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word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第三部分(第5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三文章Fra bibliotek用了哪些论据?
一是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我们今天学习“应当抱虚心的态度”;二是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是引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课时授课计划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于“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明自己观点,“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应“盲目的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肯綮之所在。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

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一、导入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

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三、提名阅读四、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明确:例子分析道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_1785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_1785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篇一: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总第次课篇二:15 不求甚解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15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感知解析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

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

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

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

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16.《文艺随笔二篇》教参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16.《文艺随笔二篇》教参

十六文艺随笔二篇课文分析《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 过分的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没有一个是褒扬的。

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

作者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的主旨在篇末端出。

“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

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工夫。

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作者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即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但马南邨[cūn]先生却赋子了它褒扬义。

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①虚心;②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其中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要诀。

作者指出,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教案中职技术院校适用

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教案中职技术院校适用

-年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教案(中职技术院校适用)————————————————————————————————作者:————————————————————————————————日期:2019-2020年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教案(中职技术院校适用)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

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

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分析课文的实例,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写作和阅读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1、讨论法2、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选词填空,将这首元曲变完整。

塞鸿秋·浔阳即景(元)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线电练箭淀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文章疏理提问: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实例”?分别说明了哪些“道理”?学生讨论明确:实例: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史记》韩愈劝改“推”为“敲”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套板反应”道理:1.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2.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情感不同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韩愈劝改“推”为“敲”:“字眼不同情感不同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4.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意蕴丰富5.“套板反应”:套用滥语全无新奇小结: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2023最新-不求甚解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不求甚解教案(优秀3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3篇《不求甚解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

(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① 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课件):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② 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3、研读课文:① 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中职教育《咬文嚼字》教案

中职教育《咬文嚼字》教案
明确:“绿”字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
喜悦兴奋的心情。
2、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枝头春意“浓”
明确: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且将无“声”的景象附着了有“声”的意味。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三、预习检查
一、背景知识
B、本文是作者于2003年5月第一次参观哈佛大学写的游记,叙述按时空关系组合,角度独特,见解深刻。
C、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学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D、目前台湾岛内按人口平均消费咖啡已达38.5杯,这一数字,显示台湾人对咖啡的喜爱。
答案:C(A逻辑混乱,两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B成分残缺,应在“哈佛大学”后加“时”或“后”字,与前面的“于”构成介宾短语。D表意不明,没有说出是月平均,还是年平均。)
答案:A(B“挈”应读qiè ;C“踽”应读jǔ;D“逮”应读d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斡旋互相推诿交插学科望风披靡
B、脉搏不可思议不揣冒昧进退维谷
C、焦燥草菅人命哗众取宠青春永驻
D、怠慢未雨绸缪察颜观色沽名钓誉
答案:B(A“交插学科”中“插”应为“叉”;C“焦燥”中“燥”应为“躁”;D“察颜观色”中“颜”应为“言”。)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职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职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含”字以比拟手法说明 诗人是在屋内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 自然景象,“西岭千秋雪”尽收眼 底。
2021/8/2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寄水部员外郎》
—以一个“点”字不仅形象地把湛蓝 的天底下排成“一”字的大雁描绘出 来,而且突出了这个“一”字不是一 条连续的线,而是由一只只大雁“点 ”成的,这样就准确而传神地把特定 意境表现出来。
2021/8/2
2021/8/2
2021/8/2
湘军也因此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势力越来越大。
2021/8/2
一副对联: 父进士 子进士 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 媳夫人 婆媳均夫人
另一副对联:
父进土 子进土 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 媳失夫 婆媳均失夫
2021/8/2
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 据资料记载: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 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 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 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这场战争却没能在 原计划的河南“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 河南的“泌(bì)阳”。沁阳在河南的北部, 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南部,这一北 一南相差200多公里。所以,最终导致了这场 战争的失败。
朱光潜
2021/8/2
2021/8/2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 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 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优秀3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优秀3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咬文嚼字》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教学过程:一、导入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

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生:也有,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

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没有啊,那太不好了。

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生:装修。

师:对,装修。

装修的目的是什么?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

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篇一:15文艺随笔二篇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阻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本文选自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谈文学》一书。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

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

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

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明晰,情致必须真切,境地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写作动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必定会引起学生留意的话题,因此这时候介绍作者会更适宜。

文中加点的字是需引起学生留意的,是与本文主旨照应的地点。

)咬文嚼字朱光潜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构造,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才能。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才能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构造,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才能教学方法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才能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一.导语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描绘过分揣摩字句。

②描绘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注重本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论坛开讲,“福”临上海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2.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2.把握反驳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上课开始以一个容易被同学“不求甚解”的成语入手(“屡试不爽”或者文末成语“开卷有益”),引出话题“不求甚解”,引导学生回顾《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从而进入文题《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现今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 二。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收集的作者信息,教师补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____的最早牺牲品。

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____”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三。

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5个词语左右);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

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中外语言教研室许燕语文作为基础科目,工具性之外更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语文课堂上,可以引领学生漫步于文学名著的长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阔大的胸襟,哪怕仅仅是陶醉于迷人的语句、幽美的意境,让一节节课堂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品位、素养;或者以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思考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放飞想象的翅膀,编制一个个美丽的梦想……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是学生灵魂的家园。

然而实际上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使得语文课堂失去鲜活的绿色、蜕变成干瘪的丝瓜,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再加上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纪律观念、学习热情等诸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样,老师的教学、管理就更显得劳而无功。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中职从教六年,由95级教至如今的2003级,感触颇深。

但是现在的学生果真无药可救了吗?今年执教《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两篇课文后,有了一点小小的想法,谈出来不妨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一、“不求甚解”与阅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不外乎分段、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好像每课必经此套路,而且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每每分析得过细,以至于学生学起来乏而无味,久而久之,厌倦了,疲怠了,提不起精神这是必然的结果。

“不求甚解”本意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邓拓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对“不求甚解”一词提出新意,即读书应读“活”,重在掌握其精神实质,“未晓处且放过”,不要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盛赞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我深有同感,不仅自己读书如此,教书更应如此。

我校所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潮涌浦东》,篇幅较长,以往我都用两次课讲完,生怕学生由于对文中某个术语的不理解而对文章不能整体感知,结果学生不甚喜欢这篇文章。

今年,我在执教03商务英语班时,用一次课的时间把这篇课文一气呵成,目的旨在让学生感受浦东建设速度之快,发展变化之好,其余的“繁文缛节”能省则省,能简则简,也就是“不求甚解”。

结果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这课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不少学生下课后还围着我问:“现在浦东第二轮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没有?我们武汉市会有那么一天吗?”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体验是后续学习的动力。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成功的体验呢?——阅读,广泛的阅读。

让学生阅读中把握作者脉搏的跳动,体会作者情感的波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渐地改变对语文课的看法,以至于慢慢热爱语文。

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过,“一切语文学得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诀窍是什么,他总会告诉你,‘我喜欢语文,喜欢阅读’”。

这种阅读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更不要求学生条分缕析,着重指导学生“不求甚解”,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快感。

诸葛亮也就是这样读书的。

王粲的《英雄记钞》说,“三人(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确实比他们三人都高明得多。

况且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把一本书完全读懂。

惟有“不求甚解”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大量阅读有价值而又是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吧!语文不仅是关于语言工具的学习,还肩负着传承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激发阅读的兴趣以及课后自觉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亲近文学作品,尽量多地与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对话,从而丰富思想、提高品位。

课本只是阅读教材的一个较小的部分,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是师生不断自觉丰富的阅读的海洋,在广阔的背景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这样的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灵动的。

教参、老师对作品的理解只是一种参考、介绍,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与作者亲密对话,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二、“咬文嚼字”与品味“咬文嚼字”是一个成语,指过分的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文人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就实际意义来说含有贬义,常指人呆板、迂腐。

但朱光潜先生却特意以此写了一片著名的文艺随笔《咬文嚼字》,在文中举了三个例子,教我们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

其实,“咬文嚼字”是中国语文的传统。

其实,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得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说的这么回事。

众所周知的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的“绿”字得来过程,贾岛“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优劣的争论等等,实际上都是“咬文嚼字”。

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存在着自身的规律。

往往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如果牢牢的抓住了,并深入品味,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就要求“咬文嚼字”!那么,如何来“咬文嚼字”呢?就具体的语文教学来说,在文章关键处就要带领学生字斟句酌,认真品味,务求领悟作者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竟至于拍案叫绝,因而兴味渐浓。

就如同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你看,读书竟然可以令人忘记饥饿,可想而知,“咬文嚼字”的魅力有多大。

朱光潜在文中所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这里,可以以教材为例加以说明。

郭沫若的《白鹭》中写道:“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这两句话值得细细品味。

初读时,觉得它似乎与上下文联系不上,上文都是写白鹭的美,有静态美,有动态美,这两句话却写它的美中不足。

而且开头与结尾都讲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而这里又冒出“歌”,紧接着还用“不”字加以否定。

然而,再细细品读,你会读出句中的真正含义:其实讲白鹭是“诗”也好,是“歌”也罢,都是对白鹭的赞美。

但讲它“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是针对别人说它不会唱歌而言的,唱歌是一种“外显”,是直露的;而白鹭不会唱歌,却有一种内涵美,所以作者认为将铿锵、没有韵味的歌用之于白鹭并不适宜。

所以,这两句意在写出白鹭美在自然,美在平常,美在内涵。

又如:《怀鲁迅》中写道:“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仅要联系上下文,而且还要联系中国20世纪30年代那令人窒息的政治大背景。

句中的“充塞”,既有充满,又有阻塞、密不透气的意思,用以形容30年代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的旧中国是再恰当不过了。

但黑暗是暂时的,黎明即将到来;人民的沉默只是极短的一瞬间,他们不会在沉默中灭亡,一定是在沉默中爆发,如同大地震的爆发。

这是对反动派严厉的警告,也是对后来者、特别是千千万万进步青年的呼唤和激励。

老一辈语文工作者张孝纯在《鳞爪拾遗》中曾讲过这样一件事:老师咬文嚼字,自然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觉得语文有可学的了,以至于追随之,钻研之。

他在教《辽尼亚和他的祖母》(节选自前苏联小说《人民是不朽的》)一课中有一句“西瓜闪着金光”。

学生们对“金”大加推敲:西瓜怎么会闪“金光”呢?后来干脆查俄文原著,发现“西瓜”乃“南瓜”之误译--可以想见,像这样学习语文,又怎会觉得“没什么可学的”或“不知学什么”呢?《应谐录》上记载过这样一个笑话:“有盲子过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折,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杆长号。

久之。

手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曰:嘻,早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这个故事真有些叫人啼笑皆非。

情节的空前紧张于前,结局的平淡乏味于后--要知道“放下即实地”,又有什么可恐惧的呢?字、词、句就是语文教学的“地”,我们只要自己的双脚牢固地踏在这块地上,带领学生认真品味,则语文教学则将不至于味同嚼蜡,而是“齿颊留香”了。

惟其“咬文嚼字”,学生才能更准确的把握祖国语言丰富的内涵;惟其“咬文嚼字”,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惟其“咬文嚼字”,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不至流于空谈,而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三、“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有人会说,读书怎可以又“不求甚解”又“咬文嚼字”?其实,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不求甚解”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不求甚解”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要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影响读书的速度和阅读量。

因此我们既要“不求甚解”地广泛、大量、反复地阅读,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某些关键处又要勤于思索,认真品味——“咬文嚼字”,争取达到“会意”这一阅读的最高境况。

确实,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主动性与普高相比,都相对薄弱,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接受现实,而不能一味地抱怨学生、不满教材。

其次,自加压力、坚持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具备更为丰富的专业素养和更加精湛的业务能力。

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际上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解得也很片面。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说法虽有失偏颇却也有些道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和培养。

如果老师自己是一个满腹诗书而又以读书、思索为乐的人,对于具有向师特性的学生就是一面旗帜,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而且,老师一旦拥有高雅的品位、深厚的积累、开放的思想,其语言自然生动清新、娓娓道来,其信息往往丰富鲜活、引人入胜,学生上课也就容易在思想启迪之外还得到美的享受、甚至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又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这种境界自然是很难达到的,却又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师所必须追求的。

再者,没有全国统一高考的压力,再加上职业教育的冲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可能要比普高的差一些,可是学生的积极性的高低还取决于教师的调动,更重要的是解除了高考的束缚,中职教师正可以放开手脚,痛痛快快地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进行到底。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学界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探讨,自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却也不能否认,有许多美好的设想碰上高考这坚硬冷酷的冰山,结果不是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就是永远被埋葬于记忆的深海里,而中职学校的教学正可以实现这些设想的软着陆。

少一些陈规陋习、少一些急功近利,徜徉于教改的海洋上,探索、实践、反思、改进……这难道不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吗?2003年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