽缨,水浊的时候,咱就用来洗脚。
你看,这多随和、多豁达的人生态度啊!再到《楚辞·渔父》里头,这词儿又被屈原和渔父给唱了一遍。
屈原被楚王流放后,遇到个渔父,两人聊开了。
渔父劝屈原别太清高,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
屈原不听,渔父就一边划船一边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你看,这渔父多会享受生活,多会随遇而安啊!其实啊,这“沧浪之水”不仅仅是个词儿,它还是个象征。
象征着咱们面对外部世界时的态度。
水清的时候,咱就像那帽缨一样,保持高洁;水浊的时候,咱就像那脚丫子一样,自如应对。
你看,这多灵活、多聪明的处世之道啊!而且啊,这“沧浪之水”还跟不少历史人物搭上边儿。
像那北宋的苏舜钦,官场失意后,就修了个沧浪亭,天天在里头跟清风明月打交道。
你说,这“沧浪”是不是成了他精神的归宿啊?所以啊,每次听到“沧浪之水”这个词儿,我就特感慨。
它不仅仅是个词儿,它还承载着咱们先人的智慧和处世之道。
它告诉咱们,无论环境怎么变,咱都得保持内心的淡然和灵活。
就像那沧浪之水一样,无论清浊,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说,这“沧浪之水”是不是挺有味道啊?它就像个老朋友一样,陪伴着咱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每次想起它,心里头就暖洋洋的,觉得人生啊,还是得豁达点、随和点!。
网师园
• 月到风来亭将天上真月、水中影月、镜中虚月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是原料林医生中应用虚实相济理论渲染已经的大 手笔。
冬景看松读画轩在水池 尽头北,朝南三件正房是 网师园的主要厅堂。 它的东边有廊可通集虚砦喝竹外一枝轩,西边一墙之 隔便是殿春簃。大荷花池西北隅的一个小水湾上有三曲平 桥可通。另一边则是小巧的叠石假山,前面湖石砌的花坛、 峰石之间,有古松三株,傲然屹立,传说是宋代建园之处 所植,已有近千年历史。树虽古拙苍老,但依然枝叶青葱, 虬区老根盘结在苍苔顽石间,犹如一幅真实的古松奇石图。
网师园
在苏州古城东南的阔 家头巷深处,掩藏着一座 小而精雅,富有书卷气的 古典私家宅院,这便是名 动中外的网师园。 网师园是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 产。全园清新有韵味,因 此被认为是中国江南中小 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网 师 园 外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
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 网师园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年), 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 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 “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几易其主, 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 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 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
濯 缨 水 阁
“濯缨”的典故出自 古代歌谣“沧浪之水清 兮,可以濯我缨;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 足”。
•
夏景濯缨水阁在河池之南,与东边云岗黄石假 山为邻,正好与春景犄角相对。水阁坐南朝北, 前边临水一面开畅空透。它临水向北有两个好处: 其一是看景点北向,则所看主要风景皆向阳,山 石竹树,建筑亭台在阳光下,其阴影虚实的变化, 就格外真切;其二向北可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室 内就清凉宜人,加上水面上不时吹来的习习凉风, 能激发出游赏者最大的审美感受。
唐诗三百首中的历史典故
1.【桃源】【武陵源】【避秦】【释义】晋陶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
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例句】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唐·杜甫北征桃源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2.【云雨】【巫山神女】【阳台梦】【释义】《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因用“云雨”指男女欢会。
唐·刘禹锡《巫山神女庙》诗:“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
”宋·晏几道《河满子》词:“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
”《红楼梦》第六回:“说到云雨私情,羞得袭人掩面伏身而笑。
”【例句】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唐·李贺湘妃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唐·李白捣衣篇云雨今归何处去,黄鹂飞上野棠花。
唐·窦巩宫人斜3.【秦楼】【弄玉】【萧史】【释义】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之楼。
亦名凤楼。
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
萧史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凤楼。
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
事见汉·刘向《列仙传》。
南朝梁沉约《修竹弹甘蕉文》:“巫岫敛云,秦楼开照。
”唐·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意思
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意思
“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意思是:在清澈的水中洗涤帽缨,在浑浊的水中洗脚。
这句话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后多用于指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具有一定的褒义色彩。
该句出自《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意思是孔子听到小孩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说,弟子们听好了,水清就用来洗帽缨,水浊就用来洗双脚,这都是因为水自己造成的。
“沧浪濯缨”典故源流研究
u e s e il n T n n o g d n sis s a rs l h r s d e p cal i a g a d S n y a t .A e u t e e y e ,t a e dv ri e n e i l o mso . h l so a a e r ie sf d a d f x b e fr fi T e al i n h s v r d i l t u i c n oa in . o n y me n h n s i la a d ,b t o n t t s t n t o l a s o e t w t ce n h n s u o I h
|
l |
囊■—
‘ 浪 濯 缨 " 故 源流 研 究 ‘ 沧 典
陆 璐 [ 潘 宇 [ ]
(1中南大学 文学 院 湖 南 ・ 【 】 长沙 4 0 1 ; 10 2 【 华 中科 技 大 学软 件 学院 湖 北 ・ 汉 400 ) 2 ] 武 300
中图 分 类 号 : 2 25 B2 .
a s ha rc prc ia sg i c nc wih s cfc c t r l lo s ih a tc l inf a e i t pe i ulu a i ba k r u . c g o nd K e w o ds ’ n L ng Zh Yig’o g n nd p e d f t e y r Ca g a uo n ; r i a s r a o h i al so v ra l o i ; o o ain; ini c n e lu in; a b e fins c nn tto sg f a c i i Fi s r t-a ho ’ a ut rs ddr s Ce r l o t Unvest 41 0l es nta S u h i ri y, O 2, Cha g h Hu’ n, i a n s a, na Ch n
何必沧浪始濯缨的意思
何必沧浪始濯缨的意思
何必沧浪始濯缨,揽镜自顾夜不眠。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两句诗句,意思是:为何一定要从沧海开始洗涤缨带呢?也可以在家里凭借镜子自己打扮,不用受夜晚的阻碍。
这个词语常用来比喻做事情不一定要按照传统的方式,可以寻找新的方法,创新思维。
也可以用来劝告别人不要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历史上,唐代的士人往往从沧海洗涤后开始缨带上的纹饰,以示洁净清白之意。
刘禹锡这首诗歌在当时是一种反叛的表现,提倡自由思想与创造力,并追求实际效果而不拘泥于形式。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语被经常用来鼓励人们敢于创新和突破传统。
沧浪烟雨,一部廉政史诗
50清风2023.05 第05期 总第185期编辑/赵雨婷_汪翔古时城北有一口莲花池,面积有上百亩,水面平滑如镜,清澈见底。
池中莲花弥望,池堤垂柳环绕,云烟紫翠之间,莲叶何田田!池中间翼然耸立的是沧浪亭,东面与北门湖(又名竹林塘,现称莲花湖)相通,西面连接云水草堂,北面有十咏堂,南面临古城墙,各距亭一百多步,木桥四五架,彼此互通,古楼七八座,分布池间,与沧浪亭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轩榭复廊,古树名木,内外融为一体,真如史诗般优美。
这部史诗的序幕是一则神话。
相传远古时候,高阳、高辛两代帝君相继率众来到富水河之滨辟荒居住,后人为了纪念两位先祖的贤德大恩,将这个地方称为“阳辛”,这是湖北阳新最初的名称。
那时候洪水泛滥,生民艰苦,四面八方找不到一泓清水。
王母娘娘感念高阳、高辛之德,就令凌波仙子下凡在阳辛境内开辟一口清水池,供生民饮用,并撒了几粒仙莲子在里面,就成为莲花池。
这部史诗的发展是一位清官。
元丰四年(1081年),唐砥知兴国军。
他素有廉名,与谪居黄州的东坡、本籍进士李翔相友善。
任内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在莲花池中间建起这六角八方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题名“沧浪亭”,自己题联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并筑成这一古代的建筑群,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
沧浪亭刚建成时,唐砥与李翔携手游亭,吟诗唱和,互有劝勉。
唐砥赋诗道:“爱惜清光好,携手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廉洁来形容人操行清白、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质,也将廉洁作为对、为官从政者的重要要求。
廉洁是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不仅被视为“仕者之德”,还是“立国大纲”。
修身、养廉,知廉事、重廉行是为官之本、为民之源。
那些流芳百世的官员,都是刚直不阿、匡扶正义的廉吏清官。
他们坚守廉洁之心,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抵挡住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
他们的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兴国州古有八景:沧浪烟雨、恩波夜月、仙观晴霞、杨林晚渡、南市渔歌、宋山樵唱、黉序秋香、谢墩夕照。
从“即此可濯缨”到“无尘可濯缨”看白居易的沧浪思想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2021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 ,2021Vol. 34 No. 2从“即此可濯缨"到“无尘可濯缨"看白居易的沧浪思想田运科1,李垣璋2(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十堰,442000)摘 要:唐宋时期是中国隐逸文化发展的高峰,唐朝白居易的中隐理论把传统隐逸理论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他也对北宋苏舜钦在诗文创作和沧浪亭建造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白居易从初入 仕途时的“即此可濯缨”到晩年的“无尘可濯缨”,彻底实现了对沧浪隐居之意的超越。
关键词:沧浪;白居易;濯缨;隐逸文化;中隐中图分类号:I206;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 (2021 )02-0030-05北宋苏舜钦于庆历五年(1045年)建造了苏州 沧浪亭,对弘扬沧浪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而据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永国先生考证,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前后,在湖北均州也始 建了一座沧浪亭,但这座均州沧浪亭因丹江口水库 蓄水而在1967年被淹没。
北宋时期在相隔两千多 里的湖北、江苏两地几乎同时修建了沧浪亭,可见沧浪文化的传播在北宋时期得到进一步扩大,这与中国隐逸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有着宜接关系,尤其和唐朝白居易提出的“中隐”思想有关。
一、中国隐逸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发展和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在中国隐逸文化史上,唐宋是高峰。
中唐以后 封建文化衰落,白居易的“中隐”说将传统隐逸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中隐”比“大隐”、“小隐’更精巧地平衡了封 建集权制度与士大夫相对独立间的矛盾,因此“中 隐'理论普遍为两宋士人所接受。
并且“宋代的隐逸文化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前此历代的各种隐逸 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并蔚为大观。
濯缨沧浪造句
濯缨沧浪造句
1、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校的艾晋·葛洪《抱朴子·释滞》:“濯缨沧浪,不降不辱。
”。
2、成语濯缨沧浪源自《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
3、去塔山阻击战纪念塔的车上,单于哥哥给莺茜和千箐讲了“濯缨沧浪”的历史故事。
4、惠东县燕岭学校的娄毓格听来自希腊的留学生Philip说:用词语“濯缨沧浪”造句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
5、成语猪突灿熙正在全神贯注地研究“为什么月球的表面明暗相间”的问题,身着石榴红色工装制服的杨颖老师突如其来地走到前面,叫他用“濯缨沧浪”造句,把他吓得耳朵里嗡地一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
导读:沧浪濯缨:讲述屈原行吟江畔,对渔父表达高旷志向的故事,后来,“沧浪濯缨”这一典故,用来表示保持高风亮节,或表示避世脱俗;也用于表示随波逐流,混同世人。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沧浪濯缨
典出《楚辞·渔父》。
战国时楚国人屈原,是著名的诗人。
他因馋言陷害而流放到江南,在沅江、湘江一带流浪。
有一天,面色憔悴,身体枯瘦的屈原在江畔吟诗,一个老渔翁见到他,就问: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流落到如此地步呢?”
屈原因答:“我之所以被流放,因为世人都肮脏只有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
”
渔翁说:“圣人应该不拘泥于一物,应随事物变换而变换。
既然世人都肮脏,你何不也掀起波浪,带起泥沙?既然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一醉方休?何必苦思冥想,故作清高,以至于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屈原回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会先把帽子上的.灰尘弹掉再戴上去;刚洗完澡的人,也一定会抖干净衣服。
我怎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俗世的尘埃呢?我宁可投江喂鱼,也不能那样做。
”
渔翁听了笑笑,就划桨离开。
边划边唱道:“沧浪河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河水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
渔翁的意思仍是劝屈原不可过于清高,人应随波逐流,适应尘世的生活。
但屈原没有听进去,不久就投江而死。
后来,“沧浪濯缨”这一典故,用来表示保持高风亮节,或表示避世脱俗;也用于表示随波逐流,混同世人。
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
1.濯足濯缨成语故事
2.「历史典故」
3.历史典故汇总
4.凤城历史典故
5.历史典故精选
6.精选历史典故
7.历史典故大全
8.历史典故:请君入瓮
上文是关于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