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管理学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管理学》讲义
一般,把1912年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著的《科学管理原理》看做管理学的开端。

在这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提升。

但是管理学的既有体系主要是为大规模的生产制造服务,适合于工业经济时代。

而今天,知识经济的特征日益突出,对管理学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第1章管理的环境
学习目标:
*掌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熟悉全球化对管理的要求与挑战
*学习信息化对管理的影响
*认识社会责任的内涵
*了解绿色企业与绿色经济的相关知识
第1节全球化与管理
一、全球化背景与特征
(一)全球化背景
全球化浪潮起始于20世纪后半叶。

全球化就是指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以企业为代表的组织在世界任何地区融资、投资、贸易,利用世界各地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并且制造、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

1.贸易壁垒的消除
2.技术的进步:(1)商品运输技术;(2)储存包装技术;(3)信息技术的进步(二)全球化的特征
全球化动机:生存性动机、战略性动机
1.市场全球化
(1)如何选择适合的国际市场
(2)如何进行产品的国际定位
(3)如何在不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推广
2.制造全球化—全球制造网络
3.金融全球化
4.研发全球化
5.人力资源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管理的要求与挑战
(一)全球化的挑战:1.竞争更加激烈;2.环境的不确定性; 3.文化的差异
(二)全球化的跨文化管理
1.民族文化的维度
民族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全体或者绝大多数公民所共有的价值观。

它可以影响跨国企业管理的内部运作模式。

霍夫斯泰德提出民族文化主要包括5个维度:
(1)权力距离。

它指能够接受的组织内部的不平等权力的程度。

中国属于权力距离比较大的国家。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文化拥有最强的个人主义。

(3)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日本文化的男性气质强。

(4)不确定规避。

指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所感受到威胁的程度。

(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2.跨文化管理的模式
(1)母国中心主义。

指组织以本国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为基础,尽量忽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实施集中化决策,寻求统一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关键职位均由总公司外派人员担任。

(2)多中心主义。

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其国际业务的影响,重视各国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因此企业的海外分公司呈现出多个文化中心的形式。

海外分公司或子公司中的管理职位主要由东道国的员工担任。

(3)全球中心主义。

将全球市场视为整体,但同时尊重各个细分市场的异质性。

(三)全球化管理的主要议题
1.跨国企业的计划
(1)评估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同时努力使自己的优势与弱点相协调
(2)考虑如何制定总部的计划与各国分布的计划,并且使他们能够相互协同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2.跨国企业的组织
考虑应如何构建各国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分部与总部之间的关系。

3.跨国企业的领导
4.跨国企业的控制
第2节信息化与管理
一、信息化概述
(一)信息化的概念
1.信息化。

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各个领域之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
发、吸收、共享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提高组织效率并增强竞争力。

2.管理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相结合,运用于组织运营。

(二)信息化的应用
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CAD、CAP、CAM、DCS
2.管理过程的信息化:TPS、MIS、DSS、EIS
3.办公自动化(OA):文字处理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
4.集成一体化系统:MRP、MRPII、CIMS、ERP
二、信息化对组织运营的影响
1.提高运营效率。

运营是将资源或者要素有机地结合,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2.使管理更科学
3.降低运营成本:研发、生产、沟通、交易等成本
三、信息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
1.推动创新活动:交流与共享平台,与外界联系更直接和亲密(市场导向性更强)
2.推动组织结构优化:组织模式与理念(扁平化动态网络),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3.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众包
注意:外包、开源与众包的比较
外包——将非核心业务承包给制定的外部组织,降低成本
开源——由专业用户自发实现的大规模协作
众包——将业务承包给没有边界的自发群体
四、影响管理的信息技术发展
(一)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
(二)开源技术——维基经济
1.维基经济(web
2.0)时代的显著特征
(1)大规模协作取代以往的小规模合作
(2)组织不再有清晰的边界
(3)组织外部资源远比内部丰富
(4)组织创新能力的构建以及竞争优势的获得将主要来自外部大规模协作的实现。

2.维基经济(web2.0)的准则
(1)开放。

指将封闭的组织打开,清晰的组织边界模糊化,从而更多地整合组织外部的无限资源。

依靠外部人力资本的组织要比仅依靠内部资源的组织经营的更好。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的应用是组织的开放性成长的基础。

(2)平等。

在执行某些任务时,借助自发组织比层级管理体制具有更高的效率。

越来越多的组织通过构建平等的、自发的组织来研发产品、提供服务、创造知识和价值。

但网络中一些人确实具有更大的权威和影响力,不过操作的基本规则与典型的控制层级制有本质的区
别。

(3)共享。

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会削弱它们创造价值的能力,明智的公司应将知识产权视为一种共同基金——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共享之间实现最优的平衡组合,而非完全保护。

(4)全球运作。

(三)云计算
1.内涵
云是指一组数量众多的、互联到一起的计算机。

GOOGLE认为云计算有6个关键的特性:(1)以用户为中心。

(2)以任务为中心。

(3)处理能力更加强大。

(4)更易于访问。

(5)更智能化。

(6)可编程的。

云计算实现了从计算机到使用者、从应用到任务、从孤立的数据到与任何人共享的数据的转变。

2.云计算对管理的影响:(1)更低的IT基础设施和软件成本。

(2)更方便的团队协作。

(3)更多的职能外包。

第3节伦理化与管理
很多人对商业伦理持有高度怀疑的态度,认为伦理是与企业发展互不相干的。

但时至今天,人们对伦理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

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是无法创造出震撼人心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

对组织来说,管理伦理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组织的社会责任和管理者的道德。

一、组织的社会责任
(一)内涵
1.组织经营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会对外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2.组织不仅要关注经济绩效(如资产回报率),而且要重视经营过程中的外部效应,努力满足来自于外部社会的责任要求。

3.组织的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其资源,以满足社会的道德标准,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企业需要尽量减少运营活动中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致力于扶持社会低收入人群。

4.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联系
(1)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间在某些情况下是矛盾冲突、此消彼长的,但在其他情况下是相互兼容的。

(2)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承担何种程度的社会责任回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给予企业的回报。

(3)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投身于环保、慈善以及其他社会事业,会为自己带来更多
的经济收益。

最佳实践是能够在经济和伦理两个方面都变现出众。

(4)经济绩效可从收入、利润等方面考量,伦理维度可从福利、员工发展、责任、正义、透明等方面来评价。

(二)管理与绿色经济
对环保事业的关注是社会责任非常重要的方面,现代企业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实现绿色经济,打造绿色企业。

绿色经济是指致力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是指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尽可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管理与反贫困
仅进行慈善捐款是不够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对贫困市场的开发来实现反贫困,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1.贫困市场潜力巨大,发展不平衡,并且鼓励创新
2.以创新开发贫困市场:商业模式、技术与管理创新开发市场,从而在合理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道德
管理道德即组织成员要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

任何层级的组织成员都必须面对道德上的抉择。

接下来,讨论企业伦理中的第二个层面,即管理者的道德问题。

(一)四种道德观
1.功利观
◆指完全按照结果或后果制定道德决策。

◆功利理论通过考察如何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利益这种量化的方法来制定道德决策。

◆功利主义鼓励效率和生产力,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目标。

但是,他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尤其当那些受影响的人们缺少代表或没有发言权时更是如此。

此外,功利主义还会造成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别忽视。

2.权利观
◆这是关注于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和特权的观点,包括隐私权、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生命与安全以及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

◆权利观积极的一面是它在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但它在组织中也有消极的一面,他能够造成一种关注保护个人权利胜过把工作做好的工作气氛,而阻碍生产力和效率的提高。

3.公平观
◆要求管理者公平和公正地贯彻和加强规则,并在此过程中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

◆保护了那些可能缺少代表或无权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同时也会助长一种使雇员降
低风险承诺、创新和生产率的权利意识。

4.综合观
这种观点认为,应当根据实证因素(是什么)和规范因素(应当是什么)制定道德决策。

这种道德观综合了两种“契约”:
◆适用于社会公众的一般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
◆适用于特定社团里的成员的特殊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

这种道德观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现有的道德椎则,从而决定什么构成了正确的和错误的决策和行动,因而它与其他三种道德观是不同的。

5.小结
大多数的经营管理人员会采用功利主义态度。

因为这一观点与效率、生产力和利润等目标是一致的。

强调个人权利、社会公正和社区标准的趋势意味着管理者需要以非功利标准为基础的道德准则。

由于依据这些标准制定决策要比依据效率和利润等功利标准制定决策含有更多的模糊性。

其结果是,管理者不断发现自己处在道德困境中。

(二)影响管理道德的主要因素
1.管理者的道德发展阶段
道德演进共分为6个阶段,每两个阶段同归属于一个层次。

(1)第一层次,前惯例层次。

决策主要考虑的是结果对个人利益的影响。

该层次管理者,只在符合其直接利益的时候才尊重有关道德准则。

◆两个阶段:阶段1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阶段2仅当符合其直接利益时遵守规则
(2)第二层次,惯例层次。

个人的对错决策主要考虑的是决策能否与主流的价值相一致,或者是否不辜负大众对自己的期望。

◆两个阶段:阶段3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情;阶段4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3)第三层次,原则层次。

个人不再全盘接受大众、权威所制定的道德标准,而是形成自己独立原则,勇于挑战不恰当的规定或惯例。

处于该层次管理者,尊重他人的权利,更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

◆两个阶段:阶段5尊重他人的权利,支持不相关的价值观和权利,不管其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意见。

阶段6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他们违背了法律。

(4)总结
◆人们以前后衔接的方式通过6个阶段,他们逐渐顺着阶梯向上移动,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
◆不存在道德水平持续发展的障碍,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可能会停止在任何一个阶段上;
◆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阶段4上,他们局限于遵守社会准则和法律,其行为往往是符合道德的。

2.性格特征
(1)价值观。

它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环境互动而形成的判断是非的基本信念。

同一企业内不同管理者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2)自我意识强度。

它是衡量看中自我的程度的指标。

自我意识强度高的管理者更可能做出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抑制一时的冲动。

(3)控制点。

它用来描述人们对“自己命运自己掌握”的相信程度。

内控型的人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外控型的人认为运气和机会是命运的主宰。

外控型管理者面对道德抉择时易受外在力量的影响;而内控型管理者则更多地坚持自己的主张,维持一致的道德标准。

3.组织因素
它包括组织的规章制度、评价与激励以及组织文化。

(1)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利用正式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权责利,减少经营中的模糊与不确定性,鼓励更多的道德行为。

(2)绩效评估制度只重结果而不论过程,因此员工有时会认为不择手段只求目的是合理的行为而牺牲了过程的正当性。

(3)若组织文化强调容忍风险和冲突,则员工将注重创新、较积极,且愿意挑战他们认为不道德的行为;若文化是比较严肃的、刻板的,则即使存在不道德行为,员工也不敢于或不愿意挑战。

4.决策的重要性
若管理决策或行为的结果很可能会造成比较大范围的影响,则说明这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决策。

对于重要决策,人们采用高道德标准,换言之,决策的重要性会激起越高的道德意识行为。

(三)提升管理道德的措施
1.高道德素质员工的招募与选用。

招聘中重点考虑道德素质的要素,即价值观、自我意识强度和控制点。

2.建立道德规范与决策准则。

以正式文件形式建立行为准则;管理者还需时刻提醒员工并以身作则;同时,经常审视道德规范与决策准则的合理性和弹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3.高管团队的领导。

起模范带头作用,高管的亲身参与和实践非常重要。

4.合理的工作目标与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

5.独立的监察制度。

第2章管理与管理思想
学习目标:
*学习管理的本质
*了解管理思想的演化
*充分理解管理学的经典体系
*充分掌握管理学新范式的指导原则和逻辑结构
第1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人人都在参与管理或被管理过程。

由于考虑角度的差异,人们对管理内涵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最好的办法去工作。

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阻止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西蒙:管理就是制定决策。

他把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订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付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付诸实施(4)了解、检察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做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周三多: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定义有四层含义:
(1)管理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过程。

(2)管理工作过程是由一系列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活动构成的
(3)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价:
◆效率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因为管理者处理的是稀缺的输入,所以他们必须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但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者还应该关注效果,也就是完成活动以便达到组织目标。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地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

管理者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与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不良管理则是双低或者有效果但是低效率。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
陈劲:管理就是合理配置资源和构建能力,充分发挥领导、计划、治理和控制的作用,以高效的组织运营和持续的创新来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

(1)愿景是组织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最终目标,战略、计划与决策都应服从组织愿景(2)组织运营和创新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支柱,但两者是矛盾统一的,如何实现两者的协同是知识经济管理的一大挑战。

二、管理的职能
学者对此分歧较大,有1、2、3、4、5、6、7等多种说法。

古典提法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五种管理职能;最常见的提法是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种管理职能。

本书提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五种管理职能,创新职能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1.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适用于三种层次管理者。

(1)制定工作目标,即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

(2)制定计划和协调活动。

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他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2.组织:计划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

(1)决定应该从事哪些任务(需要做什么)。

根据工作要求与人员特点,设计岗位
(2)应该由谁来从事这些任务(谁去做)。

通过授权与分工,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
(3)这些任务怎么分类和归集、谁向谁报告以及在哪一级作出决策(怎么做)。

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与特点。

组织工作的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组织各自的工作效率和活力。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的群体和个人,解决冲突
(1)指导-人们的行为;(2)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3)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4)解决冲突;(5)组织文化
4.控制:监控活动以确保他们按计划完成。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1)确定标准;(2)衡量绩效;(3)纠正偏差
说明:
⏹这些职能间存在某种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但在一个长期运行的组织中,这四项职能
有机地融合成一体。

⏹不同业务领域在管理职能内容上有所差别
⏹不同组织层次在管理职能重点上存在差别
⏹对管理职能的认识不断深化。

⏹协调是管理的核心。

协调就是使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预期目标相一致。

三、管理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是协作劳动的客观要求,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反映管理的必要性。

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社会化程度。

表现为合理组织生产力。

⏹社会属性: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反映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目的。

要受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

表现为维护完善生产关系。

2.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的实践。

它有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

它是一门正在发展的、不精确的科学。

☐将管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则是一种艺术。

管理是利用了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3.管理普遍适用于各种组织
虽然不同类型的组织,在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上不尽相同,但从基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理、方法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相似性、共通性。

第2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1.顺“道”。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主观范畴的“道”指治国的理论;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重人心相背,重人才归离。

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3.人和。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4.守信
5.利器
6.求实: 量力而行,办事要注意时间和地点等客观条件
7.对策:预测与运筹
8.节俭
9.法治
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1)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减少由于变化工作而损失的工作时间
◇简化劳动,使劳动者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对象上,有利于创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2)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观点
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

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的利益。

该观点正是以“看不见的手”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2.巴贝奇的管理思想
(1)“边际熟练”原则
赞同斯密的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观点,但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提出“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按工序的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雇佣不同的工人,支付不同的工资)。

(2)没有忽视人的作用。

认为工人同工厂主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并竭力提倡利润分配制度(即工人可以按照其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

主张实行有益的建议制度,鼓励工人提出改进生产的建议。

(3)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认为工人的收入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即①按照工作性质确定的固定工资,②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的贡献分得利润,③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

提出按照生产效率不同来确定报酬的具有刺激作用的制度,是巴贝奇做出的重要贡献。

3.欧文的人事管理
首先提出在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作住宅。

他的改革试验证实,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也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

所以,也有人认为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上述各种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适应了当时的工厂制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些管理思想虽然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