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遗产法定继承,法定继承的规则有哪些
民法典之遗产继承
民法典之遗产继承问:什么是遗产? 答:遗产是指被继承⼈死亡时遗留的个⼈合法财产,但是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问:遗产⼀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遗产具体包括:1.公民收⼊;2.公民的房屋、储蓄和⽣活⽤品;3.公民的林⽊,牲畜和家禽; 4.公民的⽂物、图书资料; 5.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产资料; 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注:因法律不可能罗列所有的财产形式,故类似车辆,证券,股权收益及股份,履⾏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些重要的财产未具体单列出来) 注意:《民法典》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因此只要是⾃然⼈的合法财产都可以被继承,包括虚拟财产。
问:哪些财产或权利不可以作为遗产或者说不能继承? 答:1.与被继承⼈密不可分的⼈⾝权,如著作权中署名权;2.与公民⼈⾝有关的债权,债务,以特定⾝份为客体的,如受遗赠⼈先与遗赠⼈死亡,受遗赠⼈的继承⼈不能继承遗赠中指定的财产;3.国有资源的使⽤权,如采矿权,渔业权等,需重新申请;4.承包经营权,承包的收益可以继承,法律允许继承⼈继承的可以继承承包;5、宅基地使⽤权,可以与房屋⼀同转移,但此权利不能作为遗产继承;6、被继承⼈与他⼈共有财产中属于他⼈所有的财产部分,⽐如说,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的遗产,同理,遗产在家庭共有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其他家庭成员的财产;7.被继承⼈⽣前已赠给他⼈的财产。
被继承⼈⽣前租、借他⼈的财产,其所有权属于出租⼈或出借⼈,死者⽣前只有使⽤权,被继承⼈死亡之后,应当交还给出租⼈或出借⼈,⽽不应当由继承⼈继承;8.商业保险⾦的继承:财产保险可以继承;⼈⾝保险没有指定受益⼈可以继承,指定受益⼈,保险⾦应付给受益⼈;9.抚恤⾦,被继承⼈⽣前给付本⼈的抚恤⾦,其是本⼈⽣前的合法财产,可以继承,;给家属的死亡抚恤⾦是不可以继承的;10.死亡赔偿⾦:⽤于安抚死者家属,不是遗产,不能继承;11.股权:《公司法》第76条规定,⾃然⼈股东死后,其合法继承⼈可以继承股东资格,公司章程另有规定除外。
民法典对遗产继承的法律规定
民法典对遗产继承的法律规定一、遗产继承的基本概念及法律意义遗产继承是指在继承人死亡后,将其财产权益合法转移给他人的一种制度。
在我国,遗产继承制度一直被赋予重要的法律地位,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保护。
我国实行的继承制度以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为主,民法典继承编对遗产继承的法律规定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二、继承顺序与法定继承人民法典规定了继承顺序和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包括配偶继承、子女继承、父母继承、兄弟姐妹继承等,依据继承人的亲属关系进行排序。
法定继承人是指在继承人死亡时,按照继承顺序规定的,有权继承其遗产的被继承人。
民法典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了继承顺序和法定继承人的权利义务。
三、遗嘱继承的条件和效力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在死者生前,依法进行的书面继承声明。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遗嘱继承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成年、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自愿作出遗嘱等。
同时,遗嘱的效力也受到法律的限制和规定,民法典对遗嘱继承的条件和效力作了详尽的规定。
四、特殊遗产继承情形的处理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一些特殊的遗产继承情形,如无遗嘱继承人、遗嘱被撤销等。
对于这些情况,民法典对其处理做出了具体规定。
例如,在无遗嘱继承人的情况下,将根据法定继承人的顺序继承遗产;而在遗嘱被撤销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得再行继承,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五、继承权的保护民法典对继承权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
继承权是继承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因此,在实施遗产继承过程中,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的保护。
民法典规定了继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强了对继承纠纷的解决机制,保护了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六、遗产继承的限制和排除遗产继承制度并非完全无限制,民法典对继承的限制和排除做出了明确规定。
在某些情况下,有关人员可以申请对继承的限制或排除,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例如,在被继承人遗嘱中有过错行为或不当规定时,相关人员可以申请对继承进行限制或排除。
遗产继承的法律原则
遗产继承的法律原则遗产继承是指在某个个体去世后,对其财产、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和转移。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遗产继承的法律原则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以普通继承为主题,介绍几种常见的遗产继承法律原则。
1. 法定继承权原则法定继承权原则是指在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继承人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继承遗产。
这个顺序一般是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
各国的具体继承顺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遵循亲属关系的原则。
2. 自由继承权原则自由继承权原则是指个体可以通过遗嘱来自由地规定自己的遗产继承方式。
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继承人,分配遗产的比例,甚至可以将遗产捐献给慈善机构。
但是自由继承权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继承规定。
3. 平等继承权原则平等继承权原则是指继承人在法定继承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根据平等继承权原则,男性和女性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应受到平等对待,不能因性别而获得不平等的待遇。
这个原则旨在保护继承人的平等权益,防止性别歧视。
4. 存续继承权原则存续继承权原则是指在死者所生前发生的继承权行为在其去世后继续有效。
这意味着如果死者在生前进行了一些继承安排,这些安排将在其去世后继续执行。
存续继承权可以确保个体的意愿得到尊重并得以执行。
5. 有限继承权原则有限继承权原则是指个体在继承时可以对遗产进行限制。
这种限制可以体现在遗嘱中的条件和限制条款中。
比如,个体可以规定继承人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继承遗产,或者要求继承人完成一定的教育或培训等。
有限继承权旨在保护遗产的稳定和继承人的利益。
总结起来,遗产继承的法律原则包括法定继承权、自由继承权、平等继承权、存续继承权和有限继承权。
这些原则旨在保护继承人的权益、尊重个体的意愿,并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在具体继承顺序和比例上有所不同,但这些原则的基本精神是普适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法律意识的提高,遗产继承的法律原则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民法典继承法关于房产继承的最新规定
民法典继承法关于房产继承的最新规定民法典继承法是我国民事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房产继承方面的规定也是非常详细的。
在民法典继承法中,关于房产继承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继承权的确定、继承的顺序、继承方式的选择以及继承过程中的纠纷处理等。
本文将对民法典继承法关于房产继承的最新规定进行详细介绍。
一、继承权的确定在继承人的范围内,个人的继承权具有平等性原则。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当某人去世时,其遗产所有权将自动转移给其继承人。
在房产继承方面,房产也是一种遗产,因此房产继承权的确定也需要遵循这个原则。
同时,为了保护遗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也规定,不论是遗赠还是继承,均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二、继承的顺序在民法典继承法中,关于房产继承的规定也包括了继承的顺序。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继承人的顺序主要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情况。
在法定继承上,逝者的遗产将会依照下面的顺序被继承: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如果逝者没有婚配偶,则遗产将被分配给逝者的子女。
如果逝者没有婚配偶和子女,则遗产将被分配给逝者的父母。
如果逝者没有婚配偶、子女和父母,则遗产将被分配给逝者的兄弟姐妹。
但是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并未涉及到配偶和子女之间的优先级。
三、继承方式的选择在民法典继承法中,关于房产继承的规定还包括继承方式的选择。
我国法律规定,继承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即继承通过遗嘱和继承通过法定继承。
如果逝者有遗嘱,那么遗嘱将首先被执行。
但是如果遗嘱被认为是违法或者无效的,那么继承将按照法定的继承规则进行。
在房产继承方面,遗嘱继承会更加灵活,但是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程序,否则会被认为是无效的。
四、继承过程中的纠纷处理在房产继承的过程中,一些争议和纠纷也经常会发生。
当遗产权利人和继承人之间出现争议时,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
我国法律规定,在房产继承中,如出现存在多位继承人的情况,可以通过参考法律规定的继承顺序来进行公证的方式进行分配。
什么是继承权,继承权的特征及原则是什么
什么是继承权,继承权的特征及原则是什么继承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被继承⼈⽣前⽴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承受被继承⼈遗产的权利。
继承权的涵义继承权包括两种涵义:(1)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
它是指继承开始前,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遗嘱的指定⽽接受被继承⼈遗产的资格,即继承⼈所具有的继承遗产的权利能⼒。
即享有客观意义上的可能性继承权。
(2)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
它是指当法定的条件(即⼀定的法律事实)具备时,继承⼈对被继承⼈留下的遗产已经拥有的事实上的财产权利,即已经属于继承⼈并给他带来实际财产利益的继承权。
这种继承权同继承⼈的主观意志相联系,不仅可以接受、⾏使、⽽且还可以放弃,是具有现实性、财产权的继承权。
继承权的实现以被继承⼈死亡或宣告死亡时开始。
继承权的特征(⼀)继承权是⾃然⼈基于⼀定的⾝份关系享有的权利(⼆)继承权是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合法有效的遗嘱⽽享有的权利(三)继承权的标的是遗产(四)继承权是继承⼈于被继承⼈死亡时才可⾏使的权利的效⼒。
继承权的接受与放弃继承权的接受,是指享有继承权的继承⼈参与继承、接受被继承⼈遗产的意思表⽰。
⾃继承开始,客观意义的继承权也就转化为主观意义的继承权,继承⼈得⾃主决定是⾏使继承权、接受继承,还是放弃继承权。
依我国《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继承⼈未表⽰放弃继承权的,视为接受继承。
继承的放弃,是指继承⼈作出的放弃其继承被继承⼈遗产的权利的意思表⽰。
继承权的放弃,是继承⼈对其继承权的⼀种处分。
继承权的放弃,须以明⽰的⽅式作出。
继承权的放弃是⼀种单⽅法律⾏为。
继承权的放弃不能附加任何条件,继承权的丧失继承权的丧失,⼜称继承权的剥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在发⽣法定事由时取消继承⼈继承被继承⼈遗产的权利。
继承权的丧失可分为绝对丧失与相对丧失。
继承权的绝对丧失,⼜称继承权的终局丧失,是指因发⽣某种法定事由,继承⼈的继承权终局的丧失,该继承⼈绝对不得也不能享有继承权。
民法典规定的遗产有哪些
民法典规定的遗产有哪些民法典对我国公民民事权利、民事责任等情形作出了规定,遗产继承是民法典的内容之⼀,其对被继承遗产的类型没有作出规定,⾃然⼈死亡时遗留的个⼈合法财产都是属于遗产。
关于民法典规定的遗产的更多内容,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的解答。
⼀、民法典规定的遗产有哪些1、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对被继承遗产的类型没有作出规定,⾃然⼈死亡时遗留的个⼈合法财产都是属于遗产。
2、下列财产属于遗产:(1)公民的收⼊;(2)公民的房屋、储蓄和⽣活⽤品;(3)公民的林⽊、牲畜和家禽;(4)公民的⽂物、图书资料;(5)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产资料;(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3、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百⼆⼗⼆条遗产是⾃然⼈死亡时遗留的个⼈合法财产,但是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除外。
⼆、民法典中遗嘱的形式有哪些1、遗嘱继承,即被继承⼈在⽣前订⽴遗嘱,指定继承⼈继承⾃⼰的遗产。
2、遗赠即被继承⼈⽣前订⽴遗嘱,将遗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以外的⼈。
3、遗赠抚养协议即被继承⼈与扶养⼈订⽴协议,由扶养⼈负担被继承⼈⽣养死葬的义务,被继承⼈的全部或部分财产在其死后转归扶养⼈所有。
该⽅式主要出现在⽼⼈⽆⼈赡养的情况下。
4、法定继承,即在上⾯三种情况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法律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的顺序。
如果同时出现2种以上的继承情况,在这4种继承⽅式中,遗赠扶养协议的效⼒最⾼,其次是遗赠,效⼒最低的是法定继承。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遗嘱的类型共有5种,分别是⾃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录像遗嘱、⼝头遗嘱、公证遗嘱,不同类型的遗嘱,⽣效的要件是不⼀样的。
如果需要法律⽅⾯的帮助,读者可以到店铺进⾏咨询。
以上知识就是⼩编对相关法律问题进⾏的解答,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对被继承遗产的类型没有作出规定,⾃然⼈死亡时遗留的个⼈合法财产都是属于遗产。
如果需要法律⽅⾯的帮助,读者可以到店铺进⾏咨询,店铺有专业的律师为你解答。
继承知识点归纳
继承的法律知识、继承概述1、继承的概念:继承是一个法律基本名词,民法中的继承即指将死者生前的财产和其(1)享有继承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依照我国继承法的规定,享有继承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不能是法人、其他组织或国家。
虽然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可以以受遗赠人的身份取得遗产,但不能以法定继承人或遗嘱继承人的身份取得遗产。
(2)继承权的取得以继承人与被继承人存在特定的身份关系为前提。
只有与被继承人有特定的婚姻、血缘以及收养关系的人才能成为继承人。
(3)继承权是一项财产权。
现代民法中的继承专指财产继承,继承人取得被继承人的财产是继承权的核心内容。
(4 )继承权具有不可转让性。
继承权虽然在本质上是一项财产权,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身份色彩,继承人虽然可以放弃继承权,但不能将继承权转让给他人。
(5)继承权发生的根据是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合法有效的遗嘱。
3、继承权的取得(1 )法定继承权的取得:法定继承权主要是基于人身关系取得,主要是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扶养关系。
注意:被继承人通过遗嘱将遗产赠予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的,不属于遗嘱继承,而属于遗赠。
4、继承权的丧失(1)根据《继承法》第七条的规定,法定、遗嘱继承人有下列行为的,丧失继承权: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限于故意杀害,不包括过失;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无论原因也不论是既遂还是未遂,均丧失继承权。
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不是因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不因此丧失继承权。
3)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有例外:确实有悔改表现,而且被虐待人、被遗弃人生前又表示宽恕,可以不确认其丧失继承权。
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所谓情节严重,指侵害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难。
(2 )与前述问题有关,强调两点:1)遗嘱继承人故意杀害被继承人或者为了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而被继承人以遗嘱将遗产指定由该继承人继承的,可确认遗嘱的该部分内容无效。
法定继承的名词解释
法定继承的名词解释法定继承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法定顺序的继承人之间进行遗产分割的一种继承方式。
当遗产所有人(遗嘱无效或者在该情况下未留遗嘱)去世时,根据法律的规定,遗产将自动传递给其合法继承人。
法定继承主要基于血缘关系,确保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遗产能够顺利传承下去,并保护家庭成员的权益。
根据各国不同的法律体系,法定继承的规定会有所不同,但通常都会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比例。
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分为四级。
首先是第一级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和父母;其次是第二级继承人,包括祖父母和兄弟姐妹;第三级继承人是曾祖父母和伯叔和舅;第四级继承人包括侄子侄女和外祖父母等。
按照继承人的顺序,遗产将依次分配给不同级别的继承人,直到继承人的名额被填满。
此外,根据中国继承法,继承人之间的分割比例也是有规定的。
根据不同关系的亲属,继承份额会有所不同。
例如,配偶有和子女一样的份额,而父母只有子女的一半份额,其他亲属则有更低的份额。
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保障直系亲属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遗产。
在摩纳哥,法定继承的规定更加具体。
根据当地法律,如果遗产所有人没有留下合法继承人或遗嘱,则遗产将分配给其最近的亲属。
按照继承顺序,遗产依次传到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祖父母、曾祖父母,以及其它亲属。
此外,如果遗产所有人没有合法继承人,遗产将归摩纳哥政府所有。
总的来说,法定继承是为了保护遗产所有人的合法继承权,并确保亲属可以合理、平等地分享遗产。
法定继承的规定通常基于亲属关系的血缘联系,并根据继承人的亲缘关系和重要性进行划分。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定继承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都是为了维护家庭成员的利益和继承公平。
丈夫死后遗产第一继承人
No matter what you do, do not rush to return, because sowing and harvesting are not in the same season, and there is a period of time between them. We call it persistence.(页眉可删)丈夫死后遗产第一继承人导读:如果被继承人立了遗嘱,根据遗嘱的规定进行继承;如果被继承人没有立遗嘱的话,就根据我国的《继承法》规定的继承顺序依次继承。
继承一个沉重而又现实的问题。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多数家庭都一定的积蓄或财产。
就想网友玩笑的言论一样,“我死后,我的财产由谁继承呢?很多网友也想知道,丈夫死后,他的财产是不是归自己所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丈夫死后,其遗产应该由谁继承呢。
一般来讲,如果被继承人立了遗嘱,根据遗嘱的规定进行继承;如果被继承人没有立遗嘱的话,就根据我国的《继承法》规定的继承顺序依次继承。
一、什么是遗产继承顺序产继承顺序一般来说,遗产继承顺序就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其直系亲属、亲属谁来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先后顺序。
根据《继承法》第十条规定,第一顺位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位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第一顺位的人进行击沉后,后面的就不能继承了;如果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由第二顺位的进行继承。
也就是说,丈夫死后,其第一继承人应该为其妻子与孩子与父母。
当然,这是法定顺序,也可以自己定遗嘱,指定继承人,不过,指定继承人如果存在以下情况的,也需要按照法定继承进行。
第一、指定继承人放弃继承遗产;第二、指定继承人不具有继承资格。
比如有虐待、伤害被继承的行为的,会丧失继承资格;第三、指定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去世;第四、被继承人订立的遗嘱无效或部分无效;第五、被继承人在遗嘱中没有进行处分的财产。
二、遗产继承的原则。
虽然法定继承解决了很多纠纷,但是在遗产的分割之中,还是存在一些原则,比如男女平等、照顾弱小老人、照顾病残,互谅互让、团结和睦等。
最高院关于适用2021年最新《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法释〔2020〕23号(2020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5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为正确审理继承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一般规定第一条继承从被继承人生理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时开始。
宣告死亡的,根据民法典第四十八条规定确定的死亡日期,为继承开始的时间。
第二条承包人死亡时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以将死者生前对承包所投入的资金和所付出的劳动及其增值和孳息,由发包单位或者接续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价、补偿。
其价额作为遗产。
第三条被继承人生前与他人订有遗赠扶养协议,同时又立有遗嘱的,继承开始后,如果遗赠扶养协议与遗嘱没有抵触,遗产分别按协议和遗嘱处理;如果有抵触,按协议处理,与协议抵触的遗嘱全部或者部分无效。
第四条遗嘱继承人依遗嘱取得遗产后,仍有权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取得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第五条在遗产继承中,继承人之间因是否丧失继承权发生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判决确认其是否丧失继承权。
第六条继承人是否符合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可以从实施虐待行为的时间、手段、后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认定。
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不论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均可确认其丧失继承权。
第七条继承人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不论是既遂还是未遂,均应当确认其丧失继承权。
第八条继承人有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或者第二项所列之行为,而被继承人以遗嘱将遗产指定由该继承人继承的,可以确认遗嘱无效,并确认该继承人丧失继承权。
第九条继承人伪造、篡改、隐匿或者销毁遗嘱,侵害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难的,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情节严重”。
遗产继承顺序及份额
遗产继承顺序及份额继承法第10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的各继承人均等分配遗产。
特殊情况下同一顺序各继承人可不均等分配遗产。
继承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那什么是法定继承?法定继承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的先后顺序以及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
继承份额可否不均等分?今天小编要为您详细介绍遗产继承顺序及份额的相关法律知识。
我国《继承法》第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也就是说,只有在被继承人未立遗嘱或者所立遗嘱因法定原因不能执行或不能全部执行时,才适用法定继承。
▲1.法定继承人范围。
我国《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范围为: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
▲2.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
继承人的继承顺序是指财产继承人继承遗产时的先后排列次序。
法定继承开始时,并非所有的法定继承人都同时参加遗产继承,而必须按照继承法所规定的先后顺序依次继承。
在有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存在并有继承权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无权请求继承遗产;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放弃继承权或丧失继承权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才能继承遗产。
我国《继承法》第10条中规定: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有: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的继承人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第12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3.法定继承方式中的遗产分配原则。
根据《继承法》第13条的规定,在法定继承方式中,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应当均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对于继承份额多少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如果您还有这方面的疑问如:未成年人能否继承遗产、房产继承顺序,请联系,我们的律师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对您做法律上的解析,从而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法定继承的名词解释
法定继承的名词解释法定继承⼈由已经死亡的被继承⼈,⽴遗嘱规定。
那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是如何规定法定继承的相关内容的呢?下⾯就由店铺⼩编为⼤家整理有关法定继承的名词解释的相关内容。
以供⼤家阅读,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法定继承的名词解释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种继承形式。
法定继承⼜称为⽆遗嘱继承,是相对于遗嘱继承⽽⾔的,语源⾃罗马法的successioabintesta,亦即⾮遗嘱继承。
法定继承是遗嘱继承以外的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将遗产转移给继承⼈的⼀种遗产继承⽅式。
在法定继承中,可参加继承的继承⼈、继承⼈参加继承的顺序、继承⼈应继承的遗产份额以及遗产的分配原则,都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
因⽽法定继承并不直接体现被继承⼈的意志,仅是法律依推定的被继承⼈的意思将其遗产由其亲近亲属继承。
法定继承的法律法规《中华⼈民共和国继承法》对法定继承的规定如下:第九条,继承权男⼥平等。
第⼗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顺序:配偶、⼦⼥、⽗母。
第⼆顺序:兄弟姐妹、祖⽗母、外祖⽗母。
本法所说的⼦⼥,包括婚⽣⼦⼥、⾮婚⽣⼦⼥、养⼦⼥和有扶养关系的继⼦⼥。
本法所说的⽗母,包括⽣⽗母、养⽗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母的兄弟姐妹、同⽗异母或者同母异⽗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第⼗⼀条,被继承⼈的⼦⼥先于被继承⼈死亡的,由被继承⼈的⼦⼥的晚辈直系⾎亲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般只能继承他的⽗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第⼗⼆条,丧偶⼉媳对公、婆,丧偶⼥婿对岳⽗、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顺序继承⼈。
第⼗三条,同⼀顺序继承⼈继承遗产的份额,⼀般应当均等。
对⽣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的继承⼈,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对被继承⼈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共同⽣活的继承⼈,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主要说明了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主要说明了什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主要说明了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主要说明了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
二、法定遗产的继承原则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指的是在法定继承中确定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应分得的遗产份额的基本准则。
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应均等根据法定继承中遗产分配的一般原则: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在继承遗产时,一般情况下,应当按继承人的人数均等分配遗产数额。
所谓“一般情况”是指同一顺序的各个法定继承人,彼此在生活状况、劳动能力以及对被继承人所尽抚养、扶养或赡养义务等方面,情况基本相同,条件大致相近。
所谓“均等分配遗产”是指同一顺序的各个法定继承人所取得的被继承人遗产数额比例相同,没有明显差别。
2、特殊情况下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可以不均等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特殊情况主要是指:(1)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给予照顾。
继承人只有同时具备生活有特殊困难和缺乏劳动能力两个条件的,才能在遗产分配时给予适当照顾。
所谓生活有特殊困难,是指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而不是指和其他继承人相比生活质量比较差。
这里的适当照顾是指分割遗产时,一般以该继承人分得遗产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
如果被继承人遗留下的遗产特别多,继承人平均分配遗产就可以足额保证有特殊苦难的继承人的生活,就没有必要加以照顾。
(2)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这是继承法“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的体现。
尽了主要赡养义务主要是指对被继承人的生活提供了主要经济来源,或在劳务方面给予了主要扶助。
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一般而言,他们对继承人所尽的扶养义务要比那些不与被继承人生活在一起的继承人要多一些,所以,法律规定可以多分遗产。
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有什么区别
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有什么区别
在民法典上⾯有两种⽅式,分别是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
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都是民法典上⾯⽐较常⽤的⽅式,也是决定这遗产继承的主要归属,⽽很多⼈对于这两种继承的内容⼀直都不是太清楚的。
店铺⼩编为你仔细讲解下。
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有什么区别
“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是财产继承的两种不同的形式,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1、法定继承是指按法律规定的继承⼈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进⾏的继承。
遗嘱继承是指按被继承⼈⽣前所⽴遗嘱中指定的继承⼈继承其遗产所进⾏的继承。
法定继承是按法律规定的范围、顺序来进⾏的;⽽遗嘱继承则是按财产所有⼈⽣前的意思来继承的。
2、法定继承⼈的继承份额是根据所有法定继承⼈的情况和赡养扶养情况来确定的;遗嘱继承⼈的继承份额是财产所有⼈在遗嘱中确定的。
3、遗嘱继承⼈必须是属于法定继承⼈范围内的⼈,⽽法定继承⼈不⼀定都是遗嘱继承⼈。
因为在遗嘱继承中,根据财产所有⼈的⽣前意愿,遗嘱继承⼈既可以是法定继承⼈中的⼀⼈,也可以是法定继承⼈中的若⼲⼈。
哪些法定继承⼈能够继承遗产,这要取决于遗嘱的内容。
4、我国实⾏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也就是说,对公民个⼈遗产的继承,如果财产所有权⼈⽣前⽴有遗嘱,只要该遗嘱是合法有效的,必须按遗嘱继承,⽽不能按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是有⽐较⼤的区别,如果希望能够⾃⼰决定⾃⼰遗产的分配,在⽣之前早早的⽴下遗嘱是⽐较好的选择。
对于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区别的内容如果你需要进⼀步了解,来店铺进⾏详细的咨询,本⽹律师会为你详细解答。
继承是什么意思 哪些财产可以继承
继承是什么意思哪些财产可以继承一、继承是什么意思民法中的继承是一种法律制度,即指将死者生前的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转归有权取得该项财产的人所有的法律制度。
继承人依照法律规定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称为继承权,继承权具有下列法律特征:①是一种财产权利,通过继承实现财产的移转。
②以人身关系为基础。
世界各国有关法定继承的规定,都是以继承人和被继承人存在婚姻、血缘等关系为依据而确定的。
③继承权的实现要有一定的法律事实。
法律规定的继承权只是继承人享有的一种期待权;只有被继承人死亡这一法律事实出现以后,继承权才成为既得权,开始遗产继承。
在实行遗嘱继承制的国家,还需要有被继承人设立遗嘱的法律事实。
二、哪些财产可以继承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4月1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继承法》第四条规定:“个人承包应得的个人收益,依照本法规定继承。
个人承包,依照法律允许由继承人继续承包的,按照承包合同办理。
”最高人民法院于1985年9月11日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对《继承法》的上述规定作了如下解释:3.公民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
4.承包人死亡时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对承包所投入的资金和所付出的劳动及其增值和孳息,由发包单位或者接续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价、补偿。
其价额作为遗产。
有些时候某一个东西可能被继承人仅仅只有使用权,但并没有取得所有权,而这样的财物因为并非继承人所有,就不能算作是其遗产,那么在被继承人去世之后,就不能主张对这样的财产进行继承。
而在继承遗产的时候,考虑到具体的方式不同,继承人们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也会不一样。
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与顺序
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与顺序遗产继承是指在个人去世后,将其遗留下来的财产、权益等依法分配给合法继承人或遗嘱受益人的一种法律制度。
不论是个人财产还是家族企业,遗产继承的原则与顺序对于家族稳定和个人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和顺序。
一、基本原则1. 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并行原则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
法定继承是指在无遗嘱或者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按照法定顺序将遗产分配给亲属的继承方式;遗嘱继承则是指根据遗嘱的约定将遗产分配给指定的继承人。
在遗产继承中,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并行,既要尊重个人的意愿,又要保障法定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2. 平等原则遗产继承应当遵循平等原则,即在没有其他特殊规定的情况下,各个继承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无论是法定继承还是遗嘱继承,都应当遵循这一原则,确保家族财产在分配过程中不发生不公平的现象。
3. 分割原则遗产分割是指将遗产依法分割给各个继承人的过程。
在遗产的分割中,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根据继承人的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
并且,在分割过程中需要尊重继承人的合法请求,确保每个继承人都能得到应有的权益。
二、顺序1. 法定继承的顺序在没有有效遗嘱的情况下,我国《继承法》规定了法定继承的顺序。
依法继承的顺序为:第一顺位配偶和子女,第二顺位父母和兄弟姐妹,第三顺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如果继承人在同一顺位中,按照等额分配的原则进行继承。
如果某一级别的亲属全部不存在,则继承顺位依次向下递减。
2. 遗嘱继承的顺序如果个人有有效的遗嘱,遗嘱继承将按照遗嘱的约定进行分配。
遗嘱可以指定特定的继承人,也可以设立遗嘱执行人,对遗产的分配进行具体安排。
在遗嘱继承中,按照遗嘱的表达意愿进行遗产分配,但是也需要遵循法律的底线,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
3. 公益继承的顺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继承人无法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中获得遗产,此时将进行公益继承。
我国《继承法》规定了公益继承的顺序,依次为:国家、集体、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继承人的顺序。
什么是法定第一继承人,法定继承的顺序是怎样的?
If you only treat work as an errand, or just focus on the work itself, then even if you are engaged in your favorite work, you still cannot maintain your enthusiasm for work for a long tim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什么是法定第一继承人,法定继承的顺序是怎样的?法定继承人有配偶、父母、子女等,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自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如果遗产的被继承人在去世之前并未订立任何遗嘱,那么,按照相关法律,遗产将根据法定继承人的顺序进行继承与分配。
这时,法定第一继承人就可以继承遗产。
在下文中将对什么是法定第一继承人,法定继承的顺序是怎样的进行解答,请您阅读了解。
一、什么是法定第一继承人?法定第一继承人即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包括子女、配偶、父母。
另外,丧偶的夫或妻对岳父母或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以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1、夫妻即有合法婚姻关系的夫或者妻,已经离婚的或者尚未结婚的不是配偶,不享有继承权;依据婚姻法的规定,构成事实婚姻的相互享有继承权。
2、子女(1)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相互之间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2)养子女与其亲生父母相互之间由于没有法律关系,所以不具有继承权。
(3)继子女与其继父母之间由于形成抚养关系而相互具有继承权的,不影响与其亲生父母之间的继承权。
3、父母包括非婚生父母,存在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4、丧偶儿媳、女婿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与养祖父母之间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二、法定继承的顺序遗产须按法律规定的顺序进行继承:《继承法》第10条和第12条规定:第一顺序的继承人为配偶、父母、子女。
什么是遗产继承
什么是遗产继承遗产继承是指在一个人去世后,根据法律规定,将其遗产转移给合法继承人的过程。
遗产包括财产、负债和权益等所有可以评估价值的遗产,如房屋、车辆、银行存款、股票、知识产权等。
遗产继承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法律程序,它确保了财产的合法转移,同时维护了个人的权益和家族的传承。
在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遗产继承都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定。
这些规定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和法律制度而有所不同。
遗产继承的法律框架通常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法定继承人:法律规定了一系列可以成为遗产继承人的亲属关系,如配偶、子女、父母等。
这些亲属享有先天的继承权,无论遗嘱是否存在,都有权继承遗产。
在一些国家,如中国,法定继承人之外还可以设定遗嘱继承人。
2. 遗嘱继承:遗嘱是遗产继承的关键,继承人可以通过遗嘱明确规定财产的分配方式。
遗嘱可以是公证遗嘱、律师遗嘱或自书遗嘱,具体格式和法律要求各国不同。
遗嘱可以确保个人意愿的实现,但同时也需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审核。
3. 遗产评估和分配:在遗产继承过程中,需要对遗产进行评估,并确定各继承人的份额。
这通常由财产评估师负责,评估结果将影响继承人的权益以及遗产分配的公平性。
4. 遗产税和债务偿还:遗产继承过程也需要考虑遗产的税务和债务问题。
一些国家会征收遗产税,需要继承人在一定期限内偿还。
同时,遗产中存在的债务也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偿还。
遗产继承对于社会秩序和家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确保个人努力的成果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财富的传承。
遗产继承还能维护家族的血脉传统,将家族价值和财富代代相传。
然而,遗产继承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遗嘱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问题,可能出现继承人对遗嘱的争议。
二是遗产评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问题,如何确保财产评估不偏袒某一方。
三是由于国际移民和全球化趋势,涉及跨国继承的问题和国际继承法的适用。
为了确保遗产继承的顺利进行,个人在有意安排遗产继承时可以遵循以下几点建议:1. 及时制定遗嘱:无论年龄和财富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应该及时制定遗嘱。
05法定继承
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
的人先死亡”。
这里“没有继承人”有个时间问题,指在死亡
事件发生后,被继承人是否还有活着的继承人
。
其三,“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
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
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
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长辈遗产在其被推定死亡的一刻,开始发生
祖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岳母,尽了主要
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
2、法定继承顺序
——是指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次序。
法定继承分为两个顺序:
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对公婆或岳父岳
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 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没有第一顺 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转由他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法律制度。
转继承的适用必须符合两个要件:
1)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分割
前死亡或宣告死亡。
2)继承人必须对被继承人的遗产享有继
承权。
课堂案例练习:
田某死后留下五间房屋、一批字画以及数十 万存款的遗产。田某生三子一女,长子早已 病故,留下一子一女。就在两个儿子和一个 女儿办理完丧事协商如何处理遗产时,小儿 子因交通事故身亡,其女儿刚满周岁。
应继承的其父的三间房屋,根本不能再分存款。”
问题: 法院应当如何处理这个复杂的继承纠纷案?
程广仪
夫妻
马育才 马 妹
马 侄 子
程 父
女 儿 母女
赵 钢
马 弟
夫妻共同财 产12万元
赵莉
课堂案例练习:
继承法
(二)分析意见
• 第一,天赐有权以养子女的身份继承张芳的遗产。 天赐可以作为张芳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参加遗产继 承。 • 第二,李国民、李国庆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的代位继承人,共同继承其父应继承的遗产份额。 • 第三,王丽作为丧偶儿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 义务的,可以是公婆第一顺序继承人。 • 第四,李乙有权继承张芳的遗产。因为,李乙是 张芳的儿子,属于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 人,其依 法有权继承母亲张芳的遗产。
继承法
学习目标
理解继承制度及原则
理解遗产及范围
掌握继承人范围及顺序
理解继承权
重点内容
1
一、继承制度及原则
二、遗产及范围
2
3
三、继承人范围及顺序
• (一)继承法概念 • 继承从法律上讲是指财产继承,即公民死亡 后依法或依其生前所立的合法遗嘱, 将其遗 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转移给他人 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 • 继承法是调整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 • 遗产----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 继承人----依法或依遗嘱取得财产的人 • 被继承人----遗留财产的人和其他合法权益
请问:出嫁的女儿小芳有无继承权?
有
• 依我国《继承法》第10条规定,小刚和小芳作为被继承人 的子女,同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该权利除因法定事由的出现可以被依法剥夺外,其他任何 人无权以任何理由加以剥夺。 • 也就是说,已婚女儿的继承权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 同时,从本案的实际情况来看,小芳对父母所尽的义务较 之小刚为多,故对父母的遗产可酌情予以多分。小芳在结 婚时父母已经给予其8000元钱,属于父母生前赠与。小刚 认为小芳在结婚时已经得到了父母资助的8000元,因此没 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遗产法定继承,法定继承的规则
有哪些
指依据法律直接规定的继承人范围、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将遗产分配给合法的继承人的继承方式。
法定继承的继承规则包括:一)继承权男女平等。
二)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根据我国继承法相关规定,遗产继承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
那么,什么是法定继承?法定继承的规则有哪些?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哪些?法定继承
人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小编就遗产法定继承是怎么一回事为你做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
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法定继承又称为无遗嘱继
承,是相对于遗嘱继承而言的,语源自罗马法的successio ab intesta,亦即非遗嘱继承。
法定继承是遗嘱继承以外的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将遗
产转移给继承人的一种遗产继承方式。
在法定继承中,可参加继承的继承人、继承人参加继承的顺序、继承人应继承的遗产份额以及遗产的分配原则,都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
因而法定继承并不直接体现被继承人的意志,仅是法律依推定的被继承人的意思将其遗产由其亲近亲属继承。
▲
▲二、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哪些人可享有继承权,可作为遗产的继承人。
我国继承法确定的法定继承人有:
▲1、配偶。
▲2、子女。
《继承法》第10条中明确规定:“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
▲3、父母。
我国《继承法》第10条3款规定:对子女遗产享有继承权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
▲4、兄弟姐妹。
▲5、祖父母、外祖父母。
▲6、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
和丧偶女婿。
儿媳和女婿是公婆和岳父母的姻亲,彼此不发生法律上的抚养、赡养的权利和义务,一般情况下,亦不产生继承权的问题。
但为了鼓励那些照顾、赡养公婆和岳父母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我国继承法明确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和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的继承人。
是否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应从赡养的时间、内容等方面认定,主要指长期提供生活上的经济帮助或在劳务方面给予主要扶助。
▲三、法定继承人的顺序
法定继承的顺序,是指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次序。
被继承人死亡后,并非所有的法定继承人都可以同时继承遗产,而是要按照法律所规定的先后顺序,依次继承。
我国《继承法》第10条把法定继承人分为两个顺序加以规定:
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
同时,婚姻法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也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只有在第一顺序继承人全部放弃或丧失继承权时,或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时,第二顺序继承人才能继承。
对同一顺序的继承人,继承
遗产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可见,继承开始时,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继承权是现实的,第二顺序继承人的继承权只是一种可能性,它要成为现实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四、法定继承的继承规则包括:
▲(一)继承权男女平等。
▲(二)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三)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四)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五)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六)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七)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有抚养能力和有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什么是遗产法定继承的法律解答。
根据上文可知,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是不同的继承方式。
遗嘱继承不需要考虑继承先后顺序,也不需要考虑遗产继承份额问题。
同时,遗嘱继承开始之前,遗产继承人死亡的也不需代为继承。
总之,解决所有问题都应当个别案例分别分析。
如果你对此还有其他疑问,你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为您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