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 (2)

合集下载

湖南省衡阳市-市石鼓区新安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衡阳市-市石鼓区新安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衡阳市市石鼓区新安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15分)读书断想钟长江①书和太阳一样,能够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是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塞缪尔说过,好书可以引为诤友。

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②一窗明月的夜晚,远离了纷繁喧嚣的尘世、是是非非的人群,一书在握,热茶一杯,静心读了下去,渐渐便觉茶香满口、书香满纸,尽可以刘伶醉酒,放浪形骸——开心处开怀大笑,伤心处黯然神伤,激奋处拍案而起……仰观苍天,俯察大地,一种腋生双翼的感觉油然而生。

心骛八极,思接千载,神游古今,可以大荒无限,咫尺千里,豆芥巨观,缩龙成寸。

自由自在晶莹剔透的灵魂啊,分明已化作奔月的嫦娥。

③很静很美的冬夜,就着火炉,温一壶酒,读那些又静又美的书:可以是《红楼梦》,可以是《瓦尔登湖》、《追忆似水年华》,可以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可以是周作人的小品、唐弢的书话。

当然,日本古代作家的随笔也可以,美国作家包斯威尔的《约翰生传》也可以,《板桥杂记》也没什么不可以。

④古人刘向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忧愁烦恼袭来时,不妨读唐诗,吟宋词,看艾芜的《南行记》。

如此,春天的风秋天的雨,会渐渐冷却你急躁的情绪;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可慢慢松弛你绷紧的神经。

不知不觉中,你悠悠南行,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岭南见客羞遮面的村姑,无一不使你怡然自得,超然物外。

此时烦恼何在!忧愁何存!⑤一个生活得丰富圆满的人,是不会没有寂寞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他人永远是水,自身永远是鱼。

即或能在水里自由地游弋,也不能够溶解于水,更不能与水合一。

固然有挚友的安慰,情人的蜜语,但是所有的思想与情感,只能被理解,无法被分享。

无论一人独处,还是朋友聚会,那一丝半缕的寂寞之感,都会不召自来,涌上心头。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地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

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

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

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附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附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测2024.01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对革命年代提出和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革命人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把作为伦理原则的革命人道主义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拿我们的军队来说,人民军队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亲如一家,团结友爱,世所仅见。

对俘虏也不虐待,愿意留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发放路费。

这一切都是由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本质决定的。

同时,也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的伦理。

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比起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又扩大了范围和丰富了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求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发展,并为在全社会的广大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

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共同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和关心。

尤其是在一方人民遭到重大灾害的时候,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会立即凝聚成为紧急救援的举国行动。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救灾斗争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无情,人间有爱”。

全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视支援灾区为己任,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了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故事说明的是中国人自我现状的丰富性,反映的是面对整个宇宙、社会和自然的多种境遇。

要想更好地沟通世界、触动他者心灵.势必要让中国故事能够多的度提出和回答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层面的问题,多层次展现中国人面向全人类的坚守与胸怀。

讲故事作为文化行为是要传达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积极的思想价值、道德力量,讲中国故事.就是沿着中国人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的鲜明传统.表达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诉求,书写中国人价值实现的积极努力,鲜明反映倡导什么、弘扬什么、坚守什么。

但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单单指向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还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活价值理念发生密切联系.注重表达那些更具普遍性、更具恒久意义的价值,并增强其说服力。

正如学者刘梦溪所说,有一些价值“不仅适用于一个时期、一个朝代、一段历史,而是适用于所有的历史时期,所有的历史段落,既适用于传统社会,也适用于当今社会;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一些永恒的价值理念,在表述上、概念的使用上不一定相同,但是这些价值理念可以通过互相阐释,达到理解和沟通”。

如果离开价值观表达上的共通性,中国故事的辐射力就不足以很好地与世界沟通。

当前不少文艺作品思想内容承载量有限,价值支撑不足,缺乏对普遍人性尺度的发掘,尤其是不少以玄幻、字越等为主题的网络文学,似乎在努力传递一些是非诉求,但缺少真正富于世界性的、恒久的价值理念,能引起共鸣或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品凤毛麟角。

问题是时代最鲜明的声音。

人类都生活在不断缩减的时间阴影之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同样经历着生存、发展等诸多根本性问题,对宇宙、自然、人生不断提出一些根本性疑问。

地球上的人们在与自然、社会、他人不断较量中成长与发展,经历着同样的根本性生存发展难题,提出一些共同的根本性疑问,这是从人类共同体生活的根源处自动流溢而出的,正像泉水是从泉眼里涌出来的一样。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

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

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

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材料二: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

2019 年底,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 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

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

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

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

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让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这是鲁迅散文抒情的主要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

这构成了整篇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

鲁迅的内心始终交织着两种情感欲求:一方面是情感喷发的冲动,另一方面却是克制激情的欲求。

正是这情感的喷发和反抑的内在冲突所形成的张力,赋予了鲁迅情感表达形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

如第一节所显示的:将欲发,又觉“无话可说”;仿佛已是“痛定之后”,却因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平添阵阵“悲凉”;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顾及于“非人间”的“快意”;直至无可逃遁,才拼将一腔悲痛,全数掷出,化作灵前至哀至烈的声声哭诉。

情感的热流与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灵的大颤动。

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

他并没有身临其境,却能以雄辩的细节,描绘出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来。

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

极强烈的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出之以中国气派的简洁凝练,也就构成了鲁迅前期作品所特有的美学风格。

它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道路的艰难。

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

他的情感,有时如火山奔突,瀑布直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

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

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

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对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就一定杀得了秦王。

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

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个像这样的逻辑推理范例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

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

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

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谣言自古以来就有,其破坏力相当强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的传播又多了一个更加开放也更难以监控的高度技术化的途径——互联网。

网络谣言的实质也是谣言的一种,本质来看它并非一种新生事物,只是其传播途径和技术手段同以往的谣言传播有所不同。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网络谣言的散布和传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直接导致社会信任度的快速下降,以致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就目前而言,许多网络谣言的内容都带有谣言生产者和传播者对社会的各种负面情绪,而这些未经求证的言论经过网络的广泛传播,直接导致人们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被无限放大,进而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

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出现断裂,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人们因此而时常陷入一种精神迷茫。

现代社会发展使得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诸种困惑,社会价值迷失、精神困顿等问题也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现有生活的不满,为了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有一部分人选择在网络上散布各种谣言。

而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价值迷失和精神困顿。

一些对社会抱有负面情绪、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网民,将自身境遇归结于社会的不公,而忽视了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的中国传统美德。

长此以往,受社会负面情绪控制的这些网民往往容易丧失了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造成精神的困顿。

诚然谣言对社会具有极大危害,但不能否认其也具有正面效应。

网络谣言如同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现实问题和民众社会诉求的反映。

“谣言.....=.(问题的)重要性........”,网络谣言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同.....+.(事实的)模糊性时又不是特别明确。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从化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并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相应的信息点涂黑。

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命题人、审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命题时间:2024.1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世间一切的生命都在有序地变化着。

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动着生命有序变化?当新生命诞生,你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他在某些方面像父亲,而某些方面则更像母亲,或是外表,或是性格。

在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给出了基因决定性状的经典遗传学定律,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是当某种性状在父母中有差异时,父母的基因又会如何继承和博弈?研究发现,后代中有的只表达父源的基因,而有的只表达母源的基因,这种只表达父源或母源的基因被称为印记基因,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基因组印记。

基因组印记是一个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概念,它并没有改变DNA序列,但可通过特异性沉默不同亲本来源基因改变后代表型,拓宽了基因决定性状这一基本认识。

当印记基因表达被抑制时,婴儿可能会出现哺乳活动虚弱或缺失进而影响发育,也可能会出现体温调控失常,对婴儿的生命造成威胁。

父母的基因就如同天平的两端,表观遗传像一只无形的手,平衡父母双方基因,保护新生命茁壮成长。

不止幼年,在人的一生中,表观遗传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

有研究发现,作为非编码序列的微小RNA似乎能够留住时光。

研究者发现微小RNA的不同调控可以让幼年线虫的柔嫩皮肤变得又老又皱,而老年线虫的皮肤又会变得又嫩又软。

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微小RNA在表观遗传调控中扮演着双重身份:在细胞质时,它会抑制基因的表达;当位于细胞核时,它又会激活基因的表达。

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影响着人们的衰老乃至更多生命现象。

这正是表观遗传带给我们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行动影响自己的基因表达进而掌控自己的命运,即使它早已被刻在DNA上。

步入老年,癌症终究是一个人人都不想面对却又逃不开的话题。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稳固的乡土社会。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积淀之所在,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乡土文学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形成了两大基本叙事传统:一是乡土写实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评形成启蒙传统;二是乡土浪漫传统,从废名到汪曾祺,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诗化传统。

鲁迅堪称现代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鲁迅是最早以小说的方式关照乡土的现代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多来自病态社会中疾苦不幸、麻木不仁的人民,先将他们的病痛找出,然后暴露在阳光底下,以引起救治的注意,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派以人文主义情怀和现代意识,确立起“改造国民性”的基本主题,试图以强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力量拯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乡土国民的灵魂,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现代乡土小说的第二种叙事传统源于二三十年代的京派作家。

早在20世纪20年代,当鲁迅等乡土小说家“隐现着乡愁”时,废名却以简朴的翠竹制成一支牧笛,“横吹出我国中部农村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

”废名的作品是一首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描绘的多是远离近代启蒙的宗法式农村中的人事片断,着力表现宗法式乡村中天真无邪、白璧无瑕的人情人性之美,流露出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果说历史不会遵循稳定的法则,我们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那为什么还要研究历史?我们常常以为,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未来:气象学者要预测明天是晴还是雨,经济学家要判断货币贬值是否会避免或造成经济危机,好医生能判断化疗或放疗能否治愈肺癌。

同样,我们也希望历史学家去审视前人不的行为,以便让我们善则从之、恶则改之。

但实际情况几乎永远不是这样,原因就在于现在和过去有天壤之别。

虽然历史学家偶尔也会提出预测,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

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

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

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此串的意外事件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

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

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

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举动,常常发端于改写历史,从而使得人们能够重新想象未来。

新的历史会告诉他们:“现在的状况既非自然而然,也不会永恒变。

过去曾经是另一个样子,只是有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才创造出现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就能改变并创造出更好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者才要讲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女权主义者才要研究父权社会的形成,非洲裔美国人才要永远记住奴隶贸易的恐怖。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重庆十一中高2024届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总页数10页;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待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区域发展实际来看,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经济发达地区会形成由一个中心城市或多个中心城市构成的城市群,成为承载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人口的主要空间形式,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

如美国以纽约为中心城市的东海岸城市群,以占美国1.5%的土地承载了美国约20%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日本以东京为中心城市的首都圈,以占日本6%的土地承载了日本60%的人口和更高比例的经济总量;我国以上海为中心城市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等亦是如此。

在庞大的经济体里,可以有多个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如欧盟地区的伦敦、巴黎城市群,美国东海岸、五大湖和西海岸的三大城市群。

与此同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某些区域可能在一些力量冲击下出现中心城市减弱、城市群衰退等问题。

但是,从这些城市群流出的要素可以助推另一个区域蓬勃同时出现,城市群可以有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并不一定都有城市群。

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的关系通常有两种:一是发达地区拥有成熟的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二是欠发达地区出现了作为增长极推动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但城市群尚未成型。

从我国实际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也存在明显分化。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已逐步形成,中心城市正在通过产业外溢、人口外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外延,与外围中小城市形成协同发展力量,推动区域进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群还未形成,中心城市依靠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但对外围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忠信,是增进美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

“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立其诚”,他要求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

其著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

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

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

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

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

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

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个人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

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的造化使然。

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

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

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

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亮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

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会“有文无实”。

由此延伸出“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丈化。

(节选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华民族文化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哲学。

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过了一会儿,那里便出现了一张如丝绸所结的圆锥形囊巢。令人目眩的洁白,反射着盛夏的日光。
蜘蛛筑完了巢穴,就在那华丽的囊巢底端,产下了多数的蛛卵。接着又在囊口织出一层厚厚的丝毯,自己一边在上面坐下,一边再织出一顶犹如薄纱般的帷幔。那帷幔就似乎是圆顶阁楼般,只留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将这只猛烈的灰色蜘蛛与白日的蓝天相隔开了。可是,蜘蛛这只产后的蜘蛛,在白色大厅的中心,拖着瘦弱衰微的身体横卧了下来,似乎将月季花朵、太阳和蜜蜂的振翅声音全数忘却了那般,她形单影只,陷入了深思之中。
其次,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个别活动存在消极影响。农忙季节,农夫因忙于劳作,几乎没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只能忙里偷闲看看电视、电影;农闲季节,大部分农夫打牌、看电视,个别农夫或许会不定期地参与周边的民间剧团排练或演出。很少有村庄组织农夫实行棋类、扑克、乒乓球竞赛,或组织农夫观看影视剧、科教片等。大多数农夫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单调。
尽管我国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肯定的成果,但照旧存在肯定的不足。
首先,新农村文化建设仍旧落后,发展不平衡现象照旧严峻。文化建设不能像经济建设一样有崛起的高楼大厦、林立的工厂,也不能给当地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或增加农夫的经济收入,因此很多基层政府考虑的还是马路交通、房屋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工作,如何活跃农夫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被顾及。
强化学生与乡村生活的联系,深化学生对乡村发展的相识,发掘学生进行乡村建设的潜力。乡村的广袤土地、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村规民俗等都具有独特的教化价值。要加强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践活动等与乡村实际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切并适度参与乡村经济、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建设等,做到知乡趣、识乡味、有乡情,形成有志于乡村振兴的主动情感,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从而更好地发挥乡村教化促进乡村振兴的社会功能,形成乡村教化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涡阳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第Ⅰ卷(75分)一、一般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作者要经过从酝酿构思到艺术表现的过程,才能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就是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活动是以一幅幅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的。

在酝酿构思阶段,作者的头脑就像一匹奔马,在一幅幅生活图画间驰骋,一会儿涌现出从生活中捕捉到的形象,一会儿浮现出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虚构的画面。

清代画家傅山作画前,手舞足蹈,或跳或跃,形同疯子。

从形象思维的角度看,傅山作画前的情形是能理解的。

画家构思时,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仿佛身临其境,连自己似乎变成了画中的蝴蝶或飞鸟,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傅山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说明作者在创作的酝酿构思阶段,的确是以一幅幅具体的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来思考的。

随着作者对这些生活图画的选择、加工,逐渐形成了一些最清晰、鲜明、生动的图画,完成构思的深化过程,从而进入艺术表现阶段。

在艺术表现阶段,那些清晰、鲜明、生动的生活图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更加活跃地在作者头脑中跳动着,仿佛是那些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催逼着作者拿起笔将他们描绘出来。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的体会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写到高峰处,就搁不下笔,我写书时,不感觉是坐在温暖的宿舍,而是在林海雪原里,和小分队的战友在一起。

”曲波说的情形,正是形象思维深化的表现:作者全神贯注进行创作的时候,正是他头脑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最活跃的时候,因此作者完全被自己构思的形象吸引住,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感觉,而与笔下的人物融为一体了。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形象思维进入成熟阶段,人物形象就要按照他自身的逻辑去行动。

鲁迅开始写《阿Q正传》时,并没有料到阿Q的“大团圆”结局,阿Q自己却一步步向这个结局走去。

法捷耶夫写《毁灭》时,最初的构思,美蒂克应自杀。

但后来似乎是美蒂克自己出来说服作者,他不应自杀。

文学创作中这种奇妙境界正是形象思维运动达到了高度成熟阶段的标志。

因为经过艰苦的形象思维后,人物形象在作者头脑里定型了,于是他就要顽强地按照他的性格去行动,所以这时仿佛不是作者在指挥人物,倒是人物在支配作者。

作者在艺术表现阶段的思维状态说明,进入艺术表现阶段后,生活图画不但没有从作者头脑中消失,相反它更清晰、鲜明、生动,也更活跃。

形象思维过程中,作者头脑里活动着的,除生活图画外,还有自己的情感。

作者进入形象思维后,脑海中浮现出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真的、善的、美的,也有假的、恶的、丑的,作者似乎就处于这些形象的包围中,真实地感受着他们的崇高或卑下、伟大或渺小,作者对他们不可能漠不关心,必然要鲜明地表现出赞成或反对,爱或憎。

这样一来,形象和情感紧紧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

(选自童庆炳《略论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形象思维的一项是()A.诗人歌德诗兴来临时,感觉头脑中的形象猛烈地敲击着他的心扉,催着他写,歌德便立刻跑到书桌旁,将就着横斜的纸,连摆正它的时间也没有,急忙从头到尾写下去。

B.苏轼画竹的经验是先胸有成竹,然后援笔凝视,快速落笔,流活画出心中的形象。

C.鲁迅在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前,整理了大量关于小说的资料,并对小说的发展史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梳理、考校、评析。

D.郭沫若构思诗歌《地球,我的母亲》时,把木屐脱了,在僻静的石子路上踱来踱去,时而又躺在路上,去感受“地球母亲”的皮肤,享受她的拥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形象思维活动是以一幅幅具体的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的,这些生活图画包括作者从生活中捕捉到的实际存在的形象,也包括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虚构的形象。

B.鲁迅开始写《阿Q正传》时,他的形象思维并没有高度成熟,随着鲁迅形象思维的逐步成熟,主人公阿Q按照自身的逻辑一步步走向“大团圆”结局。

C.人物形象一旦在作者头脑里定型,他就要按照自己的性格去行动。

这时,作者的形象思维已不起作用,作品中的人物支配着作者,决定着作品的发展方向。

D.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作者肯定会对头脑中浮现的各种形象表明鲜明的态度。

所以,形象思维活动中,形象和情感总是并存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包括酝酿构思和艺术表现两个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作者都是以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进行形象思维的。

B.在艺术表现阶段,作者头脑中活动着的,除生活图画外,还有作者的情感。

法捷耶夫写作《毁灭》的过程中,生活图画和情感活动在他的头脑里。

C.傅山作画前手舞足蹈,曲波创作《林海雪原》时感觉自己是和小分队的战友在一起,这些情形是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作者与自己笔下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表现。

D.在艺术构思阶段,清晰、鲜明、生动的生活图画在作者头脑中十分活跃,这些图画仿佛在促使作者加快创作进程,不断完善作品。

二、古诗文(32分)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

”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

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5分)(2)“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5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8分)菩萨蛮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8.首句“归鸿声断残云碧”是如何写景的?有何作用?(4分)9.词中的“催”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4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①《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蜀相》中诗人为诸葛亮功业不成而叹惋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韦庄《菩萨蛮》中表明江南生活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7分)荒岛,的确是荒岛。

据说,岛上有碗口粗的毒蛇和凶猛的野兽。

民厌恶了城市的喧嚣、奢华和诡谲莫测,厌恶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算计和冷漠无情,于是,他怀着死亡的决心登上了荒岛。

他想:让蛇吞了,让野兽吃了,也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的溪水,唱歌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之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

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一个能倾听自己心声的人了。

于是,他下岛,说服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平静而舒适。

没持续多久,两个人的生活变得有些无聊,怎么样才能让生活充满乐趣呢?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每天赤身裸体,在森林里跑来跑去,奔跑起来像风,爬起树来像猴子。

民的妻很担心,她怕孩子变成野人,她认为孩子必须得到教化。

于是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了岛上。

老师耐心地教授民的儿子知识、礼仪。

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像风一样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

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了自己要享受爱情、要结婚的要求。

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人,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