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艺的意境品味
电视文艺晚会的表达创新——以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为例
近年来,各大卫视文艺晚会节目的发展呈现出同质化趋势,囿于传统舞台的呈现形式以及加码重磅明星的引流模式使各大卫视的文艺晚会陷入“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创作窠臼。
然而,自河南卫视2021年河南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唐宫夜宴》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并且受到观众的好评开始,随后制作的《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神马奇妙夜》等节目更是不断“扩圈”,受到了《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的持续宣传。
毫无疑问,河南卫视节目的现象级表现是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制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因此,本文以《中秋奇妙游》为例,探究河南卫视何以实现表达创新,为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创新提供可行方向。
一、传统再塑:美学表达的卷轴式转向与其他地方卫视中秋晚会节目相比,《中秋奇妙游》在节目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赋予该节目“散点透视”的美学特点,中国画式的艺术造型形成卷轴式的审美转向。
同时,“电视文艺晚会节目作为节庆当中的、非日常的节目,在狂欢美学的视域下,电视文艺晚会节目承载着观众进行节日狂欢的功能”。
[1]在早期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当中,强调互动性的编排使得观众有了丰富的参与感并且在参与中得到节日狂欢的快感。
伴随社会的发展,观众的审美“从传统美学的相对永恒的、崇高的、充满悲悯的审美心理特点,转向消费美学的瞬间的、通俗的、充满享乐主义狂欢的审美特点”。
[2]互动性强的传统电视文艺晚会逐渐不能满足观众节日狂欢的需求。
如此审美的转向下,具有传统中国画艺术造型特征的《中秋奇妙游》填补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节目制作打造持续性审美在节目内容上,《中秋奇妙游》利用更为丰富的镜头语言与画面造型,打造传统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美学特点。
所谓“散点透视”,宗炳早在《画山水序》中就已作描述:“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近大远小,移步换景,元素均匀分布的美学特点,在《中秋奇妙游》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文艺专题片
哲理性电视专题
• 以《敦煌》为例
按内容划分
• • •
电视专题艺术片
《江山如画》《岁月如歌》为例 电视专题艺术片,主要是指遵循电视 艺术的创作规律,采用多种艺术的表现手 法,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揭示一个共同 主题,阐明一个统一思想,具有鲜明的 “审美性”和“艺术性”,达到一定审美 品格的电视艺术片种。
•
电视纪事艺术片
《百花》《电视往事》为例
•
表现性电视专题的特征
• 一、文化性 • 二、《我爱你,中国》为例 • 创作者在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的审视中, 自然而然地激发起浓重的情感,并将这种 情感渗透在作品中,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使作品洋溢着抒情美,这事抒情性电视节 目的审美要求。 • 为达到抒情效果,创作者将主观情感与客 观生存环境有机地融汇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将情与景、形与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 作出统一而又独特的艺术境界。
• 1.以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 • 2.以情感的流动负载思想 • 3.以诗意的画面展现时代
电视文献艺术片
• • 《昆曲六百年》为例 电视文艺艺术片,主要指以历史文献 资料为画面主要内容,通过电视画面技术 的画面切换和组接,以及诸多艺术表现手 法的运用,达到介绍历史事实,表达浓厚 的情感的电视艺术片种。 • 1.文献的翻新与信息量的扩大。 • 2.以写意的方法体现昆曲艺术的视觉美
按表现形式划分
表现性电视专题片 《江南》
电视节目的创作,除去运用“再现”的手 段展现生活之真实外,还可以运用“表现”的 方式,增强作品的诗意,创造独特的意境,蕴 含深厚的情感,构成具有表现性的电视专题片。 表现性是指创作者借助可视形象寄托自己 的情感,并以此去震撼观众的心灵,是创作者 通过对客体的关照,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浅谈电视文艺编导的综合素质
浅谈电视文艺编导的综合素质作者:张娜王化李本辉来源:《活力》2010年第08期[关键词]电视;文艺编导;综合素质电视节目的创作,是指对节目从策划、构思、实际拍摄、编辑合成,或经过周密的准备直接播出的整个过程。
在节目的整个创作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最核心的人物是编导(亦称导演)。
编导,是“编辑”和“导演”的合称。
在过去的节目制作过程中两者的区别是很分明的,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制作手段的日益完善,二者的职能在电视文艺节日中被日益结合起来,并合称为“编导”。
电视文艺编导所从事的工作,是运用电视技术中诸多表现手段,把文学台本中那些构思精美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目,经过设计、加工、创造性地转化为荧屏艺术形象,使文学台本的内容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一台有机的、独具电视特点的综合文艺节目供电视观众欣赏、娱乐和审美。
从这个意义上说,编导在文艺节目的构思、制作、编辑、合成或转播、录制,直播过程中起最主要的领导作用,对整体节目的艺术效果承担最直接的责任。
因此,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导必须具备相当的素质。
素质,是对人内化为潜质、外化为能力的综合评估。
作为电视文艺的编导,其应具有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素质电视文艺编导的艺术创作是面对广大电视观众的,如何综合发挥电视文艺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这就要求编导工作者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来统一我们的思想。
同时,电视文艺编导要能根据党的宣传方针,结合当前形势,确定节目主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目录制计划,满腔热情地向社会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影响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激励与鼓舞。
二、业务能力首先,作为编导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应具有判断能力、鉴赏能力。
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各种艺术形式的节目进入电视都经过巨大的变异而获得了一种新的质,它们在屏幕上的每一点滴效应都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而只能发生在由它们的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艺术机制之中,每一个电视文艺节目都有自己的综合艺术机制,所有单独的舞台文艺节目在电视编导的眼中都是半成品,需要运用电视手法来进行处理、包装,然后才搬上银屏。
电视节目的类型
一、内分法:依据电视节目的内容,可将其分为四类节目形态:(一)新闻类电视节目新闻类电视节目即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它可以从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传播世界各类信息,以满足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
(一)教育类电视节目教育类电视节目即知识性的教育节目,其中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等节目。
(三)文艺类电视节目文艺类电视节目即艺术性、娱乐性节目,包括音乐、戏曲、曲艺、舞蹈、杂技、电影、绘画等。
他们不再是原有的艺术形态,而是经过充分“电视化”的艺术新样式。
(四)服务类电视节目服务类电视节目即为民众和社会日常需要,提供具体服务的一种具体形式。
其中,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目标型、社会公益型以及日常生活型的节目。
二、外分法依据电视节目的外在形式,分为三大类:(一)综艺节目这是一种保罗万象的综合艺术节目。
它既可以集音乐、舞蹈、戏剧、笑话、故事、杂技、魔术、游戏于一身,也可以选择其中数项,根据内容的需要,加以自己灵活的编排、组合。
然后,运用电视的光色效果、时空变化,独特的造型,构成供观众从事艺术鉴赏的电视节目。
(二)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节目是以主持人直接出面与观众交流为其主要特征的电视节目。
节目主持人是在传播者与接触者之间进行联系的“人物化”桥梁,是在节目规定时空、人事的假定中进行工作的非较色表演者。
(三)受众参与节目它是指受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演播过程所构成的电视节目。
受众参与节目的方式分为;自娱性参与、竞赛性参与、激发性参与、荣誉性参与。
等情况、三、评分法依据电视节目的实用性,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一)一般型电视节目这不以特定的观众为对象,同事也没有特定的内容规范的。
电视节目它为广泛的社会、人群服务,如《新闻联播》等节目。
(二)综合型电视节目这是一种“杂志型”的电视节目。
它既可以是文艺节目总群的综合,也可以是新闻节目种群的综合,更可以是既有文艺性也有新闻性的综合。
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特点。
《影视鉴赏》教案第5课电视艺术
《影视鉴赏》教案第5课电视艺术第五课电视艺术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电视艺术,了解电视剧、电视节目在艺术表
现上的特点,以及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要素。
一、电视剧
电视剧是电视台播出的影视作品,通常分为连续剧和单剧两种形式。
电视剧的拍摄需要借助摄影、编剧、导演、演员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
才共同合作,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剧情安排,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电视台安排的特定内容,包括新闻、综艺、纪录片、访
谈等多种形式。
电视节目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以独特的视听效果和
内容传达方式,吸引观众的收视和关注。
三、电视艺术表现特点
在电视艺术中,画面是最直观的展现形式,通过镜头的运用和视觉
构图,创造出不同的美学效果。
音响是影视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配乐、音效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情感表达和剧情张力。
剧情设置和
角色塑造是电视艺术的核心内容,通过清晰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
吸引观众的观赏欲望。
四、影视作品创作要素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剧本、导演、演员、摄影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剧本是创作的灵魂,好的剧本能够为整部作品提供坚实的基础。
导演是整个作品的掌舵人,通过对剧情和人物的把握,展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演员的表演功力和角色理解对作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此外,音效、画面、美术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也为影视作品增色不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电视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观影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发现影视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_期待视野_中的审美视界_接受美学视阈下的电视艺术美学取向_周建萍
22-167CN14-1034/IMZXS7/2008黑格尔曾把“美学”定义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换言之,非艺术的东西无所谓“美学”。
电视是不是一门艺术,电视究竟有没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这一直是理论界论证的一个命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理论家认同电视不仅作为一门新的艺术满足着人们的审美追求,而且它具备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从文化层面来讲,体现在它的通俗化和多样化。
电视艺术具有合乎大众审美需求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大众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同时又呈现出大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
从学科属性上来讲,它属于电视学的范畴。
那么电视艺术美学如何来理解呢?电视艺术美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既隶属于电视艺术学,又可以隶属于美学。
电视艺术美学作为一般美学的一个分支,从总体上受到美学研究普遍规律的制约。
如果说美学研究美之于现实的种种关系,电视艺术美学则研究电视艺术美之于现实的关系。
一般美学的研究虽然在整体上可以给电视艺术美学研究以理论指导,但绝不可取而代之。
对电视艺术美学的深入研究和拓展,不仅有利于电视艺术美的创造和实现,同时也可以给一般美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并开阔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和视野。
一般来讲,电视艺术美学有电视纪实美学即非虚构的美学形态;电视文艺美学即虚构的美学形态和电视多元美学即虚实结合的美学形态等三种表现形态。
纪实美学把一种客观真实渗透到审美主体的心理,从而使得审美主体生发出审美意象,因为它美学观念的与时俱进性,表现出了鲜活的美学生命力并体现出一种“表现性”的美学原则。
文艺美学体现的是一种“再现性”的美学原则,通过表演和假定性的处理,表现出虚构的美学形态。
多元美学是纪实美学与文艺美学的融合,写实美学与虚构美学的融合。
它是真实与假定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相融,体现出艺术的深层蕴涵,表现出艺术的“藏在具体的观念和形象的后面的更具有普遍的意义”①。
电视艺术美学所显现的崇高美学品格可以通过意蕴、意境、格调等属性体现出来。
文艺类作品概述
文艺类作品概述第一节电视文艺是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视听语言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以意感人的目的。
文艺是文学与艺术的统称。
文艺作品从实际生活出发,反映一定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并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
它是艺术的传播,传播的艺术,这种电视化的艺术表现风格与形式,主要给受众以文化娱乐和审美的享受。
电视文艺应具有厚重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美学性。
——文学性具体体现在语言、文字上,其特点是抒情和诗意,也就是通过播音员的语气、语调等,深化并辅之画面表现和画面之间的组接、勾连所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尤其是创作者在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思想感情、主观情感的反映。
——艺术性主要指作品的内容能通过声画组接进行较为完美的体现,并利用广播影视多种新材料、新技术和高科技的融入,使作品大制作、大手笔的与形式、结构等技巧有机结合,在准确地表现社会生活,反映实际的同时具有积极审美意义。
——美学性主要指作品的创作美、形态美、审美的高度融合,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说:“生活就是美、美就是生活”。
写意与写实的作品都能让欣赏主体对作品由直接感受上升到理性思维,获得美的享受和启迪。
文艺类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奖项:电视文学(散文)、音乐舞蹈作品、文艺专题、文艺晚会(实况录像)、文艺栏目、广告(形象)宣传片。
广播影视文艺作品(含影视剧)应体现党的文艺方针,“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运用,坚持“三深入”(即生活、实际、群众)的创作原则,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引人类文化成果精华,古为今用、详为中用,推陈出新,提倡多样化;以反映现实题材为主,弘扬主流文化和主旋律,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时代高起点上推动“文艺作品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真正起到教育人民、寓教于乐,凝聚人心,鼓舞士气,陶冶情操的作用。
第二节电视文学(散文)15’1、基本要求:通过电视手段的屏幕造型运用,将文学语言与镜头语言结合起来,把握创作的一般规律,形象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作品。
电视文艺和文化栏目
二 音乐电视
充分利用电视的手段,根据对音乐歌 曲的内涵和节奏的理解,以具有感情 与内涵联系的多组画面形象和音乐共 同构成的电视音乐节目。 1、声音为主,画面为辅
2、时空广阔性 3、创意是音乐电视的灵魂
二 电视文艺专题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性 利用现有技术对审美对象进行新的艺术处理、艺术思维和 艺术创造。 (二)愉悦性 “寓教于乐”的愉悦性是其最显明的标记,是电视文艺的 固有属性。 (三)文化性 传达或表达某种文化价值倾向,传递文化信息。 (四)综合性 文艺与新闻、体育、纪实等等相互融合,形成边缘性节目 形态。
从内容上,可分为电视音乐专题片、
电视音乐风光片和电视片音乐。
(一)音乐专题片
音乐作品的选用和创作必须服从于一个既定的主 题。其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相对完整,风格相 对统一,以 音乐作品为主体。 (二)电视音乐风光片
借风情文化景物来诠释音乐的各种文化内涵,它 的视觉影像为欣赏音乐创造了多种客观的和文化 的空间。
(二)电视文学特征
1、普及性 2、复制性 3、平面性 4、综合性
二 电视诗歌散文
(一)电视诗歌散文界定 以电视屏幕表现散文抒情写意意境的 电视文学样式。 (二)电视诗歌散文特征 1、明志抒情 2、意境美、 3、形式美
第三节 电视艺术栏目
一 电视音乐
以电视的特殊手段对原有的各类音乐 演出进行二度创作,通过电视屏幕传 播给广大观众的电视音乐形态。包括 电视声乐节目电视文化栏目界定 以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人物和事件为主要题材的 节目。 二 电视文化栏目的分类 (一)文化风情类 以介绍、赞美某一地域、民族、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 栏目。 如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 (二)文化生活类 以文化人生(文化人的生活和人的文化生活)、作品赏析、艺术知 识等为主题的栏目。 代表有《读书时间》、《文化访谈录》等。 (三)文化人物类 一般是对文化名人艺术和生活的介绍,但可以不限于文化名人,凡 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都可以归入。
电视文艺和文化栏目
从目前电视屏幕上出现 的电视文学来看,基本 上可以分为四种:电视 小说、电视诗歌、电视 散文和电视报告文学。
电视文学,主要是指通过特殊的屏幕造 型手段,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形 象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抒发感情、 充满文学的氛围,给观众以文学审美情 趣的电视艺术作品。
第一节 电视文学栏目
第一节 电视文学栏目
二、电视散文
电视散文就是具有散文特点的电视作品,即以电视屏幕表现散文抒 情写意意境的电视文学样式。
电视散文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文学散文的电视化表现,它 把文学形式的格调、品性和意境用电视特有的艺术手段加以反映, 造成动人的艺术魅力;二是指电视表现内容用散文的方式,形式比 较灵活,追求意境营造,画面优美动人。
第一节 电视文学栏目
电视诗歌
电视诗歌就是电视与诗的结合,是以电视的手段来展 示的诗。它着重通过视听艺术在屏幕上创造诗的意境, 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情绪。
电视诗在镜头的运用上比较诗化,较多地运用抽象、 表现性的艺术手法,画面清新,诗句凝练,富于想象, 强调节奏,是具有诗的空灵意境的电视文学样式。
第一节 电视文学栏目
是作品、事件,根据情节发展的先后组织拍摄并进行后期编辑。 在强调故事性、纪实性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文艺专题自身还有一定艺术特点,只有
两者合理结合,片子才能符合电视文艺专题的创作规律。如《望长城》、《神鹿啊, 我们的神鹿》、《云来雾去》、《沙与海》、《六龄童》等。
第三节 电视文艺专题
2.传记结构
这种结构经常被用来描写某一个人物或记载某一历史事件,与传记 体文学作品有相似之处。对历史人物而言,由于无法再现历史,只 能通过今人的采访叙述和书籍、图片、景物等能看到的画面介绍出 来,对现实人物而言,这种结构也很常用。
中国电视艺术史(黄会林)之中国电视专题文艺(详细版)
• 2.收视群体的分化以及文艺栏目的专门化使其在艺术本体和风 格上更加纯粹化
• 题材范围缩小至与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有关的人和事
90年代专题文艺的发展态势,特点体现:
• 3.栏目化特征明显,节目从制作到播出都高度依托栏目而进行 • 栏目树立起的品牌形象,在推销节目﹑吸引和凝聚特定的观众群
• 内容的美与形式的美相结合,是观赏 专题文艺所能获得的最高境界—意 境的美
第二节 中国电视专题文艺的发展
一.中国电视专题文艺的发端 ①文化背景与创作观念 ● 早期多采取演播室直播、剧场直播 或者录制,尚处于摸索阶段 ● 创作上开始注重表现与写意、抒情 ②创作概况 • 1961年央视《梁山伯与祝英台》, 文艺创作主体的觉醒与电视化的运 用
• 小众艺术,快餐文化 化的传承
受众群体小,创作者放弃人文精神的坚守与文
• 如金鹰奖已经取消"电视专题文艺"这一奖项
• 二、出路:文化性与民族性
• 基础:区分专题文艺节目与娱乐类和纪实类节目
• 首先,树立高雅文化的旗帜 • 其次,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纪录片
民族化的题材资源 • 最后,民族化之路 民族化的思想﹑情感特征
情恋﹑情思﹑情怀﹑情意
• 三、电视专题文艺的文体自觉
• (一)文化背景与创作观念
• 首先,娱乐潮流和纪实潮流 电视专题文艺边缘化 • 其次,风格题材﹑表现领域 生存危机 • 第三,收视群体的多元化 市场定位和受众群定位
90年代专题文艺的发展态势,特点体现:
• 1.专题文艺节目自觉追求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深度 • 理性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道路选择,既树立起专题文艺节目
● 如山东电视台拍摄的《三千里路情与歌》表现 总政艺术团离休干部艺术团到山东老区义务演 出这件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名词解释部分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名词解释部分1. 广播电视文艺广播电视文艺通过广播电视媒介欣赏的文艺,它是文艺与现代化传播手段的结合,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按照一定的社会目标,反映或直接组织社会艺术创作活动,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加以广播化或电视化的再创作,并最终以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表现形态播出。
2. 调频立体声广播调频立体声广播是1979年8月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开始研制立体声广播,于当年9月做出了中国第一台立体声调制器,12月开办了立体声广播。
立体声广播利用人的双耳特性,在节目中同时发出左右两个声道的信号,使收听者从收音机左右两个声道的喇叭中同时听到声音,从而得到全方位、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和临场感。
它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听觉审美欲求,丰富与提高了受众的听觉感受力。
3. 双向交流双向交流,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热线电话的反馈,将受者当下的审美感受即时回传给传者,实现艺术传播与欣赏反馈的共时性。
4. 多极交流多极交流指的是受众之间通过热线电话以主持人为中介实现的交流。
5. 广播剧广播剧是伴随无线电的诞生而问世的特殊剧种,是以电磁波为载体深入千家万户的“无限电剧”(或称“空中戏剧”),它以广播为媒介,运用戏剧技巧,将思想、文学与动作转化为听众头脑中的赏心悦目的图景,是一个富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听觉艺术、想象艺术。
6. 传统形式传统形式就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戏剧式的(或小说、故事式)结构形式,传统的音乐、音响运用形式。
7. 电视文艺电视文艺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
它具有视听艺术的综合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8. 样板戏样板戏是“文革”期间出现的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
指一批创作于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
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
电视文艺节目
电视文艺节目:是以文学艺术和文艺演出作为创作原始素材,或基本构成元素,在保留艺术创作表达方式和思路的基础上,运用电视视听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具有较高艺术欣赏性和审美价值的电视节目类型.分类:模糊性差异性。
音乐电视:是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以音乐语言为抒情表意方式,以画面语言为烘托的辅助表现形态,给观众以音乐审美感的电视艺术片种。
电视音乐节目的界定:是音乐形态与电视媒介结合而形成的文艺样式,即以音乐为基础(节目核心),利用电视化手段配以画面形成的电视音乐节目.主要特点是既可看也可听。
电视音乐节目分类:欣赏类,普及类,专题访谈类,互动参与类,信息服务类,真人秀类,电视舞蹈节目:概念:电视舞蹈节目是电视与舞蹈相结合的电视文艺样式,…是以舞蹈为核心,借助电视化手段对舞蹈进行二度创作,以影像形式塑选荧屏舞蹈艺术。
舞蹈根据不同风格特点可分为:古典舞,芭蕾舞,民间舞,现代舞。
电视文学节目,概念:广义上的电视文学不仅包括电视屏幕上的一切文学形式,甚至应该包括电视专题片等样式内部构成中的文学部分。
狭义上即文学的电视化,主要指依据文学的创作规律,文学的审美特征,通过电视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文学,充满了强烈的文学氛围,给观众以审美情趣的视觉艺术。
分类: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报告文学电视小说:将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小说,通过电视化的处理,转化为声画结合的电视作品。
电视散文:是采用电视艺术手法重现散文那种形散神聚以小见大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电视散文是以抒情写意为主的电视文学样式。
电视散文和电视诗歌的创作特征:1。
电视叙事和抒情类的散文诗歌都有一定的情节,镜头语言上纪实镜头和表演镜头相结合,注重镜头的章法,有一个主题或统一的中心思想贯穿始终。
2.镜头不能太实,一般空镜头景深镜头比较多,特写镜头比较少,要适当征用留白,虚假焦前景遮挡,光景对比等构图技巧。
3.画面构图讲究均衡平衡画框一般与地平行线平行,构图注意黄金分割,力求精美。
电视文艺节目形态
电视舞蹈
舞蹈语汇的多样性 ; 景别的变化和舞蹈意境美的自由表达与呈 现; 光影系统的抒情功能; 音乐和相关元素的造型功能。
音乐电视
意境型音乐电视; 意境型音乐电视; 叙事型音乐电视; 叙事型音乐电视; 抒情型音乐电视
电视散文
电视散文和文学散文表达的区别: 电视散文和文学散文表达的区别: 视觉化和文字传播的统一; 视觉化和文字传播的统一; 情境表达的营造; 情境表达的营造; 人物形象和生活背景的展现和审美的需要; 人物形象和生活背景的展现和审美的需要; 叙事和抒情的有机统一; 叙事和抒情的有机统一; 时空转化的自由性和随意性。 时空转化的自由性和随意性。
发展历程
1、舞台演出实况转播阶段:边演、边播、 、舞台演出实况转播阶段:边演、边播、 边看三者同时进行。强烈的现场气氛、 边看三者同时进行。强烈的现场气氛、电 视观众的参与意识。 视观众的参与意识。 2、演播室现场直播阶段:在场景设计、造 、演播室现场直播阶段:在场景设计、 型处理、灯光布置、舞台搭设方面, 型处理、灯光布置、舞台搭设方面,更具 电视化。 电视化。 3、电视综艺节目实况录像节目:独立制作 、电视综艺节目实况录像节目: 阶段;录制播出,剪辑和编辑,细节放大、 阶段;录制播出,剪辑和编辑,细节放大、 纪实性和观赏性。 纪实性和观赏性。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名词解释部分
1. 广播电视文艺广播电视文艺通过广播电视媒介欣赏的文艺,它是文艺与现代化传播手段的结合,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按照一定的社会目标,反映或直接组织社会艺术创作活动,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加以广播化或电视化的再创作,并最终以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表现形态播出。
2. 调频立体声广播调频立体声广播是1979年8月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开始研制立体声广播,于当年9月做出了中国第一台立体声调制器,12月开办了立体声广播。
立体声广播利用人的双耳特性,在节目中同时发出左右两个声道的信号,使收听者从收音机左右两个声道的喇叭中同时听到声音,从而得到全方位、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和临场感。
它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听觉审美欲求,丰富与提高了受众的听觉感受力。
3. 双向交流双向交流,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热线电话的反馈,将受者当下的审美感受即时回传给传者,实现艺术传播与欣赏反馈的共时性。
4. 多极交流多极交流指的是受众之间通过热线电话以主持人为中介实现的交流。
5. 广播剧广播剧是伴随无线电的诞生而问世的特殊剧种,是以电磁波为载体深入千家万户的“无限电剧”(或称“空中戏剧”),它以广播为媒介,运用戏剧技巧,将思想、文学与动作转化为听众头脑中的赏心悦目的图景,是一个富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听觉艺术、想象艺术。
6. 传统形式传统形式就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戏剧式的(或小说、故事式)结构形式,传统的音乐、音响运用形式。
7. 电视文艺电视文艺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
它具有视听艺术的综合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8. 样板戏样板戏是“文革”期间出现的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
指一批创作于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
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
电视散文的审美特征
电视散文的审美特征作者:冯永朝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04期内容摘要:电视散文是电视和散文的结合,是一种集画面、音乐、解说为一体的电视表现形式。
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其特征主要体现为音诗画相融合的诗意表达、深邃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情感流动的结构形式几方面。
关键词:电视散文审美特征诗意表达意境创造结构形式科技的发展,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途径。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我们已然进入到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化的浪潮,使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传播与变革,传播方式的改变为文学的发展也提供了机遇。
一方面,随着传播方式的便捷,传统文学的欣赏群体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其他学科也将触角伸向文学这片领地,使文学从单纯的依靠文字创作与传播逐步走向多元化,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化工具进行创作与传播,在学科的相互交融中,催生出了一些新的文学样式,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逐渐形成一种多元化趋势,电视文学就是其中一种。
这里,我们重点谈谈作为电视文学中电视散文的审美特征。
电视散文是电视和散文的结合,是一种集画面、音乐、解说为一体的电视表现形式。
它通过屏幕声画形象,以记叙、抒情为基本手段,创造散文的意境;它不按事件发生的自然流程安排结构,而是重点表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情思、哲理。
所以,其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音诗画相融合的诗意表达音、诗、画作为三门独立的艺术,他们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
画面塑造的形象往往是具体可感的,在文字中需要大篇幅描绘的对象,画面可以真实生动的展现出来,但是,这同时也丧失了文字中的延伸意义和深层次内涵。
诗歌能表现出抽象的哲学意味和审美思考,但是由于受众文学素养的限制可能会影响诗歌的审美效果。
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可是单纯的音乐无法表现具体的形象。
电视散文将三种艺术的优点与精华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将诗、音、画奏成了一曲和谐的交响。
电视散文如诗。
浅谈电视文艺晚会灯光设计
经 过很 长 前期 时 间的酝 酿 ,多 次反 复修 2 灯光设计的写实和写意 可分 的 ,应 善 于从 生活 中提 炼 、取舍 、 改才完成 的。电视灯光设计制作 的过程 , 第一 ,写 实 的灯 光 真实 地创 造舞 台 创造 简明 的形 象来 表现丰 富的现实 因素 ,
灯光设计不用考虑那些戏剧 因素 ,比如 :
引人 人 胜 。写 实 的灯光 表现 一种 自然 的 写 意不 是绝 对对 立 的,不等 与有 了写 实
写意就一定要 抛弃写实 , 时 空转 换 、戏 剧矛 盾 冲突 、人物 内心 情 美 , “ 夕 阳无 限 好 ,只是 近 黄 昏。”写 就失去 了写意 ,
1 把握灯光设计的点、线 、面
不 同 内容 的要 求 ,选 择 能突 出表 现某 种
形象 的表 现形 式 。无 论是 写实 还是 写 意
第 二 ,写 意 的灯 光是 指灯 光艺 术 不 的灯 光设 计都 同样要 深刻 表现 生活 的真 仅要 捕捉 看得 见 的东西 还要 使看 不见 实。盖叫天老师说 , “ 真”是生活 , “ 假” 假 ”无 “ 真 ” ,就 失掉 了 的东 西得 以呈 现 ,就 是说 不仅 要表 现 事 是艺 术 ,有 “
每个 优 秀 的 电视 灯 光作 品 ,都 是设 全部 照亮 ,所有 人物 、景 物得 到均 等 的 以及它通过 唤起人们 的联 想而形成柔 和 、 计 者 站在 导演 、舞美 设计 、摄 像景 别 的 照 明 ,必然 造成 主次 不 分 ,观 众视 线分 刺激 、朦胧 、跳跃 的心理。 角度 , 从 演出内容出发 , 围绕演员表演等 , 散的现象 。
【 1 】 金长烈 , 柳得安 . 舞台灯光 [ M] .
浅谈电视歌舞晚会的美
黄河之声Y LLOW RIV R OF T SONG 年期6音乐研究浅谈电视歌舞晚会的美文\王 敏电视是一个独立的、高度综合的艺术品种。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囊括、吸收、运用其它的艺术品种。
因而它内容多彩,手段丰富,加上电波的威力,能使四海内外在同一时间尽享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各种节目,从而使其它的艺术无不对它倾心向慕,只要一旦被它青睐,足不出户便可使自己走向海内外。
但事实上,电视只是一种载体,电视本身的发展是离不开其它艺术门类支持的,否则就会变得暗淡,成为无源之水。
电视晚会是电视文艺节目中的一类。
其特点是根据晚会主题的需要,运用电视化的语言和手段将多种不同艺术体裁的单个节目进行有机组合,让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集中欣赏音乐和舞蹈节目。
各种参与整体的单个节目又产生内在联系,是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节目形态,从而使观众达到视觉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和愉悦。
而歌舞晚会便是其中的一大形式。
它遵循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以音乐、舞蹈为其抒情表意的主要艺术方式,以画面语言为其烘托渲染的辅助表现形态,利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创造一种诗的意境,给观众以审美愉悦,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形式。
晚会导演会运用各种手段,如光线和色彩的运用,镜头的转换,节目的编创,顺序的安排,舞美的设计、舞台的调度等展示晚会的主题,从而使晚会更加丰满。
歌舞晚会中的音乐和舞蹈在整个晚会中起到叙事、抒情和阐释的作用,以音乐和舞蹈的美去感化、激励电视观众的心灵,将观众带入特定的音乐审美意境之中,感受生活,体味人生。
音乐与画面关系的处理、舞蹈与画面关系的处理大都会采用音画对位或同步的方式,即音乐与画面视觉内容统一或不统一。
当然,这只是一种有机的组合,关键得看导演的用意。
音画同步可以帮助观众对其思想内容产生更形象、更丰富、切实的艺术感受,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的涵义,内容及精神;音画对位可以让音乐和舞蹈从画面的同步之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生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更丰富的情绪内涵,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试论电视剧的艺术境界
同时 ,我们 更容 易看 到 ,在抒 情式 的 电视剧 中 ,
条件 下 , 面对色 彩纷 呈 的电视 剧形式 , 达到建 要
设性 批评 的 目的渐渐 显得 力不 从心 ; 其二 , 越来
意象的运用尤为普遍 ,如 《 又见一帘幽梦》 红 《 粉世家 》 , 等 随时能让观众感觉荧屏上显示的具 体 物象所 包括 的 真实含 义 , 导演精 心 制作 的意象 时 而可见 , 雪弥 漫下 的老屋 、 大 的不可攀 越 大 硕
第2卷 第6 3 期
2 1 年 1 月 00 1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文 科 学 版) 人 J U N L O I G O U I E ST ( I E A R S E I I N) O R A F N N B N V R IY LB R L A T D T O
V0 . 3 N . I2 o6 No . 2 1 y 00
试 论 电视 剧 的艺 术 境 界
崔海波
( 宁波市鄞 州区广播 电视 台,浙江 宁波 3 5 9 1 12) 摘要 :电视 艺术是 美学范畴 内的重要现 象。电视剧作品 中的意 象、意境 与典型 的创造 ,也是 电视批评 的主 要文化资源。电视剧 中的意 象,使 荧屏形 象更 富有耐人寻味 的理性品位 ;电视剧 中的意境 ,则使 电视剧在
第 6 期
崔海波 :试论 电视剧 的艺术境界
的形 象 ,就形 成 崇 高 的一 般 性 格 。 ”…这 位 有 名 的外 国哲 人 仿 佛 也 为 中 国传 统 美 学 范 畴 中的 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文艺的意境品味
【关键词】电视文艺意境格调品位
采英撷华、博取广纳的电视文艺,几乎囊括了人类漫长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艺形态:歌舞、绘画、戏剧、杂技、曲艺、诗歌等等。
它运用视听语言,对传统艺术进行“电视化”加工,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原有价值,又提升了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带给观众“人各有趣,各取所需”的审美选择和多重审美愉悦。
然而,电视文艺毕竟是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以平面化、娱乐化、商业化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语境下,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于是,在高收视率的“引诱”下,很多文艺节目走上了“为娱乐而娱乐”、“为世俗而世俗”的极端之路。
有的节目只顾悦耳悦目、炫耀技巧,内容单薄而形式夸张。
有的节目则纯粹满足观众“当下即刻的感官冲动”,格调低俗,污染荧屏。
诚然,电视文艺是娱乐的、是消遣的,但更应该是审美的。
电视文艺应该在满足受众视听享受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
一、深远的意境
意境,是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蒲震元在其著作《中国艺术意境论》中,将意境归结为:“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
”[注1]电视艺术的创作也需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开拓。
意境的生成不仅能让屏幕形象
栩栩如生,更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并令观众回味无穷。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一个重要表征,它直接关系到意境的生成。
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曾指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与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注2]在电视文艺节目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充满情感的“镜”语。
比如,2007年春节晚会上的电视舞蹈类节目《小城雨巷》就是一首用“肢体语言”和“视听语言”共同书写的抒情诗。
在粉墙黛瓦的青石小桥、幽幽静静的古朴小巷的屏幕背景下,在空灵的旋律和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中,柔美如水的江南姑娘们身着洁白与藕荷色相间的旗袍,手执油纸伞,或翩翩起舞,或款款而行,用形体动作诉说着人间的真情。
江南丝竹柔美动人,在白墙碧瓦间的雨巷里,少女们婀娜多姿的身影与江南小桥构成一幅似真似幻、清新怡人的水墨丹青,渲染了一种“江南春雨润如玉,往来不湿行人衣”的诗画意境。
这种意境的生成,既依赖姑娘们优美的舞蹈,也离不开led 大屏幕、水幕特效、舞美、灯光、音响、导播、剪辑等电视艺术手段的运用。
在电视剧里也常有寓意深刻的审美意境。
如李少红导演
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中的一场秀禾出嫁前放风筝的戏。
在斜阳映衬下的旷野中,天空高远,大地辽阔,秀禾放飞手中的风筝(娘临终前留给秀禾唯一的东西)与娘进行着心灵对话。
此刻,人、风筝、大地、天空,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象征,渗透出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情感。
2.境生象外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不是所有的“情景交融”都能产生意境。
意境常常是“超以象外”的。
[注1]早在晚唐时期,诗论家司空图就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意境主张。
[注3]“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艺术形象的特色,而“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是艺术作品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
电视文艺作品中同样注重“气韵”的表达与明现。
仍以一部电视舞蹈作品为例,取材于敦煌壁画艺术的电视舞蹈《千手观音》传递给人们一种无法言述的“东方神韵”。
在圣洁庄严的音乐中,在象征观音大道神明的万丈“金光”下,21名身着金缕衣的舞蹈演员,以手臂变换出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奇美画面,共同塑造出”一个”普度众生的观世音形象。
她们以优美的舞姿和婀娜的体态表现出了无声世界的韵律与美感。
《千手观音》以观音之“象”,表达了对完美生命的感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和人性之美。
它捧一颗纯洁的心,托起生命之灵,以慈善悲悯、致臻入化的艺术,点亮了亿万观众心灵的眼睛,它的价值已超出了舞蹈
的范畴,达到了一种圣洁高尚、美轮美奂的境界。
二、高雅的格调
格,乃性格、人格、品格也;调,为自然流露之情绪也。
[注4]中国绘画历史上,有“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之说。
清代张庚曾言:“盖画品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
”可见,格调体现创作者自然流露的思想情操及其作品的美学品格。
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格调高的作品思想深刻、内容健康,既陶冶人的情操,又净化人的心灵。
格调低的作品既无思想深度,又无艺术创新,只知盲目模仿抄袭,不是以迎合世俗低级嗜好为荣,就是以奇巧炫人耳目为趣。
格调高的电视文艺作品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如电视艺术片《扇舞丹青》、《七弦的风骚》、《江南》,音乐电视《天唱》、《伞》、《祝你平安》,电视剧《雍正王朝》、《乔家大院》、《士兵突击》,艺术性较强的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丝绸之路》、《故宫》等等。
这些作品均具有精巧的艺术构思、浓郁的思想情怀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例如《故宫》将中国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内容用电视的影像表达出来,不仅让观众得到了审美享受,也激发起人们寻求历史、探寻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情怀。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目前中国电视荧屏上存在着大量低级庸俗、甚至不堪入目的电视文艺节目。
一些电视娱乐节目打着“娱乐大众”的旗号审丑、审乱,忽略了“善”,忘掉了“美”。
某某台有个娱乐节目自称是全新概念的男人魅力秀,其实就是一定程度上的
身体秀。
十位性感男性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地变换身体姿势向女性观众展示男性魅力。
随着环节的深入,每轮闯关失败者会在众目睽睽下被推到冰冷的水池中。
之前还形象光鲜的男士们逐个变成了“落汤鸡”。
面对这种残酷的身体惩罚,女性观众却是以疯狂的拍手、尖叫和欢呼作为回应。
一些电视剧为迎合观众口味、追逐商业利益,逐渐走向肤浅和模式化。
有的电视甚至滥拍经典,亵渎原著、亵渎崇高。
以电视剧对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改编为例,如果说,杨洁导演执导的电视剧《西游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较好地忠于作者意图,体现原著精神的话,那么像《齐天大圣》、《春光灿烂猪八戒》等电视剧则纯粹对小说进行了激进解构。
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不仅背离了原著中“不畏权势、不怕妖魔”的抗争精神和“不避艰险、长途跋涉”的进取精神,甚至将小说《西游记》中原有的故事框架、成型的人物形象全都进行篡改颠覆。
在打掉孙悟空光辉形象的同时,有意添加猪八戒“放屁”、“流鼻血”、“偷窥洗澡”等恶作剧式的审丑情节,以此试图博得观众一笑。
它不考虑大多数观众的接受心理,更不关心观众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警醒世界的那句忠告——“娱乐至死”,是否应该引起电视创作者的关注与重视?电视作品美学品格的提升有赖于每一位电视人精神品格和审美品格的提高。
三、崇高的品位
“格调”主要涉及作品的思想内容,而“品位”则是按照作品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再将作品细分出等级。
[注5]五代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把绘画作品分为“四品”,分别是“逸品”、“神品”、“秒品”、“能品”。
“逸品”——无法而法,自然之品。
无需苦心经营,而是天生而就,效果常常出乎意料;“神品”——精心刻画,得到了自然对象的精神本质;“妙品”——笔墨技巧以及绘画的一切形式技术高度纯熟,炉火纯青;“能品”——描绘自然事物的形态栩栩如生。
[注4]传统美学中的“四品”,或许同样适用于电视艺术作品创作。
例如“能品”讲究栩栩如生,电视文艺节目同样也要求生动逼真。
“逸品”追求天生而就,电视文艺节目中的“珍品”似乎也可遇不可求。
电视精品不仅要求内容精深、形式精美,更需要蕴含中国文化和民族审美的深沉积淀。
目前,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品位高低不齐、差距很大,既有震撼人心、怡悦性情的艺术精品,也有粗制滥造、只注重感官刺激的艺术赝品。
歌德曾说:“眼睛也许可以称作最清澈的器官,通过它最容易传达事物,但是内在的感官比它更清澈。
”[注6]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只重感官刺激的电视节目,或许是一场视觉盛宴,但绝不是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真正的审美在于想象,在于精神世界的思考。
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精粹培养了中国电视艺术独有的美学范畴,它深刻地体现在我们的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中,积淀在观众的审美评价里。
电视文艺创作者有责任坚持对电视艺术美学品格的追求,提
高自己的艺术感悟和美学精神,以独特的视听语言构造出属于自身的审美品格,以陶冶情感、启迪观念、抚慰心灵、富有美感的电视节目满足和提升观众的审美期待和需求。
注释
1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2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2
3 司空图.司空图《诗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
4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5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6 李伟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