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一)
职业院校“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职业院校“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作者:周祥基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1年第18期摘要:“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本文在分析“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背景、意义基础上,提出了“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的策略,即创建合适的实施环境、培训达标的教学主体和提供整合的教学设计,对职业院校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C-0041-04“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来源于“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为陶行知先生提出,他倡导在教学中,“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
“做学教合一”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继承与发展,强调要先“做”后“教”,要“做”字当头,“学”贯始终,择机而“教”,要用“做”来体现职业性,用“学”来体现主动性,用“教”来体现主导性。
从而把“做学教”三件事合为一件事,在知识内容的掌握上合为一,也就是说,“做、学、教”都是为了知识技能掌握这个“一”来服务的。
由此可见,“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更适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一、“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职业教育经过40年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
但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改革还不够深入,学生个体发展的综合素养培养不足,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难以形成迁移。
(一)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制造走向高端,以前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下降,因此出现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下岗现象。
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也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
这两类劳动力剩余我们称之为剩余劳动力,就是零值劳动力和不充分就业劳动力的总和[1]。
因为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造成了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
关于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特点,本 文提 出了机电专业教 学改革应从师 资队伍、能力本位、教 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这对促进机 电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 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校;机 电专业;能 力本位;教学改革;教 学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T 一 9 H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2 ( 0 0)1 — 0 0 0 6309 21 10 0 — 1 机 电专 业是 机械 、电气 、计算 机控 制 等学科 的 高度 融合 ,机 电 技 术 是 各 种 高 新 技 术 的 基 础 , 以 其 特 有 的 技 术 优 势 与 广 泛 的 应 用 前 景 受 到 企 业 的 高 度 重 视 。 各 高 职 院 校 必 须 尽 快 适 应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的 发 展 , 深 人 了 解 现 代 机 电 产 品 的 技 术 含 量 及 企 业 对 人 才 的 知 识 技 能 需 求 ,更新 教育 观念 ,认 真进 行 师资 队伍 和能 力本位 思想 及教 学方 法的变革 。 加 强师资 队伍建 设 ,提 高教师 的综 合能力 。 加强 师资 队伍建 设 ,建立 师 资培养 规 划是关 键 。随着 现代 工 业 控 制技 术 的突 飞猛进 ,机 电类 专业 师 资水平 的培 养 和提 高 ,已到 了 刻 不容 缓 的 地步 ,为 r更 好 地 适 应社 会 发 展 ,可 以采 取 “ 挂横 上 联 ,内提外 引 ” 的办学 策略 。上挂 一~ 与 高等 院校 和省 市教 育科 研 机构 挂钩 ,聘 请高 校或科 研机 构 的专 家到 学校 担任 客座 教授 或兼 职 讲师 ,这样 既 能使教 学 与实 际工作 紧密 结合 ,提高 学生 的实 际应 用 能力 , 同时 学校 教 师 也 能通 过 交 流 得 到提 高 ;横 联一 一 与 企 业 联 合 ,聘 请 本市 各企 业的技 术专 家 来校 当兼 职教 师 ;内提一 一 对 现任 教师 进行 培训 ,提 高教 师的 自身素 质 ;外 引一一 向全 国招聘 优 秀人 才 ,提高 教师 的综 合能 力 。其 中 “ 内提” 是我 们师 资建 设 的重点 , 我们 要实施 名 师工 程 ,加快 培养 双师 型教 师 ,注重 抓好 青年 教 师的 校本培 训 ,抓好学 历提 高 ,抓好 专业技 能提高 ,抓好拜 师结对 。 二 、落 实 以 “ 力 本 位 ” 的 教 学 思 想 , 以 练 促 技 。 能 职业 教育 培养 的是 一个 个要 生存 、要 发展 的活 生生 的社 会人 。 当今 社会 大量 需要 具备 专业 技能 的高 职学 生 ,我们 高职 学校 肩 负着 职业 教育 的重 任 。高职 学生在 社 会上要 有 竞争 力 ,主要 体现 在实 际 动手 能力 。若 我们 在高 职教 育 的教 学 方法 、模 式 、手段 上能 有很 好 转 变 , 必 将 较 大 地 提 高 学 生 的 实 际 动 手 能 力 ,熟 能 生 巧 , 应 变 能 力 有所 提高 ,生 存能 力也 提高 了 。职业 学校 应探 索新 的 以实 际操作 技 能 为主 、理论 教学 为辅 的教 学方 式 ,边讲 边练 ,发 挥学 生 的主 观能 动 性 ,在 实 际 操 作 练 习 中 掌 握 操 作 技 能 和 相 应 的 理 论 知 识 , 并 达 到 熟 练 的 程 度 , 而 不 是 片 面 要 求 全 面 地 系 统 地 在 理 论 上 掌 握 一 门 门 课 程 。 专 业 理 论 学 习 对 高 职 学 生 来 说 是 ~ 个 难 点 ,可 以通 过 增 加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的 机 会 , 变 原 来 被 动 听 课 为 主 动 练 习 ,增 强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同时 ,我们 的教 学从 学生 容 易接受 的 动手方 面人 手 ,学 生容 易 掌握 ,点滴 积 累 ,获 得一个 个 成功 ,使 他们 学 习的 自信 心不 断增 强 ,从 而提高 学 习地积 极性 。存 专业课 教 学 中要注 重实 践 环节 ,突 } H学生 的技能 训练 ,很 好地 落实 “ 力本 位 ”的指 导 思想 ,提 高学 能 生 的综 合职业 素质 ,使 学生 毕业 后 面对人 才市 场 的竞争 有更 强 的适 应 性 。实践证 明 ,在整 个学 期教 学过 程 中阶段 性 的技能 比赛 与 综合 技 能 比 赛 不 仅 能 提 高 学 生 的 专 业 技 能 兴 趣 ,增 强 实 习 的 趣 味 性 ,还 能 培养 学生 的竞争 生存 意识 ,对 培养 学生 的综 合职 业 能力有 良由 “ 会 ” 到 “ 学 ” , 真 正 了 解 到 企 业 生 学 会 产的 新产 品 ,熟悉 企业 各种 新设 备 ,掌 握各 种新 技能 ,做 到学 为所
高职教育课程整合的策略及效果评价
高职院 校在课程设置上, 不能单纯地追求学科体系的
整性, 背离了高职教育体现“ 职业能力和 综合素 为中心 质” 严谨和完整, 而是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 寻求课程
的指导思想, 结果学生只能学习理论知识, 而缺乏实践操 整体目标的融合 。在课程设置上要优化组织相关课程
作经验。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还表现在: 由于学科专业课 和教学内容, 使之相互衔接和补充, 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 程设置过于强调系统、 精深, 专业课程设置纵深化, 造成课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 关键作用, 重点突出实践能 力的培 养。 程门类多、 目杂、 科 体系散 , 主干课程不突出, 缺乏实用
教学规律, 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 熟悉教学过程, 品课程要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 这是 编写优秀的教材、 使用优 开展课程整合的前提。实施课程整合遇到的最大障碍来 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配备优秀教学队伍和教学条件 , 形 自 学科本位”不少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分科式教学阶 “ , 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示范性课程,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创
段, 陈旧的观念在头脑 中根深蒂固, 各学科教师只关注本 建教学品 精品课程建设不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牌, 符合
学 内容 , 改革教学模式 , 不断提 高教 师课程整合能力和综 合素 质 ; 可从 培 养 目标 、 学效 果、 教 学生的职业 能力和 综合素
质、 学活动的开展、 教 课程 应变与调 整能力等五个方面对课程整合进行 效果评价。 关 键 词 : 程 整 合 ; 职教 育 ; 力培 养 ; 果 课 高 能 效
中 图分 类 号 : 7 2 G 1 ‘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16 2 1 )2—17— 3 10 4 5 (0 2 0 4 0
高职院校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体系也在不断进行着适应和改变。
在高职院校中,分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分层教学模式旨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按照能力、兴趣、特长等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教育学和心理学。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不同的智能,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等。
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形式和程度都是独特的,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中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也是不同的。
二、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在高职院校中,分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分层: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规划,将课程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
例如,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等。
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学方法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更为直观和简单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采用更为深入和复杂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3、学生评价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例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评价方法,如平时成绩、期中考试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采用更为严格的评价方法,如项目报告、毕业设计等。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1、如何科学地进行学生分层: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模式的基础。
然而,如何科学地进行学生分层,避免主观臆断和误判,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如何有效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是分层教学模式的核心。
职业教育分类分层教学制度改革的思考
职业教育分类分层教学制度改革的思考积极响应国家有关分层教学制改革,不断完善分类分层教学的实践,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职业教育目标。
从政策依据、分层教学制改革内容及措施保障上进行论述,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标签:职业教育;分层教学;制度改革1分类分层教育制度实施的政策依据分类培养和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职业院校重视。
《高等職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学生全面发展保证”项目中就提到“是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制定是否科学,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否因材施教,注重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是否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影响因素进行评价考核;湖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的通知中,也将“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广泛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岗位教学等。
注重因材施教,完善分层教学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
”作为一项建设任务。
2职业教育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改革内容2.1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必要性(1)生源结构多样化是开展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主要因素。
生源结构包括生源的类型不同、生源地区不同、高考类型不同,有的是省级命题试题,录取分数标准不同。
生源结构多样化直接表现为生源素质的不平衡,为分层教学制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
(2)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
一是学生整体学业基础差异大,二是学生学习动机差异大。
2.2分层教学实施依据分层教学实施依据是解决如何来分层?分层分类标准较多,如按学生分数高低来分、按学生学习兴趣来分、按学生就业倾向来分等。
一般而言,从教学成本的高低、分层难易程度和过程掌控程度,选择按学生分数高低来分是比较适合的。
2.3分层教学的实施改革(1)班级分层。
在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生提供的高考分数信息、考证信息(中职升上的学生)作为主要参考标准,有意识地将高分学生进行分流组建成班,并将这些班级作为示范班看待,示范班一般2-3个班,人数不超过100人。
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
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作者:张青刁哲军孙青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3期摘要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有利于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深化职业院校改革、统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协调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扶贫能力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在培训模式落后、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制机制不健全、培训标准和监督体系不完善、培训主体合作松散等方面。
从微观治理的视角来看,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需要丰富办学格局、创新培训模式,开展需求调研、推进课程开发,加强资源建设、补齐资源短板,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培训活力,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训融合。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3-0038-07作者简介张青(1994- ),女,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石家庄,050024);刁哲军(1961- ),男,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孙青,石家庄文化传媒学校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适应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我省职业教育改革研究”(ZD202013),主持人:谢勇旗2019年10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下文简称为《计划》),要求职业院校改变单一的学历教育办学格局,在履行学历教育使命的同时,主动融入并助力职业培训体系的建构,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是一项重要改革,涉及培训模式、培训机制以及培训监督体系等多个方面。
要使相关政策落地生根、行稳致远,需要理論层面,尤其是微观层面的系统研究,深刻分析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及时发现存在的障碍并提出对策,从而引导职业培训的健康发展。
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构成要素、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为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
2. 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涵盖实验、实习、实训、竞赛等环节。
3. 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实践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5. 实践教学保障: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资源,如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训平台等,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1.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
2. 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涵盖实验、实习、实训、竞赛等环节。
3. 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实践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5. 实践教学师资: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6. 实践教学资源: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资源,如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训平台等,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7. 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策略
2008年第6期第23卷总第205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0F儿A N G S U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N o。
6.2008V01.23G en er al N o.205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策略,张晓松(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江苏常州213161)摘要:高职课程改革决定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进一步左右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高职课程改革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策略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401(2008)06—0074一02一、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一)培养目标定位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也就是培养既有大学文化程度,又具有高级技能,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操作、指导和管理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因此,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最能体现职业大学与普通大学区别的地方。
为此,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实施教学。
(二)专业设置定向性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以专业大类为方向,以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为重点,既要考虑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
在大专业类的基础上组建众多的专业群组,处理好大类专业平台构建与小专业方向设置之间的关系,不能过分强调设置宽口径专业,弱化专业特色,也不能使专业口径过窄,专业的适应性变差,丧失职业转换能力。
因此,加强专业设置的定向性,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对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最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等情感因素,但在学生已具备了这些素质的前提下,职业能力水平高的学生无疑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314-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
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一、问题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把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明确要求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如何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自身优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方式转变的需要,注重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品质,以中高本人才培养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形式,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更好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已成为不同层次职业院校的重要研究领域。
当前,国内对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具体实践中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但大部分集中于从宏观层面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而忽视微观层面的具体探讨,与本科职业教育的衔接方兴未艾。
(二)课题界定1、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
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终身性、开放性、融通性的特点。
2、中高本衔接:打破原来职业教育“终结性、断头路”的格局,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推进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之间的融通,建立内外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外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上,英国有文凭等值衔接模式;德国有通过预备教育 (专门补习或工作经历)衔接模式;美国有教学大纲与内容的衔接模式;台湾有学制一体化衔接模式。
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分类教学”模式探索
Vo . 5 No 5 Ma 0 8 12 . y2 0
高职 院校 实验 教 学 “ 分类 教 学 ” 模 式探 索
朱 勤
( 浙江机 电职业技 术学 院 电子应用工程 系,浙江 杭 州 30 2 10 ) 摘 要: 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 、知识结构 和实践能力呈现 多样性 和一定 的层 次性 ,分类 培养是新形 势
v rey o e e s De e o n e i i e e tl v l s e e tv pp o c t e o c pain e u a in a d rf r o a it fl v l . v lpig t m n df r n e e s i f cie a r a h o t c u to d c to h h n eo m f
p a t i g ta h n .T a h n i e e tr n e d c l v t g i i e e ts e ot e s c ey s o l e at ciso r ci n c i g e c i g i df r n a g sa ut ai df r n i st o it h u d b a t f c e n n i n n d h c t a h n e omi g e c i g rfr n .A c a im a i u tb e f ro c p t n e u ain w t o u ie e d s o l e s tu . me h n s t t ss i l o c u a i d c t i p p z d t n h ud b e p h a o o h l r Ke r s r ci a e c i g ls i e e c ig;e p oa in y wo d :p a t l ta h n ;ca sf d t a h n c i x lr t o
职教高考背景下的中职教学策略分析
职教高考背景下的中职教学策略分析摘要:职教高考制度的出台且实施,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学生可以升学,而且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职教育发展前景,让很多学生都可以选择中职学校。
基于此,本文主要概述了职教高考,而且分析了职教高考背景下的中职教学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职教高考;中职;教学长期以来,许多都觉得成绩差的学生,才选择职业教育,而且社会对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偏见,所以造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迅速。
随着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转型,国家逐渐从工业大国变成工业强化,这让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兼具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工作人员,而利用职业教育恰好可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利用职业教育发展,既可以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又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尤其是在职教高考背景,中职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深化改革,这样才能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概述职教高考职教高考,全称是职业教育高考,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的专门性高考,是为了将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而实行的招生形式[1]。
职业高考是以技能型高考为前提不断变革,拓宽高校范围以及学生对象,就地位来讲,与普通高考是一样的,以更好的巩固与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地位。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采用职教高考招生,比如:高职院校以及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等等,职教高考的参加考试对象有很多,比如:职教学生以及所有高中毕业生等等。
每个省份职教高考都是由各省自己负责,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职教高考是不错的升学机会。
二、职教高考背景下的中职教学策略(一)清楚明确办学定位,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基础教育作用中职学校应该真正意识到职教高考的重要性。
之前,中职学校将服务当做宗旨,将就业当做导向,为社会培养很多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满足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对用人的需求。
而当前随着经济不断转型升级,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必须要与时俱进,改变原来的教育模式,即就业为主、升学为辅,将中职教育的基础教育作用体现出来,将优秀的生源不断提供给高等职业教育。
浅谈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下的招生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下的招生对策作者:胡小峰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9期[摘要]在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教育教学改革也不甘落后。
国家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也明确提出了改革目标:高职院校要加快分类考试改革进度,加大分类考试推广力度,应对改革后的招生情况也要做好准备,这也是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愈演愈烈的生源竞争问题。
对高职院校进行分类考试改革的理论基础、意义和面对改革应该实施什么招生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对策[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110-01对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改革并不是无根据的,之前就有国际教育标准理论对分类考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做过系统论述。
该理论的核心可以理解为:国内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输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对理论和学术方面并不如本科院校重视。
而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又常年存在生源之争,为了解决生源争执问题并深化高职分类考试改革,必须对改革后的招生策略进行旧策略调整和新策略提出。
一、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改革源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论。
例如,在工业发达的德国,专攻技术和技能的高等职业院校很多,而且很受人尊重,德国人都认为能掌握一门技术或者技能与学术研究是一样重要的,而且德国政府推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鼓励年轻人多学习职业教育,所以德国在世界上是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国家,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而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是极力推崇发展学术教育的。
而且自近代以来,为中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都是研究学术型的科学家、文学家,几乎没有学习职业教育的人。
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成功案例,说明推动国家发展的不只是学术研究,还应包括职业教育,所以,国家应对现如今的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做出改革,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技术型人才。
而且联合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两种教育是并列的教育类型,不是从属关系,更没有层次高低之分。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职业教育课程实用性比较强,呈现出较强的专业特点。
当前,在我国中职课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知识过于落后,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实际操作较少等,必须对其改革,解决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主要针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实施策略;研究前言: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教育现有的课程模式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必然结果。
在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核心课程的改革工作中,探索课程结构与模式,完成教育课程体系的转变,才能够为职业教育提供保障。
一、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开设的现状(一)不合理的课程结构随着职业教育的的持续发展和改革深化,改革课程成为了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以确保能够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
职业学校开设的各个学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课程种类较少,并且结构比例存在问题,学科脱离专业课程。
有的职业学校开设了很多不相关的专业课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学习负担过重[1]。
(二)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职业学校为学生安排的专业课程内容过于落后,有些都是很久之前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一般都是采用学科形式展开教学,多教师依然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传统内容,和时代发展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适应岗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2]。
(三)课程缺乏实用性很多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都不够实用,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时代脱节。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没有与职业、就业联系到一起,学生在步入岗位以后就会发现,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毫无用处。
“三教”改革背景下五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三教”改革背景下五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作者:蒋锦秋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2年第12期摘要:随着“三教”改革的深入,职业院校仍然存在着一些阻碍改革的因素。
以融合课程教学理念为基础,尝试以课程资源融合、教学形式融合、学习内容融合、评价方式融合、互动方式融合为标志的“五融合”教学模式,对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装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从团队合作、双师课堂、理念更新三个方面来破解教师问题;学科结合、融入课程思政,改革单一的教材制约;融入信息化、采用CDIO教学策略、多种任务融合,打造沉浸式课堂,破解教法限制,推动“三教”改革。
关键词:“三教”改革;“五融合”教学模式;工艺美术“图案装饰”课程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C-0042-04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教”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统筹工作,教师是改革一线实践者,教材是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法是改革的核心环节,三者的落脚点在于课程建设[1]。
工艺美术“图案装饰”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法表现课程,又是一门极具个性的创作课程,它既强调传统技法,又注重现代创新,应时代之需而不断变化。
这对教师、教材和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尝试引入“五融合”的创新项目式教学模式,为工艺美术“图案装饰”课程提供实践样例。
一、因何:課程建设中教师、教材、教法存在的问题课程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师、教材、教法上仍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教师层面,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和生产的融合互通上还不够通畅,专业教学的学科壁垒没有被打破,教师团队的合作机制没有形成。
在教法改革层面,往往停留在理念上,只在课题研究和教学竞赛时被尝试应用,以学为中心的教法改革还未能常态化。
在教材改革层面,在实际教学中仍以书本为重,与产业脱轨,融通平台尚未打通,导致无法及时融入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
学分制在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实施方案——以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为例
OF LIAONING ECONOMIC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JOURNAL淤本本系2015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朱晓轩,编号:Hnjg2015ZD-20。
作者简介:陈园园(1985-),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咨询。
王昆强(1981-),男,四川自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旅游管理。
一、学分制的历史学分制的前身是选修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自由地选修课程。
德国最早提出了“选课自由”,并于18—19世纪诞生了选修制,但选修制的发展和完善是在美国〔1〕。
选修制学习的目的并非仅是允许学生选择那些与其未来职业相关的课程,而是激发学生选择的兴趣并以最旺盛的精力学习自己选择的课程〔2〕。
推行选修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催生了学分制(Credit system )。
选修制与学分制的建立与实施,使哈佛大学从一所相对较小的地方学院转变为一所现代大学。
选修制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被引入美国,而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美国又从英国引进了导师制。
学分制是德、英、美三国教学制度的“化合物”,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成果。
二、实施学分制的意义(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分制的教育教学思想实质上就是“学术自由”,既包括了大学教师的“讲学自由”“研究自由”,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自由”,即学生应该享有“选择学什么(选修课程)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3〕。
其中,学生有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居于核心地位。
学生会选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觉得会对自己未来就业有帮助的课程。
如建筑工程系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可以再学习一些管理学、财务会计、汽车驾驶与维修等方面的知识,为以后洽谈业务、管理企业做准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原则与实施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原则与实施策略作者:郭雷蒋美云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4年第04期[摘要]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关乎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与效果。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当以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学改进,重点在于提升学习效果。
实施中,依据职教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多种方法开展教学过程评价,自评/他评、定性/定量相结合实施结果评价,进而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评价科学合理地进行,提升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质效。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009-04一、背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本科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坚定承担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职责,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突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特点,将价值观引导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1]。
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关乎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与效果,是推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3]。
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是摆在教学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已成为提升课程思政工作的瓶颈。
在调研现有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研究基础上,剖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内涵、原则,并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思想出发提出实施策略,以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评价科学合理地进行,推动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质效。
浅谈专业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备 相 应 的 学 习 能 力 与 学 习 基 础 。然 而 事 实 上 . 许 多 学 生 数 学学 习的 积极 性 较低 , 态度 不 端 正 , 上课 睡觉 、 讲
话 的现 象非 常普 遍 . 教师 上 课热 情 不 高 . 没 有成 就 感 。
所 用 的 都是 统 一 的数 学 教材 。现 实 中 . 学 生 的 水 平 是
纲 与教 学 计 划 , 并 选 择 合适 的教学 方 式 、 方 法 。另外 。 应 通过 将 单 纯 的数 学 问题 和专 业 背景 加 以类 比 . 提 高
学 生 数 学 方 向 向 专 业 问 题 迁 移 的 能 力
参差不齐的. 而 且 不 同 专 业 的 学 生 对 数 学 知 识 的 需 求
也 不 一样 。
传 统 数 学 教 学 与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相 结 合 在 实 际 教 学 中, 多媒 体 教学 的优 势无 法 比拟 . 它 可 以更 直 观 . 更 形象 , 更 吸 引学生 的注 意力 。例如 , 在 讲 授指 数 函数 、
力 . 而 且 绝 大 多 数 学 生 的 数 学 基 础 本 身 就 比较 薄 弱 . 学 习 的 天 平 自 然 会 偏 向 专 业 课 程 在 这 样 的 背 景 下 . 数 学 教师 只有将 数 学 知识 与 专业 课 程 或专 业 知 识 相融 合 . 才 能 使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真 切 感 受 到 数 学 是 可 以服 务
( 二 ) 学 生 学 习积极 性低 . 态 度 不 端 正 目前 . 高 职 数 学 教 学 本 着 “ 够 用 ” 的 原 则 . 学 生 具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第二阶段,洋为中用:国外职业分析导向式 课程开发模式的引进和借鉴
1.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
所谓“双元制”,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 是指为学校提供实训的企业。双元制课程开 发模式注重企业和学校的结合,以企业为主 ;注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以实践为主。在 课时安排上,一般来说,第一学年,理论课 和实践课的比例为2∶3;第二、三学年,理 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1∶4。
• 德国职业教育家Paetzold指出:课程似乎 是建造了一个存放和重现经验及知识的 书架,书架不同隔层的划分使得整理及 重获更加容易,它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 担。”
(一)学科体系及行动体系
• 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 传授的是实际存在的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 理论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 )和“为什么”(原理、规律等)的问题。这是培 养科学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姜大源,2006
五、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 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课 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
• 一般来说,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
述性知识”; • 一类是涉及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 • “事实及概念”解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理
处方调配禁忌知识
通过模拟计价过程使学生提高计价速度及准确度
1.通过中药鉴定知识讲解处方中涉及中药饮片外观、 颜色、气味、断面等鉴别要点
2.通过中药炮制学知识讲解处方中各味中药的炮制 规格及炮制功效知识
通过反复观察加强学生对中药饮片的识别能力
子过程5—发药
通过模拟给患者发药的过程强化学生对药物及处方 性味功效的理解
一个职业之所以 能够成为一个职业, 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 工作过程,即在工作 的对象、方式、内容、 方法、组织以及工具 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 自身的独到之处。
高职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探析
大 大增 加 了教 学 的难 度 ;另 一方 面 ,同一 个班 级 中
工 作
有 三种 不 同类 型 的学 生存 在 ,采取 什 么样 的 管理 方
法 既保 证学 生 学 习 的能 动性 ,又 能使 不 同类 别的学
在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实 施 分 类 培 养 的 教 学 改 革 策 略 生 共 同 进 步 , 发 挥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 如 何 真 正 做 到 既
为 顺 应高 等 教育 大众 化 趋 势 ,培 养更 多 的优 秀 际 教 学 中 要 注 重 对 学 生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的 培 养 , 加 强 专 业人 才 ,高 等 职业 院 校在 实 际教学 中积极 改 革 与 实践 性教 学 环节 的 应用 。学校 要贯 彻 落 实 以人 为本
2.贯 彻 分 类培 养 和 协调 展 的育 人 机 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根 据 学 生 的 不 同情 况 及 兴 趣 将 学
生、分类教学 、分 流培养 ”为主要 内容的 “ 分类培养 ” 生分 类培 养 ,但是 不 能将 分类 教学 与 将学 生 分优 劣
教 学 改 革 ,在 进 行 全 面 素 质 教 育 的基 础 上 ,根 据 学 生 划为 等号 ,这 是两 个 完全 不 同的概 念 。 目前 ,在分 的特 点来 设计培 养模 式 ,因材施 教 ,发挥学 生优 势 , 类培养 教 育模 式 中存在 以下两 方面 的 问题 :一方 面 ,
教 育 要 以人 为 本 ,在 高 职 教 育 中更 要 贯 彻 执 行 , 发 展 的 育 人 机 制 ,建 立 科 学 的 教 学 管 理 和 学 生 管 理 在 实 际教 学 中 形 成 因 材 施 教 的 理 念 ,根 据 学 生 的 不 模 式 。在 实 际教 学 中要 摒弃 以往 完 全 只是 知识 传 授
一流职业院校深化方案
一流职业院校深化方案内容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流的职业院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质量和效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将就质量保障、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一流职业院校深化方案。
一、质量保障1. 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制度:建立涵盖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等各方面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全方位监管和评估。
2.加强评估与监控机制:聘请权威教育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对院校的教学质量、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进行客观评估,并定期进行动态监控,实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建立质量奖励机制:根据院校的教学实力和毕业生就业率,设立专门的奖项,鼓励高水平团队和个人向高质量教学迈进。
二、教学改革1. 推行综合素质教育:除了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引入选修课程,开设艺术、体育、英语等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2.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其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推行项目式教学:与企业合作,引入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机会。
例如,设计与建筑专业可以与房地产公司合作设计真实项目,供学生实践。
三、课程设置1.设置灵活多样的专业课程: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增设新的专业课程,以适应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人才需求。
例如,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可以增设物联网技术专业。
2.推行跨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设置跨学科交叉课程。
例如,软件开发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管理学的课程,提高他们的项目管理能力。
3.开展在线课程: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课程,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灵活的学习方式。
例如,开设在线英语课程,提供远程学习的机会。
四、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各类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增强他们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一)
摘要]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分类培养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高等职业院校探索以“分类招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逐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近年来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为顺利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组成及生源质量也区别于以往。
总体而言,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因而学校无法顺利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
如何很好地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全面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为此,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开展以“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即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按学生这个主体来设计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优势特长、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一、强化教育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理念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全面培养合格的素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应该积极回应家长的教育愿望与教育投资,提供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服务。
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二技之长,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和专业方向。
首先要淡化专业意识按大类录取,再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情意特征等方面个体差异,按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的高低和素质潜力、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对各类学生分别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并为每类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分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保持其“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本质特性的前提下,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专业特长的各有千秋。
二、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稳妥实施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方案
为保障“分类培养”教学改革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形成清晰的改革思路,积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稳妥实施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方案。
(一)正视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类定位
着眼差异,分类定位,通过考核和适当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定出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
按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的高低和素质潜力、兴趣特长,我们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对各类学生分别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分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A类)能比较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既可以进入高一缴学校深造,也可以直接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技术应用型人才(B类)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
技能型人才(C类)能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非常熟练的生产技术操作能力、一定的生产现场技术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合理分类的前提是必须淡化专业意识按专业大类或系招生,这样可以进行区分的对象的数量才有保证。
这既是出于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率得以提高的需要,也是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分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鉴于高职生源的种类很多,各地区的高考试题和评分标准不尽相同,新生人校之后应组织摸
底测验,以对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进行客观的评价。
从本质上讲,高等职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
因此,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高职教育要在实践中积极改革与创新,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特色、传统和外部需求等科学定位,明确培养质量要求,立足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该是让所有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韵人才,而作为求学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形千差万别,所以对学生的成材目标定位必须区分为多种类型。
贯彻执行“成才教育”的新思路,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专业特长的不同,而其“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本质特性不能有任何的改变。
(二)适应目标定位,分类制定教学计划
在按上述的方法进行分类以后,为适应三种不同的培养目标,必需设立三套不同的教学计划,以确保真正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必须及时调整教学实施计划,坚决突出能用、够用和实用的原则。
无论对于哪一类学生,都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所以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计划要体现对所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了解,即不以知识点群的多少作为分类定位,而是在不减少知识点前提下以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作为分类内容的区分度。
而由此可能导致的C类学生的理论授课时间需求量减少,我们将以增加选修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对这部分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启蒙教育,在此阶段暂且不进行最后专业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