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1.简介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量子力学历史和发展的简介:•早期量子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辐射现象和黑体辐射问题,开始怀疑经典物理学的适用性。

麦克斯∙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在这个阶段,德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粒子(如电子)也具有波动性的假设,即波粒二象性。

这一假设通过实验证明,如电子衍射实验,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用于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和行为。

这个方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能级和谱线,奠定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不确定性原理的发现:德国物理学家瓦尔特∙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测量过程中,无法同时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一原理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和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子力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解释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核物理现象、固体物理、粒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现象,并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是科学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对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行为和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2.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的解释在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是两个核心概念,对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行为提出了挑战,下面是它们的解释:•波粒二象性:根据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特性,也可以表现出波的特性。

这意味着微观粒子既可以像粒子一样具有局部位置和动量,也可以像波一样展现出干涉和衍射的现象。

这种波粒二象性的解释可以通过德布罗意的波动假设来理解。

根据德布罗意的假设,微观粒子具有与其动量相对应的波长,这与光波的性质相似。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

它是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量子力学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量子的诞生19世纪末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一系列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通过热辐射能谱的测量发现的热辐射定理。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了解释热辐射能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在热辐射的产生与吸收过程中能量是以hV为最小单位,一份一份交换的。

普朗克利用内插法,将适用于短波的维恩公式和适用于长波的瑞利―金斯公式衔接起来.在1900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

量子论就这样随着二十世纪开始由伟大的物理学家普朗克把它带到我们这个世界来。

虽然在围绕原子论的争论过程中,玻尔兹曼(1844—1966年)在反驳唯能论时说过“怎么能说能量就不像原子那样分立存在呢?”这样的话,马赫(1838—1916年)曾经表明化学运动不连续性的观点,但真正把能量不连续的概念引入物理学的是普朗克。

因为能量不连续的概念与古典物理学格格不入,物理学界对它最初的反映是冷淡的。

物理学家们只承认普朗克公式是同实验一致的经验公式,不承认他的理论性的量子假说。

普朗克本人也惴惴不安,因为他的量子假设是迫不得已的“孤注一掷的举动”。

他本想在最后的结果中令h→0,但却发现根本办不到。

他其后多年试图把量子假说纳入古典物理学框架之内,取消能量的不连续性,但从未成功。

只有爱因斯坦最早认识到普朗克能量子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革命意义。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经过认真思考,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说。

1916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发表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

量子的青年时代杂乱的数字以及有趣的台阶想法从光谱学中,我们知道任何元素都产生特定的唯一谱线。

这些谱线呈现什么规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律,却是一个大难题。

拿氢原子的谱线来说吧,这是最简单的原子谱线了。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曾被喻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量子力学的起源、基本原理、实验验证、建立标准模型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讲述,以探究其历史和发展。

一、量子力学的起源与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起源始于1900年左右,当时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提出了一个假设:辐射在吸收和发射时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个一个被称为“量子”的能量单位构成的。

随着后来的研究,这个假设得到了证明,被称为“普朗克能量子”。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光电效应理论,提出光子假说,即光是由一些分散的、能量离散的粒子组成的。

这一理论的确立,在量子力学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更多的证据,量子力学逐渐奠定了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的基础。

基于量子力学,许多热门领域得以诠释和解释。

其最基本的原理是能量和物质的离散化,即能量存在于基本单元中,同时它也支持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量子效应,如量子隧道效应、量子纠缠、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等。

二、量子力学的实验验证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验证。

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被提出来,用来验证和探究这个新兴的物理学体系。

以双缝实验为例,它是探究光子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双缝实验中,以光子为例,它通过两个狭缝进行干涉,最终形成了干涉条纹,这种形象的结果直接说明了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存在。

除此之外,狄拉克提出的“反粒子”假说也成功得到验证,情况是那么普遍,以至于最基本和常见的物理机制都可以在实验验证中得到印证。

三、标准模型的建立随着量子力学的逐步发展和实验验证,标准模型逐渐建立起来。

标准模型是一个涉及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各种粒子的理论框架,旨在对基本相互作用和基本粒子的特性进行描述。

它由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三部分组成。

标准模型虽是一个与实验结果吻合度非常好的理论框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它的历史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时期:
1.早期量子理论: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对于原子和辐射现象的研究中遇
到了一些难题,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原子谱线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量子概念,如能量量子化和波粒二象性。

2.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建立:1925年至1926年间,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
克等科学家分别独立提出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两种描述量子系统的数学形式。

矩阵力学强调通过矩阵运算来计算系统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而波动力学则将波函数引入描述量子系统的状态。

3.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
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无法同时确定它们的精确值。

这一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本质上的不确定性和测量的局限性。

4.量子力学的统一表述:1928年至1932年间,狄拉克等科学家通过引入量子
力学的波函数和算符形式,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进行了统一。

这一统一表述被称为量子力学的第二次量子化。

5.发展和应用: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解决了许多问题,并
在其基础上推导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和定理,如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纠缠、量子力学力学量的算符表示和观测值计算等。

量子力学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包括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科学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量子力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量子引力和量子计算等。

因此,对于量子力学的研究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一、前言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它已经成为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学,晶体学等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之一。

量子力学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发展了一个多世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今天,我们聚焦于量子力学的历史发展,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诞生、发展和完善的。

二、量子力学的发展1.经典物理学的基础量子力学的发展,最初要从1900年德国数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的“计量物理学”开始。

他假设,在微观尺度上,物质是可以分解的,这种粒子受到热能的影响,可以以某种形式储存能量,如热量和热力学系统,这极大地推动了经典物理学的发展。

2.量子说的出现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粒子理论”在物理学史上引起了轰动,他重新定义了光的实质:它不仅是一种电磁波,也是一种传播光子或量子的波动。

由于光子的效应受量子理论的约束,从而推动了量子说的出现。

3.波动力学的发展在爱因斯坦的光粒子理论基础上,1924年,德国物理学家路易斯·普朗特(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粒子波力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粒子也可以有波力学性质,这是经典物理学中受量子效应影响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大大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4.量子力学的形成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布鲁克、加登和赫兹等人提出了一系列量子力学原理,将量子说的理论和粒子波力学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量子力学这一新的物理学理论,它使科学家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揭示物质的本质,从而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5.量子力学的发展量子力学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新的物理学理论和新的物理实验技术推动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持续发展到今天,它在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学,晶体学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量子力学在现代物理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量子力学简史--超详细的发展介绍

量子力学简史--超详细的发展介绍

量子力学简史--超详细的发展介绍量子力学的创立是一段充满传奇英雄和故事的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其中的每个人物都值得我们每代人去颂扬,每个突破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

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堡、泡利、狄拉克、费米、玻恩、玻色、薛定谔......他们中的每个人及其取得的成就都值得我们用书、音乐、电影、互联网等所有可能的传媒来记录、传播。

他们和他们的科学超越国界,属于我们整个人类。

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在这里只能做简短的介绍。

1、量子的诞生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 ) 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他1858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神学教授,父亲则是法学教授。

他从小受到了优良的教育,他会包括钢琴、管风琴和大提琴在内的多种乐器,会作曲和写歌,但他最终选择了物理。

普朗克事业非常顺利,21岁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开始在研究上取得进展,27岁成为基尔( Kiel )大学的副教授,31岁继任基尔克夫(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1824-1887)在柏林大学的位置,3年后成为柏林大学的正教授。

他为人正直、诚实,没有任何怪癖和奇闻异事。

如果没有发现“量子”,他可能也会和其他典型的知识分子、名牌大学教授一样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1894年普朗克做了个改变整个物理史的决定,他开始研究黑体辐射。

黑体是一种能够吸收所有入射光的物体,远处建筑物上黑洞洞的窗户就是黑体。

黑体在吸收所有入射光的同时也会向外辐射光。

最早研究黑体辐射的正是普朗克的前任基尔克夫。

前期的研究表明黑体辐射和构成黑体的具体材料无关,是普适的。

后来维恩(Wilhelm Wien, 1864-1928 )发现了一个公式,表明黑体的辐射功率和辐射频率之间有一个普适的关系。

从1894年开始,在接下来的五年左右时间里,普朗克在黑体辐射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

它们是在二十世纪头30年发生的物理学革命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且也是这场革命的主要标志和直接的成果,量子论的诞生成了物理学革命的第一声号角。

经过许多物理学家不分民族和国籍的国际合作,在1927年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是人类洞察自然所取得的富有革命精神和极有成效的科学成果,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相对论作为时空的物理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以往的时空观念,那么量子论则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实践,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又一次深化。

它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修正,影响到人类对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的看法。

量子论的创立经历了从旧量子论到量子力学的近30年的历程。

量子力学产生以前的量子论通常称旧量子论。

它的主要内容是相继出现的普朗克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热辐射研究和普朗克能量子假说十九世纪中叶,冶金工业的向前发展所要求的高温测量技术推动了热辐射的研究。

已经成为欧洲工业强国的德国有许多物理学家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

德国成为热辐射研究的发源地。

所谓热辐射就是物体被加热时发出的电磁波。

所有的热物体都会发出热辐射。

凝聚态物质(固体和液体)发生的连续辐射很强地依赖它的温度。

一个物体被加热从暗到发光,从发红光到黄光、蓝光直至白光。

1859年,柏林大学教授基尔霍夫(1824—1887年)根据实验的启发,提出用黑体作为理想模型来研究热辐射。

所谓黑体是指一种能够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辐射而全无反射和透射的,看上去全黑的理想物体。

1895年,维恩(1864—1928年)从理论分析得出,一个带有小孔的空腔的热辐射性能可以看作一个黑体。

实验表明这样的黑体所发射的辐射的能量密度只与它的温度和频率有关,而与它的形状及其组成的物质无关。

黑体在任何给定的温度发射出特征频率的光谱。

这光谱包括一切频率,但和频率相联系的强度却不同。

量子力学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与发展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分支,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奇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量子力学的起源、发展和重要里程碑。

量子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经典物理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人们对于宏观物体的运动和行为有了相对完善的理论。

然而,当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微观世界时,他们发现经典物理学的规律无法解释一些实验结果,如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

这些实验结果引发了物理学家们的思考和探索。

其中,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即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离散的形式存在。

这一理论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电效应的解释,他认为光的能量以粒子的形式存在,被称为光子。

这一观点引起了物理学界的广泛争议,但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这个背景下,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国物理学家波尔在1913年提出了著名的波尔模型,也被称为“量子论的第一次革命”。

他认为原子的能级是离散的,而且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之间跃迁,释放或吸收能量。

然而,波尔模型并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现象,如原子光谱的细微结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26年提出了薛定谔方程,这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方程之一。

薛定谔方程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引入了波函数的概念。

薛定谔方程的提出引发了量子力学的第二次革命,它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例如,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它指出在测量微观粒子时,无法同时确定其位置和动量的精确值。

除了薛定谔方程和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力学还有其他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例如,波粒二象性原理指出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粒子性,又可以表现出波动性。

量子纠缠原理指出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奇特的联系,即使在空间上相隔很远,它们的状态仍然是相互关联的。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对微观粒子行为的认识不断深入。

例如,量子力学解释了原子核的稳定性,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优秀文档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优秀文档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 注意到了量子论。汤姆生专门讨论原子结构的书《电与物质》和 维恩的文章促使他运用量子公式来阐述原子结构,这是将量子假 说运用于原子结构的最初尝试。 丹麦人玻尔坚信卢瑟福的有核原 子模型学说,为了证实其正确性,玻尔利用量子假说来解决原子 的稳定性问题。要描述原子现象,就必须对经典概念进行一番彻 底的改造,因为一致公认的经典电动力学并不适于描述原子规模 的系统行为。1913年,玻尔在他的第二篇论文中以角动量量子化 条件作为出发点来处理氢原子的状态问题,得到能量、角频率和 轨道半径的量子方程。可见,玻尔的对应原理思想早在1913就有 了萌芽,并成功地应用于原子模型理论。玻尔的原子理论完满地 解释了氢光谱的巴耳末公式;从他的理论推算,各基本常数如e、 m、h和R(里德伯常数)之间取得了定量的协调。他阐明了光谱 的发射和吸收,并且成功地解释了元素的周期表,使量子理论取 得了重大的进展。
从力学的普遍理论直接推出新的辐射定律。最 爱因斯坦发表的关于量子统计理论的论文中提到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这引起了薛定谔的注意,使他萌发了用新的观点研究原子
结论的想法。
后只好用玻尔兹曼的统计方法来试一试。他根 爱因斯坦最早明确地认识到,普朗克的发现标志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普朗克在黑体辐射的维恩公式和瑞利公式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到了与实际结果符合极好的内插公式,迫使他致力于从理论上推导这 一新定律。
据黑体辐射的测量数据计算出普适常数,后来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注意到了量子论。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注意到了量子论。
人们称这个常数为普朗克常数,也就是普朗克 这样,海森伯就不再需要电子轨道等经典概念代之以频率和振幅的二维数集。 所谓的“作用量子”,而把能量元称为能量子。

物理学史-量子力学发展史

物理学史-量子力学发展史

半年后,荷兰著名物理学家埃伦费斯特的两个学生,一个叫乌伦贝克,一个叫高斯密特, 在不知道克罗尼格工作的情况下提出了同样的想法。他们找埃伦费斯特讨论,埃伦费斯特 认为他们的想法非常重要,当然也可能完全错了,建议他们写成论文拿去发表。于是,他 们写了一篇只有一页的短文请埃伦费斯特推荐给《自然》杂志。接着他们两人又去找物理 学界老前辈洛仑兹请教。洛仑兹热诚地接待了他们,答应想一想再回答。一周后再见到洛 仑兹时,洛仑兹给他们一叠稿纸,稿纸上写满了计算式子和数字。并且告诉他们,如果电 子围绕自身轴旋转,其表面速度将达到光速的十倍。这个结果当然是荒唐的,于是他们马 上回去请埃伦费斯特还给他们那篇论文,承认自己是在胡闹。可是出乎他们意料,埃伦费 斯特早已把论文寄走了,大概马上就要发表。乌伦贝克和高斯密特感到非常懊丧,埃伦费 斯特劝他们说:“你们还很年轻,做点蠢事不要紧。” 乌伦贝克和高斯密特的论文刊出后,海森伯立刻来信表示赞许,并认为可以利用自旋轨道耦合作用,解决泡利理论中所谓“二重性”的困难。不过,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解释双 线公式中多出的因子2。对于这个问题,乌伦贝克和高斯密特一时无法回答。幸好这时爱 因斯坦来到了莱顿大学进行访问讲学。爱因斯坦向他们提供了关键性的启示:在相对于电 子静止的坐标系里,运动原子核的电场将按照相对论的变换公式产生磁场,再利用一级微 扰理论可以算出两种不同自旋方向的能量差。玻尔也很赞赏乌伦贝克和高斯密特的工作, 他真没想到困扰多年的光谱精细结构问题,居然能用“自旋”这一简单的力学概念就可以 解决。 这样一来,物理学界很快就普遍接受了电子自旋的概念。连泡利也承认这一假设是有效 的。他给玻尔写信说:“现在对我来说,只好完全投降了。”应该说,泡利并没有错。他 在两年后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把电子自旋纳入了量子力学的体系。不久狄拉克建立相对 论性量子力学,在他的理论中可以自然地得出电子具有内禀角动量这个重要结论。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一门重要的理论,它对于解释微观世界的现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经典物理学到今天的现代量子力学。

1. 发现电子量子力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物理学家们对于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一无所知。

然而,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实验的探索,人们开始逐渐揭示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

在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上,约瑟夫·约翰·汤姆逊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

2. 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在电子的发现之后,物理学家们开始探索原子结构。

然而,他们采用的是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即基于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的理论。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种观点在解释微观世界的现象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例如,根据经典物理学,电子应该在原子中围绕核心旋转,但实际上电子的运动轨道并不符合经典的轨道理论。

3. 波粒二象性为了解决原子结构的难题,物理学家们转向了电磁辐射的研究。

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这对于解释黑体辐射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后,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电效应的解释,他认为光具有粒子性。

这些突破性的发现打破了传统物理学中波动和粒子之间的界限,揭示了物质和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4. 德布罗意假设接下来,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了他的假设,即所有物质都具有波动性。

根据德布罗意的假设,粒子的动量和波长之间存在着关系。

这一假设在随后的实验证实了,加深了人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

5. 渐进波函数量子力学的重要突破发生在1920年代,当时埃尔温·薛定谔和马克斯·波恩通过独立的研究,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他们引入了波函数的概念,即描述粒子行为的数学函数。

薛定谔方程的提出为解释原子和分子的行为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成为量子力学的核心。

6. 测不准关系和量子力学危机在量子力学的初期发展中,物理学家们也遇到了困惑和挑战。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行为和性质。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从早期的经典物理学到现代量子力学的诞生和应用。

在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经建立了牛顿力学和电磁学等基本理论。

然而,当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微观领域时,他们发现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一些实验结果。

例如,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无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释。

这引发了对物质和辐射的本质的重新思考。

在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即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离散的形式存在。

这一理论解释了黑体辐射实验结果中的奇异行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几年里,爱因斯坦、玻尔等物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量子理论。

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电效应的解释,他认为光的能量以粒子的形式存在,这些粒子被称为光子。

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化理论,即电子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能级上。

然而,直到1920年代,量子力学才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薛定谔等人的工作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森堡在1925年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他认为物理量的测量结果是由算符的期望值给出的。

薛定谔在1926年提出了波动力学,他的波函数描述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许多新的概念和原理被引入。

例如,不确定性原理提出了测量精度和物理量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一原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限制了粒子的测量精度。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量子叠加原理。

根据量子叠加原理,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直到被观测到为止。

这一原理引发了许多哲学上的争议,例如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实验。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

量子力学在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例如,量子力学解释了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衰变。

在凝聚态物理学中,量子力学解释了超导和半导体等现象。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量子力学是指描述微观物体的力学理论,它主要研究电子、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量子力学不仅在理论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电子学、固体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简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包括量子力学的诞生、矩阵力学的提出、波动力学的发展和量子场论的形成。

一、量子力学的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发现了辐射的能量是由若干个最小单位的“能子”构成的,这一发现使得物理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微观物理学的规律。

随后,爱因斯坦、玻尔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提出了“光电效应”、“原子理论”等重要学说,但是这些学说仍然无法解释实验结果。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原始形式,他认为微观粒子的性质是不连续的,其轨道和能量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在一系列量子状态之间跃迁,这些量子状态可以用数字来描述。

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二、矩阵力学的提出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和玻尔等人提出了矩阵力学,其基本思想是用矩阵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和运动,这一方法引入了算符、本征值等概念,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矩阵力学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还补充了波动力学的局限性,为后来量子场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波动力学的发展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波动粒子二象性”理论,他认为微观物体不仅具有粒子性,还具有波动性质,其运动状态可以用波函数描述。

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波动”和“粒子”二元论的观点,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后,薛定谔、狄拉克等学者继续丰富了波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薛定谔方程”、“本征方程”等重要概念,为进一步解决微观物体的运动状态提供了重要手段。

四、量子场论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量子力学和波动力学的成功应用引发了许多深刻的问题,例如瞬间量子纠缠、黑洞信息悖论等,这些问题让研究者意识到量子力学的局限性。

物理学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

物理学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

物理学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物理学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中的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的理论。

它涉及到原子、分子和基本粒子的行为,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理论之一。

原子物理学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原子、原子核和原子中的电子运动。

1.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量子力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设,认为能量是离散的,存在于不同的固定数值上,称为量子。

随后,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5年,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奠定了现代量子力学的基础。

2.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和量子叠加原理。

波粒二象性表明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波动性质,又可以表现出粒子性质。

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无法同时准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量子叠加原理描述了微观粒子可能存在的多个状态,直到被观测时才会确定一个具体状态。

3. 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原子物理学主要研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尤其是电子在原子中的能级结构和电子云分布。

根据波尔模型,原子的电子存在于不同的轨道上,每个轨道对应一个特定的能级。

这些能级可以通过吸收或发射光子的方式实现跃迁。

原子物理学的研究还包括原子光谱、原子碰撞和原子核结构等内容。

4. 量子力学在原子物理学中的应用量子力学为解释原子物理现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并且在实际应用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量子力学的计算和模拟,我们可以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光谱的特性。

量子力学还为原子物理学中的激光、原子钟、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5. 量子力学的发展挑战与展望尽管量子力学在物理学和应用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量子纠缠、量子计算的可实现性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揭示更多的量子力学奥秘,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总结:物理学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为我们理解微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程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领域的物理学理论,它在20世纪初由多位科学家独立发展而成。

本文将深入探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其演化过程。

一、波粒二象性:最早的量子理论量子力学最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波粒二象性。

早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然而,直到1900年Max Planck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假设,才为这一现象提供了解释。

他假设辐射能量以离散的粒子形式存在,这些粒子被称为光子。

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光电效应理论,该理论表明光子具有粒子性,能量与频率成正比。

这一发现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物理学革命。

二、德布罗意假设:物质的波动性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德布罗意假设。

他认为,如果光既然表现出了粒子性和波动性,那么所有物质也应该具有类似的性质。

根据德布罗意的假设,物质粒子(如电子、中子等)都具有波动性,并且其波长与动量成反比。

这一假设为描述微观粒子行为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成为了量子力学的又一基石。

三、海森堡的矩阵力学:量子力学的第一个数学形式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矩阵力学,这是量子力学的第一个数学形式。

矩阵力学通过运用矩阵与算符的运算进行描述,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谱线。

海森堡的矩阵力学不仅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也为量子力学与矩阵论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此外,海森堡的理论还引起了许多其他科学家的兴趣,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快速发展。

四、薛定谔的波动力学:量子力学的另一数学形式同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也提出了波动力学,这是另一个描述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

波动力学采用了薛定谔方程,可以用波函数描述微观粒子的行为和性质,这种描述方式是以波的运动模式来预测粒子的位置和能量。

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对于光谱学、物质波动性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解释,并成功地描述了氮分子的光谱结构。

同时,薛定谔方程的出现也使得量子力学与数学工具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简述量子力学发展历程

简述量子力学发展历程

简述量子力学发展历程量子力学是一种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自20世纪早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扩展。

以下是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里程碑:1. 早期的研究:在20世纪早期,一些物理学家开始探索微观世界的规律。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和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

他们在1925年发表了一篇名为《量子力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的论文,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2. 波粒二象性:在20世纪30年代,波粒二象性成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意味着,微观粒子既可以像粒子一样表现,也可以像波一样表现,而这两种表现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

这个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不确定性原理:在20世纪40年代,不确定性原理成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它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个原理推动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研究。

4. 量子纠缠:在20世纪50年代,量子纠缠成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当两个或更多的粒子发生纠缠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经典物理学中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这个概念为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5. 量子隐形传态:在20世纪60年代,量子隐形传态成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表明,可以通过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法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而不需要实际传递物质。

这个概念为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6. 量子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量子计算成为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利用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等概念,研究人员可以开发更高效的计算机算法。

7. 量子纠错:在20世纪90年代,量子纠错成为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它表明,可以利用量子纠错的方法来解决经典物理学中的错误预测问题。

这个研究为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简述量子力学的发展

简述量子力学的发展

简述量子力学的发展一、旧量子论的产生和发展由于人们在十六、十七世纪对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已有了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了解,经过伽里略、牛顿等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和推理,从而产生了物理学;到了十八世纪,物理学迅速地向前发展,以牛顿力学为基础,先后形成了热学和分子运动论、电磁学理论。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

运用这种经典理论,人们成功地解释了许多物理现象,解决了不少生产实际问题。

由于经典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重大难题,因而当时有许多物理学家错误地认为经典物理学理论是物理学的“最终理沦”,往后没有什么重大的工作可做了,只是解一下微分方程和对具体问题进行解释。

但是,也就是在物理学家举杯庆贺经典物理学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在经典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中,不断出现了几朵•乌云”—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事实。

其中最著名的是开耳芬称之为•第一号乌云”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与:第二号乌云”的黑体辐射实验, 此外还有光电效应实验和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等。

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希望并且相信,能用经典物理学理论驱散这些•乌云”。

结果发现上述的实验事实,用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号称“完美无缺”的经典物理学开始破产,人们在对•第一号乌云”的研究中,引出了狭义相对论,而在对:第二号乌云”的研究中,引出了量子理论。

人们从日常经验知道,一个物体(固体或液体)温度升高时,会向四周放射热量,这种现象叫做•热辐射”。

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由于热机广泛使用,电照明的需要和冶金技术的变革,引起了热辐射的研究,发现了绝对黑体(置于温度恒定的热槽中的开有一个小孔的金属封闭空腔辐射能量随波长而变化的实验曲线。

在这个实验曲线面前,为了解答辐射能量分布随不同的波长而异,许多物理学家都力图从经典物理学理论出发推导出黑体辐射的具体能谱分布公式,维恩、端利一金斯等就是其中的几个。

2893年,德国物理学家维恩(Wien)应用经典物理学的热学理论创立了一种黑体辐射能量的理论,他所提出的公式可以较准确地描述辐射能量在光谱紫端的分布情况,但不适用于波长较大的红端。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量子力学的发现是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和理论推导逐步形成的。

以下是关于量子力学发现的主要里程碑:黑体辐射问题: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通过研究黑体辐射问题(物体放热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发现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如紫外灾难(即根据经典电磁理论预测的辐射强度无限大)。

光电效应的解释: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解释,指出光子(光的量子)是由一定能量的离散光子组成,而不是连续的经典波动。

这为量子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

康普顿散射实验:1923年,康普顿进行了关于X射线散射的实验,观察到散射光子的能量与入射光子的能量有关,这进一步支持了光的粒子性质。

德布罗意假设: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粒子(如电子)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将波动性引入了微观粒子的描述中。

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尼尔斯·玻尔提出了具有量子化能级的原子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离散性,这为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

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建立:1925年,海森堡和薛定谔分别独立地提出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数学形式,这两种形式都是量子力学的重要数学工具。

测不准关系的提出: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关系,指出在量子力学中,无法同时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特征。

量子力学的统一:1926-1927年,狄拉克和约旦等人通过对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代的量子力学理论框架。

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和理论推导的积累,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与经典物理学存在根本差异,最终形成了量子力学这一新的物理学理论体系。

量子力学的发现为解释微观粒子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产生了广泛的应用。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科,它在20世纪初诞生并迅速发展。

本文将追溯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到引入量子概念的突破性实验,以及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影响。

在20世纪初,经典物理学的观念主导了科学界。

在这个时期,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理论,他发现光的行为是离散的,而非连续的,这一观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假设,即能量以离散的形式存在。

然而,这些观察并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直到后来。

1913年,玻尔的原子模型提供了对氢原子谱线的解释,他将电子的运动限制在特定的能级上,并通过辐射和吸收光子来解释谱线的现象。

这对早期量子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原子模型的基础上,1924年至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和法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独立地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

德布罗意假设说,物质粒子不仅具有质量和位置,还具有波动性质。

这一假设得到了艾因斯坦的证实,他在1927年的康普顿散射实验中证明了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这个实验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实验证据。

随着德布罗意和波尔的工作,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开始发展。

1926年,薛定谔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这是解释微观粒子行为的基本方程。

薛定谔方程通过波函数描述粒子的状态和行为,而波函数的平方则给出了粒子存在于不同位置的概率分布。

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他认为无法同时准确地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引导了后来的测不准关系的发展。

不确定性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根本不确定性和统计性质,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观念进行了颠覆。

量子力学的发展仍在不断推进,1930年代,狄拉克和方丹发展了量子场论,成功地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QED)的理论框架。

QED解释了电磁相互作用,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中最成功的理论之一。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表明,微观物理实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真正的实在是量子态。真实状态分解为隐态和显态,是由于测量所造成的,在这里只有显态才符合经典物理学实在的含义。微观体系的实在性还表现在它的不可分离性上。量子力学把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它不允许把世界看成由彼此分离的、独立的部分组成的。关于远隔粒子关联实验的结论,也定量地支持了量子态不可分离。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这个方程是薛定谔在1926年首先找到的,被称为薛定谔方程。当微观粒子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如坐标、动量、角动量、能量等)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几率出现。当粒子所处的状态确定时,力学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几率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1927年,海森伯得出的测不准关系,同时玻尔提出了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不确定性也指量子力学中量子运动的不确定性。由于观测对某些量的干扰,使得与它关联的量(共轭量)不准确。这是不确定性的起源。
不确定性,经济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概念,指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和损失)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
在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指测量物理量的不确定性,由于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力学量只能处在它的本征态上,所表现出来的值是分立的,因此在不同的时间测量,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值,就会出现不确定值,也就是说,当你测量它时,可能得到这个值,可能得到那个值,得到的值是不确定的。只有在这个力学量的本征态上测量它,才能得到确切的值。
在经典物理学中,可以用质点的位置和动量精确地描述它的运动。同时知道了加速度,甚至可以预言质点接下来任意时刻的位置和动量,从而描绘出轨迹。但在微观物理学中,不确定性告诉我们,如果要更准确地测量质点的位置,那么测得的动量就更不准确。也就是说,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得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而也就不能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这就是不确定性原理的具体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它是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量子力学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量子的诞生
19世纪末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一系列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德国物理学家维恩通过热辐射能谱的测量发现的热辐射定理。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了解释热辐射能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在热辐射的产生与吸收过程中能量是以hV为最小单位,一份一份交换的。普朗克利用内插法,将适用于短波的维恩公式和适用于长波的瑞利―金斯公式衔接起来.在1900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量子论就这样随着二十世纪开始由伟大的物理学家普朗克把它带到我们这个世界来。虽然在围绕原子论的争论过程中,玻尔兹曼(1844—1966年)在反驳唯能论时说过“怎么能说能量就不像原子那样分立存在呢?”这样的话,马赫(1838—1916年)曾经表明化学运动不连续性的观点,但真正把能量不连续的概念引入物理学的是普朗克。因为能量不连续的概念与古典物理学格格不入,物理学界对它最初的反映是冷淡的。物理学家们只承认普朗克公式是同实验一致的经验公式,不承认他的理论性的量子假说。普朗克本人也惴惴不安,因为他的量子假设是迫不得已的“孤注一掷的举动”。他本想在最后的结果中令h→0,但却发现根本办不到。他其后多年试图把量子假说纳入古典物理学框架之内,取消能量的不连续性,但从未成功。只有爱因斯坦最早认识到普朗克能量子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革命意义。
玻尔的科研思想与他的直觉相联系在一起,他从不畏缩不前,也不遵循所谓严格的逻辑道路的方法.玻尔量子论的深刻内涵,随后几年中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对对应原理、矩阵力学、不相容原理、测不准关系、互补原理。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等都做出了贡献。这一时期可谓是量子力学发展的青年时期。从懵懂中逐渐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建立了许多模型的理论解释。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经过认真思考,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说。1916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发表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
量子的青年时代
杂乱的数字以及有趣的台阶想法
从光谱学中,我们知道任何元素都产生特定的唯一谱线。这些谱线呈现什么规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律,却是一个大难题。拿氢原子的谱线来说吧,这是最简单的原子谱线了。它就呈现为一组线段,每一条线都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波长。比如在可见光区间内,氢原子的光谱线依次为:656,484,434,410,397,388,383,380……纳米。这些数据无疑不是杂乱无章的,1885年,瑞士的一位数学教师巴尔末(Johann Balmer)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总结了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些波长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巴尔末公式。将它的原始形式稍微变换一下,用波长的倒数来表示,则显得更加简单明了:ν=R(1/2^2 - 1/n^2)
量子力学的黄金时期
1923年4月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发表了X射线被电子散射所引起的频率变小现象,即康普顿效应。按经典波动理论,静止物体对波的散射不会改变频率。而按爱因斯坦光量子说这是两个“粒子”碰撞的结果。光量子在碰撞时不仅将能量传递而且也将动量传递给了电子,使光量子说得到了实验的证明。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德布罗意认为: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实体的微粒(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这种性质,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这一假说不久就为实验所证实。德布罗意的波粒二象性假设:E=ħω,p=h/λ,其中ħ=h/2π,可以由E=p²/2m得到λ=√(h²/2mE)。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疑惑于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不稳定,建了一所“诺贝尔奖幼儿园”的卢瑟福向他推荐了这个公式。在玻尔眼里,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它像一个火花,瞬间点燃了玻尔的灵感,所有的疑惑在那一刻变得顺理成章了,玻尔知道,隐藏在原子里的秘密,终于向他嫣然展开笑颜。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玻尔的脑中浮现出来:如同具有一定势能的人从某一层台阶上跳下来一样。台阶数“必须”是整数,就是我们的量子化条件。原子内部只能释放特定量的能量,说明电子只能在特定的“势能位置”之间转换。也就是说,电子只能按照某些“确定的”轨道运行,这些轨道,必须符合一定的势能条件,从而使得电子在这些轨道间跃迁时,只能释放出符合巴耳末公式的能量来。氢原子的光谱线代表了电子从一个特定的台阶跳跃到另外一个台阶所释放的能量。因为观测到的光谱线是量子化的,所以电子的“台阶”(或者轨道)必定也是量子化的,它不能连续而取任意值,而必须分成“底楼”,“一楼”,“二楼”等,在两层“楼”之间,是电子的禁区,它不可能出现在那里。正如一个人不能悬在两级台阶之间漂浮一样。如果现在电子在“三楼”,它的能量用W3表示,那么当这个电子突发奇想,决定跳到“一楼”(能量W1)的期间,它便释放出了W3-W1的能量。我们要求大家记住的那个公式再一次发挥作用,W3-W1 = hν。所以这一举动的直接结果就是,一条频率为ν的谱线出现在该原子的光谱上。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玻尔所有的这些思想,转化成理论推导和数学表达,并以三篇论文的形式最终发表。这三篇论文(或者也可以说,一篇大论文的三个部分),分别题名为《论原子和分子的构造》(On the Constitution of Atoms and Molecules),《单原子核体系》(Systems Containing Only a Single Nucleus)和《多原子核体系》(Systems Containing Several Nuclei),于1913年3月到9月陆续寄给了远在曼彻斯特的卢瑟福,并由后者推荐发表在《哲学杂志》(Philosophical Magazine)上。这就是在量子物理历史上划时代的文献,亦即伟大的“三部曲”。玻尔原子理论以它简单明晰的图像解释了氢原子分立光谱线,并以电子轨道态直观地解释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导致了72号元素铅的发现,在随后的短短十多年内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科学进展。这在物理学史上是空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