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与禅宗美学

合集下载

浅谈丰子恺漫画的美学思想

浅谈丰子恺漫画的美学思想

景, 童心做 的梦里世 界是大陈列 室 、 大花园 , 儿童 的话语 读起来
犹如一首优美 的白话小诗 , 童心是 这般 有诗意。 “ 买 东西的都在 门 口, 一天 到晚不去 ” , 在儿童眼里 , 完全 没有商业 的关 联 , 没有

挤压 , 类似于佛教里 的悲 、 苦、 疾、 难。 而芽草是卑微柔弱 的, 却在
《 瞻瞻地梦》 是丰子恺 1 9 2 6年的一组画的第 四夜 。 他用梦 的 形式描写 了儿童对现实世界 的看法 , 构图上很新奇 , 墨笔勾勒大
的心形 ,于其 内布置景物—— 门口出来便 是热闹非凡 的集市般 的场景 , 有 守着篮子买东 西 的老人 , 支着 小摊买小 吃的人 , 圆桌 前饮 茶休息 的路 人 , 人们 各 自忙各 自的事 , 尽乐在其 中 , 安康和 谐——心形之下题词 ,完全是儿童 的口吻 ,描 述无争无利 的场
的气势 , 云有如 大山稳立在对岸 , 正 与僧人相互问候 , 它对这 云 游的僧人怀有深切 的同情 ,僧人如何能像云一样真正无牵无挂

越功利的审美心态来关照事物 ,认为学艺术在 根本 上 ,应该持 “ 绝缘 的态度 ” 。
( 二) “ 绝缘 说 ” 与童 真 漫 画
身轻呢?这也 反映了丰子恺 当时 的一种心境。



童真漫 画体现的“ 绝缘说”
别重画了一 幅表示 “ 抵抗” 。 早先的几幅作 品中 , 在岸边看云 的是
世俗的一家 子或一群人或两友人 , “ 文革 ” 挨批后 重画 , 他将 画中 人物索性改 为一僧人 。看 云图是一个经典 图式 ,唐代王维 即有 “ 行 到水穷处 , 坐 看云起 时” 。 “ 看云” 隐喻高洁之士超然 博大之胸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作者:李梅来源:《三峡论坛》2019年第03期摘 ;要: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主张贯通于他艺术创作的整个生涯。

对“童心”和“趣味”的坚守是丰子恺实践理想人生境界的象征,源于佛家的“慈悲之心”与他深谙的“同情心”相映,形成了“护生即护心”的人生信仰。

学习艺术潜修艺术,通过艺术表达人生境界的理想追求,与他主张的“艺术化人生”和“人生艺术化”的审美理想相互印证。

其真率人生论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对当今世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丰子恺;真率;自然;童心;佛心中图分类号:I0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0051-06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丰子恺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践行着他真率人生论的美学主张。

相较于科学的实证主义,丰子恺更为偏好的是文学艺术天然的理想主义情怀,在文学艺术中他深切地体悟生活的滋味,有“味道”是他品味生活的标准和理想追求。

在丰子恺有关艺术理论的文章里,他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远离了童年的美好时代,成人的世界可以通过艺术修养保持和培养可贵的“童心”,用孩童“绝缘”的眼光,“同情”的心目,以保持生活的滋味和趣味。

显然,与人生根本相关,在接近人生的根本时,他所寻觅的“趣味”便得以显现,这是丰子恺真率人生论美学的艺术实践。

丰子恺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少年时的他就显出宽广而真切的“同情之心”,在早期的“写生”世界里,他以深广的“同情心”看待世间万物,给予所有生灵平等自然的观照。

为此,他极为推崇佛家关涉生灵的“慈悲之心”,“护生”成为丰子恺一生坚守的信仰,《护生画集》的问世,便是他对于“佛心”的信奉被赋予艺术实践的明证。

丰子恺真率人生论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对当今世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师自然与美造化丰子恺真率人生论的审美主张贯通于他艺术创作的整个生涯。

丰子恺生活美学思想研究

丰子恺生活美学思想研究

丰子恺生活美学思想研究丰子恺(1898年-1975年)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书法家,他对于中国文艺、美学领域都有着重要贡献。

在他的生活中,有一种独特而又深刻的思想——生活美学,自由、舒适、有品位的生活,成为了丰子恺人生的真谛。

本文将详细探究丰子恺生活美学思想,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旨在为读者呈现出丰子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和学术贡献。

一、丰子恺生活美学思想的内涵丰子恺的生活美学思想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他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种舒适、有品位的享受,要把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变成艺术。

他认为,生活并不是单调乏味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追求,让生活更加精彩。

生活美学思想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自由丰子恺认为,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种自由的状态,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在书写《古今笔谈》时说道:“贵将心中所好为乐,不值一钱之物,如此,千金之宝可以让人轻轻易易地放弃、遗弃了。

”他认为真正的快乐是来源于内心的,而不是来自于外界。

只有自由的状态下,人们才能拥有舒适和愉悦的生活体验。

2、品位丰子恺追求高品位的生活,精心挑选家居用品、艺术品、衣物等,对细节非常讲究,他坚信品味会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他曾经说过:“品味在于态度,是一种高傲的态度,对当下这种时代和一些庸俗人的傲慢。

”他视品位为生活的一部分,他认为在一些细节中,包括服饰、物品、照片等方面,都可以转化为生活的艺术,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3、实用丰子恺崇尚实用,他认为,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远比价值本身更为重要,生活中不必一味的追求名贵的物品,而是要选购实用、经济实惠又不失品位的物品,从而达到实用的效果。

他坚信,生活的必需品也可以变成艺术品,让它们更具有实用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4、文艺丰子恺的生活美学思想中还表现出了文艺的性格,他认为艺术与生活应该以一种互相融合的状态展现。

他在书法上的研究和创作也是如此,将美学和艺术与生活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浅谈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浅谈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浅谈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摘要:丰子恺是人人皆知的著名漫画家,从丰先生的生平事略看,他首先是一位美术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由于后来被漫画家的大名所掩盖,渐渐地不为世人所知。

本文通过探究丰子恺的美术教育事迹,了解他的美术教学特色,分析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背景,从而揭示其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以及对现当代美术教育的启迪和思考。

丰子恺出生于19世纪末,成长于20世纪,这是一个新旧交替、撞击激烈的时代,西方文化思潮在当时大举进入中国,西方文化为世界提供了一套完全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宇宙观、价值观和行为体系。

1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撞击,开始进入了现代文化时期,其现代文化思潮具有强烈的革命与启蒙色彩。

19、20世纪之交,中国美术教育变革主要内容是引进西方的、日本的的教育制度、艺术观念和教育方法。

确切的说,我国最早的学堂制美术教育是套用日本模式,属于从日本“转口”的西方文化。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丰子恺,其画家身份虽广为人知,但其一生倾注更多的心血于艺术教育事业,去改变中国落后的教育事业。

尤其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念。

一、丰子恺求学及其教育思想根基丰子恺(1898-1975),名仁,又名婴行。

1898年11月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丰子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的丰同欲染坊。

从小在父亲座下读私塾,其时即爱绘画,家乡浓郁的艺术气氛萌发了丰子恺的美术研究心。

1914年,丰子恺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他曾说:“我的一生都是偶然的。

偶然进入师范学校,偶然喜欢绘画音乐,偶然喜欢读书,偶然喜欢译著…”2就是在这所学校里,他受到了中国近代文艺先驱者李叔同先生的艺术熏陶,决定了他以后的艺术生涯和逐渐形成的人生观、宗教观。

1921年春丰子恺东渡去日本,主要考察日本美术界的盛况,同时借以了解西洋美术界的面影。

日本美术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主要分为绘画技能学习和雕塑技能学习。

禅意盎然——试析丰子恺艺术作品的佛禅取向

禅意盎然——试析丰子恺艺术作品的佛禅取向

禅意盎然——试析丰子恺艺术作品的佛禅取向禅意盎然试析丰子恺艺术作品的佛禅取向0赵淑莉[中共营口市委党校,辽宁营口115003】l摘要:"禅意"充满了丰子恺的艺术与生活.本文通过佛禅怎样走入丰子恺的艺术人生以及其作品中"现世"和"入l世"的佛禅审美取向,说明了禅僻思想是丰子恺"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的重要渊源I关键词:人生艺术化佛禅现世X1~丰子恺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①,为世人所景仰源于他在文学,绘画,篆刻,金石等多个领域皆有成就;为世人所喜爱则缘于其作品的清新,简洁,流畅,趣味,生活中的一粥一饭皆可入其诗画,却禅意盎然."人生艺术化"是丰子恺艺术创作的皈依与其艺术观与审美观的精髓.他的美学思想多直接源于其自身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教育的实践,所吸收的理论资源非常丰富,从康德,叔本华至儒释道,但佛教禅宗却是丰子恺"人生艺术化"美学理论最为浓重的一抹底色,其作品中随处闪烁着禅意的光影.一,佛禅是如何走进丰子恺的艺术与生活的佛禅曾以不可小觑的作用占据了许多现代作家的心灵,以至于成为文学史上特殊的文化景观.倘探其缘故,时代的苦闷是难辞其咎的:"从民国元年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数年内是20世纪中国苦难最为深重的一段时期:军阀的混战,社会的动荡,道德的沦丧,精神的匮乏,经济的衰退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等都使觉醒的一代青年苦闷不堪."佛教人生皆苦,世事无常的"苦空观"颇能契合这浓重的悲观情绪.于是,许多知识分子如鲁迅,周作人,宗白华……都引佛禅为精神的慰藉与解脱之所.丰子恺也是他们中间一位执着,虔诚者.他不仅将佛禅的意味渗透在艺术创作与Et 常生活里,还终于以居士身份皈依佛门.他亲近佛禅,不仅仅是家庭变故令其生发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而转求佛教的解脱:"幼年多遭变故,七岁上死了祖母,刚刚中举的父亲在家居丧,诸弟姐相继死亡,家道中落……"更多的还是他对宇宙的根本,人生的究竟,长期执着的求索.他非常认同"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的说法,并坦言"欢喜读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书,欢喜谈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话,可说是我的一种习性"@.在《两个》中,丰子恺索性将自己入佛教的原因直接归为令他"不能安心做人"的个体之与所处的时间与空间产生的疑惑.另外,李叔同的精神牵引对其更产生了毋庸置疑影响.李叔同是将丰子恺引入佛门的业师,从丰子恺对于老师所作的"三层楼"之喻释表达其景仰与无力相随的遗憾,可以见证丰子恺宗教情结的根深蒂固:"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j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他又说到自己,"我脚力小.不能追随弘一法师上三层楼,现在还停留在二层楼上,斤斤于一字一笔的小技,自己觉得很惭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楼梯,向三层楼上望望."@从这里可以看出,丰子恺认为宗教是具形而上意味并且高于一切的.其对于自身介于二,三层楼之间的定位恰恰印证了他对禅宗的文化选择,呼应了他何以终其一生以亦僧亦俗的双重角色在俗世间追求着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二,禅佛是如何体现在丰子恺"人生艺术化"之中的学界较为普遍地认定,禅宗正式创立于法师慧能,中国佛学以禅宗统领天下.禅宗是人生哲学,更是生命哲学,如冯友兰所说:"中国所谓禅宗,对于佛教哲学中的宇宙论并无若何贡献.唯对于佛教中之修行方法则论辩甚多"⑥.一语中的地指出了禅宗哲学的"重人"且"贵生".中周佛教史上有两次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宋元时期,"把心/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文苑经纬65外佛转向心内佛,由外在超越转为内在超越"⑦,实现了彼岸到此岸的转向,可以"现世"概之;第二次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来追求内在超越的佛学一变而为关注国家兴亡,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经世之学"⑧,实现了由出世向人世的转向,可以"人世"概之.丰子恺对佛禅的取向,是基于"现世"和"人世"两点的.(一)现世的体验禅宗思想的本质是超越精神,表现为赋予人的生命以真正的主体性,即使人的本源主体性拨开云雾见青天,并由此达成人们对自由生存状态的终极意义的关怀.丰子恺以为:"今世有许多人外貌是人,而实际很不像人,倒像一架机器.这架机器是装满着苦痛,愤怒,叫嚣,哭泣等力量,随时可以应用,即所谓'冰炭满怀抱'也,他们非但不觉得吃不消,而且以为做人应当如此,不,做机器应当如此."隹有少数"大人"因谙于"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⑩,故能"不复为世知物欲之所迷"@,于是得以洞见人生宇宙之真相.而这样的"大人"往往皆一以贯之地葆有一颗极其活泼的"童心".丰子恺认为,"童心"实乃"人生最有价值的最高贵的心"∞.它能以"绝缘"之眼直逼万物本体的"相".故此推出"'童心的世界'与'艺术的世界'相交通,与'宗教的世界'相毗连".3的结论.因此,丰子恺径直走进儿童的纯真天地,终其一生流连于儿童的自然率性,自由创造与应执着处孜孜以求的美好里,在《子恺面集》《护生画集》《学生漫画》《儿童漫画》和《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这样的漫画,随笔中这些俯拾即是.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世智尘劳会令童心渐行渐远,丰子恺因此祈望人们学会息除尘世的一切妄念, 以"豪华落尽见真纯"的胸襟来涵泳自己的"童心".他始终以八指头陀的诗砥砺自己:"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镜心常定,逢人语白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季诚性曾以"秋天里的'春天"'称赞丰子恺先生.而"春天"的气质里所蕴蓄的就是人生的精义,也即葆有着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和对俗世的超脱.禅宗主张精神的超越性是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超越,是不离世间的,所谓"道在平常心问",即无须刻意地参禅打坐,于随缘自适中成就一种个人独特的精神境界,彰显出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换言之,禅宗将个体生命所向往的形而上的期许溶解在形而下的人生体验中,求佛问道与吃饭穿衣,一粥一饭不离不弃."同平常人,Iii常生活表面一样,只是精神境界不同而已"(】_;. 事实上,丰子恺的禅宗取向,也正是开启于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思索,最终又回复到现世人生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切听其自然,便"1:1日是好El…'夜夜是良宵".⑩在丰子恺的笔下:家国兴/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文苑经纬66亡,旅途观感,人间沧桑,童心佛韵,小城旧事,艺术真味等一一展现.他始终保持着浓厚的生活兴味_,悠然自得地品赏着日常生活的细碎小事,而后以一枝极自然的笔去体物言情,但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却是一种对人生的无限眷恋与真实的执着,从其散文《白鹅》就可窥豹一斑:在这篇写于1946年并配漫画的随笔中,从"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高傲" 的最初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我们不仅可以从作者生动幽默且富有童趣的笔墨中看到白鹅的有趣,可爱,更可以从中感受他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于是,"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⑩.丰子恺将禅的意味流淌在日常生活里,无时不在地呈现在其作品中,以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在平凡世界中品咂着普通人的真性情,从"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中感悟着人生的真与美.(二)入世的人生倘若"现世"的生活化建构,着眼于个人的解脱与精神的超越,那么"人世"则为佛禅"普度众生"情怀的具体体现.对于禅宗,丰子恺是以艺术家的视角,关注世间的人类生存状况,即"人世".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最高产物,与儒与道皆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儒,道,佛i家折中调和之结果,儒家的因子强有力地跳动于佛教中,并一定程度上改其面貌而形成中国的禅宗.即便传统的心理本体依旧以儒家为主导,亦"随着禅的加入而更深沉了"@.丰子恺所期许的"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的"大同"世界其实是一种兼而有佛家的慈悲与儒家的仁爱之理想的人生境界.禅宗,确切地说,是一种人间佛教,并不以追求彼岸世界或西方乐土为终极旨归.所谓"出世"的超脱,不过意欲达到一种超越世问苦痛与困惑的精神境界,最终成就人世的事业而已.换言之,正是葆有了出世的超脱,人世才会奋不顾身.也即丰子恺所说:"人生的一切是无常的!能够看透这个'无常',人便可以抛却'我私我欲'的妄念,而安心立命地,心无挂碍地,勇猛精进地做个好人."固当然,丰子恺的"人世"取的是"人生艺术化"的途径.当"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 文学和艺术成为政治的传声筒甚至匕首,投枪与药时, 丰子恺却携着佛禅给予的超脱情怀与普度众生的愿力,一生致力于自己与他人的"人生艺术化"的经营,并以此作为其"启蒙"和"救亡"的主要方式.今天看来,当时虽然显得有些疏离于时代主流,却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所谓"艺术的人生",即:"把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的态度来应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这样,我们眼前的世界就广大而美丽了……我们的生活就处处滋润了: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的情味.艺术教育,就是授人以这副眼睛,教人以这种看法的."⑨"艺术的心"使丰子恺以"人生的艺术"度着自己的"艺术的人生".他坚持"以理想之美改现实之恶"∞的原则.赞同弘一法师的"残酷之作品,仅能令人受一时猛烈之刺激.若优美之作品,则能耐人寻味,如食橄榄然"@.并在《护生画集》将其演绎得颇为酣畅.在这里,他不遗余力地宣传"护心"说,即去除残忍与自私以滋养同情与仁爱,从而为积贫积弱的现代中国捧上一碗获得幸福的"粥饭",也使文艺承担起为民众展示"理想之美",涵养人性之善的职责.丰子恺认为,"真是信佛,应该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义,而屏除私利;应该体会佛陀的物我一体,广大慈悲之心,而爱护群生.至少,应该知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道."缘于此,《悠然而逝》《蝴蝶来仪》《最后的吻》《蜜蜂》《沙坪小屋的鹅》……才让人感动.佛禅为丰子恺解答了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困惑,艺术则让他与有情尘世牵手与共."而艺术的精神,正是宗教的"尊.因此,怡然自得地徜徉于艺术与宗教之间:以佛禅的"现世"观照自我的人格修养,涵养一种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同时,又以他的"护心"说提升民族甚而至于整个人类的群体人格修为,即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④,这也正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最本质的理论与精神标志.在文明的行程中,与物质的飞速膨胀伴生的往往是精神的苦痛与迷茫.在媚俗媚众之风愈益严重,人类精神家园愈益荒芜的当下,丰子恺的受佛禅影响m形成的"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彰显了人生境界的深层旨趣,触摸到了幸福的深度而令人对生活生出无限的眷恋之意,其"现世""人世"的人生态度,也引领着失衡的心灵在的现实世界中找到真实的平衡点.国①⑩谷崎润一郎.读《缘缘堂随笔》【M】.夏丐尊译.丰子恺文集(6)【M】.杭州:浙江文艺m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112.1l3.②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JI.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0.③转引自谭桂林.二十世纪中同文学与佛学【M】.杭州:浙江教育版社,l999:208.④⑨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l996: 12,454.⑤⑤丰子恺.我弘一法师.丰子恺文集(6)【MI.杭州:浙汀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398,401.⑥冯友兰.中闰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m版社, 2000:179.⑦⑧麻天祥.20世纪中斟佛学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m版社.200l:2—3.⑩⑩丰子恺.渐.丰子恺文集(文学卷1)【M1.杭卅l: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H版社,1992:99.⑩⑩丰子恺.关于儿童教育.丰子恺文集(艺术卷2)【M】.杭州:浙江文艺m版礼,浙江教育m版社,1992:250—256,248.⑩丰子恺.谈自己的厕.丰子恺文集(5)IM】.杭州:浙江文艺m版礼,浙江教育m版计.1990:468.⑩李泽厚.美学书[M】.合肥:安徽文艺版{1999:124.⑩吴育生.禅宗哲学象征【M】.北京:中华书局,2001:23.⑧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m版社.1999:383.⑩丰子恺.佛无灵.丰子恺文集(5)fM】.杭州:浙江文艺H{版社,浙江教育I叶I版社,1992:707.③丰子恺.拜观弘一法师摄影集后记.丰子皑文集(6)【M】.杭州:浙江文艺版,浙江教育出版.1992:148.⑧r?去]卢梭.爱弥儿.论教育IM】.北京:商务印书馆,l978.6.⑧丰子恺.谈抗战艺术.丰子恺文集(4)【M】.杭卅l:浙江文艺H{版社,浙江教育版社,1992:37.④弘~.弘一法师书信【M】.林子青.北京:生活?读书?新知联书店,1990:188.④丰子恺.悼丐师.丰子恺文集(6)IM].杭州:浙江文艺l}l版社,浙江教育版社,1992:159.④朱光潜.谈美.朱光潜全集(2)[M].合肥:安徽教育卅版社, 1992:34.作者:赵淑莉,中共营口行政学院行管法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t¨n/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IEW,文苑经纬67。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摘要】丰子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他通过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实践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本文通过分析丰子恺的审美理想、艺术实践以及对人生的看法,探讨了他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和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丰子恺在作品中体现了自然、简洁、传神的审美理念,同时通过绘画和文学作品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对艺术与人生的独特见解为当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丰子恺艺术实践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在创作中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和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关键词】丰子恺、审美理想、艺术实践、人生观、作品风格、当代艺术、启示、独特见解1. 引言1.1 论文背景论文背景:丰子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漫画家、书法家和美术教育家,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丰子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本文将着重探讨丰子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实践,以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艺术大师的思想精髓和艺术成就。

1.2 研究目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丰子恺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以及他对人生的看法。

通过分析丰子恺的作品风格和在艺术实践中体现的审美理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独特的艺术观念。

研究丰子恺的艺术实践对当代艺术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旨在揭示丰子恺对艺术与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当代艺术的积极影响,为读者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2. 正文2.1 丰子恺的审美理想丰子恺的审美理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生活和人文情怀的深刻感悟中。

他认为艺术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因此他在创作中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用朴实的笔墨描绘出人们周围的风景和人物。

他追求作品的简洁、明了和朴素,希望通过简洁的表现手法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论佛教禅宗对丰子恺散文的启示]丰子恺 佛教

[论佛教禅宗对丰子恺散文的启示]丰子恺 佛教

《[论佛教禅宗对丰子恺散文的启示]丰子恺佛教》摘要:文学是人学,丰子恺写的儿童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步至今,难有超越,在丰子恺看来,“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童心是人生的灵感、天地的灵气摘要:丰子恺是植根于“五四”土壤的一个极具艺术气质的现代作家,他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本文从佛教禅宗的层面去解剖丰子恺散文中蕴涵的佛学思想,从而进一步分析了丰子恺丰富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丰子恺散文佛教文学是人学。

宗教观影响人的思想,也势必影响文学写作。

丰子恺写的儿童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步至今,难有超越。

丰子恺一生以佛门居士自居,这种虔诚的宗教信仰给他的散文创作带来了一种独特韵味。

研究丰子恺的散文可以发现,佛教是丰子恺精神风貌的显著标识,也是打开其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阅读丰子恺的散文,时常能感受到清新脱俗的气息,甚至能指引我们进入一种祥和宁静、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与通过自我调心,达到精神上超脱的安宁的“禅”的实质是契合的。

可以说,丰子恺的散文已达到中国散文意境中特有的高远之境――禅境。

一、宗教视野下的终极追寻丰子恺三十岁生日这一天,追随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成为一名虔诚的居士。

他在当天的笔记中写道:“真的信佛,应该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义,而摒除私利;应该体会佛陀的物我一体,广大慈悲之心,而爱护群众。

艺术家看见花笑,看见鸟语,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

更进一步,便是‘万法从心’、‘诸相非相’的佛教真谛了。

”①丰子恺以宁静、自由的心态凝视天地间的一切物象,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能引发他的遐想神游。

此时,在他的心中,人与物、天与地已经呈现出一种“混一”状态,这种状态与传统文化中的“情景交融”、“物我贯通”的化境是一脉相传、不谋而合的。

1948年11月,丰子恺在厦门佛学会讲演时,曾总结人生的真谛:“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2024年丰子恺漫画的审美价值及对当代美育的启示》范文

《2024年丰子恺漫画的审美价值及对当代美育的启示》范文

《丰子恺漫画的审美价值及对当代美育的启示》篇一一、引言丰子恺,中国现代漫画与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画风和深刻的内涵,为中国现代艺术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他的漫画作品不仅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审美价值上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丰子恺漫画的审美价值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二、丰子恺漫画的审美价值1. 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丰子恺的漫画风格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他的作品往往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他的作品在构图和布局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使得整个画面既和谐又富有层次感。

2. 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美感,而且在内容上富有深刻的内涵。

他的作品往往以生活中的小事为题材,通过幽默、讽刺等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同时,他的作品也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使得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得到启示。

3. 融合东西方艺术元素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在艺术元素上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元素。

他借鉴了西方绘画的光影处理和构图技巧,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和色彩运用。

这种融合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西方绘画的现代感,又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

三、丰子恺漫画对当代美育的启示1.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能够引导观众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丰子恺的漫画作品,观众可以学会如何从形式和内容上欣赏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2. 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生问题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往往以生活中的小事为题材,通过幽默、讽刺等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这可以引导人们在关注社会现象的同时,思考人生问题,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融合东西方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在艺术元素上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元素,这可以引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关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论丰子恺美学思想的原始主义倾向

论丰子恺美学思想的原始主义倾向

第15卷第4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5No4 2009年8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Aug 2009论丰子恺美学思想的原始主义倾向向明月(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湖南长沙,410011)摘要:努力实现中国原始的、传统的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生成,是丰子恺美学思想的闪光点。

其作品重塑原始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儿童,表露出原始主义美育倾向;重视情感和表现情感,体现出人的生命存在的本真性与人性复归;对理想社会的进一步探求,表现出返归生命的原初本色和活力。

禀赋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开阔的审美视野和悲悯的宗教情怀,使他成为思想独特的美学家;宁静的想象,淡泊的个性,超然的思想,静穆的处世态度,则使他具备了与众不同的创作特质。

关键词:丰子恺;美学思想;原始主义倾向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09)04−0574−05 丰子恺(1898—1975),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集文学家、画家、艺术教育家、现代版画和书籍装帧家、建筑史学家、艺术理论家、书法家、翻译家等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其成就和贡献涉及许多方面。

丰子恺美学思想中具有一个令人注目的闪光点,这就是努力实现中国原始的、传统的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生成。

美学原始主义倾向,禀赋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开阔的审美视野和悲悯的宗教情怀,使他成为思想独特的美学家。

原始主义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范畴。

“从广义上看是一种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思潮,反映了人性的一种基本情感和特征”。

“从狭义上说,原始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倾向,以原始来批判现代文明是其主要特征。

它或者重新塑造出原始人的心态和情操,或者运用神话的想像方式表现原始主题”[1]。

也就是说,人类从能够自我反省时起,就具有追怀和向往远古的天性,往往会流露出崇古慕俗的情绪倾向。

以此来观照丰子恺美学思想,可以发现其中明显流露出返朴归真的原始主义倾向。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丰子恺,字敬斋,号儒生,浙江杭州人,是中国现代连环画的开创者,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

他的一生,不仅在艺术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而且在人生的道路上,展现了一种真率高洁的审美理想。

本文将从丰子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实践两方面展开论述,探寻他真率人生的内在精神。

一、丰子恺的审美理想丰子恺一生追求的艺术理想,核心是真率高洁。

他倡导用心灵观照世界,用心智塑造艺术形象,将人生中所见、所闻、所感融入艺术创作之中,追求真实、纯粹、高尚的审美情感。

他在《连环画的艺术追求》一文中写道:“一张画,最重要是表达还原世界本来面目的真。

”这句话恰恰表达了他对于艺术的追求。

丰子恺还提出“观照自然,真于形似”、“以形觉神,以神生情”、“移情入景,悟理成趣”、“妙化兼形,翔化恒物”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艺术理念,这些理念都蕴含着他对艺术真率的理解。

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丰子恺注重捕捉形象的特质,追求自然真实的表达手法。

他通过对形象的观察和凝练,使得作品在形态上更加真实传神,体现了他对真率审美的追求。

丰子恺要求作品应当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力量,他认为真实的形象背后必须要有情感的投射和表达,这样才能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二、丰子恺的艺术实践丰子恺以连环画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都以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真率的审美情感而著称。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艺术实践始终贯彻着真率高洁的审美理念。

丰子恺的作品传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他善于通过绘画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许多作品大多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为题材,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他主张“真率远去,真率超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率之美在于其超然、悠远的气质,这种审美理念深深影响了他的艺术实践。

丰子恺的作品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真实再现。

他擅长用温暖、轻快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表现,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价值与局限姜琳【摘要】丰子恺美学思想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西方近现代关学思想的融合,且他始终以人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目标.但丰子恺对传统文化缺乏批判、革新精神,并且作为艺术教育实践家的他总是把艺术的社会美育功能过于夸大.这里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环境影响.丰子恺美学思想给我们当代美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丰子恺;美学思想;价值;局限性【作者】姜琳【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丰子恺作为20 世纪初的文学艺术大师及实践者,在中西文化相互冲撞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兼收西方文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

他的美学思想浸润着东方优秀的文化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率真情怀和佛家的同情之心。

同时又将西方的“移情说”、超功利的“绝缘说”等和东方传统美学融合在一起。

一丰子恺的美学思想在丰子恺看来,静观事物本体的审美经验和注重实用功利的日常经验是两种不同的关照事物的经验。

后者是从各种关系中来看事物,前者是“绝缘”的。

丰子恺认为,只有通过“绝缘”,剪断事物的各种实用功利的关系,我们才能以超越功利的审美心态来关照事物。

“绝缘”在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与理论体系中是一个核心观念。

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做到“绝缘”。

“固画家作画的时候,眼前所见的是一片全不知名、全无实用而庄严灿烂的全新的世界。

这就是美的世界。

……牛、羊、鸡、犬、鱼、鸟都是这大自然的点缀,不是生产的畜牧,——有了这样的眼光与心境,方能面见‘造型美’的姿态。

欢喜感激地把这‘美’的姿态写在画布上,就成为叫做‘绘画’的一种艺术。

”[1]绝缘是一种回归最初,暂时把事物相关的关系、因果、价值等联系都剔除出来,这样才可窥见美的世界。

此为其一。

其二,丰子恺的“同情说”深受立普斯的“移情说”的影响。

丰子恺艺术美学思想探究

丰子恺艺术美学思想探究

丰子恺艺术美学思想探究丰子恺是一位著名的文化人,他的艺术美学思想贯穿于他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之中,影响了几代人的美学思考。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丰子恺的艺术美学思想,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其影响。

首先,丰子恺认为艺术不应该空泛,而是应该具有引导人们认识现实的功能。

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漫画作品中得到证明,他的漫画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画面语言寄托着他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新年集》通过对新年期间人们的各种行为和习俗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

其次,丰子恺提倡创新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

他认为,艺术要与时俱进,不能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而停滞不前。

他的艺术作品从文学到绘画,从漫画到版画都十分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他对多样性的追求。

例如在他的《七夕节图》中,他采用了西方的画面构图方式,将传统的节日元素与现代情感相结合,呈现了深受现代青年喜爱的艺术风格。

第三,丰子恺认为艺术应该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不是仅仅追求“美”的形式。

这一点可以从他创作的人物形象中得到证明,他的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人性和感情色彩,充满温馨与幽默。

这些形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满足了他们对情感和人性的需求。

例如,在他的漫画作品《故事》中,他通过对一对恋人的讲述,展现了人们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深受读者喜爱。

第四,丰子恺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传递文化的媒介。

他认为,艺术不仅应该反映社会现实,也应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他的著作《百念悠悠》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探究和思考,他在书中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并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和敬重。

最后,丰子恺还强调了艺术的自由和创造力。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方式,不应该被任何约束所束缚。

他的艺术作品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受任何传统规则和常规的限制。

例如,在他的版画作品《台阁夜思》中,他采用了极具个性化的绘画风格,在表现建筑构造的同时,也寄托了对自然与建筑一体的思考和追求。

绝缘-苦闷-情趣——丰子恺美学思想的特征(一)

绝缘-苦闷-情趣——丰子恺美学思想的特征(一)

绝缘?苦闷?情趣——丰子恺美学思想的特征(一)【内容提要】丰子恺美学思想中的闪光点便是东西方美学观念的“互证”,在“互证”和阐述中实现西方美学思想的本土化转换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生成。

丰子恺在介绍和诠释国外美学理论的同时,以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提炼出“绝缘”、“苦闷”和“情趣”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美学概念,赋予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从而建构自己的美学观。

丰子恺(1898—1975)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现代木版画和书籍装帧的先行者。

朱光潜称他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丰子恺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禀赋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开阔的审美视野和悲悯的宗教情怀使其成为思想独特的美学家。

他追求“多样统一”的审美理想,尝试把东西方美学思想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理念。

丰子恺美学思想中的闪光点便是东西方美学观点的“互证”,在“互证”和阐述中实现西方美学思想的本土化转换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生成。

一“绝缘”说在丰子恺看来,静观事物本体的审美经验和注重实用功利的日常经验是两种不同的观照事物的经验。

后者是从各种关系中来看事物,前者是“绝缘”的。

丰子恺认为,主体只有通过“绝缘”的体验方式,剪断和事物的各种实用功利的关系,才能以超越功利的审美心态来观照事物,从而诞生诗意和艺术冲动。

丰子恺认为,不仅实用功利和审美是对立的,而且科学和审美也是对立的。

要进入对事物的审美观照,艺术家或艺术欣赏者,既要用“绝缘”的方法消解功利实用的观照方法,又要用“绝缘”的方法去除科学求真的观照方法。

他在《艺术教育的原理》中指出:“科学是有关系的,艺术是绝缘的,这绝缘便是美的境地——吾人达到哲学论究的最高点,因此可以认出知的世界和美的世界来。

”①丰子恺明确地区分了科学和艺术的不同性质的精神活动方式。

但是,主张审美“绝缘”说的丰子恺也并不完全排除审美观照中伴有理性活动。

丰子恺美学与艺术思想的佛学意蕴研究

丰子恺美学与艺术思想的佛学意蕴研究

丰子恺美学与艺术思想的佛学意蕴研究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艺术和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和思想在中国文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美学和艺术思想的独特性、深邃性和价值性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本文将对丰子恺的美学和艺术思想展开佛学意蕴研究,试图从佛教的角度来解析丰子恺的作品和思想。

本文首先将介绍丰子恺的艺术思想,其次将剖析其思想的佛教意义,并且将以五个例子来证明。

丰子恺的艺术思想丰子恺所体现的艺术思想基于他对于“学而不厌”的态度和对艺术的追求。

丰子恺认为艺术创造的来源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部分接受了近代以来西方美学的理论和观点,但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和观念。

在丰子恺看来,艺术是超越现实的,它能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对于现实的透彻理解和超越,从而产生一种“玄妙”、“灵动”的感觉。

丰子恺在绘画上的表现更为突出。

他曾说:“我画画,不是画花鸟、山水,是动脑筋,是玩玩思想。

”在他看来,画作的精髓、美感和价值不仅仅在于画作的表面,更多地在于画作表达的思想和意境。

他追求画作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认为画作中的意象应该是有神秘、有生命力的。

同时,丰子恺也特别注重画作的笔法和用色,在他的学问里,笔法和用色是画作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他认为,画笔要用得“准确、灵活、自由、舒畅”,用墨要注意“淡浓变化,激发灵魂”,这样才能表现出画的生动、灵动和情感。

在摄影上,丰子恺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摄影的本质是“捕捉时光”,摄影家的任务是从瞬间中发现截然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并通过摄影作品来传递它。

他认为,摄影作品不能仅仅是记录,而是需要独立的创造和表达。

丰子恺的艺术思想的佛教意义丰子恺的艺术思想反映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观念。

在佛教中,这种观念被表示为“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在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它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一切众生和事物都是虚空的,没有自性;同时,人们所认为的一切事物及其关系都是相互依存而生存的,即缘起性。

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研究

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研究

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研究近年来,深入研究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美术史学界的一项重要内容。

丰子恺(1895-1935),原名张晓梅,号元岁,出生于四川乐山,散文家、美术家、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著名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也是先锋的著名美术教育家。

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伟大道路上,丰子恺的美术教育思想一直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重视艺术教育的科学性。

丰子恺认为,艺术教育是一种科学,应该有规律、有心得,而不只是凭着直觉即兴发挥,他提出“艺术家必须具备理论知识”的观点,强调艺术教育应该结合美好的传统,将旧的经典与新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实现科学性的艺术教育。

2、强调“教育”的观念。

丰子恺强调“艺术教育的基础是艺术的价值观,而艺术的价值观是‘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真正的艺术人”,而不是生产“艺术产品”,艺术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而不仅仅是“技术教育”。

3、注重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丰子恺认为,无论是在学习艺术还是创作艺术,艺术思维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艺术思维能力是艺术创作的核心,所以教师应该在艺术教育中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艺术思维能力。

4、强调实践性。

丰子恺认为,只有在实践中,艺术才能发展,他提出“艺术只能通过实践来掌握”的观点,他提倡“实践比理论有用”,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多实践,把理论融入实践,才能受益,而不是单纯记忆理论。

二、丰子恺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1、提出艺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丰子恺把“视觉教育”的理念引入了中国美术教育界,这充分提出了美术教育从技术教学向视觉教育转变的要求,从而改变了美术教育的内容,使其融合视觉交流的理念,更加注重培养青少年对美术的欣赏能力。

2、提高了中国美术教育的水平。

丰子恺以实践为导向,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开发学生潜力,以激发学生创造力,让艺术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他把艺术教育做到了学以致用、以艺术创造艺术的层次,使得中国美术教育获得了明显的提高。

浅谈丰子恺漫画的美学思想

浅谈丰子恺漫画的美学思想

浅谈丰子恺漫画的美学思想作者:毕晓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1期摘要:文章是对丰子恺漫画的美学思想的研究,主要分析他的美学思想在其漫画作品中的具体体现:童真漫画体现的“绝缘说”,情境漫画体现的“同情说”,禅宗漫画体现的“慈悲说”。

丰子恺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飘逸率真,佛家的慈悲为怀在他漫画中体现出深刻的印记,再又吸收西方文学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趋于古典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

关键词:丰子恺;漫画;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8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2-0079-01一、童真漫画体现的“绝缘说”(一)“绝缘说”在丰子恺看来,静观事物本体的审美经验和注重实用功利的日常经验是两种不同的关照事物的经验。

后者是从各种关系中来看事物,前者是“绝缘”的。

丰子恺认为“所谓绝缘,就是对一种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零地观看。

使其事物之对于外物,像不良导体的玻璃的对于电流,断绝关系,所以名为绝缘。

”①在丰子恺看来,只有“绝缘”才能以超越功利的审美心态来关照事物,认为学艺术在根本上,应该持“绝缘的态度”。

(二)“绝缘说”与童真漫画在丰子恺的笔下:“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为了儿童崇拜者。

”②在丰子恺的眼中,儿童都是率真无邪、无私无畏、单纯透明的。

所以,描写儿童生活和学生生活,是丰子恺对传统绘画只描写古人的一个大胆的突破,是现实主义的创作。

《瞻瞻地梦》是丰子恺1926年的一组画的第四夜。

他用梦的形式描写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构图上很新奇,墨笔勾勒大的心形,于其内布置景物——门口出来便是热闹非凡的集市般的场景,有守着篮子买东西的老人,支着小摊买小吃的人,圆桌前饮茶休息的路人,人们各自忙各自的事,尽乐在其中,安康和谐——心形之下题词,完全是儿童的口吻,描述无争无利的场景,童心做的梦里世界是大陈列室、大花园,儿童的话语读起来犹如一首优美的白话小诗,童心是这般有诗意。

谈丰子恺的宗教情怀

谈丰子恺的宗教情怀

谈丰子恺的宗教情怀文艺作品来源于作家的艺术创作,是作者根据生活原型,结合艺术上的虚构,创造的产品。

但是不过读者还是透过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和世界观。

譬如从丰子恺先生的《送考》中,能感受到作者出世的思想的流露,进而阅读到《丰子恺散文选集》,感受作者身上散发着浓厚的宗教气息。

孟子云:知人论世,此言不虚。

一.宗教思想的产生善感、聪慧的心是滋养宗教情怀的沃土,也许就是所谓的有慧根吧。

环境塑造性格,首先,我们从丰子恺的成长经历分析。

他是家中第七个孩子,上面六个是姐姐。

祖母、父母、姑姑、姐姐们都很疼爱他,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

其次,是来自恩师的影响。

1914年他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遇到了多才多艺的老师李叔同,使得他心灵里的艺术种子获得了萌发的雨露与土壤。

李叔同在浙江一师担任图画和音乐教师。

他教学严格认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图画时,他不像以前的老师那样让学生照猫画虎地临摹画作,而是教给学生用炭笔画石膏模型素描或到野外写生。

在李叔同的指导下,丰子恺绘画水平提高很快,深受老师赞许。

在1918这一年的7月,李叔同决定出家了,在13日这天李叔同让丰子恺等三个得意门生,送他到虎跑定慧寺,从此成为弘一法师。

这件事对丰子恺触动很大。

再次,来自对生活的体悟。

生活中诸问题,大都因为渐变,故一般糊糊涂涂过日子的俗人是体会不到无常之恸的。

然而,人生中也有一些突然降临的悲剧或灾难,让人一时无法承受。

丰子恺9岁丧父,是母亲把他一手培养成人的。

他还没有好好报答养育之恩,母亲就离开了人世。

这让丰子恺痛苦得不能自拔,随笔《陋巷》记述了向马一浮先生讨教的情景。

然而,无常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丰子恺,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情结,直到三年后又一次向马一浮讨教,才达到了禅宗所说的“顿悟”:“现在我的母亲已死了三年多了,我的心似已屈服于“无常”,不复如前之悲愤,同时我的生活也就从颓唐中爬起来,想对“无常”作长期的抵抗了。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丰子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漫画家、书法家、画家和作家,他的创作独具特色,打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束缚,追求自由、流畅和深入的审美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追求真率、创意、自由和人性化的审美理想,在艺术实践中也不断探索方法和形式。

本文将从丰子恺的艺术理想和实践入手,探讨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成就。

丰子恺的审美观念:真率是丰子恺最为追求的审美理想之一。

他认为,艺术需要表现真实和自然,表达人情和生命。

他反对老套、做作和虚伪的艺术手法,追求画作动感而真实,文字流畅而自然。

在他的漫画和绘画作品中,人物形象和表情生动,动态和戏剧性强烈,经过精细的构图和色彩的配合,形成了深刻的画面效果。

创意是丰子恺的另一种审美观念。

他认为,艺术家要有思想和灵感的火花,才能够创造出有生命力和传达力的作品。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技法,尝试描绘出自己独特的想象世界和创意构思。

自由是丰子恺所追求的第三种审美理想。

他反对僵化和死板的艺术表现方式,主张用自由、随性的笔触和风格来表现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情感。

他在艺术实践中经常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形式,表现出他的艺术自由和变化。

人性化则是丰子恺所追求的第四种审美理想。

他认为,在表现艺术形式之前,艺术家需要先研究和观察人性,了解人性的本质和特征,才能够表达出更加深刻的艺术内涵。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和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丰子恺的艺术形态和实践:总之,丰子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启示。

他是一位真实、自由和富有创意的艺术家,他在艺术探索中不断挑战传统,寻求自由和创新。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令人心灵震颤和思维启迪的文化现象。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李 梅(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8)摘 要: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主张贯通于他艺术创作的整个生涯。

对“童心”和“趣味”的坚守是丰子恺实践理想人生境界的象征,源于佛家的“慈悲之心”与他深谙的“同情心”相映,形成了“护生即护心”的人生信仰。

学习艺术潜修艺术,通过艺术表达人生境界的理想追求,与他主张的“艺术化人生”和“人生艺术化”的审美理想相互印证。

其真率人生论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对当今世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丰子恺;真率;自然;童心;佛心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0051-06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浙籍艺术家丰子恺的审美世界及当代美育启思”(18086171-F);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丰子恺真率人生论美学与当代艺术实践”(17082069-Y)。

作者简介:李梅(1983-),女,安徽阜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艺美学、美学与艺术学理论。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丰子恺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践行着他真率人生论的美学主张。

相较于科学的实证主义,丰子恺更为偏好的是文学艺术天然的理想主义情怀,在文学艺术中他深切地体悟生活的滋味,有“味道”是他品味生活的标准和理想追求。

在丰子恺有关艺术理论的文章里,他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远离了童年的美好时代,成人的世界可以通过艺术修养保持和培养可贵的“童心”,用孩童“绝缘”的眼光,“同情”的心目,以保持生活的滋味和趣味。

显然,与人生根本相关,在接近人生的根本时,他所寻觅的“趣味”便得以显现,这是丰子恺真率人生论美学的艺术实践。

丰子恺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少年时的他就显出宽广而真切的“同情之心”,在早期的“写生”世界里,他以深广的“同情心”看待世间万物,给予所有生灵平等自然的观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与禅宗美学(2012级美术学20120901098 朱莉)
中文摘要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

丰子恺在介绍和诠释国外美学理论的同时,以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提炼出“绝缘”、“苦闷”和“情趣”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美学概念,赋予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从而建构自己的美学观。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一个最大胆地举起反叛旗帜的思想流派,其“即心即佛”、“即烦恼而菩提”和“无相、无往、无念”的宗教美学思想与丰子恺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关系。

关键词:
绝缘,苦闷,童心,禅宗,无相,即心即佛
一、丰子恺美学思想
丰子恺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禀赋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开阔的审美视野和悲悯的宗教情怀使其成为思想独特的美学家。

在当下大众主张“俗不伤雅”,用雅俗共赏的方式提高大众审美,美化大众日常生活。

在西方与中国美学思想上,主张“多样统一”用西方美学理论激活中国传统美学。

综观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丰子恺将中西美学思想结合提炼,形成自己最为独特美学思想,其中“绝缘”、“苦闷”、“童心”这三个关键词可以充分阐释其独特的美学思想。

二、禅宗美学基本特征
禅宗美学在中国唐宋时期崛起,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美学与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其美学基本特征有一下三点:
(一)、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作为对传统佛教的一种反叛的思想流派,禅宗把传统佛教中只存在彼岸的庄严神圣的东西与现实感性生活相混淆,禅宗“即心即佛”这种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境界,在这一境界中意识主体会得到一种包含所有细微情感净化或者感性情绪的升华。

(二)、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

在禅宗看来“即烦恼而菩提”是智慧的最高境界,烦恼就是人的生存状态,只是他不真实。

这种既不脱离感性现实生活,又不驻心
与感性万物的人生态度和境界就是禅的审美经验。

(三)、生机盎然的心灵世界。

在保障自我内在意识中形成的充满活力而富有生机的心灵世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极致。

其“无相,无往,无念”的审美是由对外在美的表现向表现人的内在心灵世界的变迁。

三、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与禅宗美学基本特征的联系
(一)“绝缘”与“即心即佛”
在丰子恺看来,仅静观事物的审美经验和注重功利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两种不同的看待事物的经验。

前者是“绝缘”的,后者是从各个关系中来看待和理解事物。

丰子恺的美学思想范畴就是“绝缘”,就是断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

即“科学是有关系的,艺术是绝缘的,这绝缘便是美的境地——吾人便达到哲学论究的最高点,因此可以认出知的世界和美的世界来”①断了事物间的联系就能通过陌生化来彰显美的本质,从而发现不一样的美。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来年更有心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是外在的自然环境,也是内在心里境界。

这种境界中无所谓主客之分,自然自我之分,两者区别泯灭而契合为一。


②在禅宗因以缘结合而成的感性存在每个都有“本性”的体现,而禅宗的谛视、领悟宇宙自然,并不存在与客观的认识世、把握客体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要借助对宇宙自然的谛听和领悟,来发掘、印证和确证主体自我的“本来之心”,即所谓“即心即佛”。

而丰子恺的通过“绝缘”剪断事物的各种实用功利的关系,这样超脱功利的审美心态来观照事物与“即心即佛”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的审美态度不谋而合。

(二)“苦闷”与“即烦恼而菩提”
丰子恺美学思想中的“苦闷”主要来自于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美学著作《苦闷的象征》。

在翻译这本著作中丰子恺结合中国文艺的传统和实际,建构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在他看来,“人生的苦闷”客观上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动因,也是艺术家进行审美构思的精神张力。

也许是病蚌能孕育珍珠,越是大艺术家对生活的苦闷越敏感,丰子恺在《乡愁与艺术——对一个南洋华侨学生的对话中指出:“幽深的,微妙的心情,往往发而出色的艺术家,这是实在的事情。

例如来自大艺术家,大多是怀抱一种郁勃的心情的......历来许多的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加,诗人,
①丰子恺.《丰子恺文集》【M】第一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5页
②崔元和.《佛教艺术论》【M】.三晋出版社.第13页
其平生都有些不如意的苦闷,火颠沛的生活”③在禅宗看来在禅宗看来“即烦恼而菩提”是智慧的最高境界,烦恼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禅宗的审美经验可以借助湖与风来加以解释,湖面本平静,起风,风掠过湖面于是掀起波浪,波浪是暂时的现象,透过此现象,知湖水本静只是那水的湿性是永远不变的。

禅宗的审美经验非常简单的概括就是对“波浪”的谛听。

作为对象,谛听中的“波浪”非常生动,但他非真。

即理性在感性中生动地实现却又表现为非理性,这种审美经验与在“苦闷”的理性世界迸发出感性艺术创作的丰子恺的美学思想有其紧密的联系,苦闷、不脱离感性现实生活,又不驻心与感性万物的人生态度和境界就是丰子恺汲取禅宗美学与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结合。

(三)“童心”与“无相、无往、无念”
丰子恺“童心”的美学思想就是要求不要用世俗的占有欲来对待审美对象也要放弃科学求真的认知方法。

这样就需要一颗“赤子之心”,在丰子恺看来“赤子之心”其实就是孩童般纯净的宗教心和艺术心。

也是依赖审美想象力超越日常经验的藩篱而走向心灵的澄明和“无待”,从而获得精神存在的无限可能性以触发美的灵感。

禅宗主张于在感性世界和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淡泊平静的人生态度,其指归在于保障自我内在意识,形成一个“无相、无往、无念”充满活力而又富有生机的内心世界,其中“无相”即“离相”:“‘离’就是要求众生无需执着与现象,只是把他看作因缘和合的结果,本是空的,这也就是无相......‘无念’的提出,只是针对迷人因执着与念而生起的邪见妄念......因此‘无往’可不像‘念’和‘相’那样的‘于住而不住’,它就是‘无往’。

”④丰子恺“童心”充分汲取禅宗“无相、无往、无念”的充满活力而又富有生机的内心世界的美学思想。

四、结论
丰子恺是贯穿中西的艺术大师,禀赋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开阔的审美视野和悲悯的宗教情怀使其形成独特的美学观点。

尤其在构建自己的美学思想时充分吸收中国佛教禅宗美学思想。

其中“绝缘”与禅宗“即心即佛”这种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苦闷”与“即烦恼而菩提”的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童心”与“无相,无往,无念”的生机盎然的心灵世界都有这十分密切切不可忽视
③丰子恺.《丰子恺文集》【M】第一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00页
④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83页到第89页
的联系。

其联系中可以看出丰子恺充分汲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己所用,发展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丰子恺.《丰子恺文集》【M】第一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
崔元和.《佛教艺术论》【M】.三晋出版社
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