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相关证明与计算
圆的相关证明与计算(复习讲义)(原卷版)-中考数学重难点题型专题汇总
![圆的相关证明与计算(复习讲义)(原卷版)-中考数学重难点题型专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5875c4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4.png)
题型五--圆的相关证明与计算(复习讲义)【考点总结|典例分析】考点01圆的有关概念1.与圆有关的概念和性质(1)圆: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2)弦与直径: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直径是圆内最长的弦.(3)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4)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5)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还有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6)弦心距:圆心到弦的距离.考点0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关于垂径定理的计算常与勾股定理相结合,解题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一般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2.推论(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考点03圆心角、弧、弦的关系1.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等量关系必须在同圆等式中才成立.2.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考点04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1.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2.推论(1)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考点05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1)d<r⇔点在⊙O内;(2)d=r⇔点在⊙O上;(3)d>r ⇔点在⊙O 外.判断点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将该点的圆心距与半径作比较即可.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图形公共点个数0个1个2个数量关系d>r d=r d<r考点06切线的性质与判定1.切线的性质(1)切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2)切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3)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利用切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通常连过切点的半径,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2.切线的判定(1)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定义法).(2)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经过半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切线判定常用的证明方法:①知道直线和圆有公共点时,连半径,证垂直;②不知道直线与圆有没有公共点时,作垂直,证垂线段等于半径.考点07三角形与圆1.三角形外接圆外心是三角形三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距离相等.1.如图,点,,,,A B C D E 在O 上,,42AB CD AOB =∠=︒,则CED ∠=()A.48︒B.24︒C.22︒D.21︒2.如图,A,B,C 是半径为1的⊙O 上的三个点,若,∠CAB=30°,则∠ABC 的度数为()A.95°B.100°C.105°D.110°3.如图,AB 是⊙O 的直径,AC,BC 是⊙O 的弦,若20A ∠=︒,则B Ð的度数为()A.70°B.90°C.40°D.60°4.如图,Rt ABC 中,90ACB ∠=︒,AC =3BC =.点P 为ABC ∆内一点,且满足22PA PC +2AC =.当PB 的长度最小时,ACP ∆的面积是()A.3B.C.4D.25.如图,已知在⊙O 中, AB BCCD ==,OC 与AD 相交于点E.求证:(1)AD∥BC(2)四边形BCDE 为菱形.6.如图,A,B 是O 上两点,且AB OA =,连接OB 并延长到点C,使BC OB =,连接AC.(1)求证:AC 是O 的切线.(2)点D,E 分别是AC,OA 的中点,DE 所在直线交O 于点F,G,4OA =,求GF 的长.7.如图,Rt ABC 中,90ABC ∠=︒,以点C 为圆心,CB 为半径作C ,D 为C 上一点,连接AD 、CD ,AB AD =,AC 平分BAD ∠.(1)求证:AD 是C 的切线;(2)延长AD 、BC 相交于点E,若2EDC ABC S S = ,求tan BAC ∠的值.8.如图,在O 中,AB 是直径,弦CD AB ⊥,垂足为H ,E 为 BC上一点,F 为弦D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FE 并延长交直径AB 的延长线于点G ,连接AE 交CD 于点P ,若FE FP =.(1)求证:FE 是O 的切线;(2)若O 的半径为8,3sin 5F =,求BG 的长.9.如图,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AC 是O 的直径,点D 是 BC的中点,//DE BC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1)求证:直线DE 与O 相切;(2)若O 的直径是10,45A ∠=︒,求CE 的长.10.如图,已知点C 是以AB 为直径的圆上一点,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过点D 作BD 的垂线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连结CD ,且CD ED =.(1)求证:CD 是O 的切线;(2)若tan 2DCE ∠=,1BD =,求O 的半径.11.如图,AB 是⊙O 的直径,C 为⊙O 上一点,连接AC,CE⊥AB 于点E,D 是直径AB 延长线上一点,且∠BCE=∠BCD.(1)求证:CD 是⊙O 的切线;(2)若AD=8,BE CE=12,求CD的长.12.如图,△ABC内接于⊙O,AB为⊙O的直径,AB=10,AC=6,连结OC,弦AD分别交OC,BC于点E,F,其中点E是AD的中点.(1)求证:∠CAD=∠CBA.(2)求OE的长.13.如图,⊙O的半径OA=6,过点A作⊙O的切线AP,且AP=8,连接PO并延长,与⊙O 交于点B、D,过点B作BC∥OA,并与⊙O交于点C,连接AC、CD.(1)求证:DC∥AP;(2)求AC的长.=CD =DB ,连接AD,过点D作14.如图,AB为⊙O的直径,C、D为⊙O上的两个点,ACDE⊥AC交AC的延长线于点E.(1)求证:DE是⊙O的切线.(2)若直径AB=6,求AD的长.15.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C,D是半圆O上不同于A,B的两点,AD=BC,AC与BD相交于点F.BE是半圆O所在圆的切线,与A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1)求证:△CBA≌△DAB;(2)若BE=BF,求证:AC平分∠DAB.16.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与过C点的直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AC 平分∠DAB.(1)求证:DC为⊙O的切线.(2)若AD=3,DC=3,求⊙O的半径.17.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与BC相交于点D,过点D作⊙O的切线交AC于点E.(1)求证:DE⊥AC;(2)若⊙O的半径为5,BC=16,求DE的长.。
第24章:与圆有关的证明与计算
![第24章:与圆有关的证明与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2c069f3aa6c30c2259019e51.png)
类型四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2)若 BD=2 3,BF=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
解:(1)BC与⊙O相切. 理由如下:连接OD,如解图, ∵AD是∠BAC的平分线, ∴∠BAD=∠CAD, 又∵OD=OA, ∴∠OAD=∠ODA, ∴∠CAD=∠ODA, ∴OD∥AC, ∴∠ODB=∠C=90°, 即OD⊥BC, 又∵BC过半径OD的外端点D, ∴BC与⊙O相切;
(1)证明:如解图,连接OD,BD, ∵BC是⊙O的直径,∴∠BDC=∠90°,∴BD⊥AC. ∵AB=BC,∴AD=DC, ∵OC=OB,∴OD∥AB, ∵DE⊥AB,∴DE⊥OD, ∴直线DE是⊙O的切线;
(2)过 D 作 DH⊥BC 于点 H, ∵⊙O 的半径 R=5,tanC=12,∴BC=10, 设 BD=k,CD=2k, ∴BC= 5k=10,∴k=2 5, ∴BD=2 5,CD=4 5, ∴DH=CDB·CBD=4, ∴OH= OD2-DH2=3,
【对应训练】 1.(2017·盘锦)如图,在等腰△ABC 中,AB=BC,以 BC 为直径的 ⊙O 与 AC 相交于点 D,过点 D 作 DE⊥AB 交 CB 延长线于点 E, 垂足为点 F. (1)判断 DE 与⊙O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O 的半径 R=5,tanC=12,求 EF 的长.
(2)设 OF=OD=x,则 OB=OF+BF=x+2, 根据勾股定理得:OB2=OD2+BD2, 即(x+2)2=x2+12, 解得 x=2,即 OD=OF=2, ∴OB=2+2=4,
∵在 Rt△ODB 中,OD=12OB, ∴∠B=30°, ∴∠DOB=60°,
∴S 扇形 DOF=603π6×0 4=23π, 则 S 阴影部分=S△ODB-S 扇形 DOF=12×2×2 3-23π=2 3-23π.
圆的证明与计算范文
![圆的证明与计算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b7566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6.png)
圆的证明与计算范文圆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之一,它是平面上所有点与固定点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集合。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圆的性质进行证明,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圆的计算方法。
一、圆的性质及证明1.圆的定义证明对于平面上的一个点O以及一个长度r,定义集合E为与O的距离为r的点的集合。
我们要证明E是一个圆。
证明:(1)任意取平面上的一点A,若A∈E,证明OA=r。
假设A∈E,则OA的长度等于A与O的距离,即OA=r。
因此,E是以O为圆心,长度为r的圆。
(2)任意取平面上的一点B,若OB=r,证明B∈E。
假设OB=r,则OB的长度等于B与O的距离,即OB=BO=r。
因此,B∈E。
由(1)和(2)可得,对于平面上的一个点O以及一个长度r,定义集合E为与O的距离为r的点的集合是一个圆。
2.圆心角的证明圆心角是指圆上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它的度数等于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
我们要证明圆心角的度数等于所对弧的度数。
证明:任意取圆上两点A和B,以圆心O为顶点,连接OA和OB两条射线。
延长AO和OB分别与圆交于点C和D,则∠AOB是圆心角,∠ACB是所对弧所对的圆周角。
(1)∠AOB的度数等于所对弧AD的度数。
由于AD是圆上的弧,所以∠ACO是所对弧AD的圆周角。
根据圆周角的性质,∠ACO的度数等于所对弧AD的度数。
(2)∠ACB的度数等于所对弧AD的度数。
同样根据圆周角的性质,∠ACB的度数等于所对弧AD的度数。
由(1)和(2)可得,圆心角∠AOB的度数等于所对弧AD的度数。
通过证明,我们可以得出圆心角的度数等于所对弧的度数这一结论。
二、圆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有时需要计算圆的周长、面积以及部分圆的面积。
以下是圆的计算公式:1.周长的计算2.面积的计算3.部分圆的面积的计算对于已知圆的半径r和所对的圆心角θ,部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A=(πr²×θ)/360,其中A表示部分圆的面积,r表示半径,θ表示圆心角。
查补重难点07 圆的相关计算与证明(原卷版)
![查补重难点07 圆的相关计算与证明(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229f8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c.png)
查补重难点07.圆的相关计算与证明考点一: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推论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推论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2.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等量关系必须在同圆等式中才成立.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3.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圆周角定理的推论:1)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3)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题型1.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1.如图,可得①AB 过圆心;②AB ⊥CD ;③CE =DE ;④ AC AD =;⑤ BCBD =。
总结: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实质是指一条直线满足:(1)过圆心;(2)垂直于弦;(3)平分弦(被平分的弦不是直径);(4)平分弦所对的优弧;(5)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若已知五个条件中的两个,那么可推出其中三个,简称“知二得三”,解题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该定理。
2.关于垂径定理的计算常与勾股定理相结合,解题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一般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例1.(2024·江苏盐城·模拟预测)如图,A 、B 、C 是O 上的点,OC AB ⊥,若5OA =,8AB =,则CD =()A .5B .4C .3D .2变式2.(2024·江苏徐州·一模)如图,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若60A ∠=︒,BC =O 的半径长为()A .4BC .2D .1题型2.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分别相等。
圆中的相关证明与计算
![圆中的相关证明与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79ace58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e.png)
圆中的相关证明与计算圆是平面上到一个给定点的距离恒定的所有点的集合。
通过研究圆的性质和相关的定理,我们可以了解圆的性质和概念,并可以进行相关的证明和计算。
以下是一些关于圆的相关证明和计算的例子:1.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证明:首先,我们知道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点在圆上的线段。
现在我们要证明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证明:假设圆的半径为r,直径为d。
根据直径的定义,我们知道直径是通过圆心的,并且它的两个端点在圆上。
所以直径d可以看作是两个半径r的长度相加,即d=r+r=2r。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
即d=2r。
2.圆周率的计算:周长的计算公式为:C=2πr,其中r为圆的半径。
面积的计算公式为:A=πr^2,其中r为圆的半径。
例如,如果一个圆的半径为5厘米,则它的周长为:C=2π*5=10π≈31.42厘米;面积为:A=π*5^2=25π≈78.54平方厘米。
3.弦和半径的垂直关系证明:在圆中,连接圆周上的两点的线段称为弦。
现在我们要证明如果一个弦与半径相交,那么这个弦就是半径的垂直平分线。
证明:假设在圆中有一个弦AB,如果它与半径OC相交于点M,我们要证明AM=MB。
根据圆的性质,半径OC与弦AB相交于点M,则角OMC是直角,因为OC是半径,所以OM=MC。
又由于弦AB与半径OC相交于点M,所以AM=MC,MB=MC。
综上所述,AM=MB,即弦AB是半径OC的垂直平分线。
通过以上证明和计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圆的性质和相关的定理。
圆是几何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各种数学和科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圆中的计算和证明
![圆中的计算和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db5ea645b14e852459fb5718.png)
1、如图,⊙O中,直径CD⊥弦AB于E,AM⊥BC于M,交CD于N,连AD。
(1)求证:AD=AN;(2)若AB=24,ON=1,求⊙O的半径。
2、在⊙O中,AB为直径,点C为圆上一点,将劣弧AC沿弦AC翻折交AB于点D,连结CD。
(1)如图1,若点D与圆心O重合,AC=2,求⊙O的半径r;(2)如图2,若点D与圆心O不重合,∠BAC=25°,求出∠DCA的度数。
知识点(圆相关概念和性质)知识点一:垂径定理1.垂径定理:于弦的直径这条弦且这条弦所对的。
2.推论(1):①平分()的垂直于弦且弦所对的;②弦的经过且弦所对的两条弧;③弦所对的一条的直径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弦所夹的弧。
知识点二:圆心角、弧、弦、弦心距间的关系1.定理:在或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相等,所对的相等,相等。
2.推论:同圆或等圆中,如果①两个相等,②两条相等,③两条相等,④两条弦的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知识点三: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1.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或所对的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的。
2.推论①:同弧或等弧所对的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是。
推论②:或所对的是直角;是直角(90°的)所对的弧是,所对的弦是。
推论③:若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知识点四: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1.概念: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的四边形叫做圆内接四边形。
2.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
知识点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公共点个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公共点名称直线名称知识点六:圆的切线1.切线的性质(1)切线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
拓展:①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②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③切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④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
第40讲 与圆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题 课件(共74张ppt) 2024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专题突破.ppt
![第40讲 与圆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题 课件(共74张ppt) 2024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专题突破.ppt](https://img.taocdn.com/s3/m/cc9cbf3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04.png)
复习讲义
(2)若 = 5 , cos ∠ =
4
,求 的长.
5
∘
解: ∵ ∠ = 90∘ , ∴ ∠ + ∠ = 90 .
由(1)知, = 2 = 10 , ∠ = 90∘ ,
∴ ∠ + ∠ = 90∘ .
图3
∴ ∠ = ∠.
4
.
5
∴ cos = cos ∠ =
复习讲义
(2)若 = 10 , = 12 , = 2 ,求 ⊙ 的半径.
思路点拨 由(1)知 ⊥ ,因此可在 Rt △
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解: ∵ = , ⊥ , ∴ = =
1
2
= 6.
图1
∴ = 2 − 2 = 102 − 62 = 8.
∴ = 6 .
目录导航
9
第40讲 与圆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题
复习讲义
2.(2022·鄂尔多斯)如图3,以 为直径的
⊙ 与 △ 的边 相切于点 ,且与 边
交于点 ,点 为 的中点,连接 , ,
.
(1)求证: 是 ⊙ 的切线.
1.(2022·衡阳)如图2, 为 ⊙ 的直径,过圆上一
点 作 ⊙ 的切线 交 的延长线于点 ,过点
作 // 交 于点 ,连接 .
(1)直线 与 ⊙ 相切吗?请说明理由.
图2
目录导航
7
第40讲 与圆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题
复习讲义
解:直线 与 ⊙ 相切.
, 的点,连接 , ,点 在 的延长线
上,且 ∠ = ∠ ,点 在 的延长线上,
陕西中考圆的证明与计算(2023版)
![陕西中考圆的证明与计算(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66bd4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c.png)
陕西中考圆的证明与计算(2023版)知识总结1.切线的性质: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连半径,得垂直)2.切线的判定:(1)定义法:和圆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距离法:到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证明d =r 即可,常用于已知数据的计算,比如动圆相切问题.(3)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换个说法:⎧⎨⎩有交点:连半径,证垂直无交点:作垂直,证半径,多用于几何证明.多数情况为有交点,重点考虑如何证垂直:①证明和已知垂线平行;②证明夹角为直角.3.常见相切图(1)角分+等腰得平行:点C 在以AB 为直径的圆O 上,AH ⊥CH ,且AC 平分∠HAB .【证明】连接OC,则OC=OA,∴∠OCA=∠OAC,又∠OAC=∠HAC,∴∠OCA=∠HAC,∴OC∥AH,∴OC⊥CH,∴CH是圆O的切线.(2)证明和已知直角相等.证明△PCO≌△PAO,可得∠PCO=∠PAO=90°.(3)证明夹角为直角.(弦切角定理)如图,若∠BAC=∠D,则AB是圆O切线.如图,连接AO并延长交圆O于点P,则∠P=∠D=∠BAC,∵∠P+∠PAC=90°,∴∠BAC+∠PAC=90°,即AB⊥AP,∴AB是圆O的切线.1.如图,在Rt△ABC中,∠C=90°,以BC为直径的⊙O交AB于点D,切线DE交AC 于点E.(1)求证:DE=AE;(2)若AD=8,DE=5,求BC的长度.2.如图,在Rt△ABC中,∠ABC=90°,以BC为直径的⊙O交AC于点E,⊙O的切线DE交AB于点D.(1)求证:DA=DB;(2)连接BE,OD,交点为F,若cos A=,BC=6,求OF的长.3.如图,AB是⊙O的直径,经过⊙O上一点D,作⊙O的切线EF,交AB的延长线于点F,AE⊥EF,交BD的延长线于点C.(1)求证:AB=AC.(2)若⊙O的半径为3,,求BF的长.4.如图,AB为⊙O的直径,C、E为⊙O上的两点,过点E的切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D,且CD⊥DE,连接CE,AE.(1)求证:∠ABC=2∠A;(2)若⊙O半径为,AB:BD=5:1,求AE的长.5.已知:如图,AB为⊙O的直径,CD与⊙O相切于点C,交AB延长线于点D,∠D=30°,连接AC、BC,CE平分∠ACB交⊙O于点E,过点B作BF⊥CE,垂足为F.(1)求证:CA=CD;(2)若AB=12,求线段BF的长.6.已知:如图,⊙O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B,且与CD边相切于点E.点F是BC与⊙O的交点,连接OB,OF,AF,点G是AB延长线上一点,连接FG,且∠G+∠BOF=90°.(1)求证:FG是⊙O的切线;(2)如果正方形边长为8,求⊙O的半径.7.如图,在△AOB中,以点O为圆心的⊙O与AB相切于点D,延长AO交⊙O于点C,连接CD,过点A作AF⊥BO,交BO的延长线于点H,交⊙O于点F,∠B=∠C.求证:(1)AF∥CD;(2)AH2=OH⋅BH.8.如图,AB是⊙O的直径,已知点D是弧BC的中点,连接DO并延长,在延长线上有一点E,连接AE,且∠E=∠B.(1)求证:AE是⊙O的切线;(2)连接AC,若AC=6,CF=4,求OE的长.9.如图,AB是⊙O的直径,C在AB的延长线上,⊙O与CD相切于点D,过点A作AE ⊥CD,垂足为E.(1)求证:AD平分∠EAC.(2)若BC=3,,求⊙O的半径以及线段ED的长.10.如图,AB是⊙O的直径,点D是直径AB上不与A,B重合的一点,过点D作CD⊥AB,且CD=AB,连接BC交⊙O于点F,在CD上取一点E,使EF=EC.(1)求证:EF是⊙O的切线;(2)当D是OA的中点时,AB=4,求BF的长.11.如图,△ABC内接于⊙O,AB=AC,过点A作BC平行线AM,连接BO并延长,交AM于点D,连接AO、CO.(1)求证:AM是⊙O的切线;(2)若BC=10,AD=8,求⊙O的半径.12.如图,已知△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是⊙O的切线,切点为B,AC经过圆心O并与圆交于点D、C,E为AB延长线上一点,连接CE交⊙O于点F,且∠BCE=∠ACB.(1)求证:CE⊥AB;(2)若⊙O的半径是6,AB=8,求EF的长.13.如图,在△ABC中,∠C=90°,以FB为直径作⊙O,⊙O与直角边AC相切,切点为E.(1)求证:∠DBE=∠EBA;(2)若AB=10,DB=4,求EB的长.14.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C是⊙O上一点,OD⊥BC,垂足为D,连接AD,过点A作⊙O的切线与DO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1)求证:∠B=∠E;(2)若⊙O的半径为4,OE=6,求AD的长.15.如图,AB是⊙O的直径,点D、E均在⊙O上,连接AD、BD、BE、DE,过点D作⊙O的切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C.(1)求证:∠DEB=∠CDB;(2)若BD=DE=6,BE=9.6,求⊙O的半径.16.如图,△ABC是⊙O的内接三角形,BC为⊙O的直径,点E是⊙O上一点,连接OE 并延长交过点C的切线CD于点D,∠B=∠D.(1)求证:OD∥AC;(2)延长EO交AB于点F,AF=2,⊙O的直径为2,求OD的长.17.如图,已知△ABC的外接圆直径是AB,点O是圆心,点D在⊙O上,且=,过点D作⊙O的切线,与CA、CB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F.(1)求证:AB∥EF;(2)若⊙O的半径为5,BC=8,求DF的长度.18.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E,垂足为D,AC平分∠DAB.(1)判定直线CE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2)若AD=3,AC=4,求圆的半径.19.如图,以△ABC的一边AB为直径作⊙O,⊙O与BC边的交点恰好为BC的中点D,与AC边的交点为F,过点D作DE⊥AC于点E.(1)求证:直线DE是⊙O的切线;(2)若AB=5,tan∠ACB=2,求弦AF的长度.20.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过点D作DE⊥AC,垂足为E,延长CA交⊙O于点F.(1)求证:DE是⊙O的切线;(2)若tan B=,⊙O的半径为5,求线段CF的长.21.如图,AB为⊙O的直径,OD为⊙O的半径,⊙O的弦CD与AB相交于点F,⊙O的切线CE交AB的延长线于点E,EF=EC.(1)求证:OD垂直平分AB;(2)若⊙O的半径长为3,且BF=BE,求OF的长.22.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在⊙O上,CD是⊙O的切线,BD⊥CD,DB的延长线与⊙O交于点E.(1)求证:∠ABE=2∠A;(2)若,BD=4,求BE的长.23.如图,在△ABC中,AC=AB,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D,过点D作ED⊥AC 点E,交AB延长线于点F.(1)求证:EF是⊙O的切线;(2)若DF=4,tan∠BDF=,求AC的长.24.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D是⊙O的直径,F是AD延长线上一点,连接CD,CF,且∠DCF=∠CAD.(1)求证:CF是⊙O的切线;(2)若直径AD=10,cos B=,求FD的长.25.如图,AB是⊙O的直径,AE是⊙O的切线,点C为直线AE上一点,连接OC交⊙O 于点D,连接BD并延长交线段AC于点E.(1)求证:∠CAD=∠CDE;(2)若CD=6,tan∠BAD=,求⊙O的半径.26.如图,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且对角线BD为⊙O的直径,过点A作AE ⊥CD,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E,且DA平分∠BDE.(1)求证:AE是⊙O的切线;(2)若⊙O的半径为5,CD=6,求AD的长.27.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E是⊙O的直径,点B是的中点,过点B的切线与AC的延长线交于点D.①求证:BD⊥AD;②若AC=9,tan∠ABC=,求⊙O的半径.28.如图,△ABC中,∠C=90°,点O在AB上,⊙O经过点A,且与BC相切于点D.(1)求证:AD平分∠BAC;(2)若AC=6,cos∠BAC=,求⊙O的半径.29.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为⊙O上一点,CD平分∠ACB,交AB于点E,交⊙O 于点D,延长BA到点P,使得PE=PC.(1)求证:PC与⊙O相切;(2)若⊙O的半径3,PC=4,求CD的长.30.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D是⊙O上两点,CE与⊙O相切,交DB延长线于点E,且DE⊥CE,连接AC,DC.(1)求证:∠ABD=2∠A;(2)若DE=2CE,AC=8,求⊙O的半径.31.如图,AB是⊙O的直径,AC是弦,且OD⊥AC于点E,OD交⊙O于点F,连接CF、BF,若∠BFC=∠ODA.(1)求证:AD是⊙O的切线:(2)若AB=10,AC=8,求AD的长.32.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D,连接OD,过点D作⊙O的切线DE,交AC于点E,延长CA交⊙O于点F,连接BF.(1)求证:DE⊥AC;(2)若⊙O的直径为5,cos C=,求CF的长.33.如图,在⊙O中,PA是直径,PC是弦,PH平分∠APB且与⊙O交于点H,过H作HB⊥PC交PC的延长线于点B.(1)求证:HB是⊙O的切线;(2)若HB=4,BC=2,求⊙O的半径.34.如图,AB是⊙O的直径,点D在直径AB上(D与A,B不重合),CD⊥AB,且CD=AB,连接CB,与⊙O交于点F,在CD上取一点E,使得EF=EC.(1)求证:EF是⊙O的切线;(2)若D是OA的中点,AB=4,求CF的长.35.如图,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且对角线BD为直径,过点A作⊙O的切线AE,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E,已知DA平分∠BDE.(1)求证:AE⊥DE;(2)若⊙O的半径为5,CD=6,求AD的长.36.如图,在Rt△ACD中,∠ACD=90°,点O在CD上,作⊙O,使⊙O与AD相切于点B,⊙O与CD交于点E,过点D作DF∥AC,交AO的延长线于点F,且∠OAB=∠F.(1)求证:AC是⊙O的切线;(2)若OC=3,DE=2,求DF的长.37.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是AB的中点,以CD为直径作⊙O,与BC交于点E,过点E作⊙O的切线EF,交AB于点F.(1)求证:EF⊥AB;(2)若⊙O的半径是,cos∠ACD=,求DF的长.38.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过点A作AD∥BC交⊙O于点D,连接CD,延长DA到点E,连接CE,∠D=∠E.(1)求证:CE是⊙O的切线;(2)若CE=8,AE=5,求⊙O半径的长.39.如图,BD为⊙O的直径,∠ABE=∠BCA,过点A的直线与⊙O分别交于点E,C,与BD交于点F,连接BE,BC.(1)求证:AB为⊙O的切线.(2)若∠A=∠ABE,BE=5,BC=8,求⊙O的半径.40.如图,AB是⊙O的直径,AE是⊙O的切线,点C为直线AE上一点,连接OC交⊙O 于点D,连接BD并延长交线段AC于点E.(1)求证:∠CDE=∠CAD;(2)若CD=4,tan B=,求⊙O的半径.。
初中三:圆的证明与计算
![初中三:圆的证明与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8b3a95c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f.png)
圆的证明与计算【高频核心考点】1,圆周角定理以及垂径定理,如下图所示∵ AB 为直径且AB ⊥CD∴ CE=DE ,弧BC=弧BD ,弧AC=弧AD 注:运算中主要运用勾股定理。
2,圆的切线长定理,如下图所示∵ PA,PB 为⊙O 的两条切线∴ PA=PB ,且PO 垂直平分AB 同理可证:EC=EA ,FC=FB3,相交弦定理 切割线定理 割线定理结论: PA ·PB=PC ·PD PA 2=PB ·PC PB ·PA=PD ·PC4,切割线延伸: 切割线互垂(角平分线):结论:tan A DB BC CDAD CD AC∠===结论:∠ABD=∠CBD ,DB 2=BC ·BE ,AD 2=AE ·ABOFE DC BA【精题精讲精练】◆例1:《角平分线模型》1,如图,在Rt ABC∆中,90C∠=︒,AD平分BAC∠交BC于点D,O为AB上一点,经过点A,D的O⊙分别交AB,AC于点E,F,连接OF交于点G.(1)求证:BC是O⊙的切线;(2)设AB x=,AF y=,试用含,x y的代数式表示线段AD的长;(3)若8BE=,5sin13B=,求DG的长.2,如图1,在△ABC中,AB=AC,⊙O是△ABC的外接圆,过点C作∠BCD=∠ACB交⊙O于点D,连接AD交BC于点E,延长DC至点F,使CF=AC,连接AF.(1)求证:ED=EC;(2)求证:AF是⊙O的切线;(3)如图2,若点G是△ACD的内心,BC·BE=25,求BC的长.AD【变式练习】已知:如图,△ABC 内接于⊙O ,AB 为直径,∠CBA 的平分线交AC 于点F ,交⊙O 于点D ,DE ⊥AB 于点E ,且交AC 于点P ,连结AD. (1)求证:2AC DE =;(2)若tan∠CBD =12,AP·AC=5,求AC 的长; (3)若65AD =,⊙O 的半径为152,延长DE 交⊙O 于点M ,且DP :DM=1:3,求CM 的长.◆例2:《母子型相似》1,如图,AB 为⊙O 的直径,C,D 为圆上的两点,OC∥BD,弦AD ,BC 相交于点E.(1)求证:弧AC=弧CD ;(2)若CE=1,EB=3,求⊙O 的半径;(3)在(2)的条件下,过点C 作⊙O 的切线,交BA 的延长线于点P,过点P 作PQ∥CB 交⊙O 于F,Q 两点(点F 在线段PQ 上),求PQ 的长。
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解题技巧
![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6ac5e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0.png)
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解题技巧
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涉及到许多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的解题技巧:
1. 确定圆心和半径:在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时,首先需要确定圆心和半径。
圆心是圆的中心点,而半径是从圆心到圆周的距离。
知道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找到圆的方程,或者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
2. 使用圆的性质:了解并利用圆的性质是解决与圆有关问题的关键。
例如,圆的对称性、切线的性质、弦的性质等。
3. 利用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定理,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
特别是当涉及到弦、切线、半径等时,勾股定理是非常有用的。
4. 使用圆的方程:圆的方程是解决与圆有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工具。
通过圆的方程,你可以找到圆心和半径,或者找到与圆有关的特定点的坐标。
5. 利用三角函数:在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时,三角函数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例如,当涉及到角度、弧长等时,三角函数可以帮助你找到解决方案。
6. 利用几何推理:几何推理是解决与圆有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技巧。
通过观察和推理,你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7. 练习和反思:最后,要提高解决与圆有关问题的能力,你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反思。
通过练习,你可以熟悉各种问题类型和解题技巧,而反思则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弱点并加以改进。
希望这些技巧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
圆的有关证明及计算
![圆的有关证明及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5fe765220740be1e640e9a03.png)
2015圆的有关证明及计算1.如图,直线AB与⊙O相切于点A,弦CD∥AB,E,F为圆上的两点,且∠CDE=∠ADF.若⊙O的半径为22,CD=4. 求弦EF的长.2.如图,直线l与半径为4的⊙O相切于点A,P是⊙O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重合),过点P作PB⊥l,垂足为B,连接P A.设P A=x,PB=y.求(x﹣y)的最大值.3.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AB=2,AD和BE是圆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过圆上一点C作⊙O的切线CF,分别交AD、BE于点M、N,连接AC、CB,若∠ABC=30°,求AM的长.4.如图,⊙O的直径AB为10cm,弦BC为5cm,D、E分别是∠ACB的平分线与⊙O,AB 的交点,P为AB延长线上一点,且PC=PE.(1)求AC、AD的长;(2)试判断直线PC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5.如图,点D在⊙O的直径AB的延长线上,点C在⊙O上,AC=CD,∠ACD=120°.(1)求证:CD是⊙O的切线;(2)若⊙O的半径为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6.如图,⊙O与Rt△ABC的斜边AB相切于点D,与直角边AC相交于E、F两点,连结DE,已知∠B=30°,⊙O的半径为12,弧DE的长度为4π.(1)求证:DE∥BC;(2)若AF=CE,求线段BC的长度.7.如图,在Rt△ABC中,∠ACB=90°,以AC为直径作⊙O交AB于点D,连接C D.(1)求证:∠A=∠BCD;(2)若M为线段BC上一点,试问当点M在什么位置时,直线DM与⊙O相切?并说明理由.8.如图,AB是⊙O的直径,过点A作⊙O的切线并在其上取一点C,连接OC交⊙O于点D,BD的延长线交AC于E,连接A D.(1)求证:△CDE∽△CAD;(2)若AB=2,AC=2,求AE的长.9.如图的⊙O中,AB为直径,OC⊥AB,弦CD与OB交于点F,过点D、A分别作⊙O的切线交于点G,并与AB延长线交于点E.(1)求证:∠1=∠2.(2)已知:OF:OB=1:3,⊙O的半径为3,求AG的长.10.如图,在Rt△ABC中,∠BAC=90°,AB=4,AC=3,线段AB为半圆O的直径,将Rt△ABC 沿射线AB方向平移,使斜边与半圆O相切于点G,得△DEF,DF与BC交于点H.(1)求BE的长;(2)求Rt△ABC与△DEF重叠(阴影)部分的面积.11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C是直径,过点O作OD⊥AB于点D,延长DO交⊙O 于点P,过点P作PE⊥AC于点E,作射线DE交BC的延长线于F点,连接PF.(1)若∠POC=60°,AC=12,求劣弧PC的长;(结果保留π)(2)求证:OD=OE;(3)求证:PF是⊙O的切线.12.如图,点B、C、D都在⊙O上,过C点作CA∥BD交OD的延长线于点A,连接BC,∠B=∠A=30°,BD=2.(1)求证:AC是⊙O的切线;(2)求由线段AC、AD与弧CD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13.如图,E是长方形ABCD的边AB上的点,EF⊥DE交BC于点F(1)求证:△ADE∽△BEF;(2)设H是ED上一点,以EH为直径作⊙O,DF与⊙O相切于点G,若DH=OH=3,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1.73,π≈3.14).14.如图,⊙O1与⊙O2外切与点D,直线l与两圆分别相切于点A、B,与直线O1、O2相交于点M,且tan∠AM01=,MD=4.(1)求⊙O2的半径;(2)求△ADB内切圆的面积;15.如图,在半径为6cm的⊙O中,点A是劣弧的中点,点D是优弧上一点,且∠D=30°,求证:①OA⊥BC;②BC=6;③sin∠AOB=;④四边形ABOC是菱形.16.如图,在⊙O中,半径OC与弦AB垂直,垂足为E,以OC为直径的圆与弦AB的一个交点为F,D是CF延长线与⊙O的交点.若OE=4,OF=6,求⊙O的半径和CD的长.17.如图,在Rt△ABC中,∠ACB=90°,以AC为直径的⊙O与AB边交于点D,过点D作⊙O的切线,交BC于E.(1)求证:点E是边BC的中点;(2)求证:BC2=BD•BA;(3)当以点O、D、E、C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时,求证:△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8如图,半径为6cm的⊙O中,C、D为直径AB的三等分点,点E、F分别在AB两侧的半圆上,∠BCE=∠BDF=60°,连接AE、BF,求图中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19.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D=2,E是AB的中点,将△BE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后,点E落在CB的延长线上点F处,点C落在点A处.再将线段AF绕点F顺时针旋转90°得线段FG,连接EF,CG.(1)求证:EF∥CG;(2)求点C,点A在旋转过程中形成的,与线段CG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20.如图,AB是⊙O的直径,AF是⊙O切线,CD是垂直于AB的弦,垂足为E,过点C 作DA的平行线与AF相交于点F,CD=,BE=2.求证:(1)四边形FADC是菱形;(2)FC是⊙O的切线.21.如图,已知△ABC是⊙O的内接三角形,AB=AC,点P是的中点,连接PA,PB,PC.(1)如图①,若∠BPC=60°.求证:AC=AP;(2)如图②,若sin∠BPC=,求tan∠PAB的值.22.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是AB边上一点,以BD为直径的⊙O与边AC相切于点E,连接DE并延长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BD=BF;(2)若CF=1,cosB=,求⊙O的半径.23.已知直线PD垂直平分⊙O的半径OA于点B,PD交⊙O于点C、D,PE是⊙O的切线,E为切点,连结AE,交CD于点F.(1)若⊙O的半径为8,求CD的长;(2)证明:PE=PF;(3)若PF=13,sinA=,求EF的长.24.如图,OC平分∠MON,点A在射线OC上,以点A为圆心,半径为2的⊙A与OM 相切与点B,连接BA并延长交⊙A于点D,交ON于点E.(1)求证:ON是⊙A的切线;(2)若∠MON=60°,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25.如图,在Rt△ABC中,∠A=90°,O是BC边上一点,以O为圆心的半圆与AB边相切于点D,与AC、BC边分别交于点E、F、G,连接OD,已知BD=2,AE=3,tan∠BOD=.(1)求⊙O的半径OD;(2)求证:AE是⊙O的切线;(3)求图中两部分阴影面积的和.1. 解:连接OA,并反向延长交CD于点H,连接OC,∵直线AB与⊙O相切于点A,∴OA⊥AB,∵弦CD∥AB,∴AH⊥CD,∴CH=CD=×4=2,∵⊙O的半径为,∴OA=OC=,∴OH==,∴AH=OA+OH=+=4,∴AC==2.∵∠CDE=∠ADF,∴=,∴=,∴EF=AC=2.故选B.2.作直径AC,连接CP,得出△APC∽△PBA,利用=,得出y=18x2,所以x﹣y=x﹣18x2=﹣18x2+x=﹣18(x﹣4)2+2,当x=4时,x﹣y有最大值是2.3.解:连接OM,OC,∵OB=OC,且∠ABC=30°,∴∠BCO=∠ABC=30°,∵∠AOC为△BOC的外角,∴∠AOC=2∠ABC=60°,∵MA,MC分别为圆O的切线,∴MA=MC,且∠MAO=∠MCO=90°,在Rt△AOM和Rt△COM中,,∴Rt△AOM≌Rt△COM(HL),∴∠AOM=∠COM=∠AOC=30°,在Rt△AOM中,OA=AB=1,∠AOM=30°,∴tan30°=,即=,解得:AM=.故答案为:4.解答:解:(1)①如图,连接BD,∵AB是直径,∴∠ACB=∠ADB=90°,在RT△ABC中,AC===8,②∵CD平分∠ACB,∴AD=BD,∴Rt△ABD是直角等腰三角形,∴AD=AB=×10=5cm;(2)直线PC与⊙O相切,理由:连接OC,∵OC=OA,∴∠CAO=∠OCA,∵PC=PE,∴∠PCE=∠PEC,∵∠PEC=∠CAE+∠ACE,∵CD平分∠ACB,∴∠ACE=∠ECB,∴∠PCB=∠ACO,∵∠ACB=90°,∴∠OCP=∠OCB+∠PCB=∠ACO+∠OCB=∠ACB=90°,OC⊥PC,∴直线PC与⊙O相切.5.解答:(1)证明:连接O C.∵AC=CD,∠ACD=120°,∴∠A=∠D=30°.∵OA=OC,∴∠2=∠A=30°.∴∠OCD=90°.∴CD是⊙O的切线.(2)解:∵∠A=30°,∴∠1=2∠A=60°.∴S扇形BOC=.在Rt△OCD中,∵,∴.∴.∴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解:(1)证明:连接OD、OE,6.解答:∵OD是⊙O的切线,∴OD⊥AB,∴∠ODA=90°,又∵弧DE的长度为4π,∴,∴n=60,∴△ODE是等边三角形,∴∠ODE=60°,∴∠EDA=30°,∴∠B=∠EDA,∴DE∥B C.(2)连接FD,∵DE∥BC,∴∠DEF=90°,∴FD是⊙0的直径,由(1)得:∠EFD=30°,FD=24,∴EF=,又因为∠EDA=30°,DE=12,∴AE=,又∵AF=CE,∴AE=CF,∴CA=AE+EF+CF=20,又∵,∴BC=60.7.(1)证明:∵AC为直径,∴∠ADC=90°,∴∠A+∠DCA=90°,∵∠ACB=90°,∴∠DCB+∠ACD=90°,∴∠DCB=∠A;(2)当MC=MD(或点M是BC的中点)时,直线DM与⊙O相切;解:连接DO,∵DO=CO,∴∠1=∠2,∵DM=CM,∴∠4=∠3,∵∠2+∠4=90°,∴∠1+∠3=90°,∴直线DM与⊙O相切.8.解答:(1)证明:∵AB是⊙O的直径,∴∠ADB=90°,∴∠B+∠BAD=90°,∵AC为⊙O的切线,∴BA⊥AC,∴∠BAC=90°,即∠BAD+∠DAE=90°,∴∠B=∠CAD,∵OB=OD,∴∠B=∠ODB,而∠ODB=∠CDE,∴∠B=∠CDE,∴∠CAD=∠CDE,而∠ECD=∠DCA,∴△CDE∽△CAD;(2)解:∵AB=2,∴OA=1,在Rt△AOC中,AC=2,∴OC==3,∴CD=OC﹣OD=3﹣1=2,∵△CDE∽△CAD,∴=,即=,∴CE=.9.解答:(1)证明:连结OD,如图,∵DE为⊙O的切线,∴OD⊥DE,∴∠ODE=90°,即∠2+∠ODC=90°,∵OC=OD,∴∠C=∠ODC,∴∠2+∠C=90°,而OC⊥OB,∴∠C+∠3=90°,∴∠2=∠3,∵∠1=∠3,∴∠1=∠2;(2)解:∵OF:OB=1:3,⊙O的半径为3,∴OF=1,∵∠1=∠2,∴EF=ED,在Rt△ODE中,OD=3,DE=x,则EF=x,OE=1+x,∵OD2+DE2=OE2,∴32+t2=(t+1)2,解得t=4,∴DE=4,OE=5,∵AG为⊙O的切线,∴AG⊥AE,∴∠GAE=90°,而∠OED=∠GEA,∴Rt△EOD∽Rt△EGA,∴=,即=,∴AG=6.10.解答:解:(1)连结OG,如图,∵∠BAC=90°,AB=4,AC=3,∴BC==5,∵Rt△ABC沿射线AB方向平移,使斜边与半圆O相切于点G,得△DEF,∴AD=BE,DF=AC=3,EF=BC=5,∠EDF=∠BAC=90°,∵EF与半圆O相切于点G,∴OG⊥EF,∵AB=4,线段AB为半圆O的直径,∴OB=OG=2,∵∠GEO=∠DEF,∴Rt△EOG∽Rt△EFD,∴=,即=,解得OE=,∴BE=OE﹣OB=﹣2=;(2)BD=DE﹣BE=4﹣=.∵DF∥AC,∴,即,解得:DH=2.∴S阴影=S△BDH=BD•DH=××2=,即Rt△ABC与△DEF重叠(阴影)部分的面积为.解答:(1)解:∵AC=12,∴CO=6,∴==2π;(2)证明:∵PE⊥AC,OD⊥AB,∠PEA=90°,∠ADO=90°在△ADO和△PEO中,,∴△POE≌△AOD(AAS),∴OD=EO;(3)证明:如图,连接AP,PC,∵OA=OP,∴∠OAP=∠OP A,由(1)得OD=EO,∴∠ODE=∠OED,又∵∠AOP=∠EOD,∴∠OP A=∠ODE,∴AP∥DF,∵AC是直径,∴∠APC=90°,∴∠PQE=90°∴PC⊥EF,又∵DP∥BF,∴∠ODE=∠EFC,∵∠OED=∠CEF,∴∠CEF=∠EFC,∴CE=CF,∴PC为EF的中垂线,∴∠EPQ=∠QPF,∵△CEP∽△CAP∴∠EPQ=∠EAP,∴∠QPF=∠EAP,∴∠QPF=∠OP A,∵∠OP A+∠OPC=90°,∴∠QPF+∠OPC=90°,∴OP⊥PF,∴PF是⊙O的切线.解答:(1)证明:连接OC,交BD于E,∵∠B=30°,∠B=∠COD,∴∠COD=60°,∵∠A=30°,∴∠OCA=90°,即OC⊥AC,∴AC是⊙O的切线;(2)解:∵AC∥BD,∠OCA=90°,∴∠OED=∠OCA=90°,∴DE=BD=,∵sin∠COD=,∴OD=2,在Rt△ACO中,tan∠COA=,∴AC =2,∴S阴影=×2×2﹣=2﹣.13.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A=∠B=90°.∵EF⊥DE,∴∠DEF=90°.∴∠AED=90°﹣∠BEF=∠EF B.∵∠A=∠B,∠AED=∠EFB,∴△ADE∽△BEF.(2)解:∵DF与⊙O相切于点G,∴OG⊥DG.∴∠DGO=90°.∵DH=OH=OG,∴sin∠ODG==.∴∠ODG=30°.∴∠GOE=120°.∴S扇形OEG==3π.在Rt△DGO中,cos∠ODG===.∴DG=3.在Rt△DEF中,tan∠EDF===.∴EF=3.∴S△DEF=DE•EF=×9×3=,S△DGO=DG•GO=×3×3=.∴S阴影=S△DEF﹣S△DGO﹣S扇形OEG =﹣﹣3π=.9﹣3π≈9×1.73﹣3×3.14=6.15≈6.2∴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约为6.2.14.解答:解:(1)连结O1A、O2B,如图,设⊙O1的半径为r,⊙O2的半径为R,∵⊙O1与⊙O2外切与点D,∴直线O1O2过点D,∴MO2=MD+O2D=4+R,∵直线l与两圆分别相切于点A、B,∴O1A⊥AB,O2B⊥AB,∵tan∠AM01=,∴∠AM01=30°,在Rt△MBO2中,MO2=O2B=2R,∴4+R=2R,解得R=4,即⊙O2的半径为4; (2)∵∠AM02=30°, ∴∠MO2B=60°, 而O2B=O2D ,∴△O2BD 为等边三角形, ∴BD=O2B=4,∠DBO2=60°, ∴∠ABD=30°, ∵∠AM01=30°, ∴∠MO1A=60°, 而O1A=O1D ,∴∠O1AD=∠O1DA ,∴∠O1AD=∠MO1A=30°, ∴∠DAB=60°, ∴∠ADB=180°﹣30°﹣60°=90°, 在Rt △ABD 中,AD=BD=4,AB=2AD=8,∴△ADB 内切圆的半径===2﹣2,∴△ADB 内切圆的面积=π•(2﹣2)2=(16﹣8)π;15.解答: 解:∵点A 是劣弧的中点,OA 过圆心, ∴OA ⊥BC ,故①正确;∵∠D=30°, ∴∠ABC=∠D=30°, ∴∠AOB=60°, ∵点A 是点A 是劣弧的中点,∴BC=2CE , ∵OA=OB ,∴OB=OB=AB=6cm , ∴BE=AB •cos30°=6×=3cm ,∴BC=2BE=6cm ,故B 正确; ∵∠AOB=60°, ∴sin ∠AOB=sin60°=,故③正确;∵∠AOB=60°,∴AB=OB,∵点A是劣弧的中点,∴AC=OC,∴AB=BO=OC=CA,∴四边形ABOC是菱形,故④正确.故选B.16.解答:解:∵OE⊥AB,∴∠OEF=90°,∵OC为小圆的直径,∴∠OFC=90°,而∠EOF=∠FOC,∴Rt△OEF∽Rt△OFC,∴OE:OF=OF:OC,即4:6=6:OC,∴⊙O的半径OC=9;在Rt△OCF中,OF=6,OC=9,∴CF==3,∵OF⊥CD,∴CF=DF,∴CD=2CF=6.17.证明:(1)如图,连接O D.∵DE为切线,∴∠EDC+∠ODC=90°;∵∠ACB=90°,∴∠ECD+∠OCD=90°.又∵OD=OC,∴∠ODC=∠OCD,∴∠EDC=∠ECD,∴ED=EC;∵AC为直径,∴∠ADC=90°,∴∠BDE+∠EDC=90°,∠B+∠ECD=90°,∴∠B=∠BDE,∴ED=D B.∴EB=EC,即点E为边BC的中点;(2)∵AC为直径,∴∠ADC=∠ACB=90°,又∵∠B=∠B∴△ABC∽△CDB,∴,∴BC2=BD•BA;(3)当四边形ODEC为正方形时,∠OCD=45°;∵AC为直径,∴∠ADC=90°,∴∠CAD=∠ADC﹣∠OCD=90°﹣45°=45°∴Rt△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18.解答:解:如图作△DBF的轴对称图形△HAG,作AM⊥CG,ON⊥CE,∵△DBF的轴对称图形△HAG,∴△ACG≌△BDF,∴∠ACG=∠BDF=60°,∵∠ECB=60°,∴G、C、E三点共线,∵AM⊥CG,ON⊥CE,∴AM∥ON,∴==,在RT△ONC中,∠OCN=60°,∴ON=sin∠OCN•OC=•OC,∵OC=OA=2,∴ON=,∴AM=2,∵ON⊥GE,∴NE=GN=GE,连接OE,在RT△ONE中,NE===,∴GE=2NE=2,∴S△AGE=GE•AM=×2×2=6,∴图中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故答案为6.19.解答:(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AB=BC=AD=2,∠ABC=90°,∵△BE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F,∴△ABF≌△CBE,∴∠FAB=∠ECB,∠ABF=∠CBE=90°,AF=EC,∴∠AFB+∠FAB=90°,∵线段AF绕点F顺时针旋转90°得线段FG,∴∠AFB+∠CFG=∠AFG=90°,∴∠CFG=∠FAB=∠ECB,∴EC∥FG,∵AF=EC,AF=FG,∴EC=FG,∴四边形EFGC是平行四边形,∴EF∥CG;(2)解:∵AD=2,E是AB的中点,∴FE=BE=AB=×2=1,∴AF===,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FEC≌△CGF,∴S△FEC=S△CGF,∴S阴影=S扇形BAC+S△ABF+S△FGC﹣S扇形FAG,=+×2×1+×(1+2)×1﹣,=﹣.20.解答:证明:(1)连接OC,∵AB是⊙O的直径,CD⊥AB,∴CE=DE=CD=×4=2,设OC=x,∵BE=2,∴OE=x﹣2,在Rt△OCE中,OC2=OE2+CE2,∴x2=(x﹣2)2+(2)2,解得:x=4,∴OA=OC=4,OE=2,∴AE=6,在Rt△AED中,AD==4,∴AD=CD,∵AF是⊙O切线,∴AF⊥AB,∵CD⊥AB,∴AF∥CD,∵CF∥AD,∴四边形FADC是平行四边形,∴▱FADC是菱形;(2)连接OF,∵四边形FADC是菱形,∴FA=FC,在△AFO和△CFO中,,∴△AFO≌△CFO(SSS),∴∠FCO=∠FAO=90°,即OC⊥FC,∵点C在⊙O上,∴FC是⊙O的切线.21.解答:解:(1)∵∠BPC=60°,∴∠BAC=60°,∵AB=AC,∴△ABC为等边三角形,∴∠ACB=∠ABC=60°,∴∠APC=∠ABC=60°,而点P是的中点,∴∠ACP=∠ACB=30°,∴∠PAC=90°,∴tan∠PCA==tan30°=,∴AC=PA;(2)过A点作AD⊥BC交BC于D,连结OP交AB于E,如图,∵AB=AC,∴AD平分BC,∴点O在AD上,连结OB,则∠BOD=∠BAC,∵∠BPC=∠BAC,∴sin∠BOD=sin∠BPC==,设OB=25x,则BD=24x,∴OD==7x,在Rt△ABD中,AD=25x+7x=32x,BD=24x,∴AB==40x,∵点P是的中点,∴OP垂直平分AB,∴AE=AB=20x,∠AEP=∠AEO=90°,在Rt△AEO中,OE==15x,∴PE=OP﹣OD=25x﹣15x=10x,在Rt△APE中,tan∠PAE===,即tan∠PAB的值为.22.解答:(1)证明:连接OE,∵AC与圆O相切,∴OE⊥AC,∵BC⊥AC,∴OE∥BC,又∵O为DB的中点,∴E为DF的中点,即OE为△DBF的中位线,∴OE=BF,又∵OE=BD,则BF=BD;(2)解:设BC=3x,根据题意得:AB=5x,又∵CF=1,∴BF=3x+1,由(1)得:BD=BF,∴BD=3x+1,∴OE=OB=,AO=AB﹣OB=5x﹣=,∵OE∥BF,∴∠AOE=∠B,∴cos∠AOE=cosB,即=,即=,解得:x=,则圆O的半径为=.23.解答:解:(1)连接OD,∵直线PD垂直平分⊙O的半径OA于点B,⊙O的半径为8,∴OB=OA=4,BC=BD=CD,∴在Rt△OBD中,BD==4,∴CD=2BD=8;(2)∵PE是⊙O的切线,∴∠PEO=90°,∴∠PEF=90°﹣∠AEO,∠PFE=∠AFB=90°﹣∠A,∵OE=OA,∴∠A=∠AEO,∴∠PEF=∠PFE,∴PE=PF;(3)过点P作PG⊥EF于点G,∴∠PGF=∠ABF=90°,∵∠PFG=∠AFB,∴∠FPG=∠A,∴FG=PF•sinA=13×=5,∵PE=PF,∴EF=2FG=10.24.解答:(1)证明:过点A作AF⊥ON于点F,∵⊙A与OM相切与点B,∴AB⊥OM,∵OC平分∠MON,∴AF=AB=2,∴ON是⊙A的切线;(2)解:∵∠MON=60°,AB⊥OM,∴∠OEB=30°,∴AF⊥ON,∴∠FAE=60°,在Rt△AEF中,tan∠FAE=,∴EF=AF•tan60°=2,∴S阴影=S△AEF﹣S扇形ADF=AF•EF﹣×π×AF2=2﹣π.25.解答:解:(1)∵AB与圆O相切,∴OD⊥AB,在Rt△BDO中,BD=2,tan∠BOD==,∴OD=3;(2)连接OE,∵AE=OD=3,AE∥OD,∴四边形AEOD为平行四边形,∴AD∥EO,∵DA⊥AE,∴OE⊥AC,又∵OE为圆的半径,∴AC为圆O的切线;(3)∵OD∥AC,∴=,即=,∴AC=7.5,∴EC=AC﹣AE=7.5﹣3=4.5,∴S阴影=S△BDO+S△OEC﹣S扇形FOD﹣S扇形EOG=×2×3+×3×4.5﹣=3+﹣=.。
圆的计算与证明范文
![圆的计算与证明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167f5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3.png)
圆的计算与证明范文圆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几何形状,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圆的计算和证明一直是几何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圆的计算和证明进行详细介绍。
一、圆的定义与性质圆的定义:平面上的一个点集合,到该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构成的图形,称为圆。
圆的性质:1.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2.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称为半径,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线段称为弦。
3.圆的直径是通过圆心的一条弦,且等于弦长的两倍。
4.圆的周长是圆上任意一段弧长与半径的乘积,即C=2πr,其中C 为周长,r为半径。
5.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乘以π,即A=πr²,其中A为面积,r为半径。
二、圆的计算根据圆的性质,可以进行以下计算:1.已知圆的半径,计算周长和面积。
以半径为4cm的圆为例,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为:C=2πr=2π×4=8π≈25.13cm(取π≈3.14),A=πr²=π×4²=16π≈50.27cm²。
2.已知圆的周长,计算半径和面积。
以周长为10cm的圆为例,半径的计算公式为:r=C/2π=10/(2π)≈1.59cm,面积的计算公式为:A=πr²=π×(1.59)²≈7.97cm²。
3.已知圆的面积,计算半径和周长。
以面积为20cm²的圆为例,半径的计算公式为:r=√(A/π)=√(20/π)≈2.52cm,周长的计算公式为:C=2πr=2π×2.52≈15.86cm。
三、圆的证明1.圆心角的证明圆心角是指圆心所对的弧所对应的角,圆心角的证明如下:(步骤一)连接弧所对应的两条半径。
(步骤二)在弧所对应的两条半径上分别取任意一点,分别连接这两点与圆心的直线。
(步骤三)观察三角形圆心角,可以发现它们是共边共顶点的相似三角形,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它们的对应角相等。
(步骤四)由于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弦所对应的圆心角相等,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弦所对应的圆心角相等。
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重难点题型训练—圆的相关证明与计算(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重难点题型训练—圆的相关证明与计算(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6d450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8.png)
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重难点题型训练—圆的相关证明与计算(含答案解析)类型一基本性质有关的1.(2022·湖南省郴州市)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与线段BC交于点D,过点D作DE⊥AC,垂足为E,ED的延长线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P.(1)求证:直线PE是⊙O的切线;(2)若⊙O的半径为6,∠P=30°,求CE的长.【答案】(1)连接OD,根据AB=AC,OB=OD,得∠ACB=∠ODB,从而OD//AC,由DE⊥AC,即可得PE⊥OD,故PE是⊙O的切线;(2)连接AD,连接OD,由DE⊥AC,∠P=30°,得∠PAE=60°,又AB=AC,可得△ABC 是等边三角形,即可得BC=AB=12,∠C=60°,而AB是⊙O的直径,得∠ADB=90°,可得BD=CD=12BC=6,在Rt△CDE中,即得CE的长是3.本题考查圆的综合应用,涉及圆的切线,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应用,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解题的关键是判定△ABC是等边三角形.2.(2022·辽宁省盘锦市)如图,△ABC内接于⊙O,∠ABC=45°,连接AO并延长交⊙O于点D,连接BD,过点C作CE//AD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E.(1)求证:CE与⊙O相切;(2)若AD=4,∠D=60°,求线段AB,BC的长.【答案】(1)连接OC,根据圆周角定理得∠AOC=90°,再根据AD//EC,可得∠OCE=90°,从而证明结论;(2)过点A作AF⊥EC交EC于F,由AD是圆O的直径,得∠ABD=90°,又AD=4,60°,即得AB=3BD=23,根据∠ABC=45°,知△AB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F=BF=2AB= 6,又△AO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A=OC=2,得AC=22,故CF=AC2−AF2=2,从而BC=BF+CF=6+2.本题主要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作辅助线构造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3.(2021·山东临沂市·中考真题)如图,已知在⊙O中,==,OC与AD相交于点AB BC CDE.求证:(1)AD∥BC(2)四边形BCDE为菱形.【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连接BD ,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ADB=∠CBD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可得结论;(2)证明△DEF ≌△BCF ,得到DE=BC ,证明四边形BCDE 为平行四边形,再根据 BCCD =得到BC=CD ,从而证明菱形.【详解】解:(1)连接BD ,∵ AB BCCD ==,∴∠ADB=∠CBD ,∴AD ∥BC ;(2)连接CD ,∵AD ∥BC ,∴∠EDF=∠CBF ,∵ BCCD =,∴BC=CD ,∴BF=DF ,又∠DFE=∠BFC ,∴△DEF ≌△BCF (ASA ),∴DE=BC ,∴四边形BCDE 是平行四边形,又BC=CD ,∴四边形BCDE 是菱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合理运用垂径定理得到BF=DF .4.(2021·四川南充市·中考真题)如图,A ,B 是O 上两点,且AB OA =,连接OB 并延长到点C ,使BC OB =,连接AC .(1)求证:AC 是O 的切线.(2)点D ,E 分别是AC ,OA 的中点,DE 所在直线交O 于点F ,G ,4OA =,求GF 的长.【答案】(1)见解析;(2)【分析】(1)先证得△AOB 为等边三角形,从而得出∠OAB=60°,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出∠C=∠CAB=30°,由此可得∠OAC=90°即可得出结论;(2)过O 作OM ⊥DF 于M ,DN ⊥OC 于N ,利用勾股定理得出AC=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N ,再根据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即可求出GF 的长.【详解】(1)证明:∵AB=OA ,OA=OB∴AB=OA=OB∴△AOB 为等边三角形∴∠OAB=60°,∠OBA=60°∵BC=OB∴BC=AB∴∠C=∠CAB又∵∠OBA=60°=∠C+∠CAB∴∠C=∠CAB=30°∴∠OAC=∠OAB+∠CAB=90°∴AC 是⊙O 的切线;(2)∵OA=4∴OB=AB=BC=4∴OC=8∴AC=∵D 、E 分别为AC 、OA 的中点,∴OE//BC ,DC=过O 作OM ⊥DF 于M ,DN ⊥OC 于N则四边形OMDN 为矩形∴DN=OM在Rt △CDN 中,∠C=30°,∴DN=12DC=∴OM=3连接OG ,∵OM ⊥GF∴GF=2MG=222OG OM -=()22243-=213【点睛】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垂径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5.(2021·安徽中考真题)如图,圆O 中两条互相垂直的弦AB ,CD 交于点E .(1)M 是CD 的中点,OM =3,CD =12,求圆O 的半径长;(2)点F 在CD 上,且CE =EF ,求证:AF BD ⊥.【答案】(1)35;(2)见解析.【分析】(1)根据M 是CD 的中点,OM 与圆O 直径共线可得OM CD ⊥,OM 平分CD ,则有6MC =,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半径的长;(2)连接AC ,延长AF 交BD 于G ,根据CE EF =,AE FC ⊥,可得AF AC =,12∠=∠,利用圆周角定理可得2D ∠=∠,可得1D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可证得90AGB ∠=︒,即有AF BD ⊥.【详解】(1)解:连接OC ,∵M 是CD 的中点,OM 与圆O 直径共线∴OM CD ⊥,OM 平分CD ,90OMC ∴∠=︒12CD = 6MC ∴=.在Rt OMC △中.OC ===∴圆O 的半径为(2)证明:连接AC ,延长AF 交BD 于G .CE EF = ,AE FC⊥AF AC∴=又CE EF= 12∠∠∴= BCBC = 2D∴∠=∠1D∴∠=∠中在Rt BED∠+∠=︒90D B∴∠+∠=︒B190AGB∴∠=︒90∴⊥AF BD【点睛】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等知识点,熟练应用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是 AD所对的圆周角,6.(2021·浙江中考真题)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CD∠=︒.30ACD∠的度数;(1)求DABAB=,求DF的(2)过点D作DE AB⊥,垂足为E,DE的延长线交⊙O于点F.若4长.【答案】(1)60︒;(2)23【分析】(1)连结BD ,根据圆周角性质,得B ACD ∠=∠;根据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到答案;(2)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得12AD AB =;根据垂径定理、特殊角度三角函数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连结BD ,30ACD ∠=︒30B ACD \Ð=Ð=°AB Q 是O 的直径,90ADB ∴∠=︒,9060DAB B ∴∠=︒-∠=︒(2)90ADB ∠=︒ ,30B ∠=︒,4AB =∴122AD AB ==60DAB ∠=︒ ,DE AB ⊥,且AB 是直径sin 60EF DE AD︒∴===2DF DE =∴=.【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圆周角、垂径定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7.(2021·湖南中考真题)如图,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AC 是O 的直径,点D 是 BC的中点,//DE BC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1)求证:直线DE 与O 相切;(2)若O 的直径是10,45A ∠=︒,求CE 的长.【答案】(1)见解析;(2)5CE =.【分析】(1)连接OD ,由点D 是 BC的中点得OD ⊥BC ,由DE//BC 得OD ⊥DE ,由OD 是半径可得DE 是切线;(2)证明△O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求出OE 的长,从而可求得结论.【详解】解:(1)连接OD 交BC 于点F ,如图,∵点D 是 BC的中点,∴OD ⊥BC ,∵DE//BC∴OD ⊥DE∵OD 是O 的半径∴直线DE 与O 相切;(2)∵AC 是O 的直径,且AB=10,∴∠ABC=90°,152OC OA AB ===∵OD ⊥BC∴∠OFC=90°∴OD//AB 45BAC ∠=︒∴45DOE ∠=︒∵90ODE ∠=︒∴45OED ∠=∴5DE OD OC ===由勾股定理得,OE =∴5CE OE O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切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切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8.(2021·湖南张家界市·中考真题)如图,在Rt AOB 中,90∠=︒ABO ,30OAB ∠=︒,以点O 为圆心,OB 为半径的圆交BO 的延长线于点C ,过点C 作OA 的平行线,交O 于点D ,连接AD .(1)求证:AD 为O 的切线;(2)若2OB =,求弧CD 的长.【答案】(1)见解析;(2)23π【分析】(1)连接OB ,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OB=60°,再运用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可得60AOD ∠=︒,再证明AOB AOD △≌△可得90ADO ABO ∠=∠=︒即可;(2)先求出∠COD ,然后再运用弧长公式计算即可.【详解】(1)证明:连接OD∵30OAB ∠=︒,90B ∠=︒∴60AOB ∠=︒又∵//CD AO∴60C AOB ∠=∠=︒∴2120BOD C ∠=∠=︒∴60AOD ∠=︒又∵,OB OD AO AO==∴()AOB AOD SAS ≌∴90ADO ABO ∠=∠=︒又∵点D 在O 上∴AD 是O 的切线;(2)∵120BOD ∠=︒∴60COD ∠=︒∴602223603l ππ=⨯⨯=.【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圆的切线的证明、弧长公式等知识点,掌握圆的切线的证明方法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9.(2020•齐齐哈尔)如图,AB 为⊙O 的直径,C 、D 为⊙O 上的两个点,AC=CD =DB ,连接AD ,过点D 作DE ⊥AC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1)求证:DE 是⊙O 的切线.(2)若直径AB =6,求AD 的长.【分析】(1)连接OD ,根据已知条件得到∠BOD =13×180°=60°,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O=∠DAB=30°,得到∠EDA=60°,求得OD⊥DE,于是得到结论;(2)连接BD,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ADB=90°,解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解析】(1)证明:连接OD,=CD =DB ,∵AC∴∠BOD=13×180°=60°,=DB ,∵CD∴∠EAD=∠DAB=12∠BOD=30°,∵OA=OD,∴∠ADO=∠DAB=30°,∵DE⊥AC,∴∠E=90°,∴∠EAD+∠EDA=90°,∴∠EDA=60°,∴∠EDO=∠EDA+∠ADO=90°,∴OD⊥DE,∴DE是⊙O的切线;(2)解:连接BD,∵AB为⊙O的直径,∴∠ADB=90°,∵∠DAB=30°,AB=6,∴BD=12AB=3,∴AD=62−32=33.10.(2020•深圳)如图,AB为⊙O的直径,点C在⊙O上,AD与过点C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连接BC并延长,交AD的延长线于点E.(1)求证:AE=AB;(2)若AB=10,BC=6,求CD的长.【分析】(1)证明:连接AC、OC,如图,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到OC⊥CD,则可判断OC∥AD,所以∠OCB=∠E,然后证明∠B=∠E,从而得到结论;(2)利用圆周角定理得到∠ACB=90°,则利用勾股定理可计算出AC=8,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E=BC=6,然后利用面积法求出CD的长.【解析】(1)证明:连接AC、OC,如图,∵CD为切线,∴OC⊥CD,∴CD⊥AD,∴OC∥AD,∴∠OCB=∠E,∵OB=OC,∴∠OCB=∠B,∴∠B=∠E,∴AE=AB;(2)解:∵AB为直径,∴∠ACB=90°,∴AC=102−62=8,∵AB=AE=10,AC⊥BE,∴CE=BC=6,∵12CD•AE=12AC•CE,∴CD=6×810=245.11.(2020•陕西)如图,△ABC是⊙O的内接三角形,∠BAC=75°,∠ABC=45°.连接AO并延长,交⊙O于点D,连接BD.过点C作⊙O的切线,与BA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1)求证:AD∥EC;(2)若AB=12,求线段EC的长.【分析】(1)连接OC,由切线的性质可得∠OCE=90°,由圆周角定理可得∠AOC=90°,可得结论;(2)过点A作AF⊥EC交EC于F,由锐角三角函数可求AD=83,可证四边形OAFC是正方形,可得CF=AF=43,由锐角三角函数可求EF=12,即可求解.【解析】证明:(1)连接OC,∵CE与⊙O相切于点C,∴∠OCE=90°,∵∠ABC=45°,∴∠AOC=90°,∵∠AOC+∠OCE=180°,∴∴AD∥EC(2)如图,过点A作AF⊥EC交EC于F,∵∠BAC=75°,∠ABC=45°,∴∠ACB=60°,∴∠D=∠ACB=60°,∴sin∠ADB=AB AD==83,∴AD=∴OA=OC=43,∵AF⊥EC,∠OCE=90°,∠AOC=90°,∴四边形OAFC是矩形,又∵OA=OC,∴四边形OAFC是正方形,∴CF=AF=43,∵∠BAD=90°﹣∠D=30°,∴∠EAF=180°﹣90°﹣30°=60°,∵tan∠EAF=EF AF=3,∴EF=3AF=12,∴CE=CF+EF=12+43.类型二与三角形全等、相似有关的12.(2022·辽宁省营口市)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作⊙O与AC交于点E,过点A作⊙O的切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D.(1)求证:∠D=∠EBC;(2)若CD=2BC,AE=3,求⊙O的半径.【答案】(1)根据切线的性质可得∠DAO=90°,从而可得∠D+∠ABD=90°,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可得∠BEC=90°,从而可得∠ACB+∠EBC=90°,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B=∠ABC,从而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解答;(2)根据已知可得BD=3BC,然后利用(1)的结论可得△DAB∽△BEC,从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3EC,然后根据AB=AC,进行计算即可解答.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切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切线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3.(2022·北部湾)如图,在△ABC中,AB=AC,以AC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过点D作DE⊥AB,垂足为E,延长BA交⊙O于点F.(1)求证:DE是⊙O的切线(2)若AE DE=23,AF=10,求⊙O的半径.【答案】(1)证明:连接OD;∵OD=OC,∴∠C=∠ODC,∵AB=AC,∴∠B=∠C,∴∠B=∠ODC,∴OD∥AB,∴∠ODE=∠DEB;∵DE⊥AB,∴∠DEB=90°,∴∠ODE=90°,即DE⊥OD,∴DE是⊙O的切线(2)解:连接CF,由(1)知OD⊥DE,∵DE⊥AB,∴OD∥AB,∵OA=OC,∴BD=CD,即OD是△ABC的中位线,∵AC是⊙O的直径,∴∠CFA=90°,∵DE⊥AB,∴∠BED=90°,∴∠CFA=∠BED=90°,∴DE∥CF,∴BE=EF,即DE是△FBC的中位线,∴CF=2DE,∵AE DE=23,∴设AE=2x,DE=3k,CF=6k,∵AF=10,∴BE=EF=AE+AF=2k+10,∴AC=BA=EF+AE=4k+10,在Rt△ACF中,由勾股定理,得AC2=AF2+CF2,即(4k+10)2=102+(6k)2,解得:k=4,∴AC=4k+10=4×4+10=26,∴OA=13,即⊙O的半径为13.【知识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析】【分析】(1)连接OD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ODC ,∠B=∠C ,则∠B=∠ODC ,推出OD ∥AB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ODE=∠DEB=90°,即DE ⊥OD ,据此证明;(2)连接CF ,由(1)知OD ⊥DE ,则OD ∥AB ,易得OD 是△ABC 的中位线,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CFA=90°,根据垂直的概念可得∠BED=90°,则DE ∥CF ,推出DE 是△FBC的中位线,得CF=2DE ,设AE=2x ,DE=3k ,CF=6k ,则BE=EF=2k+10,AC=BA=4k+10,根据勾股定理可得k 的值,然后求出AC 、OA ,据此可得半径.14.(2021·江苏无锡市·中考真题)如图,四边形ABCD 内接于O ,AC 是O 的直径,AC 与BD 交于点E ,PB 切O 于点B .(1)求证:PBA OBC ∠=∠;(2)若20PBA Ð=°,40ACD ∠=︒,求证:OAB CDE V V ∽.【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分析】(1)由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可知∠ABC=90°,由切线的性质可知∠OBP=90°,进而即可得到结论;(2)先推出20OCB OBC ∠=∠=︒,从而得∠AOB=40°,继而得∠OAB=70°,再推出∠CDE=70°,进而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证明:(1)∵AC 是O 的直径,∴∠ABC=90°,∵PB 切O 于点B ,∴∠OBP=90°,∴90PBA ABO OBC ABO ∠+∠=∠+∠=︒,∴PBA OBC ∠=∠;(2)∵20PBA Ð=°,PBA OBC ∠=∠,∴20OBC ∠=︒,∵OB=OC ,∴20OCB OBC ∠=∠=︒,∴∠AOB=20°+20°=40°,∵OB=OA ,∴∠OAB=∠OBA=(180°-40°)÷2=70°,∴∠ADB=12∠AOB=20°,∵AC 是O 的直径,∴∠ADC=90°,∴∠CDE=90°-20°=70°,∴∠CDE=∠OAB ,∵40ACD ∠=︒,∴40ACD AOB ∠=∠=︒,∴OAB CDE V V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圆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掌握圆周角定理的推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切线的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5.(2020•衢州)如图,△ABC 内接于⊙O ,AB 为⊙O 的直径,AB =10,AC =6,连结OC ,弦AD分别交OC,BC于点E,F,其中点E是AD的中点.(1)求证:∠CAD=∠CBA.(2)求OE的长.【分析】(1)利用垂径定理以及圆周角定理解决问题即可.(2)证明△AEC∽△BCA,推出CE AC=AC AB,求出EC即可解决问题.【解析】(1)证明:∵AE=DE,OC是半径,=CD ,∴AC∴∠CAD=∠CBA.(2)解:∵AB是直径,∴∠ACB=90°,∵AE=DE,∴OC⊥AD,∴∠AEC=90°,∴∠AEC=∠ACB,∴△AEC∽△BCA,∴CE AC=AC AB,∴CE6=610,∴CE=3.6,∵OC=12AB=5,∴OE=OC﹣EC=5﹣3.6=1.4.16.(2020•铜仁市)如图,AB是⊙O的直径,C为⊙O上一点,连接AC,CE⊥AB于点E,D 是直径AB延长线上一点,且∠BCE=∠BCD.(1)求证:CD是⊙O的切线;(2)若AD=8,BE CE=12,求CD的长.【分析】(1)连接OC,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ACB=90°,根据余角的性质得到∠A=∠ECB,求得∠A=∠BCD,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ACO,等量代换得到∠ACO=∠BCD,求得∠DCO=90°,于是得到结论;(2)设BC=k,AC=2k,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析】(1)证明:连接OC,∵AB是⊙O的直径,∴∠ACB=90°,∵CE⊥AB,∴∠CEB=90°,∴∠ECB+∠ABC=∠ABC+∠CAB=90°,∴∠A=∠ECB,∵∠BCE=∠BCD,∴∠A=∠BCD,∵OC=OA,∴∠A=∠ACO,∴∠ACO=∠BCD,∴∠ACO+∠BCO=∠BCO+∠BCD=90°,∴∠DCO=90°,∴CD是⊙O的切线;(2)解:∵∠A=∠BCE,∴tanA=BC AC=tan∠BCE=BE CE=12,设BC=k,AC=2k,∵∠D=∠D,∠A=∠BCD,∴△ACD∽△CBD,∴BC AC=CD AD=12,∵AD=8,∴CD=4.17.(2020•衡阳)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点D,过点A和点D的圆,圆心O在线段AB上,⊙O交AB于点E,交AC于点F.(1)判断BC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AD=8,AE=10,求BD的长.【分析】(1)连接OD,根据平行线判定推出OD∥AC,推出OD⊥BC,根据切线的判定推出即可;(2)连接DE,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ADE=90°,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325,根据勾股定理得到CD=AD2−AC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析】(1)BC与⊙O相切,理由:连接OD,∵OA=OD,∴∠OAD=∠ODA,∵AD平分∠BAC,∴∠BAD=∠CAD,∴∠ODA=∠CAD,∴OD∥AC,∵∠C=90°,∴∠ODC=90°,∴OD⊥BC,∵OD为半径,∴BC是⊙O切线;(2)连接DE,∵AE是⊙O的直径,∴∠ADE=90°,∵∠C=90°,∴∠ADE=∠C,∵∠EAD=∠DAC,∴△ADE∽△ACD,∴AE AD=AD AC,108=8AC,∴AC=325,∴CD=AD2−AC2==245,∵OD⊥BC,AC⊥BC,∴△OBD∽△ABC,∴OD AC=BD BC,∴5325=BD BD+245,∴BD=1207.18.(2020•遵义)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是⊙O上一点,∠CAB的平分线AD交BC 于点D,过点D作DE∥BC交AC的延长线于点E.(1)求证:DE是⊙O的切线;(2)过点D作DF⊥AB于点F,连接BD.若OF=1,BF=2,求BD的长度.【分析】(1)连接OD,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DO=∠DAE,从而OD∥AE,由DE∥BC得∠E=90°,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出∠ODE=90°,由切线的判定定理得出答案;(2)先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出∠ADB=90°,再由OF=1,BF=2得出OB的值,进而得出AF和BA的值,然后证明△DBF∽△ABD,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比例式,从而求得BD2的值,求算术平方根即可得出BD的值.【解析】(1)连接OD,如图:∵OA=OD,∴∠OAD=∠ADO,∵AD平分∠CAB,∴∠DAE=∠OAD,∴∠ADO=∠DAE,∴OD∥AE,∵DE∥BC,∴∠E=90°,∴∠ODE=180°﹣∠E=90°,∴DE是⊙O的切线;(2)∵AB是⊙O的直径,∴∠ADB=90°,∵OF=1,BF=2,∴OB=3,∴AF=4,BA=6.∵DF⊥AB,∴∠DFB=90°,∴∠ADB=∠DFB,又∵∠DBF=∠ABD,∴△DBF∽△ABD,∴BD BA=BF BD,∴BD2=BF•BA=2×6=12.∴BD=23.19.(2019•陕西)如图,⊙O的半径OA=6,过点A作⊙O的切线AP,且AP=8,连接PO 并延长,与⊙O交于点B、D,过点B作BC∥OA,并与⊙O交于点C,连接AC、CD.(1)求证:DC∥AP;(2)求AC的长.【分析】(1)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到∠OAP=90°,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BCD=9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析】(1)证明:∵AP是⊙O的切线,∴∠OAP=90°,∵BD是⊙O的直径,∴∠BCD=90°,∵OA∥CB,∴∠AOP=∠DBC,∴∠BDC=∠APO,∴DC∥AP;(2)解:∵AO∥BC,OD=OB,∴延长AO交DC于点E,则AE⊥DC,OE=12BC,CE=12CD,在Rt△AOP中,OP=62+82=10,由(1)知,△AOP∽△CBD,∴DB OP=BC OA=DC AP,即1210=BC6=DC8,∴BC=365,DC=485,∴OE=185,CE=245,在Rt△AEC中,AC=AE2+CE2==20(2021·云南中考真题)如图,AB 是O 的直径,点C 是O 上异于A 、B 的点,连接AC 、BC ,点D 在BA 的延长线上,且DCA ABC ∠=∠,点E 在DC 的延长线上,且BE DC ⊥.(1)求证:DC 是O 的切线:(2)若2,33OA BE OD ==,求DA 的长.【答案】(1)见解析;(2)910【分析】(1)连接OC ,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ACB=90°,根据等量代换得到∠DCO=90°,即可证明DC 是圆O 的切线;(2)根据已知得到OA=2DA ,证明△DCO ∽△DEB ,得到DO CO DB EB =,可得DA=310EB ,即可求出DA 的长.【详解】解:(1)如图,连接OC ,由题意可知:∠ACB 是直径AB 所对的圆周角,∴∠ACB=90°,∵OC ,OB 是圆O 的半径,∴OC=OB ,∴∠OCB=∠ABC ,又∵∠DCA=∠ABC ,∴∠DCA=∠OCB ,∴∠DCO=∠DCA+∠ACO=∠OCB+∠ACO=∠ACB=90°,∴OC ⊥DC ,又∵OC 是圆O 的半径,∴DC 是圆O 的切线;(2)∵23OA OD =,∴23OA OA DA =+,化简得OA=2DA ,由(1)知,∠DCO=90°,∵BE ⊥DC ,即∠DEB=90°,∴∠DCO=∠DEB ,∴OC ∥BE ,∴△DCO ∽△DEB ,∴DO CO DB EB =,即33255DA OA DA DA DA OA OB DA EB+===++,∴DA=310EB ,∵BE=3,∴DA=310EB=3931010⨯=,经检验:DA=910是分式方程的解,∴DA=910.【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正确的作出辅助线,证明切线,得到相似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21.(2021·江苏扬州市·中考真题)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90BAD ∠=︒,CB CD =,连接BD ,以点B 为圆心,BA 长为半径作B ,交BD 于点E .(1)试判断CD 与B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AB =,60BCD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答案】(1)相切,理由见解析;(2)π-【分析】(1)过点B 作BF ⊥CD ,证明△ABD ≌△FBD ,得到BF=BA ,即可证明CD 与圆B 相切;(2)先证明△BCD 是等边三角形,根据三线合一得到∠ABD=30°,求出AD ,再利用S △ABD -S 扇形ABE 求出阴影部分面积.【详解】解:(1)过点B 作BF ⊥CD ,∵AD ∥BC ,∴∠ADB=∠CBD ,∵CB=CD ,∴∠CBD=∠CDB ,∴∠ADB=∠CDB ,又BD=BD ,∠BAD=∠BFD=90°,∴△ABD ≌△FBD (AAS ),∴BF=BA ,则点F 在圆B 上,∴CD 与圆B 相切;(2)∵∠BCD=60°,CB=CD ,∴△BCD 是等边三角形,∴∠CBD=60°∵BF ⊥CD ,∴∠ABD=∠DBF=∠CBF=30°,∴∠ABF=60°,∵AB=BF=,∴AD=DF=tan30AB ⋅︒=2,∴阴影部分的面积=S △ABD -S 扇形ABE=(230122360π⨯⨯⨯-=π-.【点睛】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扇形面积,三角函数的定义,题目的综合性较强,难度不小,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做出辅助线.22.(2020•上海)如图,△ABC中,AB=AC,⊙O是△ABC的外接圆,BO的延长线交边AC 于点D.(1)求证:∠BAC=2∠ABD;(2)当△BCD是等腰三角形时,求∠BCD的大小;(3)当AD=2,CD=3时,求边BC的长.【分析】(1)连接OA.利用垂径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2)分三种情形:①若BD=CB,则∠C=∠BDC=∠ABD+∠BAC=3∠ABD.②若CD=CB,则∠CBD=∠CDB=3∠ABD.③若DB=DC,则D与A重合,这种情形不存在.分别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构建方程求解即可.(3)如图3中,作AE∥BC交BD的延长线于E.则AE BC=AD DC=23,推出AO OH=AE BH=43,设OB=OA=4a,OH=3a,根据BH2=AB2﹣AH2=OB2﹣OH2,构建方程求出a即可解决问题.【解析】(1)证明:连接OA.A∵AB=AC,=AC ,∴AB∴OA⊥BC,∴∠BAO=∠CAO,∵OA=OB,∴∠ABD=∠BAO,∴∠BAC=2∠BAD.(2)解:如图2中,延长AO交BC于H.①若BD=CB,则∠C=∠BDC=∠ABD+∠BAC=3∠ABD,∵AB=AC,∴∠ABC=∠C,∴∠DBC=2∠ABD,∵∠DBC+∠C+∠BDC=180°,∴8∠ABD=180°,∴∠C=3∠ABD=67.5°.②若CD=CB,则∠CBD=∠CDB=3∠ABD,∴∠C =4∠ABD ,∵∠DBC+∠C+∠CDB =180°,∴10∠ABD =180°,∴∠BCD =4∠ABD =72°.③若DB =DC ,则D 与A 重合,这种情形不存在.综上所述,∠C 的值为67.5°或72°.(3)如图3中,作AE ∥BC 交BD 的延长线于E .则AE BC =AD DC =23,∴AO OH =AE BH =43,设OB =OA =4a ,OH =3a ,∵BH 2=AB 2﹣AH 2=OB 2﹣OH 2,∴25﹣49a 2=16a 2﹣9a 2,∴a 2=2556,∴BH =∴BC =2BH =23.(2021·云南中考真题)如图,AB 是O 的直径,点C 是O 上异于A 、B 的点,连接AC 、BC ,点D 在BA 的延长线上,且DCA ABC ∠=∠,点E 在DC 的延长线上,且BE DC ⊥.(1)求证:DC是O的切线:(2)若2,33OA BEOD==,求DA的长.【答案】(1)见解析;(2)9 10【分析】(1)连接OC,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ACB=90°,根据等量代换得到∠DCO=90°,即可证明DC是圆O的切线;(2)根据已知得到OA=2DA,证明△DCO∽△DEB,得到DO CODB EB=,可得DA=310EB,即可求出DA的长.【详解】解:(1)如图,连接OC,由题意可知:∠ACB是直径AB所对的圆周角,∴∠ACB=90°,∵OC,OB是圆O的半径,∴OC=OB,∴∠OCB=∠ABC,又∵∠DCA=∠ABC,∴∠DCA=∠OCB,∴∠DCO=∠DCA+∠ACO=∠OCB+∠ACO=∠ACB=90°,∴OC⊥DC,又∵OC 是圆O 的半径,∴DC 是圆O 的切线;(2)∵23OA OD =,∴23OA OA DA =+,化简得OA=2DA ,由(1)知,∠DCO=90°,∵BE ⊥DC ,即∠DEB=90°,∴∠DCO=∠DEB ,∴OC ∥BE ,∴△DCO ∽△DEB ,∴DO CO DB EB =,即33255DA OA DA DA DA OA OB DA EB +===++,∴DA=310EB ,∵BE=3,∴DA=310EB=3931010⨯=,经检验:DA=910是分式方程的解,∴DA=910.【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正确的作出辅助线,证明切线,得到相似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与锐角三角函数有关24.(2022·辽宁省铁岭市)如图,△ABC内接于⊙O,AC是⊙O的直径,过OA上的点P作PD⊥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D,交AB于点E,点F为DE的中点,连接BF.(1)求证:BF与⊙O相切;(2)若AP=OP,cosA=45,AP=4,求BF的长.【答案】(1)连接OB,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可得∠ABC=90°,从而可得∠ABD=90°,进而利用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可得BF=EF=12AD,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FEB=∠FBE,从而可得∠FBE=∠AEP,最后根据垂直定义可得∠EPA=90°,从而可得∠A+∠AEP=90°,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OBA,从而可得∠OBA+∠FBE= 90°,进而可得∠OBF=90°,即可解答;(2)在Rt△AEP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AE的长,从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PE的长,然后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AEP=∠C,从而可证△APE∽△DPC,进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DP的长,最后求出DE的长,即可解答.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圆周角定理,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熟练掌握解直角三角形,以及切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5.(2022·四川省广安市)如图,AB为⊙O的直径,D、E是⊙O上的两点,延长AB至点C,连接CD ,∠BDC =∠BAD .(1)求证:CD 是⊙O 的切线.(2)若tan∠BED =23,AC =9,求⊙O 的半径.【答案】(1)连接OD ,由圆周角定理得出∠ADB =90°,证出OD ⊥CD ,由切线的判定可得出结论;(2)证明△BDC∽△DAC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D AC =BC CD =BD DA =23,由比例线段求出CD 和BC 的长,可求出AB 的长,则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圆周角定理,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并结合图形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26.(2021·山东菏泽市·中考真题)如图,在O 中,AB 是直径,弦CD AB ⊥,垂足为H ,E 为 BC上一点,F 为弦D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FE 并延长交直径AB 的延长线于点G ,连接AE 交CD 于点P ,若FE FP =.(1)求证:FE 是O 的切线;(2)若O 的半径为8,3sin 5F =,求BG 的长.【答案】(1)见解析;(2)=2BG 【分析】(1)连接OE ,证明OE ⊥EF 即可;(2)由3sin 5F =证得4sin 5G =,运用正弦的概念可得结论.【详解】解:(1)证明:连接OE ,如图,∵OA=OE∴∠OAE=∠OEA .∵EF=PF ,∴∠EPF=∠PEF∵∠APH=∠EPF ,∴∠APH=∠EPF ,∴∠AEF=∠APH .∵CD ⊥AB ,∴∠AHC=90°.∴∠OAE+∠APH=90°.∴∠OEA+∠AEF=90°∴∠OEF=90°∴OE ⊥EF .∵OE 是O 的半径∴EF 是圆的切线,(2)∵CD ⊥AB∴FHG ∆是直角三角形∵3sin 5F =∴35GH FG =设3GH x =,则5FG x=由勾股定理得,4FH x=由(1)得,OEG ∆是直角三角形∴4sin 5OE FH x G OG FG x===∴45OE OG =,即45OE OE BG =+∵8OE =∴8485BG =+解得,2BG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圆的切线的判定,勾股定理和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熟练掌握切线的判定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7.(2022·黔东南)(1)请在图中作出△ABC 的外接圆⊙O (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的中点,过点B的(2)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E是⊙O的直径,点B是CE切线与AC的延长线交于点D.①求证:BD⊥AD;②若AC=6,tan∠ABC=34,求⊙O的半径.【答案】(1)解:如下图所示(2)解:①如下图所示,连接OC、OB∵BD是⊙O的切线∴OB⊥BD对应的圆周角,∠COE是CE 对应的圆心角∵∠CAE是CE∴∠COE=2∠CAE的中点∵点B是CE∴∠COE=2∠BOE∴∠CAE=∠BOE∴∠CAE=∠BOE∴AD//OB∴BD⊥AD②如下图所示,连接CE对应的圆周角∵∠ABC与∠AEC是AC∴∠ABC=∠AEC∵AE是⊙O的直径∴∠ACE=90°∴tan∠AEC=AC CE=34∴CE=8∵AE2=CE2+AC2∴AE=10∴⊙O的半径为5.【知识点】圆周角定理;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切线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作图-线段垂直平分线【解析】【解答】(1)∵△ABC的外接圆⊙O的圆心为任意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半径为交点到任意顶点的距离,∴做AB、A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以OB为半径,以O为圆心做圆即可得到△ABC 的外接圆;【分析】(1)利用尺规作图分别作出AC,AB的垂直平分线,两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然后以点O为圆心,OB的长为半径画圆即可.(2)①连接OC,OB,利用切线的性质可证得OB⊥BD,利用圆周角定理可证得∠COE=2∠CAE,由点B是弧CE的中点,可推出∠CAE=∠BOE,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证得AD∥OB,由此可证得结论;②连接CE,利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证得∠ABC=∠AEC,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可推出∠ACE=90°;再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CE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E的长.28.(2022·鄂州)如图,△ABC内接于⊙O,P是⊙O的直径AB延长线上一点,∠PCB=∠OAC,过点O作BC的平行线交PC的延长线于点D.(1)试判断PC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PC=4,tanA=12,求△OCD的面积.【答案】(1)解:PC与⊙O相切,理由如下:∵AB是圆O的直径,∴∠ACB=90°,∴∠OCB+∠OCA=90°,∵OA=OC,∴∠OCA=∠OAC,∵∠PCB=∠OAC,∴∠PCB=∠OCA,∴∠PCB+∠OCB=∠OCA+∠OCB=90°,即∠PCO=90°,∴PC与⊙O相切(2)解:∵∠ACB=90°,tanA=12,∴BC AC=12,∵∠PCB=∠OAC,∠P=∠P,∴△PBC∽△PCA,∴PC PA=PB PC=BC CA=12,∴PA=8,PB=2,∴AB=6,∴OC=OB=3,∴OP=5,∵BC∥OD,∴△PBC∽△POD,∴PB OP=PC PD,即25=4PD,∴PD=10,∴CD=6,∴S△OCD=12OC⋅CD=9【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析】【分析】(1)由圆周角定理得∠ACB=90°,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CA=∠OAC,结合∠PCB=∠OAC得PCB=∠OCA,结合∠OCB+∠OCA=90°可得∠PCO=90°,据此证明;(2)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BC AC=12,易证△PBC∽△PCA,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PA、PB,然后求出AB、OP,证明△PBC∽△PO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PD,由PD-PC=CD可得CD,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29.(2022·毕节)如图,在△ABC中,∠ACB=90∘,D是AB边上一点,以BD为直径的⊙O与AC相切于点E,连接DE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BF=BD;(2)若CF=1,tan∠EDB=2,求⊙O直径.【答案】(1)证明:连接OE,如下图所示:∵AC为圆O的切线,∴∠AEO=90°,∵AC⊥BC,∴∠ACB=90°,∴OE∥BC,∴∠F=∠DEO,又∵OD=OE,∴∠ODE=∠DEO,∴∠F=∠ODE,∴BD=BF.(2)解:连接BE,如下图所示:由(1)中证明过程可知:∠EDB=∠F,。
圆面积公式证明
![圆面积公式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6b754d4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a.png)
圆面积公式证明一、利用极限思想证明圆面积公式(将圆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1. 分割圆。
-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n个相等的扇形(n为很大的数)。
当n足够大时,每个扇形近似于一个等腰三角形。
- 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近似为圆周长的(1)/(n),设圆的半径为r,圆的周长C = 2π r,那么每个小扇形的弧长(即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l=(2π r)/(n)。
- 等腰三角形的高近似为圆的半径r。
2. 计算一个小扇形的面积。
-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S=(1)/(2)×底×高,对于每个小扇形(近似三角形),其面积S_扇=(1)/(2)× l× r=(1)/(2)×(2π r)/(n)× r=frac{π r^2}{n}。
3. 计算圆的面积。
- 圆的面积S等于n个小扇形面积之和,即S = n× S_扇=n×frac{π r^2}{n}=π r^2。
二、利用定积分证明圆面积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1. 建立圆的方程。
- 以圆心为原点(0,0)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圆的方程为x^2+y^2=r^2,解出y=±√(r^2) - x^{2}。
- 我们只考虑上半圆y = √(r^2)-x^{2},因为圆关于x轴对称,求出上半圆的面积再乘以2就是圆的面积。
2. 利用定积分计算面积。
- 根据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函数y = √(r^2)-x^{2}在区间[-r,r]上与x轴所围成的图形面积S为:- S = 2∫_0^r√(r^2)-x^{2}dx- 令x = rsin t,则dx = rcos tdt。
- 当x = 0时,t = 0;当x = r时,t=(π)/(2)。
- 则S = 2∫_0^(π)/(2)√(r^2)-r^{2sin^2t}· rcos tdt- 因为√(r^2)-r^{2sin^2t}=rcos t,所以S = 2r^2∫_0^(π)/(2)cos^2tdt- 根据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cos^2t=(1 +cos2t)/(2),则S =2r^2∫_0^(π)/(2)(1+cos2t)/(2)dt- S = 2r^2<=ft[(t)/(2)+(sin2t)/(4)]_0^(π)/(2)- 计算得S=π r^2。
中考数学复习《圆的证明与计算》经典题型及测试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圆的证明与计算》经典题型及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e12ef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7.png)
中考数学复习《圆的证明与计算》经典题型及测试题(含答案)阅读与理解圆的相关知识的考查是中考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圆作为一个载体,常与三角形、四边形结合,考查切线的性质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直角三角形、求阴影面积等.解题时要先分析题干中的条件,然后从图象中挖掘隐含条件,最后再解题.类型一切线的判定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首先看圆的半径是否过直线与圆的交点,有半径则证垂直;没有半径,则连接圆心与切点,构造半径证垂直.例1 (2016·黄石)如图,⊙O的直径为AB,点C在圆周上(异于A,B),AD⊥CD.(1)若BC=3,AB=5,求AC的值;(2)若AC是∠DAB的平分线,求证:直线CD是⊙O的切线.【分析】(1)首先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得到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C的长即可;(2)连接OC,证OC⊥CD即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等边对等角,可证得⊥OCA=⊥CAD,即可得到OC⊥AD,由于AD⊥CD,那么OC⊥CD,由此得证.【自主解答】(1)解:⊥AB是⊥O直径,C在⊥O上,⊥⊥ACB=90°,又⊥BC=3,AB=5,⊥由勾股定理得AC=4;(2)证明:⊥AC是⊥DAB的角平分线,⊥⊥DAC=⊥BAC,又⊥AD⊥DC,⊥⊥ADC=⊥ACB=90°,⊥⊥ADC⊥⊥ACB,⊥⊥DCA=⊥CBA,又⊥OA=OC,⊥⊥OAC=⊥OCA,⊥⊥OAC+⊥OBC=90°,⊥⊥OCA+⊥ACD=⊥OCD=90°,⊥DC是⊥O的切线.变式训练1.(2017·白银) 如图,AN是⊙M的直径,NB∥x轴,AB交⊙M于点C.(1)若点A(0,6),N(0,2),∠ABN=30°,求点B的坐标;(2)若D为线段NB的中点,求证:直线CD是⊙M的切线.解:(1)∵A的坐标为(0,6),N(0,2),∴AN=4,∵∠ABN=30°,∠ANB=90°,∴AB=2AN=8,∴由勾股定理可知:NB==,∴B(,2).(2)连接MC,NC∵AN是⊙M的直径,∴∠ACN=90°,∴∠NCB=90°,在Rt△NCB中,D为NB的中点,∴CD=NB=ND,∴∠CND=∠NCD,∵MC=MN,∴∠MCN=∠MNC,∵∠MNC+∠CND=90°,∴∠MCN+∠NCD=90°,即MC⊥CD.∴直线CD是⊙M的切线.类型二切线的性质已知某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当圆心与切点有线段连接时,直接利用切线的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当圆心与切点没有线段相连时,则作辅助线连接圆心与切点,再利用切线的性质解题.例2 (2016·资阳) 如图,在⊙O中,点C是直径AB延长线上一点,过点C作⊙O的切线,切点为D,连接BD.(1)求证:∠A=∠BDC;(2)若CM平分∠ACD,且分别交AD,BD于点M,N,当DM=1时,求MN的长.【分析】(1)连接OD,由切线的性质可得∠CDB+∠ODB=90°,由AB是直径,可得∠ADB=90°,进而可得∠A+∠ABD=90°,进而求得∠A=∠BDC;(2)由角平分线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A+∠ACM=∠BDC+∠DCM,即∠DMN=∠DNM,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得MN的长.【自主解答】(1)如图,连接OD,∵CD是⊙O的切线,∴∠ODC=90°,∴∠BDC+∠ODB=90°.∵AB是⊙O的直径,∴∠ADB=90°,∴∠A+∠ABD=90°.∵OB=OD,∴∠OBD=∠ODB,∴∠A+∠ODB=90°,∴∠A=∠BDC.(2)∵CM平分∠ACD,∴∠DCM=∠ACM.∵∠A=∠BDC,∴∠A+∠ACM=∠BDC+∠DCM.即∠DMN=∠DNM.∵∠ADB=90°,DM=1,∴DN=DM=1,∴MN=变式训练2.(2017·长沙)如图,AB与⊙O相切于点C,OA,OB分别交⊙O于点D,E,=(1)求证:OA=OB;(2)已知AB=4,OA=4,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解:(1)连接OC,∵AB与⊙O相切于点C∴∠ACO=90°,由于=,∴∠AOC=∠BOC,∴∠A=∠B∴OA=OB,(2)由(1)可知:△OAB是等腰三角形,∴BC=AB=2,∴sin∠COB==,∴∠COB=60°,∴∠B=30°,∴OC=OB=2,∴扇形OCE的面积为:=,△OCB的面积为:×2×2=2=2﹣π∴S阴影类型三圆与相似的综合圆与相似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圆与相似三角形的综合,一般结合切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考查,求线段长或半径.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利用切线的性质构造角相等,进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所求线段或半径.例3 (2017·兰州) 如图,△ABC内接于⊙O,BC是⊙O的直径,弦AF交BC于点E,延长BC到点D,连接OA,AD,使得∠FAC=∠AOD,∠D=∠BAF.(1)求证:AD是⊙O的切线;(2)若⊙O的半径为5,CE=2,求EF的长.【分析】(1)由BC是⊙O的直径,得到∠BAF+∠FAC=90°,等量代换得到∠D+∠AOD=90°,于是得到结论;(2)连接BF,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自主解答】解:(1)∵BC是⊙O的直径,∴∠BAF+∠FAC=90°,∵∠D=∠BAF,∠AOD=∠FAC,∴∠D+∠AOD=90°,∴∠OAD=90°,∴AD是⊙O的切线;(2)连接BF,∴∠FAC=∠AOD,∴△ACE∽△OCA,∴,∴,∴AC=AE=,∵∠CAE=∠CBF,∴△ACE∽△BFE,∴,∴=,∴EF=.变式训练3.(2016·丹东)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在AB的延长线上,CD与⊙O相切于点D,CE⊥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E.(1)求证:∠BDC=∠A;(2)若CE=4,DE=2,求AD的长.(1)证明:如图,连接OD,∵CD是⊙O的切线,∴∠ODC=90°,即∠ODB+∠BDC=90°,∵AB为⊙O的直径,∴∠ADB=90°,即∠ODB+∠ADO=90°. ∴∠BDC=∠ADO.∵OA=OD,∴∠ADO=∠A,∴∠BDC=∠A.(2)解:∵CE⊥AE,∴∠E=90°,∴DB∥EC,∴∠DCE=∠BDC.∵∠BDC=∠A,∴∠A=∠DCE.∵∠E=∠E,∴△AEC∽△CED,∴∴CE2=DE·AE,即16=2(2+AD),∴AD=6.。
圆的证明与计算 (基本图形)
![圆的证明与计算 (基本图形)](https://img.taocdn.com/s3/m/58208e6558fafab069dc024c.png)
圆的证明与计算(基本图形)圆的证明与计算是中考中的一类重要的问题,此题完成情况的好坏对解决后面问题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解决好此题比较关键。
一、考点分析:1.圆中的重要定理:(1)圆的定义:主要是用来证明四点共圆.(2)垂径定理:主要是用来证明——弧相等、线段相等、垂直关系,以及中点等等.(3)三者之间的关系定理: 主要是用来证明——弧相等、线段相等、圆心角相等.(4)圆周角性质定理及其推论: 主要是用来证明——直角、角相等、弧相等.(5)切线的性质定理:主要是用来证明——垂直关系.(6)切线的判定定理: 主要是用来证明直线是圆的切线.(7)切线长定理: 线段相等、垂直关系、角相等.2.圆中几个关键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等都可以通过相等来互相转化.这在圆中的证明和计算中经常用到.二、考题形式分析: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近几年武汉市中考题的22题的第1问主要是判定切线;第2问主要是与圆有关的计算:①求线段长(或面积);②求线段比;③求角度的三角函数值(实质还是求线段比)。
三、解题方法:1、判定切线的方法:(1)若切点明确,则“连半径,证垂直”。
常见手法有:全等转化;平行转化;直径转化;中线转化等;有时可通过计算结合相似、勾股定理证垂直;(2)若切点不明确,则“作垂直,证半径”。
常见手法:角平分线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隐藏角平分线;(07武汉)22.(本题8分)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C=BC=10,AB=12。
以BC为直径作⊙O交AB于点D,交AC于点G,DF⊥AC,垂足为F,交CB的延长线于点E。
(1)求证:直线EF是⊙O的切线;(2)求sin∠E的值。
(第22题图)(10武汉)22.(本题满分8分) 如图,点O 在∠APB 的平分线上,⊙O 与PA 相切于点C . (1) 求证:直线PB 与⊙O 相切;(2) PO 的延长线与⊙O 交于点E .若⊙O 的半径为3,PC=4.求弦CE 的长.2、与圆有关的计算:计算圆中的线段长或线段比,通常与勾股定理、垂径定理与三角形的全等、相似等知识的结合,形式复杂,无规律性。
圆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圆的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9d0340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e.png)
圆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圆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圆的定义、性质和相关公式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圆的知识。
一、圆的定义圆是由平面上的一点到另一点距离恒定的所有点的集合。
这个恒定的距离被称为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圆心是距离其他点最远的点,用字母O表示。
二、圆的性质1. 圆的直径:圆上经过圆心的一条线段,长度等于圆的半径的两倍。
直径用字母d表示。
公式:d = 2r2. 圆的周长: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弧长。
圆的周长也被称为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
公式:C = 2πr,其中π是一个数学常数,约等于3.14159。
3. 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是指圆内所有点的集合。
圆的面积用字母A表示。
公式:A = πr²。
三、圆的相关公式1. 弧长公式:根据圆心角和半径可以计算弧长。
公式:L = 2πr(θ/360°),其中L表示弧长,θ表示圆心角的度数。
2. 扇形面积公式:根据圆心角和半径可以计算扇形的面积。
公式:A = (πr²θ)/ 360°,其中A表示扇形的面积,θ表示圆心角的度数。
3. 弦长公式:根据夹在圆上的圆心角和半径可以计算弦长。
公式:L = 2r*sin(θ/2),其中L表示弦长,θ表示夹在圆上的圆心角的度数。
四、圆的应用1. 圆的几何证明:在几何证明中,圆的性质经常被应用,例如利用圆的切线性质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等。
2. 圆的平面几何问题: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常常需要根据圆的性质求解,例如判断点是否在圆内、判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等。
3. 圆的应用于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圆的性质和公式也有广泛应用,例如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设计轮胎的尺寸等。
综上所述,圆是几何学的基础概念,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公式。
通过深入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它们于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中。
希望本文的总结和归纳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圆的知识。
题型三圆的相关证明及计算
![题型三圆的相关证明及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014a9db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e.png)
题型三圆的相关证明及计算三圆的相关证明及计算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三圆的位置关系、三圆的切线和交点、三圆的共轨圆等等。
下面将分别进行说明。
一、三圆的位置关系1.两个圆相离:当两个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圆的半径之和时,两个圆互相离开。
2.两个圆相切:当两个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圆的半径之和时,两个圆相切。
3.两个圆相交:当两个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圆的半径之和时,两个圆相交。
二、三圆的切线和交点1.切线:若两个圆相交,两个圆的交点到各自圆心连线的垂线即为两个圆的切线。
其斜率等于两个圆半径之比的相反数。
2.外公切线:当两个圆完全相离时,有四条切线与两个圆外切。
3.内公切线:当两个圆一部分重叠时,有两条切线与两个圆外切,两条切线与两个圆内切。
三、三圆的共轨圆三个圆同时与一个圆相切或与一个圆外接,这个圆称为三个圆的共轨圆。
对于三圆的计算,可以涉及以下内容:1.圆的面积和周长:圆的面积等于π乘以半径平方,周长等于2π乘以半径。
2.两个圆的位置关系计算:通过计算两个圆心之间的距离和两个圆的半径之和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圆的位置关系。
3.圆的交点计算:可以利用两个圆心和半径的关系,通过方程组求解,求出两个圆的交点坐标。
4.切线的计算:通过计算切线的斜率和对应交点的坐标,得到切线的方程式。
5.共轨圆的计算:可以通过共轨圆与三个圆的切点坐标进行计算,确定共轨圆的位置和半径。
总结起来,三圆的相关证明和计算涉及到圆的性质、位置关系、切线、交点和共轨圆等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与三圆相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相关证明与计算(7)
1、如图,正方形ABCD 内接于⊙0,M 为弧AD 中点,连接BM ,CM.
(1)求证:BM=CM ;
(2)当⊙0的半径为2时,求弧BM 的长。
M
2、如图,A ,P ,B ,C 是圆上的四个点,∠APC=∠CPB=60°AP ,C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D.
(1)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2)若∠PAC=90°,AB=2√3,求PD 的长。
D
3、(相似)已知△ABC ,以AB 为直径的⊙0分别交AC 于D ,BC 于E ,连接ED.若ED=EC.
(1)求证:AB=AC ;
(2)若AB=4,BC=2√3,求CD 的长。
E
4、(相似)如图,AB 为△ABC 外接圆⊙0的直径,点P 是线段CA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圆上且满足PE ²=PA ·PC ,连接CE ,AE ,OE ,OE 交CA 于点D.
(1)求证:△PAE ∽△PEC ;
(2)求证:PE 为⊙0的切线;
5、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0在对角线AC 上,以0A 的长半径的⊙0与AD 、AC 分别交于点E 、F ,且∠ACB=∠DCE.
(1)判断直线CE 与⊙0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相似)若tan ∠ACB=√22
.BC=2,求⊙0的半径。
D C
6、如图,在Rt △ABC 与Rt △OCD 中,∠ACB=∠DCO=90°,0为AB 的中点。
(1)求证:∠B=∠ACD ;
(2)已知点E 在AB 上,且BC ²=AB ·BE.
(相似)(i )若tan ∠ACD=34,BC=10,求CE 的长; (i i )试判定CD 与以A 为圆心,AE 为半径的⊙A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7、如图,AB 是⊙0的直径,D 、E 为⊙0上位于AB 异侧的两点,连接BD 并延长至点C ,使得CD=BD ,连接AC 交⊙0于点F ,连接AE 、DE 、DF.
(1)证明:∠E=∠C ;
(2)若∠E=55°,求∠BDF 的度数;
(3)设DE 交AB 于点G ,若DF=4,cosB=23,E 是弧AB 的中点,求EG ·ED 的值。
A
E
8、(面积法)已知正方形ABCD 中,BC=3,点E 、F 分别是CB 、CD 延长线上的点,DF=BE ,连接AE 、AF ,过点A 作AH ⊥ED 于H 点。
(1)求证:△ADF ∽△ABE ;
(2)若BE=1,求tan ∠AED 的值。
F
D
E
B C
9、如图,点C 在以AB 为直径的⊙0上,AD 与过点C 的切线垂直,垂足为D ,AD 交⊙0于点E.
(1)求证:AC 平分∠DAB ;
(2)(相似、相似)连接BE 交AC 于点F ,若cos ∠CAD=45,求AF FC 的值
10、如图,△ABC 中,∠ACB=90°,D 为AB 上一点,以CD 为直径的⊙0交BC 于点E ,连接AE 交CD 于点P ,交⊙0于点F ,连接DF ,∠CAE=∠ADF.
(1)判断AB 与⊙0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相似)若PF:PC=1:2,AF=5,求CP 的长。
11、如图,以△ABC 的BC 边上一点0为圆心的圆,经过A 、C 两点且与BC 交于点E.点D 为CE 的下半圆弧的中点,连接AD 交线段EO 于点F ,若AB=BF.
(1)求证:AB 是⊙0的切线;
(2)(相似)若CF=4,DF=√10,求⊙0的半径r 及sinB.
C
D
12、如图,直角△ABC 内接于⊙0,点D 是直角△ABC 斜边AB 上的一点,过点D 作AB 的垂线交AC 于E ,过点C 作∠ECP=∠AED ,CP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P ,连接PO 交⊙0于点F.
(1)求证:PC 是⊙0的切线;
(2)(相似)若PC=3,PF=1,求AB 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