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对西咪替丁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肠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西咪替丁静脉滴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采用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分别对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并观察其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为:患者发病时自身感觉急促且突然,明显能感到腹部不适及恶心,同时伴有腹痛、呕吐、腹泻且粪便呈黄色水样。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常规检测以及粪便常规检测,同时与流行病学结合分析病因,患者尿液反应呈酸性,红细胞和白细胞数目均明显增多,粪便潜血呈阳性,故可以确诊为急性胃肠炎。

1.3 方法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先进行消化疾病的常规护理并给予

相关基础治疗,呕吐剧烈者暂停口服给药和饮食,对失水患者给予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控制失水并预防电解质失衡。若发现患者出现酸中毒,则用适量的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对于腹痛者口服给予颠茄片,程度严重者需要给予解痉药物。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氧氟沙星0.2 g静脉滴注,

2次/d;治疗组给予西咪替丁0.4 g静脉滴注,2次/d,1个疗程为3 d,1个疗程结束后需对患者症状进行观察,若未见好转可依患者病情适当调整剂量和疗程。两组结束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和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将两组患者从治疗效果上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察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判定

痊愈:各项化验指标均显示正常;显效:各项化验指标均接近正常;有效:各项化验指标结果均减轻;无效:各项化验指标未有改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处理采用正态分布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照组与治疗组共出现不良反应16例,其中对照组10例,治疗组6例,在停药或给予相关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消失。

3 讨论

急性胃肠炎发病原因多为腹部受凉、胃肠道感染、饮食不当及食物中毒等多方面所引起。病菌侵袭至胃黏膜后,使局部组织受到损伤,各种酶代谢物能够损伤胃黏膜,产生炎性因子,刺激分泌胃泌

素,同时产生免疫反应致使组织损伤。急性胃肠炎能够导致腹部阵发性绞痛同时伴有腹泻,会导致每天数十次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并含少量黏液。另外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也有病例因为频繁吐泻,致使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急性胃肠炎具有能够自愈的倾向,但是由于其来势凶猛,患者严重者能够出现脱水及酸碱失衡,导致呕吐和腹部绞痛,甚至死亡,因此,在对此病症进行治疗时,应该适当补充液体、电解质以抵抗休克。另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能够让症状得到缓解,能够让疾病尽快治愈,都是非常值得临床医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解决的问题。组胺能够引起胃酸分泌,受体拮抗剂h2与组胺发生化学反应,能够使胃酸分泌受到有效抑制,明显减轻腹痛症状,使胃黏膜的腐蚀得到有效缓解,腹泻次数减少。西咪替丁能够使组胺侵害肠道黏膜的作用有效降低,同时使肠黏膜的通透性降低,水分子吸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使肠源性腹泻得到有效缓解。西咪替丁经实验证明,对治疗急性胃肠炎具有较好的效果且疗效较快。西咪替丁能够使腹痛、腹泻及呕吐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患者身体恢复较快。笔者经过对比分析,使用西咪替丁治疗急性胃肠炎治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据文献[2]报道,西咪替丁在治疗口腔溃疡、带状疱疹、水痘和荨麻疹方面广泛应用,同时在抗肿瘤和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研究中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副作用,证实了西咪替丁具用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特点,对肝肾功能无损伤,价格低廉,性价比高,易于患者接受,临床上适用范围较广,

可推广使用,在临床诊断急性胃肠炎病症时要正确与其他疾病区别诊断。

参考文献

[1]王玉香.急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4(8):50.

[2]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组织.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711.

(收稿日期:2013-03-18)(编辑:何玉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