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千岛文化现象

合集下载

推进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探析

推进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探析
场 的 民族 文化 节庆 品牌 到 屯堡 文化 、 司文 化 、 土 地
发展 、 融共赢 的新模 式 , 互 而这 样 的新 模式 符 合 转
型发 展 的需要 。两大 产业 融合 后 文化 产业 的创 意 可 以直接 通过 旅 游得 以展 现 ,同时旅 游 产业 的魅
质文化 、 文化 等特 色 文化 , 一批批 国家 级非 物 酒 从 质 文化 遗 产到 《 彩贵 州风 》 享有 国家 文 化重 点 多 等 项 目名 录 的 品牌 ……无 疑都 是 助推 文化 与 旅游 深 度 融合 发 展 的核心 吸 引物 ,必将 成 为拓 宽 旅游 市
没有转化 为竞争优势 , 这就需要借助特色 民族文 化 的融 合 来提 升旅 游 产业 水 平 。文化 与 旅游 的融
合 不 仅 有 助 于提 高 旅 游 品位 , 有助 于旅 游 品牌 还 的树 立 , 进 旅 游业 可 持 续 发 展 。 只有 文 化 与旅 促 游 从 深 度 和广 度 上 紧 密 结 合 、 动 发 展 , 成 两 互 形
文化旅 游 提供 了坚 实基 础 。贵 州旅 游 及 相关 服 务
业 要转 型升级 , 要靠 文化 的力量 , 断增 加 旅游 就 不
的文化 内涵 , 文化激 活旅 游业 加速 腾飞 。 让 2 1年 , 第 十一 次党 代会 报告 指 出 , 省后 01 省 我 发赶 超 面 临既 要 “ ” 赶 又要 “ ” 双重 压 力 、 重 转 的 双
便 利 的交通 网络 增加 了我省 各 旅游 景 区及 文 化遗
产地 的可 进 出性 。
资金 方 面 ,贵 州对 文化 旅 游 产业 的招 商 投 资 力度 不 断加 大 。由政 府牵 头 , 引导 资金 流 向文化 旅 游 产业 , 立旅 游 融资 平 台 , 力 于景 点 开发 及 资 建 致 源 整合 , 造 文化 旅游 集 团是 一大 趋 势 。2 1 年 , 打 0 1

贵州的千岛文化

贵州的千岛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而外,还有48个少数民族。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比,大约是31。

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十万以上的有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人口上万的有壮族、毛南族、瑶族、蒙古族、满族等。

贵州是古代苗瑶、百越、氐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汇的地方,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加之贵州地理环境的多样,山川的阻隔,历史上长期实行“土流并治”,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

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

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

在贵州,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仿佛是一个“文化孤岛”。

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孤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

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它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贵州延续下来,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

一些古老的文化环境保存下来,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

长期形成的山乡异俗,显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

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古朴独特的苗族文化苗族历史悠久,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

贵州的苗族共360多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为集中。

人们通常把世界民族分为两大经济文化类型,一类是农耕民族的田园文化,另一类是游牧民族的“马背上文化”。

然而却常常忽视第三种文化类型的存在,那就是介于两者之间“既耕且游”的民族。

苗族由于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历来有不断迁徙的习俗,以迁徙求生存,求发展。

论“贵州现象”产生的三重背景

论“贵州现象”产生的三重背景

论“贵州现象”产生的三重背景作者:孙会强来源:《中国美术》2015年第06期[内容摘要]“贵州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在中国美术界的一个重要的美术事实,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参与其中艺术家的访谈,简要介绍了“贵州现象”的发生、发展,分析了“贵州现象”产生的三重背景:一、贵州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贵州现象”产生的根基;二、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引进是“贵州现象”产生的外来借鉴;三、官方的肯定和支持是“贵州现象”成势的外部动力。

“贵州现象”在民族美术和现代艺术上取得的成功,为中国民族美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关键词]贵州现象民族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贵州现象”发端于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美术史实。

在这一时期,“贵州现象”艺术家群体,利用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为中国美术界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现象”——“贵州现象”。

一、“贵州现象”的产生1979年,五位贵州青年画家在北京西单民主墙上举办了“贵阳五青年画展”,这是贵州艺术家在北京展览的最初尝试,参与的主要成员有:小学教师尹光中,在校学生策展人刘建一,在校学生刘邦一,贵阳工人曹琼德,在校学生旷洋,在校学生策展人王六一。

其中,曹琼德和尹光中成为后来“贵州现象”中的代表画家。

“贵阳五青年画展”使贵州画家在北京初露头角。

1982年的“贵州省学习民间工艺美术新作展”可以看作是“贵州现象”真正开端,参展画家有田世信、刘雍、刘万琪、马正荣、范新林五位艺术家。

这次展览向中国美术界展示了贵州美术作品的同时,也赋予了更多贵州艺术家走出去的信心。

紧随其后,“贵州风”美术作品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的美术馆。

1984年,尹光中、田世信、王平、刘雍四人联展在北海公园举办——“1、2、3、4造型艺术展”;1985年,蒲国昌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蒲国昌绘画艺术展”,同年,尹光中在北京人民剧院举办“尹光中砂陶展”,蒲国昌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半截子美展”;1987年,王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王平现代艺术展”,同年,王建山、熊红刚“现代艺术作品展——古傩系列”在中国美术馆画廊举办;1988年,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陈白秋、陆远明原木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展出了“董克俊版画展”“马正荣蜡染艺术、廖志惠木瓢艺术展”,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举办了“王建山蜡染艺术作品展”;1989年,中国美术馆推出了“田世信、刘万琪雕塑展”“一个夜郎人的世界——刘雍美术作品展”“曹琼德绘画艺术展”,同年,王平第二次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王平现代艺术二展”,并在“中国深圳珠海国际艺术节”推出“王平现代艺术展”。

美丽贵州调研报告

美丽贵州调研报告

美丽贵州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美丽贵州之行一、引言美丽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特色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著称。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贵州省旅游发展的现状,并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便为贵州省的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自然景观贵州省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如黄果树瀑布、九华山、赤水河、千户苗寨等。

黄果树瀑布作为中国著名的大型瀑布之一,其壮丽景色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九华山作为华南地区最高的山峰,地势险峻,景色秀丽,也是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之一。

赤水河则因其清澈见底的河水令人倾心,吸引了大量喜欢漂流的游客。

千户苗寨以其独特的苗族文化和精美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然而,贵州省的自然景观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景区设施老化、管理不规范等,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更新。

三、特色民俗文化贵州省的特色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例如,苗族的“麻阳黔东南苗寨”以其独特的婚俗、服饰和歌舞形式而闻名。

侗族的“水缸巷”则以其传统的侗族建筑和独特的侗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

土家族的“凤凰岭”以其独特的民居建筑和石板街道而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名胜。

贵州省的特色民俗文化对于吸引游客和推动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地理环境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理环境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贵州省的地理环境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交通不便、地质灾害多发等。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贵州省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便利性,并且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保障游客的安全。

五、问题与挑战贵州省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部分旅游景区设施老化,管理不规范,导致游客体验和服务质量下降。

其次,旅游宣传手段和途径有待提升,需要加大对美丽贵州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此外,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黔南州位于中国贵州省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地区。

在过去几十年里,黔南州一直致力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以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目前,黔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 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

黔南州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景,但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仍然有限。

一些具有潜力的景点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宣传,导致游客的兴趣不高。

2. 文化传承和保护不到位。

黔南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消失。

这不仅损害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身份认同,也限制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3. 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在黔南州,一些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仍然不尽如人意。

旅游设施不完善,导游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给游客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不满。

1.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黔南州要充分挖掘和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发掘具有吸引力的景点和特色项目。

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认知度。

2.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

黔南州要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和民族音乐舞蹈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3.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黔南州要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加强导游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导游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鼓励私人企业参与旅游服务业,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4.加强合作与合作。

黔南州应主动与其他地区和旅游企业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开展联合宣传和营销活动,扩大旅游市场影响力。

黔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但目前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通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合作与合作,黔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将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贵州民俗文化的探索实践报告2000字

贵州民俗文化的探索实践报告2000字

贵州民俗文化的探索实践报告200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贵州民俗文化的探索实践报告字篇1短暂又难忘的实习旅程就像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而这其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在每日紧张充实的工作环境中不觉间已经走过了一个月的实习期,回首这一个月的实习期,内心充满着激动,也让我有着无限的感慨。

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工作。

打工实践实践虽然很短,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

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

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

虽然实践的一个月,并不能说算得上是酷暑,可以说是比较幸运,因为我担任的是大学生勤工俭学所担任的最普通的工作之一—家教。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一直不敢尝试,原因之一,我一直对自己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实力,总害怕误人子弟。

原因之二,求学在外,家长一直也不放心。

所以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

所以,这次我不能再让机会悄悄溜走,不管有多艰辛,我都要坚持下去。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调研报告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调研报告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调研报告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的民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贵州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贵州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民族服饰、民俗习惯、传统音乐舞蹈以及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民族文化元素既独特又丰富,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贵州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威胁。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传统技艺和知识的传承面临困难。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正在被快餐文化冲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传统,转而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的民族文化,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社会传播贵州的民族文化,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

可以组织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增加人们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加强对贵州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对年轻人进行传统技艺的培训和教育,保证技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同时,加强对老一辈传统技艺人的保护,确保他们的技艺不会因为生计问题而失传。

此外,加强贵州原生态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尽量保留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

可以通过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向年轻人普及贵州的民俗文化,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局面。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贵州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相关经费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合作,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和合作项目,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贵州的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技艺的传承、保护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我们可以推动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贵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贵州师范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考研历年真题加考研英语阅读技巧

贵州师范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考研历年真题加考研英语阅读技巧

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满分150分)考试科目名称;人文地理学代码;718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2.答题时一律使用蓝、黑色墨水或圆珠笔作答,用其他笔作答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地理关系论是人们对()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A 人地关系B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C 人文现象D 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2 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

A 作为生物的人B 具有消费属性的人C 具有生产属性的人D 具有社会属性的人3 生产中需要投入很多知识和智力,需要大量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工业部门属于()A 资本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 C 知识(技术)密集型 D 混合型工业4 旅游动机的基础是()A 人的心理需要B 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平衡C 地理环境的差异D 经济的地区差异5 就业人口是指()A 劳动适龄人口B 15岁~60岁的人口C 劳动人口D 劳动适龄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人口6 猎人、牧民短期的地区变动,通勤、外出旅行、朝圣属于()A 人口迁移B 旅游C 人口移动D 人口流动7 农村聚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A 建筑密度大B 建筑物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C 基础设施落后D 人口数量少8 下列属于精神文化的有()A 北京故宫B 贵阳甲秀楼C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D 敬业爱岗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旅游时一种人口流动B 旅游不是休闲活动C 旅游的目的是陶艺人的情操D 科研考察不属于旅游的范畴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边疆是两个主权国家的界限B 边界是两个行政区域的国度带C 首都是国家的行政中心D 国家的领土只有领陆11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A 自然物质 B自然物质和能量 C 自然条件 D 矿产资源12 下列属于人文地理环境的有()A乡村 B 经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如黄土高原 C 城市 D 国家政策13 国际组织是一种()A 国家间组织B 地区间组织C 多国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参加的民间组织D 多国政府、人民、民间团体设立的各种机构14 区域要素及人口狭小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A 中心城市化阶段B 逆城市化阶段C 郊区城市化D 渐进型城市化阶段15 人地关系系统中的“地”是指()A 自然地理环境B 地理环境C 人文地理环境D 社会文化环境16 划分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标准之一是()A非农业人口数量 B 非农业人口比例额 C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 D 第三产业产值比例17民族体最典型的特征是()A 人们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B 人们具有共同的体质特征 C人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 D人们具有共同的物质文化18 下列属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有()A 社会制度B 黄果树瀑布C 万里长城D 长江三峡19 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有A长江三峡 B 黄果树瀑布 C 北京故宫 D 桂林上水20 对于落后地区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A 减少环境破坏B 恢复生态环境C 加强植树造林D 消除区域贫困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30分)1 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包括()A 社会地理学B 理论人地理学或通论人文地理学C 区域人文地理学D 部门人文地理学2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地理环境的属性包括()A 资源数量上的有限性B 地域上的差异性C 层次性和复杂性D 整体性3 人口素质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主要包括()A 劳动力数量B 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C 人口的身体素质 D人口的年龄结构4 下列情况属于人口移动的有()A 某高校学生到异地生产实践,实践为一年B 某人到国外学习一年,完成学业后回国C 某人从贵州某学校毕业后到西藏工作 D某人从贵州到云南旅游5 城市化的类型有()A 向心型城市化B 它力型城市化C 景观型城市化 D突发性城市化6 下列属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有()A 蓄水池B 城市道路C 电信 D为城市服务的电力设施7 下列属于文化景观的有()A 物质文化景观B 交通规则中的行车靠右规则C 万里长城D 长江山峡8 民族体相对稳定的特征是()A 人们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B人们具有共同的体质特征 C 人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D 人们具有共同的物质文化9 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长江三峡 B 黄果树瀑布 C 北京故宫 D 桂林上水10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包括()A 鼓励经济无限制增长B 强调经济可持续发展C 强调自然环境保护D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三、下列论述分别人地关系认识的哪些特点,并简述其基本观点(每题10分,共30分)1 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的怯弱;寒冷国家的人民就像青年一样勇敢。

贵州省情读后感学后感-报告

贵州省情读后感学后感-报告

贵州省情读后感学后感-报告贵州省情读后感学后感·“贵州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环境和体制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最突出的不发达现象。

贵州现象最重要的特征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过低,且长期居全国后列。

”———1995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成员胡鞍钢赴贵州等地考察调研后发表了如此看法·我们很多人去过西藏、去过云南、去过贵州、去过内蒙古草原,我们回来后会有一种感动,一种力量,因为什么?因为他们特有的文化,尽管这些地区经济还很落后,但它的文化、宗教却具有人类精神的先进性。

他能让人的内心和谐、和平———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张海洋·“欠发达、欠开发是目前贵州省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欠发达是指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进入总体小康的省份,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与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欠开发是指目前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贵州省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2007年,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来到贵州后通过大量调研,对贵州省情作出了这一判断。

·“什么叫幸福?就是把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得天天都唱歌跳舞就是幸福……在我这里(贵州)花20块钱就能买得到幸福,何必要到你那里(北京、上海、香港)花200块钱去买幸福?”———2007年12月14日,树森省长在接受《当代贵州》、《南方》杂志联合报道“贵广双高速”的采访中如此说道。

贵州,这是一块充满悖论的土地。

这里是我国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最突出的地区之一,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冲突的地区。

这里有富饶的地下资源,地面上的一些人们仍还生活在贫困线之下;这里一边林立着气势宏伟的现代化工厂,一边却还有破败不堪的茅草房;这里墙内是送飞机上天的科研基地,墙外却残存着刀耕火种的山坡;这里有举世倾羡的巨大水能,却还有许多边远山区的山民缺电少水。

贵州旅游如何更好地传播当地文化

贵州旅游如何更好地传播当地文化

贵州旅游如何更好地传播当地文化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从壮观的山水风光到独特的民族风情,从悠久的历史遗迹到美味的特色美食,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然而,如何更好地传播这些宝贵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贵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要更好地传播贵州文化,首先得深入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文化资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和传统技艺。

例如,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蜡染等等,这些都是极具特色的文化瑰宝。

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当积极投入到对这些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中,通过走访、记录、研究等方式,将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建立起详细的文化档案。

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要加强对贵州文化的宣传推广。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如制作精美的纪录片、短视频、电影等,全方位展示贵州的文化魅力。

这些作品可以在各大视频平台、电视台播放,让更多的人能够直观地了解贵州的文化。

同时,还可以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和活动,如民族文化节、民俗展览等,吸引游客亲身参与,感受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发展特色旅游产品也是传播贵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可以开发以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劳作,学习传统技艺,品尝民族美食。

例如,推出“苗族银饰制作体验之旅”“侗族大歌学习之旅”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感受贵州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可以开发具有贵州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民族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礼盒等,这些纪念品不仅能够让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还能成为传播贵州文化的载体。

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的文化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

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等是游客在贵州旅游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游客对贵州文化的感受和评价。

因此,应当对这些旅游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让他们熟悉贵州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能够为游客提供专业、生动的讲解和服务。

贵州威宁本土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调查研究

贵州威宁本土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调查研究

贵州威宁本土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调查研究
本文旨在探究贵州威宁本土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的现状、特点和问题,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的调查和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发展建议,为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威宁本土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威宁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包括苗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自然景观资源独特,包括乌江、六盘水等著名景点,以及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峡谷风光等。

然而,在调查中也发现,威宁地区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其次,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和商业化现象严重;最后,当地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导致旅游资源浪费和破坏。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其次,加强当地旅游资源的规划和监管,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最后,加强当地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1 -。

贵州的旅游文化

贵州的旅游文化

贵州的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喀斯特地貌: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数量和规模都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例如,黄果树瀑布、龙宫、荔波小七孔等知名景点,都能让人们感受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壮美和神秘。

2. 民族文化:贵州是多个民族聚集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和传统活动。

例如,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彩色服装、特色建筑、民族手工艺品、特色美食、传统歌舞和习俗等,都能让游客感受到这些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3. 美食文化:贵州的美食文化也非常丰富。

例如,贵州酸汤鱼、羊杂汤、苗家菜、侗家酥肉、贵州火锅和糟槽饭等当地美食,口感和味道独特,让人们回味无穷。

4. 自然风光:贵州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

无论是高山、森林、湖泊、溶洞、河谷还是丰富的自然保护区,都为旅游者提供了大量的自然旅游资源。

例如,攀岩、漂流、徒步旅行、森林小屋等自然旅游活动都很受欢迎。

5. 历史文化:贵州的历史文化也十分丰富。

例如,千年传颂的夜郎文化,神秘悠远的彝族文化,历史厚重的土司文化,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激荡人心的红色文化等,都蕴含着多彩的故事。

6. 古镇文化:贵州的古镇也是游客们喜欢的地方。

古镇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街道和文化遗产,这些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古镇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例如,镇远古镇、青岩古镇、丙安古镇等都是著名的古镇景点。

7. 民俗文化:贵州的民俗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苗族的“四月八”、侗族的“鼓楼节”、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以及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歌舞、音乐和戏曲表演,都充分展示了贵州民俗文化的魅力。

8. 红色文化:贵州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例如,遵义会议会址、赤水大桥、茅台渡口等都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这些地方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厚重记忆,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9. 夜景文化:贵州的夜景也是非常美丽的。

贵州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贵州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贵州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近年来,贵州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本文将对贵州区域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贵州区域旅游发展现状1. 自然景观资源丰富:贵州是中国的山水画廊,拥有世界级自然遗产黄果树瀑布、中华瑞雪奇观雪洞、世界级地质公园荔波天坑等。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和湖泊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2. 多元民俗文化:贵州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拥有36个民族,各民族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

例如,赛龙舟的苗族、芦笙的侗族、摆串礼的布依族等传统文化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

3. 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贵州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贵州已经成为国内高铁网络的重要枢纽,机场也在多个城市建设。

此外,贵州还建设了许多高品质的酒店、度假村和景区,使游客的出行更加便捷舒适。

4. 品牌旅游节庆活动丰富:贵州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

例如,贵阳的“花溪黔驴毛瑟节”、六盘水的“大兴安湖冰雪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提升了贵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贵州区域旅游发展未来趋势1. 生态旅游的崛起:在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呼吁下,生态旅游成为重要的旅游发展方向。

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未来,贵州将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多的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

2. 民族文化旅游的推广:贵州是民族文化的宝库,未来将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的推广和宣传。

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丰富的演艺表演等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体验和了解贵州的民族文化。

3. 农村旅游的振兴:贵州拥有广阔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多。

未来,贵州将结合扶贫政策,积极发展农村旅游,通过特色农家乐和农产品的推广,提升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贵州省情社会实践报告

贵州省情社会实践报告

贵州省情社会实践报告“地域文化(贵州省情)”调查报告关于大方县八堡乡复兴村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一、调查目的通过对大方县八堡乡复兴村进行民族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调查和分析,为大方县八堡乡复兴村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调查时间: xx年7月5日至xx年11日6日三、调查地点:贵州省大方县八堡乡复兴村四、调查对象:复兴村村委及村民五、调研经过及内容(一)走访村委1 、村庄基本概况大方县八堡乡复兴村位于大方县八堡乡北部, 距八堡乡政府驻地3.5公里,面积9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662户,263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210元,居住有90%以上的苗族。

种植业以种植玉米、水稻、小麦、油菜、辣椒、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以家庭饲养猪、牛、马和家禽为主。

2 、村庄环境建设情况:⑴村庄基本面貌:A、村容村貌良好、干净整洁;B、茅草房的改建已完成90%; C、各组道路全部硬化;D、各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较好;⑵基本设施建设复兴村村委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复兴小学、医务室、诊所等保障村民生活的设施。

⑶村庄自然环境复兴村环境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自然环境很好,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村民的饮用水都是纯天然的浅井水,平时食用的瓜果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无污染食品。

(二)与村民实地访谈1、村民生活情况:90%以上的人家都有电视机等家用电器;100%的村民们都用上了电。

大家纷纷表示,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生产和发展,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高兴劲都洋溢在各自的脸上。

六、关于复兴村发展的思考:1、大力推进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发展。

复兴村90%以上村民都是苗族,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饮食:苗家盖碗肉、苗家水花酒、苗家鸡八块等。

民族特色的饮食让复兴村的经济明显增长。

2、大力推进民族旅游文化以苗族的传统节日为主的旅游文化,让复兴村的发展蒸蒸日上,形成特色的民族旅游文化。

3、大力推进药材种植复兴村作为名贵药材天麻种植的最佳场地,同时良好的气候也金银花的种植。

对新时代贵州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对新时代贵州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对新时代贵州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尊敬的读者,今天我将和您一起探讨的主题是:对新时代贵州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新时代贵州精神进行全面评估,以及共享我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您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贵州精神。

一、从历史和文化角度理解贵州精神1.1 山地文化的独特性贵州地处西南山地,自然环境多变、地形复杂。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着贵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文化。

这种山地文化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勤劳朴实、团结互助等特点,成为了贵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贵州的历史人文,也为贵州精神注入了更多的包容与开放。

二、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理解贵州精神2.1 脱贫攻坚的决心与努力近年来,贵州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一个成功范例。

这其中体现了贵州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脱贫攻坚的决心与努力是贵州精神的重要体现。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坚持与创新贵州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了当前,更是为了子孙后代。

这种坚持不懈的生态意识和创新发展方式,体现了贵州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是贵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对新时代贵州精神的个人理解与观点通过对贵州精神的多维度理解和评估,我深切感受到了其中所包含的自然敬畏、勤劳朴实、团结互助、坚韧不拔等特质。

这种精神,不仅是贵州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在我看来,新时代贵州精神不仅仅代表了贵州人民的精神风貌,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让更多的人对新时代贵州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全的贵州的风土人情介绍

最全的贵州的风土人情介绍

贵州的文化摘要:在祖国的大西南,一个拥有独特韵味的神秘高原之省——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地貌特征,宜人的气候和美景.不但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多彩的融合32个民族的风俗。

本文从贵州的历史、地理、艺术、人文、民俗、饮食、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文化视角出发,全方位地呈现最本色的景色贵州。

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发现贵州、建设贵州.文中还有笔者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反思,对其发展方向的理性分析和展望,为读者提供一幅绚烂的贵州画卷.一:地理天然“黔山秀水”一个地区的文化气质,反映了她所根植的土壤的肥沃或贫瘠。

要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文,先要踏上这块土地,感受高原自然的巧夺天工,我深知是家乡自然的气质赋予了我们心灵的内在,她的与众不同给了贵州文化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任何一种创造都深深打上了这块土地的烙印,不论身在何方,记忆中最为深刻和熟悉的美景总是家乡的那片纯粹!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东接湖南省,北邻重庆市、四川省,西连云南省,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省境内东西长570公里,南北宽510公里,土地总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

是一个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山地.境内山峦起伏,地貌类型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

贵州岩溶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岩石分布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域明显,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对区域自然条件的光、热、水、土、气和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天下第一溶洞"织金洞被誉为“地下艺术宝库”,让你陡生“织金洞外无洞天"的慨叹,“水上秘洞”龙宫,蜿蜒的白龙洞都享誉甚广。

“黔山”!贵州的确是苍山如海,有人就曾以“如浪卷,似涛翻,如浪似涛贵州山"的句子来描述贵州山的磅礴气势。

最著名的要数大娄山、苗岭、乌蒙山和武陵山这横亘贵州的四大山脉,他们是贵州的脊骨.没有见过贵州的山,就不会明白贵州人的坦荡之气从何而来。

贵州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贵州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贵州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贵州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本文将对贵州地域文化进行调查,探索其独特之处和影响。

一、地理环境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这种地理环境为贵州的文化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山区的多样性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

二、苗族文化苗族是贵州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独特而丰富。

苗族人民以其绚丽多彩的服饰和独特的音乐舞蹈而闻名。

在苗族地区,我们可以欣赏到苗族花灯、苗族龙船等传统文化表演,感受到苗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三、侗族文化侗族是贵州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其文化也十分独特。

侗族人民以其精湛的木结构建筑和特色的歌舞艺术而著名。

在侗族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侗族的“歌楼”,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用于举办歌舞表演和集会活动,展示了侗族人民的团结和文化自豪感。

四、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贵州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文化也十分丰富多样。

土家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民居建筑和传统的婚俗而著名。

在土家族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的“吊脚楼”,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防洪、防虫等功能,同时也是土家族人民的象征和骄傲。

五、黔东南地区的文化黔东南地区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之一。

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侗族、苗族、水族等。

在黔东南地区,我们可以欣赏到独特的竹竿舞、踩竹筒等传统表演,感受到这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贵州的美食文化贵州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酸汤鱼、酸辣粉、毛肚火锅等都是贵州的传统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贵州的美食不仅有着独特的口味,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对食材的独特处理方式和烹饪技巧。

七、贵州的自然风光贵州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镇远古镇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展示了贵州的独特之美,也为当地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结语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地区,其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令人瞩目。

千岛情观后感

千岛情观后感

千岛情观后感
《千岛情观后感》
看完《千岛情》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真的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深处情愫的作品。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描绘千岛地区那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场景。

湛蓝的天空像是一块巨大而纯净的宝石,一朵朵洁白如雪的云朵慢悠悠地飘浮着。

而脚下那星罗棋布的岛屿,就像一串散落在蓝色绸缎上的绿色珍珠,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看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般,被那股纯粹的自然之美所包围,这种美是那么的原始,那么的震撼心灵。

还有那些生活在千岛地区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场景也是影片一大亮点。

当地居民那种质朴的生活方式,邻里之间真挚的情感,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记得有一个场景是,一位老渔民在渔业丰收后,将自己捕捞的很多新鲜鱼分给村里的老少。

当时我就想到在如今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这种无私分享的淳朴行为是多么少见啊。

这个场景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我内心那个渴望真情和质朴的角落。

不过,我也对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存在一点小疑问。

比如说,影片中对于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大城市闯荡这一现象与坚守家乡传承本土文化之间
的矛盾展现,感觉有点浅尝辄止。

我不太确定这是否是导演故意为之的含蓄表达,还是确实存在叙事上的仓促。

看完后我明白了,《千岛情》不仅仅是在展示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更是在呼唤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地域情感的坚守。

这部影片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要忘记那些孕育了情感与文明的美丽故土,以及在那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充满温情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生课程作业题目:——浅析贵州“千岛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年级: 2012级姓名:杨云学号: 121003010054指导老师:殷红梅一、贵州地理环境与“千岛文化”的形成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图一贵州省遥感影像图)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贵州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多样的民族文化,享有“文化千岛”“百节之乡”的美誉。

但因地域、交通等因素限制,贵州长期给外界封闭、落后的印象,给人的想象空间是单色调的。

然而贵州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山多洞穴多、温和湿润的自然环境,五大古族系长期交往、结集的社会历史背景,铸就了贵州民族文化诸多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蕴。

山川的纵横交错虽不便于交通,客观上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以及与内地联系的日趋加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变异。

贵州民族文化在此特定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静与动之中,和谐而有序地发展变化着。

贵州民族文化是以家庭为单元、以血缘为纽带、以民族为标志、以社区为范围、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山地农耕文化。

贵州地理环境的多样,山川的阻隔,历史上长期实行“土流并治”,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

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

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

在贵州,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仿佛是一个“文化孤岛”。

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孤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

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它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贵州延续下来,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

一些古老的文化环境保存下来,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

长期形成的山乡异俗,显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

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贵州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气候、地形、地貌特征。

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地较多、有少量的坝子地、多溶洞、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了贵州的大多数地区与外界交流较少。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

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

而贵州有很多的峡谷河流,是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支流。

在这中环境封闭、地形破碎、山体较多、海拔较高、气候特殊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的独立空间,没有自己的文化中心,使之文化是有四周向中间缓慢的辐散,文化的整体性较差。

各种文化要素(图二贵州文化与其它文化渗透图)的渗入较多。

以贵州本土文化、汉文化、巴文化、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等相互融合而成,现在还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

但也还有很多的处于与外界的交流较少的封闭的地方保留的原有的文化特征。

而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贵州特有的文化——千岛文化。

二、文化千岛(图三贵州文化千岛示意图)(1)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贵州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区,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贵州转战的革命足迹遍及50多个县,占目前全省88个市(县区)的70%。

红军在贵州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委等组织,建立大小政权组织50个,武装组织26个,群团组织40余个,并组建了较大的游击队4支。

长征中,党中央在贵州召开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等重要会议,进行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著名战役,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这些红色文化见证了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继续奋斗前进的动力。

(2)古朴纯真的傩文化贵州各民族傩戏、傩文化,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和审美价值,为中外学者所关注。

傩文化的载体是傩戏,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

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

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型,是低级层次。

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虽与傩祭密不(图三贵州傩文化)可分,但戏剧因素不断增长和完善,是向单一的傩戏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贵州傩戏具有民族多、品种多、层次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黔东北傩戏群和黔北傩戏带;安顺地戏。

(3)浓郁浑厚的汉文化(以隆里为例)隆里位于贵州省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它有着一座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隆里古城。

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素有“西南边陲的军事城堡”和“汉文化孤岛”之称。

曾经随着明清随军卫所军事制度的建立,中原文化传入隆里,形成主流文化。

隆里古城的居民,多为明代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原江南的安徽、江西等省。

他们在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

他们种植棉麻,纺纱织布,修水碾、水车、水碓,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隆里人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传统文化,以民间为载体的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最(图四贵州隆里古镇)具代表性,被人们誉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

因此,隆里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是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这块土地上,同时也糅杂有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

(4)原始自然的宗教文化(以师门坎为例)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因在云南昭通传教期间和贵州威宁的大花苗结下深厚的情谊,来到石门坎传教和办学。

苗族原来借助于巫术与迷信的原始信仰 ,在没有其他宗教进入的时候 , 尚能维持自己的权威,一旦有了其他更高级的宗教进入 ,它就会轻易地被攻破 ,带来信仰的危机。

基督教传播是与先进的科学和世俗的手段联系在一起的,这和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有很大的不同 ,是苗族巫术迷信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苗族信仰了基督教后,苗民们在上帝面前虔诚祈祷他们希望通过祈祷使自己能进入神界 ,获得永恒的幸福。

(图五贵州石门坎)威宁石门坎苗族对基督教的信仰 ,可以说是一种信仰替代了另一种信仰 ,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宗教在苗疆的诞生。

这场速度惊人的信仰运动背后 ,有着多么巨大的历史必然性。

石门坎苗族正是在自然与人为的双重压力下 ,信仰了恰时正到的基督教。

但是,石门坎苗族信仰基督 ,从本质意义上说 ,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诚如东人达先生所说: “川滇黔边的群众,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是最为沉重的,其居住环境之恶劣 ,生活之困苦 ,宗教信仰之贫乏 ,为广大被统治阶级之最。

(5)史前辉煌的石器文化长期以来,不少人以为贵州在远古是一片荒漠,渺无人烟,是无“文化”可言的一片神秘土地。

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试掘了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贵州的历史线索因此突然向前延伸了24万年。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帷幕,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极其遥远的太古。

事实上,在远离中国文化中心的贵州,在莽莽苍苍的崇山峻岭中,曾经是远古人类栖息、繁衍的地方。

在贵州,发现了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图六观音洞遗址)的“桐梓人”,发现了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遗址,还发现了若干晚期智人化石,如“兴义人”、“穿洞人”、“桃花洞人”“水城人”、盘县“大洞人”和六枝“桃花洞人”等等。

在桐梓、普定、安龙也不止一处古人类遗址。

如果把这些发现与云南的“禄丰古猿”和“元谋人”联系起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由猿到人的发展图景,其间并无缺环。

因此,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云贵高原是人类的摇篮之一。

有了人,便开始了人类的历史,同时也开创了贵州的史前文化。

(6)千古之谜的夜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多元”合为“一体”的。

当汉文化在中原崛起之时,边疆也出现多种民族文化,“西南夷”中的夜郎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所谓“西南夷”,是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

夜郎文化是西南民族文化的代表,可到了西汉河平年间(前28~25年),夜郎灭亡了,这古老的文明竟从此失落,成为千古之谜。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寻找这失落的文明。

不过,古夜郎的地域与今(图七贵州夜郎文化)天的贵州并不完全重合,它应包括贵州的大部分与滇东及桂西北,虽然学术界对某些问题有分歧,但贵州是夜郎的腹心地带是可以肯定的。

夜郎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在春秋战国至西汉,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坐标。

在这个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贵州有若干关于夜郎的历史遗迹。

所以,人们把云南文化称为“滇文化”,把四川文化称为“巴蜀文化”。

同样,在贵州夜郎故土上产生和形成的许多神奇、古朴、独特的文化现象,都可概括为“贵州夜郎文化”。

贵州夜郎文化有许多还埋藏在地底,有待人们去发掘;但贵州夜郎文化确实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关注、去发现。

(7)世界第一的白酒文化在威宁中水的西汉时期的“南夷墓”中,出土了两件有刻画符号的陶觚,经专家鉴定,认为是古代的酒器。

由此看来,贵州酿酒的历史相当悠久。

赤水河是一条千百年流不尽的玉液河,川、黔的名酒大都在这一流域酿造。

在贵州仁怀市的茅台镇,(图八贵州白酒文化)发现了一部明代所修的《邬氏族谱》,扉页上就绘有许多酿酒作坊。

1990年,在茅台至仁怀的道路上,发现一个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石碑,碑上刻有“偈盛酒号”字样。

大约就在这一时期,茅台成了川盐运销的集散地,刺激了酒的生产,出现了“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盛况。

茅台酒的名声在清代中叶隆起,“黔省称第一”。

茅台酒出产于贵州仁怀市赤水河畔茅台镇,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

赤水河水质纯洁清甜,含有少量矿物质,正好酿酒。

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国酒文化(酱香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