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合集下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期
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超常期
>正常
低常期
<正常
与AP对应关系 锋电位 负后电位前期 负后电位后期 正后电位
机制 钠通道失活 钠通道部分恢复 钠通道大部恢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反极化
去极化 Na+内流
复极化
后电位
K+外流
前部
后部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 流入N末梢内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 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激活的L型钙通道变构,激活JSR膜上 的RYR,使Ca2+进入肌浆
? K+
K+
K+
K+
K+
K+
K+ Na+
K+
K+
细胞外高钠 细胞内高钾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Na+ Na+ Na+ Na+K+
Na+
Na+ Na+ Na+
Na+ Na+

运动生理第二章

运动生理第二章

兴奋与兴奋性
阈值(阈强度)与时值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2.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3.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复 习
肌节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肌肉的特性(物理和生理)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的条件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第四节 肌肉的收缩原理 肌肉的收缩过程
2、时值:
前提: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
关系:兴奋性与时值亦呈倒数关系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在细胞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的当时和以 后一段时间内,其兴奋性将经历四个时期的有 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
绝对不应期(0.3毫秒)
相对不应期(3毫秒)
超常期(12毫秒) 低常期(70毫秒)
意义: 组织兴奋后不应期 的存在,意味着单位时 间内只能发生一定频数 的兴奋。
强 度
时值
基强度
————————
时间
2、曲线左侧表明当无论刺激强度怎样增大,都有一个最 短作用时间阈值,短于该减时间阈值的刺激也一律无效。 时值:是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 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合理的训练可以缩短时值)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1、阈强度——最简易指标 前提:固定作用时间 关系:兴奋性与阈强度呈倒数关系
躯 体 运 动 内 脏 器 官 活 动
骨骼肌
体重40%~45%

平滑肌
心肌
第一节 肌肉的微细结构
一、肌原纤维
肌肉 骨骼
肌原 纤维
肌束
肌纤维(肌细胞)
(一)、粗肌丝和细肌丝
Z线
M线
▲ ▲ ▲ ▲ ▲ ▲ ▲
M线
▲ ▲ ▲ ▲ ▲ ▲ ▲ ▲
M线粗中一条线 整个粗丝为暗带 Z线细中一条线 只有细丝是明带

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二)代谢特征
1. 快肌纤维 无氧代谢能力高 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肌激酶的活性、肌酸激酶 的活性、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高;肌糖原的含量高
2. 慢肌纤维 有氧代谢能力高 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蛋白含量高;氧化酶活性 高(细胞色素氧化酶、 琥珀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等);脂肪多、毛细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 1. 肌纤维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肌肉,Ⅰ占优
势。以位相性工作为主的肌肉,快肌纤维占优势。 2.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性别差异(Ⅰ男为55.9%,女为49.1%) 3. 骨骼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年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慢肌纤维增多 4. 遗传因素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影响:男子 99.5%,女子92.2%
快A(Ⅱa) 快B(Ⅱb) 快C(Ⅱc)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一)形态特征
1. 结构特点 Ⅱ(直径、肌浆网)
Ⅰ(Z带、M带的宽度、毛细血管、线粒体)
2. 神经支配:大α运动神经元
Ⅱ型肌纤维(快运动单位)
小α运动神经元 Ⅰ型肌纤维(慢运动单位)
第二章 肌肉活动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男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
? 女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五、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一)训练引起肌纤维组成的改变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快肌纤维与速度和力量运动
快肌纤维的特点:肌肉收缩速度快, 力量大,疲劳恢复能力较强
训练方法:高强度、短时间的训练, 刺激快肌纤维的生长和发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表现:适合进行速度和力量为 主的运动,如短跑、举重等
注意事项:过度训练可能导致肌肉 疲劳和损伤,需要合理安排训练计 划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肌纤维类型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快肌纤维:提供 爆发力和速度
慢肌纤维:提供 耐力和持久力
混合肌纤维:平 衡不同运动能力
训练适应性:肌 纤维类型可塑性
不同运动项目对肌纤维类型的要求
力量型运动项目:需要较多慢肌纤维,如举重、投掷等 耐力型运动项目:需要较多快肌纤维,如长跑、游泳等 速度型运动项目:需要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平衡,如短跑、跳跃等 技巧型运动项目:需要较高的肌肉协调性和灵敏性,如体操、武术等
力量训练:采用轻重 量、多次数的力量训 练方式,如哑铃弯举、 深蹲等,以增强慢肌 纤维的力量和耐力。
柔韧性训练:如瑜伽、 拉伸等,以提高慢肌 纤维的柔韧性和关节 活动范围。
针对中间肌纤维的训练方法
训练强度:中等强度,以刺激中间 肌纤维为主
训练动作:选择能够刺激全身肌肉 群的动作,如深蹲、硬拉、卧推等
进一步研究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为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理论 支持。
探索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遗传因素,为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提供科学 依据。
开展跨学科研究,将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与其他健康指标相结合,为全 民健身和健康促进提供更多科学指导。
探索不同肌纤维类型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针对不同类型 的肌纤维,制 定个性化的训 练方案,以提 高运动能力。

运动生理学 第2章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运动生理学 第2章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优点:简单明了 缺点:不能体现不同人之间的体能差异
•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率 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刺激 程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度
最大重复次数(RM) :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应用: 5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 普通人:60%-7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 原因:一般人的运动中枢兴奋性难以达到足 够高的水平,所发出的神经冲动不能使更多 的运动单位参与兴奋收缩过程。 • 运动员: 80%-90%甚至更高肌纤维收缩 原因:运动中枢同步放电的程度将大大提 高,最大肌力自然大大增加。
(三)肌纤维类型
• 早期研究:无论是速度训练还是耐力训练都 不会引起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 近期有研究表明:肌纤维间通过亚型的形式 有可能出现相互转化。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 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 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 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 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 积累。
五、力量训练要素
(一)运动强度 • 分类: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 绝对强度: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如做了多少 功等),所以又叫做物理负荷强度。
6.年龄与性别
• • • • 20-30岁时达最大 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著) 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著) 原因:①雄性激素 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 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
成年男子和女子的绝对 与相对力量的比较
7.体重 • 体重大→绝对力量较大
• 体重较轻→较大的相对力量 • 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 相对力量 下降 •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 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

运动训练与肌纤维类型的关系

运动训练与肌纤维类型的关系
2.无氧阈及其体育锻炼。无氧阈是人体在进行
递增性体育锻炼过程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 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转折点,这一转的点相当于一 般人心率在140-150次/分时的运动强度。也就是说, 体育锻炼时心率在140/分以下,主要是发展有氧耐 力,心率150次/分以上,就主要是发展机体的无氧 耐力。因此,不管彩用何种体育锻炼方式,只要是 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要目的的练习,心率最好不要 超过150次/分。
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中跑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的分布接近相等,运动员的肌纤维构成并不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唯一因
素。 激方法发展肌肉力量时,最好与动力性练习方法结合使用。
(2)提高速度和速度耐力的方法
1. 反应速度的练习。主要是抽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对刺激信号 快速作出反应的能力。
2. 动作速度的练习。 对体育锻炼者来说,动作速度多表现在一些成套
( 3 ) 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划船 运动员臂 部慢肌比例高达 74.5% ,而腿部只有 57.5% 。
由此引出的训练以及提高
2.静力性力量练习 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未发生变化,而是维持某一特定位置的肌肉力量练习。 但却是很重要的一环。 3.常用的有氧耐力练习方法。
(1)提高肌肉力量的方法 肌肉组织壮大的原因与肌纤维增粗、肌原纤维增多,即肥大和肌纤维数量增加,即增生两方面因素有关。
( 3 ) 提高速度耐力的方法
1.最大摄氧量及其体育锻炼。最大摄氧量是指
身体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每分钟摄入并供组织细胞 消耗的氧气量,最大摄氧量是有氧代谢能力的基础, 一般人的最大摄氧量为2-3升/分,经常参加体育锻 炼的人可达4-5升/分,在进行有氧耐力练习时,可 以最大摄氧量作为参考指标确定运动强度。
运动训练与肌纤维类型的关系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课件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课件
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因为它们能够提供快 速的收缩和高力量,使运动员在 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爆发力。
03 训练方法对肌纤维类型的 影响
有氧训练对慢肌纤维的影响
慢肌纤维是耐力型肌纤维,主要 负责长时间的持续运动,如长跑、
自行车等。
有氧训练可以提高慢肌纤维的氧 化能力,增强肌肉耐力,提高运
速度力量运动
关系
中速肌纤维在速度力量运动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因为它们能够提供快速的 爆发力和力量,同时还能保持一定的 耐力。
速度力量运动是指需要快速爆发力和 力量的运动,如举重、投掷等。
快肌纤维与爆发力运动
快肌纤维
快肌纤维是一种肌肉纤维类型, 具有较快的收缩速度和较低的耐
力。
爆发力运动
爆发力运动是指需要快速爆发力 和高力量的运动,如短跑、跳跃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营养补充
蛋白质补充
根据肌纤维类型的特点, 选择适合的蛋白质来源和 补充方式,以满足肌肉生 长和修复的需要。
碳水化合物补充
针对不同类型的肌纤维, 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的摄 入量,为运动提供能量并 促进肌肉恢复。
脂肪补充
根据肌纤维类型和运动需 求,适量补充脂肪,以满 足运动员在长时间高强度 运动中的能量需求。
慢肌纤维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 氧化酶,能够有效地利用氧气 进行有氧代谢,产生能量。
中速肌纤维
中速肌纤维也称为ⅡA型或白肌纤维,介于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之间,具有中等速度 的收缩能力。
中速肌纤维既具备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又具备快肌纤维的快速收缩能力,通 常在中等强度的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速肌纤维含有较少的线粒体和氧化酶,但含有较多的糖原和酵解酶,能够进行快 速的无氧代谢。
慢肌纤维是一种肌肉纤维类型, 具有较慢的收缩速度和较高的耐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一、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细胞(肌纤维)的组成:
细胞膜(肌膜 )
细胞核(多个)
细胞质(肌浆):肌原纤维、肌管 系统、线粒体、糖原、脂滴等
1、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呈长纤维状,纵贯于肌纤维全长,直径约为1-2微米。由若干 个肌小节构成。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肌丝构成。肌丝及其支持结构是肌 原纤维的结构基础。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2、强度-时间曲线
3、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阈强度
时值: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时,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 用时间。
2、兴奋本质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返回
时值的应用:项目不同,肌肉不同,训练水平不同,
时值不同。
速度练习者<力量练习者 屈肌<伸肌 训练水平提高,时值缩短,且拮抗肌之间的比例 缩小,说明协调性提高了。 疲劳后、肌肉损伤或萎缩后时值延长
(A带)
(I带)
返回
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直径约10纳米,其长度与暗带相同,M线则把成束 的粗肌丝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细肌丝直径约5纳米,由Z线结构向两侧明带伸出,有一段 插入粗肌丝之间(或暗带中)。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称肌凝蛋白)分子组成。每条 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肌球蛋白由两条相同的 重链和四条轻链组成,分子量约为500kD。
机能、代谢特征
收缩速度快 收缩力量大(较慢肌)
易疲劳 无氧代谢为主
与运动的关系
较大强度运动 速度、爆发力训练 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发展无氧代谢
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
肌红蛋白、线粒体较多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试题)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试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阈强度3、阈刺激4、强度—时间曲5、基强度6、时值7、神经冲动8、神经肌肉接头9、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10、单收缩11、强直收缩二、单项选择1、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

A.电传递B.单向性C.有时间延搁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2、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A.明带缩短,H带不变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C.暗带缩短,H带消失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3、环绕肌原纤维的横管系统是。

A.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B.营养物质进出肌纤维的通道;C.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交换的通道;D.将兴奋时的电变化传入细胞内部;4、位于肌浆网两端的终末池是。

A 实现肌纤维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B Ca2+的库;C Ca2+的和Mg2+的库;D Ca2+的释放库5、目前认为实现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

A 兴奋沿横管系统传至细胞内部;B 兴奋沿肌浆网传播融发Ca2+的释放;C 三联管兴奋引起终末池释放Ca2+;D终末池对Ca2+通透性增大6、一般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A 负荷恒定,速度恒定; B负荷恒定,速度改变; C负荷改变,速度改变;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7、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A 只做等长收缩; B只做等动收缩; C 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8、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 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 B肌纤维直径粗,线立体数目多;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 D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9、与快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 肌纤维直径较大,受胞体大的α运动神经元支配;B 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的密度高;C肌纤维直径较大,线立体数量多;D肌纤维直径较小,肌浆网发达10、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A 收缩力量大,耐持久;B 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 D 收缩力量小,不持久11、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第二章骨骼肌功能学.

第二章骨骼肌功能学.

运动生理学主讲:邱振刚第一节骨骼肌的结构特征节骼肌横纹肌(striated muscle )骨骼肌(skeletal uscle )横纹肌( striated muscle )肌肉平滑肌(smooth muscle )心肌(cardiac muscle )平滑肌(smooth muscle )肌纤维(myofiber):直径60μm,长数毫米到数十厘米。

含数百到数千肌原纤维数百到数千肌原纤维。

1~2直径15nm,长1.5μm。

借细胞细肌丝(thin filament):直径5nm,长1μm。

借细胞骨架51借细胞骨架蛋白固定在Z线,两端游离。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长1.5μm,粗肌丝。

没有插入粗肌丝的细肌丝部分。

带没有细丝插入的粗H带:没有细肌丝插入的粗肌小节(sarcomere):两条(部分细肌丝)组成安肌肉生长是增加新的肌小节是增加新的肌小节,不是增加肌小节的宽度。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收缩:细肌丝插入粗肌丝。

暗带不变,H带、明带变窄。

舒张:细肌丝滑出粗肌丝。

暗带不变,H带、明带变宽。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粗、细肌丝的空间排列:每条粗肌周围有条细肌,每条粗肌丝周围有6条细肌丝,每条细肌丝周围有3条粗肌丝,细肌丝是粗肌丝的2倍。

二、肌管系统肌管系统:包裹肌原纤维的膜性囊状结构。

横小管系统(系统(transversetabular system),又称T小管-系统(T tabular system):肌细胞膜在Z线部位内陷,包绕肌原纤维。

与细胞外液相通。

作用:兴奋扩散内部。

二、肌管系统纵小管(longitudinal tabular system),又称L小管系统(L tabular system): -系统(L tabular system):是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

纵行包绕肌原纤维的部分是纵行肌质网(longitudinal SR,LSR)。

在接近横小管出形成膨大扁囊,称连接肌质网(juncdonal SR,(j d l SRJSR)或终池(terminalcisterna )。

运动生理第二章

运动生理第二章

49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
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2.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 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
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3.肌纤维类型与疲劳 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抗疲劳能 力不同。
50
(三)代谢特征
51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百分比, 称为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这种百分组成与 动物种属、肌肉的神经支配特点、肌肉功能、 个体的年龄、性别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有较 大的个体差异。 人类骨骼肌均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混合而成, 各类肌纤维的分布是混杂的,但受同一运动神 经元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具有相同的类型。
52
上肢肌的II型肌纤维比率介于40-67%,且浅部与深部 的差异不明显; 下肢肌的II型肌纤维比率介于35-82%,波动较大,且 浅、深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骨骼肌, I型肌纤维比率较高。 如: 肌肉 臀大肌、股中肌、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
百分比

60%
66%
32
非等动收缩
33
2)等动收缩 肌肉能以 恒定的速度或 等同的强度收 缩,张力与负 荷是等同的, 肌肉在整个关 节运动范围内 得到最大锻炼。
34
(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的张力<外加阻力,肌肉 被拉长。 2.在运动中的作用: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
35
(三)等长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的张力=外加阻力,肌 肉长度不变。 2.在运动中的作用:支持、固定和保持 身体某种姿势 。
48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一)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GE08第02章——肌肉活动(体硕联考)

GE08第02章——肌肉活动(体硕联考)
1.实现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
A.肌纤维 B.肌原纤维
肌纤维(即肌细胞)是肌肉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肌纤维有数 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 列肌原纤维,它是由粗细两种肌 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肌小节 即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即肌肉 收缩最基本单位。肌球蛋白分子 形成肌球蛋白,肌球蛋白组成粗 肌丝。
肌小节
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 是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二、肌管系统
横小管系统
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内部 的膜小管系统。 将肌膜上的形成的动作电位传入到肌 细胞内部。
纵小管系统
肌质网系统 ,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 形成特殊的膨大,即终池。 贮存和释放Ca2+。
三、肌丝的组成
牵张-缩短环
即肌肉在缩短收缩前先进行拉长收缩,使肌肉被牵拉伸 长,在紧接着的缩短收缩时,便可产生更大的力量。 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 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 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
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指肌肉积极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长度不 变的一种收缩形式。等长收缩时因未发生位移,所以 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能量。 等长收缩是肌肉静力性工作的基础,在人体运动中对 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等长收缩
不变
不做功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张力-速度曲线:肌肉在后负荷作用下表现出的张力 与速度的关系描绘在坐标图上可得到一条曲线。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张力-速度关系提示:
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反 比关系。 小负荷训练可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得到提高

02 肌肉的工作

02 肌肉的工作
定义:
指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
《人体生理学》
关系:
当逐渐增加肌肉对抗的 负荷,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逐渐增大,但肌肉收缩的速 度逐渐减小。
当逐渐减小肌肉负荷时 ,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缩短的 长度逐渐增大,但张力却逐 渐减小。
《人体生理学》
速 度
力量
张力-速度关系
《人体生理学》
曲线: 若将肌肉在不同负荷下收
《人体生理学》
长度-张力关系可用肌肉收缩的 肌丝滑行理论加以解释
肌肉初长度处于适宜水平时,粗、细肌丝处于 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起作用的横桥数目最 多,表现收缩张力最大。 如果肌肉拉得太长,粗、细肌丝趋向分离,起 作用的横桥数目减少,肌肉张力下降。 如果肌肉过于缩短,细肌丝中心端在肌节中央 交错,起作用的横桥数目亦减少,肌张力将急 剧下降。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曲线:
若将不同的肌肉初长度与张力的变 化绘制成座标图,就可以得到一条 曲线,称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 系曲线 该曲线类似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其 顶点显示,适宜初长度时肌肉收缩 产生的张力最大
《人体生理学》
肌肉初长度与主动张力的关系
《人体生理学》
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系机制
《人体生理学》
利用绳索张力计检测等长收缩
《人体生理学》
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
工作形式
缩短收缩 拉长收缩 等长收缩
肌肉状况 外力与张力对比 作用 做功
缩短 小于肌张力 加速 正 拉长 大于肌张力 减速 负 不变 等于肌张力 固定 未
《人体生理学》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人体生理学》
(一)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
第二章 肌肉的工作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肌肉收缩 的形式、力学分析及肌纤维类型与 运动能力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

(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血液的组成(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50%~60%。

(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40%~50%。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四、血液的机能(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二)运输机能1、运输气体;2、运输营养;3、运输代谢产物;4、运输热量。

(三)参与调节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

(四)防御与保护机能1、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2、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3、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

心脏泵功能的评定(一)心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3、每分输出量:左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通常所说的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

4、心指数:空腹、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6、心脏作功量(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影响搏出量(1)前负荷(心室充盈量);(2)后负荷(动脉血压);(3)心肌收缩能力。

2、心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肌纤维 收缩速度 收缩力量 抗疲劳能力 快 大 易疲劳 慢肌纤维 慢 小 不易疲劳
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快肌纤维 直径 肌浆网 毛细血管网 线粒体 运动神经元 大 发达 不丰富 少 慢肌纤维 小 不发达 丰富 多
神经纤维粗、 神经纤维细、 神经纤维粗、传 神经纤维细、传 导速度慢 导速度快
运动单位募集
概念: 概念:指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 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 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 特点: 特点: 纤维首先被募集。 低强度运动:慢肌纤维首先被募集 ①低强度运动:慢肌纤维首先被募集。 运动强度增加:快肌纤维逐渐 纤维逐渐被 ②运动强度增加:快肌纤维逐渐被动员参与 收缩。 收缩。 强度运动:快肌纤维被募集的程度明显 ③高强度运动:快肌纤维被募集的程度明显 高于慢肌纤维。 慢肌纤维 高于慢肌纤维。
二、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2.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 ①训练对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 ②训练对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影响 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③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肌纤维的代谢特征 肌纤维的代谢特征
快肌纤维 有氧能力 无氧能力 低 高 慢肌纤维 高 低
肌纤维的生理特征 肌纤维的生理特征
训练对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
①自然选择论:运动员某种类型肌纤 自然选择论: 维占优势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遗传)。 (遗传)。 ②训练适应论:专项训练可导致运动 训练适应论:专项训练可导致运动 员肌纤维类型发生适应性改变。 员肌纤维类型发生适应性改变。快、 纤维。 慢肌纤维转变的中介是快 纤维 慢肌纤维转变的中介是快C纤维。
第二章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一、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1.肌纤维类型:快肌、慢肌 .肌纤维类型:快肌、 2.特征:①形态特征 .特征: ②生理特征 ③代谢特征 ④运动单位募集
二、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 短时间、 ①短时间、大强度的项目的运动员 快肌纤维百分比明显占优势。 快肌纤维百分比明显占优势。 ②耐力项目的运动员 慢肌纤维百分比占优势。 慢肌纤维百分比占优势。 ③既需要耐力又需要速度项目的运动员 两类肌纤维的分布接近相等。 两类肌纤维的分布接近相等。
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①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 耐力训练可使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大, 可使线粒体数目 耐力训练可使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大,容积 密度增加,有氧氧化酶的活性增加, 密度增加,有氧氧化酶的活性增加,→肌纤 维有氧氧化能力提高。 维有氧氧化能力提高。 ②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 随运动专项、所经受的训练形式而改变。 随运动专项、所经受的训练形式而改变。 ③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 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变化, 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变化,具有很明 显的专一性,表现在不同的运动专项、 显的专一性,表现在不同的运动专项、或不 同训练方式上。 同训练方式上。
训练对肌纤维面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肌纤维数量的影响
①肌肉肥大:肌纤维增粗、肌原纤维增多。 肌肉肥大:肌纤维增粗、肌原纤维增多。 肥大 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不同形式的运动训 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内部某类型肌纤 维的肥大。 维的肥大。 ②肌肉增生:肌纤维数量增加。 肌肉增生:肌纤维数量增加。 增生 ③比较:肥大比增生更明显。 比较:肥大比增生更明显。 更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