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问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以作品为例阐述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所谓误解就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作品的意思,而没有正确理解作家的意思。如鲁迅《阿Q正传》,曾有些读者怀疑作者借阿Q影射自己或另外的某一个人,在泄私愤,这种情况,即是“误解”。

误解可分为“正误”和“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比如从《红楼梦》中,我们的确可以感到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崩溃没落的趋势,但在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中,却未必有这样的认识。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例如唐人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滁州西涧》)的诗句,本意是抒发对优美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元人赵章泉却不顾全诗的整体结构,将其说成“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

2、试谈黑格尔有关性格特征的观点。

3、以作品为例阐释“情不可以激也,则有譬而喻也”。

魏源是说,诗不可直言,需要通过曲折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用比喻,象征间接表现思想感情,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点出情感具体内涵,使象征意义具体化,既是象征又似隐喻。

例如中国诗词中“月”就是含有哀思,别情,思乡的象征意义:“长安一片月”“床前明月光”(李白),“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都是如此。“诗贵含蓄”成为中外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艺术准则。

4、试根据王弼和黑格尔的论述谈文学文本的层次结构。

答:“文本”: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王弼一分为三言、象、意针对《周易》

黑格尔一分为二言/象、意面对文学文本正确

具体例子见书200

王弼认为,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

王弼主要是在对《周易》这个非文学文本进行诠释时,提出的“言、意、象”这一审美层次结构。而文学文本中的“言”“象”可以合一,如我们读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这句诗诗,我们就能够想象到一幅黄叶在雨中飘零,灯下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人的画面。5、试举例解释什么是“文如其人”

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所以“文如其人”。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人的人格和情性可从文章和作品中见出,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

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例如,晋代诗人潘岳作《闲居赋》似有隐逸之志,实则,根据《晋书》记载,此公“性轻躁,趋世利……既仕官不达,乃作《闲居赋》”所以,如果仅从作家个人的精神伦理角度理解风格,认定文学作品的创作完全取决于作家本人的心性,人格,道德,就难保使真理变成谬误。

如阮大铖就是“文如其人”的反例,他“机敏滑贼”,残害忠良,却模仿陶渊明诗,高明读者才能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中看出作家个性的端倪。

具体列子见书279

6、试说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文学典型是叙事文学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富于魅力的性格。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个别标志。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也就是要调动言语的特征性,细节的特征性,场景的特征性,时间的特征性等等,为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服务。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书209

7、结合作家作品谈谈你对文学批评中“知人论世”这一观点的看法。

这是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孟子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论世”,其实可以离析为“知人”与“论世”两个组成部分进行理解,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立的含义。

“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宗向,甚至家世、交游等,也包括他的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甚至师承、流派等。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知”其“全人”。作为创作主体的“人”——作者,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规定着创作的客体——作品,因此,阅读分析作品,对作者其人其事的研究了解是不可或缺的。

读李白的诗,你不了解他的浪漫主义风格,你将难以感受他的豪放不羁;读杜甫的诗,你不知道他的现实主义写法,你就难以领悟他的忧国忧民;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倘若不了解魏徵,我们又怎能体会到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恳切和忠心?

“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这个时代包括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世”,指时代,包括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文化思潮、社会面貌、学术风气、风俗习惯等,我们在文本阅读、课文教学时要注意作品的“世”,以便更全面准确的理解。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阐述文学演变的原因时,就着眼于多种时代因素,有政治教化的作用、学术思潮的影响、时代风气的浸润等,多方位进行分析;阅读《纪念刘和珍君》,如果不了解“3.18”惨案,读者又怎能与鲁迅先生深广的忧愤产生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知人”并非仅仅是从有关作者的传记资料中去了解其生平,“论世”也不是孤立地去查阅作者生活的时代的历史资料,而是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为人行事和精神世界,又要了解社会生活、政治环境对作者各方面造成的影响。

8、试阐释小说创作中情节与性格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构成和发展,人物的性格特征决定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构成。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利用蒋干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