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历史时期的中原地区
中原地域称谓的由来及其地域范围的嬗变
![中原地域称谓的由来及其地域范围的嬗变](https://img.taocdn.com/s3/m/96bb0d6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b.png)
中原地域称谓的由来及其地域范围的嬗变王兴亚【摘要】“Zhongyuan” is a long-established name,and it is in a wide use. Its continuity in geographical scope,stability in core district and importance in geographical position have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Because it is neither a state name nor 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it does not have a clear definition or a fixed special indication. “Zhongyuan” is a co-name of “zhong” and “yuan”. It originat-ed from the Three Kingdoms,and its connotation has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At last,its mean-ing has changed from the singular to the polysemous. “Zhongyuan” i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i.e.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ts unrivalled natural conditions enabled it to stride forward at the earliest to farming civilization. Thus,“Zhongyuan culture” has become a strong culture,and had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areas,and even Chinese civilization.%地名中原,由来已久,且长期为人们广泛使用。
中国古代史隋朝
![中国古代史隋朝](https://img.taocdn.com/s3/m/0e1ecb2b55270722192ef75d.png)
二、隋初的政治与经济:
(一)、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反对阶级压迫 和民族压迫的共同斗争,促进了各民族的 大融合。进入中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接 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先后走 上了封建化的道路。汉族同时也吸取了少 数民族的长处,大大丰富了自己的经济文 化生活。在各民族大融合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隋朝,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 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气象,对以后 的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讲授提纲: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二、隋初的政治与经济 三、隋朝的科技文化成就 四、隋朝的民族关系 五、隋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经济 六、隋末农民大起义与隋朝的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东汉以后,封建割据实力伴随着豪族地主 阶级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断的增长之中, 但与此同时,统一的大趋势也发挥着越来 越强大的作用。魏蜀吴三国鼎立结束了东 汉末年(184)以来战乱不止的局面,但 天下趋于分裂,到西晋(265)才实现了 统一。但西晋腐朽的统治,又使中国陷于 分裂战乱之中,这种局面一直到隋朝统一 全国才告结束。
第十章 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提要:隋朝从581年杨坚建国到618年隋炀 帝在江都被杀,前后仅存在37年。隋朝的 历史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开皇元年 (581年)到大业六年(610年)是隋朝的 发展和强盛时期;从大业七年(611年)至 大业十四年(618年)是隋朝的衰亡时期。
隋文帝代周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 改革,使封建国家得到振兴。589年隋灭 陈,从而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 的分裂局面,再建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由 于隋文帝政治经济改革的成功,推动了社 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有了惊人的增长, 国内各族的联系也有所加强,封建国家出 现了空前的繁荣富强的局面。
地理空间结构与古代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分布
![地理空间结构与古代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b30af5db240c844769eaee7d.png)
抓住共相的同时 , 却会忽略不同地区的独特面相 , 区 域 中心城市的区位分布规律与地理空间结构之间的 复 杂关 系 也就 不会 被充 分认 识 。本 文拟 以 中原地 区 ( 具体 以今 河南省辖 区为 主, 兼及周边各 省部分地 区 ) 考察 中心 试做 探究 。 为
中州学刊 2 1 年第 3 01 期
与山西高原的显著分界。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 之 间 , 分布着 一 条 由低 山 、 陵 、 还 丘 山间 小 盆地 构 成
的狭 长 过 渡带 , 过渡 带 的东部 边 缘 为海 拔 20米 左 0 右 的 山前 台地 , 2 宽 0里左 右 。东汉 以前 因华 北平 原 上湖 沼洼 地很 多 , 河 又 常徙 常 决 , 通 困难 , 这 黄 交 故 条 山前 台地 , 自远 古 时 即 为从 幽 燕 南 下 穿越 华 北 平
一
流南距岱山为三齐; 夹右碣石为北燕 ; 自南河下流 , 北距 岱 山为邹 鲁 ; 涉 江 淮 为吴 越 ” 南 ㈤。 因雄 踞 “ 天
下之 中 ” 中原 地 区有 “ 连淮 鲁 、 接 秦 晋 、 络荆 , 东 西 南
襄、 北拱燕 赵” 达 四方 的功能 , 通 这与其 内部 因山 脉、 地、 谷 河流 等 因素 的分 隔作用 而形 成 的微观 地理
原 时的大 道所 在 。
交, 构成 中原 地 区地 理空 间 的基 本 结 构 , 十 ” 即“ 字
形结构 , 这种基本结构与 中原地 区作为“ 天下之 中” 所 具有 的宏 观地 理 空 间特 性 是 一 致 的 , 同时 也使 中
中原王朝的崛起与经济变革
![中原王朝的崛起与经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1c2df89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6.png)
中原王朝的崛起与经济变革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域,因为这里是许多朝代的中心地带。
中原王朝的崛起与经济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对整个亚洲地区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因为历史上,中原地区是许多朝代的发源地。
从遥远的商朝开始,中原地区就成为了许多朝代的中心,如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等。
这些朝代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而且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也有重大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中原地区的发展始终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许多城市,如西周的洛阳、古代魏京和东周的邺城(邺城位于今天的河北南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在宋代,中原地区的城市规模已经非常大,如东京洛阳、南京扬州、杭州和苏州。
这些城市不仅是商业和交通的中心,而且也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在经济方面,中原地区的发展也始终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商朝开始,中原地区就有大量的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铁器制造技术非常先进。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铁器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顶峰,甚至可以制造出鸟雀矫、龙泉剑等工艺品。
在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的纺织和制瓷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文化方面,中原地区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开始,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文明的核心。
在东周时期,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到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如荀子和墨子。
在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学和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总的来说,中原王朝的崛起与经济变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这些朝代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而且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亚洲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原、关中、陇右、辽东…必须了解的这些古地理区划的名称
![中原、关中、陇右、辽东…必须了解的这些古地理区划的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3a92bfc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2.png)
中原、关中、陇右、辽东…必须了解的这些古地理区划的名称我们现在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等七大地理区划.我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地理区划。
这些古地理区划名称不仅经常见于文学作品,至今人们也还喜欢用古地理区划名称来称呼自己的家乡,比如巴蜀、荆楚,但很多人对于这些古代的地理区划不太了解。
以下就是我国常见的十一个古地理区划的名称。
①中原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时代。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的中的原野',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西汉、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中原所指地方,大致相当于如今的河南省全境、安徽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等地区。
②关中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大中原区的形成,这里成为我国远古时代重要的区域并非偶然
![大中原区的形成,这里成为我国远古时代重要的区域并非偶然](https://img.taocdn.com/s3/m/0d28a00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0.png)
大中原区的形成,这里成为我国远古时代重要的区域并非偶然有时候,徜徉在浩若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会迷失自己。
很多历史人物总是不断出现在梦中。
梦醒之后时常有些许的怅然在心头萦绕,竟然久久不能释怀。
亘古未变的四季轮换,沧海与桑田的变迁中,我们与千万年前的祖先共享着同样的朗月清风,朝云暮雨,是否有过同样的遐想与对未知的迷惘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
在陈子昂悲天悯人的忧思中,我们将时间拉到7000年前,那个充满着原始困惑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艰苦的生命轮回中谱写了怎样的乐章。
上篇文章我们对裴李岗文化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讲述。
这个被学界称为'裴李岗时代'的考古文化在'嵩山圈'生根发芽,经过两千年的岁月洗礼,不仅自己成长为一颗耀眼的明星,同时其光芒也在古人的不断迁徙中,照耀着整个中华大地。
我们今天将目光定格在'嵩山圈'的西边,晋陕豫交界区,我们称之为'华山圈'。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里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
嵩山圈地貌示意来自远方的诱惑,其实并不遥远。
我们无法清楚地了解到七八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进行交流的,也无法知道,在那个蛮荒的年代,在生存的压力下迁徙到远方的古人,是否有人能够将远方世界的信息反馈给故地的同族们。
但有一点想必可以确认,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群的不断融合与分流,曾经在一起与大自然抗争的那群人,他们的后代最终成为了完全陌生的族群。
祖先的古老记忆或许只不过是一些无法连贯起来的碎片,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演化成那些美丽的传说。
就是这样一群人,怀着对远方的向往,他们背井离乡,于8000多年前,翻过茫茫的大山,沿着奔腾的大河,来到了这片广阔的平原。
这里有比故乡更加厚实的黄土,松软颗粒状的黄土层,对于手持原始石器的古人来说,非常容易耕种,同时具有完美的'自我加肥'特性的黄土地对于刚刚进入农耕生活的古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随着学界称为'仰韶温暖期'的到来,强劲的季风携着丰富的雨水让整个地区变得异常温暖和湿润。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原地区PPT课件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原地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d26fe4a6c30c2258019eb6.png)
4.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长 治东出安阳、邯郸的要道,今邯长铁路、公路大致依此道而筑。
5.井陉:又名土门关,在河北井陉县井陉山,今有石太铁路、 公路通过。
6.飞狐陉:又名飞狐口、望都关,在今河北涞源县北和蔚县 南,历代都曾设重兵防守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偷袭。
最早形成、使用最频繁的道路是沿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
孟津—怀庆—新乡—彰德—邢台—保定—涿州—北京
平原中部道路:
北京—固安—雄县—河间—清河—馆陶—大名—濮阳—长垣—开封 (唐、五代、宋辽时期北方势力常选择这条道路南下,因此设置了“河 北三关”:雄州瓦桥关、霸州益津关、信安军淤口关,以加强防御)
四、中原的运河
第2页/共28页
1、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
• 由于流水的下切作用,黄土高原在长期的侵蚀下形成了塬、梁、 峁的独特地貌:目前较大的塬有董志塬(庆阳,天下黄土第一塬)、 洛川塬等。梁、峁是陇东、陕北和晋西北最常见的黄土侵蚀地貌。
第3页/共28页
2、黄淮海平原的堆积 • 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在远古时代是一个海湾(海水可抵达今三门峡附
第10页/共28页
第11页/共28页
四.河北
简称冀,源于禹贡之冀州。别称燕赵(大地)。 河北北部为燕山山地,西部为太行山山地,其余基本都属于华 北平原。太行山东麓从北到南,在河流出山处形成北易水、唐河 等洪积扇及滹沱河、漳河等洪积—冲积扇,这里地势比较平缓, 土层深厚,有常年流水的河流,适于发展灌溉农业,因此河北省 境内大多数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和历史较长的城市都分布在太行山 东麓的众多冲积扇上。海拔50m是冲积扇和洪积-冲积平原的结 合部,是潜水溢出带,再向下的平原中部是历史上黄河和各条出 山河流经多次迁徙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间洼地或 湖泊沼泽,在人类早期不适于生存、开辟道路或建造城池,所以 华北平原地区最早形成的南北交通大道基本沿着太行山东麓50m 等高线排列,重要的城市也建址在这条道路沿线。
中原王朝的兴衰演进
![中原王朝的兴衰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c05082b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b.png)
中原王朝的兴衰演进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数千年来,中原地区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王朝,它们的兴衰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中原王朝的兴衰演进为主题,探讨其中的历史变迁和原因。
中原地区作为中国的核心地带,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各个王朝争夺的焦点。
最早的中原王朝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这些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起源于蓝田的统治中心,实施着君主制度,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制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王朝的兴盛也常常伴随着衰落。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族入侵。
历史上,中原地区频繁遭受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如匈奴、蒙古、女真等。
这些游牧民族凭借其骑兵优势和军事战术,对中原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例如,宋朝时期,金朝的入侵使得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除了外族入侵,中原王朝的兴衰还与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统治失职有关。
一些王朝在统治的初期能够兴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者的贪婪和荒淫导致了政权的衰落。
例如,明朝后期的内阁大学士魏忠贤在朝政中贪污腐败,导致了明朝的衰落和满清的入侵。
此外,经济衰退也是导致中原王朝衰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但随着政治混乱和战争频繁,经济逐渐衰退。
在农业生产方面,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常年征战导致农田荒废,粮食产量减少,人民生活日益艰难。
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中原地区的繁荣也常常受到战乱的影响。
例如,五代十国时期,战乱导致商业破坏、商路断绝,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重大打击。
然而,中原王朝的兴衰演进并非一味的循环,其中也有一些王朝在困境中迎来了转机。
例如,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通过改革开放、吸纳外族人才和加强军事力量,重新巩固了中原地区的统治。
宋朝也在北方辽金的威胁下,在战略转移和外交手腕上保持了中原地区的稳定。
这些王朝的成功经验给后来的王朝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而言之,中原王朝的兴衰演进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
![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31e9a17148d7c1c708a145a1.png)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
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中原一词专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
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间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中原地区了。
编辑。
我们先来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词语。
《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兽的数量之多。
《诗经·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是描写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
春秋时期,中原一词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句践在会稽之围解除后,向百姓谢罪时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国语·越语上》)这里是说因战争使百姓死后尸骨暴露在原野。
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后,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在与吴国作战时,面对吴军一日五次挑战,越王准备答应时,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
”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
战国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况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之语。
这里虽然是教统治者如何治国,但观作者之意“中原”在这里显然是原野之意。
《孙子兵法·作战篇》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这里的中原也不是指中原地区,中是中心之意,原是原野之意,泛指国内农业发达的中心地区。
《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云:“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
地理空间结构与古代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分布
![地理空间结构与古代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70795dd52cc58bd63186bd24.png)
地理空间结构与古代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分布摘要:中原地区位居“天下之中”,因地貌因素的作用在微观地理空间结构方面所形成的“十”字形结构,对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所有的中心城市中,除了两汉时期的宛以外,其他全部分布在中原地区的空间结构纵线与结构横线上,并且距离两者的交点不远。
这是因为两条结构线的交点及其附近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优势,而且与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水运网络的中枢点相契合,同时也是中原地区交通区位纵线和横线相交的交点所在。
关键词:中原地区;地理空间结构;区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作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人类聚居体,其诞生、发展以及衰落都与区域空间形势息息相关,清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曾说:“天下之形势,视乎山川;山川之纟包络,关乎都邑。
”①对此问题研究最具有宏观理论色彩的施坚雅则认为,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在大的流域盆地内,区域中心城市多位于区域内近河低地的中心。
②施氏从宏观视野出发,自然有利于对中国各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分布规律进行总体把握,但在抓住共相的同时,却会忽略不同地区的独特面相,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分布规律与地理空间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不会被充分认识。
本文拟以中原地区(具体以今河南省辖区为主,兼及周边各省部分地区)为考察中心试做探究。
一、宏观地理空间特性与微观地理空间结构在古人的视野中,早在西周初年,洛阳就被认为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春秋末期,位于今山东西部的“陶”被认为是“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其后中原地区被视作天下之中的区域范围逐渐扩展。
战国时,“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
西汉时则“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③北宋以后中原地区在人们头脑中已有“天下之中”的宏观地理空间特性,“中州居天下中……于天象则弘农分陕,为两河之会,自陕而西为秦凉,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之曲为巴、蜀……西距外方、大伓,北济南淮、东达巨野为宋郑陈蔡;河内及济水之阳为邶、卫;汉东滨淮阴为申、随……北纪东至河北为邢、赵;南纪东至南河南为荆楚;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南涉江淮为吴越”④。
拓展任务争夺中原
![拓展任务争夺中原](https://img.taocdn.com/s3/m/71c6601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1.png)
拓展任务争夺中原引言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争夺这片繁华富庶的土地历来是各方势力的共同关注点。
本文将探讨拓展任务争夺中原的历史背景、主要参与势力以及影响。
历史背景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吸引了众多势力的目光。
早在古代,中原地区就成为了诸多王朝的政治中心。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政治、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原地区也一直是争夺的焦点。
主要参与势力1.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多个封建王朝通过征服中原地区,取得了对中原的统治权。
其中最著名的有商朝、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
这些王朝通过武力征服和巩固统治,让中原地区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2.民族势力除了封建王朝,还有一些民族势力也曾争夺过中原地区。
例如,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族等民族纷纷入侵中原,建立了临时性的政权。
另外,辽、金、元等民族政权也成功统治过中原地区。
3.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农民起义也曾对中原地区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黄巾起义、白莲教起义、红巾军起义等。
这些起义往往由农民组织起来,对封建统治展开反抗,一度摧毁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
影响1.政治影响中原地区的争夺对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势力的掌握意味着中央政权的更迭,也影响到地方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争夺中原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和政治格局的变化。
2.经济影响中原地区是中国的粮仓,也是经济中心。
拥有中原地区意味着能够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交通优势。
争夺中原地区的势力通过掌握中原,能够在经济上获得巨大利益,增强自己的实力。
3.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儒家文化、汉字文化等重要文化传承都起源于中原。
不同的势力争夺中原,往往会带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影响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
结论拓展任务争夺中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从封建王朝到民族势力,再到农民起义,不同的势力都曾争夺过中原地区。
争夺中原地区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原城市群发展发展历程
![中原城市群发展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886aac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4.png)
中原城市群发展发展历程中原城市群是指围绕河南省中部城市郑州为核心,以洛阳、开封等城市为节点,形成的区域性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之一。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洛阳作为魏国的都城,成为当时东亚的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逐渐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北宋时期,洛阳和开封成为两个繁盛的都市,分别是北方和南方的政治中心。
中原地区的发展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近代以后,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经历了起伏和变革。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原地区曾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原地区成为全国工业化的重点区域,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用于工业建设。
许多重要的国有企业在中原地区建立,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改革开放以后,中原城市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中部的重要交通枢纽,郑州成为了中原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物流和交通中心。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使郑州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空港经济区。
此外,中原地区也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原城市群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如今,中原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相互联结,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中原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中有一定的地位,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为河南省和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总结起来,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起伏和变革。
改革开放以后,中原城市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中心。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为河南省和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将为当地和全国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中原分裂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中原分裂的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b26c4a7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5.png)
魏晋南北朝中原分裂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整个中国大地被分裂成多个政权互相争斗的局面。
其中,中原地区成为了各个政权争夺的核心区域。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中原分裂的时代。
一、政治篇在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分裂主要体现在多个政权的兴起和争夺上。
首先是西晋灭亡后,魏国自晋都洛阳迁都到许昌,建立了魏朝,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
不久之后,司马炎篡位建立了晋朝,使中原地区进一步陷入混乱。
除了魏朝和晋朝,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割据政权。
其中,山东半岛的齐国、江南地区的吴国、西南地区的成汉国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这些割据政权对中原地区的统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导致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权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二、经济篇在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的中原地区分裂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
分裂的政权之间相互争斗,频繁的战争破坏了中原地区的农田和基础设施,导致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受到重大影响。
除此之外,政权之间的封建割据也导致了贸易的不畅,使得商业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同时,中原地区的分裂也造成了税收的混乱。
各个政权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来维持军队和官僚机构,以稳定自己的地位。
这导致了中原地区的农民和商人被高额的赋税压榨,使得他们无法获得应有的利益。
三、文化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分裂也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冲击。
在这个动乱的时代,文人墨客纷纷离乡背井,流亡他地,导致了中原地区的文化繁荣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同时,各个政权之间的争斗也使得文化交流困难重重,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停滞不前。
尽管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地区仍然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人学者。
他们通过他们的创作,记录了这个动荡时期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结语魏晋南北朝中原分裂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不断的被各个政权争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重大影响。
中原地区何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区
![中原地区何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区](https://img.taocdn.com/s3/m/ada896f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6.png)
中原地区何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工作全面展开,为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实物资料。
新世纪以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动下,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国文明起源理论,已普遍为中外学术界所接受。
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处核心地位和所发挥主导作用,已基本上成为中外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的一致共识。
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在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中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竺可桢先生认为,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气候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
春秋时期,竹子、梅树等亚热带植物在《诗经》《左传》中经常提到。
蒙文通先生曾提出“古代河域气候有如今江域”说,并从古代川流、湖泽、气候、物产、土质等方面推断,“古时南方实未若北方之宜于人生”:“河域支渠纵横,往来极便,江域以水盛辽阔,反障交通。
南方土质涂泥,北方多宜稻麦。
”《禹贡》兖、青、徐、豫诸州“乃当时气候最适宜之地。
”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
中原地区是全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在唐代中期经济重心南移之前,中原和关中地区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洛阳、开封长期是全国的水陆交通中心,便利的水陆交通,促进了中原地区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的发展,洛阳、宛、郑曾是古代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汉唐时期的洛阳、北宋时期的开封,是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都会。
古代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在气候异常的低温、干旱、洪涝时期,较之于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等地区,中原地区受自然灾害危害的程度较小。
王巍先生曾指出,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气候环境异常、灾害频发的洪涝时期,黄河中游地区地势高低错落,沟壑纵横,一般的洪水不会对人们构成太大的危害。
与长江流域渗水性差的黏土不同,黄河中游地区属于黄土地带,土壤渗水性较好,洪水退后,农业生产可以较快地得到恢复。
此外,黄河中游地区水位较低,粟、黍等旱地作物对抵御低温、旱涝能力比水稻强,农作物多样化等,使得华夏集团在气候异常面前,免遭劫难,持续发展。
中原王朝的兴衰史
![中原王朝的兴衰史](https://img.taocdn.com/s3/m/b90036e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7.png)
中原王朝的兴衰史中原地区,素有“华夏之源”之称。
从古代起这里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许多的文化和王朝,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中原王朝。
一、中原王朝的起源中原王朝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夏朝。
玉皇大帝传位给尧时让舜处理政务,舜之子禹利用水利治理黄河流域,创立了夏朝,实行宗法制度,中央集权,成为中国王朝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夏朝之后,商朝便登场,其实质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商王献给神的牺牲礼仪,颇具中国文化的原始特点。
商朝的正常维持与分裂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已经确认存在的王朝之一,在商朝时期,出现了不少神话传说、史书明确记载等众多文献资料。
商朝的创立,成立之初没有局限于黄河流域,而且在其后期发展出现了明显特征。
在商朝贞正时期,它由政、军、民三方面统治构成。
商王是政府最高领袖,居于中央,立国号为“商”,被称为“商君”或“商王”,并且商王时期的王陵、遗址、王都建筑址等,已经成为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
商朝的正常维持了一段时间,但是在战争、自然灾害和其他问题的侵袭下,商朝开始逐渐解体。
大批的少数民族受到商朝削弱的影响而日益兴起,王权逐渐脱离老百姓的控制,到后来,各个领地转化为少数民族和其他城邦个体的领域。
二、中原王朝的繁荣盛世中原王朝的再度兴起,一般是指公元前221年。
这时,秦国的秦政权正式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国王政兴国后,便开始积极开拓土地,削弱各个地区的力量,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收复了六周围的战略要地。
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制度,将全国的称呼统一为中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统一思想、统一宗教、统一文字”等一系列措施,为中国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朝虽然统一了中国,但是其时间过短,苛政薄禄、暴政扩权等问题还是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此后,起义爆发,西汉升起。
汉朝西汉的成立标志着新的中原王朝的兴起。
刘邦发动了农民起义,成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当他登上宝座后,将首都迁至洛阳,并称自己为“汉王”。
曾老说的中原地区是哪里
![曾老说的中原地区是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a606043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d.png)
曾老说的中原地区是哪里在大河中下游的沿河川盆地、峡谷、大平原及其附近的丘陵坡地,号称膏壤沃野,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不少的氏族部落不断开发了这些地方,经营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因而这一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中心地区,通称为中原。
那么中原地区具体在哪里?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区。
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出现这一转变的呢?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
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间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河南地区了。
先来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词语。
《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存有。
”这里的“中原”就是指“原中”,作者在这里叙述原野之中野兽的数量之多。
《诗经·小雅·小宛》曰:“中原存有菽,庶民采之。
”就是描绘民众在原野中栽种豆子。
春秋时期,中原一词仍存有原野之意,越王勾践在会稽之围中止后,向百姓请罪时说:“寡人无人知晓其力之严重不足也,而又与大国谓雠,以曝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国语·越语上》)这里是说因战争使百姓死后尸骨暴露在原野。
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后,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在与吴国作战时,面对吴军一日五次挑战,越王准备答应时,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
”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
战国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况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之语。
这里虽然是教统治者如何治国,但观作者之意“中原”在这里显然是原野之意。
在春秋时期,中原一词已经开始存有中原地区的意思发生。
中原五省和东南五省,代表的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和衣冠南渡
![中原五省和东南五省,代表的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和衣冠南渡](https://img.taocdn.com/s3/m/e8c1842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8.png)
中原五省和东南五省,代表的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和衣冠南渡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原五省和东南五省应当说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地区,甚至可以分别代表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北方和南方。
中原五省,指的是秦晋冀鲁豫――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
东南五省,指的是苏浙皖赣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
三秦、三晋、燕赵、齐鲁、中州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最初的舞台。
上三代以地理位置而言,夏朝居中,商朝在东,周朝在西,而三朝的更迭与后世的改朝换代并不完全相同,其取代的是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封邦建国”的封建制是当时的主要模式。
东南五省,最初是百越与楚文化的交汇区,狭义上的江南――苏南浙北则是核心。
1,秦汉秦汉,是我国的第一次大一统,也是华夏文明扩展至整个阴山~长城以南的时期。
汉末三国,统一于西晋。
可是,西晋却担不起大一统王朝的重任,八王之乱及其由此引起的永嘉之乱导致了我国历史上最漫长的大分裂时期――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随之而来的就是华夏族的第一次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指的是中原世家大族的集体南迁,而当时的迁徙之地就是以南京为中心的东南地区。
衣冠南渡至江南,五胡内迁于中原,这便是南北朝。
不过,此时的中原五省与周边相比依然有着强大的经济文化优势,于是鲜卑融于华夏,北朝统一南朝,我国的第二次大一统时代――隋唐时期得以建立。
2,隋唐隋唐,依然以中原五省为核心,一如当年的秦汉时期。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么就是江南作为帝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崛起,同时东北地区的契丹、奚、靺鞨开始在唐朝的影响下崛起,他们将在唐朝灭亡之后影响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导致了华夏族的第二次衣冠南渡,之后,当北方混战不休之时,南方虽然也是割据政权,但相对平和。
唐亡之后,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党项人建立了西夏,赵匡胤建立了北宋,天下三分。
靖康之乱,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同时也是我国的第三次衣冠南渡,这一次北方人选择了杭州。
于是,南京和杭州成了整个吴语区的两个语言孤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历史时期的中原地区古代的中原就是古籍上所记载的“中土”、“中州”,是相对边疆地区而言的。
中原这个地理概念,也有一个变化过程。
在殷商以前,中原主要指今河南的北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范围逐渐扩大,大体上包括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及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原地理概念大体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范围相近,大致北起太行山南麓,南至大别山和淮阳山地,西起崤关、函谷关,东到大海。
第一节古代中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一、地理环境华北平原的面积大约为26.2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三大平原之一。
这片广阔的肥田沃土,为我国古代的原始农业、牧业,提供了无比优良的场所。
因此,在这里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华夏文明。
关于华北平原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大约距今1.3亿年以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运动。
西部的太行山、吕梁山等隆起上升,而东部的地壳陷落下降,被海水浸没。
当时海水直浸到太行山麓。
大约距今7000万年左右,地壳又发生了一次造山运动,即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
西藏自治区部的山地再度上升,东部的地壳继续下沉。
这样,山东丘陵便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上孤岛。
后来,由于黄河、淮河、海河等水系带来的大量泥沙在现在华北平原一带沉积,经过几千万年的“填海造陆”,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广阔的华北平原。
在地形上,除山西高原和山东丘陵外,是一望无际的广大平原,即华北平原。
在华北平原的东部有山东丘陵,又称鲁中南山地。
我国古代的五岳之一——东岳泰山,它位于山东丘陵的西北部,主峰在泰安城北,海拔1324米,其周围的平原海拔高度多数都低于100米,其中二分之一以上不到50米。
泰山平地崛起,山峰挺拔,高出四周达1200米以上,显得格外高大雄伟。
孔子当年登泰山时就产生过慨叹: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登泰山时也曾发出慨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气候上,据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古代的典籍记载,华北平原的古代气候也比现在温暖湿润。
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华北平原的气候相当于现在的亚热带气候,即今天长江流域的气候,甚至更南地区的气候。
据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证明,3000多年前的安阳人,播种水稻的初始日期相当于现在的阳历3月,比现在早1个月。
武丁时代的一块甲骨文记载,当时打猎,曾获得一头大象。
发掘殷墟时,也曾发现大象的遗骨。
从典籍《尚书·禹贡》上看,称现在的河南为豫州。
豫在象形字中,是一个人手牵着一头大象。
《吕氏春秋·吕乐》中也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这些事实都可以证明,当时河南地区是产象的。
象不仅作为人们的家畜饲养,而且行军打仗,还出动象队。
象是一种怕寒动物,它必须栖息在四季都比较温暖湿润的地方,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保证它体大、食量大的食物来源。
目前,我国大象分布的北界约在北纬240左右,而古代的安阳在今北纬360左右的地方。
这说明黄河流域在当时是处于亚热带环境的。
古代竹的分布也可以证明3000多年前的华北平原的气候。
在山东历城县两城镇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中有炭化的竹节存在。
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印刷的竹的花纹。
特别是周代的官方文书,最先是铭刻于铜上,后来又书之于竹简。
在记载当时衣、冠、各种器皿、家俱、书籍和乐器的文字中,许多都带有“竹”字头,说明是用竹类制作的。
从这些事实上可以断定,竹类的生长当时在黄河流域是相当普遍的,而现在竹类的分布已退至江南。
总之,古代的中原地区,从自然环境来看,地势低平坦荡,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动物种类繁多,很适于古代人们的原始牧业、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因此,这一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二、历史变迁1、先秦时期的中原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有一段是用神话和凭借想象来解释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即神话传说时代。
我国古代关于天地起源的第一个神话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
据传说盘古死后,头朝东,脚朝西,躺在中华大地上。
于是,头部形成了山东境内的东岳泰山。
双脚脚趾朝天,构成了陕西境内的陡峻的华山。
肚子高挺,变成了河南省境内风景秀丽的中岳嵩山。
左臂便形成了湖南境内1的重峦叠嶂的南岳衡山。
右臂使形成了山西北部的北岳恒山。
以后女娲氏用黄土捏造了人类。
这样,我国人民便有了“三皇五帝”的祖先。
有人称: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为三皇,也有人称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
伏羲氏,传说他教人结网捕鱼、打猎、熟食及蓄养牲畜等。
他还制造了“八卦”,为人们占卜记事。
《通志·都邑略》:“伏羲都陈,宛丘是也”,宛丘在今河南淮阳,位于河南颖水中上游地区。
这里有传说的太昊陵,即伏羲陵,又称人祖庙。
墓地很大,长405步(约622米),广270步,(约414.7米),占地5顷40亩。
前有“统天殿”,后为太昊陵。
陵前有挂画台,陵后有蓍草园(占卜用的蓍草)。
神农氏,传说他是个“勇尝百草,教民农耕”,并制成了犁、镰等农具的英雄。
从此传说来推断,这可能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开始。
神农氏曾先都陈,后迁鲁(山东曲阜)。
曲阜位于泰山南侧,有泗水从此流过,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
黄帝,传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姬姓名轩辕。
他曾教人们修盖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
同时为了便利于黄河两岸的交通和平原地区的运输,他创造了舟车。
他还命令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并叫他的臣子大挠创造“甲子”记时法。
这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已开始文明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黄帝初都有熊,后迁涿鹿。
有熊在今河南新郑,涿鹿在今河北西北部的涿鹿县东南。
《通志·都邑略》记载:涿鹿“控西山之险,据上游之势。
北通上谷,俯视关南”,其地理形胜十分优越,为北京的肘腋要害之地。
传说黄帝当时就占有这种有利的地势,在其东南的阪泉(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另说在今山西运城县盐池)曾和炎帝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最终战胜炎帝,实现了炎黄二族的合并。
以后又同九黎族的首领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最终爆发了涿鹿之战,结果又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
于是,黄帝就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英雄人物,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关于涿鹿,也有人认为“浊陆”,即古代河水、济水之间为浊水所充斥的原野。
关于“五帝”,有人说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也有人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少昊,据说初都穷桑(山东曲阜北),后徙曲阜。
地处鲁中南山地西南边缘,泗水的中游,是古代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颛顼,据说是黄帝的孙子,为人聪明,有智谋。
他同工共氏争夺领导权,曾用智谋激怒了工共氏,使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今昆仑山),造成天地支柱的折断,颛顼都高阳(今河南濮阳),又称帝丘。
这里有颛顼墓。
这里地处华北大平原的中部,黄河的北岸。
帝喾,又称高辛氏,都亳(今河南西部的偃师县),地处黄河中游的伊洛水流域,水陆交通都十分方便。
尧,号陶唐氏,简称唐尧。
《帝王世纪》记载:“尧初封于唐,后徙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为天子都平阳。
”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县,汾河左岸。
这里四周群山环抱,中有汾河冲积而成的汾水谷地平原(今平阳盆地),古代农业发达。
从前,这里有尧庙、尧陵。
舜,据说姓姚,名重华,翼州人。
曾耕于历山(今中条山东段)之下,深受群众的热爱。
尧曾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
传说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境内)。
这里西据黄河天险,古代著名的蒲津渡就设在这里。
舜晚年南巡苍梧之野(广西东北和湖南南部一带),不久就病死在那里,葬于九嶷山(又称苍梧山,湖南宁远县南)。
传说他的两个妻子非常想念他,常常扶着门前的竹子哭泣,泪水滴在竹上,结成斑斑美丽的花纹,形成斑竹。
毛泽东的“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指这个故事的。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活动中心是以伊洛水流域、黄河两岸为中心,东通大海,西连河华,北过陕西长冶,南至江淮。
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内,所有的夷夏诸部和众多的邦国都臣服在夏的统治之下。
商王朝是继夏而起的王朝,它的活动中心也是以黄河的中下游为中心,不断地向外扩张。
西周时期,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位于中原地区的就有很多。
到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的主要封国有齐、鲁、魏、宋、郑、晋、陈、蔡、曹、许等。
○1齐在山东;○2鲁在山东西南;○3晋在山西汾河流域;○4宋在河南东部,兼有山东、安徽、江苏部分地区;○5郑在河南中部;○6魏在河南东10曹、许也均在山东西南部一带。
北、山东西部;○7、○8陈、蔡均在河南南部;○9、○2战国时期,出现了七个较大的诸侯国,其中韩、赵、魏、齐都在中原地区。
2、秦汉以后中原地区的历史演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称霸的分裂局面。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共有郡级单位42个,其中14个位于中原地区,占总数的33%。
西汉建立以后,分全国为12州,加上司隶校尉部,共有州级单位14个,其中6个在中原地区,占总数的43%。
由此可见,秦汉对中原地区都相当重视。
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以后,曹操取得了中原地区,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曹魏政权,并把国都设在中原地区的洛阳。
西晋统一中国后,仍把国都洛阳,统治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区。
直到晋愍(mǐn)帝时,才迁都长安。
在晋末战乱之时,刘渊曾占据离石,建国号称汉,迁都平阳(山西临汾)。
到刘聪灭亡西晋以后,汉国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公元319年,石勒在河北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刑台市),史称后赵。
后赵曾打败了祖逖(dí)军在河南的进攻,并消灭了青州的曹嶷。
公元328年,在洛阳打败刘曜,灭前赵,接着又收复了东晋占据的黄河以南地区,成为与东晋对抗的北方中原大国。
公元351年,后赵灭亡。
鲜卑族慕容氏建立前燕政权又入主中原。
公元532年,慕容儁(jùn,隽)在中山(今河北定县)称帝,后又都邺城。
公元370年,前燕灭亡。
氐族首领苻坚建立前秦,统一北方。
肥水之战后,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东魏迁都邺城;西魏都长安。
高欢的儿子高洋于公元550年废掉东魏,建立北齐(550~577年)。
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也废掉西魏,建立北周政权(577~581年)。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灭掉北周,再度统一中国。
隋朝虽把国都设在长安,但把洛阳作为陪都,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唐朝建都长安,把洛阳作为行宫。
唐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唐太宗李世民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其中有4道在中原地区,即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淮南道。
唐灭亡后(公元906年),在中原地区又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5个政权,史称“五代”。
除后唐建都洛阳外,其余皆都开封。
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于公元960年灭亡北周,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建都开封。
元明清三代,都建都北京,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非常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