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版现代汉语虚词辨析(高考语文、公务员考试可参考)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高考备考:常用虚词辨析素材

高三语文高考备考:常用虚词辨析素材

高考语文备考:常用虚词辨析集1.不必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2.曾经已经。

(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了。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1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在这里了)。

|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差点儿[副]表示某种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或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

(a)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有庆幸的意思。

动词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意思相同。

差点儿[没]闹笑话。

(事实是没闹笑话)|差点我[没]答错。

(事实是没答错)|差点儿[没]摔倒。

(事实是没摔倒)(b)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有庆幸的意思。

动词用否定式。

差点儿没见着。

(事实是见着了)|差点儿答不上来。

(事实是答上来了)|差点没买到。

(事实是买到了)(c)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终于没有实现,有惋惜的意思。

动词用肯定式,前面常用"就"。

差点儿就见着了。

(事实是没见着)|差点儿考上甲班。

(事实是没考上甲班)|差点儿就买到了。

(事实是没买到)4.除非[连]强调某条件是唯一的先决条件。

10+词语辨析(虚词辨析表)-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10+词语辨析(虚词辨析表)-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侧重于表示对数目或时间的估计
词语
诚然 固然 大力 大举 大肆
词义
表示肯定语气,语气重;表示让步,语气比较轻 表示肯定语气,语气较重,但比“诚然”稍轻;表示让步,语气也较轻。
侧重指尽最大的力量,适用范围较广,多用于积极方面,含有褒义 侧重指大规模的行动,多用于军事行动方面
侧重指不顾一切地任意妄为,一般用于消极方面,是贬义词。
词语
词义
虽然
“虽然”侧重于表让步,语气较重;表肯定语气最轻
不然
表示如果不是前面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后面所说的情况
否则
“如果不这样”的意思
固然 不与其他连词连用,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表示“本来、当然”的意思。
即使
既表示让步,也表示假设。
词语
词义
尚且
连词,表示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与之呼应, 表示进一层之意;
词语
词义
常常 往往 经常 不免
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 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
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 现的情况
也表示“常常”“往往”的意思,但还有“连续不断、经久常行”的意思, 可以构成“经常性”“经常不断”等
口语色彩浓 富有文言色彩 作副词时,表示最高的程度
词语
词义
与其
用于取舍关系的复句中,常和“不如”一词相呼应,表示舍此取彼
宁可
相当于“宁愿”,常和“决不”相呼应,表示取此舍彼。
由于
表示的是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自从
表示的是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表示时间的起点。
一直 一向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常见俗语、惯用语及易混虚词辨析01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常见俗语、惯用语及易混虚词辨析01 Word版含答案.doc

常见俗语、惯用语及易混虚词辨析011.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完全没有关系。

2.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或犯罪团伙的暴露。

3.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5.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6.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

7.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意在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8.闭上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9.唱白脸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

指扮演反面的角色。

10.唱红脸红脸,京剧中的正派角色。

指扮演正面的角色,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叫唱红脸。

11.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

12.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13.唱空城计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分不在;形容肚子饿。

14.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15.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撤职。

16.撑场面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

17.吃不了兜着走比喻某人行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18.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

19.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

20.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

21.穿小鞋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

22.闯红灯比喻超越法规政策办事。

23.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24.打水漂比喻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

25.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

26.打小报告比喻向上级告密出卖周围的人。

27.打预防针比喻提前打招呼,做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28.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

29.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

30.当面鼓对面锣(或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谈判或交换意见。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1、本来本来“本来”重申治应这样,常与“就”连用。

“本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状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渐“逐渐”一般表示自但是然的变化,能够修饰形容词。

“逐渐”用于存心识有步骤的变化,能够修饰形容词。

3、有时有时“有时”(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目,次数罕有时跟“常常”相对。

“有时”着眼于不测,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不测的,是在规律以外,跟“一定”相对。

4、一齐一同“一齐“表示同时,重视点是时间。

“一同”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重视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地方。

5、以致致使“以致”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致使”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常常常常“常常”是对到当前为止出现的状况的总结,有必定的规律性,不可以用于主观梦想。

“常常”纯真指动作的重复,不必定有规律性,能够用于主观梦想。

所以“常常”能够用于未来的事情,“常常”则不可以。

用“常常”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相关的状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类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重申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还没有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持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准时,归纳事物,能够通用;归纳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达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需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和“一经”都是副词。

可是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说得通;用“已经”的句子,绝对不可以换成“一旦” 。

11、居然居然“已经” “已经”都是副词,都有预料以外,高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该当这样而这样” 。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简单这样而这样” 。

“居然”用于主语后边,动词谓语前方。

“居然”也能够单说成“竟” 。

“居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整理编辑版现代汉语虚词辨析(高考语文,公务人员考试可参考材料)

整理编辑版现代汉语虚词辨析(高考语文,公务人员考试可参考材料)

打印版现代汉语虚词辨析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竟然”用于主语后面,动词谓语前面。

“竟然”也可以单说成“竟”。

“竟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准确辨析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准确辨析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准确辨析虚词》虚词是指汉语中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连词、介词和副词在动态语境中使用情况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

辨析角度主要有:(1)看搭配情况。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例如:“因为……所以……”“除非……才……”。

(2)看表达关系。

虚词有用来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辨析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来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例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3)看位置。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

比如,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如“却”“然而”“以致”。

复句中出现成对的关联词,如果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用在主语后;如果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用在主语前。

(4)看语气辨析。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

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强调语气。

例如:“未免”与“不免”,“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5)看词性异同。

例如:“偶然(形容词)”与“偶尔(副词)”。

1.(2020·全国Ⅱ)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常见易混虚词辨析》1.未必/不必“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指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例句: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

∥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按照/依照两者都可以作介词。

“按照”重在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如“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3.固然/虽然“固然”侧重于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侧重于让步转折。

“虽然”用在上半句主语前面或后面,比较自由,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

“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4.尽管/不管“尽管”,作连词时,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

“不管”,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它呼应。

例句: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

∥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5.何必/何苦两者都是副词。

“何必”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例句:你何必跟她过不去呢?“何苦”指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例句:你何苦在这件小事上伤脑筋呢?6.还/又两者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例句: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

∥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7.何曾/何尝两者都是副词。

“何曾”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

例句: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何尝”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例句: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8.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

“常常”单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

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例句:请你常常来。

∥我一定常常来。

∥他希望常常去。

(这几句中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完整word版公务员常用易错实词辨析

完整word版公务员常用易错实词辨析

A01、黯然、暗然、岸然:“黯然”,指“昏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愉快,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辉不足、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02、珍爱、敬爱:适应付象不一样,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03、平和、慈祥、祥和:“平和“指神态宁静、沉着隆重。

“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态平和平和。

“祥和”指气氛而言。

注意“平和、慈祥、祥和”的写法。

04、沉寂、沉寂: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喧华和喧华。

“沉寂”重在坚固,有使安稳宁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沉寂下来的过程。

而“沉寂”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沉寂,它描述的是一种很沉寂的状态或气氛。

“沉寂”是高于“沉寂”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平和,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搅乱的有质量的生活境地。

而“沉寂”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喧华。

“沉寂”的使用范围要比“沉寂”大一些。

05、部署、安排:前者指派人或事物有着落,部署。

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办理。

B01、必定、必要:都含有“必要”的意思。

“必定”是副词,有重申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必然要,重申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

后边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够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 3)“必定“的否定形式是“不用、不须、不用”。

“必要”是动词,表示必然得有、不能够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能够不”的行为就用“必定”。

02、模范、表帅:“模范”是名词,指“好典范”。

其中“表”为“典范、典范”,“率”为“模范、典范”。

“模范”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模范”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模范”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

因“表帅、模范”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模范”误写为“表帅”。

高考现代汉语实虚词辨析复习

高考现代汉语实虚词辨析复习

2010高考现代汉语实虚词辨析复习250例一、实词中近义词同音词辨析1.【颁布公布】颁布:一般用于法令、条律等,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如:~法令。

公布: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一般使用范围较广,如:~新宪法食堂的帐目每月~一次。

2.【包含包涵】包含:里面含有包涵:请人原谅如:请多~3.【保障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害。

如:~安全~权利。

保证:担保,担保做到。

4.【报复抱负】报复: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远大的志向。

5.【抱怨报怨】抱怨:指因不满而埋怨。

如: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抱怨别人。

报怨指对所有怨恨的人做出反应,现在不常用,常见的似乎只有成语“以德报怨”。

6.【暴发爆发】暴发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这一点与爆发不会混淆。

第二指突然发作,多指自然的、具体的现象或事物发作。

爆发作“忽然发作”讲时,多指人为的、抽象的现象或情况如力量、情绪、事变等忽然发作或发生。

如:爆发力、爆发战争等。

另外,“爆发”还可特指火山爆发。

7.【本义本意】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8.【必须必需】“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或用于加强命令语气,一般作状语,后面往往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学习必须刻苦钻研;“必需”意为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相当于一个形容词,一般用于修饰名词,作定语,如:煤铁等是发展工来所必需的原料。

9.【变换变幻】变幻:意为不规则的改变,即变换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

变换:意为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其过程或结果一般是具体的,甚至是可以看见的,如:变换位置,变换手法。

10.【辨别鉴别】辨别:辨识区别。

鉴别:分析比较,鉴定识别。

如:~古画,~矿石11.【辨正辨证】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

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汉语常见虚词辨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汉语常见虚词辨析

现代汉语常见虚词辨析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甘云林编录1.除开除去除了除“除”的后面必须加“外、以外、之外、而外”,多用于书面语。

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

除一人因病请假以外,全体代表都已报到。

2.此外另外(连词)“此外”即“除此之外”,连接短语,句子或段落。

如:他一生就写这两本书,此外没有其他的著作了。

“此外”只有连词的用法,“另外”的连词用法同“此外”,但还有代词的用法。

如:除了老陆,另外的人都去了。

3.当在(介词)A、表示时间。

“当”必须跟短语或动词短语构成时间词语组合,不能跟单独的时间词组合,“在”不受此限。

如:在一九七O年(不能说“当一九七O年”)在那时(“当那时”×)在以前(“当以前”×)B、表示处所。

“当”只能跟少数名词组合,不能跟处所词,方位词组合;“在”相反,只能跟处所词,方位词组合,不能跟一般名词组合。

如:当头泼冷水。

(“当头上泼冷水。

”×)当我的面讲。

(“当我的面前讲。

”×)在头上泼冷水。

(“在头泼冷水。

”×)在我的面前讲。

“在我的面讲。

”×)4.等等等A、表示列举未尽。

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词语后,用于书面。

如:本次列车开往成都,沿途经过郑州、西安等地。

/唐代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B、列举之后的煞尾,后面往往带有前列各项的总计数字,如:中国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五大河流。

/这学期我们学了语文、代数、几何、化学、政治等五门课程。

“等等”与“等”的第一项用法相同。

“等等”一般不用于专有名词后,后边一般也不能再有其他的词语,可以重复。

如:这个商店供应的货物有瓷器、竹器、小五金等等。

/这次全运会的项目有田径、体操、游泳、射击等等。

5.多会儿几时(代词)A、什么时候。

如:你~到北京的?/他来电话问你~动身。

可用于反问,否定对方的看法。

如:他~说过假话啊?/我~不听你的话了?B、指某一时间或任何时间。

高考语文虚词18个

高考语文虚词18个

高考语文虚词18个一,而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何1. 用作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二)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 用作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三,乎1. 用作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2.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3. 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四,乃1.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 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五,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六,且1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 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七,若1.用作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三)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八,所1.用作助词.(一)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二)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一)表示原因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九,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十,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十一,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2.(一)表示肯定语气的,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二)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一)表示感叹语气的,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十二,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 "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十三,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四,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十五,与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和".例1:秦伯说,与郑人盟. 例2:竖子不足与谋!2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例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例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语气助词,通"欤".例5:无乃尔是过与4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例6:吾与徐公孰美例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十六,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十七,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二)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 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三)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四)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十八,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译时应省去.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参考文献:百度快照揪错┆评论┆举报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thanks其他回答回答:冥河の摆渡魜级别:学士2008-02-19 18:09:59来自:广东省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第三节 高考语文虚词专题剖析

第三节 高考语文虚词专题剖析

实词 动宾短语 谓语 + +
介词 虚词 介词短语 附加成分 — —

练习
她住在家里。 她给我买书。 今天非跟他比个高低不可。 窗户朝南。 这件事不能由你。 她在家。 她给我一本书。 你比他差远了。 窗户朝南开。 这个活动由你负责。
练习

区别下面的词,指出它们各自的词性。
介——动 弟弟比他小三岁——你比不上她 你让妹妹一点——他让老师批评了一下 动——介 这孩子好聪明——这是个好孩子 副——形 墙壁挺白的——他白来了一趟 形——副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介——动
“来着”用在句末,一般表示不久前发生的事:昨天你干什 么来着;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3)比况助词 用来表明比况的意念。典型的比况助词是“似的、一样、一 般”。 比况助词总是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一起组成比况短语, “木头似的∣丢了魂似的∣鲜花一样∣钢铁一般”。


所谓“比况”,有时是表示比喻,有时是表示测断。如:
不是 是不

语气词“了”与助词“了” 语气词“了2”只用在句尾,表示变化和肯定;助词“了1”用 在句中,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 “他吃了饭了”,前一个“了”是助词“了1”,后一个“了” 是语气词“了2”。

有些句尾的“了”兼有语气词和助词两种作用:
自行车他骑走了。 枫树的叶子红了。

语气词和叹词的区分 粘附于句末或句中停顿处是语气词。 独立于句外是叹词。 啊,多好啊!
助词“的” 后边可以补出中心语,语气词“的”后边补 不出中心语。 ①游泳的很多。 →游泳的(人)很多。 ②他会来看你的。→他会来看你的(?)
看加“不”的位置
语气词“是……的”句子,表否定,“不”放在“是”之 后;句末为结构助词“的”的句子,表否定,“不”放在 “是”之前。 他 是 卖 菜 的。 他 是 会 来 的。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60例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60例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60例常用现代现现现辨析虚60例、本原来来1“本”强现理现如此~常“就”现用。

来与“原”表示现现现去不知道或现情有所现现。

来况、逐现逐步2“逐现”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现化~可以修现形容现。

“逐步”用于有意现有步现的现化~可以修现形容现。

、偶现偶然3“偶现”;也作,“偶而”,着眼于量~次少有现“现常”相现。

写数数跟“偶然”着眼于意外~一般事理或一般现律上看~事情的现生是意外的~是在现律之外~从跟“必现”相现。

、一现一起4“一现“表示同现~现重点是现现。

“一起”主要有用法,其一~现重的是现作行现的方式~而不是现现。

其二~表示同一现所两个个。

、以至以致5“以至”一般表示现现、程度、范现上的现升或现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现展的现果~一般指不好的现果。

、往往常常6“往往”是现到目前现止出现的情的现现~有一定的现律性~不能用于主现愿望。

“常常”现现指现况作的重现~不一定有现律性~可以用于主现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的事情~“往将来往”现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现作有现的情、件、现果~“常常”有现现限制。

与况条没、才再 7“才”表示现作已现现现~强现现现的现。

“再”表示现作未现现~但于某现现现。

并很尚将、又再8在表示现作重现或现现现~“又”用于已现现现的。

“再”用于未现现的。

来、一一律概9现现在用于通知、现定现~括事物~可以通用~括人常用“一律”。

两个概概、已现一现10“已现”表示事情完成或现现现去。

“一现”表示只要现现现了或现现做了~接着就现生相现的现果。

会“已现”和“一现”都是副现。

不现用“一现”的句子~“一现”现成“一旦”现解现得通~用“已现”的句子~“已现”现现不能现成“一旦”。

、竟然居然11都是副现~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现现现现而现现”。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现现而现现”。

“竟然”用于主现后面~现现现现前面。

“竟然”也可以现现成“竟”。

[高三语文]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高三语文]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递进复句中的几种情况
• 众所周知,“不仅(不但、不单、不只)……而且 (并且)……”,这样使用是正确的,因为这是“ 肯定了再肯定的递进复句”
• “不仅不(不但没有)……反而(反倒)……”, 这样搭配着使用也是正确的,因为这是“否定了 再否定的递进复句”
• 在具体的操作中,如果发现情形相反,那就成了 语病。
• C、“从而”就显得复杂了点。因为,该用“从而”的句子 ,必须具有两种关系,即“递进”与“因果”。细致点说 ,就是它除了表示进一步外,还跟上文有条件或因果的关 系。请看下面两个很典型的例子: • ①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 ②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个产品 质量。 • 在两个例子里。我们发现,它们的前一分句的内容完全一 样,可是,后一分句,它们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一样。例 ①的后一分句强调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行动, 所以应选填“进而”;而例②的后一分句却是在说因为有 了第一分句陈说的条件下,进了一步才有了后面的结果, 因此必须用“从而”。
“反而”、“反之”与“相反”的几点 区别
• “反而”是一个本领不小的连词,在句子里,它既可以表 示转折关系,又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而“反之”则只能表 示,并列关系,与“反而”不能发生混淆。但“相反”就 不行了,它与“反而”既有可以互换的时候,又有非区别 对待的一面,这就有些纠缠。但不管怎么说,掌握了下面 的要领,解决起来,还是不太困难的。 • A、跟上文意思相反或者出乎人的意料时,就该选用“反 而”。如,“经过这场大病,(照理说“身体应当很坏” 才是,可是)他的身体 (横线上应选填的词,全得由 后文讲的情况来决定)比以前好了。(“出人意料”!所 以,横线上的词是“反而”)”。
“何况”与“况且”的使用不当造成的 语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印版现代汉语虚词辨析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竟然”用于主语后面,动词谓语前面。

“竟然”也可以单说成“竟”。

“竟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居然”有时语气略重。

“竟然”一般不这样用。

12、已经曾经都是副词,都有有了某种行为或情况的意思。

“已经”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强调动作行为开始或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后面的动词多带动态助词“了”,少用“过”。

“曾经”表示以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强调某种行为或情况从前有过,现在已经结束了,“曾经”后面的动词多带动态助词“过”,也可以用“了”。

13、暂且姑且“暂且”指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暂。

“姑且”指暂时地,重在强调让步。

14、几乎简直“几乎”表示接近,程度上比“简直”差些。

“简直”的意思是“接近完全”,“近乎等于”。

15、马上立刻“马上”所表示的紧迫性有时幅度大;而“立刻”没有这种情况,它表示的都是即刻要发生的。

16、从来历来向来“从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

“历来”从来,一向。

“向来”从来,一向。

都可作副词,都可表示从过去到现在的意思。

“从来”多用于否定句;“历来”多用于肯定句;“向来”兼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

“从来”的语气比较绝对,强调的意味较重;“历来”、“向来”是一般地叙述,语意较轻。

“从来”、“历来”还可以作形容词,充当定语,“向来”没有形容词的意义和用法。

“历来”多用于书面语,“从来”、“向来”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17、对于、对介词“对于”、“对”介引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

这两个介词在许多场合都可以通用。

一般说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是“对”的意思更广泛,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

运用“对”、“对于”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第一,该用“对”而用了“对于”,例如:(1)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对于人民负责。

(改为“对”)第二,主客位置颠倒。

如: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对于具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

(可改为“具有文化教养的人对于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或在“人”后加上“来说”)18、关于、对于“关于”和“对于”用法相近,有时可以互换。

但是这两个介词在用法上还是有区别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第二,“关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均可。

第三,“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就不能。

19、在介词“在”经常跟由方位名词“上、中、下”等构成的方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条件或范围等。

“在……上”、“在……下”中间插入的应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能是谓词性短语。

下面的句子就不对:自开工以来,由于使用了新的施工技术,在不延长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下,工程进展迅速。

(“在……下”中间插入的是动宾短语,应在“强度”之后加上“的情况)“在……中”中间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表示该动作行为正在进行。

如“学校在建设中”,“新一代在培育中”。

这时“在”是动词,后头的方位短语是宾语。

20、和、或(或者)连词“和”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可以连接双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但用“和”连接的动词或形容词,经常作主语、宾语;作谓语中心必须有一定条件,必须是双音节的,前后还必须有别的附加成分。

一般说来,“和”前后并列各项不应有互相包含的概念(包括多项并列结构之间不用“和”的)。

为了强调也有一方的,如我们常听到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等。

运用“和”连接并列成分还要注意分清层次,否则容易造成层次不清。

如:在日本访问的中国法律工作者代表团、中国歌舞团和中国五金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矿产公司代表团,今天乘船启程回国。

(由于连用两个“和”,使得句子层次不清。

可以把第一个“和”改为顿号,或将第二个“和”改为“与”。

或(或者)“或”跟“和”用法不同。

“或”表示选择,或甲或乙,多项选一;“和”表示联合,两项或几项兼有。

21、“及”、“以及”与“及其”连词“及”“以及”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所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往往有主次之分,如“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

“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的“及其”是两个词,“及”是连词,“其”是代词,相当于“他的”或“他们的”,“及其”的意思是“和(他们的)”。

“不久,我和妈妈及其几个朋友也被关进监狱”一句中,“及其”应改为“以及”。

22、“或者”“还是”“还是”和“或者”都表示选择,用在“无论、不管”一类词后,两者可以互换。

如:“不管你还是我,都不能忘记这件事。

”句中“还是”可以换成.”“或者”。

“还是”可以用于疑问句中,“或者”不能。

如“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含有疑问语气,“辩证法或者形而上学”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

23、“甚至”“而且”甚至表示进一层的意思,通常是对上一层意思的进一步发挥引申或是强调某个特例。

“而且”也表示递进,但往往与“不仅”相搭配使用。

如:识别干部不仅要看一时一事,甚至还要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改用“而且”)24、“反而”与“而且”:“反而”表示同上面所说的意思相反或者出于常情之外,同“不但”“不仅”等连词配合着使用,转折语气更加明显。

“而且”表递进没有转折关系。

反而表反向递进,而且表正向递进。

如:在这次活动中,小华不但没有成为幸运者,而且落到了最后。

(这句句意有转折意味,在这里用“反而”更好些)25、“继而”与“从而”:“继而”表示紧随着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从而”是表示结果或进一步行动的连词,一般用于后一分句的开头,引出结果和目的。

如:我们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前一句结尾有“之后”,可见要用“继而”)26、“仍旧”与“依旧”:二者两同在于表示行为、情状保持不变。

“仍旧”含有“仍然”的意思,常用于表示转折关系的后一分句中。

“依旧”“照旧”不用在表示转折的句子里。

如:我暗下决心学好语文,也常去请老师给我辅导,但是成绩依旧提不高。

(前面有“但是”一语,表转折,用“仍旧”)27、进而,从而,因而:“进而”有“进一步”然后“的意思,表示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深入或者扩大。

“从而”也有进一步的意思,强调根据上文的条件或者原因推出结果。

因而”表示前后的因果关系。

如:“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小算盘,因而看不到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普遍了解情况,进而重点征求意见,以便为改进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普遍了解情况,从而根据群众的需要改进产品的质量。

”28、立即,当即,随即:同:情况很快发生或者紧接着前一情况出现。

异:“立即”说明迅速,“当即”偏重当时,“随即”强调“紧接”。

如:邮递员送来挂号信,我当即盖章签收。

29、陆续、连续:同:动作先先后后都有。

“连续”表示前后没有断开,“陆续”表示断断续续。

如:开考一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了。

(不合情理,应改为:陆续有人交卷了。

)30、偶尔,偶然,偶或:偶尔,“间或”“有时候”,表示情况不是经常出现。

“偶或”与“偶尔”同义,“偶或”用于书面。

偶然:某种动作行为或者情况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表示出乎意外。

如:他作文写得通顺,只是偶尔有几个错别字。

31、以至与以致:以至: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也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以致:连词,下半句话的开头,也表示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

32、尤其与特别:“尤其”表示更进一步,语气更重,几个方面加以比较更突出一点。

“特别”表示更加强调。

如:论风景,这一带美到极点,尤其是眼前那座岛屿。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

33、不管与尽管:“不管”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无论”,与“多么”“怎样”等表任指的词语呼应;“尽管”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虽然”。

如:五四时代的白话文是一个革命的运动,不管其中有部分的人软弱妥协,但它却是要革文言文的命。

(后文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要用“尽管”)34、不必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35、曾经已经: (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6、除非只有(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

|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