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行知的材料
高考人物素材积累 陶行知
陶行知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人物轶事四糖故事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最后演讲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阻挠和迫害,育才学校已难以在四川重庆附近生存。
1946年4月,陶行知风尘赴赴来到上海,一方面寻找新的育才学校地址,一方面为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奔走呐喊,他在三个多月内演讲一百多次,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材料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材料翁其松一、生活即教育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二、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的事迹
陶行知的事迹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陶行知的一些重要事迹和贡献:
1. 生平背景:
陶行知出生于江苏省,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深受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
2. 教育实践:
●他在南京创办了著名的实验学校——“育才学
校”,这是一所实行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新式学
校。
●在育才学校,他实施了许多革新的教育实践,如取
消考试、学生自治等。
3. “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民众教育运动:
他是民众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致力于推广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使教育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5. 著作与演讲:
陶行知通过大量的著作和演讲,传播他的教育理念。
其中,《我所认识的杜威教育思想》等作品影响深远。
6. 民主教育观:
他倡导教育民主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性思考。
7. 晚年:
晚年,陶行知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并在战争期间继续推动教育改革。
8. 影响与评价:
陶行知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一生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
的工作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以及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联。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四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
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____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
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
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
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
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
‛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____年____月____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____为他写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
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
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
你放心去吧!‛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二)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孩子们。
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地收留下来,加以保护并给以精心的培育。
有一位越南革命者的女儿,名叫慕罗,圆圆的脸盘,一双机灵的眼睛,一副天生清亮的嗓子。
陶先生把她分到音乐组,对她说:‚你就学音乐吧!‛慕罗在音乐组接受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她的祖国吹响了解放斗争的号角时,她对陶校长说:‚祖国需要我回去战斗!‛陶先生说:‚你回去吧,用你的声音,为祖国的解放歌唱。
你到育才学校,为的就是这一天!‛朝鲜革命者的几个孩子,因父母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也被长辈送到了育才学校。
陶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学社会科学吧,这是你们祖国最需要的。
‛____年,失踪的著名新闻记者萨空了,突然在北碚出现,他被剃光了头,在犯人的行列里,被人押解着做苦役。
与陶行知有关的教育素材故事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与陶行知有关的教育素材故事:“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始终把“爱满天下”作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心中充满爱,以慈母般的爱去关怀、去照顾每一个学生。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爱,只有爱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修养。
“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
他主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陶行知非常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他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方法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方法,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他主张学生在学习中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他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平民教育”的实践探索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推行“平民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群众。
他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的这一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山东泰安人,中国教育家、革命家,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罗洛教育”、“东方的佛洛依德”。
陶行知先后留学美国和日本,被派往浙江杭州的独立中学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在教学中,他提出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920年代初,陶行知回到山东创办了自己的学校——泰山独
立学校和泰安职业学校。
他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教育目标,并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
陶行知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文素养,提倡“诚信、公正、自由、勤奋”的校训,并亲自倡导“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
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此外,陶行知还积极参与了民主运动和爱国运动,号召学生们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他在1927年参
与并领导了泰安学生爱国运动,积极参与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1946年,陶行知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享年55岁。
他在短
暂的生命中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陶行知的事迹和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精选10篇)
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精选10篇)日本友人斋藤秋男说:“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我是一个日本知识分子,战争使我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不知该怎么生活,该走怎样的路,我从陶先生身上受到了鼓舞,明确了人生的真谛,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我们都应该学习他。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篇11、要金子还是要点金术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上汉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
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
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不讲了。
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实践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为后人所钦佩,他的故事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陶行知经典的教育故事。
一、山里的小学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最让人传颂的要数他在山区创办了一所小学。
当时,这个山区没有教育资源,孩子们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于是,陶行知决定亲自去山区创办一所小学。
他找到了一个负责的村民,借用一间破旧的房子作为教室,然后通过广播和演讲的形式,向村民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让他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
起初,村民们并不理解陶行知的意图,觉得上学没什么用处,但陶行知坚持不懈地向他们解释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影响。
渐渐地,村民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
陶行知用尽各种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不久,这所小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逐渐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赞扬。
这个小小的山区小学,成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生动典范。
二、授人以渔陶行知在教育中一直倡导“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有一次,陶行知被请到一个中学做演讲。
演讲结束后,学生们向他提问:“老师,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学好知识呢?”陶行知笑着说:“如果你们只是静静地坐着听我讲,那你们不会学到什么。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你们需要积极思考、独立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学习不是被动领取,而是主动探索。
”陶行知的话让学生们茅塞顿开。
他们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课,更应该通过思考、实践和交流来巩固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从那以后,学校的学生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用心去教陶行知非常重视教育的质量,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用心去做的。
陶行知的爱国事迹五篇精选
陶行知的爱国事迹五篇精选虽然我没有听过陶行知爷爷的声音,但他的那句名言在我心中无声胜有声,让我受益良多。
今天作者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陶行知的爱国事迹,接下来随着作者一起来看看吧!陶行知的爱国事迹1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的先模,多少教师是踩着陶行知先生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陶行知先生可谓是每个老师的老师,在老师的金玉良言中,我读懂了应该怎样做老师。
首先是服务精神,“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
金钱主义,最是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
”教师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
教师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买得来。
教师的服务精神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动的基础之上。
金钱是买不到,别人也强迫不了的。
金钱主义是教师的大敌。
陶行知先生一直都警示教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从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言论中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得的舒适和安逸,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淡薄名利,淡化物欲,以平平常常的心态上班,踏踏实实的心态干事。
“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这是我学到的第二句话,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我认为教师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职业,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
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年,我带领学生去秋游,在旅游途中我把自己零食的包装袋及垃圾都收在自己的手中,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把垃圾提在手里准备随时扔进垃圾筒,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学生看在眼里。
回到学校后,在学生的日记中我看到好多学生都对这件事情深有感触,对他们的教育意义远远高出平时在课堂中的喋喋不休。
作为教师,遇事应以道德规范为准绳,合乎规范的事就做,违背规范的事不干,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做学生表率。
还要努力做到“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形象。
陶行知作文素材模板
陶行知作文素材模板一、开头。
陶行知,字子隆,浙江绍兴人,生于一八七九年,去世于一九四五年。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散文家,被誉为“中国散文鼻祖”和“中国散文大家”。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为人称道,深受读者喜爱。
二、身世。
陶行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陶行知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理念。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四、作品特点。
陶行知的作品以散文为主,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为人称道。
他的作品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富有情感,读来令人心生共鸣。
五、影响。
陶行知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也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他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六、结尾。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为人称道,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教育理念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陶行知相关材料介绍
陶行知题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请你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解题应“两个结合”:和陶行知的理论实践结合,和自己的工作实践结合)“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老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教师在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国家进步发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了陶老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思想和志向。
深刻理解陶老的这句话,必须紧密他们那一代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他们对理想的坚守,执着的追求和独到的教育实践,陶行知是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涌现出的一位大家。
生于1891年10月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面临厄运、国穷民弱的年代。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忧国忧民的教育家与“传道”、“解惑”、“修身”、“明德”的教育学说。
但像陶行知这样,将中华民族解放作为中国教育唯一目的,用思想与行动身体力行做人民教育家却是仅有的。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每月400块大洋,生活得很好。
但他毅然辞去大学教授之职,投身乡村教育、师范教育,他说:“我本是中国的一个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
……经过一番醒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之后,他婉拒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校长之职和金陵大学校长之职,婉拒冯玉祥聘他任河南省教育厅长、婉拒李宗仁邀请他做皖省教育厅长。
他一辈子创办了很多学校,从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实验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到重庆社会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创办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他对“教育立国”的强调,对新型师范教育的探索,对农村教育的大胆改革,对社会整体改造的尝试,对中外教育经验的合理借鉴等,都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著名教育者案例素材(3篇)
第1篇一、引言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潜,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民主战士。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和实践“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陶行知的生平事迹为例,分析其教育理念与实践,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陶行知的生平事迹1. 早年经历陶行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07年,他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14年,陶行知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教育。
2. 教育事业1917年,陶行知回国后,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华大学等校任教。
1923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学校,开始了他的乡村教育事业。
3.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陶行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宣传工作。
在此期间,他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强调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4. 延安时期1940年,陶行知赴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部长。
在延安,他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提倡“大众化、民族化、科学化”的教育方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逝世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病逝于重庆。
三、陶行知的教育理念1. 生活教育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健康、活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
2. 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3. 大众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4. 乡村教育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他提倡“以乡村教育为根本”,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陶行知的教育实践1. 晓庄学校1923年,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学校,以“生活教育”为指导思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乡村教师。
简述陶行知生平的作文
简述陶行知生平的作文
陶行知,那可是教育界的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他出生在 1891 年,从小就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
长大后,他去了美国留学,学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成回国后,陶行知那叫一个干劲十足!他坚决反对那种死板的、只知道
死读书的教育方式。
他觉得教育不能只在教室里,得和生活结合起来,要让孩
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做中学。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到处奔走。
不管条件多艰苦,他都不怕。
他
亲自创办学校,和学生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特别有趣,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说教的老师。
他会带着孩
子们去大自然里观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他还鼓励孩子们要有创造力,不要被传统的观念束缚住手脚。
在他的努力下,很多孩子都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也明白了知识的真正用途。
可惜的是,陶行知先生在 1946 年就去世了。
但他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教育工作者,让大家知道,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又多么有意义的
事情!
陶行知的一生,就是为了教育事业拼命奋斗的一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
学习!。
陶行知的事例素材
陶行知的事例素材
陶行知是我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在教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关于陶行知事例素材的例子:
1. "四块糖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看见一个男生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生,立刻制止了他,并要求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这个男生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
但陶行知并没有责备他,而是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然后给他四块糖,分别代表尊重、理解和宽容。
2. "行是知之始":陶行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3. "育才学校":陶行知创办了育才学校,并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口号。
这所学校实行"实践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教育家作文素材
教育家作文素材--------------------------------------------------------------------------在备考教育写作文时同学们是否曾遇到,能够准确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却找不到论据支撑的情况?是否曾经努力背了许多素材却发现不能很好的与中心观点形成联系,找不到材料的适用主题?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积累一些关于教育名家陶行知的素材,并分析一下相关素材的适用主题吧!一、人物素材之陶行知【事实论据】(一)陶行知的“强按鸡头不吃米”有一次,国立武汉大学邀请陶行知做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是先说话,而是先从自己随身携带的箱子里抓出一只公鸡。
台下听讲的学生们顿时愣住了,不知道这个著名的教育家要做什么。
陶行知并没有解释,而是从口袋中掏出一把米放在演讲的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因为受到惊吓,无论如何也不肯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于是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公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就是不肯吃。
面对这只不肯吃米的公鸡,陶行知又换了一种方式。
他把公鸡放在桌子上,自己退后了几步。
大公鸡看周围的环境安全,就自己愉快地吃起米来。
这时候,陶行知的演讲开始了,他说,教育就像喂鸡吃米一样,再好的东西也要学生主动去学,作为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填鸭式的教育是要不得的,其结果也只能是消化不良。
【素材解析】用暴力的方式,强迫鸡吃下米时,鸡是不愿意吃的,而当鸡确定环境安全后却会自己主动去吃米。
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去强迫学生,而是应该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良好安全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适用论点】教育应当顺其自然;成功教学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孩子自觉习惯最重要。
(成功的教学应当是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培养孩子自觉的习惯)(二)陶行知的师德理论育才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保育院的难童,由于对学生不收学费和生活费,因而办学经费非常困难。
陶行知的相关资料(精选3篇)
陶行知的相关资料(精选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陶行知的相关资料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陶行知资料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
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
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
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
”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陶行知的故事篇1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篇2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篇3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爱演戏、有的善唱歌、有的喜爱科研、有的乐于写作。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才华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音乐组的孩子非但善弹奏、能演唱、会作曲,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非但能演戏、跳舞,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竟能在重庆城市里举办儿童抗敌画展,多么了不起呀!周总理称赞这些孩子们说:"一代胜似一代。
陶行知经典教育事例32个
陶行知经典教育事例32个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以下是陶行知经典教育事例的32个例子:
1. 推广植树节的活动
2. 实行班级自治制度
3. 引导学生从小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4. 实行每日晨读制度
5.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自我探究
6. 利用课堂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7.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8. 实行公益劳动制度
9. 建立学生自治会
10. 发扬传统文化
11. 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惯
12. 注重人性化管理
13.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14. 实行晨间自主活动制度
15.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16. 建立学生个人档案
17. 加强家庭教育
18. 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9. 鼓励学生创新精神
20. 注重校园安全
21. 注重教师专业素养
22. 设立奖励制度
23. 引导学生阅读
24. 注重教师培训
25. 实行材
26. 加强师生互动
27.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8.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9. 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30. 注重教学资源建设
31. 推行信息化教育
32. 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
这32个教育事例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陶行知教育故事集选(通用8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集选(通用8篇)陶行知教育故事集选篇1稿费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0xx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
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
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0xx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5 陶行知洗衬衫1939年7月,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在普修课外,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开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课,培育人才。
这个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
当时政治形势紧张,经济非常困难,为了把学校办下去,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
盛夏的一天,学生高缨听说书店到了一些好书,想去看看。
可是自己不认识路,就想请陶行知陪他一起去。
他来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惊:先生打着赤膊,脸上、身上流淌着汗水,正在伏案疾书。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各位亲爱的校友们,早上好!今天,我要向大家分享一个伟大的人物——陶行知,并用这一篇演讲稿表达对他的敬佩和歌颂。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辉煌。
他生于1891年的江苏常州,成长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尽管他的家境贫困,但他却没有因此丧失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
他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无数个日夜里,他独自坐在松树下,勤奋读书,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陶行知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但他敢于挑战命运,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他十几岁时,他的父亲过世了,家境更加困苦,但他没有因此而绝望,反而更加坚定了为人民奉献的信念。
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改变社会。
在陶行知的理念中,教育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和道德观念的途径。
他提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不拘泥于成绩的评价和竞争。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他积极参与了农村教育改革,提出了“以农教农,以工教工”的办学理念。
他通过实践证明,农民和工人也应该得到优质的教育,他们同样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陶行知建立的农村教育实践中心,为农民提供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他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培训和教学经验,以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
陶行知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他有着极高的亲子关系观念,深信父母的关爱、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相信孩子们应该被鼓励去追求他们的梦想,而不是将他们绑定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
他经常与孩子们分享他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用实际行动教育他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学会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
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事业的贡献被历史所铭记,他的精神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场桥中心小学郭克胜既没有深奥的理论,亦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蕴涵着教育的真谛,这是我读《陶行知教育文集》的最深感受。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是他,开辟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先河,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进一大步。
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
所以在读书的同时,我还认真做了笔记,做到了学有所得。
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1972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
“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
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
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会是呢感的好坏。
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
一副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
另一副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
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
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
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那么的重要。
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至于如何人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近,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理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
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
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
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总是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调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么样。
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
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事实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序。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此。
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功助长。
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
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升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
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
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
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陶行知了不起的地方在哪里□ 本报记者吴绍芬10月17日至18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陶行知思想当代价值”高端论坛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
与会代表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回顾与梳理,为我们更好地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带来启迪。
新时代如何求解“平民教育”家长在争名,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在争胜,一分都压倒英雄汉;社会在争强,就业岗位青睐“985”“211”的学生。
这样一争就很难“平”下来。
平民教育一直是陶行知推崇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作为留美博士辞去高官厚禄,从象牙塔走向茅舍,打赤脚扛锄头创办师范学校,他的内心有一个巨大的动力在召唤:“建立100万所乡村小学,改造100万个乡村,达到改造中国、富强中国的目的”。
他说:“中国现在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是一个平民读书运动。
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
”他还前瞻性地预判:“所以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
”陶行知主张的平民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对提高国民素质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即使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
但现在,随着生活富裕程度越来越高,平民教育却日渐式微。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顾久心中一直有些担忧:“家长在争名,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在争胜,一分都压倒英雄汉;社会在争强,就业岗位青睐‘985’‘211’的学生。
这样一争就很难‘平’下来。
”在新时代,我们如何传承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顾久提出两条路径:一是弄清楚陶行知时代“平民教育”的内涵。
当时的平民可能就是弱者,是与贵族、精英相对应的一个阶层。
教育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复制。
只不过,它不是原版再现,而是一个“升级版”。
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建立新的平民教育理念并展开实践。
在顾久眼中,中国具有平民教育的良好基因,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里,我们可以传承创新。
在顾久看来,旧的平民教育产生的情绪可能是怀旧;如今的平民教育,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础,可以义利并举。
既怀旧又创新,奖励出类拔萃,帮扶弱者,人人平视,通过建立一个平民社会,从而支撑起平民教育。
新时代践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就是要通过建立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实行具有民族主义、义利兼顾的平民教育。
“社会制度、环境是第一位的,教育是第二位的。
有了好的社会,教育就会更加美好。
”顾久充满信心地说。
在张劲夫、陶晓光、陶城、刘季平、方明、张健、胡晓风等老一辈陶行知研究专家的指引下,教育界留下了许多与“平民教育”息息相关的文字和影像。
1985年9月5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基金会在北京成立。
“从此,一个追寻行知精神、与时俱进推进教改的中坚力量出现在舞台上。
以理想交换‘陶子’,以勇气触碰变革,带着理性和饱满的情感,抒写光荣的梦想。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回想起这些,依然激动不已。
朱小蔓还说:“陶研会作为学陶、践陶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追求在研究会中的名分、奉献和得失,陶研会不是什么时髦就追求什么,什么有利益就做什么,而是社会问题、教育问题需要我们忧虑、操心、思考什么,我们就针对问题寻求解决之策,引领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是陶行知了不起的地方,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拥有“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成人是儿童的朋友,教育的功能是解放儿童,而不是束缚儿童。
这些观点时至今日,我们做到了多少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话至今仍回响在我们耳边,也是陶行知一辈子教育情怀和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
“陶行知的教育情怀,除了体现在爱教育、爱学生之外,还有改造教育、批判教育问题的意识。
”朱小蔓的评价引起200多位与会“陶友”的强烈共鸣。
陶行知的一生充满了对教育的爱。
他不仅做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总干事,而且亲自创办了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
陶行知在实践中摸滚打爬,不断提升和丰盈着自己的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本土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充满人民性、社会性、民族性,让传统的中国教育走出狭小书斋,走向了更广阔的城镇、乡村和落后地区。
这是很了不起的。
”代表们异口同声地说。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饱含着教育的影子,教育、学习和做人是分不开的。
在他眼里没有坏学生和好学生之分,每个儿童都可以教,并且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而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
“成人是儿童的朋友,教育的功能是解放儿童,而不是束缚儿童。
这些观点时至今日,我们做到了多少呢?”有代表连连发出这样的感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深邃,在朱小蔓看来,“他所理解的教育不仅限于校园或课堂,不只是一种技术工具,而是升华到了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