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管理学讲义

合集下载

《管理学讲义》课件

《管理学讲义》课件
管理学讲义
目录
CONTENTS
管理学概述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环境与企业文化决策理论与方法
目录
CONTENTS
计划与战略管理组织设计与变革领导理论与激励控制理论与方法
管理学概述
VS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以及管理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
研究方法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等。
结构设计
建立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力。
分工合作
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确保各部门协同工作。
人员配置
根据岗位需求,选拔合适的人才,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文化建设
培养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激励员工
通过奖励、晋升等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沟通协调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变革策略
制定科学的变革计划,加强沟通与宣传,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以降低阻力、增加动力。
03
02
01
领导理论与激励
总结词
理解领导的概念和类型是理解领导力的重要基础。
详细描述
领导是指一种影响他人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人们被激发和指引以实现共同的目标。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领导类型可以分为民主型、权威型、变革型、交易型等。
研究对象
系统和权变时代
系统和权变时代强调组织的整体性、环境适应性以及灵活性和创新性,以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为代表。
早期的管理思想
早期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管理实践中,如中国的《论语》、古希腊的哲学思想等。
科学管理时代
科学管理时代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代表,强调效率、工作分析和标准化,以及通过科学方法提高生产效率。

管理学原理讲义--一二章

管理学原理讲义--一二章

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结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0001 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一、管理的产生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的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作业活动;二是使这种作业活动变得更有效的活动——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是产生于作业活动并为作业活动服务的一种活动。

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相伴而生,并使作业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复杂,组织的形态千变万化,协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加大,而且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单位的兴衰成败,因而,管理更显其必要性。

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0002 管理的概念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给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在泰勒看来,管理就是要事先安排工作,指挥他人用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

亨利·法约尔是对管理概念有重大影响的人。

他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这一观点强调,当一个人在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工作时,他便是在做管理工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强调,决策贯穿与管理的全过程和所有方面,任何工作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决策才能完成,管理者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在做各种各样的决策。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经由他人的劳动,以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哈罗德·孔茨等人的观点是: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

他们认为,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求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是各类企业中各级主管人员的一项基本任务。

00054管理学原理 讲义 第一章

00054管理学原理  讲义  第一章

第一篇基础篇本教材共五篇,十三章。

第一篇:基础篇,包括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二篇:计划篇,包括第五章决策;第六章计划;第三篇:组织篇,包括第七章组织;第八章人员配备;第九章组织变革;第四篇:领导篇,包括第十章领导;第十一章激励;第十二章沟通;第五篇:控制篇,包括第十三章控制;管理学原理课程重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重点包括管理、管理者、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等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的内容、方法及原理。

重要的章节:基础篇在考试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试重点在:第二篇计划和决策;第三篇组织和变革;第四篇领导、激励和沟通。

第五篇:控制经常在考试中会出现案例。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学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管理产生的原因,明确有关管理及管理者的基本内容,掌握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层次、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有效管理者与成功管理者的区别,熟悉管理学的特点及学习管理学的方法。

第一节管理概述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一)管理的产生1.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的活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作业活动;二是使这种作业活动变得更有效的活动——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是产生于作业活动并为作业活动服务的一种活动。

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相伴而生,并使作业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管理的必要性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管理的概念: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给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在泰勒看来,管理就是要事先安排工作,指挥他人用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

现代管理学培训讲义(PPT 42页)

现代管理学培训讲义(PPT 42页)

二、归因理论(P223)
1、人物: (美)凯利、(美)韦纳
2、内容:归因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通过分析人们的认识过程, 揭示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与人们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归因理论研究侧 重两个方面:
(1)人们行为的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
(2)成功或失败的贵归因倾向
(五)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P185) 1、人物:(美)坦南鲍姆、(美)施米特 2、内容:领导者既可以是独裁的,也可以是民主的。
四、领导权变理论(P187)
领导权变理论是指领导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选择领导方式,以 期达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贡献: ① 使领导具有更强的艺术化色彩
②对领导的判断不再局限于道德标准。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求层次理论(P202) 二、成就需要理论(P205) 三、双因素理论(P208)
一、需求层次理论(P202)
1、人物: (美)马斯洛
2、内容:
(1)人类的基本需要(马 斯洛需求层次论)
(2)人类需要层次之间的 递进关系
(3)人类需要的动态性、 发展性与个体差异性
二、成就需要理论(P205) 1、人物: (美)麦克利兰 2、内容: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发展和补充。 (1)人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 (2)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成就需要、权力需要、社交需要。(P206) (3)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高度权力需要、适度成就需要、低度社交 需要。
1、人物: (美)斯托格弟、(美)沙特尔
2、内容:他们对领导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归结为“抓组织” 和“关心人”两大类。
★ 【2013年10月】 18. 权力集中在最高一级,决策与组织目标的设 置一般由领导者做出,下级无任何发言权,只有执行权,这种领导方式 是() A. 专制—权威式 B. 开明—权威式 C. 协商式 D. 群体参与式

《管理学讲义》word版

《管理学讲义》word版

《管理学原理》讲义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学习目的学完本章后,你应该掌握:1. 定义管理2. 区分效率与效果3. 明确管理的特征、性质4. 确定管理者扮演的角色5. 认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6. 了解管理学的特点与研究内容本章提要管理的概念和特征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学的特点与内容典型案例分析一、管理的概念㈠、管理的定义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

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没有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能够全面概括“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是: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㈡、管理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2、管理的“载体”——组织管理活动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正因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有效的协作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

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实质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目的——宗旨,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

现代管理学00107 讲义 第十一章

现代管理学00107  讲义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第一节目标管理的含义与特点一、目标与目标管理目标是根据组织使命而提出的部门与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努力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或希望获得的成果。

目标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内容;二是达到程度。

目标的两个特点:一是层次性;二是具体性。

制定目标必须保证目标执行者的具体明确、目标标准的具体量化、目标实现期限的具体清晰。

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的标准。

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目标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技术方法。

它实质上是一种面向成果的管理。

它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并不在于工作本身,而是工作成果。

目标管理的关键词在于“管理”,而不是“目标”。

“目标”仅仅是作为一种达到有效管理的手段。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1、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参与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中的目标设立和实施并不是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来实现的,组织成员对目标的认可与接收也并非被动接纳。

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参与式管理,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通过权力下放,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更多的组织成员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来。

激励和培养组织成员的参与制定和执行目标的能力有助于增强组织成员的成就感,提高组织成员的团队意识。

2、目标管理是一个成果导向管理过程目标管理引导管理者从重视流程、管理制度等细节问题转向重视组织的目标。

目标管理以追求管理效率的技术为指导,将组织目标实现的最后成果看作衡量管理成效最重要标准。

目标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即不能通过强调个体技术而忽视最终目标的实现。

同时,目标还是有层次的,应当将组织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长期目标的实现上,组织管理的一切目的在于成果。

3、目标管理是一个自我控制的管理机制目标管理以麦格雷戈的“Y理论”作为人性认识的理论基础。

实行目标管理的组织赋予其成员充分而恰当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一种上级对下级的信任,认为他们可以积极发挥能力,使员工能够自觉且积极主动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管理学原理讲义(PPT 36张)

管理学原理讲义(PPT 36张)

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 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 (2)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
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 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 5)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 (1)指令性计划 • 指令性计划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具有行政约束力 的计划。指令性计划一经下达,各级计划执行单位必 须遵照执行,而且尽一切努力加以完成。
• • • • •
4)评估选择方案 5)拟定政策和支持计划 (1)拟定政策 (2)拟一个食品公司的计划
• 问题:评析这家食品公司 的计划程序
3.2.2影响计划工作的因素
• 1)组织的层次

2)组织的生命周期
• • • • • •
3)环境的不确定性 (1)经济环境 (2)政治环境 (3)社会环境 (4)技术环境 4)组织文化
• (3)计划工作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 高效率的方法 • (4)计划工作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 • (5)计划工作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标准
3.1.2计划的类型
• • • • • • •
1)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 2)综合性计划和专业性计划 (1)综合计划 (2)项目计划 3)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4)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 (1)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
3.4计划制定的方法
提高计划工作效率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科 学的计划方法。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法、 计划评审技术等是目前常用的几种方法。
3.4.1滚动计划法
• 滚动计划法就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
化的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 进,使短期计划和较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 1) 滚动计划法的编制方法

管理学基础知识讲义

管理学基础知识讲义

管理学基础知识教材目录课题一管理学概论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和特征一、管理的概念二、管理的作用三、管理的特征四、管理的职能五、管理的原则第二节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一、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二、管理学的特点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管理者的分类与要求一、管理者的分类二、对管理者的要求三、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课题二管理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早期的管理思想一、产业革命前管理思想的萌芽二、产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第二节古典管理思想一、泰勒的科学管理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三、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第三节近代管理思想一、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二、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第四节现代管理思想一、管理理论丛林二、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课题三计划第一节计划的性质一、计划的含义二、计划的性质三、计划的作用四、计划的表现形式第二节计划的类型一、按时间跨度分类二、按计划的层次分类第三节制定计划的步骤一、环境分析二、确定目标三、拟定各种可行性计划方案四、对各种可行必方案进行评估五、选择最优计划方案六、拟定政策七、制定引申计划第四节目标管理一、目标管理的定义二、目标管理的性质三、目标设立的原则四、目标管理的程序五、目标管理的分析第五节计划方法一、滚动计划法二、盈亏平衡分析法三、网络计划技术四、线性规划法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课题四组织第一节组织概述一、组织及组织工作二、组织工作的原理三、组织工作的理论第二节组织结构一、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二、部门的划分三、组织结构的类型第三节组织关系一、授权二、职权三、集权与分权第四节组织协调与变革一、组织协调二、组织变革第五节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含义二、组织文化的类型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课题五控制第一节控制概述一、控制的概念二、控制的特点三、控制的作用。

管理学讲义——第一章

管理学讲义——第一章

管理者
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具备哪些技能
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有哪些类型 谁是成功的管理者 谁是有效的管理者
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 做好管理工作
注意:实践中的错位现象
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作用
注意:实践中的比例失调
军官的这一发现使他获得了国防部的嘉奖
返回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
一、管理的职能 二、管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的职能
计划:包括环境分析、预测未来、确定目标、 决策和战略等
组织:对人力、财务、物质、信息和其他实 现目标所需资源的分配和协调。
领导:指导、激励和与员工个人或群体的沟 通。
控制:监督计划的进展并进行必要的变革

导致
实现 组织 宣称 的目 标
创新
不断反复的循环
控制
计划
组织 目标
领导
组织
返回
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管理学重点以组织和管理者为研究对象; 致力于研究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其所在组织; 以研究组织管理的一般问题为己任:
研究管理的具体形态:人、资源、行为和职能、 组织管理方式和制度、文化与价值、组织各利益 共同体成员间的关系、评价等;
管理学讲义一 ——
第一章 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管理含义 管理职能 管理与组织 管理者 管理环境
第一节 管理的含义
一、什么是管理 二、为什么要管理 三、如何定义管理 四、管理的过程 五、管理的效率 六、案例参考
返回 下一节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人员 作业工作 管理工作
作业人员
• 协作有两个基本作用:第一,能够扩大或增 强个人的能力,即协作能够完成个人想完成、 但又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第二,可以缩短 目标实现的时间。

现代管理学原理讲义

现代管理学原理讲义
现代管理学原理(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管理学原理
(第二版)
娄成武 魏淑艳 编著
现代管理学原理(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5章 组织
重点问题
组织概述 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设计 组织结构的整合 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
现代管理学原理(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 组织概述
现代管理学原理(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3 组织设计
5.3.4 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因素
1. 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从两大极端的组织结构类型来看,组织结 构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组织是 在内外的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构建和运行 的,因此,组织结构设计必然受到诸多因素 的影响。关于有哪些影响因素,学者们有着 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影响组织结构设计 的主要因素包括:组织战略、组织环境、组 织规模、技术因素。
5.4 组织结构的整合
2. 授权
(1)授权的含义 授权就是管理者授予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 属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也就是说,授权是管 理者将决策的权力从高一级层次移至低一级层 次,由管理者的下属自己做出决策。授权者对 于被授权者有指挥和监督之权,被授权者对授 权者负有报告及完成任务的责任。授权是一个 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确定预期的成果、分派任 务、授予权力、明确责任四个内容。
5.5 组织文化
5.5.4 组织文化的功能
人们发现,组织的成功与失败并不都 是由于技术和设备的原因,组织文化对 组织的兴衰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组织文化在组织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制约功能。 (4)与特定社会的文化相互作用。
现代管理学原理(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管理学辅导讲义

管理学辅导讲义

第一篇管理的基础本章的总体框架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二、管理的职能三、管理者四、管理学一、 管理的内涵五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的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以有效率和有效果的方式实现组织组织的目标。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具体活动借助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功能实现。

(3)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

2.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两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的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须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表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与生产力相联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自然属性——分工与协作过程(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一种不随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变化而变化的客观存在。

这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具体表现在:①它是一种对人、财、物等资源加以整合与协调的必不可少的过程②它是社会劳动的必然要求,资源的整合利用与人的分工协作都离不开管理③管理有许多的客观规律,必须遵守的客观事实。

)与生产关系相联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社会属性——监督与指挥过程(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是一种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中才能进行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的中心问题是“为谁管理”的问题,它为统治阶级服务,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的过程)(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客观规律和必须遵守的相应法则,这是指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管理的实践性,是指灵活运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变通)2.管理的一般特征(1)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实现有效的社会协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管理学》讲义一般,把1912年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著的《科学管理原理》看做管理学的开端。

在这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提升。

但是管理学的既有体系主要是为大规模的生产制造服务,适合于工业经济时代。

而今天,知识经济的特征日益突出,对管理学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第1章管理的环境学习目标:*掌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熟悉全球化对管理的要求与挑战*学习信息化对管理的影响*认识社会责任的内涵*了解绿色企业与绿色经济的相关知识第1节全球化与管理一、全球化背景与特征(一)全球化背景全球化浪潮起始于20世纪后半叶。

全球化就是指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以企业为代表的组织在世界任何地区融资、投资、贸易,利用世界各地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并且制造、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

1.贸易壁垒的消除2.技术的进步:(1)商品运输技术;(2)储存包装技术;(3)信息技术的进步(二)全球化的特征全球化动机:生存性动机、战略性动机1.市场全球化(1)如何选择适合的国际市场(2)如何进行产品的国际定位(3)如何在不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推广2.制造全球化—全球制造网络3.金融全球化4.研发全球化5.人力资源全球化二、全球化对管理的要求与挑战(一)全球化的挑战:1.竞争更加激烈;2.环境的不确定性; 3.文化的差异(二)全球化的跨文化管理1.民族文化的维度民族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全体或者绝大多数公民所共有的价值观。

它可以影响跨国企业管理的内部运作模式。

霍夫斯泰德提出民族文化主要包括5个维度:(1)权力距离。

它指能够接受的组织内部的不平等权力的程度。

中国属于权力距离比较大的国家。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文化拥有最强的个人主义。

(3)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日本文化的男性气质强。

(4)不确定规避。

指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所感受到威胁的程度。

(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2.跨文化管理的模式(1)母国中心主义。

指组织以本国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为基础,尽量忽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实施集中化决策,寻求统一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关键职位均由总公司外派人员担任。

(2)多中心主义。

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其国际业务的影响,重视各国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因此企业的海外分公司呈现出多个文化中心的形式。

海外分公司或子公司中的管理职位主要由东道国的员工担任。

(3)全球中心主义。

将全球市场视为整体,但同时尊重各个细分市场的异质性。

(三)全球化管理的主要议题1.跨国企业的计划(1)评估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同时努力使自己的优势与弱点相协调(2)考虑如何制定总部的计划与各国分布的计划,并且使他们能够相互协同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2.跨国企业的组织考虑应如何构建各国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分部与总部之间的关系。

3.跨国企业的领导4.跨国企业的控制第2节信息化与管理一、信息化概述(一)信息化的概念1.信息化。

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各个领域之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吸收、共享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提高组织效率并增强竞争力。

2.管理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相结合,运用于组织运营。

(二)信息化的应用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CAD、CAP、CAM、DCS2.管理过程的信息化:TPS、MIS、DSS、EIS3.办公自动化(OA):文字处理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4.集成一体化系统:MRP、MRPII、CIMS、ERP二、信息化对组织运营的影响1.提高运营效率。

运营是将资源或者要素有机地结合,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2.使管理更科学3.降低运营成本:研发、生产、沟通、交易等成本三、信息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1.推动创新活动:交流与共享平台,与外界联系更直接和亲密(市场导向性更强)2.推动组织结构优化:组织模式与理念(扁平化动态网络),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3.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众包注意:外包、开源与众包的比较外包——将非核心业务承包给制定的外部组织,降低成本开源——由专业用户自发实现的大规模协作众包——将业务承包给没有边界的自发群体四、影响管理的信息技术发展(一)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二)开源技术——维基经济1.维基经济(web2.0)时代的显著特征(1)大规模协作取代以往的小规模合作(2)组织不再有清晰的边界(3)组织外部资源远比内部丰富(4)组织创新能力的构建以及竞争优势的获得将主要来自外部大规模协作的实现。

2.维基经济(web2.0)的准则(1)开放。

指将封闭的组织打开,清晰的组织边界模糊化,从而更多地整合组织外部的无限资源。

依靠外部人力资本的组织要比仅依靠内部资源的组织经营的更好。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的应用是组织的开放性成长的基础。

(2)平等。

在执行某些任务时,借助自发组织比层级管理体制具有更高的效率。

越来越多的组织通过构建平等的、自发的组织来研发产品、提供服务、创造知识和价值。

但网络中一些人确实具有更大的权威和影响力,不过操作的基本规则与典型的控制层级制有本质的区别。

(3)共享。

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会削弱它们创造价值的能力,明智的公司应将知识产权视为一种共同基金——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共享之间实现最优的平衡组合,而非完全保护。

(4)全球运作。

(三)云计算1.内涵云是指一组数量众多的、互联到一起的计算机。

GOOGLE认为云计算有6个关键的特性:(1)以用户为中心。

(2)以任务为中心。

(3)处理能力更加强大。

(4)更易于访问。

(5)更智能化。

(6)可编程的。

云计算实现了从计算机到使用者、从应用到任务、从孤立的数据到与任何人共享的数据的转变。

2.云计算对管理的影响:(1)更低的IT基础设施和软件成本。

(2)更方便的团队协作。

(3)更多的职能外包。

第3节伦理化与管理很多人对商业伦理持有高度怀疑的态度,认为伦理是与企业发展互不相干的。

但时至今天,人们对伦理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

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是无法创造出震撼人心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

对组织来说,管理伦理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组织的社会责任和管理者的道德。

一、组织的社会责任(一)内涵1.组织经营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会对外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2.组织不仅要关注经济绩效(如资产回报率),而且要重视经营过程中的外部效应,努力满足来自于外部社会的责任要求。

3.组织的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其资源,以满足社会的道德标准,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企业需要尽量减少运营活动中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致力于扶持社会低收入人群。

4.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联系(1)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间在某些情况下是矛盾冲突、此消彼长的,但在其他情况下是相互兼容的。

(2)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承担何种程度的社会责任回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给予企业的回报。

(3)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投身于环保、慈善以及其他社会事业,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最佳实践是能够在经济和伦理两个方面都变现出众。

(4)经济绩效可从收入、利润等方面考量,伦理维度可从福利、员工发展、责任、正义、透明等方面来评价。

(二)管理与绿色经济对环保事业的关注是社会责任非常重要的方面,现代企业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实现绿色经济,打造绿色企业。

绿色经济是指致力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是指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尽可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管理与反贫困仅进行慈善捐款是不够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对贫困市场的开发来实现反贫困,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1.贫困市场潜力巨大,发展不平衡,并且鼓励创新2.以创新开发贫困市场:商业模式、技术与管理创新开发市场,从而在合理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二、管理道德管理道德即组织成员要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

任何层级的组织成员都必须面对道德上的抉择。

接下来,讨论企业伦理中的第二个层面,即管理者的道德问题。

(一)四种道德观1.功利观◆指完全按照结果或后果制定道德决策。

◆功利理论通过考察如何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利益这种量化的方法来制定道德决策。

◆功利主义鼓励效率和生产力,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目标。

但是,他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尤其当那些受影响的人们缺少代表或没有发言权时更是如此。

此外,功利主义还会造成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别忽视。

2.权利观◆这是关注于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和特权的观点,包括隐私权、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生命与安全以及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

◆权利观积极的一面是它在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但它在组织中也有消极的一面,他能够造成一种关注保护个人权利胜过把工作做好的工作气氛,而阻碍生产力和效率的提高。

3.公平观◆要求管理者公平和公正地贯彻和加强规则,并在此过程中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

◆保护了那些可能缺少代表或无权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同时也会助长一种使雇员降低风险承诺、创新和生产率的权利意识。

4.综合观这种观点认为,应当根据实证因素(是什么)和规范因素(应当是什么)制定道德决策。

这种道德观综合了两种“契约”:◆适用于社会公众的一般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适用于特定社团里的成员的特殊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

这种道德观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现有的道德椎则,从而决定什么构成了正确的和错误的决策和行动,因而它与其他三种道德观是不同的。

5.小结大多数的经营管理人员会采用功利主义态度。

因为这一观点与效率、生产力和利润等目标是一致的。

强调个人权利、社会公正和社区标准的趋势意味着管理者需要以非功利标准为基础的道德准则。

由于依据这些标准制定决策要比依据效率和利润等功利标准制定决策含有更多的模糊性。

其结果是,管理者不断发现自己处在道德困境中。

(二)影响管理道德的主要因素1.管理者的道德发展阶段道德演进共分为6个阶段,每两个阶段同归属于一个层次。

(1)第一层次,前惯例层次。

决策主要考虑的是结果对个人利益的影响。

该层次管理者,只在符合其直接利益的时候才尊重有关道德准则。

◆两个阶段:阶段1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阶段2仅当符合其直接利益时遵守规则(2)第二层次,惯例层次。

个人的对错决策主要考虑的是决策能否与主流的价值相一致,或者是否不辜负大众对自己的期望。

◆两个阶段:阶段3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情;阶段4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3)第三层次,原则层次。

个人不再全盘接受大众、权威所制定的道德标准,而是形成自己独立原则,勇于挑战不恰当的规定或惯例。

处于该层次管理者,尊重他人的权利,更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

◆两个阶段:阶段5尊重他人的权利,支持不相关的价值观和权利,不管其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意见。

阶段6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他们违背了法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