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优质课获奖教案)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23df4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4.png)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吆喝》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北京叫卖口头艺术的内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广博文化的感情,促使他们自觉地注意周围的艺术文化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资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3.培养同学对口头广告的发明能力二、教学重点1.本文是以地方语言“京白”来写的,和现代汉语有些差别,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作者对北京的感情是重点之一2.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同学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资料布置的有序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感悟3.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同学发挥自我发明能力,发明有新意的口头广告三、课前准备1.同学:课前对课文要有充沛的预习,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2.教师:一部反映北京二三十年代时期生活情景的VCD电影片段(其中包括叫卖吆喝声),以此作为导入课文的资料,使同学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四、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注意里面的小商贩是如何叫卖自身的'货物的?他们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想?(用多媒体投影仪器播放VCD,播放后让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同学大致回答的是两个特点:声音清脆响亮或吸引人,仿佛在唱歌似的;叫卖的内容合乎自身货物的特点(教师针对影片中叫卖声的特点对同学的看法做出中肯的评价)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吆喝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够听见了,其实在当时,它就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艺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文章《吆喝》,跟着作者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这种艺术!(教师简介萧乾的生平,主要介绍他是北京人和其在京求学、居住的阶段)五、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同学默读,自我思索)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布置资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36839e2cc58bd63186bdbe.png)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吆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学生: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⑴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⑵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⑴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吆喝》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吆喝》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5f008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d.png)
《吆喝》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针对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中的一篇短文《吆喝》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吆喝》这篇短文的内容和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并理解《吆喝》短文的内容;- 掌握短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理解并熟练朗读短文中的各个段落。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学生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一个情境,例如:假如你是一个小吆喝,你会说什么话呢?2. 学习新课- 分段朗读《吆喝》,并引导学生跟读;- 导入新词汇和短语,例如:吆喝、唱词、牙痛、风筝等;- 分组合作,学生分角色朗读短文,并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自主研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3. 拓展活动- 提问学生,短文中的小吆喝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学生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听录音,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同学们可以编写自己的吆喝内容,并表演给其他同学;- 导入绘本,与《吆喝》相关的绘本,让学生进行阅读。
4. 梳理知识点- 归纳总结短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并进行复习;- 提问学生,短文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进行思考和分享;-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短文的填空练习,检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复习短文的内容;- 要求学生以小吆喝的角色,写一篇关于校园活动的吆喝。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活动为依据。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语文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吆喝》短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吆喝》公开课教案与反思
![《吆喝》公开课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1aed87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f.png)
《吆喝》公开课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吆喝》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2)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抽象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吆喝》的基本内容介绍。
2. 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句式、修辞等。
3. 探讨作者通过《吆喝》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
(2)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吆喝》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讲解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吆喝》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作者思想和价值观的把握。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能力的提升。
八年级《吆喝》一等奖说课稿
![八年级《吆喝》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e2ac97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1e.png)
八年级《吆喝》一等奖说课稿1、八年级《吆喝》一等奖说课稿各位尊敬的专家、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课文《吆喝》。
我将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吆喝:我对文本的解读、我的教学预设,我的教学呈现、我的感悟反思。
一、我对文本的解读《吆喝》这篇文章以京味十足的语言介绍了老北京的街头京韵十足的吆喝,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地域的风情,艺术的魅力,体现了老北京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对待生活那种质朴热情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展现了老百姓生活的智慧,生活的艺术。
品读吆喝就是在感受生活,领略艺术与文化,体会情怀。
二、我的教学预设(一)重难点预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从这个要求及本文特点来看,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的独特的魅力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感受民俗艺术为重点。
初二的学生对回忆性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并且00后的中学生,对于旧时的吆喝是相当的陌生,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体会对吆喝的情感,应该是本课的难点。
(二)学法预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问题引导法、体验感受法法进行教学,为了突破重难点,在学法指导上,我要求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了解背景,疏通字面,清楚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
在教学中我准备采取激趣法,问题引导法,自主体验法等方法指导并鼓励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感受。
(三)教学过程预设我的教学过程主体部分预设为4个步骤:1、品读吆喝,整体感知;2、品味吆喝,感受生活;3、品鉴吆喝,领略艺术;4、品悟吆喝,体会情怀;从方法上流程预设来看,是从品读到品味,再到品鉴,最后是品悟,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内容上的流程预设为:首先初读整体感知,以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把握思路和内容,再通过想象与交流在品味吆喝中感受生活,通过分析品鉴及亲自体验中从吆喝方法中领略艺术,明白艺术来自生活的道理。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5ff18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d.png)
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吆喝》,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有关吆喝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吆喝、观察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引导学生体会吆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难点:体会吆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文PPT课件、吆喝音频或视频资料、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吆喝的音频或视频,提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描述所听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揭示课题:《吆喝》。
(板书课题)介绍吆喝的定义和背景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指名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教师范读重点段落或句子。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对吆喝有了哪些初步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深入品读,理解内容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吆喝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重点指导理解难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不同场景下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吆喝声。
小组讨论:为什么人们要使用吆喝这种方式来叫卖或宣传?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交流。
全班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并补充讲解吆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吆喝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吆喝声?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吗?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与吆喝相关的经历或见闻。
吆喝八年级下册-吆喝全国比赛一等奖课件
![吆喝八年级下册-吆喝全国比赛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f3320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8.png)
合辙押韵:
有个卖萝卜的这样吆喝:“又不糠来 又不辣,两捆萝卜一种大。”
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 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 没有饽饽赏碗饭。”
读完整篇文章,体会一下,文章流露 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 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妙回想, 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步消失而感 到惋惜。
社会实践
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 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步消失。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 魅力,应当注意急救。
把家乡的吆喝,或类似的文化遗产 统计下来,为急救工作做点奉献。
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话匣子的 (没吆喝)、算卦的、乞丐。
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 如何吆喝?
是乞丐。 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 过好一会儿,(仿佛饿得接不上气儿 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 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字?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 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1. 运用轻声 2. 有儿化音 3. 方言词语 4. 合辙押韵
儿化音: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多 个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 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 皮要薄,馅儿要大。
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 月27日生,出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 译家。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 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 大陆落叶归根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 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 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 通讯和特写。
《吆喝》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吆喝》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ea67407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a.png)
3、《吆喝》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设计理念】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过程与方法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难理解。
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教学目标】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卖豆腐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吆喝》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吆喝》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d28f5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f.png)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吆喝》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吆喝的特点,感受吆喝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模仿、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感受吆喝的魅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吆喝的特点。
(2)运用吆喝的技巧进行表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吆喝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吆喝的魅力。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听过的吆喝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5.感受吆喝的魅力(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吆喝的特点。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吆喝,感受吆喝的魅力。
6.表演吆喝(1)教师分组,每组选一个吆喝主题,进行表演。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7.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仿写一段吆喝,展示自己的吆喝才能。
2.拓展作业:(1)收集生活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
(2)编写一篇关于吆喝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韵味和情感。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332ee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4.png)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吆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资料布置和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同学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公开课教案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同学猜想)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同学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同学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同学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同学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同学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同学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同学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缺乏,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27d5b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6.png)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4篇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2、了解剥玉米的工具,大胆尝试,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3、通过观察劳动,进一步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功用。
重点难点1、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加深对玉米的了解2、懂得珍惜粮食,愿意与他人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1、经验积累:师生在亲自种植、管理,收获玉米的过程中共同积累有关玉米的知识经验。
2、材料收集:师生共同收集有关的图书、录像,成熟的玉米棒,各种剥玉米的工具。
3、学具用具:幼儿种植、管理,收获玉米过程的录像带、电视机、各种剥玉米工具、大小竹编,小板凳,布,簸箕,等,各种玉米棒,玉米籽,调料,碗,微波炉。
活动过程1、激发兴趣——观看录像,激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玉米棒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来看看录像里的玉米棒是不是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一样呢?2、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玉米吗?你们知道玉米是怎么种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个别幼儿讲述(2)出示课件教师:原来玉米是在春天播种,种子慢慢发芽,农民伯伯开始捉虫、施肥,玉米长高、抽节,然后长出玉米棒,吐出玉米须。
到了秋天就收获了金黄黄的玉米棒。
3、观察发现——教师出示玉米棒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玉米棒的外形特征。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礼物,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引出玉米棒)(1)自由观察:幼儿观察,教师个别指导。
(2)互相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3)共同小结:师生共同小结玉米棒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结:玉米棒长得圆圆的,长长的,上面细下面粗。
玉米的外面有一层层的苞叶,像笋皮一样,剥叶,有的是黄的叫黄玉米,有的是白的叫白玉米,还有的是紫玉米。
玉米籽长得一排排,剥下玉米籽最里面的是玉米芯。
4、尝试操作——了解剥玉米工具,尝试操作。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人是怎么剥玉米的吗?你们会吗?我们一起来尝试着剥玉米吧!(1)交流剥玉米的已有经验及工具的初步印象。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da500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8.png)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篇7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所在单元为民风民情单元。
这是一篇写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文章,作者萧乾以朴素轻松的语言,写出了旧时的北京街头叫卖的吆喝。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应关注到以下几点:第一,文章的结构;第二,文中吆喝的具体语言;第三,吆喝中传递出的老北京的精神和文化,第四,对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关注。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不错的语文休养,基本上能够准确捕捉和提取文本的主要信息,也具有一定的语言品味和赏析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同伴的合作探究,能够比较准确的挖掘出文本的内在意绪,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体会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浓浓深情。
但今天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或自己的表演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老北京的吆喝。
2.品味描写吆喝的语句,体会作者描摹声音之生动传神,感受老北京吆喝中传递出的艺术、精神、文化。
3.从情感角度引起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在吆喝声中表现出的艺术、精神、文化。
2.本文是以地方语言“京白”来写的,和现代汉语有所差异,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课前准备: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搜集我们身边的吆喝,积极了解其他类似吆喝的非物质文化。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表演一段吆喝声,引起学生的兴趣,情境导入。
二、读吆喝,知内容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阅读课文,找找文中写到了哪些“吆喝”?它们涉及到哪些行当?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些吆喝的?三、读吆喝,品艺术1、老北京人叫卖为什么要吆喝呢?(“变着法儿吸引顾客”)2、这些吆喝人怎么变着法儿吆喝的?修辞手法的应用声调的变化合辙押韵如第二点(多媒体展示):(1)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吆喝 优质课教案
![吆喝 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51994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d.png)
吆喝优质课教案教案标题:吆喝优质课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吆喝技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互动和合作,学生将学会如何吆喝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此外,本节课还将通过活动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 学会吆喝技巧,能够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重点:1. 吆喝技巧的学习和实践。
2.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吆喝的例子和技巧,并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一些小组活动和游戏,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解释吆喝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展示一些吆喝的例子和技巧,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其特点和效果。
主体活动: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并设计一个吆喝的口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每个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并展示自己的口号。
2. 吆喝实践: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轮流上台吆喝自己小组的口号。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建议和评论,以提高口号的效果和吸引力。
3. 游戏活动:设计一些吆喝相关的游戏,如“吆喝接龙”或“吆喝竞赛”,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总结活动:1. 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吆喝技巧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吆喝技巧,例如在班级会议或社交场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 组织吆喝比赛或演讲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吆喝实践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口号和口头表达作品,评估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和互动实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ed501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a.png)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吆喝”的含义、起源和发展,掌握一些常见的“吆喝”用语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际沟通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吆喝”的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实践场景。
2.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吆喝”的初步知识,准备参与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吆喝”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生活中的“吆喝”场景,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沟通。
4. 互动交流:各小组分享实践经验,讨论“吆喝”在沟通中的优点和不足。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吆喝”的技巧,强调其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生活中的“吆喝”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尝试运用“吆喝”技巧,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观察对方的反应,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吆喝”技巧的能力。
3. 学生对“吆喝”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吆喝”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吆喝”的文化遗产,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 开展“吆喝”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用于知识讲解和实践环节,第二课时进行互动交流和总结提升。
吆喝的一等奖说课稿
![吆喝的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397534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d.png)
吆喝的一等奖说课稿《吆喝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吆喝的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某种吆喝。
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2、教学目标的设定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应注意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
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
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速读、默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是学习重点。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6f994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3.png)
《吆喝》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吆喝》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对《吆喝》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吆喝》是一篇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展现了农村的贫困、落后和人民的艰辛。
2.2 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自读和讨论,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联系实际,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农村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吆喝》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6.2 评估方式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写作技巧的体会等方面。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目的通过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
第8课.《吆喝》教案
![第8课.《吆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18bda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14.png)
第8课《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吆喝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吆喝在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吆喝的起源和发展。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吆喝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应用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街头吆喝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吆喝的魅力。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吆喝?吆喝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2.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吆喝的起源和发展。
4.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展开调查研究。
(2)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课题,并进行成果展示。
5.实践环节(1)让学生模拟街头吆喝,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模拟街头吆喝。
3.调查身边的文化传统,了解其起源和发展,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团队合作、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吆喝(优质课获奖教案)
![吆喝(优质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c5ae9bb9f3f90f77c61b16.png)
吆喝(优质课获奖教案)一、导入课前:课件展示北京的胡同,播放音乐【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整体感知、感受特色二、【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现在,让我们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生放声朗读课文五六分钟)【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气氛稍紧张,生1、2站起来却答不出,说话结结巴巴)生3:烤红薯生4:青菜生5: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师】:这个同学很善于读书,发现了作者用时间线索串起了纷繁的吆喝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生:(齐说)吃的【师】是呀,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幻灯片介绍北京小吃)三、【师】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生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师】嗯,口感也酥脆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生3:“蜜”写出了甜【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齐读烤白薯这一段.)【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生齐答:冰【师】那还有一个字呢?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生闭眼想)【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生齐:唱出来的!四、【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生1、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师】音色音高的变化生2、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师】运用唱腔生3、得力气足嗓子脆……【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生4、合辙压韵【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高手,他们的吆喝不再是简单的叫卖声,而是给予很高的评价,作者称他们为什么?五、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生:(分组准备)【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六、【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西藏的、有重庆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视频老北京吆喝)师:小贩们的生活是辛苦的,乞丐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他们在这种不幸、辛苦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非常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课前:课件展示北京的胡同,播放音乐【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整体感知、感受特色二、【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现在,让我们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生放声朗读课文五六分钟)【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气氛稍紧张,生1、2站起来却答不出,说话结结巴巴)生3:烤红薯生4:青菜生5: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师】:这个同学很善于读书,发现了作者用时间线索串起了纷繁的吆喝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生:(齐说)吃的【师】是呀,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幻灯片介绍北京小吃)三、【师】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生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师】嗯,口感也酥脆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生3:“蜜”写出了甜【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齐读烤白薯这一段.)【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生齐答:冰【师】那还有一个字呢?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生闭眼想)【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生齐:唱出来的!四、【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生1、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师】音色音高的变化生2、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师】运用唱腔生3、得力气足嗓子脆……【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生4、合辙压韵【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高手,他们的吆喝不再是简单的叫卖声,而是给予很高的评价,作者称他们为什么?五、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生:(分组准备)【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六、【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西藏的、有重庆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视频老北京吆喝)师:小贩们的生活是辛苦的,乞丐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他们在这种不幸、辛苦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非常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
从这些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当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到小贩们那种乐观、自信,甚至带有几分惬意的精气神。
一般听过吆喝的人也许不会把它们称为“艺术”,作者却将其称为“叫卖艺术”。
显然,这名称里倾注了作者特殊的情感。
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生1:对吆喝的喜爱之情。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看看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生看书思考后交流。
)生2:从第10段“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大嚼一通”、“取暖”写出了对烤白薯的喜爱和满足之情。
师:前面我们分析过了,这个吆喝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但作者这里仅仅是写对烤白薯的深刻印象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作者完全可以写到“非买上一块不可”就结束,不必再写后面一句了。
这块烤白薯和他上学途中的经历还给他留下一些什么?生3:我觉得他写这句话包含了对往事的怀念,烤白薯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
师:是一种怀念、回忆。
想想在那个鼻涕眼泪总冻成冰的早晨,他袖筒里揣着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去上学,一块小小的白薯似乎能抵挡所有的寒冷,到了学校还可以拿来大嚼一通,这种回忆就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4:温暖。
师:是的,作者喜爱它,因为它让回忆充满了温暖。
生5:“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从“十分精彩”可以看出作者正在欣赏也特别喜欢家门口的叫卖声。
师:你很细心,从这个词看出了作者欣赏的心态。
如果把这么多的声音放在你家门口,你的感觉是什么?生5:会觉得吵、烦。
师:但是作者说“十分精彩”。
不要忘记前面还有一个“也”字,这个字有什么意味?生5:这个“也”字说明大清早叫卖早点的叫卖声作者也很欣赏。
师:哦,大清早、白天的叫卖也十分精彩。
我们一起把这段读一读。
看看精彩不精彩?(生齐读第5段。
)师:除了“十分精彩”这句,在这一段中还有没有其他词句能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生1:“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他对硬面饽饽这个吆喝声的喜爱。
师:最简洁的语言,简洁到哪三个字?生1:“更喜欢”。
师:直截了当地表明他的喜爱之情。
但是作者为什么用“更喜欢”?用“喜欢”不行吗?“更”有什么意味?生2:因为他喜欢的叫卖声太多了,而他认为这个最好,所以他用“更”这个词。
师:说明他不但关注,而且有选择。
这位同学一下子跳到了第7段,第5段还有没有要补充发言的?生3:我认为第5段的“热闹”也能体现作者的喜爱。
如果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我家门口,我就会觉得太吵了,而作者却觉得热闹,这说明作者对吆喝的喜爱。
师:结合自身体验来说很好。
从“热闹”到“精彩”,作者对吆喝的喜爱之情在升级啊!生4:我要说的是第10段。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
”因为这个给作者带来快乐,是作者美好回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是作者对往事的怀念。
师:这种奇特的经历可能是我们永远不会有的,所以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词——“不可磨灭”。
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发现作者不仅仅喜欢吆喝本身的形式,更喜欢的是吆喝声中所承载的过去的生活。
童年的快乐,求学路上的温暖,等等,在他晚年回忆起来,都那么美好八、师:作者曾经说过:“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横批板书:抚今追昔。
)(屏显。
)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萧乾《〈北京城杂忆〉原旨》师:我们读到了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喜爱,读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读到了他对过去温暖的回忆,作者似乎要通过这篇文章期待留下些什么。
作者想要留住的是什么?生1:作者想要留下这些吆喝声和吆喝声中所伴有的记忆。
师:吆喝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叫卖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必然会慢慢地消失,淡出历史舞台。
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要留住吆喝吗?这篇文章选自《北京城杂忆》。
在《北京城杂忆》里作者写了十篇反映北京风土人情的文章,比如专门写北京方言的《京白》,还有介绍北京布局和街名的文章等等。
他在说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一组文章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屏显。
)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萧乾《〈北京城杂忆〉原旨》师:作者写的都是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事物,为什么要这样说?结合作者的这段话和课文,想想作者想要说什么?生2:我觉得作者想要留住的应该是北京的文化。
师:具体一点是一种什么文化?生2:民俗文化。
师:是的,这是一种民风民俗。
作者想要留住民俗文化,但我们觉得这话还有点空洞。
刚才在揣摩作者情感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吆喝和作者、作者的生活、作者的成长关系如何?生3:是紧密相连的。
师:从这个角度想想,为什么他说在这小小的、商贩们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中要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呢?生4:因为这是北京的一个特色,它应该和京剧差不多,也是和西方不同的地方。
师:我非常喜欢你讲的三个关键词,一是北京特色的;二是你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说它和京剧是一样的;三是你说到了它不仅是北京特色的,而且是和西方文化不同的。
读了文章我们会知道,小贩们的这种吆喝,这种普通的市井生活,是滋养我们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
作者那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吆喝声中慢慢长大,岁月就在这样的吆喝声中慢慢流逝,它是我们北京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