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1 (2)分析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735a2e4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9.png)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第一篇: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内容提要]人的解放的深层内涵,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文体特征的转换与重构,而这,正是鲁迅思考现代中国命运和发展的根本命题。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中,中国社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妇女在人性被极端压抑的中国社会里艰难地行走着,本文从鲁迅文学作品中妇女悲剧命运,悲剧形象入手,以典型人物为突破口,详细地分析了鲁迅笔下妇女悲剧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前途命运的艰难探索与分析,同时也在人文性的前提下探讨了鲁迅笔下悲剧女性对于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和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鲁迅女性悲剧形象沉默国民的魂灵一听到鲁迅这个名字,首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的恐怕还是阿Q、狂人、孔乙己、吕伟甫、魏连殳……或许在看到这些男人们的同时偶或想起祥林嫂或子君,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分小说的主要成就还是建立在对以男性为代表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剖析上。
二十世纪文学大家中,擅长刻划女子形象的着实不少。
张爱玲、现从文、钱钟书及较近的王安忆、苏童等都是比道高手。
鲁迅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对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是不遗余力,我们应如何认识鲁迅作品中的“她们”呢?在每一个社会人的想当中,都包含阗自己的伦理,道德思想,从小就倍受人间炎凉之事煎熬和摧残的鲁迅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半――女人的呢?在艰难而又痛苦的生活经历中,自身的婚姻爱情挫折,自己生活环境中一个又一个的妇女命运,无不震撼着鲁迅的心。
十九世纪的社会变革,给鲁迅的刺激和震撼是难以形容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中国的未来,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中国农民,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就要窒息而亡了,痛苦不堪的妇女,在无可奈何地望着自己滴血的伤口痛苦呻吟,而卑鄙无耻的“正人君子”们正穿着崭新的长褂拿着长长的烟枪一个挨一个“笃笃”地敲着“他们”的头大声怒斥,要死还是要活?每个人都在心中重复着这个问题。
论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认识
![论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d6a89257f01dc281e53af07d.png)
论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认识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暴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憋害”。
但许多读者赏析了这篇小说,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让读者引起祥林嫂悲剧的共鸣呢?笔者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以及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来深入走进了祥林嫂的悲剧世界。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再认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灵魂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迅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从最具体、最普遍的社会感应和现实考察中激发出的主体意识,表现出人道主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对现实实行文明启蒙和现代化改造的意志。
鲁迅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文学精神的重要构成;二是鲁迅辉煌的创作成就,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
小说《祝福》便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下面让我们走进祥林嫂的悲剧世界。
一、艺术构思巧妙苦命人儿悲惨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祝福》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等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中。
(一)、丽春之时祥林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了丈夫的”。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那么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
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的她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
总之,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二)、孟春之时被卖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她依然选择了“名誉”权,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ceccc355270722182ef79a.png)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发表时间:2013-10-16T15:36:20.62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7期(上)供稿作者:◇王辉[导读] 从子君反抗的失败,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者个性的毁灭。
◇王辉(阆中江南高级职业中学阆中 637400)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其小说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一愚昧麻木的单四嫂子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
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悲剧女性形象。
她勤劳、善良。
守寡后,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再改嫁。
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但厄运偏偏降临,宝儿病了,她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又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身上。
最终,宝儿死了,她唯一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她面对空虚冷寂的一切,希望在梦里和宝儿见面。
呆呆地等待明天。
可以想象,单四嫂子将面对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遗毒,使妇女们在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变得麻木愚昧。
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甚至寄希望于来生。
正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她的愚昧才使人震惊和惋惜。
鲁迅以自己犀利的眼光和笔触揭穿了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
二从反抗到妥协的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悲剧个性的人物。
她淳朴、善良、勤劳,又有依赖、屈从、自卑的一面。
祥林嫂生活在农村,小农经济的约束与地域的限制,使农村不但有一套既定的妇女纲常,而且,更因承传的愚昧而自觉地维护。
这种强大势力,成了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打击迫害的武器。
她始终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
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在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绞死的。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5401c5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7.png)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
关键词:鲁迅,寡妇,小说,形象
引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创作的小说作品中描绘了众多寡妇的形象。
这些小说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深刻探讨了寡妇的生活和命运。
研究鲁迅笔下寡妇形象,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现实,还可以深入探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文
1. 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
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描写寡妇的小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描写方妈和黄妈两个寡妇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阿Q正传》中,作者通过描写阿Q老婆和她的几个孩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压迫。
2. 寡妇的生活和命运
在鲁迅笔下的寡妇中,大多数都有着悲惨的命运。
她们通常被社会所歧视,生活艰难,甚至常常被压迫和剥削。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老婆和孩子的生活十分贫困,他们常常被压迫和剥削,甚至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来维持生计。
3. 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的社会意义
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也深刻探讨了寡妇的生活和命运。
这些小说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深刻探讨了寡妇的生活和命运对于当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38bd004ba8956bec0975e348.png)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006年11月15日李增泓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f2d73c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e.png)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祥林嫂的形象特点(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
”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
“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现当代文学论文-略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反抗形象
![现当代文学论文-略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反抗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52978d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4a.png)
略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反抗形象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很多作品都反映了旧中国的妇女形象及其解放问题,塑造了一些十分典型的妇女形象,她们从顺从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反抗,并且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她们的牺牲是值得的,正如单四嫂、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等形象一样。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几个典型形象的逐步反抗斗争及其思想义的深入分析,揭示束缚妇女进步反抗的深层原因,进一步探讨鲁迅先生对妇女的关注及对她们的解放问题的深邃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妇女反抗形象探索一“五四”运动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上午呼声越来越高。
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
鲁迅是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妇女,特别是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
她们中的典型形象是:《明天》中的单四嫂,《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和《离婚》中的爱姑,而且基本都是妇女反抗的悲剧形象典型。
本文试通过对这几个典型形象的分析,探讨鲁迅对妇女的关注及对她们解放问题的不断探索。
二(一)逃避的反抗在《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创作了他小说中的第一个妇女形象——单四嫂子,她是一个在社会里受多重压迫并很符合封建规范的“节妇”,是广大妇女生活和命运的代表。
单四嫂子在“前年”夫死了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儿子宝儿。
应该说,成了寡妇后,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由来有了精神支柱,也是她能够一个人坚持下来的理由。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没了,她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明天”。
这同时,等待她的不止是丧子的不幸,还有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摧残和压迫,没有一个人来是真正安慰她和关心她的,都是各有所图连她仅有的财物也随宝儿的死一并没了,她的“明天”也彻底的没有了。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267bbb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1.png)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悲剧性。
她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在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中承受痛苦和悲伤。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第一部分:家庭中的悲剧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家庭剥夺了自由与尊严,承受着各种痛苦和压抑。
她们常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无法摆脱家庭中的恶劣环境。
举个例子,鲁迅的《药》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一个悲剧。
她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整日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
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丈夫和家庭的需要,没有自己的权益和独立的人格。
最终,在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她选择了吞食毒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唯一能够摆脱悲惨命运的办法。
第二部分:社会中的悲剧除了家庭中的悲剧之外,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承受着社会带来的痛苦。
封建社会的压迫使得女性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被迫扮演被动的角色。
在《阿Q正传》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冯太太被形容为“尘埃”,她的存在并没有给阿Q带来幸福或快乐,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
当冯太太的丈夫死去后,她成为了阿Q的幻想对象,但她对阿Q的崇拜和依赖并没有改变她在封建社会地位的低微和每天的辛劳。
她只是满足着阿Q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逐,最终也成为了阿Q道德颓废的一部分。
总结: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抑。
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是社会角色的被动扮演者,她们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女性形象变得十分悲凉和苍白。
鲁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对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和质疑。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11ad5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d.png)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1. 引言1.1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承载着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对于鲁迅而言,女性人物是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审视,她们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受到传统伦理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主性和权利。
在《狂人日记》中,疯狂的方小红被迫嫁给了一个与她不相称的男人,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在《阿Q正传》中,阿Q所谓的妻子也只是一个道具,被他所利用和虐待。
在《药》、《白光》、《孔乙己》等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苦和无奈。
2. 正文2.1 《狂人日记》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女性人物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秀玲和药童。
秀玲是主人公的妻子,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女性,但她却在丈夫的疯狂行为下承受着痛苦和折磨。
主人公因为受到自己内心的纷扰和社会的压迫而逐渐变得疯狂,而秀玲则成了他的牺牲品。
她在家庭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另一个女性人物药童则是一个与秀玲截然相反的角色。
药童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医生,她独立、果断、聪明,在那个年代尤其是一个女性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她在故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最终帮助主人公找回了失去的自我。
药童的命运虽然离奇,但却更能体现出她的坚强和智慧。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这两个女性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中所展现出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命运。
女性在鲁迅的笔下不再是被动的牺牲品,而是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主体。
通过这些女性人物的命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2.2 《阿Q正传》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在《阿Q正传》这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主要体现在两个角色身上,一个是阿Q的妻子阿桂,另一个是乡村寡妇老娘。
熟悉的陌生人——浅析鲁迅笔下的三个妇女形象(一)
![熟悉的陌生人——浅析鲁迅笔下的三个妇女形象(一)](https://img.taocdn.com/s3/m/8e3fdb9869dc5022aaea00e8.png)
熟悉的陌生人——浅析鲁迅笔下的三个妇女形象(一)内容提要]本文着重剖析鲁迅三篇作品《祝福》、《离婚》和《伤逝》中的妇女形象,从而探索鲁迅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路。
祥林嫂、爱姑、子君代表不同阶层的妇女形象,她们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
通过这三个形象,鲁迅深刻而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妇女问题的思路: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权,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韧性的战斗。
鲁迅这三篇作品,显示出鲜明的独创性。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
他的笔端时时角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
尤其是对外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
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心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在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
鲁迅正是通过描写众多妇女形象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历史时代。
被“四权”绳索捆缚的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根据生活的若干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
其一是单妈妈,她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马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
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旧中国贫苦农妇悲惨命运高度典型化的体现。
祥林嫂的悲剧显示了“四权”绳索对农村劳动妇女的捆缚。
族权,不允许祥林嫂守节。
祥林嫂的前夫祥林比祥林嫂小十岁,丈夫死后,祥林嫂不愿再嫁,宁可辛勤劳动养活自己,所以她逃到鲁镇做工。
她的全部希望和渴求,便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权利。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品赏析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b4c7a81711cc7930b71676.png)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作品赏析作者:唐亚军内容摘要: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
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梏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
探索悲剧故事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形象封建罪恶控诉同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
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
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
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
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
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瞻远瞩。
一.小说中女性的共性和个性分析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
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
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
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
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
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的柳妈,也来吓唬她。
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
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一)
![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一)](https://img.taocdn.com/s3/m/8a32dd296c85ec3a87c2c52d.png)
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一)内容提要]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
故其在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确良苦难最深重。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平共处感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他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
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与磨难。
鲁迅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害妇妇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字里行间,熔铸著作者的激愤与不平。
《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是一个粗笨女人”。
她勤劳善良,丧失丈夫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
论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论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f8399c99f705cc175427094b.png)
论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妇女能否在社会中拥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
然而几千年来,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却没有享受到什么民主和自由,相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她们,倍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残酷压迫。
鲁迅曾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他在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
她们悲惨的际遇和结局,深刻展现了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残酷吞噬,作者其意是“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以期引起疗救。
”但如何使妇女脱离被奴役的地位,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也是写作的另一重要目的。
1.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毒害的两位“嫂子”的悲剧。
两位“嫂子”指鲁迅作品《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的祥林嫂。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腐朽统治,极力宣扬封建礼教,鼓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伦理道德,在封建伦理思想的长期蹂躏下,许多妇女忍辱负重,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这把利刃下的羔羊。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一样,先失去丈夫,后失去爱子,她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在“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们没有做人的权利,只是丈夫的附属品,但她们恪守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思想,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她们都是靠自己的辛苦劳动生活的农村妇女。
单四嫂子夜以继日地纺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祥林嫂则在鲁四老爷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她们都受尽凌辱与欺压。
单四嫂子的儿子生病了,没人性的蓝皮阿五趁人之危,无耻地调戏她,祥林嫂被她婆婆当作物品一样卖给了贺老六。
但她们的际遇又有所不同:单四嫂子失去丈夫后,遵循“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
她没有非分之想,只想靠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却依旧不见好转。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ee09cf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8.png)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导语:鲁迅笔下这两个主要女性的悲剧人生,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欢迎大家阅读浏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
其中,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
在小说《明天》、《祝福》中,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露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天生苦命,饱受摧残1.单四嫂子的形象。
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
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皆因自己三岁的儿子——宝儿。
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
单四嫂子失去了希望,她没有了明天,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 ,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2.苦命的祥林嫂。
在丽春之日,祥林嫂的丈夫夭折。
严厉的婆婆决定把她象商品一样卖掉。
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
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强嫁给山里人贺老六,并有了儿子。
可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孩子也“给狼衔去了”。
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她再次来到鲁家,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
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1 (2)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1 (2)](https://img.taocdn.com/s3/m/912eac1cf78a6529647d53e8.png)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以《明天》《祝福》为例)摘要:作为现代小说奠基者的鲁迅先生,以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广大妇女所承受的来自精神的以及身体的苦痛。
本文主要从“失节事大”、“母爱悲歌”的表现及原因探究来分析《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两个寡妇的悲剧命运。
关键字:单四嫂;祥林嫂;寡妇;悲剧Analysis of the tragic image in Lusun's novels the widow——Tomorrow and Blessing as examplesLan Ximei(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He 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Abstract: As a modern novel founder, Mr. Lusun, to perplexing the real life as the background, with dark tone, emotion, strong color, created in twenty or thirty, China at semi-feudal, semi-colonial society, women suffered from mental as well as physical pai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Disloya l., Love Song and the reason of inquiry to analysis of Tomorrow by Shan Sister in law and Blessing of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he two widow's tragic fate.Key words: Shan Sister in law,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ragedy, widow一、悲剧内涵《汉语大词典》中对悲剧的解释是: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2d39a7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4.png)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位,他的小说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其中,他对于寡妇悲剧形象的描绘和分析也成为了他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本文旨在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从不同角度探讨寡妇在社会中的困境和遭遇。
一、社会压力下的寡妇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寡妇往往成为社会上最脆弱的群体之一。
在旧时代封建社会的桎梏下,妇女的地位本就较低,而寡妇更是面临几重压力的挤压。
无儿无夫,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既有经济上的压力,又有社会上的歧视和排挤。
鲁迅的小说《药》中,主人公孙福良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寡妇形象。
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和社会歧视,使她的生活变得异常艰辛。
而《孤独》中的寡妇则因为缺乏家族庇护,使得她们更容易受到社会的欺凌和侮辱。
这些作品中的寡妇形象,在鲁迅笔下真实地揭示了旧社会妇女地位的脆弱和悲剧。
二、丧偶之痛与内心挣扎在鲁迅的小说中,寡妇们面对丧偶之痛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面对丈夫的离世,既要面对亲情的失落,又要面对经济生活的艰难。
而丧偶之后,她们的内心痛苦不仅仅来源于物质上的贫困,更多的是因为精神上的寂寞和孤独。
在《啐啄》中,鲁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丧失丈夫的寡妇的形象。
她左思右想,陷入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中。
她尝试通过吞咽谷壳来麻痹自己,却不得不面对人世间的残酷现实。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得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更加真实和感人。
三、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抗在鲁迅的小说中,寡妇悲剧形象不仅仅是被动的受害者,她们也有自我觉醒和反抗的一面。
尽管她们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局限之中,但内心中的自我意识让她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
《阿长与《现代》》中的寡妇,就是一个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形象。
她觉醒于自己不应被束缚的现状,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虽然最终她的努力并未如愿,但她的坚持和反抗精神,为寡妇形象注入了一丝希望和力量。
四、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鲁迅的小说中,寡妇悲剧形象的塑造除了呈现出个体的困境外,更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7727d4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5.png)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常常是悲惨的。
鲁迅对于女性的刻画,往往是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以及女性在这个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压迫和束缚。
鲁迅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受到社会环境限制和压迫的。
在《阿Q正传》中,阿Q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贫苦农妇,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她都需要承担沉重的劳动负担。
这种社会环境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让她们处于一种被迫成为家庭劳动力的境地。
鲁迅描绘的女性命运往往是受到男性的压迫和剥削。
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与妻子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对女性地位的讽刺。
主人公压迫妻子,嘲笑她的不学无术,控制她的一切行动和思想,将她完全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这种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鲁迅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受到父权主义制度束缚的。
在《孔乙己》中,鲁迅描写了一位贫苦女子的命运。
女子父亲将她嫁给了一个有钱人,以换取经济利益。
女子被迫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在婚姻中备受剥削和折磨。
这种父权主义制度让女性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和生活方式。
鲁迅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受到文化禁锢的。
在《药》中,主人公的夫人是一个受封建传统观念束缚的女性。
她无法接受西方新文化的冲击,而坚持传统的观念和习俗。
这种文化禁锢限制了女性的思想和行动,使她们无法抵抗社会的压迫和剥削。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所描绘的女性命运,往往是悲惨的。
这种悲惨命运是由于社会环境、男性压迫、父权主义和文化禁锢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鲁迅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不公和困境。
他也向读者们传递了一种呼吁,希望能够改变这种不公和困境,使女性能够获得更加平等和自由的生活。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文献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2393a09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7.png)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文献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包括寡妇这一特殊群体。
在他的作品中,寡妇形象被赋予了深入人心的意义,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本文将通过研究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探索其在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寡妇形象的社会背景与意义寡妇作为一种特殊的女性形象,承载着社会和文化的压力。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寡妇常常被视为不祥之物,缺乏变革和自主的机会。
她们受到的歧视和束缚,完全不同于其他身份的妇女。
鲁迅正是通过他的笔触,以鲜明的形象揭示了这种社会背景下的寡妇命运,让读者感受到她们的内心世界之苦。
二、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描写1. 《狂人日记》中的赵秀才夫人赵秀才夫人是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寡妇形象之一,她在丈夫死后沦为孤独、无助的人。
鲁迅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赵秀才夫人怨天尤人的心态,从而批判了封建观念对寡妇的压迫和束缚。
2. 《孔乙己》中的老王婆老王婆是鲁迅在《孔乙己》中塑造的寡妇形象,她经营小酒馆为生,并经常受到社会的嘲笑和歧视。
通过老王婆这个形象,鲁迅生动地表达了寡妇作为社会底层人群的无奈与苦闷,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她们的看法和对待方式。
三、寡妇形象的批判与启示通过对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的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形象无一不反映了社会对寡妇的偏见和歧视。
这些描写一方面从社会现象中提取,另一方面也具有了象征性的意义。
鲁迅通过刻画这些形象,以批判的态度呈现了社会问题,唤起了读者对社会弊病的关注和思考。
四、寡妇形象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虽然鲁迅笔下的作品与现实社会有所隔离,但是其中的寡妇形象却给我们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妇女地位的提升以及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所承受的困境和歧视,并借鉴历史经验,推动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结语:鲁迅的作品中寡妇形象的描写,既有其独特的文学艺术性,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抗议意义。
通过对这些形象的研究和解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作品所要传达的反封建、启蒙的思想精神。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文献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2908b4d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6.png)
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研究文献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鲁迅的作品中,寡妇形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他通过对寡妇的描写和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对妇女的压迫。
本文将从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出发,分析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首先,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是一个无助而受压迫的存在。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描述了一个贫苦寡妇的形象,她被社会边缘化,没有任何支持和保护,生活在极度的困难和艰辛之中。
她被迫丢掉所有的希望和尊严,成为了社会底层的一员。
这个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寡妇的漠视和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鲁迅还通过寡妇形象揭示了社会残酷现实中的人性光辉。
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妻子阿娇虽然是一个貌不惊人的寡妇,但她对丈夫的默默支持和理解却令人感动。
尽管阿Q常常让阿娇受到羞辱和嘲笑,但她依然忠诚地守护阿Q,并试图帮助他摆脱困境。
这个形象表现了普通人真实的情感和善良的一面,给予了读者希望和力量。
最后,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是女性在某些方面依然面临着不公平和压迫。
寡妇形象提醒我们关注妇女权益,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构建一个公正和多元的社会。
同时,寡妇形象也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贫困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寡妇形象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展示了女性的被压迫和社会底层的边缘化。
这些形象给予了读者深入思考的机会,引导我们关注妇女权益和社会公平。
同时,寡妇形象也提醒我们重视人性的光辉和弱势群体的福祉。
通过对鲁迅笔下寡妇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问题,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b92955fcf7ec4afe05a1df9b.png)
目录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 (1)(一)封建愚昧的守旧者 (1)(二)向生活妥协的“良民” (2)(三)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2)二、鲁迅的妇女观 (2)(一)鲁迅对女性问题的反思 (2)(二)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3)三、结语 (3)参考文献: (3)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摘要: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因而在他的笔下才应运而生了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经典人物。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法在那个时代塑造了许许多多警醒社会的经典角色,并为那黑暗而腐朽的病态社会以及麻木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这些人物中,他们有的试图尝试抗争和摆脱命运及社会的不公,有的则逆来顺受,但是即使是这样,却最终都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
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的独立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引言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从此这个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大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权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
许许多多的政治改革家或多或少的都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探索。
如:康有为梁启超建议废除缠足陋习,兴办女学等等;孙中山、胡适、蔡元培也都在兴办女学促进妇女解放的问题上进行过深入的探索。
这些先辈们在早期的探索为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权问题的巩固铺垫了坚固的基石。
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男性。
自古以来对女性贬低的说法都屡见不鲜。
如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以及民间俗语“头发长见识短”“最毒妇人心”。
在男为主女为次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要同时受到来自异性和社会的压迫。
女性如此的地位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有所改善,在新思想的驱动下,妇女问题也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鲁迅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先驱、思想先驱和革命先驱,在思考人民解放问题的同时,也极大地同情和关注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妇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以《明天》《祝福》为例)摘要:作为现代小说奠基者的鲁迅先生,以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广大妇女所承受的来自精神的以及身体的苦痛。
本文主要从“失节事大”、“母爱悲歌”的表现及原因探究来分析《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两个寡妇的悲剧命运。
关键字:单四嫂;祥林嫂;寡妇;悲剧Analysis of the tragic image in Lusun's novels the widow——Tomorrow and Blessing as examplesLan Ximei(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He 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Abstract: As a modern novel founder, Mr. Lusun, to perplexing the real life as the background, with dark tone, emotion, strong color, created in twenty or thirty, China at semi-feudal, semi-colonial society, women suffered from mental as well as physical pai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Disloya l., Love Song and the reason of inquiry to analysis of Tomorrow by Shan Sister in law and Blessing of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he two widow's tragic fate.Key words: Shan Sister in law,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ragedy, widow一、悲剧内涵《汉语大词典》中对悲剧的解释是: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结局为基本特点。
悲惨不幸的遭遇。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尼采认为痛苦是人生的孪生兄弟,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将悲剧定义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两个悲剧形象。
作者以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们承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
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所承受的来自精神的以及身体的苦痛。
二、悲剧表现(一)失节事大在中国做女人难,做一个寡妇就更难了。
在旧中国,封建礼教灌输给妇女的是:“再嫁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寡妇必须要有“贞节”观,“贞”指未婚守寡,“节”指已婚守寡,指女子不应改嫁或不失身。
如若再嫁是要受到上天和世人的惩罚。
《礼记﹒郊特牲云》:“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故夫死不嫁。
”这是最早关于寡妇不嫁之说。
程颐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教:“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
凡取,以配身也。
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下,《二程集》)。
”孀妇不能再嫁,再嫁就是“失节”,“失节”无疑是“私欲”;如娶“失节”之妇,娶者自己亦“失节”。
即使寡妇既孤独又贫穷,无依无靠,亦不能再嫁,宁可饿死,也不能失去气节操守。
“失节”便是违背礼教,“守节”便合天理。
单四嫂子死了丈夫之后,她辛苦地纺纱织布,养着儿子与自己。
日子过得还算“有滋有味”,她似乎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身心生活,因为她深知“守节事大”,她根本就没有那种考虑自我身心的意识。
因为在她的思想意识中深深刻着寡妇的贞节观念。
蓝皮阿五和红鼻子老拱曾在她身上打过主意,她会为此而感到羞耻。
她的宝儿病了,她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她一臂之力,却不愿是阿五。
也许因为阿五在平素对她说过一些不荤不素的话,而她是要为丈夫守节的。
然而,当阿五伸开臂膊,从单四嫂的乳房和孩子中间直伸下去,抱去孩子时,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阿五一个不经意或者是刻意的行为竟使她有那么强烈的反应。
她真的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身心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之节烈观》:“社会的公意,向来以为贞淫与否,全在女性。
男子虽然诱惑了女人,却不负责任。
譬如甲男引诱乙女,乙女不从,便是贞节,死了便是烈;甲男并无恶名,社会可算淳古。
倘若乙女允了,便是失节;甲男也无恶名,可是世风被乙女败坏了。
”的确,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单四嫂也认为“贞淫与否,全在女性”,她的儿子病了,她很需要帮助,却又不愿是一个男人。
“他们两个人离开了二尺五寸多地,一同走着,阿五说些话,单四嫂子却大半没有答。
”当阿五主动帮助她时,她是不情愿的,因为阿五是一个对她有非分之想的男人。
不管阿五出于什么心理要帮助单四嫂,至少在单四嫂困难时阿五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什么阿五说的话,单四嫂却大半没有答,最后将孩子还给她的时候,单四嫂只接了孩子,并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
因为她要守节,即使自己有困难了,需要一个男人为自己帮忙、想办法时,她不能坦然接受,甚至不敢接受,她要一个人扛,一个人承担。
甚至连话都不怎么说,尽管她心中有许多关于儿子的病的疑问。
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封建礼教下的女子似乎是罪恶的根源。
《我之节烈观》:“所以历史上亡家败国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
糊糊涂涂的代担全体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
男子既然不负责任,又不能自己反省,自然放心诱惑,文人著作,反将他传为美谈。
所以女子身旁,几乎布满了危险。
除却她自己的父兄和丈夫以外,但都带点诱惑的鬼气。
”生活在同样时代背景下的祥林嫂也深深记着“饿死事小,守节事大”、“贞淫与否,全在女性”的古训。
祥林嫂在被迫再嫁时,她的反抗是非常强烈的:“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洞,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还止不住血呢。
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
”祥林嫂的反抗如此强烈,是因为再嫁在每一个寡妇心中都是不应该的,守节才是大事。
每一个回头人都是要反抗的,反抗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实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
《而已集》:“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当妻性被逼成以后,女人就牢牢地守着自己的妻性。
再嫁对祥林嫂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她可以通过再嫁寻找幸福,至少可以摆脱严厉的婆婆了。
她的丈夫祥林比她小十多岁,他们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
她之所以嫁给祥林,根本不是她的意愿。
祥林嫂似乎从来没有提起过“祥林”,也没有因为祥林的死而流过眼泪。
她在再嫁时的反抗完全是不自觉的,在她的思想观念中“饿死事小,守节事大”的贞节观已经根深蒂固了。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里的吴妈,身份地位与祥林嫂是类似的。
某天,阿Q做出这样的举动:“忽然抢上前去,对伊跪下了,‘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时,吴妈大喊‘阿呀!’愣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
”对于阿Q这样侮辱性的行为,吴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便做出了寻短见的决定。
后来,有人劝说:“谁不知道你是规矩的,……短见是万万寻不得的。
”方才罢休。
而作为事情挑起者的阿Q,被打骂之后,似乎一件事也已经收束了,倒反觉得一无牵挂似的。
这样的态度,无疑又再一次向读者重申“贞淫与否,全在女性。
”的封建社会的节烈观。
(二)母爱悲歌贫困寡居的单四嫂,专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宝儿,养儿防老是她的全部生活要求和目标。
宝儿是她的主心骨,宝儿活着的时候,日子过得算是“有滋有味”,她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宝儿身上,丧偶之痛可以让她在儿子身上找到慰藉。
“自己纺着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
”但上天却没有将这种单四嫂认为“有意思”的生活继续下去,反而给了单四嫂更大的打击。
宝儿病重后,当孤苦无依的单四嫂抱着病重的宝儿苦等天明时,蓝皮阿五和红鼻子老拱着两个流氓却在打她的主意。
当她满怀期望地去问诊何小仙时,着急的询问得到的却是几句令人费解的话:“他中焦塞着”,“这是火克金”……她又求询与王九妈,得到的只是“唔……”除了失望,她连半句同情的话也没有得到。
即使是这样,悲剧的意味似乎还不够浓烈,病重的宝儿不幸夭亡了,当单四嫂“从呜咽变成号咷”时,王九妈却忙着替单四嫂作抵,借钱,给帮忙的人备饭,而吃过饭的所谓帮忙的人,“不上一更,便都回家睡觉了”,只剩下单四嫂一个人“坐在床沿上哭着”,没有人肯留下来劝慰她。
埋葬完宝儿,“王九妈又帮她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
”“太阳渐渐显示要落山的颜色”时,“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这样,在女人只能“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单四嫂也因此失去了做人的依靠。
单四嫂唯一的儿子死了,她仅有“靠山”倒了,她没有了精神支柱,等待她的将是一个个无望的明天。
《祝福》中的祥林嫂与单四嫂一样,她的生命也因儿子的存在而显得格外有生气。
“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她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
”后来,贺老六死了,但她“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呢?”随着儿子阿毛的死,她便也走投无路了。
此时,她对儿子的爱变成了一次次向人们诉说并且自责,但她的诉说与自责却被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每次,她都会开首说:“我真傻,真的。
”以此向人们诉说阿毛被狼吃掉的悲惨的故事,开始的时候“男人往往敛起笑容,就走开去。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