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11端午日 第1学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端午日》导 学 案

《端午日》导 学 案

《端午日》导学案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审定人:班级:小组:姓名:时间: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3.通过找关键句、解读关键词语,说出湘西端午节习俗的特征,感受过节时人们的心情。

重点难点:1、学习文章正面侧面相结合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精妙.2、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真实感受和深切理解作者所营造的热闹、激烈、欢悦的节日气氛,从中体验湘西淳朴民风和合作、争先的精神。

关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学法指导:1、反复朗诵,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感情,深意。

2、在朗诵的基础上,探究中国重要的三大节日,感悟其特点特点知识链接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现代作家,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出身湘西的一个破落小官僚家庭,年轻时当过兵,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完全是自学成家。

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富于人情美和风俗美。

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mì)罗江自沉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他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yuán)、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后人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端午日》教案1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端午日》教案1 苏教版

《第11课端午日1》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受湘西赛龙舟场面的精彩。

能力目标::A层: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从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中品味用词的精妙。

B层: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从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中品味用词的精妙,语言的简练,材料安排的技巧。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课前准备:【问题下发给学生】课前出示研究问题,请学生利用现有条件(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初步研究,形成自己的意见。

也可以在自行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1、你对沈从文的身世、经历、作品、成就有怎样的了解?2、他人是怎样评价沈从文的?你最欣赏谁的评价?你是怎样评价他的?3、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怎样的习俗?4、你的家乡过端午节有怎样的习俗?5、从课文记叙中,你湘西的端午日有哪些民俗?你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习俗?6、你觉得沈从文笔下的赛龙舟场面可以用怎样的一个词来概括?为什么?7、读过这篇文章,你认为场面描写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8、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湘西人有着怎样的特点?9、······一、激趣导入新课:说申遗展文化2009年10月4日,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端午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让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一起来感受湘西茶峒端午的活动气氛。

二、走近作家作品(引出“课前研究”第1、第2问题。

)教师补充明确。

三、初感“湘西端午习俗”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播放音频】2、讨论“课前研究”问题5:从课文记叙中,你湘西的端午日有哪些民俗?你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习俗?(教师点拨、分解问题)a、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怎样概括?(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b、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3个“莫不”、“任何”、2个“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写龙舟比赛营造热闹气氛并设置悬念)c、其中吸引你的是哪件事?(引出龙舟竞渡、追赶鸭子)三、研读“龙舟竞渡”【出示精彩段落】1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

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导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导学案 苏教版

第十一课《端午日》(新授课)【理论支持】:《端午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湘西茶峒地区端午节的习俗本文的教案设计,文章重点介绍了那里的“赛龙舟”和“追鸭子”两大盛事,文本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自行浏览后可以懂的其重要内容。

一篇课文的字、词、句、段、修辞、风格等可讲的内容很多,但都讲、全讲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遵循语文高效课堂设计基本理念,所谓高效、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而实在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把教学中心由“教”转移到“学”,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

教者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注重指导和启发,尤其注意学生是否真正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收到益处。

教案设计,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课文,使学生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风俗、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品质。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教学难点】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见课案学生用之预习练习题)课内探究一、学1.导入新课。

设问导入辞旧迎新是(春节)。

兔子灯,走马灯,灯灯相会在(元宵)。

(清明)时节祭奠先人,路上行人几欲断魂。

五月初五是(端阳),吃粽子、(赛龙舟)。

八月十五(中秋节),(亲人团圆)送祝愿。

九月初九逢(重阳),尊敬(老人)不能忘。

同学们。

对于端午,你还有哪些了解吗?(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七年级语文11《端午日》精品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11《端午日》精品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11《端午日》精选导教案二、自主预学(一)一读课文,达成以下各题。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蘸()酒泅()水峒() 擂()鼓鹳() 呐()喊一律()2.辨字注音组词。

燥__() 浆__ () 戍__()躁__() 桨__ () 戌__()戊__()3.文学知识累积。

本文作者是 ________( 1902~1988),原名 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 __________族,现代有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认识风俗收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谈谈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二读课文,达成以下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你以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合标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域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文 3 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是按什么次序来安排资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1端午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风俗文化的丰硕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育学生阅读明白得和联想、想像的能力(3)培育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重点:(1)龙舟赛的出色场面描述(2)联想的作用教具安排:(1)龙舟赛的相关图片(2)投影片(3)朗诵磁带教时:一教时一、课前导入:同窗们:能不能告知我,一年当中你最喜爱过的是哪个节日?能说说喜爱的理由吗?(教师鼓舞各抒己见,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之外,还有哪些节日?目标导向:端午节) 有同窗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五月初五) [中国^@%教育&出~版网]咱们那个地址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请明白的自告奋勇站起来告知你的同窗。

(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明白端午节的由来吗?明白包粽子的用意吗?(纪念屈原)【归纳】: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衰亡后,他满怀悲忿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

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身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逐蛟龙。

通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风俗被流传下来了。

适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伙儿看到过吗?咱们那个地址有那个风俗吗?(有)【归纳】:咱们那个地址在水乡河面宽敞的地址有这项活动。

那么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窗请举手,包括当现场观看过的,也能够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

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归纳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烈火、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归纳】:好的。

若是没有看到过的,请跟我一路来看看龙舟赛的出色画面。

展现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搜狐体育频道图片库。

连贯播放)教师从旁说明: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

船手一样有8-20个,持桨坐在双侧,船头有鼓手。

竞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拍,合力划桨,冲向终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端午日》教案1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端午日》教案1

《端午日》教案教学内容:讲读课文教学目的: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了解民俗,学习场面描写教学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刚过去的中秋节还有印象吗?还记得有哪些习俗吗?2.五月初五你知道是什么传统节日吗?你知道端午日的来历吗?我们这儿端午节有哪些风俗?3.不同的地区,风俗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端午日》,去领略湘西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相信大家在课前对课文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组习题。

1.你能准确读出下列词语吗?蘸zhàn 酒茶峒dòng 伶俐líng lì规律lǜ桨jiǎng手擂léi鼓调tiáo理呐nà喊鹳guàn 戍shù军泅qiú水干燥zào2.听写下列词语擂鼓干燥呐喊泅水戍军3.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沈从文,现代作家,等湘西凤凰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4.简答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湘西茶峒地区端午日的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追鸭子。

(渗透详略得当)三、研读课文(一)作者在文中介绍的众多风俗中,在阅读课文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你说说你的理由吗?(二)研读重点段落1.展示赛龙舟的图片2.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这个场面。

3.作者是如何来展现场面的了,我们来看,指名读文中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

引导作者写时观察了哪些人(参加比赛的人),在写比赛的人(正面描写)时作者重点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动作和外貎)。

4.作者除了写了参加比赛的人还写了什么人?观看的人(侧面描写,烘托比赛的激烈)5.“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端午日》教案1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端午日》教案1 苏教版

端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品味生动精炼的语言,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感受龙舟竞赛中体现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品味生动精炼的语言;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说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三)整体感知
解决生字词
2、理清思路,了解湘西风俗
①茶峒人端午节这天有哪些风俗?(最好能用三个字来概括)
②那些是详写,那些又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四)精读品味
1、欣赏赛龙船的精彩片段
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直接描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解说直接描写)
②这些外貌和动作描写的句子都运用了那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请同学们将这些词语圈画出来。

同时,请大家思考:外貌和动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③除了这些直接的描写方法外,作者还从什么方面来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④当比赛进入高潮时,作者想到了什么情景?这是什么手法?又有什么作用?
2、第三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将它删掉吗?为什么?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根据所学,对将要举行的运动会的某个场景行描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导学案【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导学案【部编版】

11.*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了解湘西地区端午节的习俗。

2.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

●重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预习导学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蘸.酒( zhàn) 缠裹.(ɡuǒ) 茶峒.(dònɡ) 鹳.河(ɡuàn)擂.鼓(léi) 泅.水(qiú) 戍.军(shù) 呐.喊(nà)3.根据文义,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分别填入下列示意图中相应的位置。

4.阅读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书名:《边城》作者: 沈从文体裁: 小说主要人物: 翠翠、天保、傩送主要内容: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5.课文结构分析。

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意思。

全文共3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描述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船的欢腾场景。

第二部分(第2段): 记述人们下水追赶鸭子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3段):简述两种竞赛结束的时间很晚。

合作探究问题一: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端午日人们的活动的?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哪些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写了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

详写了赛龙舟、追鸭子。

问题二: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一段中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

作者用“莫不”强调了端午日这一天全茶峒人都会到河边观看划船,无一缺漏的盛况,侧面烘托端午日当天的热闹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2.仔细品味作者笔下赛龙舟的场面,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作者抓住对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等的外貌、动作描写,从听觉、视觉角度,兼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赛龙舟的激烈壮观的场面,引人入胜。

七语上11、12课导学案

七语上11、12课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十一端午日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虚、实)相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面。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

)2、我们家乡有哪些相关习俗?(吃粽子、挂香袋、系五色绳、抹雄黄酒、插艾叶)今天我们要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湘西,去看看那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二、预习检测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蘸()酒峒()族泅()水数()天前擂()鼓鹳()河呐()喊一律()shù( )军 jiǎng( )手泥jiāng()2、了解作者: 你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时代、作品及影响)三、自学提纲1、熟读课文,画出湘西地区过端午习俗,说一说作者以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请从文中找出表示根据的词语。

这些习俗哪些写得详细?习俗:顺序:标志性词语:2.课文中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作用是什么?3.读文后,你认为文中哪个场面描绘最精彩?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

三、合作探究(一)同学们在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提出来。

(二)深入探究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赛龙舟场面激烈的句子,从哪两个角度来具体描写这一场面的?并结合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绘)四、小结如何才能把一个场面描写好:①、围绕一个场面写②、要有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 ③、点面结合④、要有场面的相关气氛⑤、联想与想象(实写与虚写)相结合五、堂清检测1、填空(1)《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推荐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端午日》学案 (新版)苏教版

[推荐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端午日》学案 (新版)苏教版

端午日班级姓名备课组长签名【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欣赏赛龙船场面的精彩描写,掌握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体味赛龙船表现的奋力争先、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茶峒.()裹.着()蘸.酒()翘.起()泅.水()干燥.()老鹳.河()2、仿写:作者对赛龙舟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让我们有了形象的认识。

赛龙舟后,茶峒人还意犹未尽,有一个余兴节目:捉鸭子。

可作者对这一情节只作概括叙述。

请仿照赛龙舟的方法描写捉鸭子的场面,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群人捉鸭子。

(提供词语: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拿、守株待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俗文化,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端午、中秋)今天我们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看一看湘西地区的端午节是怎样的?二、走近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

创作中影响较大原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富有人情美和风俗美。

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三、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读自悟,合作讨论:(1)茶峒人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明确: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穿新衣、吃鱼吃肉;划龙船竞赛;追赶放下水的鸭子。

(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请同学从文中找出相关标志性词语。

明确: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时间顺序)(3)文中写到茶峒人的哪些活动?在介绍这些活动时,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详写了赛龙舟的场面,略写的是赶鸭子的场面。

并按时间顺序安排,文路清晰,渐次展开,既突现了重点场景,又给人留下整体印象。

四、精读课文,欣赏场面:1、齐读赛龙舟场面(1)请找出描写赛龙舟场面很激烈的句子。

明确:“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端午日》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端午日》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学习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学习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法指导:感知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去体会场面描写。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蘸.()酒茶峒.()泅.()水擂.()鼓老鹳.()河呐.()喊戍.()军桨.()手2、填空:《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3、端午日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写出你所知道的端午节的来历。

4、朗读课文,思考:1)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3)、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5、说说家乡端午节的民俗。

二、学习研讨1、导入,介绍端午节。

2、介绍作者。

3、文章共介绍了湘西几个风俗习惯?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4、合作探究:你觉得哪一个风俗习惯最吸引人,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说说为什么会吸引你的?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感悟5、发挥想象,把捉鸭子的场面描写一下。

巩固延伸1、写写自己家乡端午节的民俗。

(300字左右,写在周记本上)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这名山区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和其他师生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D.中国8位维和警察在海地大地震中不幸遇难,获知此消息,很多网友不能自已....,纷纷在网上发帖表示悼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端午日》学案 苏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端午日》学案 苏教版.doc

《端午日》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让学生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重难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知识链接: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他的创作丰富,作品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学习内容:一、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蘸.酒()茶峒.()洞穴.()呐.喊()老灌.河()泅.水()擂.鼓()戍.军()戊戌..()2、请写出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3、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4、我们当地端午节有那些习俗?二、研读与探究1、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出理由2、课文第一节描写了全茶峒人端午日观看赛龙船的欢腾场景。

这是全文的重点,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节共写了几个场面?(对于一件事,可按照人物+地点+事件=场面)3、研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赛龙舟的紧张与激烈?5、你觉得赛龙舟的比赛怎样才能胜利?6、追鸭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7、拓展延伸:请仿照本课有关的场面描写,试写出一场比赛的场面。

达标检测:1、选出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A、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B、她长得像她妈妈。

C、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你着笔。

D、对那些把文学当作敲门砖的人,你会把门关得很紧。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

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标语A标语B 3、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作者以此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

XX初一语文上第11课端午日导学习型教学案

XX初一语文上第11课端午日导学习型教学案

XX初一语文上第11课端午日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盐阜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执笔人审核人月日课题端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学习目标.理清课文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分析赛龙船的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风俗,积累有关端午节的诗词和民间传说,课间可阅读《边城》等作品,了解作家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2.速读全文,然后划出文中的三个场面,并且可用简洁的四字短语给每个场面概括一个小标题。

从而理清的层次和重点。

3.赏析场面描写时要找出那些概括性的语句,体会作者质朴而形象鲜明的语言特色。

模仿描写场面。

知识构建.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2.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最新《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word文档

最新《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word文档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一、目标导学1.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赛龙船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悟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泅( )水峒( ) ...鹳( ) .燥__( )躁__( ) 呐( )喊 .一律( ) .2.辨字注音组词。

浆__( ) 戍__( ) 桨__( ) 戌__( ) 擂( )鼓 .戊__(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1端午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重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2)联想的作用教具安排:(1)龙舟赛的相关图片(2)投影片(3)朗读磁带教时:一教时一、课前导入: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

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

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刚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有)【归纳】:我们这里在水乡河面宽阔的地方有这项活动。

那么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当现场观看过的,也可以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

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归纳】:好的。

如果没有看到过的,请跟我一起来看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

展示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搜狐体育频道图片库。

连贯播放)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

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

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

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归纳】看过之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龙舟赛的热闹与欢腾、紧张激烈。

二、正文引入:好了,光谈我们这里的端午节和龙舟赛了,忘了正事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那里的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

(板书:端午日沈从文)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十一端午日第1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2、联想的作用。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读课文两遍后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酒()茶峒.()老鹳.河()泅.水()
2、沈从文原名,湖南凤凰人,作家,族人。

代表作有小说
《》《》,散文集《》等。

3、阅读课文,了解湘西端午节的习俗,向长辈了解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比较异同。

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4、阅读中我发现了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
(读文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它能提高你的阅读水平)
二、课堂探究:
1、自学交流。

(1)茶峒人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
(2)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2、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下列练习。

(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具体语句)
(1)仔细品味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

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

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2)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3)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

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作用是什么?
(4)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5)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6)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7)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那他们图个啥?
(8)除了赛龙舟,课文还写了什么节目,目的是什么?
3、组际交流
4、拓展延伸。

端午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此外还包括――春节、中秋,请你从这两个节日的众多风俗中选择一种,来谈一谈它所蕴涵的文化或民族精神。

三、达标检测: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zhàn()酒(2)划jiǎng()
(3)缠guǒ()(4)nà()喊
2、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
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粗大 B.结实伶俐 C.健康伶俐 D.结实粗大
(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
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纯粹 B.即刻单纯 C.即刻单调 D.顿时纯粹
3、填空。

(1)《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
端午节的民俗。

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
样详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5、文中作者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
相待。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以概括。

(不少于三点)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

沈从文当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散文集《湘行散记》。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二)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谢尔以•马悦然于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明报月刊》中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而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

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其实,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

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三)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

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恶月”,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

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