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中医养生常见的四大困惑

解答中医养生常见的四大困惑
解答中医养生常见的四大困惑

解答中医养生常见的四大困惑

*导读: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穿梭在钢筋水泥间的人们日益感到压力繁重,于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医养生,作为一种养生解压的好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然而,张悟本、道士李一、马悦凌等一个个养生神人相继出现,一本本养生书籍让人眼花了乱,一档档养生保健的电视节目让人辨不清真假是非,困惑不已。

*解答中医养生常见的四大困惑:

*困惑一:食疗养生能否百病皆除

因为红极一时的张悟本写了一本疯狂畅销的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不少老百姓误以为,学养生、学食疗,就能治百病!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更加注重延年益寿的方法。而目前还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少人希望借鉴别人的养生之道换取健康。陈俊文分析,正是这些美好愿望成就了养生热。

因此,不少江湖骗子、挂羊头卖狗肉的专家教授,抓住了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宣传所谓的养生经,断章取义套用中医理论,片面夸大食物功效。

在中医,讲五谷为养,蔬果为助,也就是说人体主要是靠五谷来维持,蔬菜水果是辅助五谷杂粮的,只吃蔬菜,或者把水果当成主食,本末倒置,身体何谈健康?此外,中医养生分内养和外养,内养养的是精、气、神,外养就是皮肉、筋骨。中医特别注重的是内养,而现在所谓的养生专家,讲的都是外养,比如怎么吃,怎么锻炼。像张悟本提出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如果内养出了问题,用吃的方法来解决,根本是无稽之谈。

食疗养生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但绝不等于吃了某样东西百病皆除。辨识张悟本,方法很简单:太绝对的养生说、食疗说,绝对不可信!急功近利的养生学说非但不是中医,恰恰是反中医!

*困惑二:养生能否依葫芦画瓢

中医养生理论深奥,涉及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系统,强调治病要因证而异、养生要因人而异,切忌盲目跟风,依葫芦画瓢。

人的一生分为生、长、壮、老、已,到了壮、老阶段,功能开始下降,阴阳偏颇,可以适当使用养生药物。但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养生保健要注意个体差异。中医养生讲究辨证论治,如进补就要通过望、闻、问、切,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对症下药。年龄不同、季节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使用的保健药物就会不同。

专家提醒,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顺应自然,更何况中医理论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适合于别人的养生方法不一定适合于你。选择养生方法或保健药物,最好请专业医生对你的体质进行评判,再养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困惑三:休闲场所中医保健是否可信

近年来,按摩、针灸、刮痧、拔罐等被视为国粹的中医技法成为很多休闲会所、美容院、洗浴中心、减肥机构的推崇亮点,甚至连发廊、足浴店也搭上中医二字。拔罐本身是一种医疗手段,而今越来越多被用于保健。拔罐虽然在中医学里是一件很简单的操作,但不能胡来,如果拔罐时间过长会出现水泡。从业人员需要了解人体穴位等一些专业性的知识。

专业医疗机构与休闲场所的区别正在于此。医生是在医学诊断的基础上,决定对病人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的治疗手法。没有资质的按摩人员只是学了些穴位和按摩手法,却不懂医理,不可能检查出病人是否存在哪些系统性疾病。

针对一些不法休闲场所打着中医养生的旗号从事色情服务,陈俊文教授提醒,消费者注意三看,一看环境,正规按摩场所应敞开透明,不会关得严严实实;二看资质,场所的经营证照及项目、保健师的从业证件要看清楚;三看手法,是否针对穴位,是否有一整套操作程序值得考究。

*困惑四:养生可否等病了再养

中医自古以来,重在治未病,强调无病防病。不少人自认为身体健康,体检什么病都查不出来,就不需要养生之道。其实不然。

相关数据显示,不良生活方式,每年要夺走1200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有1/3以上的人群处在亚健康状态。中医讲究调理,并不是补药,养生重在生活方式。陈教授提醒,首先人要恬淡虚无,保持好的心理状态;其次,起居有时。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时代病,也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亚健康的成因之一。很多人熬夜打麻将、看电视、玩电脑,这种耗费对身体损伤很大,吃再多保健品也没用。再次,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或胡乱节食,不偏食、营养均衡是养生的重要一环。最后是运动有度。中医很早就有运动养生说,但强调不可使之过极尔。散步、太极拳、五禽戏、游泳等都是较好的运动方式。

总而言之,养生要科学理性,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进补都重要。

中医五行体质及养生

中医五行体质养生 中医如何看体质? 中医体质,是指个体生命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 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这种特质可以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质来描述。我们每个生命体中都包含有这五种特质,只是每种特质的数量不同而已。由于不同数量的五种特质排列组合是无限多的,因而形成了我们千差万别的体质类型。 目前所广泛运用的九种体质: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 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一些病理证候,而不是体质;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还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而不是疾病。这九种体质实质上是我们个体在五行体质的基础上,由于后天环境、饮食、起居、七情、劳逸等因素与之发生共同作用,从而形成的九种不同病理状态。 中医眼中的两种人 一种是解剖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经络,皮毛肌肉,五官九 窍,精血筋骨,和现代医学的人无二般。 一种是时空人,或称天文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得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形成了一日一循环、一年一循环。空间上,太阳东升西落,南北分移,阳气升于东降于西,盛于南而衰于北。这样,阳气便在时空上形成了运动之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天地之气,阳性上升,阴性下降,升降不已,阴阳交合,发生爱力,遂成一个圆运动,形成了一个升一一浮一一降一一沉的圆运动运动模式,如下图:(引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天人合一,

时空决定我们的体质 在这个运动圆里,任何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升降性质都是不一样的,也即不同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偏性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天地之间, 一花、一木、一虫、一兽、一沙、一石皆有其偏性所在,包括人,正常的人。 同样的病因,既病之后,有人患实证,有人则呈虚证,有人患寒证, 有人患热证,就是因为体质之不同,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患病与否和疾病的性质⑸。 那天地之气究竟是如何影响人体各异的偏性,其又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简而言之,就是阴阳,具体的讲就是五行六气。五行六气是天地之间存在的一种综合能量,受它的影响,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体都随之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这种能量之大、作用之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五行化六气,便繁衍着宇宙万物。既然,天地万物皆由五行六气化生,那么探索人的体质便要在这五行六气上着手。 体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doc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 下面内容由我为您整理归纳,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和启发。 1,整体观: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在诊断时,中医充分运用了诊断的全息性,从机体的整体性反应推断病因。在治疗与调理时,中医强调了对证治疗,对证治疗即是针对机体在患病过程中整体反应清空的差异而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案,相应的,中医治疗遵循证异治异、证同治同的原则。 ,2,辨证论治: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养生调理方案。 ,3,以平为期: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是保持相对平衡的。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

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 ,4,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另外一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中也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这些都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心身保健预防医学观点相符。 ,5,调动本能正气:中医养生是靠彻底调动人体自身潜力内,充分利用外界有利因素外,进而达到整个身心平衡和谐的养生方法。中医认为健康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定的生态平衡。正气是指人体自身所具有的自我健康能力,邪是指致病因素。健康的时候是邪不能干扰破坏正气所维持的稳态。医生治好病意味着医生是标,病人是本,标本相得,邪气乃服。邪气只是服了,而不是没了。也即是医生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人体的抵抗力与致病因素作用力相对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服务的设计应遵循八结合原则 自我调养与养生馆服务相结合:中医讲“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又讲“三分治,七分养”,所以客户的身体要恢复并保持健康,光靠养生馆技师和专家的调理是不够的,客户自我的调养,无论是“起居有常”还是“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情志条畅”等都非常关键。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一方面,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

9种体质中医养生方案

9种体质中医养生方案 体质 养生 一、饮食有节 饮食应有节制,不要过饥过饱,不要常吃过冷过热或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 腻及辛辣之物。 二、劳逸结合 生活应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不宜食后即睡。作息应有规律,应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三、坚持锻炼 一、食宜益气健脾 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 卜等。 药膳指导: 黄芪童子鸡:取童子鸡1只洗净,用纱布袋包好生黄芪9g,取 一根细线,一端扎紧纱布袋口,置于锅内,另一端则绑在锅柄上。 在锅中加姜、葱及适量水煮汤,待童子鸡煮熟后,拿出黄芪包。加 入盐、黄酒调味,即可食用。可益气补虚。 山药粥:将山药30g和粳米180g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煮粥,煮 熟即成。此粥可在每日晚饭时食用。此粥具有补中益气、益肺固精 的作用。 二、起居勿过劳

起居宜有规律,夏季午间应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 正气。 三、运动宜柔缓 可做一些柔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并持之以恒。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忌用猛力或做长久憋气的动作。 3.阳虚质的人,肌肉不健壮,时感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喜欢安静,吃 或喝凉的东西总会感到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而量多。性格多沉静、内向。 一、食宜温阳 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药膳指导: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g,生姜30g,冲洗干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羊肉500g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清水、料酒、食盐,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成。本品为 汉代张仲景名方,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特别适合冬日食用。 二、起居要保暖 居住环境应空气流通,秋冬注意保暖。夏季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平时注意足下、背部及下腹部丹田部位的防寒保暖。防止出 汗过多,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三、运动避风寒 4.阴虚质的人体形多瘦长,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冒火,面颊潮红或偏红,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经常大便干结,容易失眠,性情急躁,外向 好动,舌质偏红,苔少。

秋季中医饮食养生保健之道

中医药秋季养生行动健康宣传指引 为全面推进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秋冬季节养生保健的优势,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定中医药秋冬季养生计划如下: 一、开展秋季中医养生预防流感活动 为在社区中有效控制流感疫情流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简、便、验、廉、效”的作用,结合健康长春行动计划,组织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秋季中医养生知识普及活动 (一)预防流感中医饮食 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也有帮助。 二白汤:葱白15克,白萝卜30克,香菜3克。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姜枣苏叶饮:苏叶3克,生姜3克,大枣3个。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苏叶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300ml,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菊花水:桑叶3克,菊花3克,芦根10克。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 薄荷梨粥:薄荷3克,带皮鸭梨一个(削皮),大枣6

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克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荸荠、百合、梨等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适当食用。 鲜鱼腥草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 鲜败酱草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鲜马齿苋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 若口鼻干燥较重,可以棉签蘸香油外涂,具有润燥的功用。 (二)预防流感中医药物配方 1.成人 (1)桑叶10克白茅根15克金银花12克 功能:清热宣肺 适应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2)苏叶10克佩兰10克陈皮10克 功能:健脾化湿 适应人群:面晦无光,常有腹胀,大便偏溏 煎服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

中医养生康复复习大纲复习过程

养生就是保养人体生命,是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人体生命进行跳湖、保养的行为活动。 中医养生学,实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强健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实用科学。 中医康复学实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医学:在研究对象及康复原则和手段上有共同之处。 现代康复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矫形、人工装置补偿患者形体与功能残缺方面显示出相当的优势。 中医康复学以其独特的康复理论和丰富多彩、简便廉验的康复手段,尤其是辨证康复和整体康复的观念,在康复领域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两者在研究对象、适应范围极其学科名称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学术渊源、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方法技能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方法和手段上有诸多的共通互用之处。 食物养生的萌芽:夏商之前。 先秦时代《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 洋溢养生康复血的特点:1突出整体观及辩证观 2重视机体的平衡和谐 3强调未病先防与即病康复 4方法手段丰富多彩 5适应面广泛 人体生命形成后,生长壮老已是有机体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 天年:人类自然寿命。 健康人的生命状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建康的生理特征 1形体壮实,比例恰当 2面色红润,须发润泽 3牙齿坚固,要退灵便 4双耳聪敏,眼睛有神 5呼吸从容,声音洪亮 6食欲正常,二便通利 7舌态正常,脉象匀缓 健康的心理特征 1精神愉悦,情绪稳定 2思维清晰,记忆良好 3人际和谐,适应社会 先天禀赋缺陷,一方面表现为遗传性疾病,另一方面,因胎育时受外界药物、辐射等不良影响导致的先天残缺。 反禀赋不纯之病,皆有父母而来,即于交合之时,遗于子体。 从人体生命的构成而言,人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的。 “形”作为人体生命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指人体的有形实体,它包括组织结构,脏腑形体官窍以及人体生命活性物质等。 “气”是指充斥在人体生命之重的无形非实体物质。 “神”是指住在人体生命的意识活动。

中医体质分类

中医治末病九种体质分类(体质分类) 一、平和质: 常见表现:面色润泽,头发稠密光泽,目光有神,嗅觉、味觉正常,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食欲 良好,大小便正常; 饮食调节:1、饮食节制,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和不干净的食物,2、精细搭配,多吃蔬菜瓜果,3、少食油腻辛辣,4、不吸烟、 酗酒。 药膳调理:健脾补贤 二、气虚质: 常见表现:易疲乏,易气短心慌,易头晕或站起时眩晕,易感冒,喜静少语,声音低弱无力,活动量稍大易出虚汗; 饮食调节:1、多食黄豆,白扁豆,鹅肉,鹌鹑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补脾之品,2、少食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耗 气之品。 药膳调理:益气养血 三、阳虚质 常见表现:手脚发凉,腹背腰膝发冷,衣服穿得多,厌冬喜夏,易感冒,吃凉东西易腹胀腹泻,喜热饮食; 饮食调节:1、多食牛肉,羊肉,狗肉,鳝鱼,韭菜,生姜,蒜,芥末,葱,花椒,胡椒等,2、少食黄瓜,柿子,冬瓜,藕,莴苣,

梨,西瓜等,少饮绿茶。 药膳调理:温肾健脾 四、阴虚质 常见表现:1、感到身体与手脚心热,2、手心易出汗,3皮肤或口唇干,4厌夏喜冬,5便秘或大便干燥,6感到眼睛干涩,7口干咽 燥,总想喝水; 饮食调节:1、多食瘦猪肉、鸭肉、龟、鳖、绿豆、小豆、海蜇、芝麻、百合等甘凉滋之品,2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葱蒜、 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 药膳调理:滋补肝贤 五、痰湿质 常见表现:1、胸闷、腹部胀满,2、身体困重,3、腹部肥满松软,4、面额部皮油脂多,5上眼脸浮肿,6、口中黏腻,7、痰多,咽 部有痰堵; 饮食调节:1、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2、少食肥肉及甜、粘、油腻的食物,3、可多吃食葱、蒜、海藻、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 食物; 药膳调理:健脾祛湿 六、湿热质 常见表现:1、鼻部油光发亮,2、易生痔疮或疥疮,3常感口苦或嘴有异味,4皮肤时有瘙痒,5大便有黏腻,解不尽,6、小便时

中医养生春夏秋冬

中医养生春夏秋冬 近年来很多养生专家提出的中医养生,更是受到了广大朋友们的认可,知道春夏秋冬四季中医是如何养生的吗,不妨和一起来了解下中医养生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欢迎大家的阅读! 春季的到来,正是万物复苏之时,春季养生也是四季养生之开始,所以春季体质的养生保健之道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仍有“乏”的感觉。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制定了相应的养生方法,那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首先是精神养生。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 春季是肝旺之时,因时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可有目的的根据医生的推荐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食品可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但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

皮肤病者,应禁食如羊肉、蟹之类易过敏食品。 再就是饮食养生。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以补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的缺憾。 中医养生春夏秋冬养生之夏季养生用热来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 ●热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 ●洗热水澡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热水洗脚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热水洗脚,当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喝热茶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降温良方。 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夏至时节,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

中医九种体质测试及养生指导

中医九种体质测试及养生指导 一、阳虚体质——怕冷 测试题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1、你手脚发冷吗?(1)是(2)否 2、你胃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吗?(1)是(2)否 3、你衣服穿得比别人多吗?(1)是(2)否 4、你讨厌冬天喜欢夏天吗?(1)是(2)否 5、你比别人容易感冒吗?(1)是(2)否 6、你吃凉东西会拉肚子吗?(1)是(2)否 7、小肚子受凉风马上会不舒服吗?(1)是(2)否 二、阴虚体质——缺水 测试题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1、你感到身体脸上发热吗?(1)是(2)否 2、你手心容易出汗吗?(1)是(2)否 3、你皮肤或口唇干吗?(1)是(2)否 4、你讨厌夏天、喜欢冬天吗?(1)是(2)否 5、你便秘或大便干燥吗?(1)是(2)否

6、你感到眼睛干涩吗?(1)是(2)否 7、你感到口干咽燥、总想喝水吗?(1)是(2)否 三、气虚体质——疲乏 测试题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1、你容易疲乏吗?(1)是(2)否 2、你容易气短心慌吗?(1)是(2)否 3、你容易头晕或站起来时晕眩吗(1)是(2)否 4、你比别人容易感冒吗?(1)是(2)否 5、你喜欢安静、懒得说话吗?(1)是(2)否 6、你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1)是(2)否 7、你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吗?(1)是(2)否 四、痰湿体质——肥胖 测试题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1、你感到胸闷或腹部胀满吗? 2、你感到身体不轻松或不爽快吗?

3、你腹部肥满松软吗? 4、你额头优质分泌多吗? 5、你上眼睑比别人肿吗? 6、你嘴里有黏黏的感觉吗? 7、你平时痰多、咽部老觉得有痰堵吗? 五、湿热体质——长痘 测试题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1、你鼻部油腻或油光发亮吗? 2、你易生痤疮或疥疮吗? 3、你经常感到口苦或嘴里有异味吗? 4、你皮肤容易瘙痒吗? 5、你大便粘滞、有解不尽的问题吗? 6、你小便时尿道有发热感、尿色浓吗? 六、气郁体质——郁闷 测试题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1、你常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吗?

中医秋季养生知识

中医秋季养生知识 中医秋季养生知识 中医秋季养生知识 1、中医秋季养生知识 1.1、中医养生的原则:天人和一,顺应四时,阴阳平衡。 1.2、养生方法: 在衣食住行方面顺应四季的变化;将健康食品生活化。 1.3、秋季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免疫力低下;嗜睡,阴沉,反应迟钝;生化功能低下,代谢功能低下;内分泌紊乱;秋燥耗阴伤肺。 1.4、秋季养生的原则:养阴防燥 1.5、秋燥伤阴的表现: 1.5.1、燥邪伤津液表现:常见的是口干,鼻干,唇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裂。 1.5.2、燥邪犯肺表现:轻者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者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脱发增多。 1.5.3、肺中津亏表现:无液下与大肠,大便干结难解,出现便秘。 2、中医秋季养生-润肺小常识 2.1、一杯热水 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水蒸气,每次10分钟左右,可早晚各1次。 2.2、最佳养肺时间:上午7~9点 一天中养肺的最佳时间是早7点~9点,这时肺脏功能最强,最好此时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强健肺功能。

2.3、最便宜的养肺法:笑口常开 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更通畅。 2.4、最有效的养肺法:主动咳嗽 秋天,人们应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日早晚可选择空气清新处主动咳嗽,以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有害物质,减少对肺部的损害。 3、秋季的养生保健小常识 3.1、要注意防止热能过剩,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3.2、中医称“宜食麻以润其燥”。首先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发功用的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 3.3、由夏到秋,气温下降,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过于生冷,会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种消化道疾患。秋天应当避免光吃些凉和性寒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 3.4、海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而海苔更是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藻糖酸,可以保护人体免受放射线的伤害。 3.5、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对于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秋季养生知识-预防疾病是关键 1、预防疾病很重要 尤其是在秋天的时候,人体的免疫力处于一种下降的状态,所以说这个时候就极容易感染疾病,而要想做好秋季养生,预防疾病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比如像一些伤风感冒胃病或者是支气管炎等等这些都是在秋季最容易复发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才是做好秋季养生的第一步。

中医养生原则与方法间的对应规则

饮食调摄法 《汉书·郦食其传》言“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篇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古至今,饮食皆为头等大事,人们从食物中获取养分。得以完成生、长、壮、老、已这一系列过程。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饮食来调节身体状态,让生命过程的长度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的方法,谓之饮食调摄法。 饮食调摄法原则有三,其一为辨明气味,合理调配 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由于生产条件、地理气候环境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存在着饮食上的不同欲求。因此,有人按照膳食结构的不同,把世界上的种族分为三大类: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以乳酪 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黄帝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指出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 体的积极作用,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此外,食物还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差别,《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提出天地自然间存在的饮食五味等物质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五味不同,不仅其功效不同,对人体五 脏的“所喜所归”也有差异。《灵枢·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说明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表明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所喜入之脏腑。”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素

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饮食调配贵在其平,不可太过,五味合五脏,五味和谐,则骨、筋、气血、腠理的五味滋养而强盛不衰,因而有利于健康长寿。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 失却平衡,成为疾病和早夭的根源,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灵枢·五味》根据“五味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归纳五味太过与五脏五体病变的关系,如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再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诸证都是“五味之所伤”而导致。这些论述阐明了饮食五味偏嗜对人体的作用不仅是一脏一腑,而是对人体整体的综合影响,因此饮食养生应“辨明五味” 食物还有四气之性,为寒凉温热。此可以分两个概念理解,一为概念上的寒热温热,是指未经过加工的食物本身所具有的性味,如鸭肉寒凉,鸡肉温补等,二为在烹饪过程中,人为对食物施加的作用,使人在食用时感受到不同的温度刺激。如油炸,冰镇,烧烤等,这甚至会改变食物原有的性味。因此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掌握饮食的冷热度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原则之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 养生原则之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 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

中医五行体质及养生

中医五行体质养生中医如何看体质?中医体质,是指个体生命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这种特质可以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质来描述。我们每个生命体中都包含有这五种特质,只是每种特质的数量不同而已。由于不同数量的五种特质排列组合是无限多的,因而形成了我们千差万别的体质类型。目前所广泛运用的九种体质: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一些病理证候,而不是体质;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还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而不是疾病。这九种体质实质上是我们个体在五行体质的基础上,由于后天环境、饮食、起居、七情、劳逸等因素与之发生共同作用,从而形成的九种不同病理状态。中医眼中的两种人一种是解剖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经络,皮毛肌肉,五官九窍,精血筋骨,和现代医学的人无二般。一种是时空人,或称天文人。地球的自转与

公转使得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形成了一日一循环、一年一循环。空间上,太阳东升西落,南北分移,阳气升于东降于西,盛于南而衰于北。这样,阳气便在时空上形成了运动之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天地之气,阳性上升,阴性下降,升降不已,阴阳交合,发生爱力,遂成一个圆运动,形成了一个升——浮——降——沉的圆运动运动模式,如下图:(引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天人合一, 此圆便是中医的时空人模型。时空决定我们的体质在这个运动圆里,任何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升降性质都是不一样的,也即不同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偏性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天地之间,一花、一木、一虫、一兽、一沙、一石皆有其偏性所在,包括人,正常的人。同样的病因,既病之后,有人患实证,有人则呈虚证,有人患寒证,有人患热证,就是因为体质之不同,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患[5]病与否和疾病的性质。那天地之气究竟是如何影响人体各异的偏性,其又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简而言之,就是阴阳,

秋季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打印50份)

秋季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仅供参考) 1.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2.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3.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 4.是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5.是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6.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7.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懒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8.平时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侵害。 9.白露过后,气候逐渐变凉,一早一晚更添寒意,如果这时再赤膊露体,就容易受凉,轻则易患感冒,重则易染肺疾。因秋气主燥,燥易伤肺。 10.秋季,外界气候骤然变凉,而人体内的热量还在原来的位置,外凉内热,内热不容易散发,就出现了不平衡.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脸上痘痘增加,喉咙肿痛,牙龈发炎,晨起干咳等.这个时候大家不要忙着吃消炎药等,可以吃一些清开灵等去火清热解毒药. 附:山药百合大枣粥 [配方] 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 [做法] 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大米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 山药具备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那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天人合一 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3、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三是动静适宜,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神共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正气为本 中医所指的“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5、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是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个体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养生保健调理。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订相应的方法。中医养生的五大方法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养生四项基本原则

养生四项基本原则 节饮食 《医学心悟》:”人身之贵,父母遗体,饮食非宜,疾病蜂起。”《内经》中更把节食提到养生的第一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的不断增长。《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疔)。”每餐饮食过饱,使血液集中于胃肠,就会导致脑部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发生缺血、缺氧现象,因而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糖尿病等。并且,饮食过量,摄取营养太多,热量过剩,也会容易肥胖,而肥胖又引起多种疾病。 节制饮食,并不是不吃饱,不吃好,而是应对饮食的量、味、冷、热、软、硬、荤、素等加以适当限制。适当节制饮食,主要是减少主食摄入量,而对有利于防止组织器官衰老的食物如牛奶、豆类及其制品、鱼类、蔬菜、水果、瘦肉等都可酌量增加,而富含脂肪及高糖的食物也应减少食用。《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慎风寒

《医学心悟》:“人身之中,曰荣与卫。寒则伤荣,风则伤卫,百病之长,以风为最,七十二候,伤寒传变。”肌肤腠理的机能具有调节温度和使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功能。风寒伤人,一般均由于腠理失密。患者首先有一阵冰凉的感觉,毛发耸立,进而发展成恶风恶寒、发热疼痛或拘挛或胀痹。如果能够内气充实,腠理致密,就有抵御风寒的本钱。慎风寒是养生家的首要课程,《内经》云:“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惜精神 《医学心悟》:“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精与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我们生活在一个空前纷繁的时代,好像一切就在眼前,但得到一切又是那么难,人的欲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的精神备受煎熬,加之生活压力日益增大,人们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于是现代人便出现了比以往社会更严重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恐慌、失眠。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类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因此,老年人在注重养身的同时,更 应重视养神与调神。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中医养生之人体的九大体质说明

中医养生之人体的九大体质说明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有寒,热,虚,实之分,不管是日常保健还是生病时用药,如果不辨清体质,治疗效果就可以适得其反。目前,现代人都是什么样体质呢?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体质存在9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仅占32.75%,其它8种偏颇体质占到了67.25%。 因此,健康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养生角度,还是治病角度,根据体质类型,中医都有妙方。 1.平和体质:32.75% 调养采取“中庸之道” 广告词说得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如果再加上睡眠好、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恭喜您,典型的平和体质! 重点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患病倾向:不爱得病。 调养方式: 1、平和体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2、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一些强度大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拳。

2.气虚体质:12.71% 容易患感冒、胃下垂 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这就是气虚体质。这种人一般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比较胆小,不爱冒险。 重点人群:气虚体质者多分布在西部、东部地区,可能与西部高海拔、低气压,以及东北冬季长、春秋气温比较低有关。没有工作的人、学生和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也容易气虚。 患病倾向: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调养方式: 1、多吃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2、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长久憋气。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 温馨提示: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3.湿热体质:9.88% 性格表现急躁易怒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还容易生粉刺、疮疖,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那他就是湿热体质。这种人还容易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性格多急躁易怒。 重点人群:南部和东部地区高温多雨,常吃热量大的饮食容易产生这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