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代谢特征以及与运动的关系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代谢特征以及与运动的关系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代谢特征以及与运动的关系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骨骼肌是人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肌肉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运动功能。

骨骼肌由许多细长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称为纤维。

根据其收缩速度、力量产生和代谢特征的不同,骨骼肌纤维可分为快速肌纤维、慢速肌纤维和中速肌纤维三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纤维在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骨骼肌纤维进行分类,并详细描述各类纤维的形态特征;接着探讨不同类型纤维的生理特征,包括肌收缩机制、力量产生能力以及柔韧性等方面;随后介绍不同类型纤维的代谢特征,如线粒体密度、能量消耗、糖原储备等;最后讨论骨骼肌纤维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运动类型对纤维比例和功能的影响,以及训练对纤维类型转变和适应性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代谢特征以及其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概述,并探讨骨骼肌纤维在运动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特征和关联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肌肉系统的功能和运动能力,为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和运动表现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指导。

2. 骨骼肌纤维的分类2.1 快速肌纤维快速肌纤维是一种类型的骨骼肌纤维,主要用于快速而强大的运动。

这类肌纤维具有较高的收缩速度和力量产生能力。

它们能够迅速地收缩和放松,以适应需要快速反应的活动,例如爆发力训练、瞬间加速或迅速改变方向等。

快速肌纤维还分为两个亚型:ⅡA型和ⅡB型。

ⅡA型快速肌纤维具有较高的氧化磷酸化能力和耐力表现,使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较高的功率输出能力。

而ⅡB型快速肌纤维则更多地依赖无氧代谢方式,并且疲劳性更强,因此其表现为爆发力较强但耐力较差。

2.2 慢速肌纤维慢速肌纤维是另一种类型的骨骼肌纤维,也被称为Ⅰ型纤维或氧化性纤维。

这类肌纤维具有较慢的收缩速度,但却能够提供持久且稳定的力量输出。

简述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简述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简述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骨骼肌是人体内最大的肌肉组织,它负责维持人体的姿势和运动。

其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骨骼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由许多肌节组成,每个肌节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内含有许多肌小球,肌小球内含有肌纤维束。

每个肌纤维束内有许多肌丝,这些肌丝由肌蛋白组成。

肌蛋白能够与肌原纤维内的钙离子结合,促使肌丝产生收缩。

骨骼肌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量和运动。

当肌肉受到神经刺激时,肌纤维束内的肌丝开始收缩,使肌肉产生力量。

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再通过肌腱传递到骨骼上,使骨骼产生运动。

不同的骨骼肌由于其结构和肌纤维数量的不同,能够产生不同的力量和速度的运动。

除了产生力量和运动,骨骼肌还可以维持人体的姿势。

例如,保持直立姿势时,我们的骨骼肌需要持续产生力量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总之,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其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产生力量和运动的能力,而其功能的高效性又依赖于其精细的结构组织。

- 1 -。

肌纤维类型的形态、代谢及生理特征

肌纤维类型的形态、代谢及生理特征
慢肌纤维工作时血液供应较快肌纤维丰富,有利于肌细胞和毛细 血管的气体交换。
神经支配
一条神经纤维支配快、慢肌纤维的数量不同(即运动单位不同), 一个神经元可以支配300~800条快肌纤维,而仅能支配10- 180条慢肌纤维。
(2)生理特征
肌肉收缩力量
由于快肌纤维体积大, 运动单位中的肌纤维数 量多,因此,快肌纤维 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 肌纤维,这是快肌纤维 重要的机能特征之一。
(3)根据代谢特征划分
根据肌纤维的有氧代谢酶和无氧代谢酶活性, 可将肌纤维分为慢氧化型( S O ) 、快氧化 型 (FOG)和快酵解型(FG)。SO的收缩速度慢, 肌肉收缩时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FOG的收缩速 度相对较快,也以有氧供能形式为主;而FG则收 缩速度快,肌肉收缩时以糖无氧代谢供能为主。
(3)代谢特征
肌纤维的代谢能力主要决定于能源物质 的含量和代谢酶活性,快肌纤维能源物质的 含量多、无氧代谢酶的活性强,而慢肌纤维 有氧代谢酶活性强,因此快肌纤维无氧能力 强,慢肌纤维有氧能力强。
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及生理特征
特征
快肌(FT)
慢肌(ST)
直径较粗,肌红蛋白少, 直径较细,肌红蛋白高,
骨骼肌纤维分类方式及类型
分类方法 肌肉颜色 收缩速度 ATP酶染色
代谢特征
红肌 慢肌 Ⅰ型
肌纤维类型
白肌
快肌a
快肌b
Ⅱa
Ⅱb
SO
FOG
FG
02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 态、代谢及生理特征
(1)形态特征
02 01
03
04
05
肌纤维直径 肌浆网 毛细血管密度 神经支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线粒体
快肌纤维与慢肌 快肌纤维的 慢肌纤维周围的 纤维相比,直径 肌浆网较慢 毛细血管数量较 粗,体积大。 肌纤维发达。 快肌纤维多。

第二章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第二章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快肌纤维 收缩速度 收缩力量 抗疲劳能力 快 大 易疲劳 慢肌纤维 慢 小 不易疲劳
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快肌纤维 直径 肌浆网 毛细血管网 线粒体 运动神经元 大 发达 不丰富 少 慢肌纤维 小 不发达 丰富 多
神经纤维粗、 神经纤维细、 神经纤维粗、传 神经纤维细、传 导速度慢 导速度快
运动单位募集
概念: 概念:指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 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 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 特点: 特点: 纤维首先被募集。 低强度运动:慢肌纤维首先被募集 ①低强度运动:慢肌纤维首先被募集。 运动强度增加:快肌纤维逐渐 纤维逐渐被 ②运动强度增加:快肌纤维逐渐被动员参与 收缩。 收缩。 强度运动:快肌纤维被募集的程度明显 ③高强度运动:快肌纤维被募集的程度明显 高于慢肌纤维。 慢肌纤维 高于慢肌纤维。
二、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2.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 ①训练对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 ②训练对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影响 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③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肌纤维的代谢特征 肌纤维的代谢特征
快肌纤维 有氧能力 无氧能力 低 高 慢肌纤维 高 低
肌纤维的生理特征 肌纤维的生理特征
训练对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
①自然选择论:运动员某种类型肌纤 自然选择论: 维占优势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遗传)。 (遗传)。 ②训练适应论:专项训练可导致运动 训练适应论:专项训练可导致运动 员肌纤维类型发生适应性改变。 员肌纤维类型发生适应性改变。快、 纤维。 慢肌纤维转变的中介是快 纤维 慢肌纤维转变的中介是快C纤维。
第二章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一、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1.肌纤维类型:快肌、慢肌 .肌纤维类型:快肌、 2.特征:①形态特征 .特征: ②生理特征 ③代谢特征 ④运动单位募集

考研复习 运动解剖学 骨骼肌的运动原理(思维导图)

考研复习 运动解剖学 骨骼肌的运动原理(思维导图)

骨骼肌的运动原理肌肉在关节运动中的协作关系原动肌当一块或一组肌肉收缩产生的力是引起环节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时,这块或这组肌肉称为原动肌举例:向前屈大腿时,髂腰肌和缝匠肌等就是原动肌在一组原动肌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动肌叫主动肌,起次要作用的肌肉称为副动肌或次动肌提供完成动作的动力对抗肌在某一动作中,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对抗肌,从相对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来看,对抗肌位于原动肌的对侧举例:在向前踢腿动作中,使大腿屈的髂腰肌是原动肌,那么位于它的对侧的伸臀大肌、股后肌群等就是对抗肌协调配合固定肌起固定原动肌定点骨作用的肌肉称为固定肌举例:在向前踢腿时,为了保持躯体直立姿势,就需要脊柱周围某些肌肉收缩,固定髂腰肌的定点骨固定原动肌的定点骨中和肌为了抵消原动肌对东电股不需要的作用的肌肉称为中和肌举例:在向前作正踢腿动作时,不需要出现大腿外旋的动作,就需要具有使大腿内旋功能的肌肉收缩发力,如臀小肌、臀中肌前部收缩,来抵消髂腰肌收缩时可能出现的外旋动作,这时臀小肌、臀中肌前部就起中和肌的作用抵消原动肌对运动环节的不需要的作用肌肉工作的性质动力性工作定义:动力性工作是指肌肉工作时所产生的的力,能够引起运动环节在空间中产生移动,肌肉的长度发生明显改变工作特点: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肌肉的长度和力的作用不断地改变。

根据肌肉做动力性工作时对抗阻力的状况,动力性工作可分为克制工作和退让工作两种类型克制工作定义:若肌肉工作时内部张力增加,肌力矩大于阻力矩,引起环节朝向肌肉拉力的方向运动,肌肉的长度缩短,这种动作称为克制工作(向心工作)举例:手持哑铃做屈肘动作,肱肌、肱二头肌是在近固定条件下做克制工作;立定跳远蹬地阶段,股四头肌是在远固定条件下做克制工作退让工作定义:若肌肉工作时内部张力增加,但肌力矩小于阻力矩,引起环节向背离肌肉拉力的方向运动,肌肉长度增加,这种工作称为退让工作(离心工作)工作特点:肌肉进行退让工作,可使外力或阻力对环节产生的加速度减小,使环节运动速度逐渐减慢,以至最终停止,即表现为缓冲、制动的作用。

01骨骼肌与运动

01骨骼肌与运动

1、兴奋-收缩耦联:
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三联体兴奋引
起Ca2+释放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解除位阻效应,横桥 与肌动蛋白结合。
2、横桥运动 ——肌丝滑行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3、肌肉的神经调节发生改变,使肌肉发生痉挛而致疼。
二、防治
1、锻炼安排要合理。 2、局部热敷和涂擦药物。 3、牵伸肌肉、按摩、运动可减轻酸疼 4、做好锻炼时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5、适当服用维持肌肉结构的蛋白类营养补剂: 维生素E、C β-胡萝卜素、支链氨基酸、 谷氨酰胺、铜、锌、锰 等。
运动性肌肉痉挛
3、肌肉的舒张
肌膜电位复极化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凝蛋白复盖 横桥结合位点
骨骼肌舒张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
一、肌肉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等动收缩
拉长收缩
(一)缩短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大于外加阻力时,其长度缩短的收缩。
(二)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1、结构
接头前膜
接头间隙 接头后膜
2、传递过程
1.运动神经未稍去极化,膜对Ca++的通透性增高
2.Ca++进入接头前膜内,引起前膜释放N递质
3.N递质与终板膜结合,产生肌膜终板电位,然后 肌膜(接头后膜)兴奋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源自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肌肉纤维类型和运动表现的关系

肌肉纤维类型和运动表现的关系

肌肉纤维类型和运动表现的关系肌肉纤维类型是指肌肉组织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肌纤维。

根据功能和结构的不同,肌肉纤维可以分为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的肌纤维在运动表现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个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表现产生明显影响。

慢肌纤维,也被称为红色肌纤维或者I型肌纤维,具有较好的耐力和持久力。

这种肌纤维的收缩速度相对较慢,但是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的运动。

慢肌纤维在身体中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

它们富含线粒体和肌红蛋白,这使得它们能够适应氧气供应较为充足的运动情况。

慢肌纤维可以通过有氧运动锻炼得到发展和提高,特别适合长时间的持久运动,如长跑、游泳和马拉松等。

相对地,快肌纤维也被称为白色肌纤维或者II型肌纤维,具有较快的收缩速度和较高的力量输出。

快肌纤维对于爆发力和高强度的短时间运动表现较为突出。

但是,由于缺乏线粒体和肌红蛋白,快肌纤维的耐力较差,无法持续较长时间的运动。

这种类型的肌纤维主要分布在肌肉较粗的部位,如大腿和臀部。

快肌纤维可以通过高强度、短时间的训练来进行锻炼,如举重、短跑和跳跃等。

肌肉纤维类型对于个体的运动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不同类型的运动中,肌肉纤维类型的比例将直接决定运动表现的特点。

例如,在长跑比赛中,慢肌纤维相对多的选手更有可能保持稳定的速度和耐力,而在短跑比赛中,快肌纤维相对多的选手则在爆发力和速度方面更具优势。

此外,肌肉纤维类型的比例也可能决定个体在某些特定运动项目中的潜力和天赋。

比如,具有较高比例快肌纤维的选手在力量项目上往往表现更出色,而具有较高比例慢肌纤维的选手在耐力项目上更具优势。

然而,肌肉纤维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通过训练和适应性改变来得到发展。

持续的训练可以改变肌肉纤维的比例,使得适应性训练的肌纤维类型增加。

因此,即使个体天生具有某种肌肉纤维类型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仍然可以改变和提高自己的运动表现。

综上所述,肌肉纤维类型和运动表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

(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血液的组成(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50%~60%。

(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40%~50%。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四、血液的机能(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二)运输机能1、运输气体;2、运输营养;3、运输代谢产物;4、运输热量。

(三)参与调节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

(四)防御与保护机能1、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2、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3、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

心脏泵功能的评定(一)心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3、每分输出量:左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通常所说的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

4、心指数:空腹、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6、心脏作功量(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影响搏出量(1)前负荷(心室充盈量);(2)后负荷(动脉血压);(3)心肌收缩能力。

2、心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
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
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

(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
(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
(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50%~60%。

(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40%~50%。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
四、血液的机能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运输机能
1、运输气体;
2、运输营养;
3、运输代谢产物;
4、运输热量。

(三)参与调节
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

(四)防御与保护机能
1、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
2、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
3、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

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3、每分输出量:左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通常所说的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

4、心指数:空腹、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6、心脏作功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影响搏出量
(1)前负荷(心室充盈量);(2)后负荷(动脉血压);(3)心肌收缩能力。

2、心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二、动脉血压
(一)概念: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1、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2、心脏收缩射血;
3、外周阻力;
4、大动脉弹性。

(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SV):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HR):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R):主要影响舒张压。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主要影响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三、影响静脉回流因素
1、心肌收缩力量;
2、呼吸运动;
3、体位改变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窦性心动徐缓
1、概念:由训练而引起的安静心率减慢现象。

2、原因:迷走神经作用相对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相对减弱的结果。

3、特点: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

(二)运动性低血压
长期耐力训练可出现安静时血压减低的现象。

一般收缩压可降到11.3~14.0kPa(85~105mmHg),舒张压可降到5.3~8.0kPa(40~60mmHg),脉压不变或加大。

(三)运动性心脏增大
1、特点: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

2、原因:对抗超负荷刺激的一种生物学适应,即蛋白质合成大于分解。

3、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一性适应,(1)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以心肌增厚为主;(2)耐力性运动以心室容积增大为主。

(四)心血管机能改善
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恢复快、机能反应小。

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运动员心力贮备大。

三)训练对呼吸的影响
1、肺通气效率提高;
2、最大通气量增加;
3、氧通气当量下降,氧的摄取效率高。

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的代谢过程而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二、基础代谢: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的能量代谢。

三、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常以kJ/m2·h 来表示。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一)运动时的供能物质
ATP、CP、糖、脂肪和蛋白质。

其中,A TP是骨骼肌收缩的直接能源。

(二)人体运动的供能形式
1、磷酸原系统,又称A TP-CP系统。

CP+ADP→ATP+C
2、糖酵解供能系统,又称乳酸能系统。

糖原+ADP+Pi→乳酸+ATP
3、氧化供能系统,又称为有氧供能系统。

糖类(或脂肪)+O2→CO 2+H2 O+A TP
能源系统与运动能力
1、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运动中不存在绝对的单一能源系统的供能。

(1)速度性项目:磷酸原系统为主;
(2)长时间耐力性项目:以氧化能系统为主;
(3)速度—耐力性项目:以糖酵解供能系统为主。

2、运动中能源物质的动员
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min 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随着运动时间继续延长,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

当运动达30min 左右时,脂肪的输出功率达最大。

在运动持续30min 以上的耐力项目中。

蛋白质方参与供能。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1)甲状腺激素促进体内糖和脂肪的分解。

(2)生理剂量甲状腺素对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大剂量则促进蛋白质分解,出现负氮平衡。

(3)提高能量代谢水平,增加组织耗氧量和产热量。

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对婴儿脑和长骨的生长和发育。

若先天性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患呆小症。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脉压增大。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1、对糖代谢作用:
(1)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2)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因而能使血糖降低。

2、对脂肪代谢的作用: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

3、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极点
(一)概念:在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

(二)原因: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

五、第二次呼吸
(一)概念:“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躯体性和植物性动力定型的协调关系得到恢复,机体不良的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的现象。

(二)原因:1、植物性神经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
2、“极点”出现后,运动速度减慢,需氧量减少。

(三)意义: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人体机能活动开始进入到稳定状态。

运动性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的运动强度。

疲劳产生的机理
(一)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由能源物质耗竭造成的。

(二)堵塞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大量堆积造成的。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血液中PH 值下降,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破坏以及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造成的。

(四)保护抑制性学说:认为疲劳是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

(五)突变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展一般是在能量消耗及兴奋性衰减过程中,为避免能量储备进一步下降而存在的一个运动能力急剧下降阶段。

(六)自由基损伤学说:由基导致细胞结构破坏、功能下降。

判断疲劳的方法
(一)骨骼肌疲劳测定
1、肌肉力量:(1)握力及背肌力;(2)呼吸肌力量。

2、肌肉硬度:疲劳时肌肉硬度增加。

3、肌电图:
积分肌电图下降,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延长等现象。

(二)心血管疲劳测定
1、血压体位反射:血压体位反射是反映植物性神经调节能力的指标。

2、心率:(1)基础心率;(2)运动中心率;(3)恢复期心率。

3、心电图:运动疲劳时心电图的S—T 段下移、T波下降或倒置,常出现肌电干扰。

(三)感官及神经系统疲劳测定
1、皮肤空间阈;
2、闪光频率融合阈;
3、反应时;
4、脑电图。

(四)主观感觉判断(RPE)
(五)教育学观察
恢复过程的阶段划分
(一)运动时恢复阶段: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消耗大于恢复,机能下降。

(二)运动后恢复阶段: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明显占优势,机能回升。


(三)超量恢复阶段:运动时消耗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的水平。

促进人体机能恢复的措施
(一)活动性手段
1、整理活动;
2、积极性休息。

(二)营养性手段:安排合理的营养有助于消除疲劳,促进恢复。

(三)睡眠:睡眠时机体能量消耗较少,代谢活动以合成代谢为主。

(四)中医药手段
(五)物理手段:采用按摩、理疗、吸氧、针灸、气功、洗浴等医学和物理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