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时期 2)文化原因: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
发扬,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使中华文化能广 泛吸收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充实。
史书典籍
我
(2)__原__因__
们 的
(3)__特__点__ 文学艺术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从发展历程看)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 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
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自主学习(P62--70)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文学艺术
A.作用: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 B.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C.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古 代 四 大 发 明
中 华 文 化 之 科 学 技 术 篇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后,有人认为这是对汉字的发展,有 人认为这是对汉字文化的污染?由此说明汉字有什么作用?
见证之二:
“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 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第一部军事著作—— ❖ 第一部科普作品—— ❖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
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
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
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
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
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
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
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
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
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
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
七是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
八是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从《梨园春》节目看中原地域文化的整合传播
中原在 中国农耕文 明中 占有着重要地位 ,是最早达到较
播 方 式 , 契 合 受 众 的 欣 赏 心 理 , 中 原地 域 文 化 是 可 以得 到 很 高农耕生产水平 的地 区之 一。与其他地 区相 比,中原 的 自然 好 的传 播 效 果 的 。本 文 就 以 《 园春 》 节 目为 例 ,谈 几 点 中 环 境 最 适 于 农 业 生产 ,而 农 业 生 产 对 自然 的依 赖 性 也 最 为 明 梨 原 地 域 文 化 整 合 传 播 的 问题 。 显 ,因 此 ,长 期 从 事 农 业 生产 的 中 原 人 很 容 易与 大 自然 、 与 天地产生亲近感和一体感 。
多文化传播工作和 研究者相 当关心的 问题 。民族传统 文化 应
中原地 区悠久 的历史和特殊 的地理位置 ,决定了其为各
该传 播什么 ,如何传播 ,在传 播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等等 ,是 民族 文 化 的汇 聚 地 : 殷 商 古 都 安 阳 、九 朝 古 都洛 阳 、 七 朝 古 我们 现 在 急 需 解 决 的 问题 。 因 为 弄 清 了这 些 问题 ,也 就 为 民 都 开 封 都 曾是 古 代 中 国 政 治 、 经 济 、文 化 中 心 , 为各 民族 文 族 传 统文 化 的 传播 找 到 了 出 路 。《 园 春 》栏 目是 河 南 电视 台 化 乃 至 异 域 文 化 间 的 碰撞 、 交 融 并 最 终 形 成 中 原 文化 特 有 的 梨 海纳 百川 ,有容乃大” I 的精神气 质 ,做 出了不可磨灭 的历史 卫星 频道 在 19 94年 1 0月开播 的一个 以河南地方戏 曲为主 的 “
原地 域文化的整合传 播方式与特点 ,以期望给正在发展 中的 中原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可 以借鉴 的经验。
地域文化之中原文化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平时作业(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填空(2×10=20分)1.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3.中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①自强自立精神;②崇文重教精神;③重功致用精神;④勤俭节约精神。
4.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从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5.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和河内文化区。
6.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郑韩文化;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西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豫南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汉淮文化。
7.中原文艺的特点有:开创性、引领性、兼容性和先进性。
8.南北朝时期,中原诗人的“三大家族”是谢氏家族;江氏家族;庾氏家族。
9.东汉书法家刘德昇,教出了钟繇和胡昭两位著名书法家。
二、名词解释(4×5=20分)1.中原行为文化中原行为文化是中原人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涵盖了民俗文化、姓氏文化、节令文化、武术文化、传说文化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3.嵩岳文化区嵩山文化区,狭义指包括北至黄河,南至河南襄城一带,东至虎牢关,西至华山,方圆数千里的(包含河洛文化)地域。
广义就是中原文化的泛称。
简单地说,嵩山文化区基本上涵盖了中原腹地的沿黄河、洛河、伊水两岸的广大河谷、盆地、平原的肥沃地带。
4.《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基于中原地域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探索
DOI:10.19392/j.cnki.1671 7341.202018093基于中原地域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探索孙盛楠 卢雪飞 原 伟河南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背景下,依托河南工业大学开展的“改革教学范式,提升课程质量”系列教改活动,河南工业大学建筑学系对以单体建筑设计为主的三年级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将城市认知纳入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调整方面,将实习地点选在中原地域文化浓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从城市街道、城市节点拓展到城市街区,选择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作为认识实习调研对象。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指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更好的顺应城市发展、建立根脉意识、唤回文化自信。
本文介绍了相关教学成果,总结了教学成效和不足,并对未来教学改进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中原地域文化;城市认知;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调研;实践教学探索1教学背景的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1],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总书记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2016年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提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
让学生建立城乡历史根脉与文化传承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是建筑学专业本科专业教学中亟需面对的关键命题。
中原地域以河南省为中心,向周边地域层层辐射。
河南省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因其先天优厚的自然条件成为经济开发时间较早的地区,在这片中原沃土上孕育了我国最早的华夏文明。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立业,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
中原文化区特征及形成原因
中原文化区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起源地,并且是中国悠久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地。仅从政治角度来看,历史上的中原大地长期是政治角逐、政权更迭、政体演变“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大舞台,从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几度形成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中国自古“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由此而来。 从此可体现出,中原文化区的核心地位。
4.4、唐宋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和定型阶段。唐宋是文化大繁荣,大一统时期,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在这一时期,中原实现了政治统一与文化统一。文化巨丽,纷纷呈现;文化创作,鼎盛繁荣。在宗教方面,儒家思想遭遇巨大顿挫,玄道佛文化日益彰显。同时,诗歌文化鼎盛,创造出中原文化的璀璨成就。而在宋朝,中原文化趋于成熟和雅致。集权政治进一步完善,市井文化日益发达。
中原文化区特征及形成过程分析
1. 中原文化概况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中国中原文化璀璨瑰丽,其中,体现在河南的部分更为突出。中国中原文化的璀璨瑰丽,集中体现在河南的部分。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3、两汉魏晋是中原文化的发展和兴盛阶段。秦王朝是以中原法家理论发起和构建起来的专制帝国,虽然历年短暂,但其政治体制却被后世继承,汉王朝是因袭秦代的政治体制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不过,汉王朝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治国依据。儒学来自齐鲁,但它却借重于中原政治力量在中原生了根,并成长壮大起来。它最终还成了中原文化的最主要内容,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地域文化视阈下中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检视
400 ) 50 1
文化 与课 程存 在 着 天然 的血 肉联 系 ,作为 学校 教育 核心 内容 的课程 必 然与地 方 的地 域 文化 处 于互 动之 中。中原是 中华文明的摇篮 、文化的 中心 ,悠久 的历 史积 淀 了 丰厚 的地 域文 化 资源 。但 由于 长期受 西方 科学 主 义知 识观 的影响 ,地 域 文化 经 常被 排斥 在学 校教 育 之外 。 中小 学在 学 校教 育过 程 中对 中原 地 域 文化 的 挖掘 与利 用 还远 远 不够 ,校 本 课程 开发 过程 中非常 有必 要对 中原地 域 文化 给予 充分 的 重视 和 当 代意 识 。 和开 发 。 中原 一词 ,在历史上有狭义 和广义 两种概 念 。狭 义 的 中原 指今 天河南 省 。今 天河南 省的大 部分地 区 , 关 于 文 化 、地 域 文 化及 中原 的界 定 在 古 代属 于 中 国的 中部平 原 ,所 以人们 把河 南称 为 文化 作为 一种 客 观现 象 ,可 以说 是 随着 人类 社 中原。广义的 中原指黄 河中下游地区。它 不仅包括河 会 的产生 而产 生 的 ,然 而 ,对 于 文化 的认识 却 是人 南 ,而且包括今天 陕西 、山西 、河北 、山东等 省的一 类 自我意 识 不断 发展 的结 果 。 人类对 文 化概 念 的把 部分地 区 。在古代 ,人 们所说 的 中原 ,以指广 义的为 握 也 经历 了一 个 不断 发展 的 过程 ,当然 ,文化 的发 多 。但近代 以来 ,人们 所说 的 中原 ,一般都是 指狭义 展 永 远没 有结 束 ,因此 ,人 类对 文化 的 认识 也将 随 的 中原 ,专 指河 南省 。 1同样 ,本 文也取 中原 的狭 着 文化的变化 、发展 而呈现出开放 、未定的特征 。鉴 义 概 念 ,即本 文所 论 述 的 中原 文 化亦 即河 南 省行政 于 对 文 化 的 发展 性 以及 人 们对 文化 理 解 的 复杂 性 , 区域 内的 文化 。 对 “ 文化 ”很 难 给 出一个 具体 的定义 ,几乎 每个 研 中原 文 化课 程 资 源检 视 究 者 、每 一种学 科都 可 以做 出独有 的对文 化 的解释 。 “ 文化 ,迄今为 止仍 是一个 边缘模 糊的领 域 。其表现 如果说 ,文化是一个 民族真正 的灵 魂 ,那么 民族 之 一 就 是 定 义 的驳 杂 性 。 l 文 化 ” 一 词 的英 文 文 化就 必 然顽 强地 根 植于 课程 之 中。 因此 ,文化 成 ”l1“ c l r 来源于拉丁语 c l r ,意为 “ ut e u ut a u 耕作” ,所 以西 为 课程 的母 体 ,课 程 的本质就 在于建 构文化 。但是 , 方 有人 认 为 ,文化 “ 最初 指 土地 的开 垦及 植 物 的栽 仅 仅将 课程 理 解为 文 化传 承 、建 构 的工具 是 远远 不 培 ;以后 指对 人 的身 体 、精神 、特别 是 艺术 和道 德 够 的 ,“ 程作 为文化 传承 工具的命 题 ,并未使课程 课 能 力和 天 赋 的培养 ;亦指 人类 社 会在 征 服 自然和 自 完 全脱 离社 会 文化 为它 规 定 的轨道 运转 。但 从本 质 我 发展 中所创造 的物 质和 思想财 富 ”『 。 现代汉 语 上讲 ,课程 与文化却没什么联 系。课程只是传递 、复 2 】 词 典 将 “ 化 ”释义 为 “ 类在 社 会历 史 发展 过 制 ‘ 文 人 他文化 ’ ,是 ‘ 了 ’‘ 文化 ’而失掉 了 ‘ 文 拿 他 我 程 中所 创 造 的物质 财 富和精 神 财 富的 总和 ,特指 精 化 _。根弃课程 的文化工具主义 的逻辑与机制 ,必 6 】 神财 富” 。鉴于 以上 ,结 合本 文研究 视角 ,笔者倾 向 须 还原 课程 的文化 本 体地位 。还 原课程 的文化 本体 于 文化 指 “ 类在 社 会历 史发 展过 程 中所 创造 的 物 地 位 ,是指 将 课程 自身视为 一 种 文化 ,使 课程 不再 人 质 财富和 精神 财 富” 。 是 单纯 的文 化传 承 、建 构 的工具 。 个 社 会 的文 化 由两个 不 同层 次 的 文化 构 成 , 中原地 区是 中华 文明的摇篮 、文化 的中心 ,悠 久 个 是 代表 国家 、 民族 的 制度 性 主流 文化 ;另一 种 的历 史积 淀 了丰厚 而多 样 的文 化资 源 ,这 些都 是 丰 是 具 有 地 域 特 色 的 地 域 文 化 。 地 域 文 化 用 来 指 称 富 而优质 的课程 资 源 。
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名词解释
1、 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先秦时期少数民族在河套地区活动的时期。这一时期活动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有山戎、猃狁、鬼方、林胡、楼烦等。
先秦时期活动在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诸奴隶制王朝的接触主要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的,而与南方地区的楚国婚姻关系的存在则说明当时河套地区的诸少数民族的社会影响力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这也显现出河套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即少数民族占据河套文化发展的主动地位。
9、 河套文化:产生于河套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其地域范围以今天的河套地区为中心,向西可以抵达银川一带,向东与山西省接壤,南跨黄河包括今鄂尔多斯,北依阴山山脉。河套文化包括河套地区所产生的一切社会人文现象。河套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色;共同构建起胡汉交融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具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特点。
3、 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中国的主要民族与地域文化特点
中国的主要民族与地域文化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占据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除汉族外,还有少数民族如壮族、回族、藏族等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本文将讨论中国的主要民族与其地域文化特点。
1. 汉族及其地域文化特点汉族是中国人口最为庞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原地区。
汉族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非常重要,他们的语言、文字、音乐、戏剧、绘画等方面都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族地域文化特点:(1) 语言和文字:汉族使用汉语,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2) 音乐和舞蹈:汉族民间音乐丰富多样,如二胡、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艺精湛,舞蹈形式独特多样,如龙舞、踩高跷等。
(3) 戏剧和曲艺:京剧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而评书、相声等则是汉族重要的曲艺表演形式。
2. 少数民族及其地域文化特点除了汉族外,中国还有众多少数民族。
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保留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2.1 壮族壮族是中国人口第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他们的地域文化特点有:(1) 壮族歌舞:壮族的歌舞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著名的“山歌”而闻名,曲调激昂动听。
(2) 民居建筑:壮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以“三面水,一面山”为设计原则,形成了壮族独特的居住风格。
(3) 美食文化:壮族的传统美食有酸、辣、鲜为主要特色,如酸汤鱼、酸汤鸡等,让人回味无穷。
2.2 回族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他们的地域文化特点有:(1) 宗教信仰:回族的文化与伊斯兰教紧密相关,清真寺是他们信仰活动的重要场所。
(2) 饮食习俗:回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如开斋节时必吃的馕、羊肉等。
(3) 古典音乐:回族传统音乐以西北“回王调”为主,常伴随着乐器如胡琴、筝等。
2.3 藏族藏族是中国民族中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四川、云南等地。
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影响
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影响中原文化是指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原文化的影响和传承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而是在中国的其他地域和周边国家逐渐扩散。
中原文化的扩散主要是通过文字和人口的迁移来实现的。
在先秦时期,随着周朝的建立和国家统一的进程,书面文字逐渐成为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工具。
各地贤达纷纷来到中原地区,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并将其中的精华带回本地。
例如齐国的孟子、楚国的屈原等人,都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另外,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战争不断,各地的人口也不断迁移,这些人民在迁移过程中,不仅带来了各地的文化,还将中原文化带到了其他地方。
例如楚国的中原移民在楚地传承了中原音乐、歌词,并形成了自己的歌舞文化。
这些迁移的人口还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制度和礼仪,逐渐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秦汉时期,因为一系列的统一政策,中原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秦朝时期,实行的文字统一,统一度极高,极大地推动了文字的扩散。
汉朝时期,开设了官学,推广中原文化,使各地的优秀人才纷纷前往中原求学,并将中原文化和思想体系带回本地,深刻影响了各地文化的发展。
例如四川张衡的地动仪,就是在受中原理学影响下创造出来的。
到了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文化,更加广泛地扩散到了中国的其他地区。
唐朝时期,开放了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中原文化向海外传播。
宋朝时期,南宋政权的建立,使得西南地区的文化开始和中原文化融合,并扩展到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多样性的文化形态。
从以上的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扩散和影响是一个相对长期而又持续的过程,是中华文化体系里的一部分。
中原文化扩散的过程,不仅仅是文化的输出和流失,也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还可以看到,中原文化对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相互的,各地文化也对中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原的地域文化
中原地域文化第一章总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的认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中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1.中原文化的概念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构成中原物态文化、中原制度文化、中原行为文化、中原心态文化。
3.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农耕文化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哺育2.中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第三节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1.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 )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2 )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5)开发旅游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3.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
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遗产。
4.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与维护我国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2)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3)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4)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5)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第四节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1.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2.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3.中原文化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1 )自强自立精神(2 )崇文重教精神(3 )重功致用精神(4)勤俭节约精神4.中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资源第二章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及其形成,认识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与划分方法。
中国地域文化
表现
粤菜 建筑 舞狮
粤菜
鲜嫩爽滑
建筑
舞狮
辽宁省、吉林省、 黑龙江省、内蒙 古自治区东部五 盟市(呼伦贝尔 市、通辽市、赤 峰市、兴安盟、 锡林郭勒盟)
形成原因
民俗文化的形成跟冷湿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东北地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 区;
受外来民族文化影响较大。
文化特点
1、缤纷的差异性。
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 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
文化特点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 蕴涵精雅; 晋室南渡后,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 雅的代表;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 了奢华之习。
苏绣 苏州园林 瓷器 苏菜 昆曲
表现
苏绣
山水能分远近之趣 楼阁具现深邃之体 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 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2、昭示的纪实性。
3、多元的兼容性。
文化独特性
东三省,三宗宝 东北八怪 二人转 冰雪艺术 东北菜
乌拉草
形糙色重味浓
崇尚自然 浪漫奔放 兼容并蓄 趋势拓新
文化特色
道家文化、屈原作品 民风习俗:崇巫尚武 湘绣 精美的工艺品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
傩戏
湘绣
绣绣绣绣 人虎鸟花 能能能花 传奔听生 神跑声香
工艺品
凤凰图腾
以太湖为中 心,包括今 江苏、浙江、 上海地区, 影响安徽东 部和江西东 北部
形成原因
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 沛,农业极为发达;
中国各主要区域文化 及其特征
分布
地域文化
形成原因
文化特点
成因 特点
自然地理因 素
人文地理因 素
方言 饮食 民居 婚丧节庆 民间信仰
地域文化的特点
什么是地区文化, 它具有哪些特点, 之南宫帮珍创作第一, 地区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发生活方式等.地区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分歧, 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出现多样化, 由于古代交通方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自力性, 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分歧的风格, 一地有一地的特点, 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第二, 地区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 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 它的地区文化就越发达.年夜多地区文化的命名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年龄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秦”、“巴”、“蜀”、“荆”、“楚”、“吴”、“越”等, 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 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 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第三, 地区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成能孤立存在, 尤其在我国古代, 年夜大都时期是统一政权, 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 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 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 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 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区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 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 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第四, 地区文化暗示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年夜概念意义上文化, 它包括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发生活的各个层面, 分歧地区的人们, 其生发生活习俗语言都暗示出别处的纷歧样.什么是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从地区上来说, 岭南文化年夜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年夜块, 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又是现今岭南文化的主体.明清之际, 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 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自力的风格、精神, 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 至晚清到达了高峰时期.到了近代, 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 岭南文化都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这段时期, 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尔后,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 为国内各处所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 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中原文化的ppt课件
中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多样,包括四合院、窑洞、土楼等。这些民居建筑注重实用性和 舒适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原人民的传统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园林建筑
中原地区的园林建筑风格以精致和幽雅著称,注重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园林建筑通过 布局、山石、水景、植物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民俗文化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
利用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如影视、演艺、出版 等,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
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将现代科技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开发数字化、网络化的文化产品和 服务。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 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04
中原文化与旅游
02
中原文化的核心元素
传统艺术
01
绘画艺术
中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从古代的壁画、帛画
到现代的国画、油画等,中原绘画艺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艺术魅力。
02
音乐艺术
中原地区的音乐艺术丰富多彩,包括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
。这些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了中原人民的生
文化认同
中原文化的传播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了中外文 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01
02
03
交流历史
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 流历史悠久,如古代丝绸 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文化融合
中原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 交流中不断融合创新,形 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魅 力。
共同发展
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
中原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中原文化
一、中原文化概念中原文化,也即是中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从层面上解构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从时间而言,中原文化是一个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
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而且延续了整个历史时期。
及至今日仍在传承,并得以发展。
二、是从形态而言,中原文化在北宋及其以前作为主流文化,其主要理念,准则等,已从中原地区传播到周边及其他地区。
中原文化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原地域的文化气质,甚至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原文化的四个特点1、根源性,其表现为民族之根,力量之源。
2、正统性。
中原文化实际上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流特点,虽属地域文化但又与一般的地域文化有较大差异,这就是文化的正统与主干。
3、系统性。
中原文化在每个王朝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都有较为完整的发展线索4、开放性。
中原文化的对外辐射与交流也是其得以存续壮大的关键,中原文化的四个特点,根源性是根,正统性为干,系统性为系,开放性为脉,中原历史文化最本质的特点为根源和主干。
三、中原文化的六个特征1、内涵丰富,积淀厚重。
体现一个“多”字。
2、风华绝代,冠盖一时,体现一个“高”字。
3、木之根本,水之渊源。
体现一个“源”字。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体现一个“融”字。
5、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体现一个“续”字。
6、与时俱进,老树新枝。
体现一个“新”字。
四、中原文化的作用首先是认识作用。
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中原文化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原发展,并从中总结出社会前进的有益借鉴。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的先贤们发现并阐发的许多精辟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其次是引领作用。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
近古以来,中原文化的文化理想甚至远播西方文明而绽放出瑰丽的文化魅力。
中原文化在精神层面建构的文化理想,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其三,推动作用。
就是说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地域文化作业一至四
地域文化一、填空1.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化、散播性。
3.中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①自强自立精神;②崇文重教精神;③重功致用精神;④勤俭节约精神。
4.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经过从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5.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和河内文化区。
6.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郑韩文化;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西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豫南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汉淮文化。
7.中原文艺的特点有:开创性、引领性、兼容性和先进性。
8.南北朝时期,中原诗人的“三大家族”是谢氏家族;江氏家族;庾氏家族。
9.东汉书法家刘德昇,教出了钟繇和胡昭两位著名书法家。
10、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
11、老子诞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即今鹿邑县。
12、道家思想被东汉末年张鲁的“五斗米道”宗教组织吸收,演变成中国的道教。
13、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民权县)人。
14、《道德经》诞生于河南灵宝市的函谷关。
15、列御寇诞生于战国时期郑国莆田(即今中某县白沙乡)。
16、“北宋五子”中的三位是中原人是,程颢、程颐和邵雍。
17、孔子弟子子贡善于经商,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曾为孔子守墓六年。
18、提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是郑国的子产。
19、佛教大致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20、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河南洛阳白马寺。
21.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22、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
23、《墨子》所阐述的政治思想可概括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24、《尉缭子》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尉缭的著作。
写 河南 中原的 地域文化 美文
写河南中原的地域文化美文
河南,中原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
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时期的甲骨文、青铜器,到春秋战国的思想家、诗人,再到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河南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中心。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勤劳的人民辛勤耕耘,创造出独特的农业文明。
这里的山水景色秀美,自然风光壮丽。
中原大地的文化景观既有古老的传统建筑,如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等,也有着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如豫剧、剪纸、泥人等。
河南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如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等,展示了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此外,河南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如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文化节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感受中原文化的魅力。
河南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菜肴以口感鲜美、风味独特而著称,如豫菜、烩面、胡辣汤等,让人回味无穷。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人们也能感受到河南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的民风。
总的来说,河南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在
河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地域文化第一章总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的认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中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1.中原文化的概念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构成中原物态文化、中原制度文化、中原行为文化、中原心态文化。
3.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农耕文化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哺育2.中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第三节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1.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5)开发旅游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3.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
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遗产。
4.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与维护我国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2)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3)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4)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5)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第四节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1.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2.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3.中原文化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1)自强自立精神(2)崇文重教精神(3)重功致用精神(4)勤俭节约精神4.中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资源第二章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及其形成,认识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与划分方法。
2.了解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及其历史渊源,理解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的文化特征。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文化区域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它的形成,既是这个区域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与别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相对的个体稳定性和绝对模糊的融合性特征。
2.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划分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
从考古学的新石器文化角度看,可分为仰韶文化区、屈家岭文化区、大汶口文化区。
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天文星区、人文理念、风俗习惯等特征看,可将其分为“五方”的典型区域,即豫中文化区、豫东文化区、豫西文化区、豫南文化区、豫北文化区。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上)1.豫中文化区(1)豫中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中文化区的文化特征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本末兼行。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礼重法,尚贤贵和。
③从学术思想看,儒、道、法、墨、兵等思想兼包并容。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朴实敦厚,崇尚自由。
2.豫东文化区(1)豫东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东文化区的文化特征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好稼穑,重储藏,崇尚自给自足。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礼贤崇道,尊儒尚仁。
③从学术思想看,道家、儒家、纵横家、兵家等兼包并容。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祭祖祀神,忠孝信义。
第三节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下)3.豫西文化区(1)豫西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西文化区的文化特征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百业兼容。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理重道,尊儒崇佛。
③从学术思想看,道、儒、佛诸学交融,纵横家、谶纬之学异彩纷呈。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乐善时尚,豁达宽容。
4.豫南文化区(1)豫南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商农并重,百业并举。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重兵贵法,崇尚建功立业。
③从学术思想看,儒、墨、法诸学互摄,兵、农、医等家交融。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楚风豫韵”,尚气力,喜夸奢,好商贾。
5.豫北文化区(1)豫北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以农为本,兼重工商。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尚忠勇,尊谏诤。
③从学术思想看,尊儒尚法,兵、农、医等家交融。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古朴仗义,好气任侠。
第三章中原文化的主要文艺载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原文艺的主要载体及其特点。
2.了解中原文艺名家及其贡献,理解中原文艺所蕴含的中原文化。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中原文艺与中原文化的关系2.中原文艺的特点(1)开创性(2)引领性(3)兼容性(4)先进性第二节诗词1.《诗经》所反映的中原文化(1)诗河文化(2)神祗文化(3)婚恋文化(4)服饰文化(5)饮食文化2.中原历代诗词名家及其代表作3.中原历代诗词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1)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2)关心民众疾苦、大济苍生的民本主义精神(3)雄放豪迈、义薄云天的英雄主义精神(4)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精神第三节散文1.中原历代散文名家及其代表作2.中原历代散文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1)现实主义精神(2)浪漫主义精神(3)大气磅礴、雄健豪放的精神(4)理论上的开拓创新精神第四节书画艺术1.中原书法艺术及其名家甲骨文;钟鼎文;李斯的小篆;“行书鼻祖”刘德昇;蔡邕的《笔论》、《九势》;“楷书之祖”钟繇;“北方书圣”郑道昭;孙过庭《书谱》;“神笔”王铎。
2.中原绘画艺术及其名家文人画先驱宗炳;“画圣”吴道子;郭熙的《林泉高致》;李唐的“大斧皴”等。
第五节戏曲艺术1.戏曲的种类和名剧目2.戏曲中所体现的中原人文精神(1)蕴含着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2)彰显“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3)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4)蕴含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3.戏曲名家及其贡献第五节民间艺术1.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1)民间歌曲(2)民间歌舞(3)民间器乐(4)民间说唱(5)民间游艺(6)民间工艺2.中原民间艺术审美特征(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第四章中原道家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道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其核心内容。
2.了解老庄在道家文化中的地位,理解中原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影响。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道家思想的实质2.道家文化的核心第二节道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1.老子与中原文化2.道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中原先秦道家代表人物1.老子及其学说《道德经》(1)道是什么;(2)道的作用;(3)道的特点;(4)道的规律;(5)道的本质。
2. 庄子及其学说3.关尹与列子第四节中原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1.推崇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品格。
2.提倡恬淡素朴、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3.主张用中道和合的原则来处理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五节中原道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1.道家文化在本土的影响与传承2.道家文化在域外的影响与传承第五章中原儒家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儒家文化的产生和流变情况。
2.了解中原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理解儒家文化的主要概念。
3.了解孔孟在中原的史迹及其影响。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儒学开山人物孔子2.儒家文化在中原传播和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第二节儒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1.儒家的起源2.儒家文化的流变(1)先秦儒家文化(2)汉代的今古文经学(3)魏晋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学说(4)唐代儒、道、释的合流(五)宋明理学(六)清代乾嘉学派(七)“五四”以后的新儒学第三节儒家文化的主要概念1.仁;2.义;3.礼;4.智;5.信;6.恕;7.孝;8.悌;9.中庸;10.中和;11.三钢八目。
第四节孔孟在中原的史迹1.孔子问礼中原和周游列国(1)孔子向老子问礼(2)孔子周游列国①心胸豁达,在郑自嘲为丧家之犬。
②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三问弟子,弦歌不衰。
③自我评价,不无掩饰。
④路遇狂人、隐士,不为其劝说所动。
2.孟子见梁惠王(1)孟子与梁惠王的义利之辩(2)孟子劝梁惠王与民同乐(3)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仁政第五节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1.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2.汉、唐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3.宋、元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4.中原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第六节儒家文化在中原的遗迹1.儒家名人的故里、墓祠(1)子贡故里和子贡墓(2)子路墓(3)闵子骞墓(4)二程故里和二程墓(5)邵雍祠(6)韩愈墓(7)许衡墓2.祭祀儒家先哲的文庙和学习儒家文化的书院3.其他和儒家有关的古迹(1)学堂岗圣庙(2)弦歌台(3)子路问津处(4)孔子击磬处(5)孔子还乡祠(6)孔子避雨处(7)孟子游粱祠第六章中原法家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法家文化的产生和流变情况。
2.了解中原法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理解法家的主要思想。
3.理解法家思想与当代法治思想的区别。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如何认识法家。
法家的成就与不足。
第二节法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1.法家的起源2.法家的流变法家的三个学派。
第三节法家的主要思想1.尚法2.尊君3.强调以法解决现实问题4.法、术、势结合的统治思想第四节中原法家的代表人物1.子产;2.邓析;3.子罕;4.吴起;5.商鞅;6.申不害;7.韩非;8.李斯;9.杜周;10.长孙无忌。
第五节法家思想与当代法治思想的区别1.法家思想的不足2.当代法治思想——良法第七章中原佛教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情况。
2. 理解佛教的的基本精神,了解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情况。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1.理论创新精神2.众生平等精神3.和谐理念精神4.因果报应精神第三节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1.汉代——初传阶段2.魏晋南北朝——发展阶段3.隋唐时期——繁荣阶段4.宋元明清——衰落阶段第四节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1.对思想界的影响2.对文学界的影响(1)词汇内容扩大(2)语法产生变化(3)文学得到发展3.对艺术界的影响(1)宏伟建筑的模板(2)雕刻艺术的范例(3)中原音乐的新声4.对民俗方面的影响第八章墨、兵等诸家对中原文化的濡养(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掌握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思想对中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