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第三章 灌溉用水量与灌水率
应注意的问题
• 灌水延续时间T直接影响灌水率q,从而 影响渠道的设计流量和工程造价; • T应考虑: – 作物种类,是不是耐旱,效益;
– 主要作物,主要作物的灌水要满足,次要作 物可退后几天; – 关键期,敏感期。
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经验(万亩以上灌区)延续时间
小麦:播前灌10~20昼夜 拨节后10~15昼夜 棉花:苗期花铃期8~12昼夜 吐絮期8~15昼夜 玉米:拨节抽穗10~15昼夜 开花期8~13昼夜 对于小灌区,T可减小
灌水率图的绘制与修正
• 根据灌水率表绘制出灌水率图。 • 根据设计典型年得出的灌水率,称为设 计灌水率。
第二种 用综合灌水定额 推求灌溉用水量及用水过程
• 任一时段的综合灌水定额:
某时段内各种作物灌水定额的面积加权平均值,即:
m综净=α1m1 + α 2 m2 + L
M综净-某时段内综合净灌水定额 m1,m2-第1种、第2种作物在该时段内的灌水定额; α1,α2-各种作物灌溉积占灌区的灌溉面积的比值;
第一种:用灌水定额(直接推算法) 第二种:用综合灌水定额。
第一种 用灌水定额 推求灌溉用水量及用水过程
• 灌区种有多种作物,需要多次灌溉,那么对于 任何一种作物的某一次灌水,灌溉用水量为:
W净=mA
• 当作物的灌溉面积,灌溉制度确定后,即可利 用上式推算出各次各种作物灌水的净灌溉用水 量(下表)及灌溉用水量过程线。
一 般 经 验
• 大面积水稻灌区(1万亩以上)的设计净 灌水率0.45~0.6立方米/秒/万亩; • 大面积旱作灌区(1万亩以上)的设计净 灌水率0.2~0.35立方米/秒/万亩; • 小面积灌区,要大于上述经验数据。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
一、直接计算需水量的方法
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α值法” 或称蒸发皿法)
ET= α E0 ET= a E0 +b
(2-1) (2-2)
ET — 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mm计; E0 — 与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mm计。一般 采用80cm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 a,b — 经验常数; α— 需水系数,或称蒸发系数,为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 值。
而这一时段末灌水定额m
m =Wmax -Wmin= 667nH(θmax – θmin) m =Wmax -Wmin= 667H(θ′max – θ′min)
式中 m— 灌水定额,m3/亩; H— 该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 n—计划湿润层内土壤的空隙率(以占土壤体积的%计)
2、基本资料的收集
任一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储水量必须经常保持在 一定的适宜范围内,处于 Wmin ~ Wmax之间。
当无有效降雨时,计划湿润层中的储水量由于作物的 消耗接近于Wmin,此时需要进行灌溉,补充水量。
Wmin= W0 – ET + K
则,推算出开始进行灌水时的时间间距
t= (W0-Wmin) / (e-k)
对于土壤水分充足的旱田以及水稻田,需水量主要 受气象条件控制,产量与需水量关系不明确,用此法 推算的误差较大。
模系数法
如何估算各生育阶段需水量
先确定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然后按照各生育阶段需 水规律,以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ETi = Ki ET /100 (3-5) K=ETi / ET
ETi— 某一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 Ki— 需水量模比系数,即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占全生育期作 物需水量的百分数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四、作物需水量的确定
直接测定 (Lysimeters/测坑、测筒,田测) 计算
1、作物需水量的观测
一般用蒸渗器(Lysimeter,包括测坑和测筒)测 定;只有地下水埋深大于2.5m(沙壤土)或3.5m (粘土、壤土)的旱田,可在试验小区中直接测定 (避免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水田渗漏量可用蒸渗 器和试验小区结合方法测定。 2.5、3.5为地下水 临界埋深 蒸渗器应达到的技术标准及试验要求参见 (灌溉 试验规范,SL 13 - 2004)
ETi a i bi Ti
ETi a i E 0i C i
(3)用水面蒸发量推算 (4)用气温和水面蒸发量推算
ETi i (t i 50) E 0i
(5) 温度日照法
ETi at bh c
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
参照作物需水量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T0
蒸发(Evaporation)
定义:植株间土壤或 田面水分的蒸发 蒸发是一种物理过程 土面蒸发一般小于自 由水面蒸发,但在饱 和含水率时基本等于 自由水面蒸发。
深层渗漏(Seepage)及田间渗漏(Pecolation)
深层渗漏:旱田中由于降雨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 分超过了田间持水量,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 漏的现象 田间渗漏:水稻田的 渗漏 稻田渗漏造成水和肥 的流失,但可促进土 壤通气,改善还原条 件,消除有毒物质, 有利于作物生长。
2、田间耗水量
( Consumptive Use of Water) 旱地耗水量 稻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田间渗漏
水稻田的渗漏 Percolation in paddy field 稻田适当渗漏有利 且不可避免
第三章 灌水方法
第二节 地面灌溉
B.封闭灌水沟的沟长与地面坡度及沟中水深的关系,用下述计 算式表示:
L ( h2 h1 ) / i
h1为灌水停止时封闭灌水沟的沟首水深(m);
h2为灌水停止时封闭灌水沟的沟尾水深(m);
L为沟长(m);
i为灌水沟的坡度。
为了使土壤湿润均匀,上式中的h2 - h1的差值应不超过0.06—0.07m。如灌 水沟的最小极限坡度为0.002,则灌水沟的最小长度为30—35m。
二、分类和适用条件
按照是否全面湿润整个农田并按照水输送到田间的方式和湿 润土壤的方式来分类,常见的灌水方法可分为全面灌溉与局 部灌溉两大类。 渗灌 畦灌 地面灌溉 全 面 灌 溉 沟灌 淹灌 漫灌 喷灌 局 部 灌 溉
滴灌
微喷灌
涌灌
膜上灌
二、分类和适用条件
各种灌水方法适用条件
各种灌水方法优缺点比较
改水成数法:以畦田薄水层水流长度与畦长的比值作为畦首 供水时间的依据,当薄层水流到达畦长的一定距离时封堵该 畦田入水口,并改水灌溉另一块畦田。
为了获得较为均匀的灌溉效果,实践中常根据经验,采用所 谓“六成(或七成、八成、九成)改畦”的方法来控制放水, 即当水流流到畦长六成(或七、八、九成)时,停止向畦田灌 水。
第一节 灌水方法的评价标准、分类及适用条件 1.评价标准
合理的灌水方法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灌水均匀 能保证将水按拟定的灌水定额灌到田间,而且使得每棵作物 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水量。常以均匀系数来表示。
2)灌溉水的利用率高
应使灌溉水都保持在作物可以吸收到的土壤里,尽量减少发 生地面流失和深层渗漏、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即灌水效率)。
第三节 喷灌
第三节 喷灌
灌溉排水工程学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灌溉排水工程学二、课程英文名称:三、课程编码:四、课程性质:专业课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面对专业学时:32;学分:2;开课学期:第七学期;水资、水利水电六、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目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农田的需水规律和需水量计算,灌溉用水过程、用水量的确定,灌水方法和灌水技术的应用,灌溉系统规划布置及设计施工与管理。
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质水情,及消除水旱灾害,合理科学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学习本课程须注意下列要求:(1)要深入了解各种农田水分形式对作物影响和机理及作物生长对水分状况的要求,掌握利用势能理论研究土壤水分运动原理及计算。
(2)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选择合理的设计条件和计算方法,掌握作物需水量的计算、灌溉制度设计,灌水率值的基本技能。
(3)了解目前我国各灌区主要采用的灌水方法类型及原理,掌握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确定、细部结构设计。
(4)具有有压管道灌溉输水系统水力计算,管道布置的技能。
(5)能够结合实际确定灌溉渠系的规划布置原则并能合理规划布置,必须掌握灌溉渠道流量计算,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渠系水工建筑物工作原理的基本内容。
(6)具有绘制规划设计图纸、编制规划设计文件的技能。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水文水资源原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业课。
先修课程:测量学、水力学、水文与水利计算、土壤物理学。
后续课程: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等专业课。
八、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和节水模型讲解。
九、考核方法:闭卷考试,考试内容覆盖全部讲授内容;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和出勤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教材:《灌溉排水工程学》,史海滨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8月参考书:《农田水利学》武汉大学郭元裕主编《农田水利学自学指导教材》农大内部出版。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讲解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讲解作物需水量是指水分需求与作物生长发育阶段、气候环境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农作物对水分有不同的需求,在其生命周期中分为不同的生长阶段,每个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也不同。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需水量的准确测定对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
1.土壤水分平衡法:通过测定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水分的变化,从而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2.蒸散发法:通过测定作物蒸腾量和蒸发量,计算作物需水量。
3.植株生理法:通过测定作物的生理指标,如根系水势、叶片蒸腾速率等,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4.气象数据法:根据气象数据和作物需水系数,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测算结果,通常以作物耗水量(ETc)来表示。
作物耗水量包括作物蒸腾量和作物蒸发量两部分。
其中,作物蒸腾量是指作物根系经过气孔排出的水汽量,是作物所需的有效灌溉水量;作物蒸发量是指作物表面水分的排出量,主要受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灌溉制度是根据作物需水量的测算结果,制定的合理灌溉方案。
灌溉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分的浪费。
其中,灌溉定额是灌溉制度的核心部分,指在一定的灌溉面积上,向作物供给的灌溉水量。
灌溉定额的制定应综合考虑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水源供给能力等因素。
常用的灌溉制度有以下几种:1.定时定量灌溉制度: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数量进行灌溉,如按照一周定时定量地进行灌溉。
2.枯水轮灌制度:根据土壤水分不足的程度,适时进行灌溉,以保证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3.土壤水分监测灌溉制度:通过监测土壤水分状况,根据不同的需水量进行灌溉,实现精确灌溉。
4.下垂管灌溉制度:采用下垂式输水管灌溉的方式,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损失。
在具体实施灌溉制度时,还需要考虑水源供给能力、灌溉设施条件、作物的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灌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综上所述,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内容。
准确测定作物需水量,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教学大纲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rrigation and Drainage课程编码:080820138学时:32 学分:2.0适用对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土壤学、水力学、水利计算、工程水文学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灌溉与排水》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利用水资源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灌溉排水基本理论和灌排技术,初步具备灌溉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及区域水利规划的能力,为从事农田水利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熟悉农田水分运动规律的基本理论,掌握控制土壤水和地下水位以及进行合理灌排的技术,掌握节水灌溉新理论和技术,能根据水源及灌区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引水灌排(渠道或管网)系统的规划设计;明确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工程技术的经济观点,掌握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经济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 我国的农田水利事业1-2 世界灌溉与排水的发展概况1-3 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重点讲述我国的农田水利事业和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
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个全面的概念。
第二章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2-1 农田水分状况2-2 土壤水分运动2-3 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动的概念重点讲述农作物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明确各种灾害的形成机理,掌握含水率的各种表示方法和换算关系。
着重讲述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熟悉入渗和蒸发不同边界条件下土壤水的计算方法,理解SPAC系统水分运动的概念。
第三章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3-1 作物需水量3-2 作物灌溉制度3-3 灌溉用水量3-4 灌水率本章以讲授作物需水量的估算、作物灌溉制度的拟定、灌区用水过程线的推算和灌水率为重点。
3_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流量
3 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流量前面介绍了灌溉制度,但还有两个问题未解决。
(1)水库兴利调节需要用水过程,因此存在一个如何确定灌区灌溉用水量的问题。
(2)设计抽水站、引水闸等,应以用水流量为依据,因此还存在一个如何确定灌区灌溉用水流量的问题。
本节的任务就是讨论如何计算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流量。
一、灌溉用水量(一)直接法直接利用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来计算。
一般以旬为时段来计算。
若有K种作物,则某时段的灌溉用水量为式中 Wi--第i时段灌区用水量;Mij--第i时段第 j种作物的灌水定额;Aj--第j 种作物的种植面积;η水--灌溉水利用系数;全生育期或全年用水量:直接法适用于小型灌区。
(二)间接法利用综合灌水定额来计算,综合灌水定额:是某一时段内各种作物灌水定额的面积加权平均值,称为该时段的综合灌水定额.式中α1、α2、α3、αn--各种作物的种植比(之和为1),mi,1、mi,2、mi,3、mi,n--第 i时段各种作物的灌水定额。
某时段的灌溉用水量:m综:1 它是衡量全灌区用水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2 若全灌区种植比例相似,可用综合灌水定额方便地计算出某一局部的灌溉用水量;3 在供水水源有限的情况下,可用综合灌水定额计算保灌面积。
间接法适用于大中型灌区。
怎样估算农业灌溉用水量来源:文章作者:单志学录入时间:08-01-20 14:00:05 农业灌溉用水量是指为满足作物生长期总的需水要求,扣除天然降水供给的部分水量以外,通过各种水利设施补送给农田的水量。
农业灌溉用水是农业用水的主体,一般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5%以上。
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可分为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两种。
地表水源中又可区分为天然水资源(如水库湖泊水和河川径流)和复用水源(如电力工业冷却用水的退水和城市工业、生活污水)。
因此,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亦可分为一次水源和二次水源。
二次水源是指复用水源,一次水源时指出复用水源以外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灌排(农田水利学)各章节课堂测验试题整理(含补考)
一、名词解释1. 作物需水量和作物耗水量、参考作物需水量2. 作物需水临界期和作物需水高峰期3. 灌溉用水量和灌水率二、简答题1. 简述作物需水量估算方法?2. 土壤水分常数有哪些?在灌溉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三、计算题1. 某农田为壤土,据测定1m深度土壤平均干容重为1.35g/cm3,田间持水率为25%,凋萎系数为16%(均为重量含水率,下同),某日测定计划湿润层80cm平均含水率为80%的θf,灌溉下限为60%的θf,试计算(单位用mm和m3/hm2表示):(1)计划湿润层能够储存的最大有效水含量是多少?实际储存有效水含量是多少?(2)假定计算时段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为3mm/d,作物系数为0.8,没有地下水利用量和降雨量,多少天需要灌溉?灌水定额是多少?2. 某土壤经测定入渗过程的考斯加科夫公式为it=4t-0.5(单位为mm/min),问一次灌溉60mm,需要多长时间?第一章课堂测验试题(补)一、名词解释1. 凋萎系数2.作物水分生产函数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4.灌溉制度5.SPAC6.灌水率7.作物需水模系数二、简答题1. 简述用水量平衡方程确定旱作物灌溉制度的原理。
2. 作物水分亏缺判别方法有哪些?3. 农田水分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调节?4. 初绘灌水率图修正的原则是什么?5. 定性和定量描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
三、计算题某农田为壤土,据测定1m深度土壤平均干容重为1.35g/cm3,田间持水率为35%,凋萎系数为12%(均为体积含水率,下同),某日测定计划湿润层80cm平均含水率为80%的θf,灌溉下限为60%的θf,试计算(单位用mm和m3/hm2表示):(1)计划湿润层能够储存的最大有效水含量是多少?实际储存有效水含量是多少?(2)假定计算时段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为5mm/d,作物系数为0.8,该阶段有地下15mm的降雨量,多少天需要灌溉?灌水定额是多少?一、名词解释1. 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2. 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与田间灌溉水储存率3. 微灌和喷灌二、简答题1. 简述喷灌系统和滴灌系统组成的异同点。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 与作物种类、生育阶段和土壤性质、 地下水位有关。
2〕土壤适宜含水率和最大、 最小含水率
• 与作物种类、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状况有关。
– 旱田灌溉中通常以田间持水量为最大含水率,作为 灌水上限。 – 盐碱地含水率应满足盐类溶液浓度要求的最小含水 率。 – 以允许含水率上下限控制,可以减少灌溉次数。
2、作物需水量
• A、旱田作物需水量: 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腾发量 (evapotranspiration),也称为作物需 水量(Water requirement of crops ) • 影响需水量的因素
• 田间耗水量: 腾发量与渗漏量之和. • 水田深层渗漏的两重性 • A 浪费水量肥料,污染地下水和提 高地下水位,对后期作物影响。 • B、改善土壤通气和氧化还原状况
3〕降雨入渗量
• 储存于计划湿润层内的雨量。 P0=αΡ α-降雨入渗系数,
α与次降雨量、地形及土壤质地和覆盖有关。 超过计划湿润层田间持水量的降雨是无效水量。
4〕 地下水补给量
• 通过毛管上升到作物根系层而被作 物吸收的水量。
– K与地下水埋深、土壤质地、作物根 系分布、计划湿润层深度有关。
• (2)逐日计算水层变化。低于下限时灌溉,高 于雨后最大蓄水深度时排水至该值。
– 灌水至适宜水深上限,灌水定额一般取整数。适宜 上下限并非绝对不可改变。
4、计算实例
• 6月20日:初始水深18mm,日需水量5mm/d, 日渗漏量3mm/d,适宜水深10~30~50mm; • 6月22日降雨量100mm,此后无降雨,确定下次 灌水日期及灌水定额。 • 排水6月22,灌溉6月28日。
农田水利学考试重点(川农11级环规3班)
农田水利重点绪论《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以消除水旱灾害,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1.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应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农田水分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措施:1)灌溉措施灌溉措施即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并采用一定的灌溉技术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
2)排水措施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江、河或湖泊等),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在易涝易碱地区,排水系统还有控制地下水位和排盐的作用。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需要研究的问题:1)把土壤—作物—大气作为一个连续体来研究农田水分的微循环过程和水、盐运动规律,探求以土壤水和作物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调控机理及水分、盐分和水肥耦合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节水农业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依据,并指导灌排实践和中、低产田的改造。
2)研究节水灌溉的实用技术。
3)研究不同地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既便于灌排和控制地下水位,又适应机耕。
4)研究灌排系统管理5)研究和重视灌排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经济评价。
2.改变与调节地区水情(1)改变与调节地区水情措施:(1)蓄水保水措施(2)调水、排水措施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1)在深入调查水量供、需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区长远的水资源规划及水土资源平衡措施。
2)研究当地地面水、地下水和外来水的统一开发及联合运用。
寻求水资源系统的最优规划、扩建和运行方案。
3)研究洪涝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洪涝威胁,并同水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做到洪涝旱碱综合治理。
4)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问题。
第一章 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运动入渗过程的一般规律:干旱类型:大气干旱、土壤干旱、作物生理干旱 (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都会造成作物生理干旱)田间持水率: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叫做田间持水率。
《灌溉排水工程学》各章思考题与计算题
(2)由相似地区实验资料得,当产量为籽棉 300kg/亩时,棉花需水系数K=1.37m3/kg。
(3)棉花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模比系数如下表:
生育阶段
苗期
蕾期
花铃期
吐絮期
全生育期
起止日期
4.11—6.10 6.11— 7.7—8.24 8.25—10.30 4.11—
7.6
10.30
3
天数
61
26
49
(3)该站的棉花生育期为:4 月 23 日播种,10 月 20 日收割,共 181 天。全生育期
的作物系数 Kc 为 0.751。
(4)该站的夏玉米生育期为:6 月 21 日播种,9 月 28 日收割,共 100 天。全生育期
的作物系数 Kc 为 0.838。
要求:(1)计算潜在腾发量 Ep;
(2)计算作物需水量 E。
28%(干土重的百分数计)。春小麦地在年前举行秋冬灌溉,开春解冻后举行抢墒播种。春小
麦各生育阶段的田间需水量、计划湿润层深度、计划湿润层增深土层平均含水率及允许最大、
最小含水率(田间持水量百分数计),如表 3-6-1。据农民的生产经验,春小麦亩产达
300-350kg时,生育期内需灌水 5-6 次,灌水定额为 50-60m3/亩。抢墒播种时的土壤含水率
2
线;(2)计算 3d后 1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降到多少? 4、 [土壤蒸发计算] 某均质土壤 1m土层内初始含水率θ0=18%(体积,下同),小于临界含 水率θc,蒸发处于强度递减阶段。测得风干含水率θa=6%,饱和含水率θs=49.2%。当θ<20% 时,扩散率D=0.0589(cm2/min)。(1)计算不同时间t的蒸发强度ε,并绘制蒸发强度ε与 时间t的关系曲线;(2)计算 1d后、3d后及 5d后 1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
第二章_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
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的方法有很多,最著 名的、应用最广泛的是Penman公式
Penman公式最早于1948年提出 后来经过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Penman-Monteith 公式
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
Penman公式的基本原理 —— 能量平衡
Transfer of moisture away from leaf: – Rate of transfer = potential/resistance
Penman Monteith FAO Equation
ET0 =
0.408 D ( Rn ? G )+ g (900/(T273)) Uz ( es ? ea ) D g ( 1 0.34 Uz )
evaporation from the soil surface is at most equal but usually considerably less than evaporation from an open water surfac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田间耗水量
( Consumptive Use of Water)
Rn = net radiation at the crop surface G = soil heat flux
(M J m-2day-1) (M J m-2day-1)
T = mean daily air temperature at 2m height (0C)
Uz = wind speed at 2m height es = saturation vapor pressure ea = actual vapor pressure D = slope of vapor pressure curve
灌区灌溉用水量计算—确定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
参照作物需水量ET0 实际作物需水量ET
苜蓿 彭曼公式计算ET0
小麦 ET=Kc·ET0 Kc——作物系数
小麦(干旱)
ETai=Kc·ET0`Kw
Kw——土壤水分 修正系数
作物需水量
植株蒸腾过程是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消耗作物体内 的大量热量,从而降低了作物的体温,以免作物在炎热的夏季被 太阳光所灼伤。蒸腾作用还可以增强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 和养分的能力,促进作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转。
作物蒸腾是作物的正常活动,这部分水分消耗是必需的和有 益的,对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
植株蒸腾
旱作物需水量=腾发量
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为腾发。
腾发量=植株蒸腾量+棵间蒸发量
腾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主要决 定于气象条件、作物特性、土壤性质 和农业技术措施等。
渗漏量的大小主要与土壤性质、水文
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它和腾发量的
旱作物:在正常灌溉情况下, 性质完全不同,一般将蒸发蒸腾量与
不允许发生深层渗漏。
渗漏量分别进行计算。
旱作物需水量=腾发量=植株蒸腾量+棵间蒸发量。
作物需水量
稻田: 适宜的渗漏是有益的。
稻田田间耗水量 = 腾发量+渗漏量 = 植株蒸腾量+棵间蒸发量+渗漏量
作物需水规律
作物需水规律
作物需水规律是指作物生长过 程中,日需水量及阶段需水量的变 化规律。作物需水量的变化规律是 苗期需水量小,然后逐渐增多,到 生育盛期达到高峰,后期又有所减 少,其变化过程如右图所示。其中 日需水量最多,对缺水最敏感,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3—1 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包括对土壤水分、养分充分供应)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或接近达到该作物品种的最高产量水平所消耗的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作用:1、是农业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消耗水分的最主要部分。
2、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时的必备资料,也是灌排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的基本依据。
3、作物需水量在农业用水和国民经济用水中的比例4、作物需水量是农业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物需水量以水汽形式散入大气,无法再利用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
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特性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2、存在需水临界期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水稻孕穗至开花期棉花开花至幼铃形成期小麦拨节至灌浆期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至过分集中;2、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正处需水临界期的作物。
三、经验公式法确定作物田间需水量(一)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的确定1、α值法(蒸发皿法)前面已讲过,气温、日照、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水面蒸发正是上述各种气象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因此作物的田间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
因此,可以用水面蒸发量作为参数来估计作物田间需水量。
E=αE0或E=aE0+b式中:E—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mm)α--需水系数(或称蒸发系数),为作物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值。
江苏中稻α=1.15E0—与E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mm),E0—般采用80cm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a、b为经验常数;α值法适用于水稻。
(旱作物的ET与E0相关不显著)2、K值法(产量法)实践表明作物的产量与田间需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一定范围内E随作物产量的提高而提高。
因此可以用产量作为参数来估计作物的田间需水量。
E=KY式中E—需水量,m3/亩;K—需水系数(m3/Kg),由试验资料确定;Y—作物产量(kg/亩)由于E与Y实际上并不是成线性关系,因此有人对上式作了修正。
E0为保证作物存活下来,但产量为零(棵粒无收)。
E=KY n + C式中:n--经验指数;C--经验常数。
K值法适用于旱作。
(二)各生育阶段田间需水量的确定1、利用需水模系数有了全生育期田间需水量,可以借助需水模系数,把总需水量按各生育阶段进行分配。
需水模系数是作物某一生育阶段田需水量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百分比。
E i=K i E式中E i --第i阶段作物田间需水量;K i --第i阶段作物需水模系数。
需水模系数通过试验取得,表2-7列出了几种主要作物的需水模系数。
2、利用阶段需水系数(水稻)式中αi--第i阶段需水系数;E0i --第i阶段的水面蒸发量(mm)。
(三)需水强度的确定需水强度即为某一天的需水量。
单位:mm/d 或m3/(亩d)公式:e i=E i/t i式中e i--第i阶段的需水强度;E i--第i阶段的需水量;t i--第i阶段的天数。
四、彭曼法计算作物需水量英国科学家彭曼于1949年首次提出,又于1963年简化了他的公式。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采用彭曼法计算作物需水量。
彭曼法的特点是:理论基础可靠,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较复杂,所需基础数较多。
计算时分两步。
(一)计算出潜在需水量(参考作物需水量)潜在需水量指:参考作物(如苜蓿mu xu、牧草)在供水充足条件下的需水量。
式中:P0--标准大气压;P--计算地点平均大气压;Δ--平均气温时饱和水气压Ea随温度变化的变率;γ--湿度计常数;R n--太阳净幅射。
(二)计算实际作物的需水量E=K c×E p式中Kc--作物系数。
§3—2、作物灌溉制度天然降雨可满足作物的部分需水要求,但降水不可能完全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更是如此,因此,为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必须进行灌溉。
要灌溉就牵涉到什么时候灌、灌多少等问题。
本节讨论的作物灌溉制度就是解决上述问题。
一、概述1.什么是灌溉制度灌溉制度:为了保证作物适时播种(或栽秧)和正常生长,通过灌溉向田间补充水量的灌溉方案。
灌溉制度的内容:灌水定额、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在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单位:水田可用mm,旱田用m3/亩。
换算:1mm= 0.667m3/亩灌溉定额:生育期各次灌水的灌水定额之和。
总灌溉定额:播前灌水定额(或泡田定额)+ 灌溉定额2.为什么要制定灌溉制度(1)为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为灌区用水管理提供依据。
3.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1)总结群众丰产经验;(2)进行灌溉试验;(3)按水量平衡原理进行计算。
在生产实践中,常把上述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具体做法是:根据设计年份的气象资料和作物的需水要求,参照群众丰产经验和灌溉试验资料,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拟定作物灌溉制度。
二、充分灌溉(Full Irrigation)条件下的灌溉制度充分灌溉:作物各生育阶段所需的水分都能够得到要求,作物处于最佳水分条件,产量最高。
非充分灌溉(Deficit Irrigation)灌溉供水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作物各阶段的需水量要求,其实际腾发量小于充分灌溉条件下的需水量。
充分灌溉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灌水方法,适于水源丰富地区。
目前的灌溉制度、通常是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一)充分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确定1、总结群众灌水经验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灌水次数、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等。
感性认识强,便于农民接受,较为实用。
水文年份和灌溉保证率的概念模糊,不易量化。
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在有灌溉试验站的地区,可根据设计代表年的灌溉试验资料确定; 注意试验站的代表性。
如:地理位置、气象、农作措施等。
3、按照水量平衡法制定灌溉制定 原理:A :作物在一定的土壤含水量或水层深度范围内能够生长良好,如果超过该范围,生长和产量受到抑制和降低。
合理的灌溉制度应使得作物土壤含水量或水层深度处于该范围内。
适宜范围,是参考群众丰产经验或试验资料而得到。
B :任何时段内农田水分变化,等于该时段来水与耗水之间的消长。
(二)、水稻的灌溉制度水稻种植一般采取育秧移栽的方法。
育秧的田块叫秧田。
移栽的田块叫本田或大田。
秧田育秧时间短,田块面积小,灌水量较少,因此下面主要讨论的是大田的灌溉制度。
秧田的灌溉:先灌浅水,水深10~20mm ,苗高3cm 后,增加水深至20~40mm ,苗高10cm 后,排水落干,促进根系生长,拔秧前为便于拔秧,再深水浸泡。
本田插秧前需要泡田整田,便于插秧,并为秧苗返青创造条件。
所以本田分为泡田期和插秧后的生育期。
泡田期灌水定额称为泡田定额。
一)泡田定额)(667.0111101p t e s h M -++= ( m 3/亩);或者:(1010011111p t e s a M -++= (m 3/hm 2)式中:M 1—泡田期灌溉用水量; h 0—插秧时田面所需的水层深度mm ,s 1—泡田期的渗漏量,即开始泡田到插秧期间的总渗漏量,mm ,t 1—泡田期的日数;e 1—t 1时期内水田田面平均蒸发强度,mm/d ,可用水面蒸发强度代替;p 1—t 1时期内的降雨量,mm 。
泡田定额一般为80~110m 3/亩。
二)生育期灌溉制度1.水田水量平衡方程 某时段水量耗损:蒸发E 、渗漏S 、排水C 水量补给:降雨P 、灌溉M设时段初水层深为h 1,时段末水层深h 2,则h 1+p+m-E-C=h 22.计算灌溉制度计算原理见下图:3、计算方法(1)列表逐日计算(2)编写电算程序,利用计算机计算(三)、旱作物的灌溉制度一)播前灌水定额播前灌水的作用:保证种子发芽出苗;储水。
计算公式:式中:H--计划湿润层深,即计划到调节与控制土壤水分的土层深度,播前灌水时H=0.3~0.4m;A--孔隙率;βmax、βo--分别为灌水上限含水率和初始含水率(以水的体积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表示)。
二)生育期内灌溉制度1.水量平衡方程研究对象: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平衡方程:W1+P+WT+K+M-E-S-C=W2图中各变量单位均为m3/亩。
W1、W2—分别为时段初、末计划湿润层内含水量,H1--时段初计划湿润层深;H2—时段末计划湿润层深;E—腾发量,即作物田间需水量;M—灌水量;P--降水量;C--排水量(地表径流量);K —地下水补给量;一般地下水埋深大于3米时,取K=0,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时,K按试验资料取值。
S--深层渗漏;WT —因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令P0为入渗雨量(m3/亩),则P0 = P-CC =αP P0=P-αP=(1- α)P=σPP--降雨量(m3/亩);α--径流系数。
σ--降雨入渗系数,参考表2-15。
(参阅本科教材)计划湿润层水量平衡方程变为:W1+ P0+WT + K + M -E-S = W2各变量单位均为m3/亩。
2.计算灌溉制度的原理(1)计算各时段灌水上下限及田间持水量(2)推算灌溉制度列表或图解计算时采用旬为时段,电算时可以日为计算时段。
先设无m、无s,计算该时段末含水量W2=W1+WT+P0+K-E如果,则不需灌溉,也无深层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