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全册知识点(精简版)第一单元光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5.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会把光挡住,光无法继续传播。

6.光由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物体中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叫光的折射现象。

7.太阳光(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8.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9.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0.潜望镜原理:物体反射的光经过两次反射后,从潜望镜的窥测口进入人的眼睛。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壳是最薄的圈层。

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5.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喷发等→影响迅猛。

(2)地球外部的力量→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影响缓慢。

7.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风的作用主要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

8.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沙、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9.地表的坡度、植物覆盖、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雨水对地表侵蚀的快慢。

10.河水会不断侵蚀河床、河岸,它所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大量沉积。

河流下游的地形多是平原。

1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侵蚀。

12.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以下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变化中的世界1. 物体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物体的颜色、气味等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能量1. 能量是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也是物体进行工作所需要的。

2. 能量的形式有:光能、热能、声能、电能和机械能。

3. 能源是供给物体能量的来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和力1.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循环运动。

2.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发生。

3.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

4.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第五单元:力的作用和效果1.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来表示。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3. 力还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力是向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是物体发出的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2.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向外扩散的特点。

3. 镜子可以反射光,产生影子。

4. 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第七单元:动物和植物的适应环境1. 动物和植物适应生活环境的方式有避暑、冬眠、迁徙等。

2. 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第八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是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能量的变化。

2. 物质的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以上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对比实验中,我们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这个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二、绿豆芽的生长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土壤等。

2、绿豆芽在黑暗的环境中会长得细长,茎是白色的;在有阳光的环境中会长得粗壮,茎是绿色的,并且叶子会展开。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候鸟会根据季节迁徙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3、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五、生态瓶1、制作生态瓶时,要考虑放入的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要让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够生存下去。

2、减少水和增加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瓶的平衡。

六、改变生态瓶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这是因为水中的氧气减少了。

2、增加生态瓶里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

七、维护生态平衡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人类的活动会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比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单元光一、光和影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要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2、光源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影子方向和长短的变化。

二、阳光下的影子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早上太阳在东边,影子在西边,影子较长;中午太阳在南边,影子较短;傍晚太阳在西边,影子在东边,影子较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新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科学知识点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1.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物理学之父。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我们根据是否有人类参与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灯笼鱼,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手电筒,火把等。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

4.常见的光源有太阳光、电灯光、萤火虫、烛光、发光鱼、荧光灯、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

不是光源的物体有:人眼看到的物体、汽车后视镜、月球等等。

5.人眼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并不是人的眼睛会发光。

1.2.光是怎样传播的1.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瞄准;排队看齐等。

3.光沿直线传播的其他事例: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皮影戏等。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者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来的传播方向(沿直线传播)。

2.光(能)穿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部分)穿过半透明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比如木板,书本等。

3.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眼睛。

4.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左右);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左右)。

(谁被遮挡,就发生什么食。

)日食月食原理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物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条件(1)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2)光斜射。

(当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一、第一单元:认识生物1.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动物根据其身体结构特征,可以进一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

2.动物的饮食习性-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如老虎、狼等。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物,如牛、羊等。

-杂食动物:既吃植物又吃其他动物,如猪、猴子等。

-腐食动物:以死去的植物和动物尸体为食物,如蚯蚓、蟑螂等。

3.植物的不同部位及功能-根: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茎:支持植物体,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传输到其他部位。

-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

-花:进行有性繁殖,结出果实。

-果实:保护种子,帮助种子传播。

4.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从幼体逐渐长大成为成体,这个过程叫做生长。

-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如昆虫经历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动物还可以通过繁殖产生后代,如鸟类的卵孵化成雏鸟。

二、第二单元:认识植物1.植物的生长条件-光照: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温度:不同植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水分:植物需要适量的水分来吸收养分。

-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两个不同的植物结合,通过花粉传递进行受精。

-无性繁殖:植物通过茎、根、叶等部位进行繁殖,如匍匐茎、扦插等。

3.植物的生活习性-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呼吸作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养分分解释放能量。

-蓄水作用:有些植物可以在干旱时蓄积大量水分。

4.植物的适应性特征-根系的不同:有些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叶子的形状:有些植物的叶子表面较小,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种子的传播方式:植物通过风、动物、水等方式传播种子。

三、第三单元:认识物质1.物质的分类-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石头、木头等。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如水、饮料等。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神仙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抽芽需求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本人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烛炬、......打开的手电筒等。

2024年9月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2024年9月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光1.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太阳、打开的电灯、发光鱼、萤火虫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注:星光不再考虑)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速度每秒 30 万千米。

4、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到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5、运用光的反射的有汽车反光镜、平面镜、测月亮和地球的距离、潜望镜、医生用的额镜、把墙涂成白色。

6、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7、潜望镜光的路线图潜望镜有两片平面镜,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8、把房间里的墙壁涂成白色,会使房间更明亮,也是利用光的反射。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6、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

7、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8、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9、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10、黄土高原的沟壑是由于水(降雨)的作用形成的。

1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第1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2)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

第2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2)地震时,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海啸……(3)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生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一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种子发芽的条件。

种子要发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它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一定的空气。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很多种子都不会发芽,因为温度太低啦;要是没有足够的水,种子也会干巴巴地睡大觉;要是周围的空气不流通,种子也会觉得憋闷,不愿意醒来。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阳光就像是植物的“能量餐”,没有阳光,植物就没办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长不好啦。

而且,不同的植物对阳光的需求还不一样呢。

有些植物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比如向日葵;而有些植物则喜欢在阴凉的地方生长,像苔藓。

在动物的世界里,动物们也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比如,冬天来了,大雁会往南飞,这是它们的迁徙行为,为了找到更温暖、食物更丰富的地方过冬。

青蛙和蛇会冬眠,它们在冬天呼呼大睡,降低身体的消耗,等春天来了再醒来。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水、阳光、空气等,还会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一片草地上,如果草太多了,羊可能就吃不饱;要是羊太多了,草又会被吃光。

第二单元光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你真的了解它吗?光沿着直线传播。

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用手电筒照射,会看到直直的光线。

影子的形成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当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在物体的后面形成影子。

而且,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就越短;物体离光源越远,影子就越长。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我们照镜子能看到自己,就是因为光的反射。

在生活中,反光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来帮助我们看到拐角处的情况。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就是因为太阳在发光发热。

但是,有些光源是冷光源,比如萤火虫,它们发光但产生的热量很少。

光的颜色也是有讲究的。

白光其实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通过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单元一:生活中的物质1.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

2. 物质具有质量、重量、颜色、形状等特征。

3.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4.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质的分离和混合两种类型。

单元二:光1. 光是一种能量,具有明亮、颜色和传播的特点。

2. 光的传播形成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两种方式。

3. 颜色是由光的颜色和物体的反射光线的颜色共同决定的。

4. 光的折射现象发生在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

单元三:物体的测量1. 物体的尺寸可以通过长、宽、高等指标进行测量。

2. 长度的测量单位包括米、厘米和毫米。

3. 重量的测量单位包括千克和克。

4. 容量的测量单位包括升和毫升。

单元四: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机械波。

2.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如空气、液体和固体。

3. 声音的特点包括高低、响度、音调和音色。

单元五:风1. 风是大气中气体运动的表现。

2. 风的产生原因包括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

3. 风的方向和速度可以用风向标和风速表进行测量。

单元六:水1. 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存在于地球的各种形式中。

2. 水的三种存在形式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3.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循环过程。

单元七:电1. 电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2. 电的产生需要电池或发电机等设备。

3. 电路是电能传输和控制的路径,包括导体、电源和负载等元素。

单元八:植物的观察1. 植物是地球上的生命体,具有生长、繁殖和呼吸等特征。

2. 植物的观察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分。

3. 植物的种类多样,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态性。

单元九:动物的观察1. 动物是地球上的生物,具有呼吸、运动和感知等特征。

2. 动物的观察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身体结构、行为性和栖息环境等方面。

3. 动物的种类繁多,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梳
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梳理
本文档旨在梳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以便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单元一: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
- 物体的变暖和变冷
- 物体的融化和凝固
- 物体的汽化和凝华
- 熔点和沸点
- 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有关性质
单元二:生物和生命
- 生物的特征:呼吸、生长、运动、感觉、繁殖
- 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幼苗、成株、开花结实、凋谢- 动物的生命史:出生、成长、繁殖、死亡
- 动物和人的相互作用
单元三:物体与人的健康
- 锻炼对身体的影响
- 饮食对身体的影响
- 私人卫生与公共卫生
- 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单元四:物体的特性与用途
- 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 物体的质感和透明度
- 材料的磁性和导电性
- 材料的硬度和延展性
- 物体的制作和用途
单元五:电流与电路
- 电流的概念和单位
- 电池、电线和灯泡的使用
-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
- 开关的作用和使用
单元六:声音的传播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长短
- 声音对物体的影响
- 声音的消声
以上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梳理。

本文档
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复习和总结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2.月亮不是光源,人们能看到它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生活中还有一此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

如行星、镜子等。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4.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成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晴里,才能使我们看到它。

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5.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

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7.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厚纸板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8.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9.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现象。

从日食和月食现象的产生可知,月球和地球都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10.光从空气垂直进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光从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薇蚜虫瓢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0.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合本文档旨在整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科学的基础知识。

单元一:万物都有起源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提问、实验、总结。

2.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3.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质地、重量、硬度等。

4.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通过加热、溶解、冷却等方式发生变化。

5. 物质的重量:相同体积的物质重量可以不同。

单元二:物体能够移动1. 力的分类:推力、拉力、重力、摩擦力等。

2. 影响物体移动的因素:力的大小、物体质量、摩擦力的大小等。

3. 重力的作用:物体会向下落、落地时会产生撞击力。

4. 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方向。

5. 重力和摩擦力的关系:重力作用越大,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也越大。

单元三:生物的特征和分类1. 动植物的特征:生长、繁殖、呼吸、运动、饮食等。

2. 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昆虫等。

3. 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等。

4. 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等。

5. 环境保护意识:保护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单元四: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

3. 声音的特征:音调、音量、音色、响度等。

4. 声音的利用:语言交流、音乐表达等。

单元五:天气的变化1. 大气现象:晴天、多云、雨天、雪天等。

2. 温度和气温:温度是物体分子活动程度的标志,气温是空气中温度的表示。

3. 湿度和降水: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降水是大气中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水滴或冰晶的下落。

以上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整合,希望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____的关系。

”5. 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 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 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薇→蚜虫→瓢虫→小鸟11.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0.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1.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不乱砍乱伐、不过度捕杀、植树遣林、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

2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生存下来。

23.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光》第一课:光和影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

2.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4.物体影子的方向会随着光源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5.物体影子的长短会随著光源照射角度的改变而改变。

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光源斜射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

6.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7.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著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同一时间,在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的方向相同。

4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第四课:光的反射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如: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水艇的潜望镜、照明灯上的灯罩等。

第五课:光与热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3.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1.太阳是一个巨大火球,外度温度约有6000摄氏度。

2.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4.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就越强。

5.阳光照射的角度与物体的吸热有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直射)比倾斜(斜射)吸热快。

第七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节能装置。

2.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3.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前要考虑:构造、材料、运用的原理、如何方便实用等。

第八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変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山、东部地区多平原。

2.我国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変化1.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変化。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3.地球从外到内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4.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运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在地球内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岩石变化的原因: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作用等。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岩石风化的过程图:岩石(风化) 岩石碎裂(继续风化)小石子和沙(继续风化)成为土壤中的微粒。

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貭的混合物。

2.土壤的微粒的从大到小分为:沙砾、沙、粉沙、黏土。

3.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4.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

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1.雨点降落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帯走了,送就是侵蚀。

2.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使地形地貌发生了变化。

第六课:探究土地被侵独的因素1.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与坡度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雨量大小有关。

2.土地坡度越大,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3.土地上覆盖的植物越少,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4.降雨量越大,被侵蚀的程度越大.第七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1.由于流水対土地的侵性作用,地表会形成許多溪流和洶壑。

溪流汇集在一起就成为了河流。

2.河流対土地不但有侵蚀作用,而且也有沉积作用。

3.河流坡度越大的地方水流速度大,容易发生侵蚀。

4.河流坡度紋緩的地方流速小,容易发生沉积。

5.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6.自然界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现象发生:侵蚀使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沉积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

7.除了流水,还有有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

第八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从而改変地表形态2.人类自身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

3.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1.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2.一定的拉力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在本课实验中,拉力大小是通过垫圈的个数来体现的。

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1.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他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2.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4.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

4.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5.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用阻力。

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1.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弹簧秤。

2. 弹簧测力计是由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组成的。

3.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4.科学技术上统一用“牛顿” 作力的单位,简称“牛” ,用“N"表示。

1牛=100克力。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4.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系。

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攀擦力小。

第六课:滑动与滚动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2.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有关系。

同一个物体,滑动的摩擦力大,滚动的摩擦力小。

3.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第七课:运动与设计1.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

2.当人们需要摩擦力时,就想办法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时,就想办法减小它。

3.自行车上增大摩擦力的设计有:车轮上的花纹、齿轮上的齿、粗糙的刹车片等。

4.自行车上减小摩擦力的设计有:车轮滚动的方式、滚珠轴承、某些部件上加的润滑油等。

第八课:设计制作小赛车设计小赛车需思考:(1)轮胎的设计要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

(3)车身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使小赛车行驶稳定。

(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