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与禅宗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与禅宗美学(2012级美术学20120901098 朱莉)

中文摘要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在介绍和诠释国外美学理论的同时,以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提炼出“绝缘”、“苦闷”和“情趣”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美学概念,赋予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从而建构自己的美学观。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一个最大胆地举起反叛旗帜的思想流派,其“即心即佛”、“即烦恼而菩提”和“无相、无往、无念”的宗教美学思想与丰子恺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关系。

关键词:

绝缘,苦闷,童心,禅宗,无相,即心即佛

一、丰子恺美学思想

丰子恺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禀赋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开阔的审美视野和悲悯的宗教情怀使其成为思想独特的美学家。在当下大众主张“俗不伤雅”,用雅俗共赏的方式提高大众审美,美化大众日常生活。在西方与中国美学思想上,主张“多样统一”用西方美学理论激活中国传统美学。综观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丰子恺将中西美学思想结合提炼,形成自己最为独特美学思想,其中“绝缘”、“苦闷”、“童心”这三个关键词可以充分阐释其独特的美学思想。

二、禅宗美学基本特征

禅宗美学在中国唐宋时期崛起,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美学与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其美学基本特征有一下三点:

(一)、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作为对传统佛教的一种反叛的思想流派,禅宗把传统佛教中只存在彼岸的庄严神圣的东西与现实感性生活相混淆,禅宗“即心即佛”这种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境界,在这一境界中意识主体会得到一种包含所有细微情感净化或者感性情绪的升华。

(二)、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在禅宗看来“即烦恼而菩提”是智慧的最高境界,烦恼就是人的生存状态,只是他不真实。这种既不脱离感性现实生活,又不驻心

与感性万物的人生态度和境界就是禅的审美经验。

(三)、生机盎然的心灵世界。在保障自我内在意识中形成的充满活力而富有生机的心灵世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极致。其“无相,无往,无念”的审美是由对外在美的表现向表现人的内在心灵世界的变迁。

三、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与禅宗美学基本特征的联系

(一)“绝缘”与“即心即佛”

在丰子恺看来,仅静观事物的审美经验和注重功利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两种不同的看待事物的经验。前者是“绝缘”的,后者是从各个关系中来看待和理解事物。丰子恺的美学思想范畴就是“绝缘”,就是断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即“科学是有关系的,艺术是绝缘的,这绝缘便是美的境地——吾人便达到哲学论究的最高点,因此可以认出知的世界和美的世界来”①断了事物间的联系就能通过陌生化来彰显美的本质,从而发现不一样的美。“‘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来年更有心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是外在的自然环境,也是内在心里境界。这种境界中无所谓主客之分,自然自我之分,两者区别泯灭而契合为一。”

②在禅宗因以缘结合而成的感性存在每个都有“本性”的体现,而禅宗的谛视、领悟宇宙自然,并不存在与客观的认识世、把握客体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要借助对宇宙自然的谛听和领悟,来发掘、印证和确证主体自我的“本来之心”,即所谓“即心即佛”。而丰子恺的通过“绝缘”剪断事物的各种实用功利的关系,这样超脱功利的审美心态来观照事物与“即心即佛”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的审美态度不谋而合。

(二)“苦闷”与“即烦恼而菩提”

丰子恺美学思想中的“苦闷”主要来自于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美学著作《苦闷的象征》。在翻译这本著作中丰子恺结合中国文艺的传统和实际,建构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在他看来,“人生的苦闷”客观上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动因,也是艺术家进行审美构思的精神张力。也许是病蚌能孕育珍珠,越是大艺术家对生活的苦闷越敏感,丰子恺在《乡愁与艺术——对一个南洋华侨学生的对话中指出:“幽深的,微妙的心情,往往发而出色的艺术家,这是实在的事情。例如来自大艺术家,大多是怀抱一种郁勃的心情的......历来许多的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加,诗人,

①丰子恺.《丰子恺文集》【M】第一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5页

②崔元和.《佛教艺术论》【M】.三晋出版社.第13页

其平生都有些不如意的苦闷,火颠沛的生活”③在禅宗看来在禅宗看来“即烦恼而菩提”是智慧的最高境界,烦恼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禅宗的审美经验可以借助湖与风来加以解释,湖面本平静,起风,风掠过湖面于是掀起波浪,波浪是暂时的现象,透过此现象,知湖水本静只是那水的湿性是永远不变的。禅宗的审美经验非常简单的概括就是对“波浪”的谛听。作为对象,谛听中的“波浪”非常生动,但他非真。即理性在感性中生动地实现却又表现为非理性,这种审美经验与在“苦闷”的理性世界迸发出感性艺术创作的丰子恺的美学思想有其紧密的联系,苦闷、不脱离感性现实生活,又不驻心与感性万物的人生态度和境界就是丰子恺汲取禅宗美学与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结合。

(三)“童心”与“无相、无往、无念”

丰子恺“童心”的美学思想就是要求不要用世俗的占有欲来对待审美对象也要放弃科学求真的认知方法。这样就需要一颗“赤子之心”,在丰子恺看来“赤子之心”其实就是孩童般纯净的宗教心和艺术心。也是依赖审美想象力超越日常经验的藩篱而走向心灵的澄明和“无待”,从而获得精神存在的无限可能性以触发美的灵感。禅宗主张于在感性世界和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淡泊平静的人生态度,其指归在于保障自我内在意识,形成一个“无相、无往、无念”充满活力而又富有生机的内心世界,其中“无相”即“离相”:“‘离’就是要求众生无需执着与现象,只是把他看作因缘和合的结果,本是空的,这也就是无相......‘无念’的提出,只是针对迷人因执着与念而生起的邪见妄念......因此‘无往’可不像‘念’和‘相’那样的‘于住而不住’,它就是‘无往’。”④丰子恺“童心”充分汲取禅宗“无相、无往、无念”的充满活力而又富有生机的内心世界的美学思想。

四、结论

丰子恺是贯穿中西的艺术大师,禀赋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开阔的审美视野和悲悯的宗教情怀使其形成独特的美学观点。尤其在构建自己的美学思想时充分吸收中国佛教禅宗美学思想。其中“绝缘”与禅宗“即心即佛”这种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苦闷”与“即烦恼而菩提”的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童心”与“无相,无往,无念”的生机盎然的心灵世界都有这十分密切切不可忽视

③丰子恺.《丰子恺文集》【M】第一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00页

④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83页到第8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