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变换分析变化分析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考察两种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变换规则的分析方法。

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

例如:A 、台上坐着主席团B 、台上演着梆子戏C 、山上架着炮三个例句包含的词类相同(处所名词+动词+助词+名词),排列顺序相同,内部层次关系相同,但是A 句表示静态意义(台上有主席团)、B 句表示动态意义(梆子戏正在上演)、C 句既可表示静态意义(山上有炮),也可表示动态意义(山上正在架炮)。

下面我们通过变换分析法分析三个句子。

A 句可以变换为“主席团坐在台上”。

类似的例子如: 门口站着人—→人站在门口 床上躺着人—→人躺在床上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B 句可以变换为“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类似的例子如: 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 操场上放着电影—→操场上正在放电影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隔壁打着电话—返回→隔壁正在打电话C句既可以按照A句模式变换,也可以按照B句模式变换。

山上架着炮—→炮架在山上/山上正在架炮类似的例子如:院墙外修着马路—→马路修在院墙外/院墙外正在修马路通过变换分析,不但将内部层次关系相同的“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演着梆子戏”、“山上架着炮”区别开来,而且分化了类似“山上架着炮”的歧义。

语义特征分析是分析和概括同一句式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的分析方法。

例如:A类:他赠了幅国画给我—→他赠给了我一幅国画学校奖了三千元给他—→学校奖给了他三千元B类:我买了斤香蕉给他—→*我买给了他一斤香蕉我要了个名额给他—→*我要给了他一个名额A类句子与B类句子都是连谓句,内部层次结构相同,但表达的语义不同:A类句子包含两个动作,但说的是同一件事情(“赠国画”和“给我”是国画由他转移到我的过程)。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2)句法多义时1.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在分析这句话的时候,层次分析法,虽然可以划分出句子的层次,但是不能解决其中语义方面的问题,所以就无法分析出其中的歧义。

而使用变换分析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变换成两种句式:a、他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b、通知他的人还没有来。

这样的话,句子的两个意思就分别出来了,也就解决了歧义。

这里是将主语补充完整,运用了添加的方法。

二、变换的方式方法综合例子我们知道变换分析法主要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几种方法来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联系的。

1.移位变换中最常用的就是移位,例如运用移位的方法可说明动量词和名词之间存在修饰关系。

例如:买了五本书进了一次城《现代汉语语法学》中说只能这么切分,认为动量词不具有修饰名词的功能。

而朱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运用移位的变换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例如:A进了一趟城B一趟城也没进(《语法讲义》) A式可以变换成B式,一趟城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移到句首的,可见它是句法单位。

因此,虽然从意义上来看,一趟、一次都是表示动作的次数的,可是从结构上说,却是修饰后边的名词的。

所以也可以得出,有的动量词也可以修饰名词。

添加变换分析,有时需要添加一些成分。

运用添加的方法可辨析结构层次相同的句式。

例如:A我自己明白。

B我自己修理。

(《语法讲义》) B句可在我和自己之间插入会、能等助动词或不等副词,如:我会自己修理。

我能自己修理。

我不自己修理。

而A句则不可以,要插的话,只能在自己后头。

原因在于A句中我自己结合得紧密,而B句中的主语是我,谓语是自己修理,主谓结构之间没有那么紧密,因此在主语我后可插入某些助动词和副词。

这样,这两种结构相同的句式就辨别了出来。

3.删除变换,有时要添加,有时又要删除部分结构,运用删除的方法可以分化同形结构。

朱先生在书中列出了一些的字结构做定语的偏正结构,例如:A开车的技术走路的样子(《语法讲义》)还有另外一类的字结构做定语的偏正结构:B开车的人走路的学生 B中的结构后面都是人,都可以把的后的中心语删除,只说开车的、走路的,其定语可以指代整个偏正结构。

变换分析法的总结

变换分析法的总结

变换分析法的总结变换分析法是在层次分析法不能有效地解释和分化歧义现象时为了适应句子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是根据一个句式或句法结构与其他句式或句法结构之间在语义上的共同点和结构形式上有规则的变化而进行的句法分析的方法。

变换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不同,它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通过分析有歧义的句子结构跟与之有内在结构关系的句子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分化歧义句式的目的。

例如:a.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

首先可以肯定“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确实有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

同时这句话用层次分析法无法分析出其中的歧义,下面我们用变换分析法来分析这句话。

“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属于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动词+名词[受事]这一词类序列(假设为[A]式)。

例a可以跟下面的词类序列发生联系:名词[施事]+正在+名词[处所]+动词+名词[受事](假设为[B]式)即: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爸爸正在屋顶上晒花生。

又可以跟这样的词类序列发生联系:名词[施事]+把+名词[受事]+动词+在+名词[处所](假设为[C]式)即: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爸爸把花生晒在屋顶上。

通过以上句式的变换,证实了“爸爸在屋顶上晒花生”确实是歧义句。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格式的相关性。

其形成的原因是:(1)语言中存在大量同义句式。

例如:A.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我打破了窗户。

B.名词[施事]+把+名词[受事]+动词我把窗户打破了。

C.名词[受事]+被+名词[施事]+动词窗户被我打破了。

D.名词[受事]+名词[施事]+动词窗户我打破了。

(2)语言中存在大量同形歧义句式。

例如:猫把老鼠吃了。

[老鼠是“吃”的受事]奶酪被老鼠吃了。

[老鼠是“吃”的施事](1)说明了使用变换分析的必要性;(2)说明了使用变换分析的可能性。

运用变换分析法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明确变换分析法的变换是指句式的交换而不是句子的交换,并且变换的句式与原句式的基本语义结构要保持不变。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同一语义结构关系可用不同句 法结构表示,同一句法结构格式可 用来表示不同语义结构关系,这就 产生了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 法结构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这 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VP + NP 不吃馒头了。 不跑县城了。 不跑项目了。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动作+受事 动作+方所 动作+目的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 对变换地解释,他先后有三种有影响的说 法,除上面的说法,他还说: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叫着变换关 系。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 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施事+动作
VP + NP 不吃老虎了。受事+动作
不吃白菜了。受事+动作

不吃鸡了。
受事+动作
如果说,层次分析法依据结构的层次 性是利用了结构的内部关系,那么,变换 分析法依据结构的相关性就是利用了结构 的外部关系。前者是静态的分析,后者是 动态的分析。
NP2+给+NP1+VP
歧义句法格式:
NP+VP(主谓)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工具+动作 结果+动作 对象+动作
“老虎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钢笔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看了”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2017汉硕考研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了解更多的汉硕考研信息、资料加丹丹老师Q;依旧义乌散散刘思伊尔一.中心词分析法:分析要点: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标记: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标注状语,用<>标注补语;作用: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1我们║五个人一组;2我们五个人║一组;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局限性: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如:我们不走;≠我们走;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思想清除;3.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咬死了猎人的狗;二.层次分析:含义: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基本精神:1.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上严格按照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分析;2.进行分析时,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3.分析时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或句法结构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优越性:1.注意到了句子构造的层次性;如:他刚来我们便宜他了││__│││___││___││_____│他刚来我们便宜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效地分化了歧义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_1_________2_________1-2主谓关系__3______4___3-4述宾关系_5__6_5-6述补关系照片放大了一点儿;_1_________2__________1-2主谓关系_3_______4_______3-4述补关系__5_____6___5-6述补关系3.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如: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的父亲a_______1________2__b___1_________2______按a切分,意思是“祖父的父亲”,即曾祖父;按b切分,意思是“父亲的祖父”,也是指曾祖父——二者意义一样;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划分方法呢如果要表达:老师的孩子的同学姐姐的岳父的侄子我们就只能:_______1_________2__通过考察,我们会发现类似“N的+N的+N”,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内部有极强的规律性,按照a来划分是合理的;而“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出现ab均可的现象则是一种巧合,这就类似于:17+3=7+3=10正确的运算17+3=110=10不正确的运算7+31=7+3=10正确的运算7+31=101=10不正确的运算注意问题:可以叫切分的原则1.切分句子不能根据语感和语音停顿;2.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如果不是单词,则必须能在别类句法结构中在现;如:很有办法_1___2___3.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在语言中必须有普遍性;如:张三喝啤酒__1______2____4.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彼此组合起来,在意义上必须跟原先结构所表现的意思一致;局限性:1.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如:我在房顶上发现了他;_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4________4____5_____6____7__由此并不能看出,是“我”在房顶上,还是“他”在房顶上,亦或是“我”和“他”都在房顶上;2.层次分析对有些现象只能做出描述,并不能做出解释:如:木头桌子质量——→桌子质量羊皮领子大衣—/→领子大衣三.变换分析法:产生: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原则:1.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2.在变换矩阵中,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3.在变换矩阵中,右边的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4.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5.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作用:1.变换分析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咬死了猎人的狗a___1______2____b_____1_______2_a: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补语了—→把+名词1+的+名词2+动词+补语了咬死了猎人的狗—→把猎人的狗咬死了b: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是+指量名2+动词+补语了+名词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2.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①: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②: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③: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④: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局限:可以分化歧义句,但是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如:楼上演着戏;楼上坐着人;这两句话同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的句式,词类的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和结构关系也相同,但却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四.语义特征分析法:了解更多的汉硕考研信息、资料加丹丹老师Q;依旧义乌散散刘思伊尔产生:由于变换分析的局限,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却会产生歧义,我们才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解决问题;如上述:楼上演着戏;a楼上坐着人;b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句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的句式,可是动词表示的语法意义却不相同: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动词表示活动,表动态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动词表示存在,表静态所以b类动词都有“使附着”的意味,这样就可以搞清楚歧义的产生了;关于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原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次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分析和描写词的语义特征,主要有三个目的: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进行再分类;凸显同属于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语义要素;这里有两层含义:1.如果离开具体句式,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一些词的语义特点,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2.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只有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因此,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是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关于语义特征分析: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了解更多的汉硕考研信息、资料加丹丹老师Q;依旧义乌散散刘思伊尔五.语义指向分析:关于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语义指向,按其狭义的理解,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关系,即只是指举重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如:他热热地炸了一盘花生米;a他高高兴兴地炸了一盘花生米;b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cabc三句的格式完全相同,表面上看,他们彼此的差异只是具体作状语的词不同;可在语义上,各句的状语在语义上所直接联系的成分是不同的——a中“热热地”指向谓语动词“炸”,b 中“高高兴兴地”指向施事主语“他”,c中“脆脆地”指向宾语成分“花生米”;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需要考虑的问题:1.前指还是后指所谓“前指还是后指”是说那句法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它前面的句法成分还是指向它后面的句法成分;如:我和他先后去广州参加一个会;↑______↑___∣指前我先后去过广州和福州;∣____________↑________↑指后我和他先后去过广州和福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前/指后2.指向句内成分还是句外成分如:我很好;——谓语“好”指向句内成分“我”他被客气地邀请进了会议室;——状语“客气地”在语义上指向句外成分3.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如:我才做;a我才做第二道题;b我才做三道题;c我才做完;d以上四个句子,副词“才”都做状语,且都为后指,但各自的语义指向却不同——a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b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的受事名词性成分“第二道题”;c中副词“才”指向数量成分“三道”;d中副词“才”指向表示行为动作结果的谓词“完”; 4.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其他如果某个成分是属于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就得考虑那个成分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如:砍光了;a砍累了;b砍钝了;c这三个述补结构其补语都是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可是各自的语义指向却是不同的——a的补语“光”指向“砍”的受事;b的补语“光”指向“砍”的补语施事;c的补语“光”指向“砍”工具;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语义指向分析结实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特别是间接的句法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种种联系,从而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1.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如:他有一个女儿,很骄傲;┌他有一个女儿,他很骄傲;—→∣└他有一个女儿,他女儿很骄傲;2.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如:砍光了;砍累了;砍钝了;3.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了解更多的汉硕考研信息、资料加丹丹老师Q;依旧义乌散散刘思伊尔。

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教学

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教学

言知识
•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0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语言创
新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变换分析法的优势及其对现代汉语教学的促
进作用
变换分析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优势

揭示语言规律,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分析语言结构,揭示语言规律
• 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
• 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评估教学效果
• 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展望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未来发展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创新
• 变换分析法将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汉语教学提供新
的思路和方法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SMART CREATE
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CREATE TOGETHER
01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概述及应用领域
变换分析法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变换分析法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
变换分析法的发展历程
• 通过分析语言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来揭示语言的规律

第三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第四章-变换分析法

第四章-变换分析法

• 英语语法著作中的transformation有三种含
义:
我们采用
• 在传统语法中,指句子的改换

• 在美国描写语言学中,指不同句式的变换
•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指由底层结 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三、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 客观依据:句法格式的相关性 • 各个句法格式,从表面看好像是各不相同
基本意思
• 2.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乔姆斯基的转换生 成语法,翻译为“转换”
• 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 3.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译为 “变换”
• 定义为: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 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 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词 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集合 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 A→C A →D • B→D B→C
• 通过上面那样的分析方法,证实了“我在 屋顶上发现了他”的确是个歧义句,这种 分析方法就叫变换分析。
再如:
• (2)我送一件衣服给他。
• (3)我偷一件衣服给他。
• (4)我做一件衣服给他。

12

34

1-2主谓 3-4连谓
• 语法意义不同: • 例(2)送的过程就是给的过程 • 例(3)(4)包含两个行为动作,两个过
• 注意:“变换是句式的变换”

决不能看做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
遵守以下原则
• 1.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 换矩阵(matrix),这个变换矩阵由三部分 组成:
• (1)我们所有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原句 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置于变换矩阵 的左边。

第三章第二节变换分析法3(上课)详解

第三章第二节变换分析法3(上课)详解

……
=>
……
五、变换分析法的基本原则
1、平行性原则
A
B
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手绢上绣着花==>花绣在手绢上 桌子上放着书==>书放在桌子上
……
……
• 第一,A、B的变换形成左右两边的矩阵:分别
是NL+V+着+NP及其一个个实例、NP+V+在 +NL及其一个个实例。中间用“==>”表示变
换式成立。
[B]变换为[D]实际的变换情况是[B]式变换为[D]
式:
NL + VP + NPQ => 有+ NPQ+VP+到+NL
[B]
=>
[D]
咱村里调来了一位女干部 => 有一位女干部调到咱村里 屋里飞来几只苍蝇 => 有几只苍蝇飞到屋里 小张那里送去了两袋面粉 => 有两袋面粉送到小张那里 他们村来了一位首长 => 有一位首长来到他们村
• V的语义特征是否具有:[+附着] • 上述例句不能是变换受到的语义的制约。
六、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1、可以区别狭义同构
两个语言片段(或句子格式)当词数、词性、 词序、组合层次与语法功能都一一相对应时, 从描写语法上看,再也找不出它们内部有什么 差别,这样的格式就叫做“狭义同构”。
• a.小王洗破了衣服。 • b.小刘洗怕了衣服。
set(A) => set(B)
S1
=> s1‘
S2
=> s2‘
S3
=> s3‘
……
……
例子1:A.NP1+V+完+NP2 => B.NP1 +把+NP2+V+完+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四讲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四讲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的作用

一、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义 句式。
[A]式: 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C]式:把+名词1+的+名词2+动词+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B]式: 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D]式:是+指量名2+动词+补语(了)+名词1 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A组是没有被动标记的受事主语句(即不带“被”、 “给”一类字眼儿而表示被动意义的受事主语句)。 变换分析法: (替换为“把”字句)
把你给批评了? 把他请来了。 那西红柿烂了,把它扔了。
替换以后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或现象呢?
凡“把”的宾语为人称代词都不能变换为无标记受事 主语句。
把这。



[A]式:有+名词+动词 a.有能力完成 ⇒ b.有办法解决 ⇒ c.有条件上大学 d.有人骂过他 ⇒ e.有人陪他 f.有钱买新房子 g.有时间研究 ⇒ h.有时候玩儿 ⇒
[B]式:有+动词+的名词 有完成的能力 有解决的办法 ⇒ 有上大学的条件 有骂过他的人 ⇒ 有陪他的人 ⇒ 有买新房子的钱 有研究的时间 有玩儿的时间 ⇒
请看: [B]式
?[B]式⇒[D]式 ? [C]式⇒ [D]式
[D]式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买给她一件毛衣。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他偷给小胖子一个梨。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他抢给我一张入场券。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我要给她一点餐巾纸。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她。⇏*我讨给他一杯葡萄酒。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我取给张大爷一些钱。 ……

变换分析法 现代语法专题教学PPT课件

变换分析法 现代语法专题教学PPT课件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 事
1212
第一、结构关系和构成成分不同。
句法结构的成分为句法成分:主语、谓 语、述语、宾语等,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是主语—谓语、述语—宾语等。
语义结构的成分为语义成分:动作行为、 性质状态、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 结构关系为动作—受事、施事—动作等。
1212

小张明年打算考研究生。

上述例句中处于主语位置上的名词性成分“小芹、我、
张明轩、小张”都是感事。句中的感知动词规定感事,从意
义上来看,意义。常见的有:“爱、恨、喜欢、讨厌、希望、
想念、打算、知道、了解、认识、明白、怀念、热爱、期望、
盼望”等,这些词有的既可以带名词宾语,也可以带动词宾语。
感事在语义上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人类]的语义特征,只有人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1212
句法结构分析的内容
句法层次分析
形式分析
句法关系分析
句法结构分析
句型分析
语义关系分析
语义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
一、“语义”的含义
“语义”是指词语进入句子以后,词 语与词语之间形成的词汇意义之外的一种 关系意义。
这种关系意义是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形 式来表现的,是词语在语句结构中体现出 来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同于词汇意义,不 同于言语意义,也不同于句法意义,但他 还是属于语法意义。
1212
语义关系
动作行为 + 施事 动作行为 + 结果 动作行为 + 工具 动作行为 + 受事 动作行为 + 处所 动作行为 + 目的 动作行为 + 方式 动作行为 + 时间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这两组句子从外在形式上看是一样的,都是|主+动+补+宾|格式。

所谓不同,指的是深层的语义关系不同,句法变换分析法有助于我们看清这种不同。

(一)我们可以先试着把两组都转换成“被”字句。

A组:船被他们凿沉了。

门被他们踢开了。

B组:无法转换。

饭被他们吃饱了。

(×)酒被他们喝醉了。

(×)通过以上转换表明,A、B两组存在着无可争辩的差异。

至于差异的原因,可以通过再一次转换来考察。

(二)根据句意,可以把两组句子分解如下:A组:他们凿船,船沉了。

他们踢门,门开了。

B组:他们吃饭,他们饱了。

他们喝酒,他们醉了。

本次变换,不仅再次印证了两组的差异,而且还进一步呈现了导致差异的原因:A组补语的语义指向是宾语,是船沉了、门开了;B组补语的语义指向是主语,是他们饱了、他们醉了。

说得明白点,补语的语义指向不同,是两组句子存在差异的根源所在。

变换分析法 2“这位领导我也不认识”可以变换为“这位领导不认识我”,也可以变换为“我不认识这位领导”.其中的“我”可以是受事者(“这位领导不认识我”),也可以是施事者(“我不认识这位领导”);而在“这种植物我也不认识”中,“我”只能是施事者。

我也不认识和这种植物只能变换为“我不认识这种植物”。

扩展资料: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1、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2、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3、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4、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

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1 语法(3)——短语
3.1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1.“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有三种解释:
a.只是“小偷”在屋顶上
1 b.只是“我”在屋顶上 c.“小偷”和“我”都在屋顶上
2.这个句子的词类序列为: (1)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变换分析法 1 语法(3)——短语
a.白菜被鸡吃了
b.鸡被老虎吃了
b.鸡把白菜吃了
c.老虎吃了
c.鸡吃了
d.鸡吃了
d.白菜吃了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3. 4 变换分析法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1.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这个变换矩
1
阵由三部分组成
①②③我与表所原示要句原研式句究在式的结和句构变法上换格有式式相变(关之称性间为的变“另换原外关句的系式句的”法箭)格头及式,其(置一称于个之原个为句具“式体变的换实
1
[E式] 名词[施事]+从……+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B式]
[E式]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从上海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
他从铁蛋那里偷了个梨给小胖子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他从小张手里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我从老板娘那里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B式]
[D式]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买给她一件毛衣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
*他偷给小胖子一个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
*他抢给我一张入场券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

第三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报告法

第三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报告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现代汉语变化分析法

现代汉语变化分析法

• • • • • •
NPL + VP + NPQ => 从 + NPL + VP + NPQ [A] => [C] 前面走来一个老太太 => 从前面走来一个老太太 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 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 从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 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 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 从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 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从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 反对分配方案的人是他[施事]。 反对分配方案的人是他[施事] • 反对分配方案的是他[施事]。 反对分配方案的是他[施事] • 反对的是他[施事]。 反对的是他[施事]
• 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产生同形格式。 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产生同形格式。 例如: 例如: • VP+去 去 • 既可以表示: 既可以表示: • (甲)“VP是动作者位移的方式”,如: 是动作者位移的方式” 是动作者位移的方式 骑自行车去” 走着去” “骑自行车去”、“走着去”。 • (乙)“VP是动作者位移的目的性行 是动作者位移的目的性行 买菜去” 看电影去” 为”,如:“买菜去”、“看电影去”。
• 第一、A行的语法意义表示“某处以何种 第一、 行的语法意义表示 行的语法意义表示“ 方式存在某物” 行的语法意义是“ 方式存在某物”,B行的语法意义是“通 行的语法意义是 过动作,事物存在于某处” 过动作,事物存在于某处”。这种意义 称为“高层次语义” 称为“高层次语义”。 • 第二、A变换为 后,A中的句例与变换 第二、 变换为 变换为B后 中的句例与变换 中句例比较起来, 后B中句例比较起来,意义上会有某种差 中句例比较起来 但这种差别A、 中相应的句例是相 别,但这种差别 、B中相应的句例是相 同的。 同的。小王把馒头吃完了 小王吃完了馒头=>小王把馒头吃完了 => 小李看完书=> 小李看完书=> 小李把书看完了 小张卖完了菜=> 小张卖完了菜=> 小张把菜卖完了 王华洗完了衣服 => 王华把衣服洗完了 …… ……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第四讲 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第四讲 变换分析法

假设表示A 义的“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为“ A 式”
“C 式”:名词语+ 动词+ 在+ 名词L 表示B 义的“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为“ B 式”。 “D 式”:名词L + 正在+ 动词+ 名词语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构造的层而又经济的原则 致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 法格式来表达, 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 的同义格式。 第二,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 而表达 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 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 就致使同一种句法格式 可以表示多种意义, 从而使语言中存在大量的 歧义句法格式。
变换分析的一些局限
变换分析虽然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 但却不 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
例如, 现代汉语里“ 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 是个歧义句式。
练习:
请用变换分析法分别分析歧义句:
1 “咬死了猎人的狗”。
2 “反对的是他”。
我在昨天由于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
• • • • • • • a .我昨天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b . 我昨天不小心把两把办公室的钥匙丢了。 c . 昨天不小心, 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我丢了。 d . 昨天不小心, 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 e . 我不小心在昨天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f . 是我昨天不小心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g . 我昨天不小心, 办公室的钥匙给我丢了两把。
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由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 任,这个特点就是在运用变换分析法时发现的。
“ 老虎不吃鸡了”VS“鸡不吃白菜 了”

他反对的人走了 变换分析法

他反对的人走了 变换分析法

他反对的人走了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指的是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

如:他反对的人走了
(1)成分换位(语序)。

更换原式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的位置,从而构成不同于原式的变换式。

他反对的人走了,变为,反对他的人走了,更换原式中他字的位置,从而构成不同于原式的变换式。

(2)成分增减。

在原式上增加或减少一些成分构成变换式。

他反对的人走了,变为,反对的人走了,通过减少了他字,句子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3)成分替换。

替换原式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构成变换式。

他反对的人走了,变为,我反对的人走了,替换原式中的他字,句子也发成了极大的变化
(4)成分分合。

通过对原式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的分裂与合并构成变换式。

他反对的人走了,变为,反对的他人走了,通过结构的分裂与重新合并,句子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摘要:对变换分析法在汉语语法学界的发展运用作较全面的分析阐述并对变换现象加以分类,分析变换的方法和原则,阐明变换的作用,归纳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了变换分析的局限性。

关键词:变换分析;句法分析;汉语我们想要认识和了解语言,就要对其作深一层的分析,要了解其中的规则,句法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

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就称之为“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首先一般比较熟悉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它可以让人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但它不大关注语法结构的层次性。

由于它的这一局限性,便出现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但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特别是歧义。

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手段,于是变换分析法就又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了,成为最易于和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关于变换的思想,早在1942年出版的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一书里就有了。

之后,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讨论了句子和词组相互转换的问题,但未具体展开。

50年代,海里斯和乔姆斯基分别在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展开了转换的研究。

而继海里斯之后,在中国朱德熙先生在变换分析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语法讲义》中,朱先生充分运用了变换分析的方法来解释许多层次分析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分化歧义句式、层次切分、判断词类以及分化语义角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意义。

变换分析法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甲句变成乙句。

它是根据句法格式的相关性,是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根据依存关系的变换。

目的是通过变换分辨句法结构的异同,看清句子结构的特点。

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变换分析法,并在国内最早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实践。

例如:a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转换为: a1主席团坐在台b 操场上放着电影b1 操场上正在放电影这两组例句都是“处所名词+动词+助词+名词”,是相同的结构,但在语义关系上还存在区别。

具体的来看,变换分析法可以分为两类来更清楚地加以认识:(1)当句法同义时1.我打破了杯子。

可变换为:a、杯子被我打破了。

c、我把杯子打破了。

虽然转换成不同的句子格式,但是施事受事都未发生变化,意思也都未发生变化。

(2)句法多义时1.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在分析这句话的时候,层次分析法,虽然可以划分出句子的层次,但是不能解决其中语义方面的问题,所以就无法分析出其中的歧义。

而使用变换分析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变换成两种句式:a、他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b、通知他的人还没有来。

这样的话,句子的两个意思就分别出来了,也就解决了歧义。

这里是将主语补充完整,运用了添加的方法。

二、变换的方式方法综合例子我们知道变换分析法主要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几种方法来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联系的。

1.移位变换中最常用的就是移位,例如运用移位的方法可说明动量词和名词之间存在修饰关系。

例如:买了五本书进了一次城《现代汉语语法学》中说只能这么切分,认为动量词不具有修饰名词的功能。

而朱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运用移位的变换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例如:a进了一趟城b一趟城也没进(《语法讲义》)a式可以变换成b式,“一趟城”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移到句首的,可见它是句法单位。

因此,虽然从意义上来看,“一趟、一次”都是表示动作的次数的,可是从结构上说,却是修饰后边的名词的。

所以也可以得出,有的动量词也可以修饰名词。

2.添加变换分析,有时需要添加一些成分。

运用添加的方法可辨析结构层次相同的句式。

例如:a我自己明白。

b我自己修理。

(《语法讲义》)b句可在“我”和“自己”之间插入“会、能”等助动词或“不”等副词,如:我会自己修理。

我能自己修理。

我不自己修理。

而a句则不可以,要插的话,只能在“自己”后头。

原因在于a 句中“我自己”结合得紧密,而b句中的主语是“我”,谓语是“自己修理”,主谓结构之间没有那么紧密,因此在主语“我”后可插入某些助动词和副词。

这样,这两种结构相同的句式就辨别了出来。

3.删除变换,有时要添加,有时又要删除部分结构,运用删除的方法可以分化同形结构。

朱先生在书中列出了一些“的”字结构做定语的偏正结构,例如:a开车的技术走路的样子(《语法讲义》)还有另外一类“的”字结构做定语的偏正结构:b开车的人走路的学生b中的结构后面都是人,都可以把“的”后的中心语删除,只说“开车的、走路的”,其定语可以指代整个偏正结构。

而同样是“的”字结构做定语的偏正结构,a式如果把“的”后的中心名词语删除,则不能表明原来的意思,可见这类结构不是同位性的偏正结构,和a类就区分了出来。

4.替换替换,也是变换中常用的方法,运用替换的方法可以分化同形句式。

朱先生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 脸色跟纸一样b 这枝铅笔跟那枝一样(《语法讲义》)从形式上看,a、b都是“跟……一样”的句式,无法分别,但通过替换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

a组中的“跟”都能换成动词“像”,“一样”都能换成“似的”。

替换得到:c脸色象纸似的而b式不能这样替换,因而,a、b两组同形但是不一样,a组说明类似,是比喻句,b组是实际的比较,两物相同。

5.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变换我们在实际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往往不是单一运用哪一种手段,更多的是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分析方法综合来进行分析的。

三、变换分析法的原则变换分析法在运用中还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

就变换分析法本身来说,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交换不是一个句子的交换,而是一种句式的交换;二是交换句式与原句式语义结构必须关系相同,变换关系的根本特点是变换前后句子的基本语义结构维持不变(朱德熙,1981),所以在变换分析中有两条总的理论原则,一是同一性原则,一是平行性原则。

这些原则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证明的,具体说来:(1)变换要形成一个矩阵;(2)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系列例子,形式、语法意义必须一致;(3)右边的作为变换式的一系列例子,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4)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的实例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5)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变换,正是在总的原则指导下,遵循这一些具体的原则才得以有意义的实现的。

四、变换分析法的作用和意义变换分析法,不管是在语法研究中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它可以帮助定性、分类。

例如前面提到动词后面带的数量词可以是名量、动量和时量词的问题。

(2)变换分析法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明确歧义结构,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从而消除歧义。

例如:a咬死了猎人的狗—→把猎人的狗咬死了b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在这个不同的变换划分的过程中,歧义就得到分化并消除了。

(3)变换分析的运用并不只在分化歧义句式方面,还有助于我们深入语法研究,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则和规律。

根据一个句子的分析可以得出同样一组或一类句法类型的一些相通规律。

五、变换分析法的局限变换分析有很多的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那就是它可以分化歧义句,但是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如:楼上演着戏。

楼上坐着人。

这两句话词类的序列相同,但却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这时候变换分析不能解释这种原因。

因为变换法局限于句法分析平面的分析方法,一般只能证实句法结构的不同,不能回答其原因,所以变换分析常常需要运用其它多种手段方法共同进行句法分析。

六、结语因为变换分析有以上的这些作用,汉语语法分析在八十年代受到重视并广泛得到运用,出了很多成果。

具有开拓性作用的朱德熙,陆续发表了《‘’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1981),《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1979),(下转第34页)(上接第30页)《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1986)等。

总起来看,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界运用的实际效果是帮助我们把语法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揭示出更多的语法规律。

尽管变换分析法有它的缺点和局限,但是对于研究、教学、学习和使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西方语法理论和汉语特色的结合,经过我们的努力学习和研究,是能够在许多学术领域发挥大的作用的,我们要运用,更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发展它。

参考文献:[1]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1898-1998》[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年.[6]李临定:《汉语比较变换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7]邵敬敏、方经民:《中国理论语言学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j],载《中国语文》1986年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