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论文

合集下载

社会学毕业论文

社会学毕业论文

社会学毕业论文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学毕业论文篇1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劳动力素质水平的提高使各行竞争进一步加剧。

这样的客观环境是无法逆转的,同时也给广大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自身过硬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培养出色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摆在高职学校和高职学生面前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1、步入职场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每年毕业季都有大量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找工作,就业压力逐渐加大。

如何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顺利拿到用人单位的offer,不仅需要自身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无数次面试中维持好心态。

社会适应能力应该是任何职场教给新人的第一课,如何在这堂课上拿到令人满意的成绩,需要我们思考。

[1]很明显,在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高职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或许是最接近实际的一门学科。

体育教学讲求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平衡,这里的心理其实讲的就是心理素质中的适应能力。

无论是何种具体类别的体育科目和课程设置,都会涉及到团队协作这个方面,比如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队员的体能技能是球队化学反应的一个方面,团队协作往往更是团队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如果每个队员各自为政,脱离球队,这个队伍是没有一点战斗力的。

习惯了散漫自由的校园生活,假如把这种方式放在职场,这个团队也会是一盘散沙,毫无生气,也最终被市场所淘汰!2、学生自身人格塑造的需要社会适应能力这个概念其实非常宽泛,简单来讲其实包含这几个方面: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实践能力。

期末社会学概论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期末社会学概论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期末社会学概论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第一篇:期末社会学概论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试以相关社会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毕业生反而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对此高校,教育部,用人单位及社会各方面应有力配合,积极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学理论前言: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向“大众化”,目前,大学生就业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本科毕业生到技校“回炉”的现象。

在当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上,技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比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还要高一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比较严峻的形势。

大学毕业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性问题呢?我认为从社会学理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了解自己首先是自身的素质,现在的大学生受以前的思想的影响,给自身定位颇高,对有些岗位不愿意做,其实针对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多岗位已经与原来的工作内容有很大差异,但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高学历的人不愿意从事这样的岗位,低学历的人又不能适应这样的岗位,造成科技与人才的浪费。

比如在现在的招聘会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拿着简历投很多家单位的多个岗位,这看起来相对增加了我们的就业成功几率,但很多时候这些简历的投放都是无效的。

我们应摆脱这种盲目的状态,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哪些岗位。

投放简历前,我们应问问自己,我期望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我为什么要找这份工作?我的能力、性格等是否胜任这项工作?明白了这些问题,很自然的就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应聘,也会大大地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因为是有明确方向的,去应聘的是自己最期望得到,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

1 贫困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1.1 贫困的界定1.1.1经济学对贫困的定义贫困首先被看作是经济现象。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

与之相近的界定有: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能力;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那种状况。

由此可以看出,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贫困,它是因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可接受生活标准的状况。

对最低生活水平的界定相对容易一些,国际上一般用贫困线来测量贫困。

所谓贫困线是指社会中家庭品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极为贫困家庭。

显而易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线可能不同,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水准不同,包括的范围为不同,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也不同。

实际上,测定贫困线是为实施社会救助服务的,因此,它一般以行政区为单位。

对贫困线的测定有收入法,也有的有市场菜篮子法。

市场菜篮子法是制定出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作为人们每月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从而计算出在市场购买这些必需品所要支付的金额,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即为贫困。

1.1.2 社会-经济的定义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贫困的界定包含了更多内容。

比如英国学者汤森德(Townsend)认为,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认为,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近些年来,世界银行在反贫困方面也指出,贫困不但是经济上的,也是健康、文化和社交方面的,因此贫困具有综合特征。

上述对于贫困特征的指认已经超出了纯经济范围,而认为它具有社会-经济特征。

实际上,贫困被认为是与低收入相关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认为,在一定社会中没有体面的生活就是贫困。

贫困现象是复杂的,以致难以获得统一的界定和衡量标准。

社会学概论论文

社会学概论论文

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学号:201505144 姓名:杨富库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1501班内容摘要: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来,为城市的带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依然处于边缘的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在城市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

我借空余的时间进行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关键词:农民工收入权益子女教育社会压力调查方式;走访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

现在将此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近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

这只是一个城市,可见全国有多少农民工。

我认为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

其原因大多是:①家乡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②子女上学费用昂贵;③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④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⑤现在“退耕还林”政策,八成土地已经变成树林,年轻人在家无事可做,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

社会学概论论文

社会学概论论文

对《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感想之传统的颠覆时光飞逝,转眼便期末了,《社会学概论》这门课也接近了尾声,回想这一学期,这门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呈现给我的样子完全不是我在报课的时候所想的那样,这门课的老师李喆同样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这一切都是传统的颠覆!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一进教室耳旁传来了悠扬的音乐声,一时间我搞不清这是什么状况,因为我从来没遇到这样的课堂。

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我们的第一堂课,这样的氛围让人放松,瞬间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

另一个让我惊讶的是教室爆满,这还是第一次,我去的相对有点晚(当然是相对于满教室的同学而言,其实也不晚,呵呵),进了教室后几乎找不到座位,实属罕见。

上过选修课,但没上过李老师这样的选修课。

从一开始,一切都给人一种震撼,可以说这个老师不一般了,但老师的言论更不一般,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老师说的这些隐藏的社会问题在生活中,在媒体上从来不会听到,老师的观点颠覆了我们头脑中的传统观点,这种特别的观点与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完全不同。

老师给我们分析过每位领导人的经典之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这又是一次传统思想的颠覆,老师的观点、言论我曾经闻所未闻,我不知道还可以这样理解,其实也从未敢这样想过,这有悖于我们接受的教育,从小学校就教导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中国共产党怎么怎么好,我们一直为我们的祖国而自豪着。

但现在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我应该用我自己的眼睛去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老师曾给我们放过一组图片,图片里是明星们的各种招牌动作,他们的这种动作暗含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张学友的招牌动作是兰花指,他的这个动作表现出了他的女性心理,他狂炒菲佣三年换21人惨入菲领事馆黑名单,这鲜明地体现出他女性般挑剔的心理。

还有乐坛教父罗大佑,每每当他唱到高潮部分的时候,就一只手握着麦克风,另一只手指着场下观众,从左扫到又,再从右扫到左,一只脚也随着节奏一颠一颠地,这展现出了他乐坛教父的气概,罗大佑是靠着自己的实力走出来的歌手,他有自己的骄傲。

(论文)社会学概论--浅议道德社会化

(论文)社会学概论--浅议道德社会化

浅议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班级:专业:公共管理科目:社会学概论新修年级:2011级学号:姓名:浅议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逐社会物质水平的同时,却淡忘了古今圣贤的谆谆教诲,追求精神文明的热情日益下滑。

本文重点分析当下我国道德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部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道德社会化影响因素问题对策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好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目前,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科学的迅速发展,中国道德社会化标准由于外来价值观侵袭和传统遗留观念的脱节,原本传统的社会道德化被打破,这必然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进步。

因此,我们必须建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提高个体的道德自主选择能力,加强公益宣传力度,以促进道德社会化的顺利推进。

一.影响道德社会化的因素(一)宏观环境影响。

宏观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使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成员必受影响与熏陶,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与生活实际自然地符合它的要求与准则,并以价值观念形态积淀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而得以世代相传,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作用。

(二)成长教育影响。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又因成长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所以在现代社会,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成长教育,越来越决定于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其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

这种影响往往是深刻的,教育质量越好,接受的教育时间越长,一般而言,是有利于个人身心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三)家庭、同辈影响。

家庭父母成为核心影响源,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儿童从父母那里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他们向父母学习语言,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行为。

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在而通过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道德发展以及自我概念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论文浅谈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论文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论文摘要《社会学概论》课程因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越来越多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的开设课程,而高职院校因其独特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更对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在高职《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其更好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

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学分析关制度更加完善,青年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公共决策部门制定和青年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能够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吸纳青年参与;在高校建设和管理中,青年学生有了更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权,一些高校学术委员会中也有了青年学生的身影;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许多村委会青年委员配备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在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中,青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

(二)非制度化参与:主渠道是依托网络所谓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是指不符合制度和程序的政治参与,也包括违反法律的非法参与行为。

当前我国青年非制度化参与偶有发生,形式有聚众闹事、破坏公共财物,更严重的还有罢课、静坐、请愿、示威游行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当前中国青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网络进行的。

青年人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

很多社会事件,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事件往往没有具体组织者、没有信息源头、没有传递线路,或者是有消息无情报。

青年人在制度化参与渠道外,努力寻求政治参与的外部空间和渠道,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网络成为其主要选择。

网络的高参与性和私密性使得一些社会问题和腐败现象暴露出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一些个人事务公共化,得到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迫使公共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当事人解决这一问题。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尤其是网络政治参与,鼓励和激发了青年的政治参与意愿和热情,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也增强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实效。

三、青年政治参与现状引发的思考(一)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在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悖论,即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青年人因为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多样化,出现一种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因为市场经济带来的优胜劣汰的压力,也使很多人忙于自己的生计,无暇顾及政治。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选题参考一、《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选题参考: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问题3、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问题4、腐败问题5、人口问题6、网络痴迷问题7、下岗失业工人的再就业问题 8、贫困差距及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9、青少年社会化以及青少年犯罪问题 10、我国的城市化问题11、法轮功与邪教问题 12、当前我国的社会风险控制问题 13、社会诚信缺失问题 14、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和社区发育问题 15、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16、农民外出务工和农村发展问题要求:1、从以上主题中任选一题,选题明确,有理有据,言之成理而不空洞,不要抄袭,要讲自己的真心话。

2、要用四步递进法的基本思路3、自拟题目,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4、上交打印稿,A4紙单面打印。

具体格式要求参考以下关于格式的具体规定。

二、《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格式要求:1、封面参考模板样式,仅将题目换成自己的题目,信息换成自己的信息即可。

2、论文题目设为居中,三号字宋体加粗。

作者简介参考模板设计,换成个人信息即可。

3、论文正文为四号或小四号仿宋,小标题加粗。

段落要求首行缩进2格。

行间距为单倍行距,字间距为默认。

4、论文的写作参考模板要求,有题目、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或注释),参考文献(注释)的方法为中文注法(参考模板)。

5、论文,用A4纸打印,采用左侧双钉装订(页面设置为:左2.5,右2.0,上2.5,下2.0),行距1.5,单面复印)。

首页不显示页码,页码从论文第二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位于页面底端居中,采用默认格式即可。

三、论文参考资料的检索方式:查阅资料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社科书库或社科期刊室进行手工查阅,对于内容如此丰富的数据资料,靠传统的文献查询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不同的研究资料,可采取以下网络检索方法。

对于新闻和时事性的资料,利用GOOGLE、YAHOO、BAIDU、SOHU、163等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社会学概论 。

社会学概论 。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趋势一直呈居高不下态势,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的特点。

根据青少年犯罪这些特点浅析犯罪的原因。

家庭负面影响,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是构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这些原因中寻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一个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同时也极大的威胁着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与可持续发展,在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及其影响介绍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原因较多,但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犯罪有着明显的影响。

青少年的法律社会化过程,不是简单地知晓相关法律条款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而是一个长期的法治观念的塑造、法律行为的养成过程。

法制教育的缺失和简单生硬,难免造成青少年对法律认识的偏颇,很难理解法的精髓,也难免产生反感甚至抵触。

青少年法律社会化的实践途径是:以社会教化为前提,重在有效传播;以个体内化为目的,重在主动践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重在习惯养成。

青少年是人类未来的希望,青少年的培养工作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与国际接轨更加迅速、快捷。

“在打开窗户放进新鲜空气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会趁机溜进来”。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已呈上升趋势,直接干扰和破坏着社会生活,阻碍了正常的社会运行,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浅谈乡土文化的命运摘要: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关键词:乡土乡土文化命运什么是乡土文化;众说纷纭,笼统地说,乡土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你所在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像我小时候见过的,“跳大神”听过很多传说故事,传唱的民歌,民谣,过年过节的一系列活动,等等。

这一系列东西就是的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主心骨,民间传统技艺等等,丰富多彩而又蔚为大观,它们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其一脉相承造就了民族文化生命的主力。

乡土文化做为一民族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本乡本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确切概念以后再考证)。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具有一种诗性的思维,并以诗性的目光看待外物,将自然的物体当作具有活泼性灵的生命实体。

于是乡土文化在劳动中具备了最原始的雏形,乡土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传统文明的表现,乡土民歌又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乡土农民文明生活航船的帆影。

它从一诞生就深深扎根于充满民族气息的文化土壤之中,其深根固蒂是这灿烂文化的起源。

原始的祖辈是聪慧的群体,他们在介乎客观世界与纯主观思维之间搭筑了独特的文化建构模式,因其根植于思维的底层,故其核心在发展中能经受各种打击,时至如今,其性质仍具有原始的民族特性。

乡土文化的命运虽然乡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大的土壤,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及其本身的地域局限性及封闭性。

在几千年是历史中与其他文化的碰撞,冲突,交融中,虽然遗失了大多数,现有的乡土文化研究中,有一批学者提出了“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危机四伏、严重失序”的论断。

社会学论文范文

社会学论文范文

社会学论文范文一直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在学界备受重视,学者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学论文范文篇1浅谈社会转型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路径一、党的思想建设存在的问题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也是党的建设的关键和核心。

但是进入新时期,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党员内部思想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政治信仰迷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向我国传入。

这其中难免有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垃圾,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到党内,使我国党内的部分党员出现信仰危机,部分党员开始怀疑共产主义的目标,对社会主义道路失去信心,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悲观的情绪。

一些党员开始逐渐倾向于西方的价值观念、资本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形式下,党员内部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盛行,许多党员开始把利益看做是唯一的目标。

(二) 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行动指南。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向前的灯塔。

自我们党成立起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了一系列崇高的理想信念。

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

这些信念和理想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前,党内一些党员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的现象,只讲利益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工作中心浮气躁、精神萎靡不振,这些都是理想信念滑坡的表现。

(三) 宗旨意识淡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党最大的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当前,党内一些党员只把为人民服务说在嘴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中,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

突出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贪图享乐蔓延。

社会学专业论文范文

社会学专业论文范文

社会学专业论文范文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理论。

本论文将讨论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

主体部分主题介绍我们选择的主题是社会流动性,它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中上升或下降的能力。

社会流动性对一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性社会流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增加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感。

一个具有较高社会流动性的社会,个人的成就和奋斗将更加被重视,而不是受到社会背景或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社会流动性还对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社会流动性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个人的能力和潜力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社会流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教育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通过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个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其次,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也会影响社会流动性。

拥有较好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个人,更容易获得资源和机会,从而提高社会流动性。

此外,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可能对社会流动性产生影响。

社会流动性的未来发展目前,社会流动性在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挑战。

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性逐渐下降,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

为了提高社会流动性,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改革教育体制、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以及加强社会福利制度等。

结论社会流动性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主题,它对社会的公平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可以为改善社会流动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Smith, J. (2010). Social Mo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y. Journal of Sociology, 25(2), 78-93.。

社会学概论论文

社会学概论论文

社会学概论论文由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是由社会结构、个体机构的影响下塑造而成,所以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学进一步扩大其研究重点至其他相关科目。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概论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学概论论文篇1试论“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救助的渐变社会救助作为社会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着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

然而,它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应用创新,催生新型业态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进入的“互联网+”时代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

社会救助所面对的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无论是环境改变向社会救助渗透,还是政府这一主体的主动融合,都在促使社会救助发生着一系列渐变。

因此,为了保证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救助依然能够有效运行,需要对“互联网+社会救助”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我国直接对“互联网+社会救助”进行研究的不多。

有的只是将其作为公共服务的子部分进行简略的阐述。

本文将梳理有关“互联网+”与“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文献,分析社会救助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提供微薄之力。

一、“互联网+”潮流不可逆转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

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使“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互联网+”及其引领的新业态是其主要特征。

对于“互联网+”,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界定其内涵。

阿里巴巴提出,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包含了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应用,着重于说明其如何实现。

社会学概论论文完整版

社会学概论论文完整版

社会学概论论文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社会学概论》课程结课考核论文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指导老师:题目: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局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局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近年来各界人士争先关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感到忧心。

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

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局的加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

如何协调大学扩招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的关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国家也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局,近年也初具成效。

不仅解决社会部分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还为一些不怎么发展的城市输送了一批优质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缓解除了国家政策的调节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也因重视这一问题并制定一些相关政策进行人才储备战略——帮助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在就业是也应该注意综合素质的加强,提高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国家政策学生素质原因建议国家相关政策:⑴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⑵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⑶ 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⑷ 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5)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就业促进法》和修改以及完善《劳动法》。

社会学概论论文(精品版)

社会学概论论文(精品版)

社会学概论论文社会学概论论文社会学概论论文浅析社会学的功能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社会学通过研究人与社会间的关系与互动,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规律和条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这四种功能不仅可以对社会中某些普遍现象进行描述,对将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还可以对某些单位具体的事情进行预测与指导。

用社会学的功能对我校新校区迁址事件进行相关分析。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通过研究人与社会间的关系与互动,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规律和条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这四种功能不仅可以对社会中某些普遍现象进行描述,对将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还可以对某些单位具体的事情进行预测与指导。

我校从开始提新校区迁址到现在为止大概有5年之久了,每年都有一些新的情况导致迁址未能如愿以偿。

为此用社会学的功能对新校区迁址事件进行分析。

1.描述性功能所谓描述,是指通过客观完整的收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现实状况,真实再现社会生活途径的一个过程。

其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现象与事物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相互之间的谈话当中可以隐约感觉到对于新校区迁址的些许不满,为了进一步收集更为真实和确切的资料,我们在教师和同学之间展开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旨在调查不满意的程度和不满的原因。

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我们调查了在校在职员工50余人,初期听到新校区迁址时,老师们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尤其是看到新校区的效果图,更是如此,人们普遍都觉得学校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但是现目前的调查情况却不是如此,教师对学校迁址的满意度调查中确显示满意程度很低。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发现教师对于新校区迁址的不满意度为:89%,学生对于新校区迁址的不满意度是100%,原因有招生简章上印刷的学校图片是新校区的效果图,来到学校之后发现的校区与新校区的差别太大,心里落差很不好调节,我们还试图联系了从08年到11年新生报到后就退学的同学,原因90%的同学是因为觉得学校环境不好,和预想当中的差距很大,所以选择退学。

社会学概论论文

社会学概论论文

浅谈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来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

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

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分析(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1、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堪忧。

(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3)重金属污染,即在农禽产品中含有超标超量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物质。

2、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屡屡发生。

(1)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3)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

有关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系,称之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规范和保障食品安全体系。

总观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现状,由《食品卫生法》为主导,《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数部单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的集合法群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中国家庭结构变化引起的家庭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班刘杰学号:222012602073058[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中国家庭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模式,使得家庭的概念更加泛化,很多家庭问题也由此产生。

通过研究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状况,分析由此带来的家庭问题,对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家庭结构变化家庭问题应对策略一、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特点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进步,中国家庭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说来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一)空巢家庭增多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

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

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

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呈明显上升趋势,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就成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选择。

这样往往形成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居住的家庭格局。

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7.92%。

到1996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30.48%,中国城镇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到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43.9%。

这10年间,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提升1.34个百分点,比1978~1996年间平均每年提升0.7个百分点快了近1倍。

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上升到45.68%。

根据国家(二)家庭重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方面,现代人对婚姻的期望越来越高而现实却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这必然会影响其婚姻的态度,并做出离婚这样的举动。

另一方面,结婚和离婚程序简化了,离婚变得容易。

还有,妇女地位的提高,使其在各方面开始追求独立。

再加上社会对离婚态度的改变,中国的离婚率虽然总体来说还较低,但已经明显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

1979年中国的离婚对数占当年结婚对数的比例只有4.8%,到2003年已上升到16.4%。

就近两年来说,2011年离婚对数比2010年增长7.3%,离婚率增加了1.3个百分点。

2012年截至第三季度离婚对数为169.3万对,2011年为146.6万对,2012年离婚对数同比也增长了15.5%。

离婚率增高带来的是家庭结构的复杂化,单亲家庭及再婚组合家庭成为了常见的家庭形式。

(三)单身贵族数量增多造成单身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有很多,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婚姻观的改变。

现代年轻人崇尚个人主义,不愿过早受到婚姻家庭的束缚,因此,独身状态较为普遍。

其二,由于中国市场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年轻一代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上,社交的机会和精力有限,从而推迟了结婚的年龄。

其三,结婚费用的增加以及对婚姻的高质量追求,使得很多年轻人不能够轻易选择结婚,而是宁愿等到攒够结婚所需的钱才结束单身生活的状态。

高昂的结婚费用必然催生越来越多的单身青年,从单身过渡到结婚要等待的年限日益变长。

其四,中国当前面临未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社会状态,众多的个体不得不选择单身。

单身贵族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家庭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它也成为了一种现代“家庭”主体。

(四)“丁克”族的流行“丁克”族的家庭现象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它的出现和流行打破了一直占据主流位置的“三口之家”的中国特色小家庭现象,成为了那些不愿被孩子拖累,不愿承担抚养孩子责任,以及对养育孩子具有恐惧感的年轻人的首选家庭模式。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由于事业的巨大压力,以及害怕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丁克”的现象也在迅速蔓延,从社会文化的深层次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家庭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二、当代中国家庭问题正如俗语所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矛盾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家家不同。

在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特点下,中国的家庭常常显现出以下问题:(一)养老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较低的生育水平,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养老问题也就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率达到19.6%,其中城市为14.6%,农村已超过2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而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形式的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不会彻底改变。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造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也使得中青年一代要承担比以往更加重的养老义务。

另外还有一种更糟糕的情况,即出现“失独家庭”。

这种特殊的家庭养老问题更加需要重视,“失独”的老人不仅需要经济帮助,更需要情感关爱。

(二)家庭教育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竞争越来越激烈,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

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长们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

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

另外,受迅猛发展的网络的冲击,过去那种在家庭中家长是青少年儿童道德的主要教化者的地位发生了动摇。

在新兴的网络面前,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容易受到网上一些不健康暴力色情网站的毒害。

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更容易受到溺爱,而不能得到适当的惩戒教育,产生一些不良的习气;与之相反,伴随农民进城务工而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却常常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必要的教育,而出现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

(三)婚姻问题主要存在离婚率迅速升高和大龄未婚人数增多两大问题。

离婚常常导致很多不良影响:离婚者自身要面对经济,感情,舆论等的困扰。

单亲父母由于生活的压力,可能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料不周,使子女的心理发育受到影响。

有学者在社会调查中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可能受到影响,他们在同龄人中的犯罪率较高。

而大龄未婚常常导致父母与适婚子女的矛盾,不利于家庭和谐,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给社会控制增加了不少难题。

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各种性犯罪、偷盗、抢劫、以及其他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的增多。

(四)家庭矛盾总的说来,家庭矛盾主要有家庭暴力和家庭关系不和谐两种表现形式。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这一行为侵犯了家庭成员中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往往都是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而受到家庭暴力的往往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方。

家庭暴力会对造成家庭极大的摧残,也会给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

家庭关系不和谐可以分为夫妻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不和谐、婆媳关系不和谐几种类型。

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琐碎的生活小事常常会造成一些夫妻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会影响家庭和谐,对家庭关系带来严重的危害。

亲子关系不和谐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青春期的子女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叛逆、自闭,和父母矛盾不断升级;青年的子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最后沦落成靠父母吃饭的“啃老族”;成年的子女对老人的赡养问题不负责任或推脱、逃避等等。

在中国,婆媳矛盾自古以来就很复杂的。

婆媳关系是一种比较特殊、比较难处理的人际关系。

因为,一是婆媳共同存在于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中,经济和利益要产生矛盾,二是双方都想让事情都由自己来控制,必然要产生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婆媳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升级。

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的“儿媳妇”不再像旧社会那样处处受婆婆掌控、压迫、甚至虐待,人身权益得到了保障。

随着婆媳相对地位的变化,当代婆媳矛盾中的弱势一方往往是婆婆,双方会很容易“擦枪走火”,而夹在中间的“儿子”就只能是两头受气了。

三、应对策略(一)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这只有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

(二)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当今的家庭教育应更加重视加强思想交流,消除亲子之间的代沟。

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关爱,更需要情感关爱。

通过给予孩子适当的情感关爱消除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同时要认识到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防止过度关爱。

要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个性、行为习惯,家庭生活环境等,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三)慎重对待婚姻,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要做到慎重对待婚姻,一方面,婚前的恋爱阶段应尽量做到深入了解对方,如对方的兴趣爱好,人品学识,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等,不能草率决定,应尽量考虑周全。

另一方面,婚后则应该尽可能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对象,要尽量保持婚姻的稳定,俗语说:婚前要睁大眼睛,婚后要半闭眼镜。

从社会宏观角度讲,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武器。

社会应倡导心的婚姻家庭伦理,既不同于传统落后的“三纲五常”等,也不同于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性自由等,而应该是肯定人性,同时又庄重严肃的。

而对于大龄未婚人群,应该充分认识到大龄不婚的不良影响,全面认识婚姻的意义,克服对婚姻的恐惧,以恰当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

(四)用包容化解矛盾,以法律维护权利家庭矛盾往往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处理家庭矛盾关键在于宽容。

夫妻关系的维护要注重平等。

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对方的缺点,相互宽容,彼此忠诚,爱情专一,互相信任才能建立稳定和谐的夫妻关系。

亲子之间的和谐要注重沟通。

通过沟通,一方面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他与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等的关系也很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婆媳关系的融洽要靠相互尊重与谅解。

婆媳之间出现了分歧、产生矛盾时,双方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即使一方发脾气,另一方也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等对方情绪平静之后再商讨处理所存在的问题。

处理家庭暴力,应当考虑到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安全,切忌一味忍让,助长施暴者的行为。

社会也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

首先应当对一些存在或者有家庭暴力倾向的家庭给予较多的关注,尤其是对施暴者进行心理上的援助,因为施暴者往往有一些心结无法解开或者愁苦无处发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