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1)(精)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命运大都是多灾多难。
本文分析了作者对这些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接露,主要论证了这些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鲁讯知识分子形象鲁讯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中国最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命途多灾,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描写他们的悲剧命运,鲁讯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虽有同情,但同时也有批评。
通过他们,揭示了近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在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哀几对东西方文化的反省与选择的双重重负下,觉醒、挣扎、辗转、不屈不挠地探索革命道路的历史,给我们探索知识分子道路以有益的启示。
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鲁迅在谈到他怎么做起小说来时,曾说他是“抱者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出于此,他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是说,他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唤醒人们起来改革这痛苦的人生。
虽然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同情。
即便是对待孔乙己这样一类思想毛病较严重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狂人”的形象是一个“迫害狂”的真实形象,是鲁迅着意创造出来的一个“精神界之战士”的真实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标志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个重要的探索。
鲁迅《狂人日记》中,紧紧抓住“迫害狂”这一特点来写。
狂人,诚然是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艺术形象来塑造的。
他希望在“风雨如晦”的这个时候,在“决无窗户”的铁屋子开要闷死人的这块地方,出现精神战士,能够大喊起来,惊起昏睡着的人,是他们从麻木、昏暗中奋醒起来,“出于荒寒”而进“于善美则健”,以“毁坏这铁屋”,以掀掉着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席,毁坏安排这人肉筵席的厨房。
试论鲁迅作品中的现代性
试论鲁迅作品中的现代性当五四新文学刚刚吸人几丝现代化的清新气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就以独特的精神姿势崛起为一座高不可及的艺术奇峰。
经历近百年的风雨淘洗,越发显现出其极具深度的哲学和诗般话语的生命力,显现出一个现代灵魂所腾跃的高度。
面对这样一个如此深邃的艺术世界,我们已选择了无数次接近的方式,而每一次的触摸与感知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历史的体温。
本文拟从另一种阅读角度,试图在“现代性”的目光下,重新探测这颗伟大灵魂日夜震颤的脉搏,并从文本艺术建构方面去考察,以进一步确证《野草》在新文学的现代进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一不可否认,“现代性”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也是一个文学中重要的话语形态。
法国著名现代性的研究学者伊夫·瓦岱认为:“现代性首先与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是对应的,区分作者和作品现代性的东西,不仅仅是哲学或意识形态方面的观点,而首先是感知时间,尤其是感知现时的不同方式。
”[l]他以具体的文本为例,对文学现代性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和阐述,最后总结出了现代性在时间上的几种表现类型,即空洞的现时、英雄的现时和断裂模式。
空洞的现时指对现时的迷茫与困惑。
“昨天和明天之间没有今天”。
作为时间形态的当下处境已被完全抽空,个人的意义体验全方位“退场”,生存世界已不再为人生提供活动的场所和依据,被巨大的黑洞所吞噬的个体生命无法建构起自主的创造意志。
这实际上就是对《野草》中所表现的“黑暗与虚无”的阐释。
有关《野草》中的几个篇章,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你好像常在看我的作品,但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
”这段话暗示出《野草》的基本意向:对人生的黑暗与虚无的深刻体验和对这种黑暗与虚无的绝境的抗战。
对于“此岸”的存在者,时间已被黑暗与虚无置换为一个空洞的外壳,人像走进一个至大无形的“无物之阵”(《这样的战士》),没有背景、天空,也没有方向和目标,只能“仿徨于无地”(《影的告别》),人由此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这是生命自身存在的根本焦虑。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五四”前夕至1926年间,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求功名的封建文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二是灵魂完全腐朽的,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文人渣滓,他们是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三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也是鲁迅笔下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形象。
另外,鲁迅在他的叙事性散文中,同样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成长的轨迹。
关键词:知识分子觉醒深思思想性个性解放反叛鲁迅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最杰出的继承者,也是现代现实主义的创造者。
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文学创作领域中。
在他的笔下一尊尊典型的人物塑像,展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殿堂,构成了一道不朽的壮丽景观。
鲁迅的小说中一大重要题材就是知识分子生活。
他的笔下塑造了以下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在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
如孔乙己(《孔乙己》),陈士诚(《白光》)等,这些落后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受到鲁迅的非常关注。
鲁迅在鞭挞他们的灵魂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心,因为他们也是受了毒害的被侮辱被损害者,是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
他曾热衷科举,一心想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了即将求乞的地步。
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
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颓唐不安。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
他以“君子固穷”为戒律,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打折腿的惨境。
《狂人日记》中的现代性
《狂人日记》中的现代性《狂人日记》中的现代性正文:一、引言《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狂人日记》中所体现的现代性。
二、反传统观念的现代性1.破除封建礼教观念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抗封建社会的道德束缚,表达了对封建礼教观念的反叛。
他坚持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和平等,展示了现代社会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
2.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质疑主人公对传统婚姻观念提出了挑战,他对婚姻制度的反对和对女性权益的关注,表现了现代性的思考和观念。
三、社会和政治现代性1.对旧社会的批判《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观察和思考,批判了旧社会的腐败、愚昧和压迫。
他揭示了时代的丑陋面目,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2.政治意识的觉醒主人公在《狂人日记》中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
他对国家政权的关注,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理解和判断,显示了现代人对于政治事件的敏感和思考。
四、知识分子和现代性1.知识分子的自觉性主人公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在《狂人日记》中表现出对自己所处社会角色的自觉性。
他不满于现状,积极思考社会问题,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2.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主人公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亲友劝告时,坚持自己的观点,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思考和行动。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全文。
法律名词及注释:1.封建礼教观念:封建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家族纲要为主要内容。
2.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反对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中的束缚和限制。
3.婚姻制度:指社会中关于婚姻的规范和制度,包括选择对象、婚姻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等方面。
4.政治意识:对政治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以及对政治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5.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扮演引导思想、传播知识的角色。
自-论鲁迅小说的悲喜混合形态和现代性
结合《阿Q正传》谈鲁迅小说的悲喜混合形态及现代性摘要:要真正认识《阿Q正传》这部作品就要从喜——悲——喜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的思考。
鲁迅还以冷静、清醒的主观理性思维,以拿来主义的眼光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养分,使得他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更具神奇魅力。
关键词:悲剧喜剧现代性悲剧与喜剧历来被认为是两个对立的美学范畴,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类型,但是我们在鲁迅的小说里会隐约感觉到这种悲喜混合的艺术元素,尤其是以《阿Q正传》最为典型。
大多数人认为阿Q的身上体现出的是外喜内悲的形式。
而在我们看来,要真正认识这部作品就要从喜——悲——喜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的思考,作品已经摆在那儿了,有人看到了作品表面的喜剧元素,也有人更深入一些看到了喜剧人物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命运结局的悲剧形式,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的喜剧心理。
首先,从读者的角度看阿Q形象具有喜剧性。
阿Q最先吸引读者注意的是他所表现出滑稽,可笑,无知,愚昧还自我感觉良好的个人行为和心理活动。
这些行为和心理我们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事实上被别人打了,但是又不想输的那么彻底,为了维持内心的平衡,硬说是“儿子打老子”。
认为自己人生最得意的事实摸了小尼姑的脸,等。
阿Q身上不能正视失败和衰落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的健忘症、甚至以偷(偷静修庵菜园里的四个萝卜)糊口还自鸣得意的形象总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笑。
而另一方面,阿Q的身上却又带有浓浓的悲剧色彩。
首先,我们在笑之余却又不禁同情他的生存现状。
从阿Q身上我们印证了尼采说过“生存就是悲剧”这句话的正确性。
他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他没有家,没有住所,没有姓名,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勤劳、善良、甚至向往革命,但是他也自私、无赖,自大,他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在有些时候也是挺令人厌恶的。
由于他职业的不固定和收入的微薄,只要是人都看不起他,还经常挨打,一直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存状态。
其次,他的悲剧性体现在他的精神领域,无知愚昧,麻木不仁。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孙乘风来源:《牡丹》2017年第12期鲁迅先生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了他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五四”觉醒者形象、妥协的知识分子形象、伪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魯迅笔下的这些形象背后蕴藏着迷失与救赎、疯狂与隐喻等复杂矛盾的心态,还包含着一定的文化逻辑。
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但从现代小说而言,不外《呐喊》《彷徨》两部。
中国现代小说,从鲁迅这里开始,又在鲁迅这里成熟。
鲁迅一共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其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
在小说中,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都是鲁迅所描绘的“病态社会里不幸的人们”,而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区别不外乎:“一个是‘辛苦麻木’的活着,一个是‘辛苦辗转’的活着。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小说《呐喊》《彷徨》中描写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和这些形象背后的文化逻辑。
一、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五四”觉醒者形象、妥协的知识分子形象、伪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一)“五四”觉醒者形象“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思想文化大解放运动,知识分子是这场思想文化革命的先锋。
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现代性的理解,主要是受西方文艺及哲学思潮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人的个性的尊重与倡导,对个人的价值、独特性、主体性的重视。
鲁迅先生尤其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和社会批判性。
具体体现在主张向内不依赖任何权势,向外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力量,在真理价值的认同上具备自己的判断水平,并遵循内心的准则自由地行动,成为改造社会的独立批判力量。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都是“铁屋子”里最先醒来并振臂疾呼的“圣斗士”。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文著作。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狂人只因在二十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就被众人认定为异端。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好家长 / 经验交流浅谈鲁迅小说中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长沙市南雅中学/李紫茹【摘要】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用他犀利的笔触和目光来对现实进行刻画,期望能够通过他的笔触来唤醒和拯救压迫下的中国人,这也是鲁迅选择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通过我们中学期间对鲁迅作品的学习,能够体会到鲁迅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本文主要对鲁迅小说中的时代性以及现实性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鲁迅小说时代性现实性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启了中国白话文时代的先河,他在五四期间用白话文写了30余篇小说来对革命战争的特点进行阐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丑恶嘴脸,体现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矛盾中的挣扎与痛苦。
鲁迅不仅利用白话文开启了中国的现代文学时代,同时也利用文学的形式来深刻的展现出时代的特征和现实意义。
一、鲁迅小说的时代性鲁迅的小说中对农村的描写有很多,其中多是对农村社会落后意识的批判以及同情。
鲁迅选择弃医从文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局势,百姓的困苦,不是通过医治人们的身体能够解决的,要想救赎更多的人或者说从根本上救助人们,只能从“医心”“医思想”入手,所以鲁迅选择用文字与更多的人对话,从而唤起人们的反抗觉悟。
这也使得鲁迅的作品必须要能够贴近人们的生活,具有时代性,这样才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共鸣。
而作家也只有饱含独特的时代精神才能够更深刻的解释社会问题,使其作品上升到更高的高度。
比如在我们学过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作者没有更多的自我表现因素,可以将其视为完全的写实小说,他用一种极其冷峻的态度来对国民沉默的灵魂进行解剖。
这是鲁迅在目睹了国人的病态性格和思想后,而产生的具有批判性的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文字。
比如,对于阿Q 的描写我们可知,他无法通过自我反省或感悟而改变自己的愚昧和落后,而唯一能够唤起阿Q觉悟的方式只能通过革命唯一的道路来实现。
那是因为阿Q内心深处具有对那些难以得到的物质利益以及生活的追求,所以如果此时能够利用暴力手段来改善社会,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那么相信所有与阿Q具有同样思想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参与到革命中。
鲁迅的知识分子.doc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从反映现实的脉络上看,这些小说以崭新的现实主义方法,从寻求中国革命力量和探索知识分子道路的角度,真实地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三个重要时期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第一代是清末的知识分子,第二代是辛亥以后至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第三代是五四落潮以后的知识分子。
这三代知识分子就其同时代和政治的关系看,又明显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一类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一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在这些小说中,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剖析,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把知识分子命运与整个社会改革联系起来,把他们看作思想启蒙的主体,希望他们肩负起改革社会的重任,从而树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目录一、第一代知识分子形象 (4)二、第二代知识分子形象 (5)三、第三代知识分子形象 (6)四、艺术典型成功塑造的原因 (6)五、参考文献 (8)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的《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收入了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
从反映现实的脉络上看,这些小说以崭新的现实主义方法,从寻求中国革命力量和探索知识分子道路的角度,真实地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三个重要时期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第一代是清末的知识分子,第二代是辛亥以后至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第三代是五四落潮以后的知识分子。
这三代知识分子就其同时代和政治的关系看,又明显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如狂人、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吕维甫、魏连殳、涓生、《幸福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一类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如孔乙己、陈士成等;一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如四铭、高尔础等。
一、第一代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笔下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包括《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一篇: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二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三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写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他们,和写贫苦农民一样也是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克服这些弱点和缺点,以便更好地担当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Summary:The novels written by Lu Xun in the image of the intellectual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First,the intellectnals were poisoned by the feudal education system,such as Kong Yiji and Chen Shicheng;Second,the modern intellectuals who had a desire to make progress and chang the requirements,such as Lv Weifu and Wei Lianshu;Third,the young personality who pursued the bourgeois of liberation after “5.4”Movement,such as Zi Jun and Juan Sheng and so on.We can see that Mr Lu wrote the weakness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intellectnals that were written in Lu Xu’s novels by analysing and researching the characters.Lu Xun criticized and sympathized the intellectuals ,the same as farmers.Lu Xu wished they could overcome these weaknesses and shortcomings in order to assume their mission given by history.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Key words: Lu Xun novel intellectuals figure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目录摘要 (2)关键词................................................................................2 引言 (4)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4)二、鲁迅小说中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5)三、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 (8)四、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11 结语.....................................................................................13 参考文献.. (14)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引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纵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挑战封建制度激进者,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四种类型。
有别于当时一般作家,作者致力于以革命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同时为他们呐喊。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种种不幸,映射出当时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同时也间接的反映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程碑式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
鲁迅在当时的历史下环境下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封建统治的卫士,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激进的圣斗士,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等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使人为之震撼,令人为之折服。
一、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鲁迅小说中像赵太爷、假洋鬼子、四铭和高干亭等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很多。
其中最有典型的四铭和高干亭,这两个人物表面看来都是热心肠之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积极帮助别人,实则是道貌岸然的小人,都是为了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纯粹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
在他们心中,反对封建礼教和制度,哪怕只要有一点想法,也都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二人是封建制度忠实的守护者,甚至可以誓死效忠与封建礼教。
在四铭的思想中,封建正统的一切才是根本,才是完美的典范,凡是封建礼教流传下来的,那肯定是对的,是确凿无疑理应捍卫的。
在他看来,连女学生剪发,在街上正常的行走,也会激起他的憎恨和痛斥,认为是“搅乱天下”、“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罪恶之举,认为是不成体统,乱了祖宗法度,必然不会有好的下场。
在他心目中,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女人生就是男人的玩物,什么改革,什么自由解放,简直是无稽之谈。
高干亭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人世间的败类,社会的人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流氓。
他通过写《中国国粹义务论》和《论中国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文章,被统治阶级认同,才小人得志,而后飞黄腾达。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1)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鲁迅小说的的现代性[整理]
鲁迅小说的的现代性摘要鲁迅小说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极具现代性:他写出“人”的觉醒,尤其是对女人的发现;他的孤独绝望的现代情绪流露在他的作品中。
为突出“人”,他小说的艺术形式在描写人,在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上也作了相应的现代转换。
关键词:鲁迅; 鲁迅小说; 现代性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未完成的境遇结构,它的意义不仅呈现出共有时态的多元性,而且具有历时态的非同一性。
鲁迅的小说即是具有历时的审美自足性和共时的生命体验性的作品。
所以自从它诞生以来,人们就不断从多维层面进行阐释。
当人们不断将生命的激情和理性的经验源源不断注入作品,它就会获得鲜活的生命和灵魂,阅读和诠释就会成为永无止境的意义探寻之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尝试从“现代性”的视角来解读鲁迅小说的另一种可能。
谈到现代性,首先不得不“正名”。
因为现代性概念的晚出及其西方背景,常常给我们的讨论带来麻烦。
由于我们是在西方文化完全漠视的东方文化语境中使用西方概念的,二者在文化与知识构成上的截然不同,西方“现代性”概念在东方文化语境中的“变异”或“延异”,都导致我们言语与表达上的困难与困惑。
迄今为止,中外学者们各抒己见,尚无一个能为各方接受认同的统一定义。
就现有研究来看,“现代性”概念是宽泛的,动态的。
但我们应该承认的是,现代性问题是与“现代化”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是从“现代化”问题中派生出来的。
现代性定义的歧异来源于“现代化”定义的歧异——迄今为止,人类对现代化内涵及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尚无“定见”,因此,要理解什么是现代性,必须首先弄清和理解什么是现代化。
衣俊卿教授在《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认为“从大的方面着眼,可以把统一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两大层面:一是以经济起飞、技术发展、体制完善等为主要内涵的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一是以文化转型、素质提高、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为主要内涵的人自身的现代化。
”我以为这是对现代化比较正确的理解。
而所谓“现代性”就是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社会各个领域(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发生全面变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应和现代化的属性。
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虽为开山之作,却并不显稚嫩,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欢迎大家阅读!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虽受到果戈理小说《疯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但后者却青出于蓝。
二者虽都描写了一个精神病人,然而后者无论在主题思想还是表现方法上都与前者有着质的区别。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15日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随即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从《狂人日记》主题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一、主题的现代性――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正是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
《狂人日记》正是诞生于这一历史洪流中,小说以日记体形式描写了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作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点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①中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至20世纪上半叶封建思想虽然腐朽不堪却仍然根深蒂固。
封建的伦理道德仍然束缚着人们,广大民众仍是麻木不仁,并未想过改变自身以及社会的状况。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可见反对封建思想、启蒙民众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作者对于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批判并不是口号式的,而是切中本质、振聋发聩的。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呐喊》、《彷徨》为例 毕业论文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呐喊》、《彷徨》为例【摘 要】在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分几个时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不同面貌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剖析,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时,鲁迅对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呐喊》《彷徨》 知识分子鲁迅的《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中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占了多数。
这些知识分子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他们的艺术生命首先根植于其所生存的时代,而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则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大致隶属于四个时期:封建社会末期,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
辛亥革命时期以夏瑜、N 先生为代表。
北洋军阀时期以方玄绰为代表。
五四时期以吕纬甫、魏连殳以及子君和涓生为代表。
一、 封建社会末期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在这一时期描写了不同身份和地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命运和人生道路是不同的。
孔乙己和陈士成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与之相反的则是封建传统的卫道者形象,他们口诵圣贤却作威作福。
这两类知识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1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穷困潦倒,好吃懒做的老童生----孔乙己的形象。
小说以咸亨酒店中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孔乙己的生活及其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故事也由此而展开。
小说中人物刚出场就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份和地位。
作品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实则不然,这也就是孔乙己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平常来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身份地位有文化的人,也就是那些“踱进店面隔壁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着喝的穿长衫的人。
”一种是身份地位比较低下,处于社会下层的人,“靠着柜外站着,”买一碗酒喝,多是傍晚傍午散了工的短衣帮的人。
浅谈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1)(精)
浅谈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1)论文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题材现代性论文摘要:知识分子题材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鲁迅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体现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鲁迅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按一般的说法,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结局十分悲惨。
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和嘲讽。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Et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等。
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现代性的描写,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表现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在思想内容上:其一,知识分子题材的选择体现出了现代性。
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像《儒林外史》那样以古代知识分子被科举制度扭曲的人生和人性为题材的小说可谓凤毛麟角。
“‘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
”《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共有25篇小说,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占到了15篇,可见鲁迅身为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程度。
浅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
浅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第一篇:浅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浅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的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的描述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体的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关键词:知识分子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觉醒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我们国家正在日益强大,我们的中国梦正在成为现实,在这辞旧迎新的发展之中;在这继往开来的文化传承之中;在这欣欣向荣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我们不要忘记,还有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一位高尚的文学家、一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思想家——他就是“鲁迅”。
是他带领文学界的革命先辈们,开创了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小说运动可以说是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鲁迅著作”;又是他带领文学界的革命先辈们,开创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国语运动。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鲁迅精神”。
然而,普及鲁迅著作,学习鲁迅精神,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更是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的学习,来更入的了解在解放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因此,我们更应该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加以重点学习,以便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优秀思想。
鉴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纷繁复杂。
因此,本人特意将其分为几大类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加以分析和理解。
一、具有浓厚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有的则成为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下面就让我们从受害者和维护者这两方面来看看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一)、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现代性”视阈下鲁迅的灵魂书写——以《呐喊》《彷徨》为例
1980年创刊
“现代性”视阈下鲁迅的灵魂书写
——以《呐喊》《彷徨》为例
⊙赵洁[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现代性”的追寻,是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写作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鲁迅自然也不例外。五四新文化运动之 后,鲁迅出版了《呐喊》《彷徨》,其中的“灵魂书写”可视作其现代性追求的另一种方向。“狂人之狂”“阿 Q 灵魂的有 无”“祥林嫂之问”构成了鲁迅在“现代性”视域下灵魂思考的三层向度,体现了他追寻现代性时所怀有的矛盾心态。 这与他的个人性格、写作姿态以及五四时期的历史语境不无关系。 关键词:现代性 灵魂书写 矛盾心态 鲁迅
(二)阿 Q 灵魂的有无 要探讨阿 Q 灵魂的有无问题,首先要明晰阿 Q 是 谁?“姓名、籍贯、先前的形状都有些渺茫。”鲁迅这样 解释。可见,连为阿 Q 立传的鲁迅,也不得不承认阿 Q 是一个无法确定身份的人。他似乎是未庄的每一 个人,但他又是那么独特——他姓赵而无法姓赵,姓 氏权利被剥夺;他实际悲惨而永远得意,精神胜利法 是他苟且成活的法宝;他欺软怕硬却仍在夹缝中求生 存,没有一处生活的立足点……所有的矛盾在他身上 都可以被容纳,被消噬。因此,阿 Q 被生活剥夺了人 权而存在。 当阿 Q 被众人调戏说出自己姓赵时,他的厄运就 随之来临:赵老太爷作为未庄的权威,彻底将这个有 辱颜面的“谣言”粉碎。他不仅给了阿 Q 一记响亮的 耳光,还继以质问:“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 赵?”为此胡言,挨了打的阿 Q 还赔了地保二百文钱。 也就是说,在阿 Q 身上,他作为受害者还要被继续压 榨。这是阿 Q 的第一重可悲:身份的消亡。 当阿 Q 受了气而向小尼姑泄气时,他掐了她的 脸。这导致麻木的阿 Q 第一次意识到“两指微微有些 不同”——他意识到了女人的重要性,但还没有迎来 欲望的觉醒。后来阿 Q 将目光转向吴妈,无意识地向 她跪下。这虽是阿 Q 的欲望觉醒,但又迎来一次厄运: 又一顿暴打,并赔钱以赎罪。无疑,这次悲剧重复的 背后,是阿 Q 的第二重可悲:欲望的否定。 当阿 Q 还未搞清革命党之究竟为何的时候,他就 作为盗贼的替罪羊,成为被枪毙的对象。临死前,阿 Q 只关心一个问题:圈画得不够圆。哪怕到了刑场,阿 Q 也还是认为二十年后是一条好汉。他并不关心自己 的存亡,因为他没有痛感和生命意识。他的死去,只 能作为人们的谈资与笑料,没有其他社会价值。因此, 阿 Q 的第三重可悲在此:生命的漠然。 鲁迅以三重向度层层深入,精细地刻画出阿 Q 的 可悲。最终可以得出:阿 Q 没有灵魂。而鲁迅又是以 何种姿态面对这一事实的呢?他写道:“四只手拔着 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 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实是阿 Q 与人打架的僵持场 面,但鲁迅将此动态过程处理为静态画面,并给予戏 谑的细节描绘。这种语言的陌生化造成了讽刺的艺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第一篇: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摘要:浅析鲁迅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看看这些人的形象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鲁迅又为什么会写这些人,同时还将他们作为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来写。
在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出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劣国民性的。
将他们所属的类型一一划清楚,同时还将这些所谓“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具体的剖析,进而观察在这些人身上是怎样来体现当时社会。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笔者从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分类和作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鲁迅作品封建制度封建思想讽刺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巨匠,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鲁迅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鲁迅是个社会批判家,他的文章是攻击时弊的。
若要了解鲁迅,就得研究他的小说——特别是他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小说集《呐喊》、《彷徨》代表着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两部著作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的深刻、丰富,既尖锐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又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还广泛而深刻地概括和反映了当时的农民问题、知识分子、妇女问题问题以及民主革命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问题等社会现实,并热情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新的革命的到来,流露出了新文化阵营分化时期知识分子寂寞、苦闷、彷徨和探索的心情,解剖了知识分子灵魂。
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作者以其纯熟的艺术技巧着重塑造了大批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形象,创造了全新的小说格局。
其中对知识分子形象的生动描写占了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比重的大部分。
要对鲁迅小说的思想意蕴得以深刻领会,就不得不对这批最具说服力的艺术典型的精神所在进行认真探索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1)论文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题材现代性论文摘要:知识分子题材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鲁迅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体现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鲁迅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按一般的说法,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结局十分悲惨。
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和嘲讽。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Et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等。
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现代性的描写,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表现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在思想内容上:其一,知识分子题材的选择体现出了现代性。
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像《儒林外史》那样以古代知识分子被科举制度扭曲的人生和人性为题材的小说可谓凤毛麟角。
“‘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
”《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共有25篇小说,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占到了15篇,可见鲁迅身为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程度。
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的关注,不再停留在《儒林外史》中对知识分子被古代科举制度扭曲的人生和人性的表层描写,而是力图去探讨知识分子在现代生活中生存的状态和深究其原因。
从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成为其牺牲品的孔乙己、陈士成,到曾有满腔大志最终却成为失败者的吕纬甫、魏连殳,再到为革命和理想献身却不被世人所了解的夏瑜,鲁迅在选择他们作为自己小说的主角,描写他们的命运、刻画他们的性格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人生的走向,以及挖掘造成他们命运的根本原因。
这恰好印证了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对现代文学的定义:“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其二,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启蒙思想的贯穿、反封建主题的高扬体现了现代性。
鲁迅小说的创作是抱着启蒙的目的的。
他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 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在世界特别是在西方面前,古老的中国和她的子民显现出了贫穷、落后和愚昧。
有着满腔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都在寻求着让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康梁的变法,洋务的实业,孙文的“三民主义”,却都只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民众的觉醒和参与,中国人依然不会改变他愚弱子民的地位。
留日学医的鲁迅在“幻灯片事件”后深深地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鲁迅从事文艺创作的姿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是启蒙的。
于是我们在《药》中看到愚昧的华老栓用蘸满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的馒头来治华小栓的痨病,鲁迅想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揭出病苦,引出疗救的注意”。
在《狂人日记》、《长明灯》中看到了前驱者的惊醒与呐喊。
在《伤逝》中,鲁迅更是清醒地看到,女性在反抗封建家庭,寻找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的时候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34] Miller, M.M., & Andsager, J., (1997). Protesting First Amendment? Newspaper Coverage of Hate Speech,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8 summer/fall, 2-15.[35] Miller, M.M., & Andsager, J.L., & Riechert, B.P. (1998). Framing the Candidates in Presidential Primaries: Issues and Imagesin Press Releases and News Coverag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5, 312-24.[36] Minsky, M., (1975). 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 In Winston, P.H. (Eds.), 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 vis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11-277.[37] Mlay, M. (2002) Migrants with HIV/AIDS: a challenge to the media. Retrieved on 12 June, 2002 from:/webworld/publications/media_aids/[38] Nelson, T. E., Oxley, Z. M., & Clawson, R.A., (1997). Media framing of a civil rights conflict and its effect on tolera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1, 567?583.[39] Papineni, Kishore, Why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Proceedings of the NAACL 2001, Pittsburgh, USA, pp. 25-32, June 2001.[40] Pan, Z., & Kosicki, G. M. (199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rou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 55-75.[41] Pratt, C. B., Ha, L., & Pratt, C. A. (2002). Setting the public health agenda on major disease in sub-Saharan Africa: African popular magazine and medical journals, 1981-1997,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4), 889-904[42] Reese, S. D. (2001). Framing public life: A bridging model for media research. In Reese, S.D., Gandy, O. H., & Grant, A.E. (eds.) Framing public life: perspectives on media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world. Mahwah, NJ: Erlbaum, 7-31.[43] Rogers, E. M., Dearing, J. W., & Chang, S. (1991). AIDSin the 1980’s: The agenda-setting process for a public issue, Journalism Monographs, 12(6).[44] Ryan, C., Carragee, K. M., & Schwerner, C., (1998). Media, movements, and the quest for social justice. Journal of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6, 165-181.[45] Ryan, C., Carregee, K.M., Meinhofer, W. (2001). Theoryinto practice: framing, the news media, and collective action,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54(1), 175-182.[46] Shen. F. (2004). Chronic Accessibility and individual cognition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message frames in political advertise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54 (1), 123-137.[47] Simon, A., & Xenos, M. (2000). Media framing andeffective public deliber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7, 363-376.[48] Tassew, A. (1995). Reporting a Pandemic: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IDS news coverage in African and European Prestige Dailies, Goteborg Sweden: Goteborg University.[49] Traquina, N. (1996) Portuguese Journalism and HIV/AIDS:A Case Study in New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AEJMC, CA, 1996.[50] UNAIDS Report: A joint assessment of HIV/AID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are in China, 2003, 1/12.[51] UNAIDS Report: Introduction of the case of China, UNAIDS /en/geographical area/by country/china.asp[52] Visser, M., Hsu, C. & Kalinskaya, S. (2003). The story behind the headlines-HIV/AIDS in a leading South African Newspap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ven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CA, through NCA's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Division, Miami Beach, November 19-23,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