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合集下载

诗词意境解析月亮的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

诗词意境解析月亮的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

诗词意境解析月亮的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月亮,是宇宙中最迷人的明星,无论从形态还是象征意义上,它都常常在诗人笔下被赞美和歌颂。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作品中,月亮作为一种寄托情感的象征,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就月亮在古代诗词中所具有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进行解析。

1. 月亮的形态意境月亮的圆和变化是古代诗人最为喜欢描绘的特征之一。

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此形容月亮的明亮和洁白。

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写道:“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用对比手法,将月亮与世间事物对立,传达出月亮的高洁和纯粹。

除此之外,月亮的圆形也经常与诸如玉盘、银盘等贵重物品进行类比,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形容月亮的明亮和美丽。

2. 月亮的色彩意境月亮的色彩是古代诗人经常描绘的意象之一。

月亮的白和黄被视为主要的色彩,寓意着高洁和光明。

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明亮的月色暗示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

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写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用黄色的月亮隐喻着嫦娥辞别家园,投身于月宫的传说。

3. 月亮的情感表达月亮具有丰富的情感寄托和表达功能,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爱情、家国、友情等各种情感的思考和回忆。

我国著名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以月亮引发了他对曾与弟弟一起度过的亲情的回忆。

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痛心。

此外,月亮还被诗人用来表达对爱情的豪情壮志。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月亮,但其中的“更上一层楼”常被解读为指月亮,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和追逐梦想的决心。

总之,月亮作为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被诗人们赋予了丰富多样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诗词中,月亮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意象。

月亮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感性体验和对人生的哲思,同时也寄托着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情感的表达。

月亮象征诗人对自然的感性体验,表现出的美感和神秘感。

诗人们在赞美月亮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赞叹。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月亮不仅是一种美的体验,也代表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月亮在诗词中也是爱情的象征。

月亮的圆满和光辉,象征着爱情的完美和辉煌。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里的“更上一层楼”指的是诗人与爱人心灵的交汇,达到了更高一层次的境界。

另外,月亮还寄托着对友情和家国的表达。

明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就有“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里的月亮代表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不舍,也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和牵挂。

综上所述,月亮在中国诗词中的象征意义丰富,不仅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感性体验,也体现了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情感的表达。

月亮成为了诗人们不可或缺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 1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月文化也占了最重要的一部分。

月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文化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中国古代古典诗词中可以看出,月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月被誉为“皓首异彩,月桂明珠”,它洋溢着神秘、优雅的气息,被古人誉为“瑞景”。

月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月文化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一直深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每一句话中。

从古至今,月文化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以表达诗人对月亮的美好感受和情感。

例如,《李白集》中的《月下独酌》,其中诗人讴歌月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此诗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彰显了月文化的魅力。

另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也把明月描绘得栩栩如生:“照却江山万顷,波澜动远空。

明月来相照,下窗雁断音。

”诗中所描绘的月亮洋溢着神秘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隐约感受到月的魅力。

月文化不仅仅是以月亮为主题的文学,它更多的是表达诗人对月亮的情感。

古人把月亮象征着幸福,它象征着祥和、美好,象征着长久、和平、美满。

因此,古人在创作中不禁将月文化融入其中,用诗歌来表达对月亮的情感,寄寓对家乡的思念,寄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古人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更是表达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思念的深刻内涵。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1)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5)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在中国诗词中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它通常象征着爱情、思念、孤独、华丽、蓝色、纯洁、雅致、恬静和静谧等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1. 和爱情相关的意义
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思念,尤其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它经常被用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浪漫关系,并且通常被描绘为一个美丽的女人。

月亮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一个人对爱人的思念和留恋之情。

2. 孤独和忧伤的象征
月亮也可以象征孤独和忧伤。

在夜晚,月亮总是独自一人悬挂在天空中,这个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一个人的孤独感或者思念爱人的难过之情。

3. 华丽和优雅的象征
月亮还常常被用来象征华丽和优雅。

月亮经常被描绘成一件华丽的艺术品,例如一枚美丽的珠宝或者一个精美的玉佩。

这种象征意义经常被用来描述优雅的女性或者让人想起华丽的宫廷文化。

4. 蓝色和纯洁的象征
月亮经常被描绘为一片蓝色天空中的一块白色纯洁的区域,这种象征意义让人想起天空和广袤的海洋。

月亮也经常被用来象征纯洁和无瑕的美丽。

月亮还被用来象征雅致和恬静。

它通常被描绘为一个静静地悬挂在天空中的物体,并且常常被用来表达一个人渴望平静和宁静的心情。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

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

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

中秋文化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月亮

 中秋文化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月亮

中秋文化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月亮中秋文化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月亮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天体,自古以来就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

而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亦常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人们对于中秋佳节及月亮的独特赞美和思念之情。

1. 月光如水,皎洁明亮中国古代文人常把月亮的光芒和形状描述为“月光如水”,形象地描绘了明亮的月光。

在《静夜思》里,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把月亮的明亮与思乡之情巧妙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孤寂与思念。

2. 皓月当空,寄寓美好祝愿月亮也常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宋代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他写道:“皓月当空,下面平铺着一片银海。

”这里的“皓月当空”表达了美好和祝福。

月亮的明亮和晶莹,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3. 明月伴人,情感满溢月亮常被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和亲情友情。

在《乡村四月》这首诗中,清代文人林则徐写道:“争渡,争渡,惟见月一轮。

”这里的月亮成为人们争相观赏和描绘的对象,体现了友情和团结的美好愿望。

月亮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美好,让人们对彼此的关怀和思念溢于言表。

4. 月色之美,心灵的寄托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用月亮的高度来比喻人们对完美境界的追求,表达了对理想和卓越的向往。

总结: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既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是一种丰富的情感载体。

古代文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对月亮的赞美和思念,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世间情感的珍视。

同时,月亮也成为了文人们心灵的依托,寄托了他们对理想和境界的追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也使得月亮在中秋佳节中具有了更加特殊的象征意义。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把月亮比喻成什么的诗句

把月亮比喻成什么的诗句
把月亮比喻成什么的诗句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因此在诗词中被比喻成很多不同的形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把月亮比喻成什么的诗句:
1.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把月亮比喻成白玉盘,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状和颜色。
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把月亮比喻成大海上升起的明月,强调了月亮的亮度和广阔。
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把月亮比喻成故乡的明月,表达了诗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故乡的思念之情。
4.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把月亮比喻成诗人的好友,强调了诗人与月亮的亲近和交流。
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把月亮比喻成一轮西沉的残月,衬托出江边的凄凉和孤独。
这些诗句通过比喻的手法,赋予了月亮更加丰富的形象和情感内涵,让人们对月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关于月的诗句和暗示性

关于月的诗句和暗示性

关于月的诗句和暗示性1.“月”具暗示性的诗句,及象征意义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3.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1)思乡或相思:(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的辩证发展.(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2.关于写月的诗句,及分类分析(明月:明月松间照(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清新秀丽,给人以愉悦美感。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沧海月明珠有泪(沧海月明泣泪成珠,以美景衬迹长管短攮的归痊害花感伤之情)冷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即冷心,桥虽在,时已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见痛惜之情,伤今怀古之意跃然纸上)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暗示曲声的感人)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谪居的郁闷心情,感慨)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哀愁,更觉蜀道之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透别后心境的凄清冷落。

曲折写出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被视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江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月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月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月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月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

在古诗中,月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寄托思念、描绘景象等,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1. 常被用来象征美丽、清秀、高洁的形象,如“皓月清辉”、“明月照前溪”等。

2. 月亮也被用来表达离别和思念,如“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3. 月亮还可以象征着寂静、幽深和孤独,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 在诗歌中,月亮也经常被用来描绘美好的自然景象,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中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但都与美丽、思念、孤独、幽深、清丽的形象相关。

通过月亮的描绘,诗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营造氛围,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月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月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

在古诗中,月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寄托思念、描绘景象等,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1. 常被用来象征美丽、清秀、高洁的形象,如“皓月清辉”、“明月照前溪”等。

2. 月亮也被用来表达离别和思念,如“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3. 月亮还可以象征着寂静、幽深和孤独,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 在诗歌中,月亮也经常被用来描绘美好的自然景象,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中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但都与美丽、思念、孤独、幽深、清丽的形象相关。

通过月亮的描绘,诗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营造氛围,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关于月亮的诗句及其意象

关于月亮的诗句及其意象

关于月亮的诗句及其意象1.关于有月亮意象的诗以下都是有月亮意象的近体诗:1《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旅宿》【唐】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7《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8《霜月》【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9《漫兴》一首【唐】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明月夜留别》【唐】李冶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13《江楼有感》【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14《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5《春夜》【宋】王安石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16《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月亮与中国古诗词的关系

月亮与中国古诗词的关系

月亮与中国古诗词的关系一月亮是美的象征,情的载体月亮也是祈祷“团圆”和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首先,我们心中“月”是美的象征。

月是美的象征,她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而且冰清玉洁的女性,永远那么可人地高悬于夜空之中,风情万种。

远在先秦时期,人们唱出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诗仙李白也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竹林空明、澄澈,在其间弹琴安闲自得,明月似友人前来陪伴,外景与内情自然融为一体。

所以,月亮是美的象征。

其次月是情的载体。

月亮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咏月诗历来为世人传唱。

月亮寄相思、祝福之情。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此句出自《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一诗,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倾诉,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

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诗人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象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信息。

李白在《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借头顶的明月,发出邀请,希望她带去自己对朋友真挚的惦念和祝福。

由此,“月亮”这一意象深入人心,明晃晃地闪在心头,引发我们怀人祝福之情。

二月亮寄托游子的思乡之愁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常常仰望夜空那一轮明月,思念家乡亲人。

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达了久离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王安石,夜深人静之时,唯见江心一轮秋月,恍然忆起家乡,油然感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千古流传,喊出远离故土的游子共同的心声,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象征意义的词语

象征意义的词语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象征意义的词:杨柳、蝉、月亮、草木、长亭、芳草、芭蕉、柳絮、梧桐、梅花等。

1、月亮: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3、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4、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5、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古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古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古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词月光是诗人心中酒的相思。

她情绪如练,长短不绝;她忽痛忽悲,欲歌欲涕。

那些描写月光的诗歌,甜蜜中都有一丝铭心的苦涩……咏月诗在中国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词,欢迎大家阅读!描写月亮的古诗词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最经典的非苏轼的《水调歌头》莫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最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爱的象征,美好的象征。

比如张若虚的《春花秋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自然的纯洁对心灵的纯洁。

比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古诗词中,月亮是一个常见的意象,被诗人们倾情地描绘与歌咏。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月亮充满了浓厚的神秘情感和无限的遐想。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月亮常常被描绘成一个美丽、寂静的形象,以及人们思乡、怀古、愁绪等丰富的情感。

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被用作表达伤感、思乡、离别等情感的象征。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以忧郁的笔触写出了他因兄弟离散而思乡的心情,月亮作为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的象征,表达出了他内心深处的凄凉与惆怅。

古代诗人也常常利用月亮来表达他们对爱情的喜悦、向往和无尽的思念。

代表作之一是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晚来天欲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欧阳修运用月亮来烘托出晚上天空的寒冷,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饮酒之欢乐的期待和向往。

除了表达情感,古人也常常将月亮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造成了一幅美丽如画的画卷。

明代文人杨慎的《临江仙·月明风静夜沉沉》中写道:“月明风静夜沉沉,卧看数峰影似云。

竹树影寒露溢地,长天一色鸟飞深。

”诗人通过对月亮、风、山水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浪漫情致的夜景画面。

在古代城市中的文人雅士常常借着月亮的存在,寄托他们的思想情感,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比如唐代白居易的《夜泊牛渚怀古》:“月没有人见,井阑只照沟。

”白居易借月亮之光来包含自己的思想,暗示他内心中追求理想而不被世俗所拘束的情感。

另外一个与月亮有关的主题是婉约诗,即女性诗人们借助月亮来表达他们的爱情之苦、思恋之情。

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月亮的描绘,诗人以自己敏感细腻的情感化身成了诗中主人公,表达了她因爱情而忧伤的心情。

总而言之,古代诗词中对月亮的描绘多种多样,无论是表达离别的忧伤,还是对爱情的追求,亦或是对自然景观的讴歌,月亮作为一个永恒的诗意对象,将情感与意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而忧伤——唐宋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2009-12-16 12:42先来吟诵几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佳篇: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当时明月照,曾照彩云归”。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无疑,月亮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也正由于诗人的情感观照,使这一意象在诗词意境的构造上显得如此美丽而忧伤。

这不禁使我常常会陷入对这一诗歌意象的沉思中:是什么原因诱使诗人们如此关注这轮亘古恒久的月亮?又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们如此惊人雷同的将月亮作为他们抒发生命情怀的寄托?月亮意象究竟承载了怎样的象征含义呢?一、“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

月缺月圆,月升月落,月亮是周期性变化着的,随着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时间和生命也在悄然飞逝,然而月缺了还有圆的时候,月落了还能再升起,而时间和生命呢?却只能是一去不再复返。

面对着这轮恒久的月亮,诗人们油然而生对岁月无情生命短暂的深沉感慨。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陈与义在对昔日旧游欢饮的追忆中流露出欢娱不在、青春易老、世事沧桑的感伤和悲叹。

其实在历史舞台上每个人都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相对于广袤无穷的宇宙和亘远永恒的月亮,诗人们越发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有限,人生无常,功业难成,历史兴亡……千古关情,异代同心。

于是,李白在“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抒发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深沉慨叹。

(李白《把酒问月》)张若虚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生命感悟,时光流逝,岁月难留,诗人也只好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喟然长叹。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这看似消极无奈的叹息中,亦传达出诗人们参透生命的人生智慧和个性精神。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超越和洒脱。

(李白《将进酒》)“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一种自勉和激励。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友爱人伦的深切思念。

亲情、友情、爱情,是现实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可有时又挡不住它的离去,只好一个人默默地思念。

因此,怀人伤别成了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月亮也就成了诗人们表达情爱遥寄相思的理想选择。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缠绵甜蜜的。

“当时明月照,曾照彩云归”是惆怅伤感的。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情深执着的。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是孤寂凄凉的。

(白居易《长恨歌》)“蹄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是悲怆痛心的。

(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愁苦真挚的。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人尽管说:“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可是,诗人们还是自然地把月亮与情爱联系起来,这也许与嫦娥奔月的凄美神话不无关系。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把酒问月》)嫦娥的孤独、寂寞、凄凉、忧伤,使诗人们看到月亮时也常会顾影自怜,并想起身处异地的亲人、友人、恋侣。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们似乎又从这纤尘不染的月光中寻找到一种情感的对应。

所以不管是在满月朗照的银辉下,还是在残月闲挂的寒光中,诗人们都愿向着这轮孤月默默地倾吐满腔的情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真挚炽热的情爱化作美好的祝愿交付于明月,明月也便成为这份深情厚谊的最好见证。

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故国家园的深厚依恋。

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依赖衍生出对土地深厚的依恋性。

而且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伦理思想,即追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团圆、追求对故土家园的固守,已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因此历代文人也便表现出强烈的重土意识和回归意识。

明月在形体色彩上给人以完整、圆满、皎洁、纯粹的完美感觉,成为诗人们离乡别国渴望回归渴望团圆的精神家园,于是,月亮也就成了他们抒发思乡之情的媒介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连飘逸潇洒向往游侠成仙的李白都难免乡恋乡愁,又何况别人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更可悲的是,宋人的背井离乡出于异族的欺凌,而非自愿。

眼见京都沦陷,自己的故土家园遭到异族的侵略和践踏,不幸的词人怎能不痛心疾首、怆然泪下呢?词作中的故国家园之思也就更多了一份凄楚和悲凉。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人亲临被金兵劫掠后的古城扬州,眼前的惨败景象使词人不禁潸然落泪,在今昔对比中抒写了黍离之悲。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文天祥《酹江月·水天空阔》)“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乾坤能大》)文天祥极豪壮,一腔难忘故国、至死不渝的赤胆忠心真是明月可鉴。

而一度追随文天祥参与抗元斗争的刘辰翁,则在宋亡不仕的隐居生活中默默地怀念过去的岁月,并对“海上”抗元斗争流露出向往关切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明月。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柳梢青·铁马蒙毡》)四、“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对羁旅迁谪的幽幽咏叹。

在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历程中,羁旅与迁谪的体验是相当普遍的。

当一个士子还没有功成名就时,他不得不告别心爱的父母或妻子,踏上漫漫的求宦之路。

当一个士子沉沦下僚的时候,他又不得不转徙各地,象蓬草一样听凭命运的拨弄。

穿越时空的隧道,透过诗词的铅幕,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风尘仆仆的身影,感受到他们疲惫沉重的心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轮西沉的秋月映衬出诗人羁旅漂泊的困顿、孤凄与愁苦。

(张继《枫桥夜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月亮的阴、晴、圆、缺又暗合了他们羁旅迁谪生活的磨难与痛苦。

月亮意象也便承载了诗人们抒写羁旅愁怀和迁谪之思的丰富内涵。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秋意渐浓的夜晚,难以入眠的词人登高望月,心中充满了羁旅的惆怅,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滴滴的相思泪。

词人的羁旅之感、迁谪之思又往往与乡愁、怀人、伤时融合在一起。

“夜寒霜月,飞来伴孤旅。

还是独拥秋衾,梦馀酒困都醒,满怀离苦。

”(周邦彦《解蹀躞·候馆丹枫吹尽》)在阴冷的候馆里,只有寒冷的霜月陪伴,词人独拥秋衾,在梦和酒都醒之际,便剩下满怀的离愁了。

而一生天涯沦落,遭遇坎坷的柳永更是在他的词作中抒写了这种苦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

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柳永《戚氏·晚秋天》)面对这生活的磨难,人生的低谷,诗人们亦有着别样的表达。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里的月亮是让人趋于宁静淡远、超脱旷达的,然而谁又能说这份幽独和洒脱中不透着贬谪转徙之苦呢?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对边塞征战的凄婉哀怨。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南北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南北朝·王褒《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隋·卢思道《从军行》),唐宋之前古诗人早就把“关山”与“明月”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乐府古题要解》里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高悬夜空的明月能够跨越时空距离,无论是戍守边疆的征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他们在相思相忆却难相见时,只能把满腹的离愁幽怨寄托在千里相共的明月身上了。

所以明月意象又蕴涵着边塞征战的凄婉哀怨,尤其在唐诗的创作中有着更为丰富的表达。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王维《陇头吟》)“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的《闺怨》)无不是这种凄婉哀怨情绪的啜泣诉说。

盛唐时期诗人们又发展了边塞诗,赋予其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的明朗壮阔,“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可是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一份悲凉和哀婉。

与唐朝相比,宋朝无疑显得太柔弱了,两宋最终都是在外族的侵凌下而灭亡。

在这种积贫积弱的时代,仅存不多的宋代边塞词在抒写边塞军人的苍凉意绪外,更融入了一腔爱国激情。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一轮明月从南山上升起,多情地把它的光辉照到北方的沦陷区,被迫分离的南北同胞“千里共婵娟”,北方人民盼望着宋军收复失地,就连长安城里的“灞桥”“ 曲江”胜景都盼着宋军快快回来。

词中寄寓了词人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的报国之志。

总之,是月亮给了诗人以美妙的艺术灵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创造了唐宋诗词不朽的艺术生命。

而诗人的情感观照又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多情,使月亮意象在诗词意境的构造上显得美丽、忧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