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判决裁定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拿到判决书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法律诉讼过程中,法院依法作出判决书,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明确的规定。
判决书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产物,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
当当事人拿到判决书后,其法律后果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履行判决、申请执行、提起上诉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拿到判决书的法律后果。
二、履行判决1. 判决书生效后,当事人应按照判决书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履行判决是当事人的法定义务,也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的体现。
2. 当事人未履行判决书规定的义务,可能面临以下法律后果:(1)被强制执行:法院可以依法对被执行人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等强制措施,迫使被执行人履行判决。
(2)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未履行判决,可能构成违约,需承担违约责任,如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3)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当事人未履行判决,可能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如侵犯他人财产权益、人身权益等。
3. 履行判决过程中,当事人应积极配合法院执行工作,提供必要的证据和协助。
三、申请执行1. 判决书生效后,权利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 当事人申请执行的法律后果:(1)法院依法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等,以实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2)被执行人未履行判决,法院可以依法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
(3)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判决,法院可以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其高消费、乘坐飞机、高铁等。
四、提起上诉1. 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
2. 当事人提起上诉的法律后果:(1)二审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对一审判决进行审查。
(2)二审法院可能维持一审判决,也可能改判或发回重审。
(3)当事人对二审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以依法申请再审。
五、其他法律后果1. 判决书作为法律文书,具有证明力。
当事人可以依法使用判决书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判决书可以作为证据,用于其他法律纠纷的解决。
3. 判决书可以作为诉讼费用计算的依据。
拒绝执行裁定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司法实践中,裁定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某些程序性事项作出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
裁定的执行是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践中,有些当事人或相关当事人拒绝执行裁定,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
本文旨在分析拒绝执行裁定的法律后果,以警示当事人遵守法律,尊重司法裁决。
二、拒绝执行裁定的定义及表现拒绝执行裁定,是指当事人或相关当事人明知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的裁定具有法律效力,但故意不履行裁定所确定的法律义务,拒不执行裁定的行为。
拒绝执行裁定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 当事人拒绝履行判决书中确定的义务,如不支付金钱债务、不履行特定的行为等。
2. 当事人故意拖延履行判决书中确定的义务,如不按时支付金钱债务、不按期履行特定的行为等。
3. 当事人伪造证据、提供虚假证据,企图逃避执行裁定。
4. 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
三、拒绝执行裁定的法律后果1. 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当事人拒绝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强制其履行裁定。
”拒绝执行裁定的当事人,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罚款: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对拒绝执行裁定的当事人处以罚款。
(2)拘留:对拒不履行裁定的当事人,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决定拘留。
(3)追究刑事责任:拒绝执行裁定的行为,如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损害司法权威和公信力拒绝执行裁定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
司法权威和公信力是司法制度的生命线,拒绝执行裁定将严重影响司法制度的正常运行。
3. 产生负面影响,损害社会和谐稳定拒绝执行裁定的行为,可能导致当事人之间产生矛盾,引发纠纷,甚至引发暴力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4. 增加执行成本,降低司法效率拒绝执行裁定的行为,可能导致执行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增加执行成本。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执行造成损失怎么赔偿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执行造成损失怎么赔偿被执行人未按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进行执行,给债权人造成了重大损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法》的规定,被执行人需要对此承担赔偿责任。
下面将详细介绍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执行造成损失时如何进行赔偿。
首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执行造成损失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故意拖延或拒不执行,二是因为被执行人自身情况限制无法按时履行。
针对这两种情况,裁定的赔偿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于故意拖延或拒不执行的情况,法院通常会采取强制执行的方式,强制被执行人履行判决或裁定。
同时,对于因此给债权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被执行人应当进行赔偿,包括但不限于支付相应的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如果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相关赔偿责任,法院可根据情况对其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而对于因被执行人自身情况限制无法按时履行的情况,法院一般会根据被执行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考虑相关证据。
如果被执行人确实无力履行,法院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判决或裁定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延长执行期限。
但即便如此,被执行人仍需对因未按时履行而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具体赔偿额度也需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在实际执行中,如果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执行造成损失,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执行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法院将依法公正审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债务人无正当理由而拒绝履行判决或裁定的行为,法院将依法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确保司法裁决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执行造成损失时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债权人可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法院也将依法保障公正审理,确保司法裁决得以有效执行。
被执行人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司法权威,避免出现因拒不执行而导致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
最终达到法治社会的目标,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立案标准
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立案标准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是指被法院判决应当支付款项或者履行其他义务,经过法定期限仍不支付或者不履行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是一种违反法庭判决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破坏了社会秩序,因此应当依法予以惩处。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支付工资不足额的;(二)拒不支付赡养费或者抚养费的;(三)拒不支付生活费的;(四)拒不支付扶养费的;(五)拒不支付赔偿金的;(六)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的;(七)拒不支付债务的。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赡养费、生活费、扶养费、赔偿金、债务等情形。
在这些情形下,如果被判决人经过法定期限仍不支付或者不履行,就构成了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
在具体立案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被判决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包括拒不支付的款项数额、拒不履行的具体情形、拒不履行的时间长短等因素,进行认真审查和研究,确保依法严肃处理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案件。
同时,对于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案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依法侦查、起诉和审理,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应当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严格依法办案,严肃追究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的责任人的刑事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和正常的司法秩序。
总之,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是一种严重破坏司法权威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于这类违法行为应当依法予以严惩。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严肃处理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只有依法惩治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失信被执行人_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法治建设日益完善,信用体系逐步建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人无视法律法规,故意逃避债务,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规定了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严厉制裁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失信被执行人的法律后果。
一、失信被执行人的定义失信被执行人,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裁定,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且被人民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失信被执行人的法律后果1. 被限制高消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失信被执行人将被限制以下高消费行为:(1)乘坐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2)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3)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4)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5)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6)旅游、度假;(7)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8)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9)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
2. 被限制出境失信被执行人将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其出境。
如需出境,需事先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人民法院将对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批准。
3. 被纳入信用黑名单失信被执行人将被纳入信用黑名单,影响其在金融、教育、就业、出行等领域的信用评价。
具体包括:(1)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贷款、办理信用卡等业务受到限制;(2)在房地产、汽车销售等行业购买房屋、车辆等商品受到限制;(3)在教育培训、就业招聘等领域受到限制;(4)在出行、住宿等领域受到限制。
4. 被追究刑事责任失信被执行人如故意逃避债务,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例如,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诈骗罪等。
5. 被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将被公开曝光,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执行依据文号、执行标的额、失信事实等。
简述拒绝履行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法律实践中,拒绝履行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其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但不限于合同义务、行政义务、民事义务等。
拒绝履行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
因此,我国法律对拒绝履行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后果,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简述拒绝履行的法律后果。
二、拒绝履行的法律后果概述1. 民事法律后果(1)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
(2)支付违约金: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违约方应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不足以弥补损失的,还可以要求违约方赔偿损失。
(3)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拒绝履行合同义务,对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行政法律后果(1)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依法对拒绝履行行政义务的行为,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降低资质等级、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
(2)行政强制执行:行政机关对拒绝履行行政义务的行为,可以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
3. 刑事法律后果(1)刑事责任:拒绝履行刑法规定的义务,如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等,当事人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2)刑罚:根据犯罪情节,当事人可能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三、拒绝履行法律后果的具体案例分析1. 民事案例分析甲与乙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甲将房屋卖给乙,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以房屋质量问题为由拒绝履行合同。
乙起诉至法院,要求甲履行合同或赔偿损失。
法院判决甲继续履行合同,或赔偿乙损失。
甲拒绝履行判决,法院依法执行判决,强制甲履行合同。
2. 行政案例分析某企业拒绝履行环保部门下达的整改通知,继续排放污染物。
环保部门依法对其实施行政处罚,责令其停止排放污染物,并处以罚款。
拒执罪典型案例
拒执罪典型案例在司法实践中,拒执罪是指被法院判决有罪或裁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故意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法治和社会秩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拒执罪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类犯罪行为。
案例一,张某因交通事故被判决支付赔偿金,但他拒不履行法院判决,一直逃避执行。
法院多次传唤,但张某始终不配合,导致受害人无法获得应有的赔偿,给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二,李某与他人签订合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支付货款,但到期后,李某却以各种借口拒绝支付货款,甚至不接受法院的执行通知,导致债权人权益受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交易秩序。
案例三,王某离婚后,法院判决他支付一定的抚养费和赡养费,但王某却拒不执行判决,导致子女生活困难,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这些案例都是拒执罪的典型案例,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法治。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应该加大法律的惩治力度,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同时,对于广大市民来说,我们也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有意拒绝执行法院判决或裁定。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遏制和打击拒执罪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公民,不仅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权益,更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拒执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加大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希望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拒执罪的关注,从而减少这类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欠钱不还的老赖会有什么后果
欠钱不还的老赖会有什么后果欠巨额债务一辈子也还不起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或是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欠巨额债务并且长时间拖着不还的,可能会上法院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成为老赖并且被限制各种高消费行为。
一、欠巨额债务一辈子也还不起会怎么样吗一、欠巨额债务一辈子也还不起会怎么样吗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如骗贷、信用卡恶意透支、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共存款、诈骗等罪名。
民事案件一般被法院起诉,如果无法还债并涉及妨碍司法执行,逃避匿藏财产,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1.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2.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3.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4.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5.违反限制消费令的;6.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二、无力偿还债务可以跑路吗 1.欠下巨额债务之后并不建议逃跑,这种行为明显是违反相关法律并不存在合法的情况,并且会有可能牵连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应该积极的和债主沟通还款,努力赚钱还款,只要和债主沟通好,表现出诚意债主不会到法院起诉的。
2.单纯的民间借贷一般够不上刑事责任,但若债务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则有可能会构成诈骗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欠了巨额债务怎么处理较好二、老赖终生不还钱会怎样法律常识:老赖终生不还钱的,其名下财产可能会被法院强制执行,还可能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进行信用惩戒,限制高消费等。
按照规定老赖拒不还款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其根据生效的法律判决依然不履行其义务,债权人就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的,以其遗产偿还债务。
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由其权利义务承受人履行义务。
被法院判决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我国,法院是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机构。
一旦法院作出判决,其法律后果将对当事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被法院判决的法律后果。
一、判决的效力1. 判决的权威性法院判决具有权威性,一旦生效,即具有强制执行力。
当事人必须遵守判决结果,不得擅自更改。
2. 判决的不可变更性判决一旦生效,当事人不得上诉或申请再审。
但在特定情况下,如发现判决确有错误,可申请再审。
3. 判决的执行力法院判决具有执行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
若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二、对当事人的法律后果1. 胜诉方(1)权利得到保障:胜诉方当事人依据判决书享有的权利得到法律保障。
(2)损失得到赔偿:胜诉方当事人因诉讼而产生的合理费用、损失等,可依据判决书要求败诉方赔偿。
(3)法律关系得到明确:判决明确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2. 败诉方(1)义务得到履行:败诉方当事人必须履行判决书确定的义务。
(2)损失承担:败诉方当事人需承担因诉讼而产生的合理费用、损失等。
(3)名誉受损:败诉方当事人可能会因判决结果而遭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名誉受损。
三、对社会的影响1. 维护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是法律尊严的体现,对于维护国家法律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法院判决有利于纠正社会不公平现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保障社会稳定法院判决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对法律职业的影响1. 提高法官素质法院判决对法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法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 丰富法律实践法院判决为法律实践提供了丰富案例,有助于法律工作者积累经验。
3. 促进法律研究法院判决引发了法律理论界的关注,推动了法律研究的发展。
总之,被法院判决的法律后果涉及当事人、社会及法律职业等多个方面。
法院判决具有权威性、不可变更性和执行力,对当事人产生直接影响。
同时,判决结果对社会公平正义、法律尊严和法律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拒执案件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拒执案件,即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案件。
拒执行为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为打击拒执犯罪,保障司法权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我国法律对拒执案件作出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从拒执案件的法律规定、拒执犯罪的构成要件、拒执犯罪的刑事责任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拒执案件的法律规定1. 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2. 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执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下列强制措施:(一)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二)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三)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四)强制被执行人交付财物;(五)强制被执行人履行其他义务。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三、拒执犯罪的构成要件1. 主体要件拒执犯罪的主体为被执行人。
被执行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 客观要件拒执犯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为被执行人有能力执行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但拒不执行,情节严重。
拒绝强制执行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强制执行是法律赋予法院等国家机关强制执行其生效法律文书的一种强制手段。
在我国,强制执行制度是维护法律权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当事人或相关单位可能会拒绝强制执行,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执行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拒绝强制执行的法律后果,以期为相关当事人提供参考。
二、拒绝强制执行的法律后果1. 执行申请人可申请法院采取强制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一条的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以下强制措施:(一)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二)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汇款;(三)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四)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的财物;(五)强制被执行人迁出土地、恢复原状;(六)强制被执行人支付赔偿金;(七)强制被执行人履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
因此,当被执行人拒绝强制执行时,执行申请人可向法院申请采取上述强制措施。
2. 执行申请人可申请法院对被执行人进行罚款、拘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
罚款的金额由人民法院根据被执行人的经济状况和违法行为情节确定。
如果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法院可对其处以罚款;如果被执行人再次拒不履行,法院可对其采取拘留措施。
3. 执行申请人可申请法院对被执行人进行公告悬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公告悬赏,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执行。
公告悬赏应当包括被执行人的基本信息、悬赏金额、举报方式等内容。
一旦有人提供有效线索,协助法院执行,法院将对举报人给予悬赏。
4. 执行申请人可申请法院对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对拒绝强制执行的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
被失信人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失信行为已经受到了法律的严厉打击。
失信人,即在信用体系中违反信用承诺,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人,将面临一系列法律后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失信人的法律后果进行剖析。
一、失信人法律后果概述1. 刑事责任对于严重失信行为,如涉及刑法规定的欺诈、侵占、非法集资等,失信人将面临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失信人可能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2. 民事责任失信人在民事活动中违反信用承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失信人可能需要承担以下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失信人因违约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支付违约金: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失信人未履行合同义务的,应当支付违约金。
(3)继续履行:当事人可以要求失信人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3. 行政责任失信人在行政活动中违反信用承诺,损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失信人可能面临以下行政处罚:(1)罚款:失信人可能被处以罚款。
(2)没收违法所得:失信人可能被没收违法所得。
(3)责令停产停业:失信人可能被责令停产停业。
(4)吊销许可证或营业执照:失信人可能被吊销许可证或营业执照。
二、失信人法律后果的具体表现1. 限制高消费失信人可能被限制高消费,如禁止乘坐飞机、高铁、购买高档消费品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信用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失信人将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受到相应的信用惩戒。
2. 限制招投标失信人在招投标活动中,可能因失信行为被限制参与招投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失信人可能被取消中标资格。
3. 限制任职资格失信人在担任公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职务时,可能因失信行为被限制任职资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失信人可能被取消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任职资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会有哪些法律后果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5条第2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5条:
第六十五条当事人必须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赔偿金,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
(二) 在规定期限内不执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
(三) 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
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四)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拘留老赖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信用体系日益完善,信用记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部分债务人恶意拖欠债务,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信用环境的优化。
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规定了对老赖采取拘留等强制措施。
本文将探讨拘留老赖的法律后果。
二、拘留老赖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查封、扣押、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财产,以及采取拘留、罚款等措施。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拘留措施。
”三、拘留老赖的法律后果1. 拘留期间的费用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拘留措施。
拘留期间,被执行人应当支付拘留费。
2. 拘留期间的影响(1)信用记录受损:被拘留的老赖,其信用记录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我国信用体系中,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将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等。
(2)职业受限:部分行业对被执行人的信用要求较高,如金融、房地产等。
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立案标准
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立案标准
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是指当事人故意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
裁定或者仲裁裁决,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对于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的立案标准有着
明确的规定。
首先,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的立案标准是指被执行人故意拒不
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或者仲裁裁决,情节严重的行为。
这里所
说的情节严重,是指被执行人明知自己有履行义务,但故意拖延、
拒绝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拒不履行判决。
这种情节严重的行为不仅是
对法律的藐视,更是对当事人权利的侵犯。
其次,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的立案标准还包括被执行人的故意。
这里的故意是指被执行人明知自己有履行义务,但仍然故意拒不履行。
这种故意行为是对司法权威的挑衅,是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因此也构成了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的立案标准。
最后,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的立案标准还需要考虑情节的严重
程度。
情节严重是指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判决的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了
严重的损失,或者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立案时,需要综合
考虑被执行人的拒不履行行为对当事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其
故意的程度,来确定是否构成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
总的来说,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的立案标准是基于被执行人的
故意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或者仲裁裁决,情节严重的行为。
在具体立案时,需要考虑被执行人的故意程度和行为对当事人和社
会的影响,来确定是否构成拒不履行判决执行罪。
同时,对于这类
行为,司法机关也会依法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以维护司法权威和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拒执罪的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拒执罪,全称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拒执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对于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拒执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拒执罪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三、拒执罪的构成要件1. 主体要件:拒执罪的主体包括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
2. 客体要件:拒执罪的客体是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
3. 主观要件:拒执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有能力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却故意不执行。
4. 客观要件:拒执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四、拒执罪的认定标准1. 有能力执行:指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所确定的义务的能力。
2. 拒不执行:指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所确定的义务。
3. 情节严重:根据《解释》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1)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2)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造成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3)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拒绝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行为,且拒不执行的金额达到十万元以上的;(2)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拒绝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行为,且拒不执行的次数达到三次以上的;(3)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拒绝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行为,且拒不执行的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的。
当事人失信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诚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当事人失信行为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
我国法律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当事人失信将面临一系列法律后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当事人失信的法律后果。
二、当事人失信的法律后果1. 民事法律后果(1)赔偿损失当事人失信,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支付违约金当事人可以事先约定违约金,违约方应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
如果当事人未约定违约金,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由人民法院根据违约行为的影响和损失程度确定违约金。
(3)定金罚则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支付定金,以担保合同的履行。
如果当事人违约,无权要求返还定金;如果收受定金的一方违约,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2. 行政法律后果(1)行政处罚当事人失信,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将面临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
(2)信用惩戒我国实施信用惩戒制度,对于失信当事人,将依法进行信用惩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用信息条例》的规定,失信当事人将受到限制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限制在金融机构贷款或者办理信用卡,限制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信用惩戒。
3. 刑事法律后果(1)追究刑事责任当事人失信行为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例如,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等。
(2)罚金、没收财产当事人因失信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除承担刑事责任外,还应依法承担罚金、没收财产等刑罚。
三、结语当事人失信将面临民事、行政、刑事等多方面的法律后果。
在法治社会中,诚信为本,当事人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
债务人拒不履行判决会有什么法律后果
债务人拒不履行判决会有什么法律后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经济纠纷,当这些纠纷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判决后,债务人就应当依法履行判决所确定的义务。
然而,总有一些债务人选择拒不履行判决,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法律的权威性,也会给自己带来一系列严重的法律后果。
首先,债务人拒不履行判决可能会面临罚款和拘留的处罚。
法院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判决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如果债务人对判决置若罔闻,不按照判决的要求履行义务,法院有权对其进行罚款。
罚款的数额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目的是为了督促债务人尽快履行判决。
同时,对于情节严重的债务人,法院还可以对其采取拘留措施,限制其人身自由,以促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其次,债务人的信用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害。
在现代社会,信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产。
一旦被法院认定为拒不履行判决,这一不良记录将会被纳入征信系统。
这意味着债务人在今后的金融活动中,如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等,都将面临重重困难。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审核信用时,一旦发现债务人有这样的不良记录,很可能会拒绝为其提供服务。
而且,这种信用污点不仅仅影响金融领域,还可能在就业、商业合作等方面给债务人带来不利影响。
许多用人单位和合作伙伴在进行背景调查时,都会关注个人的信用状况,如果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对债务人的就业和商业发展造成阻碍。
再者,债务人拒不履行判决可能会导致自己名下的财产被强制执行。
法院有权对债务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和拍卖等措施,以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这包括债务人的房产、车辆、存款、投资收益等各类财产。
例如,如果债务人有一套房产,但拒绝按照判决向债权人偿还债务,法院可以依法对该房产进行查封和拍卖,用拍卖所得的款项来偿还债务。
此外,债务人的工资收入等也可能被法院依法扣除一定比例用于偿还债务。
另外,债务人可能会因为拒不履行判决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债务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将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拒绝执行裁定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裁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对程序问题或者部分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
裁定的种类繁多,包括财产保全裁定、先予执行裁定、管辖权异议裁定、驳回起诉裁定等。
裁定的执行是保障司法权威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司法实践中,拒绝执行裁定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效率。
本文将围绕拒绝执行裁定的法律规定展开论述。
二、拒绝执行裁定的概念及法律特征1. 概念拒绝执行裁定,是指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人、执行异议人或者其他当事人不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或者故意采取各种手段阻碍、妨碍裁定执行的违法行为。
2. 法律特征(1)主体多样性:拒绝执行裁定的主体既包括被执行人,也包括协助执行人、执行异议人以及其他当事人。
(2)违法性:拒绝执行裁定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当事人合法权益。
(3)目的性:拒绝执行裁定的行为往往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如逃避债务、阻碍案件执行等。
三、拒绝执行裁定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人、执行异议人或者其他当事人拒绝履行裁定,故意阻碍、妨碍裁定执行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追究其法律责任。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十条规定:“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人、执行异议人或者其他当事人拒绝履行裁定,故意阻碍、妨碍裁定执行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规定:“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人、执行异议人或者其他当事人拒绝履行裁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老赖无视法律的后果(3篇)
第1篇在我国,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指的是那些有能力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却拒不履行或者故意拖延履行的被执行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赖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和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老赖无视法律的后果,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一、老赖无视法律的后果1. 法律后果(1)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
对于老赖,法院将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其财产得到妥善处理。
(2)限制高消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被执行人不得乘坐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等。
此外,还限制了老赖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3)限制出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规定,被执行人未经批准不得出境。
(4)信用记录受损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将被纳入信用记录,影响其在金融、出行、就业等方面的信用。
2. 社会后果(1)损害司法权威老赖无视法律,导致司法判决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
(2)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老赖拖欠债务,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3)加剧社会矛盾老赖现象使得社会矛盾加剧,引发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质疑。
二、警示与反思1. 强化法律意识(1)提高公民法律素养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人们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2)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通过优化司法环境,提高司法效率,增强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2. 完善信用体系(1)建立健全失信被执行人信用记录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记录,使其在信用体系中受到制约。
(2)加强信用惩戒力度对失信被执行人采取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等措施,使其付出代价。
3. 强化执法力度(1)加大执行力度对老赖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其履行判决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执行庭可能采取的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执行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阶段对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等生效法律文书的被执行人可以采取以下强制执行措施:
第一、可对被执行人罚款、拘留。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四条第一款和二百一十七条的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
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拘留。
对单位的罚款为一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
第二、可查询、冻结及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八条的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情况,有权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但查询、冻结、划拨存款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
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协助办理。
第三、可以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合法收入及债权。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
第四、可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条的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
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第五、可对被执行人强制搜查。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第六、可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土地。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的规定,强制迁出房屋或者强制退出土地,由院长签发公告,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间履行。
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的,法院将强制执行。
第七、可限制被执行人出境等。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一条的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八、可依法予以刑事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四条、第六条规定,对被执行人可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除承担人民法院所采取的上述八种措施外,同时要被纳入最高院2007年启动的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中予以公告。
该信息系统也称国家执行威慑机制,被执行人如果不履行法院判决等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法院执行网络系统将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联网、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综治委、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央行、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等19个部门(以下简称中央19个部门)联网公开披露被执行人的相关信息,通过这种联合披露,被执行人将被限制融资、限制投资、限制置业、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限制行业准入,其市场交易、行政许可与行业准入审批、社会交往活动等受到严格限制和影响。
一旦被执行人不自动履行债务,进入执行程序之后,被执行人这些信息将被国家机关其他的信息系统所链接,通过这种链接使其在生产、生活、工作和其他方面带来严重后果,同时被执行人在投资、融资、置业、出行、消费等方面和环节将受到限制。
试想被执行人融资——银行不给贷款,投资——工商税务土地部门不颁发许可执照,置业——房地产不予登记,消费——被限制,甚至出行连飞机票都不能
购买。
在这种代价面前。
权衡利与弊,最终还将回归到自动履行尊重法律这样的行为上面来。
二、被执行人不履行法院判决裁定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了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含义问题,解释如下: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作的裁定属于该条规定的裁定。
下列情形属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一)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二)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三)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四)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五)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上述第四项行为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或者滥用职权,有上述第四项行为的,同时又构成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100.被执行人或其他人有下列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或者妨害执行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处理:
(1)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向人民法院提供执行担保的财产的;
(2)案外人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转移被执行人财产的;
(3)故意撕毁人民法院执行公告、封条的;
(4)伪造、隐藏、毁灭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
(5)指使、贿买、胁迫他人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履行义务的能力问题作伪证的;
(6)妨碍人民法院依法搜查的;
(7)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妨碍或抗拒执行的;
(8)哄闹、冲击执行现场的;
(9)对人民法院执行人员或协助执行人员进行侮辱、诽谤、诬陷、围攻、威胁、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10)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和执行公务证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