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概论最全考试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电大行管本科《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期末考试资料
电大行管本科《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期末考试资料一、课程考核说明(一)、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各专业本科全体学生。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试由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两部分构成。
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试即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80%。
(三)、形成性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形成性考核由平时书面作业和平时上网学习两部分组成,各占10%。
形成性考核中的4次平时书面作业,由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布置;各教学点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课程责任教师按时收取并详批详改,公平公正地给出成绩,并及时将批改后的作业返还学生,同时要进行作业讲评,要求学生对做错的题目予以改正。
省电大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上网学习成绩由各教学点课程责任教师根据学生平时上网情况给出具体分数。
各教学点教务人员对课程责任教师所给学生成绩进行检查、汇总,经省电大教学指导中心责任教师审核后报教务处登记。
(四)、终结性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考核形式及答题时限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由省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2.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是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文字教材《中原文化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
3.考试要求教材中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有所认知。
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限于“地域文化•中原文化”的教学大纲、本考核说明和文字教材范围之内。
既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试卷将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
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10%左右,理解占50%左右,掌握占40%左右。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概论)
试卷代号:1 30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国文化概观 2012年1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在中国文化中,两种法则经常是错位的,主要表现就是士大夫从政时,每每以(思想的法则)代替(历史的法则),结果是给王朝政治带来灾难和混乱,加速王朝的灭亡。
2.论古代政治之宽平,当以西周制度为最。
在政治上,周王的本质不同于国家的本质,周王是(最高权力 )的掌握者,而不是(所有权力)的把持者。
3.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民众经由(户籍)和(什伍连坐)等制度,被严格地控制了起来。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以“四大害”来称胥吏的罪恶,这一点和(顾炎武)在《郡县论》中的指责和忧虑一致。
5.历史上变法成功者,商鞅而外是中唐(两税法)、张居正整理明朝财政及清代(摊丁人亩)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6.国人答案要点:简单地说,就是“城里人”,就是住在城郭里面的人。
这是西周分封建国的果。
这些人是封建国家国邑体系的基础,国家大事他们是应当参加的,如大的军事行动、大的典礼如“大蔸礼”之类。
春秋以前,国人大众是一个政治经济上颇能捍卫自己的社会群体;春秋以后,则变为一群被动的农民。
7.八股文 答案要点:八股文是一种“代圣人立吉”的文体,从《四书》出一个句子,考试者必须模仿圣人的口气,挖空心思没话找话地对其进行阐发。
其文章结构有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名八股文。
这种文体高度讲究形式,讲究声律、对偶等。
八股文题目范围过窄、思想束缚严重,但却是明清科举考试录取与否的主要依据。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8.简述“轻重”之术的文化史意义。
答案要点: 文化史研究的是一个文明的国家群族的历史道路和历史命运。
春秋战国东西两大区域的文化分野,其间的胜负,关涉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
假如不是商鞅那一套富国强兵论最终获得了胜利,而是在治国理念上走《管子》“轻重”之术的路线,中国的历史文化肯定会是另一番模样。
0032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绪论名词解释文化内涵:指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统文化: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文化传统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民族文化:指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一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名词解释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的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一统: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壮大,曾起到重要作用简答题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开始他们的文化历程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青藏高原是地势最高的地区,曾居住过吐蕃羌人云贵高原是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蒙古高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没有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有猃狁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蒙古满族等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起源于这一地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相间湖泊众多居住苗蛮山越等族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秦汉时期百越名族的居住地后来还有傒俚僚等族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中国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广义“文化”: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是一个历史概念,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③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①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②关注的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事物从属于某一领域,只要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属文化范畴。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有规律性的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段)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判观等等。
文化政策: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以国家为划分的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以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文化分科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
这里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地理概况。
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最高的山峰: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青海地区是江河的发源地;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
蒙古高原是进入中原的要冲,河套地区是必争之地。
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发祥地。
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一是众多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连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绪论1、“文”的本意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先天的“质”相对。
人文指社会现象和规律,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意是改易。
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和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多一点。
2、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3、中国经典的“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是改造主观世界范畴,创造是改造客观世界范畴。
4、从总的方面看,文化的定义不外乎广义、狭义两种。
5、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
广义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3个要点:①广义文化与人类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定义: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3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人类文化学,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6、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最详细的复习资料。
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3答: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科举制的特点:123 p172宗法制:出现在周朝。
完结于春秋。
伴随分封。
对秦后国家政治结构长期影响(三点)中国古代法律的文化特色(4点):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
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儒家伦理学说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礼的起源:起源于俗,但不同于俗。
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核心是保证宗法伦理关系,有鲜明的伦理色彩。
特点是:1等差性,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
2调和性,注意等级关系之间的协调。
3规范性,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
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的表现是: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一是自然伦理属性,二是社会伦理屑性。
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
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中原文化概论最全考试资料-推荐下载
三、名词解释(12 分) 1.中原物态文化:中原物态是指中原地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及其产 品的总和,是可观看和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2.文化区域:文化区域是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 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 域形态。 3.饮食文化: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食物原材 料的加工制作和饮食活动中的科学技术,艺术,宗教以及以饮食为基 础的思想,哲学,习俗,礼仪等都在饮食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内。 四、简答题(20 分) 1.中原民间艺术有着怎样的审美特征? (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 美特征(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 布性审美特征(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 2.中原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P164) 3.中原书院教育有着怎样的特点? 教育特点:(1)“兼容并蓄”“门 户开放”(2)注重自学(3)质疑问难(4)因材施教(5)纪念先贤, 传承学派(6)刻印书籍,鼓励学术(7)尊师爱生 五、论述题( 24 分) 1.试述宋代中原儒家对儒家文化传播的贡献。(P135) 2.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掌握中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动权? 以新的文化直觉推动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在以下几个 方面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1)在“先进文 化”引领方面更加主动。(2)深化改革,在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上更加 主动。(3)在加快培养,形成新的“人才方政”方面更加主动(4) 在文化投入方面更加主动(5)在文化政策创新方面更加主动
6.在《灵宪》中正确解释月食原理的是(D )A.张遂
B.李诫
C.玄奘
D.张衡
7.“医圣”张仲景为( A )
A.东汉时期人 B.西晋时期人 C.隋代时期人 D.唐代时期人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的全部试题(有答案)
2011年10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A.出入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A.查B.验C.测D.切11.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是在(C)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l2世纪D.公元16世纪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l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l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试大收集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原文化概论习题答案
1.什么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中原文化是产生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它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它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中原文化的主要特点有:(1)根源性(2)核心性(3)丰富性(4)人为性(5)散播性2.简述农业文明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中原文化是一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大陆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农业文明为纽带的中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主导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明清以后,随着中原政治经济核心地位的丧失和江南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原文化的发展和更新相对缓慢,但其基本精神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对一以贯之。
3.简述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
(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争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
(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
(5)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4.简述中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中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奠基和主导性作用,同时也引导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原文化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和主干。
换句话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对程度上是以中原文化为起点和核心,同时吸收和融汇其它文化而形成的。
第二章5.什么叫文化区域?我国文化区域的真正形成始于什么时期?文化区域是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我国文化区域的真正形成成始于我国的分封制时期。
6.按照不同的条件,中原文化区域有哪些划分法?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崇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
从考古学的新石器文化角度看,可分为仰韶文化区,屈家岭文化区,大汶口文化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答案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 自强不息 (2. 厚德载物 (3. 实用主义(实践理性)(4. 超脱圆滑(辩证思维)2、自强不息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5.简述汉字造字的六种基本方法。
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同义互训6)假借,同音替代。
6.“三皇五帝”正统的说法是指哪些人?三皇: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正统观点)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7.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最初是生殖图腾,后演化为政治图腾。
(1.首先是远古人生殖崇拜的结果。
(2.大国统治需要有某种神奇的强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
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实质:爱人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的实质:适宜3.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礼的实质: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4.时中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5. “知命” 尽人事而待天命11.简述儒家之“儒”的本质含义。
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
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1.“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3.启发式教学方法4.实事求是的学风14、儒家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内涵:内圣,指内心有深厚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即内修圣人之德。
外王即外施王者之政,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用儒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修身来齐家,进而治国平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今天的脊梁。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16.道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杨子、老子、庄子的答案各是什么?出发点: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
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
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19.庄子的理想人格——浑沌、神仙《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论述题
1.运用有关辨析下列具体的事物是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2.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3.为什么说两汉儒学独尊的重要结果是士大夫阶层的养成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5.为什么说中国的日常文化石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6.谈谈你对服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含义的理解7.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8.为什么说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9.举例阐释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
10.结合实例,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1.谈谈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
12.谈谈20世纪后期在汉字的思考和论争中取得成绩13.谈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14.举例说明几种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15.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6.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1怎样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
2谈谈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4什么原因使黄河、淮河由利变害。
5为什么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作文化观念的原创时期?6为什么说隋唐两宋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7为什么说元杂剧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8为什么说中国生产经济的文化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
9为什么说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10谈谈中国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的带动作用。
11谈谈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12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
13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4试分析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
15分析中国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
16试分析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
17简要论述家训族规的积极意义与阻碍限制作用。
18谈谈“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9举例说明道德对古代科技文化的影响。
20《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些特殊文学样式,本身就是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文化现象,请概述这些文化现象。
21谈谈中国建筑人文性的表现。
22试析“载道”与“明道”的区别。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集粹(单选题)
中国文化概论题集(一)单选题集粹1."文"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时,一般指的是后天形成的 A 。
A 品德、修养B 知识、学问C身份、地位D 装扮、修饰2.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则主要靠 C 。
A 自发传承B 家庭传承C口头传承 D 传男不传女3.贯穿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 C 。
A 传统文化 B 历史文化 C 文化传统 D 文化观念4.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属于 A 气候。
A 温带气候 B 亚热带气候 C 寒温带气候 D 热带气候5.把湘江和漓江两大水系沟通联结起来的是 B 。
A 汉水 B 灵渠 C 淮河 D 郑国渠6.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 B 。
A 由冷变暖,温暖时期越来越长,温暖程度越来越高。
B 由暖变冷,温暖时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
C 由冷变暖,温暖时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
D 由暖变冷,温暖时期越来越长,温暖程度越来越高。
7.据有关学者统计,自两汉以来,中国的灾害总的趋势是 C 。
A 频率越来越疏,程度越来越大 B 频率越来越密,程度越来越小 C 频率越来越密,程度越来越大 D 频率越来越疏,程度越来越小8.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 C 。
A 长江流域 B 四川盘地 C 黄河流域 D 东南沿海9.决定了中国文明发展的道路与文化方向的地理背景是 D 。
A 西高东低的地势 B 温带季风气候 C 整体性地形 D 广大地域10.中国政治观点中的基调和历史基本方向是 A 。
A 追求一统 B 等级制度 C 宗法伦理思想 D 儒家思想1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灿烂辉煌的文化高潮,得益于分封制带来的区域意识和 B 。
A 山川地理条件 B 竞争意识 C 经济军事发展 D 开放的文化政策12.扬州及周围地区盛极一时的商业文化形成,如果从构成区域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应该收入 B 。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________朝开始。
________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A. 秦,汉B. 商,唐C. 夏,清D. 西周北宋2.“(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这里的“文”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
A.纹理 B. 符号 C. 彩画、装饰 D. 人为道德修养3.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___________被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现象普遍出现。
A. 契约制B. 均田制C. 井田制D. 租用调制4. ________出现了象形、会意、形声制字原则的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到成熟阶段。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5. 欧洲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的枷锁,打破神学势力的垄断;而我国,早在_______时期,人们的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崇拜就已经逐渐淡漠,开始由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6. 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定于一尊”的地位的是_________。
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7. 诸子百家当中,主张“兼爱、非攻”的是_______。
A. 儒B. 墨C. 道D. 法8. 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_________,成为宋文化发展的标志。
A. 玄学B. 经学C. 理学D. 新儒学9. 经考证,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技术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_______科技最为突出的结果。
A.魏晋B. 隋唐C. 两宋D. 元明10. 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_________,耶稣会士叩开封闭的中国大门,来华传教,也带来了欧洲文化,包括欧洲古典哲学、逻辑、美学、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对中国影响很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1、文化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总与,也可以称之为人化。
2、《易传》共有七篇,包括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3、《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就是一本筮占之书,也就是一本哲学之书,亦或者就是一本历史之书。
4、儒得最原始得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得神职人员。
5、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得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得就是儒家得进取精神,坤卦则代表道家得柔顺精神.6、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与民族复兴等得积极作用。
7、通行本得《周易》一书由易经与易传两部分组成。
8、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得过程,三教指儒家、道教、佛教。
9、宗法制形成于西周代, 秦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就是有差等之爱,墨家之爱就是指兼爱。
11、就儒道释三教得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得历史中存在三教合流得趋势,也可以认为就是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得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得相对主义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得有孟子得“性善论”、荀子得“性恶论”及董仲舒得“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得四圣道,即辞、变、象、占四条学习《易经》得门径.15、人性论就是中国人文主义得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就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就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得文化特征或个性。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19、讲人得文化,突出人得命题得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为人文主义。
20、中国得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
它就是一种国家学说,提倡与谐,追求道德,以群体为主.21、传统思维方式就是一个地方得人在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得方法.二、选择题1、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 D 得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文化概论(开卷)一、填空题(共24分)1.中原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为性、散播性等一系列特点。
2.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
3.豫中文化区的中心城市为新郑、平顶山、郑州和许昌。
4.南北朝时期,就诗人来说,有著名的“三大家族”,即谢氏家族、江氏家族和庾氏家族。
5.在中国书坛上,被称为“北方书圣”的是北魏时期的郑道昭。
6.在先秦时期,中原的道家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关尹和列子。
7.儒家文化在中原的传播和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东汉,一个是北宋。
8.被孔子赞为“古之遗爱”的人物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子产。
9.佛教在中原的繁荣阶段是在我国的唐朝时期。
10.墨家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方面。
11.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许行。
12.中原有两处著名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一是安阳殷墟,一是洛阳龙门石窟。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20分)1.郑韩文化属于(B)A.豫东文化区B.豫中文化区C.豫西文化区D.豫北文化区2.被书坛誉为“行书鼻祖”的是( B )A.钟繇B.刘德昇C.蔡邕D.褚遂良3.“画圣”吴道子为( A )A.唐阳翟人B.晋涅阳人C.隋汝南人D.宋白波人4.下列剧目属于清官公案之类的是( B )A.《秦香莲》B.《抱烙柱》C.《蝴蝶杯》D.《反五关》5.有“我以不贪为宝”之美誉的人物是( B )A.商鞅B.子罕C.许衡D.程颢6.在《灵宪》中正确解释月食原理的是(D )A.张遂B.李诫C.玄奘D.张衡7.“医圣”张仲景为( A )A.东汉时期人B.西晋时期人C.隋代时期人D.唐代时期人8.下列礼节不属于婚日礼的是( D )A.添箱B.暖房C.送贺D.合婚9.名剎“少林寺”始建于( C )A.西晋时期B.唐代时期C.北魏时期D.五代时期10.下列书院不属于中原的是( B )A.应天府书院B.白鹿洞书院C.伊皋书院D.紫阳书院三、名词解释(12分)1.中原物态文化:中原物态是指中原地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观看和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2.文化区域:文化区域是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3.饮食文化: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食物原材料的加工制作和饮食活动中的科学技术,艺术,宗教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思想,哲学,习俗,礼仪等都在饮食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内。
四、简答题(20分)1.中原民间艺术有着怎样的审美特征?(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2.中原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P164)3.中原书院教育有着怎样的特点?教育特点:(1)“兼容并蓄”“门户开放”(2)注重自学(3)质疑问难(4)因材施教(5)纪念先贤,传承学派(6)刻印书籍,鼓励学术(7)尊师爱生五、论述题( 24分)1.试述宋代中原儒家对儒家文化传播的贡献。
(P135)2.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掌握中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动权?以新的文化直觉推动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
(1)在“先进文化”引领方面更加主动。
(2)深化改革,在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上更加主动。
(3)在加快培养,形成新的“人才方政”方面更加主动(4)在文化投入方面更加主动(5)在文化政策创新方面更加主动中原文化概论1.什么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中原文化是产生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它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它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中原文化的主要特点有:(1)根源性(2)核心性(3)丰富性(4)人为性(5)散播性2.简述农业文明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中原文化是一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大陆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农业文明为纽带的中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主导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明清以后,随着中原政治经济核心地位的丧失和江南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原文化的发展和更新相对缓慢,但其基本精神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对一以贯之。
3.简述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
(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争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
(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
(5)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4.简述中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中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奠基和主导性作用,同时也引导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原文化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和主干。
换句话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对程度上是以中原文化为起点和核心,同时吸收和融汇其它文化而形成的。
第二章1. 什么叫文化区域?我国文化区域的真正形成始于什么时期?文化区域是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我国文化区域的真正形成成始于我国的分封制时期。
2. 按照不同的条件,中原文化区域有哪些划分法?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崇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
从考古学的新石器文化角度看,可分为仰韶文化区,屈家岭文化区,大汶口文化区。
从行政区,地理位置,天文星区,人文理念,风俗习惯等特征看,可将其分“五方”典型区域,即豫中文化区,豫东文化区,豫西文化区,豫南文化区,豫北文化区。
3. 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分别有着怎样的文化特征?(1)豫中文化区的文化特征: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本末兼行。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礼重法,尚贤贵和。
从学术思想看,儒,道,法,墨,兵等思想兼并包容。
从民风风俗层面看,朴实敦厚,崇尚自由。
豫东文化区的文化特征: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好稼穑,重储藏,辅以商业,崇尚自给自足。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礼贤崇道,尊儒尚仁。
从学术思想看,道家,儒家,纵横家,兵家等兼包并容。
从民风层面看,祭祖祀神,忠孝信义。
(2)豫西文化区的文化特征: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百业兼容。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礼重道,尊儒崇佛。
从学术思想看,道,儒,佛诸学交融,纵横家,谶纬之学异彩纷呈。
从民风民俗层面看,乐善宽容。
(3)豫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商农并举。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重兵贵法,崇尚建功立业。
从学术思想看,儒,墨,法诸学互摄,兵,农,医等家交融。
从民族民风层面看,“楚风豫韵”尚气力,喜夸奢,好商贾。
(4)豫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从经济文化层面看,以农为本,兼重工商。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尚忠勇,尊谏诤。
从学术思想看,尊儒尚法,兵家,纵横家并重。
从民风民俗层面看,古朴仗义,好气任侠。
4. 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的主流文化分别是什么?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郑韩文化和崇岳文化。
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伏羲——瘀伯文化,陈宋文化。
豫西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
豫南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郑韩文化,陈宋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徽文化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
豫北文化区域的本土文化是殷商文化和濮卫文化。
第三章1.《诗经》反映了怎样的中原文化?(1)诗河文化(2)神祗文化(3)婚恋文化(4)服饰文化(5)饮食文化2.中原历代有哪些主要诗词名家?两汉时期:张衡,朱穆,应季先,息夫躬。
南北朝:谢灵运,谢庄。
江革,江洪,江总唐代时期:杜甫,白居易,刘禹锡3.中原历代有哪些主要散文名家?秦汉时期:李斯,贾山,贾宜,朱穆,魏晋时期:钟会潘尼,4.中原历代有哪些主要书法家?他们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有何贡献?李斯————新的书体“小篆”。
许慎写的“说文解字”对后人书法理论体系和文字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王铎的行草书对后人的影响最大。
等等。
5.中原历代有哪些主要画家?他们对中国的绘画艺术有何贡献?吴道子被称为画圣。
李唐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
李迪是使南宋花鸟画改变的代表人物。
李伯安擅长中国画。
6.中原戏曲名家有哪些贡献?豫距在清代,民国年间,最杰出的好是小旦李剑云。
豫东调流派的唐玉成富于变化的激情演唱。
豫西张同庆,张小乾,张富寿的人。
20世纪50年代豫剧的六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
7.中原民间艺术有着怎样的审美特征?(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第四章1.简述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崇俭抑奢,摒弃浮华的精神状态是道家文化遵循的生活信条。
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发展规律是道家文化蕴涵的生活智慧。
2.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道是什么(2)道的作用(3)道的特点(4)道的规律(5)道的本质3.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庄子更详尽的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
4.为什么说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道家之道做为一种出世子道,返璞归真之道,超现实主义之道,启迪找那些在现实中心灰意冷的人走上了以追求自然来陶冶情操的避世主义之路。
体现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格至上,道德至上的文化,一种讲究如何为人之道的文化。
第五章1.举例说明儒家文化在中原的传播的两个黄金时期?儒家文化在中原的传播和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东汉,一个是北宋。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为了讨论五经异同,在洛阳白虎观召开科儒学大会,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辩论,讨论的结果由班固写成了《白虎通义》。
北宋时期,崇县人程颢,程颐是理学的代表人物,洛学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周游列国都过中原哪些地方?留下哪些古迹?他访问了卫,陈,蔡,宋,郑。
3.孟子见梁惠王表达了什么观点?(1)君王应该只讲仁,义。
(2)应该与民同乐。
(3)提出仁政。
即统治者必须让人民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使之能够生活下去。
4.孔子的弟子中有哪些是中原人?主要有哪些事迹?子张,子贡,卜商,漆雕开。
5.汉代中原的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些?对儒家文化传播有什么贡献?晁错,戴德,郑兴,韩愈。
6.宋代中原的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对儒家文化传播有什么贡献?邵雍,程颢,许衡。
第六章1.中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各有什么贡献?法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等有是中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