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区特征及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中原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中原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
• 2 “官本位”和“重农轻商”思想,导致河南省产业升级困难 • 受儒家文化影响,“学而仕则优”,当东南沿海地区人们从商下海, 争当老板时,河南人以当官、体面为生活追求。 • 在“官本位”和“重农轻商”思想影响下,河南省至今仍是农业大省,产 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高新科技产业严重缺乏,产 业调整缓慢,严重影响河南省的产业竞争力。 • “小农意识”也导致农业生产缺乏市场意识,现代化程度不高
一、中原文化及其特点
• 1.4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 中原文化具有和谐的理念,这方面体现在“天人合一”和“中庸” 上。 • 建国以来的“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给中原 文化注入吃苦精神。
二、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
• 1. 保守的文化特性是区域缺乏创新活力 • 中原地区曾长期占据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受大一统专制 政治的“训化”,加之儒家正统观念的长期熏陶,形成了“自我中心 主义”的傲慢心态和政治文化优越感,反对异端,抵触变革,对外 来文化、新事物、新思维产生本能的排斥。 • 这与沿海地区以开放性和实用性为重要精神内核的“海派”文化有 很大的不同。 • 对外来文化和新思维的抵触导致河南省核心竞争力不足,文化演 替速度缓慢开放程度低,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缺乏自主的创新能 力,区域发展受制于人,对先进地区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依赖性加 强,并且容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的强烈冲击。
二、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
• 4 重视文化伦理秩序限制人才,企业发展平台 • 中原文化重视伦理秩序,而伦理文化是忠孝仁义礼悌信耻等信 念的综合体,植根于传统的血缘亲情,建立在伦理上的道德意识 忽视了民主、科学、法制、商业规律,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扭曲和 削夺他们,在河南做生意更多的强调人际关系而不是合同和商业 信条,再加上过于浓烈的政治意识和强烈的“官本位”思想,使河 南省的很多事情没有官员的参与就很难成功。

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第38卷第4期V01.38No.4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2005年7月July2005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史道祥(河南教育报刊社,河南郑州450004)摘要: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

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关键词:中原文化;历史区域划分;区域特征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5)04—0093—05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既是这个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统一。

因此,我们在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时候,应从对中原文化的一般认识,上升到了解其各具特色的文化个体现象。

一、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过程“文化区域”(CultureRegion)的概念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文化的形成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区域文化虽然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毕竟脱离不了历史的成因和机缘。

也只有当某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此地域上的文化共同性和文化联系时,真正的文化区域才算形成”[1]。

一般地说,文化区域起源的初始形式是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考古学文化。

这个时期的文化区域尚未明确稳定,文化水平还不高,它只是在考古文化中显示出了不同器物类型的一致性,同时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古代文献记载中也反映出各地区土著居民不同的生存状态。

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

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

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22101030 缪海洋摘要:中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河南省居中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和黄河的影响,使中原文化表现出创造性与根源性、历史延续性、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差异性等特点。

关键词:中原文化;地理环境;文化特点一、中原文化及其特点中原文化是河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中原文化泛指以河南为中心,包括其周边地区在内的地域文化;狭义的中原文化仅指河南省域内的文化。

本文中的中原文化是就狭义而言的。

中原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改造该地区的环境所形成的,它具有自己的时空特点和文化特质,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一)根源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无论是人类记载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都发生在河南。

夏、商、周三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

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二)创造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

无论是经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

《易经》、《道德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

李斯提出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模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衡的浑天仪,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兼容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

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

中原文化的起源

中原文化的起源

以种植农业为标志划分,从裴李岗文化开始算起,中原地区的文化起源距今至少已有八千年之久。

在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农业已经告别刀耕火种时代,进入锄耕阶段,当时的粮食产量相当可观。

后经仰韶文化时代进一步发展,农业工具的种类、数量和大型农具增多,并且制作更精良,储藏用的窖穴比过去更大,家畜饲养量增多。

更重要的是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经验,为中原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文字的出现作为划分标志,中原文明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距今6000-5000年,属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时期为文明因素起源、积累期,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处于并行发展的时期。

此时,中原占有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地位,尚未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陆续出现,社会也在发生悄然改变。

人们用模仿外界事物形状的简单符号纪录事件、表达感受,已出土的该时期的许多器物上的刻画符号正是后世文字的萌芽;一些大型聚落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权威增强的证明;婚姻关系、社会组织、财产贫富等方面的变化,在许多墓葬中开始反应。

郑州西山发现的仰韶时代古城址,不只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标志着中原地区城市文明的开始。

第二阶段,初级文明逐渐形成,中原文明的中心地位开始明朗。

从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发展到二里头文化,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在这一时段有一种急速增长的趋势。

这与周边地区的同期文化形成明显的反差。

由地区考古学的发掘看,仰韶文化时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等,都曾由东向西或由南向北扩展到豫东和豫南,甚至深入到豫中地区。

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原来占据河南商丘、周口、许昌、郑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东,或融合于当地,完全被河南龙山文化所取代。

这种现象反映中原文化在不断汲取周边文明因素的基础上,走在了其他文化的前面。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中原仰韶文化时期仅发现一座郑州西山古城。

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其所涵盖的范围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周围的山区和高原。

古代的舜、禹、商、周等王朝都曾在中原地区建立,为中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中原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形成与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早期定居行为密不可分。

早期的中原居民多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通过农耕谋生。

随着时代的演变,中原文化逐渐形成。

在文化元素上,中原文化十分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原文化对于成语、诗歌等语言文化的贡献。

2. 中原文化的特征中原文化的最大特征便是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基础,同时还包括了道家、释家、墨家等多元文化。

中原文化的发展还包括了中外交流,如隋唐时期的多族融合、宋代的宋辽金等。

在文化元素上,中原文化具有民族自豪感、精神内部完整性、文化民族性、艺术美化表现,独具一格,并且对后世力量产生了显著的吸引和影响。

3. 中原文化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原文化从北部地区逐渐向南扩展,随之也逐渐接受了南方文化的影响。

南方文化对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在衣食住行、文艺、文学等方面十分深刻。

在桥梁、茶道、建筑、山水画等方面,南方文化影响了中原文化的发展,使其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大厦。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中原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历史上中原地区相对富裕,交通便利,社会发展较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中原文化通过历史人物、哲学思想、文艺创作等多渠道综合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原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对于国民心理的影响,还是对于艺术和文学的审美及创作,或是对于整个世界文化的意义和影响,中原文化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贡献。

中国文化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题目:《中国文化区的划分及其特点》【摘要】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关键字】:中国文化区、地理特点、文化特征【参考文献】:阎耀军《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王会昌等《中国文化地理》《中国文化区的划分及其特点》二、中国文化区的划分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我国地貌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

在我国东西差异中,最突出的一条是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欠发达。

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的巨大差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叠加的结果。

针对不同的标准来划分中国的文化区:如果考虑南北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如果考虑东西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如果同时考虑南北和东西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北方、南方和西部地区;如果考虑管理要素,中国地区的区域划分要尊重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尽管划分的标准有很多,但是中国文化区的划分仍是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

2>中国各文化区特点(地理、文化上)㈠中国各文化区的地理特点一、关东文化副区: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

二、燕赵文化副区: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

三、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

四、中原文化副区: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

五、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

第7章 中华民族摇篮—中原文化旅游区 《中国旅游地理》PPT课件

第7章 中华民族摇篮—中原文化旅游区 《中国旅游地理》PPT课件
平 遥
主 要 旅 游 地 介 绍 之 图 示
小 西 天
主 要 旅 游 地 介 绍 之 图 示
壶 口 瀑 布
主 要 旅 游 地 介 绍 之 图 示
丁 村
主 要 旅 游 地 介 绍 之 图 示
大 雁 塔
碑 林小
雁 塔
主 要 旅 游 地 介 绍 之 图 示
秦 兵 马 桶 博 物 馆 一骊 号山 坑
北 游

五台山

太原

乔家大院
中 游

平遥


陕 西
西安

临潼


华山


咸阳
宝鸡
延安“三
黄一圣”
名胜区



榆林塞上 风光区
览 区

河 南
沿 洛阳

河 游
郑州
览 区 开封
安阳 豫 北 游 览
焦作 区

山 东
鲁中游览区
曲阜
泰山
济南
蓬莱
烟台 鲁 东 游
威海 览 区
青岛
自 然 旅 游 地 理 环 境 之 图 示
华极史
其悠 丰久 富, 且文 多物 属古
旅游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现状及其成因
区域旅游发展不 平衡,山东 省明显高于 其他几个省 份
旅游基础条件良 好,旅游业发展 前景乐观



旅 游 地
山 西



小西天
线
晋 南
壶口瀑布


丁村遗址

永乐宫
云冈石窟 晋
悬空寺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

河洛—中原文化的特点一、祖根性1.帝都文化。

中原由于居天下之中,篙岳屹立,濒临黄河,气候温和,适宜农耕,交通便利,有利生存。

因此,古代帝王建都多选择中原,上启五帝,下至夏、商、周,延及秦汉、隋唐,均曾建都洛阳,在我国“七大古都”(洛阳、西安、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中,以洛阳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故称洛阳为“十三朝故都”。

2.民族精神根。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就包含在《易传》中。

《易》最初产生于河洛地区,可以说河洛文化一如奔腾东逝的黄河,数千年来,始终滋润着中华儿女,它既造就了汉、唐宏大的王朝气象,又培植了炎黄文化的丰厚底蕴。

3.诸子百家源起中原。

儒家思想的根在中原,儒家大师孔子为今河南夏邑人。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对中国文化思想始终发挥着强大深刻悠久的影响。

道家学派的根在中原,道家鼻祖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在洛阳作官,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在灵宝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五千言经典,其理论学说和学术思想都是在中原的河洛地区形成。

《道德经》传于后世,对中国人影响也是极大的。

到战国时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一个强大的学术派别,世称老庄学派或道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根在中原。

其鼻祖墨子是河南鲁山人。

墨子主张“兼爱”,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任用贤人治理天下,节省民力,反对厚葬,身体力行,劳己仁民。

其文章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对中国人民思想及学术界影响都很大。

墨子被毛泽东称为平民圣人。

法家的前期代表人物李悝、商鞍都是河南人,法家集大成人物韩非是韩国(都今河南新郑)人。

4、姓氏根姓氏是血缘的纽带。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原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人口曾多次向外播迁,远至世界各地,但是他们都没有忘祖,自称“河洛郎”,每年陆续到中原寻根拜祖。

中原文化介绍

中原文化介绍

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省发现的龙文物 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 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 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王都偃师二里 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 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
中原文化——语言文字
亚 于 活 字 印 刷 术 ” 的 重 大 发 明 输 入 技 术 , 曾 被 誉 为 中 国 文 化 史 上 “ 其 意 义 不 输 入 法 是 全 世 界 唯 一 广 泛 应 用 的 “ 汉 字 编 码 ” 中 国 带 入 信 息 时 代 的 人 ” , 他 发 明 的 五 笔 字 型 河 南 南 召 人 王 永 明 被 称 为 “ 当 代 毕 升 ” 、 “ 把 发 展 阶 段 几 乎 都 发 生 在 中 原 大 地 上 。 就 是 一 部 中 原 汉 字 发 展 史 , 汉 字 的 产 生 及 重 要 甲 骨 文 汉 民 族 连 续 五 千 多 年 的 汉 字 文 化 发 展 史Fra bibliotek 目录壹
中原文化 是什么

如何传承中 原文化

中原文化的 未来发展

将中原文化 推向全世界
第一章
中原文化介绍
什么是中原文化?

什么是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河南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 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 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 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
南省占据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中原地区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厚重而古老的历史: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祭祀崇拜的传统:中原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祭祀崇拜是重要的文化特征,如祭祀祖先、神明等,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原人民对历史、传统和宗族的尊重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3.艺术瑰宝的创造和传承:中原地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民俗文化中的许多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中原地区的黄河文化和中原古战国文化,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形式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是中原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展示了中原地区的传统礼仪和文化习俗。

5.重视家庭和亲情: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庭的和睦,这体现了中原人民对家庭、亲情和家族传统的珍视。

6.正直守信的精神传统: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强调正直守信的道德品质,注重诚信和责任的传统,这反映了中原人民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7.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倡导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力求过上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朴素和务实精神。

8.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强调尊重和敬重长辈,尊老敬老的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反映了中原人民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

总之,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文化特质。

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也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原的地域文化

中原的地域文化

中原地域文化第一章总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的认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中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1.中原文化的概念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构成中原物态文化、中原制度文化、中原行为文化、中原心态文化。

3.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农耕文化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哺育2.中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第三节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1.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 )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2 )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5)开发旅游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3.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

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遗产。

4.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与维护我国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2)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3)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4)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5)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第四节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1.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2.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3.中原文化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1 )自强自立精神(2 )崇文重教精神(3 )重功致用精神(4)勤俭节约精神4.中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资源第二章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及其形成,认识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与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民族所处的地理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

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制度状况制约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造成一个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

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

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

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

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

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表现
粤菜 建筑 舞狮
粤菜
鲜嫩爽滑
建筑
舞狮
辽宁省、吉林省、 黑龙江省、内蒙 古自治区东部五 盟市(呼伦贝尔 市、通辽市、赤 峰市、兴安盟、 锡林郭勒盟)
形成原因
民俗文化的形成跟冷湿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东北地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 区;
受外来民族文化影响较大。
文化特点
1、缤纷的差异性。
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 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
文化特点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 蕴涵精雅; 晋室南渡后,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 雅的代表;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 了奢华之习。
苏绣 苏州园林 瓷器 苏菜 昆曲
表现
苏绣
山水能分远近之趣 楼阁具现深邃之体 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 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2、昭示的纪实性。
3、多元的兼容性。
文化独特性
东三省,三宗宝 东北八怪 二人转 冰雪艺术 东北菜
乌拉草
形糙色重味浓
崇尚自然 浪漫奔放 兼容并蓄 趋势拓新
文化特色
道家文化、屈原作品 民风习俗:崇巫尚武 湘绣 精美的工艺品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
傩戏
湘绣
绣绣绣绣 人虎鸟花 能能能花 传奔听生 神跑声香
工艺品
凤凰图腾
以太湖为中 心,包括今 江苏、浙江、 上海地区, 影响安徽东 部和江西东 北部
形成原因
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 沛,农业极为发达;
中国各主要区域文化 及其特征
分布
地域文化
形成原因
文化特点
成因 特点
自然地理因 素
人文地理因 素
方言 饮食 民居 婚丧节庆 民间信仰

中原文化区

中原文化区

科技文化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 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 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 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 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 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 “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 中原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具有内容的广博性、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历史 发展的传承性等特点。三门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剑,为目前我国 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华夏第一剑”。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 炉,为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高炉。东汉河南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 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 青铜器,西周铜柄铁剑,陶器,钧瓷,唐三彩,地动仪,登封元代天文 台,僧一行天文成就。
民俗文化
• 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 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 月,九月重阳登高 • 中原民俗还创造了民间的生活形态和艺术品,太昊陵庙会、 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 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 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
了解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
• 首先是认识作用。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 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 历史发展的脉络。 • 其次是引领作用。长期以来,中原文化都以其文 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 • 推动作用。就是说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 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第四,支撑作用。就是说中原文化具有对中华民 族共同精神的维系、智慧成果的传承功能。。 • 第五,凝聚作用。就是说中原文化固有的向心力 在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的聚合作用。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的“中流砥柱”——中原文化纵横谈一、关于中原文化的说法在文化与旅游界近年来一直流行着一种说法:20年中国看深圳,100年中国看上海,500年中国看北京,3000年中国看陕西。

5000年中国看河南;诸多海内外史籍大同小异地这样描述河南:华夏腹地,民族摇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河南,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

有20多个王朝,200多个帝王在此定都治天下。

自古有“逐鹿中原”、“定鼎中原”和“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海内外媒体近年来对河南文化如此这般地频频描述:作为饮誉中外的文物大省,河南拥有最多的“中华第一”和“中华之最”:地下文物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全国第一;重大考古发现全国第一;著名古都数量全国第一;历史名人胜迹全国第一……而文物中的“中华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数量之多同样是全国第一。

二、概念1、中原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

中国古有九州,今河南及周边一些省份的部分地区,当年为其中之“豫州”,因居九州之中,而称为“中州”;又因境内平原多,故又称“中原”。

广义的“中原”:以河南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山西、河北、山东及陕西的一部分。

狭义的“中原”:特指今日河南。

本专题所说的“中原”,是狭义的“中原”,即:河南。

2、中原文化即古代中原地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也可称“中原历史文化”、“河南历史文化”、“中原传统文化”三、内容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这种地位我们对她的比喻是:“中流砥柱”,或称之为“脊梁”。

1、史前文化2、神龙文化3、政治文化4、圣贤文化5、思想文化6、名流文化7、英雄文化8、农耕文化9、商业文化10、科技文化11、医学文化12、汉字文化13、诗文文化14、宗教文化15、戏曲文化16、民俗文化17、武术文化18、姓氏文化四、特点中原文化具有六个显著持点:1、根源性——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在新石器时代‎,根据所发现的‎考古遗址,大体可以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和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文化区。

在那时,已经奠定了后‎来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基础。

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特定的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格‎局形成,基本上发生在‎东部汉族区域‎的内部,到隋唐以前,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

但在隋唐以后‎,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新的‎区域文化又加‎入进来,起初是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这也是一种文‎化碰撞),甚至对立,后逐渐变成了‎汉文化圈内的‎组成部分,走上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的‎轨道。

1.齐鲁文化齐鲁之地,古称“海岱”,是因为它以泰‎山和大海为地‎理标志。

新石器时代,东夷在这里创‎造了北辛、大汶口和山东‎龙山等文化系‎列,成为齐鲁文化‎的源头。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

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燕赵文化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

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地域文化作业一至四

地域文化作业一至四

地域文化一、填空1.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化、散播性。

3.中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①自强自立精神;②崇文重教精神;③重功致用精神;④勤俭节约精神。

4.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经过从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5.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和河内文化区。

6.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郑韩文化;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西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豫南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汉淮文化。

7.中原文艺的特点有:开创性、引领性、兼容性和先进性。

8.南北朝时期,中原诗人的“三大家族”是谢氏家族;江氏家族;庾氏家族。

9.东汉书法家刘德昇,教出了钟繇和胡昭两位著名书法家。

10、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

11、老子诞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即今鹿邑县。

12、道家思想被东汉末年张鲁的“五斗米道”宗教组织吸收,演变成中国的道教。

13、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民权县)人。

14、《道德经》诞生于河南灵宝市的函谷关。

15、列御寇诞生于战国时期郑国莆田(即今中某县白沙乡)。

16、“北宋五子”中的三位是中原人是,程颢、程颐和邵雍。

17、孔子弟子子贡善于经商,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曾为孔子守墓六年。

18、提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是郑国的子产。

19、佛教大致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20、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河南洛阳白马寺。

21.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22、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

23、《墨子》所阐述的政治思想可概括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24、《尉缭子》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尉缭的著作。

中原饮食文化及其地域特色

中原饮食文化及其地域特色

中原饮食文化及其地域特色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胜地之一。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底蕴、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中原饮食文化,是中原地区特有的一种饮食文化。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原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

一、中原地区的地域特色与饮食文化中原地区是指黄河流域中部地区,其中包括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安徽等省份。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传承的巨大差异,中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饮食文化。

其中,饮食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性的文化形态。

1. 中原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原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重视粮食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以一定的粮食为主要食物,如小麦、玉米、红豆等,这主要与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

中原地区属于黄河流域,土地肥沃,容易种植谷物作物,加上气候温和,为粮食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因此,这里的民众对粮食的依赖度极高。

(2)咸鲜并重在食物的口感以及烹调方式上,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以咸鲜并重为主要特色。

在主食中,既有花卷、馒头等面食,又有糯米饭、香米饭等米食;而在配菜中,则以咸味为主,如糖醋排骨、红烧肉、炸鸡等等,其口味鲜美,成为民众最爱的美食之一。

(3)以清淡为主尽管中原饮食文化以咸鲜并重为主要特点,但在口味上却以清淡为主,怡人爽口,不过分浓烈。

这主要是受到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天气炎热,人们需要清淡的菜肴。

此外,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注重多样性,不仅烹调方式多样,而且烹饪方法也十分灵活。

2. 中原地区的地域特色中原地区的地域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河南:黄河流域中游,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的饮食文化极其丰厚,有着“开封菜”、“豫菜”、“南阳菜”等众多的美食代表。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豫菜”,它以烹煮复杂、色香味俱佳、色香味型多样、充分利用食材的特点为主要特征。

(2)山西:属于黄河流域上游区,气候寒冷,四季分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核心性
中原文化区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起源地,并且是中国悠久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地。仅从政治角度来看,历史上的中原大地长期是政治角逐、政权更迭、政体演变“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大舞台,从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几度形成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中国自古“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由此而来。 从此可体现出,中原文化区的核心地位。
4.4、唐宋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和定型阶段。唐宋是文化大繁荣,大一统时期,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在这一时期,中原实现了政治统一与文化统一。文化巨丽,纷纷呈现;文化创作,鼎盛繁荣。在宗教方面,儒家思想遭遇巨大顿挫,玄道佛文化日益彰显。同时,诗歌文化鼎盛,创造出中原文化的璀璨成就。而在宋朝,中原文化趋于成熟和雅致。集权政治进一步完善,市井文化日益发达。
中原文化区特征及形成过程分析
1. 中原文化概况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中国中原文化璀璨瑰丽,其中,体现在河南的部分更为突出。中国中原文化的璀璨瑰丽,集中体现在河南的部分。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3、两汉魏晋是中原文化的发展和兴盛阶段。秦王朝是以中原法家理论发起和构建起来的专制帝国,虽然历年短暂,但其政治体制却被后世继承,汉王朝是因袭秦代的政治体制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不过,汉王朝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治国依据。儒学来自齐鲁,但它却借重于中原政治力量在中原生了根,并成长壮大起来。它最终还成了中原文化的最主要内容,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8、散播性
以武术文化为例,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从而闻名全球。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
3.5交通
中原地区地处中国腹地,地势平坦,陆路交通发达,是连接中国各地的交通要塞。便利的交通也是地处中原的政权大国,发展经济,实现政治管理的要求。因此,文化交流在此更加频繁和深入,大大促进文化发展。
4、中原文化的形成过程
中原文化的发展史大致分作五个阶段:
4.1、史前是中原文化的孕育与萌芽阶段。由于地理的、经济的以及文化本身的原因,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文化的发展逐渐超越周边地区,并且在中原地区催生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
3.3经济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活动不仅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发展,并且是文化发展的坚实后盾,只有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满足精神文化发展。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4、开放性
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三是远播异域。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向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扶桑等历史记载,都书写了中原文明传播的壮丽画卷。从北宋开始,中原文化凭借当时最发达的航海技术,远播南亚、非洲各国,也开辟了世界文明海路传播的新纪元。
2.2、原创性
中原文化的原创性基于其本身的根源性上,正是由于中原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体系的根源,因此她具有独特的开创性特征,对整个文化体系起着筚路蓝缕的开创性作用。在农业生产方面,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因此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原创的并具有先进特色的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在政治制度方面,黄帝是公认的先祖,开创了初
2.5、基础性
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中原文化在与其它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并由此催生了中日益雄厚和庞大。
2.3、包容性
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正是她的包容性,淡化了中原文化的其他特点,不同于其他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20万年以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一带。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更为深化。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点。如中原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就是东夷集团的海岱民族和中原民族交往、融合的结果;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在汉唐间传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她的包容性特征。
4.5、元明清是中原文化的式微与嬗变阶段。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时期,此时国家统一 ,传统政治的惰性日趋明显 , 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中原地区商品经济继续发展且长期领先。
虽然,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的构成过程中,一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就其文化发展现状来说,又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经济与文化紧紧结合,构建文化经济产业,促进文化经济发展。但作为中华文化体系核心的中原文化,不甚注重中原文化产业构建,没有将中原文化的优势和核心地位充分的突出出来。我认为,这将是中原文化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研究重点。
2.7、丰富性
中原文化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成长,壮大,迄今为止,已经成为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可以看出它的丰富性。中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中医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饮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满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体系。
2.1、根源性
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史前文化,都发生在河南。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在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河南也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由此可以看出,史前文化在河南发现不只一处,也不只是少数、若干处的几件历史遗存,而是连续的、有规模的历史遗存。此后的夏、商、周三代,又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即证明了她的根源性。
3、中原文化区特征的形成原因
中原文化区特征形成原因,从地理学角度来说,应从地理要素逐个分析:
3.1自然环境
中原地处黄河下游一带,地貌类型上分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4.2、夏商周三代是中原文化的形成和主体地位奠基阶段,夏王朝存续约五百年,初步树立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强势地位。随后,借助于长期政治中心的有利形势,先进的中原文化不断向周围地区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和范式。夏、商、周三代是中原文化重要的奠基时期,三代文明发轫于中原,又因循一千余年,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模式的生成和深层文化结构的奠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相当大的程度上说,作为“元典文化”的诸子思想正是在研究和总结三代文明基础上生成的,而作为封建政治基石的秦汉制度又是在对诸子思想遴选、整合的
为人类提供了舒适的的生存环境,从而促使中原地区文明火花的出现。
3.2政治
政治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又反之促进了中原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原地区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扮演着政治核心的角色。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适合人类居住,更加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民聚集,继而国家形成。许多国家都为了这多这块“宝地”,不断地通过战争实现政治角逐、政治更迭、政治演变。战乱期间,人民迁移,促进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丰富了中原文化体系。
2.中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形成及发展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周边文化精髓,形成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在中原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迁徙,战争,经济交流等活动因素的频繁影响,导致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异地文化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相对不甚明显的文化特征。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它的历史特征又是不可磨灭的。通过对中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过程的了解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中原文化区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