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第七章总复习
大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

大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大一化学第七章主要讲解了电子结构和周期性。
本章的知识点包括原子的电子结构、电子排布规则、周期表中的规律以及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等内容。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原子的电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2. 原子的电子层:电子按能级分布在不同的电子层,分别命名为K层、L层、M层等,能级越高离核越远。
3. 原子的电子壳层:原子的电子层按主量子数分为不同的壳层,第一壳层为K壳层,第二壳层为L壳层,以此类推。
4. 原子的电子云:电子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成电子云,电子云表示了电子的可能位置。
二、电子排布规则1. 轨道和亚轨道:电子在不同壳层的电子层中沿不同轨道运动,轨道可分为s轨道、p轨道、d轨道和f轨道。
每个轨道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轨道。
2. 电子填充原则:按能级从低到高的顺序填充电子,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一对电子。
3. 朗德规则:在同一轨道上填充电子时,优先尽量使电子自旋相反。
三、周期表中的规律1. 元素周期表:由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的表格,主要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
2. 周期:周期表中的横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代表不同壳层的元素。
3. 主族元素和过渡族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过渡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中间。
4. 周期表中的规律: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和性质呈现出周期性规律,例如电子层的增加、半径的变化、电离能的变化、电负性的变化等。
四、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1. 原子半径:原子半径是指原子核与最外层电子云之间的距离,通常以PM(皮克米)为单位。
2. 原子半径的变化: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同一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 离子半径:当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离子时,离子半径会发生变化。
正离子的半径比原子半径小,负离子的半径比原子半径大。
以上就是大一化学第七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电子结构、电子排布规则、周期表中的规律以及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相关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七章有机知识点和题总结

有机物一、重要的烃二、烃的衍生物三、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四、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及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1.烃分子取代产物数目判断方法 (1)一取代产物数目的判断①替代法:例如二氯苯(C 6H 4Cl 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将H 替代Cl);又如CH 4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新戊烷[C(CH 3)4]的一氯代物也只有一种。
①等效氢法:等效氢法是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的重要方法,判断等效氢原子的三条原则是:定一移一或定二移一法:对于二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可固定一个取代基的位置,再移动另一取代基的位置以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
2.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线、共面的判断方法展开空间构型法:如CH3CH==CH—C≡CH此分子包含一个乙烯型结构、一个乙炔型结构,其中①C、①C、①C、①H4个原子一定在一条直线上。
该分子中至少8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由于碳碳单键可以绕键轴旋转,—CH3中有一个氢原子可以进入该平面,故该分子中最多有9个原子共平面。
五、常见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1.依据水溶性鉴别钠:羟基和羧基氢氧化钠:羟基、羧基、酯基、含卤代基的化合物。
碳酸钠:羧酸和酚。
碳酸氢钠:羧基2.依据密度大小鉴别3.燃烧1、下列物质属于同分异构体的一组是()A.与互为同分异构体B.CH3-CH2-CH2-CH3与C.C2H6与C3H8D.O2与O32、能证明乙烯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事实是()A.乙烯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①2B.乙烯完全燃烧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相等C.乙烯易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且1mol乙烯完全加成需消耗1mol溴单质D.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3、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由乙烯制乙醇B.乙烷在空气中燃烧C.乙炔和溴反应生成1,1,2,2-四溴乙烷()D.由乙烯制聚乙烯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醇、乙酸的沸点和熔点都比C2H6、C2H4的沸点和熔点高B.乙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C.乙酸和乙醇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属于酸碱中和反应D.乙酸分子中虽然有4个氢原子,但乙酸是一元酸5.甲酸香叶酯(结构如图)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新鲜蔷薇嫩叶的香味,可用于配制香精。
2023年高一化学寒假复习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乙醇与乙酸(解析版)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与乙酸【学习目标】1.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
2.了解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3.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4.掌握乙酸的组成结构和化学性质,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5.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和实质,了解其实验操作,提高“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
6.了解根据官能团类别进行有机物分类的依据,了解官能团之间转化和物质类别的关系,培养“宏观辨识及变化观念”。
7.了解多官能团有机物性质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
【基础知识】一、乙醇1、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俗称酒精,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的小,易挥发,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是优良的有机溶剂。
2、乙醇的组成与结构:乙醇的分子式:C2H6O ,结构式:,结构简式:CH3CH2OH 或C2H5OH。
其中的—OH原子团称为羟基。
乙醇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OH 取代后的产物。
3、烃的衍生物与官能团(1)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如:一氯甲烷、1,2二溴乙烷、乙醇、乙酸等。
(2)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4、乙醇与Na 反应——置换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CH 3CH 2OH +2Na―→2CH 3CH 2ONa +H 2↑ ,与水和Na 反应相比反应剧烈程度缓和的多。
5、氧化反应 (1)燃烧①化学方程式: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②现象:产生 淡蓝 色火焰,放出 大量的 热。
(2)催化氧化(催化剂可以是 Cu 或 Ag 。
)①化学方程式:2CH 3CH 2OH +O 2――→催化剂△2CH 3CHO +2H 2O 。
②乙醛的结构简式为 CH 3CHO ,官能团称为 醛基 ,可以写为或 —CHO 。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总结咱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七章啊,这里面的知识点那可真是像我村里那一堆事儿一样,乱麻似的,但咱得捋捋清楚。
这章讲有机化合物呢。
就像我走进一个大杂院儿,啥都有。
先说说甲烷,这甲烷啊,就像村里那个老实巴交的老蔫儿,简单得很。
它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化学式是CH ₄。
它的结构就像咱村那四合院儿,中间一个碳原子,周围四个氢原子就像四合院儿四角的小房子。
我记得我上学那会,老师在黑板上画那个结构,那粉笔末儿直飞,老师眼睛瞪得圆圆的,就怕我们听不懂,嘴里还念叨着:“这甲烷啊,就这么简单,都给我记住喽。
”我当时就想,这就像家里的小板凳,一瞅就明白。
再说说乙烯。
乙烯就像村里那个爱打扮的大姑娘,活泼得很。
它的化学式是C₂H ₄。
这乙烯有个双键,就像大姑娘头上扎的两个小辫子,可显眼了。
它的性质可多了去了,能让果实早熟呢。
我就想啊,这就像那大姑娘一出现,周围的事儿都跟着变快了节奏。
我和同桌还讨论过,我说:“这乙烯咋这么神奇呢?”同桌白了我一眼说:“你管那么多呢,记住就得了。
”可我就爱琢磨,觉得这化学就像村里的人情世故一样,得慢慢品。
还有苯这玩意儿。
苯啊,就像村里那个神秘的老槐树,看着普通,可有点东西。
它的结构特殊,是那种环形的,中间还有大π键,就像老槐树的树根,错综复杂地在地下盘着。
我每次看到苯的结构,就想起我在老槐树下听爷爷讲故事的情景,爷爷眯着眼,抽着旱烟袋,周围烟雾缭绕的,就像苯的结构一样,让人有点迷糊又觉得很神秘。
它的化学性质也是,不太活泼,像老槐树一样,稳稳当当在那立着,风吹雨打都不太变样儿。
那些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啊,就像村里人的各种打交道方式。
取代反应就像邻里之间借东西,一个原子或者原子团被另一个换走了,就像东家的锄头被西家借走,过几天还回来一个不一样的锄头似的。
加成反应就像两个人合伙做买卖,两个分子凑一块儿变成一个分子了,就像村里两个人合伙开个小铺子。
我学这个的时候,就把这些反应往村里的事儿上套,一下就好理解多了。
高考总复习 化学7-1

度为0.8 mol/L
C.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 象就越明显 D.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 的快慢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解析:不能用纯液体或固体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来表 示化学反应速率,A错误;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
非瞬时速率,B错误;有些化学反应速率很大,可能无明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例题2]
某探究小组用HNO3与大理石反应过程中质
量减小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所用HNO3 浓
度为1.00 mol/L、2.00 mol/L,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
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增加―→v增大.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3)图象:(以增大反应物或减小反应物的v—t图象为例)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2.压强 (1)规律: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大压强,v增大,反之,减小压强,v减小.
(2) 解 释 : 增 大 压 强 ―→ 单 位 体 积 内 分 子 总 数 增 加 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单位 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增加―→v增大.
3 . 对 于 某 化 学 反 应 : aA + bB===cC + dD , 则 有 v(A)∶v(B)∶v(C)∶v(D) = a∶b∶c∶d =
1 n(A)∶n(B)∶n(C)∶n(D) = c(A)∶c(B)∶c(C)∶c(D) , 或 a 1 1 1 v(A)=bv(B)= c(C)=d(D).
高考热点提示
1.有关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理解及简单计算的考 查. 2.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的考查. 3.联系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运用化学反应速 率解决实际问题. 4.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其标志与判断的考查. 5.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及简单计算的考查. 6.等效平衡的考查. 7.有关化学平衡的图象分析,如速率—时间图象 ,浓度—时间图象,百分含量—时间图象等的 考查. 8.利用焓变(ΔH)、熵变ΔS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 方向的考查. 9.结合化学反应速率,运用化学平衡理论来分析 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科学研究等实际问题 的考查.
【精品】最新版高中高考化学复习全册完整资料Word版 第七章

第22讲化学反应速率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含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
2.常用表示方法及计算3.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不同,但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这些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如在反应a A(g)+b B(g)c C(g)+d D(g)中,存在v(A)∶v(B)∶v(C)∶v(D)=a∶b∶c∶d。
4.化学反应中各物质浓度的计算模式——“三段式”(1)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找出各物质的起始量、转化量、某时刻量。
(3)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式计算。
例如:反应 m A(g) + n B(g)p C(g)起始浓度/mol·L -1 a b c 转化浓度/mol·L -1 xnx m px m某时刻浓度/mol·L -1 a -x b -nx m c +px m(1)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越明显(×)(2)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都必须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解析 对于一些化学反应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某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体积、压强的变化量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3)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表示正反应速率,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表示逆反应速率(×)(4)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 -1·s-1是指1 s 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 -1(×)(5)同一化学反应,相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6)同一化学反应,相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越大,表示化学反应速率越快(×)题组一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与比较 1.(2019·郑州质检)对于可逆反应A(g)+3B(s)2C(g)+2D(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 (A)=0.5 mol·L -1·min -1 B .v (B)=1.2 mol·L -1·s -1 C .v (D)=0.4 mol·L -1·min -1 D .v (C)=0.1 mol·L -1·s -1 答案 D解析 本题可以采用归一法进行求解,通过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将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B 物质是固体,不能表示反应速率;C 项中对应的v (A)=0.2 mol·L -1·min -1;D 项中对应的v (A)=3 mol·L -1·min -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全章复习

浊,并产生白色沉淀。已知其主要成分是有机物A,遇碘水后显蓝
色,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水发生反应,最终生成B。B能发生银镜反
应,还可以在酶的催化下生成一种液体燃料C。
乙醇
• (3)C的名称是
。在汽油中加入适量C作为汽车燃料,可
以节约石油资源,并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工业上生产C主
1,2-二溴乙烷
+
三、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 2.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
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CH2=CH2 + Br2 → CH2Br-CH2Br
1,2-二溴乙烷
CH2=CH2 + HBr → CH3-CH2Br
三、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 2.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
三、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 3. 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
质量大的聚合物的反应叫做聚合反应。
• (1) 加聚反应(加成聚合反应)
…
…
• 断双键中的一个键,伸出双“手”,“手”拉“手”,聚合成长链。
三、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 3. 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
碳骨架
(成键方式)
碳骨架
(基本类型)
元素
组成
碳骨架
(成键方式)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官能团
元素
组成
官能团
二、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结构
(碳骨架、官能团)
性质
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氧化反应加成反应源自加聚反应二、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新教材2023年高中化学第7章有机化合物章末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基吡啶(VPy)是合成治疗矽肺病药物的原料,可由如下路线合成。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D )
A.MPy 只有两种芳香同分异构体 B.EPy 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C.VPy 是乙烯的同系物 D.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消去反应
解析:MPy 的分子式为 C6H7N,属于芳香同分异构体的有苯胺
(C6H5—NH2)、
解析:苯的密度比水小,苯与溴水混合,充分振荡后静置,有机层 在上层,应是上层溶液呈橙红色,故A错误;环己醇含有六元碳环,和 乙醇结构不相似,分子组成也不相差若干CH2原子团,不互为同系物, 故B错误;己二酸分子中含有羧基,能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故 C正确;环己烷分子中的碳原子均为饱和碳原子,与每个碳原子直接相 连的4个原子形成四面体结构,因此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共平面,故D错 误。
还原 反应
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减 少氧原子或增加氢原子 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举例
①有机物的燃烧反应; ②烯烃、乙醇等被酸性高锰酸 钾溶液氧化的反应; ③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④葡萄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或 银氨溶液)的反应
乙烯、苯等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真题体验
1.(2020·全国Ⅱ卷)吡啶(
)是类似于苯的芳香化合物,2-乙烯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章末总结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专题
几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
常见的有机 反应类型
反应特点
举例
①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 ①烷烃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
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 件下的反应;
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 ②苯与液溴、苯与浓硝酸的
取代 应;反应;反来自 ②特点:上一下一,取而 ③醇与羧酸的酯化反应;
真题体验 (2021·湖南卷)己二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科学家在现有工业路
高一化学教案-第七章复习教案 最新

高一化学第七章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种复习思路]一、本章复习要求1.碳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性质变化规律。
2.碳、硅单质的晶体类型,C02和Si02物理性质差别的主要原因。
3.金刚石、石墨、C60互为同素异形体,掌握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及常见同素异形体的种类。
4.Si、C和C0的还原性和可燃性。
5.重点掌握碱金属、镁、钙的碳酸盐和酸式碳酸盐及水玻璃的性质。
6.了解硅酸盐工业中水泥和玻璃的生产原理及原料。
7.了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主要用途。
二、本章知识网络第一节碳族元素1.碳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1)位于周期表ⅣA族,包括C、Si、Ge、Sn、Pb。
(2)最外层电子数均为4个。
(3)主要价态:-4、+4、+2价,C、Si、Ge、Sn的+4价化合物是稳定的,而Pb的+2价化合物是稳定的。
(4)C、Si主要成键形式:共价键。
2.碳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碳的几种常见的重要单质的性质及用途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一系列碳分子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4.硅及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变规律:第二节硅酸盐工业第三节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1)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等硅酸盐材料。
(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超硬耐高温材料、发光材料等。
3.高温结构陶瓷(1)高温结构陶瓷的优点:能经受高温、不怕氧化、耐酸碱腐蚀、硬度大、耐磨损、密度小等。
(2)高温结构陶瓷的种类:①氧化铝陶瓷:又称人造刚玉,具有熔点很高、硬度高的优点。
可用于作坩埚、高温炉管、球磨机、高压钠灯的灯管等。
②氮化硅陶瓷:具有硬度极高、耐磨损、抗腐蚀和抗氧化能力强等优点。
可用于制造轴承、汽轮机叶片、机械密封环、永久性模具、发动机部件等。
③碳化硼陶瓷:具有熔点高、硬度大的优点。
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等。
4.光导纤维(光纤)(1)光导纤维的特点:传导光的能力非常强,抗干扰性能好,不发生电辐射等。
新高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

新高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
一、介绍
第七章是高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主要讲述了一些与化学
反应有关的知识点。
本章内容涉及到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电
解质溶液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二、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数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其中,反应物浓度增加会使得反应速率加快,而温度的升高同样也会加
快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物参与反应的能量,从而提高
反应速率。
三、化学反应平衡
化学反应平衡是指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同时,产物也会再转化
为反应物的状态。
在达到化学反应平衡后,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
不再发生变化。
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平衡比
例的数值。
四、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是指在溶液中能够离解成离子的化合物。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
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高,导电性强。
相反,弱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低,导电性较弱。
五、其他知识点
除了上述内容外,第七章还涉及了一些其他的重要知识点。
比如,化学平衡的法则,包括浓度法则、压力法则等;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酸碱中和反应等。
六、总结
第七章知识点是理解和掌握高中化学基础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等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通过认真学习,能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第1课时 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知识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计算1.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的万能方法——三段式法对于反应m A(g)+n B(g)⇌p C(g)+q D(g),起始时A 的浓度为a mol·L -1,B 的浓度为b mol·L -1,反应进行至t 1s 时,A 消耗了x mol·L -1,则化学反应速率可计算如下:m A(g)+n B(g)p C(g)+q D(g)起始/(mol·L -1) a b 0 0 转化/(mol·L -1) xnx m px m qx mt 1/(mol·L -1) a -x b -nx m px m qx m则:v (A)=x t 1 mol·L -1·s -1,v (B)=nx mt 1 mol·L -1·s -1,v (C)=px mt 1 mol·L -1·s -1,v (D)=qx mt 1mol·L -1·s -1。
3.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对于已知反应m A(g)+n B(g)===p C(g)+q D(g),其化学反应速率可用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来表示,当单位相同时,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即v (A)∶v (B)∶v (C)∶v (D)=m ∶n ∶p ∶q 。
如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2C(g)。
已知v (A)=0.6 mol·L-1·s -1,则v (B)=0.2 mol·L -1·s -1,v (C)=0.4 mol·L -1·s -1。
4.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比较(1)归一法将同一反应中的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单位、同一种物质的反应速率,再进行速率的大小比较。
高一化学第七章总复习.doc

高一化学第七章总复习一、碳族元素思考:(1)为什么碳、硅主要形成共价化合物?(2)“锡的+4价化合物稳定,铅的+2价化合物稳定”。
由此推断SnCl 2和PbO 2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及变化产物。
(3)C 60与金刚石的关系是什么? 二、硅 硅的化学性质(1)在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常温下发生的反应: Si +2F 2====SiF 4Si +4HF====SiF 4↑+2H 2↑Si +2NaOH +H 2O====Na 2SiO 3+2H 2↑ (2)在加热条件下与O 2反应Si +O 2=====SiO 26.工业制法SiO 2+2C======Si +2CO ↑思考:(1)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碳置换硅跟“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是否矛盾?(2)列举几例同一主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三、二氧化硅 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iO 2是酸性氧化物,是H 2SiO 3的酸酐,但不溶于水。
完成下列反应:SiO 2+CaO====== SiO 2+NaOH → (2)弱氧化性 SiO 2+C (3)特性SiO 2+4HF====SiF 4↑+2H 2O氢氟酸用于雕刻玻璃,就是基于此反应。
4.用途(1)SiO 2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2)石英制作石英玻璃、石英电子表、石英钟等。
(3)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等。
(4)石英砂常用作制玻璃和建筑材料。
思考:(1)为什么实验室不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NaOH 溶液?应用什么样的塞子?实验室能否用玻璃瓶保存氢氟酸?(2)SiO 2不溶于水,由SiO 2如何来制取H 2SiO 3? 四、硅酸、硅酸盐△高温高温 高温1.硅酸硅酸不溶于水,其酸性比碳酸弱。
H 2SiO 3H 2SiO 3+NaOH → 2.硅酸钠Na 2SiO 3固体俗称泡花碱,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常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
高一下化学第七章知识点

高一下化学第七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高一下学期化学第七章的知识点。
第一节:固液溶解性质固体和液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
我们很容易发现,有些物质在液体中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
这是由于物质的溶解性质不同所致。
溶解性质取决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一般情况下,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强的物质溶解性较差,反之溶解性较好。
第二节: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而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了超过饱和度所需最大量的溶质。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在高温下溶解然后迅速冷却。
第三节: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溶液的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物质量。
常见的浓度表示方法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体积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而摩尔浓度是指溶质的物质量与溶液的体积的比值。
第四节:溶解焓与溶解熵溶解焓是指物质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溶液时,伴随的热效应。
溶解熵是指物质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溶液时,伴随的熵变。
溶解焓和溶解熵对溶解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溶解过程的热力学特性。
第五节: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溶解的最大量,以溶质在固态和溶液中的质量比例或物质的物质量比例来表示。
溶解度曲线是表征溶解度与温度关系的曲线图,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不同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热力学特性。
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和方法,我们就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化学领域的更高级的问题和现象。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概念,还要注重实验的观察和实践操作。
高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在高一化学的第七章中,我们学习了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原子质量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进行比较所得到的数值。
而相对分子质量则是化合物中各个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第二节: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国际上使用的化学计量单位,表示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指的是一个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
一个物质的摩尔质量等于该物质的质量除以其摩尔数。
第三节:化学式和化合价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合物中元素及其原子的种类和数量,有分子式、实验式和结构式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化合价是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拥有的电荷数,用以表示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化学键的极性和键的类型。
第四节:摩尔比和化学计量关系摩尔比是指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摩尔数的比值关系。
通过化学计量关系可以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比例,并在实验中进行物质的摩尔计算和定量分析。
第五节:气体的摩尔体积与反应根据草图定律,相同条件下,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摩尔数成正比。
利用气体的摩尔体积可以推导气体的摩尔质量、摩尔比等相关物理化学概念。
第六节:水的电离和酸碱性质水分子能够发生电离,生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成酸碱的电离平衡。
水的电离常数是衡量一个溶液的酸碱性质的重要指标,它与酸碱的浓度和反应平衡的方向相关。
第七节:酸和碱的计量关系酸碱的计量关系是指酸和碱之间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
通过酸碱计量关系可以确定酸碱溶液的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等重要计量参数。
第八节: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溶液的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之间的比例关系。
常见的溶液浓度表示方式包括质量百分比、摩尔浓度、体积百分比等。
第九节:中和反应与滴定分析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照化学计量比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相对中性的盐和水。
滴定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滴定剂和指示剂完成酸碱中和反应,并根据反应的计量关系计算出溶液中酸碱的浓度。
高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一、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是酸碱中的最重要的一种反应类型。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氢离子(H+)与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酸碱中和反应的标志是产生中和热。
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等。
二、酸酐的制备与性质酸酐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酸基和一个酐基。
酸酐的制备方法有酸的酯化反应、酸的酰化反应等。
酸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活性,可以参与各种有机合成反应,常用于有机合成中的酸催化反应。
三、酸性氧化物和无机酸的性质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水形成酸的氧化物。
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电负性,能够吸引和结合水分子中的氧负离子,形成酸。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无机酸是指溶于水的酸,具有酸性氧化物的特性。
四、盐的制备与性质盐是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的化合物,酸起中和碱生成盐的作用。
盐的制备方法有酸碱中和反应、酸的氧化反应等。
盐的性质多种多样,常见的盐有氯化钠、硫酸铜等。
盐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食盐、药盐、冰融化剂等。
五、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类能够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质发生颜色变化的化学物质。
酸碱指示剂可以分为天然指示剂和合成指示剂两类。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溴酚蓝等。
在实验室和化学分析中,酸碱指示剂常用于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质。
六、酸碱滴定酸碱滴定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用于确定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酸碱浓度的方法。
在酸碱滴定中,通常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指示终点。
酸碱滴定根据反应类型可以分为强酸强碱滴定、强酸弱碱滴定、弱酸强碱滴定等几种类型。
七、溶液的浓度计算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含量。
常用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
质量浓度的计算公式为C=质量/体积,体积浓度的计算公式为C=物质的量/溶液体积。
在实验室中,浓度的计算是化学实验和溶液制备的基础。
总结:以上是高一化学第七章的主要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变化和组成的学科,通过对物质的认识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在高一化学必修二课程中,第七章是关于“离子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离子的概念离子是指原子或者分子中失去或获得了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带电粒子。
在化学反应中,离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离子的命名与写法化合物的命名和写法是离子反应中重要的部分。
离子的命名一般遵循一定的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单原子阳离子的命名:可根据元素名称直接命名,如Na+为钠离子。
2. 单原子阴离子的命名:可加上-ide,如Cl-为氯离子。
3. 含多个原子时的阴离子:常用根据元素名称添加-ate或-ite,如SO4^2-为硫酸根离子。
4. 阳离子有多个价态时的命名:在元素名称后面用罗马数字表示价态,如Fe2+为亚铁离子。
三、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中离子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离子方程式和净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表示了溶液中离子的存在,而净离子方程式则只包含有净离子参与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四、离子反应的平衡离子反应也存在着平衡现象,平衡常常通过限制离子的溶解度或者添加沉淀剂来实现。
平衡中的离子反应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五、离子产生的现象离子反应在实验中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如溶液电导、电解质导电性、电离平衡等。
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了解与离子相关的化学反应。
六、离子与反应的应用离子反应与许多实际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电解质的浓度影响导电性、酸碱反应中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等。
离子反应在化学工业、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七章重点涉及了离子的概念、离子的命名与写法、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的平衡、离子产生的现象以及离子与反应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为今后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化学人教版第七章有机化合物全章复习1教案

教案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第七章有机化合物全章复习学科化学学段:必修年级高一教材书名:化学必修第二册出版社:人们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6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从成键方式,碳骨架和官能团这三个重要角度进行有机物的辨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机物的分类。
2.在充分认识有机物结构的基础上,关注有机物转化过程中的结构转化、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的关系,将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结合起来,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基本观念。
3.复习代表性有机物的性质和基本有机反应类型,建立简单有机物间的转化关系,利用性质差异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有机物结构的辨识教学难点:有机反应类型与官能团的关系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表示方法通过本章学习,同学们应该能够用不同方式表示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表示方法有: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球棍模型和空间充填模型。
以甲烷为例,不同表示方法如图所示。
复习甲烷和乙烯的分子结构。
进而复习不同表示方法的含义。
从最基本的有机化合物表示方法开始复习,学生更熟悉,降低难度门槛,利于学生接受。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有机物结构的辨识和有机物分类有机物结构:碳原子之间成键方式单键、双键和三键→分类: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的概念过渡:正己烷、异丁烷和环丁烷引出多个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碳骨架→分类:链状烃和环状烃给出烃的分类(课本70页图7-13)过渡:如果有机物中含有氧元素,该如何认识分类呢?分子中氧原子接入后出现了新的结构,会对有机物的性质产生影响→官能团的概念→从官能团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课本81页表7-2)。
从成键方式,碳骨架和官能团这三个重要角度进行有机物的辨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机物的分类。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说到有机化合物的机构,本章有两个概念和结构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两个概念是同系物和同分异构。
复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的概念,总结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高中新教材高一化学期末备考单元复习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知识清单考点1 认识有机化合物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1.甲烷的组成和结构2.碳原子的成键特点(1)成键数目:每个碳原子可形成4个共价键(2)成键方式:单键,双键、叁键(3)成键原子:碳原子之间或碳与其他原子之间(4)连接方式:碳链或碳环3.有机物的通性(1)熔沸点:多数较低,挥发性强,常温下多为液体或固体(2)溶解性:多数难于水,易溶于汽油、乙醇、苯等有机溶剂(3)耐热性:多数不耐热,受热易分解(4)可燃性:多数容易燃烧(5)有机反应:比较复杂,有副反应,需要加热、光照、催化剂等条件二、烷烃1.烷烃的结构和分类(1)结构:碳原子间全部以单键结合,剩余价键被氢原子饱和(2)分类①链状烷烃:乙烷(CH3CH3)、异丁烷(CH3-CH3)②环状烷烃:环丁烷()、环己烷()2.链状烷烃的结构(1)甲烷的空间构型:正四面体形,证明方法:二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2)结构特点①所含元素: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②碳原子结合方式:碳碳单键③氢原子数:达到“饱和”,即最多④空间构型:四个共价单键呈四面体构型,整个烷烃分子呈锯齿形(3)通式:C n H2n+2(4)命名①碳原子数1~10N(C) 1 2 3 4 5 6 7 8 9 10代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②碳原子数10以上:以汉字数字代表(5)几种链状烷烃的结构简式烷烃乙烷丙烷十一烷结构简式CH3CH3CH3CH2CH3CH3(CH2)9CH3 3.同系物(1)判断依据①结构:相似(同一类有机物、官能团种类和个数相同)②组成:相差1个或多个CH2,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n(2)根据分子式判断同系物①符合通式C n H2n+2的含不同碳原子的有机物一定互为同系物②符合其他通式的含不同碳原子的有机物不一定互为同系物4.同分异构体(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结构的现象(2)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3)常见烷烃的同分异构体①丁烷的同分异构体名称正丁烷异丁烷结构简式CH3CH2CH2CH3CH-CH33②戊烷的同分异构体名称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结构简式CH3CH2CH2CH2CH3CH-CH2CH33三、链状烷烃的性质1.物理性质(1)溶解性:都难溶于水(2)熔沸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的增加而升高(3)密度:随着分子中碳原子的增加而增大2.化学性质(1)稳定性:通常情况下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不反应(2)可燃性: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①甲烷:CH4+2O2CO2+2H2O②丙烷:C3H8+5O23CO2+4H2O(3)高温分解:用于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生产3.甲烷的取代反应(1)实验装置及现象①无光照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变;②光照时,混合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内液面上升;③饱和NaCl溶液中有白色晶体析出(2)反应特点:分步进行,每一步都是可逆反应(3)反应方程式①CH4+Cl2CH3Cl+HCl②CH3Cl+Cl2CH2Cl2+HCl③CH2Cl2+Cl2CHCl3+HCl④CHCl3+Cl2CCl4+HCl(4)产物种类:每一步的取代产物都有,最多的是HCl(5)计算关系①碳元素守恒:n(CH4)=n(CH3Cl)+n(CH2Cl2)+n(CHCl3)+n(CCl4)②氯元素特点:n(Cl2)=n(HCl)=n(CH3Cl)+2n(CH2Cl2)+3n(CHCl3)+4n(CCl4)(6)四种氯代甲烷的比较名称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化学式CH3Cl CH2Cl2CHCl3CCl4俗名氯仿四氯化碳空间构型变形四面体正四面体状态气体液体液体液体水溶性不溶不溶不溶不溶用途有机溶剂、麻醉剂有机溶剂、灭火剂【特别提醒】(1)气态烷烃为可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必须检验其纯度,以防爆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第七章总复习
一、碳族元素
思考:(1)为什么碳、硅主要形成共价化合物?
(2)“锡的+4价化合物稳定,铅的+2价化合物稳定”。
由此推断SnCl 2和PbO 2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及变化产物。
(3)C 60与金刚石的关系是什么?
二、硅
硅的化学性质
(1)在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常温下发生的反应:
Si +2F 2====SiF 4
Si +4HF====SiF 4↑+2H 2↑
Si +2NaOH +H 2O====Na 2SiO 3+2H 2↑
(2)在加热条件下与O 2反应
Si +O 2=====SiO 2
6.工业制法
SiO 2+2C======Si +2CO ↑
思考:(1)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碳置换硅跟“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是否矛盾?
(2)列举几例同一主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三、二氧化硅
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SiO 2是酸性氧化物,是H 2SiO 3的酸酐,但不溶于水。
完成下列反应:
SiO 2+CaO======
SiO 2+NaOH →
(2)弱氧化性
SiO 2+C (3)特性
SiO 2+4HF====SiF 4↑+2H 2O
氢氟酸用于雕刻玻璃,就是基于此反应。
4.用途
(1)SiO 2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2)石英制作石英玻璃、石英电子表、石英钟等。
(3)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等。
(4)石英砂常用作制玻璃和建筑材料。
思考:(1)为什么实验室不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NaOH 溶液?应用什么样的塞子?实验室能否用玻璃瓶保存氢氟酸?
(2)SiO 2不溶于水,由SiO 2如何来制取H 2SiO 3?
四、硅酸、硅酸盐
△ 高温 高温
高温
1.硅酸
硅酸不溶于水,其酸性比碳酸弱。
H 2SiO 3
H 2SiO 3+NaOH →
2.硅酸钠
Na 2SiO 3固体俗称泡花碱,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常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
Na 2SiO 3+HCl →
Na 2SiO 3+CO 2+H 2O →
3.硅酸盐
硅酸及其缩水结合而成的各种酸所对应的盐统称硅酸盐。
硅酸盐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种类很多,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组成。
表示顺序为: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把下列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
硅酸钠Na 2SiO 3
镁橄榄石Mg 2SiO 4
钙沸石Ca(Al 2Si 3O 10)·3H 2O
正长石KAlSi 3O 8
思考:如何证实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弱?
五、材料概述
[例1]最近科学家研究得到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分子式为C 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 60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C 60中含离子键
D.C 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例2]实验室里保存下列试剂,其保存的方法和理由,描述都正确的是
[例3]生石灰中往往含有杂质CaCO 3和SiO 2,要检验是否存在这两种杂质,最好选用
A.水
B.盐酸
C.硫酸
D.烧碱溶液
[例4]有一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 2、CO 、H 2O(g)、H 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如下处理(假定每次处理均反应完全):
(1)通过碱石灰时,气体体积变小;
(2)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
(3)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
(4)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溶液变浑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