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四首
12集全 古诗词里的中国节令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描绘我国节令的诗词。
本文将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我国传统节令入手,选取古诗词中有关这四大节令的精华内容,展现古人对于节令的感悟与赞美。
一、春节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是我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古人借春节赋予了深刻的意蕴,多首古诗词抒发了春节的独特魅力。
1.《元日》- 王安石新年恭殷信,丽藻华清辉。
千古为谁归,馀芳仅几枚。
这首诗以“元日”为题,表现了新年的氛围和寓意。
作者王安石以大气的笔触描绘出新年的盛况,体现出对春节的期盼和热情。
2.《春日》- 孟浩然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苹花溪上鲛人语,阳羡渠头越王亭。
这首诗以“春日”为题,描述了春天的美景和新气象。
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致,展现出对春天的赞美和期待。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我国传统24节气之一,古诗词中对其描绘尤为丰富。
1.《清明》-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以“清明”为题,表现了清明时节的雨季气氛。
通过写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的画面,反映出清明时节的悲凉和忧愁。
2.《清明日南园》- 赵嘏清明一过登高去,深竹薄云翠徧空。
谁共流觞阴气晏,独凭吟咏暮山中。
这首诗以“清明”为题,描述了诗人在清明时节登高寻幽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清明节的热爱和向往。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古诗词中也有诸多准赞端午的佳作。
1.《子夜吴歌·夏歌》- 曹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以“子夜吴歌”为题,表现了端午时节的壮丽和悲凉。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境遇的对比,反映出端午时节的特殊意味。
2.《南园禅智长明》- 邵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以“南园禅智长明”为题,描绘了端午时节的自然景色。
通过对柳树的描写,表现了端午时节的生机勃勃和独特魅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一、《观沧海》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观”,诗中描绘实景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虚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写出了岛上景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一句是配乐时加的,其中“歌以咏志”提示了诗歌抒情的特点。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写景与表现精神品质两方面作些分析。
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出大海包蕴万千的气势,描绘出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展示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5、这首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理想。
6、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这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8、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9、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渲染了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10、在这些山水景物描绘中,你感受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这是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杨花、子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诗中的词语“过五溪”和“到夜郎西”,很好地说明了作者为王昌龄“愁”的原因。
3、诗人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作用是什么?点明季节、时令。
古诗词之传统节令
古诗词之传统节令一、古诗词之传统节令春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宵:南宋.朱淑真(一说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寒食(清明前两天):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七夕: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二、诗海泛“舟”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6.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8.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9.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10.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1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1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1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14.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三、诗空飘“雪”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四季节令篇
四季节令篇189、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意】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心里是多么的悲伤啊!塞鸿秋⑴·浔阳即景⑵(元)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⑶,淮山数点青如淀⑷。
江帆几片疾如箭⑸,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⑹,新月初学扇⑺。
塞鸿一字来如线。
[2]【注释】1.塞鸿秋:曲牌名。
塞鸿,塞外飞来的大雁。
即景:写眼前的景物。
2.浔(xún)阳:江西省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
3.练:白绢,白色的绸子。
4.淮山: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
5.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6.江帆:江面上的船。
7.晚云都变露:意思是说傍晚的彩霞,都变成了朵朵白云。
露,这里是“白”的意思。
8.初学扇:意思是新月的形状像展开的扇子。
【译文】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苍茫的远山连绵起伏,静穆,青翠。
江上的片片帆船急速地行驶着,如同离弦的箭;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
道道晚彩都变成了白白的云朵,一弯新月宛若刚刚展开的扇子。
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作者简介】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高安暇堂(今属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韵》一书,对语音学和曲律的研究贡献甚著。
《录鬼簿续篇》称其“又自制为乐府甚多,长篇短章,悉可为人作词之定格”。
又云:“故人皆胃德清之韵,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
”散曲现存小令一首、套数三套。
【作品赏析】德清来到浔阳江旁,就在那附近逛了一圈。
他放眼看去,只能看到几尺之内的事物,总觉没法尽兴。
他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何不登上浔阳城楼,纵目远眺万里长江呢?黄昏景总是美丽动人的,得赶快登高临望抓住一景一物,饱览祖国河山啊。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自由朗读,想一想: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可以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
些是想像的?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 字展开,描写诗人所见所闻。
这首诗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 的,哪些是想像的?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 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 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 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 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 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 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 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马致远
写景
游子 思乡
烘 托
图
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 苍凉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思
断肠人在天涯。 乡
对 比 反 衬 断肠
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 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 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 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 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 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文学常识
者以中国这用人赏两拟 的析句人意“诗的志海表写和日明近法情生时赋思体残序予。夜的诗“作,交海者替江日无绝律急春”意不入句和说诗可旧“理(待年江,,”唐春却作”在) 描古写景物节令词之中(蕴宋含着)自然的理趣。两 句典诗歌然不代仅替写旧景事积逼物极曲真的、,哲向而理上散戏且意的表曲剧义力现,量给出。人套新小以生数令乐事(观物、元必 )
《古代诗歌四首》理解性默写
《古代诗歌四首》理解性默写《古代诗歌四首》理解性默写一、根据提示填空。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语句是,。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山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以衬托大海的勃发生机的语句是,。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风大浪中的大海令人惊心动魄的景象的语句是,。
4、《观沧海》一诗中借丰富奇特的想象,表达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的语句是,。
,。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交代作者行踪的两句是,。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长江景色的两联是。
,。
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生动勾勒北固山下壮阔图景的两句是,。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海上日出,江上春早,气象融浑,构思新颖的名句是,。
9、《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着事物发展规律的自然理趣,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是,。
10、《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作者急迫的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1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情趣盎然的早春图景,并借助疑问句式传神地表达诗人陶醉之情的两句是,。
1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色彩,形状等方面描写初春的迷人景色,表达诗人沉醉之情的两句,。
1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两句是,。
14、马致远《天沙净·秋思》一曲中,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的语句是,,。
1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中,具有对比反衬意味的两句是,。
1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语句是,。
1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中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的两句是,。
1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中抒写游子思乡之情的语句是,答案;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节令诗
1元宵节《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二月二(唐。
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唐)杜牧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至后【唐】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邯郸冬至夜【唐】白居易邯郸驿裏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夜【唐】白居易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於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清.顾梦游: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6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
节气夏至古诗词[全文5篇]
节气夏至古诗词[全文5篇]第一篇:节气夏至古诗词节气夏至古诗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节气夏至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节气夏至古诗词1《夏至避暑北池》韦应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杨万里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作者:杨万里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夏至後得雨》作者:苏辙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节气夏至古诗词2《祷雨题张王庙》宋作者: 叶适夏至老秧含寸荑,平田回回不敢犁。
群农无计相聚泣,欲将泪点和乾泥。
祠山今古同一敬,签封分明指休证。
传言杯珓三日期,注绠翻车连晓暝。
龙神波后何惨怆,昔睡今醒喜萧爽。
人云天上行水曹,取此化权如反掌。
浙河以东尽淮壖,哀哉震泽几为原。
愿王顿首玉帝前,请赐此雨周无偏。
《田家苦》宋作者:章甫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节令类诗词
节令类诗词立春
《立春》唐·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元宵
《元夕》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寒食
《寒食》唐朝·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欲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七夕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夕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乡土节令诗十二首
乡土节令诗十二首乡土节令诗十二首春分: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夏至:龙舟节五月端阳风景好,江南水乡百舸竞。
胜败光荣看今日,输赢不计在东风。
立秋:中元节中元时节祭祖先,烧香拜佛求平安。
灵魂出游享美食,纸灯点亮万家灯。
白露:中秋节中秋佳节月婵娟,赏月吃月是传统。
团圆美满心相连,素心清贵情更鲜。
寒露:重阳节重阳佳节阳光明,登高赏景意非轻。
祝福长者身体健,酒香花烛皆热闹。
冬至:冬至节冬至时节日短寒,天气寒冷人心安。
团圆煮汤疗万病,冬至节日心愿圆。
大寒:腊八节腊八时节寒气重,热粥暖胃意难忘。
捞年糕吃南瓜,腊八节日福满堂。
立春:春节春节时节福满门,红灯高挂笑语连。
年夜饭品美食,互赠红包情更甜。
小满:端午节端午佳节满江红,赛龙舟寻诗韵。
粽叶香郁糯米香,端午节日情景美。
处暑:七夕节七夕佳节鹊桥会,织女牵牛情非浅。
牛郎织女由来久,七夕节日情缘绵。
霜降:中秋节中秋佳节月婵娟,赏月吃月是传统。
团圆美满心相连,素心清贵情更鲜。
小雪:冬至节冬至时节日短寒,天气寒冷人心安。
团圆煮汤疗万病,冬至节日心愿圆。
以上是乡土节令诗十二首,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景象和人们的欢乐祝福。
这些节日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更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知识点
观沧海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题《观沧海》为后人所加。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
体裁:古体诗中汉乐府诗。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诗。
诗歌精讲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
译文: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课下注释:①临:到达,登上。
②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引出下文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临”“观”二字表现了诗人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
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引出下文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译文:(海面)水波多么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课下注释:③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写法:◎动静结合。
“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写实手法。
描写大海的全景,渲染了大海苍茫浑然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碣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长得很茂盛。
海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写法:◎动静结合。
“树木”“百草”是静态,“秋风”“洪波”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写实手法。
分别描写山岛景色和大海景色。
炼字:“涌”本指“翻涌”,诗中生动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形态,而且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画面:秋风阵阵,呼呼作响,惹得大海涌起汹涌的波涛。
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描述画面:太阳和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课下注释:⑤星汉:银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
《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检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察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4)“何”意为“多么”,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
(2)画面:葱茏的树木,丛丛生长着,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得很茂盛。
萧瑟的秋风阵阵地吹来,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看见巨浪从海面涌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苍茫的气势,且把大海写得美丽多姿。
表达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虚写、想象、夸张、(互文)(2)描述画面:雄伟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它们的运行,好像都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来的。
或: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3)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一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有浪漫主义色彩。
(4)“若”意为“好像”,暗示此景象是作者想象之景。
端午节古诗
端午节古诗【荐】端午节古诗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古诗11、五月,榴莲妖娆,青杨大雨,五色新丝缠角。
——欧阳修《渔父的骄傲,五月石榴的精致晒》2、宗保分两髻,艾束危冠。
——陆游《茅毅五首诗》3、万灵死波之后,就是普通的浴兰了。
五颜六色的碧钧饺子,香喷喷的粳白玉丸子。
——元稹《夏日十首》4、重巫山村不错,但是榴莲花已经很多了。
宗保分两髻,艾舒戴危冠——陆游《茅毅重五首诗》5、挑丝、包饺子、搬陈佳、沐浴庙堂、画扇轮。
——王珏《端午贴词,帝王亭,采丝,裹动陈佳》6、中午村里乌鸦,绿黑的。
秀光幕画墙,路是端阳酒。
——纳兰·容若《卜算子·五日》7、宫装也很有名,端午节的时候也很荣幸。
——杜甫《午日赠衣》8、裁缝的云烟变成了皇家的衣服,向端午节鞠躬。
——杜甫《送别,送清津奉端午御衣》9、汗水微微透明,明朝端午沐浴兰芳。
——苏轼《浣溪沙端午》10、明朝端午,等着学戴兰。
寻好诗,求书裙带。
——苏轼《杀一个男人的魅力,还是一朵云给太阳的云》11、五天的休息是最紧的。
甚至还有绿油油的,还印在大厅里。
——苏轼《素木者咏仙图》12、沐浴兰芳荆楚风流,以艾盖门眉,令傅莹钗头。
——张可久《夺桂冠,不怀性命》13、长江午后春酒,河口高挂酒旗。
——张继《祥和阁辞江南曲》14、五月五日下午,给我一根艾草。
死者看不见,新朋友在远方。
——文天祥《端午》15、沈醉将被奖励节日,十杯酒和一首歌。
——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寿徐君宜》16、端午节在仲夏,时晴日长。
—李隆基的端午节17、鹤发约一尺长,离家三十五年。
——尹通州端午18、客人不知道端午节快到了。
看到卖花熊身上的菖蒲。
——方辉《午时祭》19、端午萧瑟的雨压着城市,忽然又报了六个新晴天。
四首节日古诗
四首节日古诗古诗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中不乏描写节日的佳作。
四首节日古诗:《元日》、《清明》、《重阳》、《冬至》。
这四首诗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和冬至节。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节日的来历和相关的习俗文化,并欣赏其中的佳句名句。
一、元日:《欢喜元日》元旦,又称“日元节”、“新年”等。
自公元1990年1月1日起成为中国法定的节日。
元日是陈旧岁、迎新岁的日子,是中华文化内一年之始的日子,是全国各族人民欢庆新春佳节的日子。
古人将正月初一定为“元日”,盛大的宴席、祭祖、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各种庆祝活动在此举行。
唐代诗人王安石的《欢喜元日》一诗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庆祝元日的方式有各种各样。
比如祭祖、贴春联、挂灯笼等等。
而现代人则更多的把元旦看做是一个放松心情、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正所谓“千门万户曈曈日”,这一天每个家庭都会发出欢声笑语的笑声。
每年的这一天,不管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都会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等待倒数时钟的响起,一起庆祝新年的到来。
二、清明:《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以清明当天为中心,前后共约10天左右。
在古代,清明节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春季从孟春开始算最后一个节气。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的天气形势为开头,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书写的是清明节日前去祭扫祖先坟墓的行人。
雨点成为诗人表达人们在行走中的痛苦、迷惘的一个象征。
杜牧历经沧桑变化,对人生莫测的感触在这首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到清明时节,中国人都会去扫墓,祭奠祖先。
这个重要的节日不仅是我们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的场合,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又叫重九节、踏秋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进入诗的意境,再造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去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教学新课(一)诗歌常识简介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一般把它们统称为诗歌。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如《观沧海》。
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它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
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
文中的《次北固山下》属于五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
(二)古代诗歌分类(三)学习《观沧海》任务一:初识古代诗歌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节令诗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节令诗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类别繁多,节令诗是其中的一种,这类诗以描写古代先民的节日和时令生活内容为主。
古代文人根据不同的节令特点,结合其不同的物候和风俗创作了许多的节令诗。
古典诗歌和节日文化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十首诗词是有关节令内容的,约占所有古代诗词的十分之一。
本文主要针对课本中所涉及的节令诗与词,展开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分类所谓节令,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节气。
而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节令诗中,作者借其所描写的不同节日与风俗,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
教材中的节令诗(广义上词也属于诗歌,所以节令诗词可简称为节令诗),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教材中的节日诗词苏教版语文教材写节日的诗词有五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均为七年级上册)。
所提及的节日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有春节、中秋和重阳。
清明既是节气又兼节日,虽为节日,但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因此将清明归入时令一类,此处不再赘述。
首先看古诗里对春节的描写。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是夏历的一岁之首。
春节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时间为夏历的正月初一,辛亥革命后,为了与世界历法同步,我国开始推行公历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夏历一月一日为春节。
春节广义上并不是指正月初一当天,从祭灶到元宵约二十天期间皆可称为春节。
从节俗看,春节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包括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放爆竹、亲友贺年等。
教材中所选的北宋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四年级上册)就描写和反映了这一习俗。
诗题《元日》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
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交代了当时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关于秋分节气的经典古诗(通用17篇)
关于秋分节气的经典古诗(通用17篇)关于秋分节气的经典古诗篇1送江太守兵备三吴(明·徐熥)登车揽辔正秋分,卧辙无能借寇君。
郭外一钱遮五马,匣中双剑静三军。
霜台俯瞰娄江水,行部遥飞震泽云。
自愧浅才甘寂莫,谁因羽猎荐雄文。
关于秋分节气的经典古诗篇2大观秋分夕月四首其二奠玉币。
(宋·郊庙朝会歌辞)玉钩初弯,冰盘乍圆。
扇掩秋后,乌飞枝边。
精凝蟾蜍,辉光婵娟。
歆于明祀,弭芳节焉。
关于秋分节气的经典古诗篇3秋分一首(宋·苏籀)础湿岚昏近海多,剑霜清刮手亲磨。
轮囷马栈非难整,索漠牛衣且勿呵。
好住延陵皋泽去,强同溱洧济人过。
坐令幽谷迁乔木,盛论中原喻尉佗。
① 自注:余避乱谋居吴中。
关于秋分节气的经典古诗篇4秋分后顿凄冷有感(宋·陆游)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关于秋分节气的经典古诗篇5秋分前三日偶成(宋·释文珦)秋光几一半,在候已无雷。
颢气凝为露,嘉禾秀出胎。
燕衔馀暑去,虫唤嫩寒来。
泡影非能久,流光又苦催。
关于秋分节气的经典古诗篇6夜喜贺兰三见访(唐·贾岛)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秖是君。
关于秋分节气的经典古诗篇7季秋已寒节令颇正喜而有赋年代: 宋作者: 陆游霜降今年已薄霜,菊花开亦及重阳。
四时气正无愆伏,比屋年丰有盖藏。
风色萧萧生麦陇,车声碌碌满鱼塘。
老夫亦与人同乐,醉倒何妨卧道傍。
关于秋分节气的经典古诗篇8立冬日野外行吟宋代:释文珦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释文珦简介释文珦(一二一0——?)(生年据本集卷一0《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令四首
一
立春后旬日,雨水至,杏未开,墙头寂寞有如春去。
雨水濒临杏未开,墙头寂寞月徘徊。
何妨觅得春归处,树不招摇雀自来。
二
谷雨春欲归,初夏门未启,樱桃红,草木深。
丁酉暮春。
雨生百谷蛙無忌,处处池塘月有声。
疑是春归花未谢,樱桃红透草木深。
三
腊八节适逢小寒,晨飘雪,南大徐黎明兄来访,书斋品茗小酌,尽兴未归,日上三竿,犹晨梦未醒。
晚来访友花非雪,腊八小寒酒似茶。
佛祖当年成道日,黎明犹醉晨梦佳。
四
大寒日,南大海燕、黎明来访,书斋品茗,诗记于乙未腊月十一。
冬至尽头遇大寒,春从远道访汤山。
幽兰灵壁书生趣,难得茶余半日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