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千岛文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生课程

作业题目:

——浅析贵州“千岛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

年级: 2012级

姓名:杨云

学号: 121003010054

指导老师:殷红梅

一、贵州地理环境与“千岛文化”的形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

族、彝族、

仡佬族、水

族、回族、

白族、瑶族、

壮族、毛南

族、蒙古族、

仫佬族、羌

族、满族、

畲族等16个。(图一贵州省遥感影像图)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贵州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多样的民族文化,享有“文化千岛”“百节之乡”的美誉。但因地域、交通等因素限制,贵州长期给外界封闭、落后的印象,给人的想象空间是单色调的。然而贵州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山多洞穴多、温和湿润的自然环境,五大古族系长期交往、结集的社会历史背景,铸就了贵州民族文化诸多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蕴。山川的纵横交错虽不便于交通,客观上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以及与内地联系的日趋加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变异。贵州民族文化在此特

定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静与动之中,和谐而有序地发展变化着。贵州民族文化是以家庭为单元、以血缘为纽带、以民族为标志、以社区为范围、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山地农耕文化。贵州地理环境的多样,山川的阻隔,历史上长期实行“土流并治”,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在贵州,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仿佛是一个“文化孤岛”。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孤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它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贵州延续下来,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一些古老的文化环境保存下来,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长期形成的山乡异俗,显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贵州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气候、地形、地貌特征。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地较多、有少量的坝子地、多溶洞、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了贵州的大多数地区与外界交流较少。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

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而贵州有很多的峡谷河流,是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支流。在这中环境封闭、地形破碎、山体较多、海拔较高、气候特殊的情况下形

成了一个个相

互的独立空间,

没有自己的文

化中心,使之

文化是有四周

向中间缓慢的

辐散,文化的

整体性较差。

各种文化要素(图二贵州文化与其它文化渗透图)

的渗入较多。以贵州本土文化、汉文化、巴文化、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等相互融合而成,现在还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但也还有很多的处于与外界的交流较少的封闭的地方保留的原有的文化特征。而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贵州特有的文化——千岛文化。

二、文化千岛

(图三贵州文化千岛示意图)

(1)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

贵州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区,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贵州转战的革命足迹遍及50多个县,占目前全省88个市(县区)的70%。红军在贵州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委等组织,建立大小政权组织50个,武装组织26个,群团组织40余个,并组建了较大的游击队4支。长征中,党中央在贵州召开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等重要会议,进行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著名战役,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这些红色文化见证了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继续奋斗前进的动力。

(2)古朴纯真的傩文化

贵州各民族傩戏、傩文化,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和审美价值,为中外学者所关注。

傩文化的载体是傩戏,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

是傩戏的

雏型,是低

级层次。汉、

苗、侗、土

家、仡佬等

民族地区

的傩戏,虽

与傩祭密不(图三贵州傩文化)

可分,但戏剧因素不断增长和完善,是向单一的傩戏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贵州傩戏具有民族多、品种多、层次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黔东北傩戏群和黔北傩戏带;安顺地戏。

(3)浓郁浑厚的汉文化(以隆里为例)

隆里位于贵州省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它有着一座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隆里古城。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素有“西南边陲的军事城堡”和“汉文化孤岛”之称。

曾经随着明清随军卫所军事制度的建立,中原文化传入隆里,形成主流文化。隆里古城的居民,多为明代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原江南的安徽、江西等省。他们在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他们种植棉麻,纺纱织布,修水碾、水车、水碓,促进了当地社会

经济发展。隆

里人保留和传

承着古朴的传

统文化,以民

间为载体的玩

花脸龙、唱汉

戏、迎故事最(图四贵州隆里古镇)

具代表性,被人们誉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

因此,隆里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是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这块土地上,同时也糅杂有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