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1、单选有关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正确的叙述是()A.在血栓前状态为阴性B.D-二聚体测定为阴性,基本可排除血栓形成C.在继发性纤溶时为阴性D.在原发性(江南博哥)纤溶时为阳性E.不能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正确答案:B2、判断题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正确答案:错3、单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的参考值范围是()A.1±0.15B.1±0.5C.1.5±0.15D.1.5±0.5E.1±1.5正确答案:A4、填空题纤溶系统的组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正确答案: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抑制物5、判断题PT正常,APIT延长最可能是缺乏因子Ⅰ、Ⅱ。

()正确答案:错6、填空题出血时间测定是筛检试验中惟一的______试验,其推荐方法是______,该试验对评价______和______有一定的价值。

正确答案:体内;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7、问答?患者,男,40岁,工人。

乏力,食欲不振3个月,腹胀,黄疸1周,皮下出血和淤斑3天入院。

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8.9℃,呼吸26次/分,脉搏92次/分,血压17/10.6kPa。

神志清醒精神萎靡,急性病容,消瘦。

全身皮肤、粘膜重度黄染,胸部和双下肢皮下散在出血点和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心、肺正常。

腹膨隆,肝区深压痛阳性,肝右肋下3cm,质中、边缘光滑。

脾左肋下未及。

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2~3次/分。

入院后检查:腹部B超提示:肝右肋下3cm伴中度腹水,脾正常。

胸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3.2×10/L,PLT172×10/L;尿常规: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阳性;大便常规:粪胆原阳性;生化及免疫学检查:BUN6.5mmol/L、Cr154μmol/L、血糖8.7mmol/L、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ST670U/L,ALT395U/L,TBIL160μmol/L,DBIL91.3μmol/L,IBIL68.7μmol/L,TP55g/L,ALB21g/L,GLB34g/L。

TFPI-2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TFPI-2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a im fi u c in i n tv r la O fr. e boo i a f cin a d te rlt n h p w t m rfrT P - sr ve e n t i a t l ns o sfn t s o e y ce rS a ilgc l u t n h aei s i i t o F I i e iw d i s r c e t o n o o hu o 2 h i
色素上皮生长 因子 -[ R E clf tr ( E 一) 是 一种 库 1 ( P e a o一 R F 1 ] lc 1
尼 ( ui) K n z 型丝氨酸蛋 白酶抑制物 , T P・ t 与 FI 1有高度 同源性。
近年来 , 研究发现 T P- F1 2对多种恶性肿瘤 的生长 、 袭和转移 侵 过程中发挥显著抑制 作用 , 使其成为近年来研 究 的热点 , 本文

Ke r s t s e fco ah y i h b tr2; mo ; t sa i y wo d : su a trp t wa n ii - t i o u r mea tss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一 tsef t a w yihb o-, 2(i u a o pt a nii r s cr h t 2 T P -) F I 又称胎 盘 蛋 白一 ( l etl rt n5 P 一 ) 视 网膜 2 5 p cna po i ,P5 和 a e
( eatetfGnrl ugr,h fl t nu rv c l o i l nu dcl nvrt, e i 30 1 C i ) D p r n o eea Sre Te f i e A hi oi i s t , h i i i sy Hf 00 . hn m y A ad i P n a H pa A Me a U e i e2 a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的结构及其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的结构及其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9年6月第4卷第3期Chin Med Biotechnol, June 2009, V ol. 4, No. 3 233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3.015 ·综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的结构及其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时辉宁,钟玉绪,丁日高,廖明阳蛋白水解失调是机体许多病理过程的主要特征,例如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等。

蛋白酶抑制剂在血液凝集、补体固定、纤维蛋白溶解、受精和胚胎形成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1]。

大部分的蛋白酶抑制剂都具有多肽支架的特征,包括 Kunitz 家族、Kazal 家族、Serpin 家族和 Mucus 家族等[2],其中 Kunitz 家族即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由 20 多个成员组成,主要包括牛胰蛋白酶抑制剂(bovine pancreatic trypsin inhibitor,BPT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1)及其同系物 TFPI-2 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包含有一个或多个Kunitz 结构域(kunitz-type domain,KD)。

1994 年 Sprecher 等[3]报道发现一个新的 Kunitz 家族成员 cDNA 序列,通过原核表达、纯化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氨基酸序列与TFPI 相似,并可以抑制 XIIa 凝血因子复合物的形成,因此将其命名为 TFPI-2,又称胎盘蛋白-5(placental protein-5,PP5)。

TFPI-2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30 000 ~ 36 000 的糖蛋白,由富含酸性氨基酸残基的 N 末端、3 个串联的 KD 和富含碱性氨基酸残基的 C 末端组成,它主要通过 KD1 区发挥广谱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纤溶酶的酰胺分解活性和凝血酶的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

完整版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完整版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凝血与抗凝血失衡的疾病关联
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疾病都与凝 血与抗凝血平衡失调有关。
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这些疾病影响血液 凝固,导致出血倾向。
肿瘤
一些肿瘤可以分泌促凝物质或抑制抗凝物质,导致凝血与抗凝血平 衡失调,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表面迅速活化,释放出生理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和前列腺 素等。
血小板凝块的形成
血小板在受损部位迅速聚集形成凝块,加固血液凝块,并发挥止血作用。
03
抗凝血系统
抗凝血酶的作用
抑制凝血酶生成
抗凝血酶能够与凝血酶结 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 止血液凝固。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抗凝血酶能够与凝血因子 结合,降低其活性,从而 抑制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包括14种蛋白质,在血液凝固过程 中起关键作用。
凝血过程简介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 发挥作用。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 转化为纤维蛋白,形 成凝块止血。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 成,激活凝血酶原, 生成凝血酶。
凝血系统的重要性
01
02
03
止血
在身体受到损伤时,凝血 系统迅速发挥作用,止血 并预防血液流失。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这些物质包括抗凝物质、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
失衡的病理生理意义
血栓形成
当凝血系统过度激活或抗凝血系统受到抑制时,血液容易形 成凝块,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可以阻塞血管,导致组织缺血 和器官功能受损。
出血倾向
相反,如果抗凝血系统过度活跃或凝血系统受到抑制,会导 致血液不易形成凝块,从而出现出血倾向。这可能导致无法 控制的出血和休克。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研究进展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研究进展
胞也 能够合 成 T P , M s g l FI如 e ni 细胞 、 X (M )成 纤维 a a X X SC 、 细胞 、 单核细胞和心肌细胞 。T P 是一种 K nz 型蛋 白酶 FI ui 一 t 抑制剂 , 能抑制血液 凝 固最早 的几种 反应 , 在调 节血管 壁功 能 中也起重要作用 。晚近研究结 果提示 ,F I T P 还具 有其他功 能 。如 T P 通过其 c 终端与血管壁细胞 的相互作用 , FI 一 调节
相 关凝 血抑制因子 (ppo i a oie aa tn nit , 1or e s c t e g ao h ir i tn s a d o li i bo L C) A I或外源通路抑制 因子 (x i i pt a h ir P) e r s a wy nit , I。 tn c h i bo E T P 的前体有 34 氨基 酸 , 熟 蛋 白则 有 26 氨基 酸 , FI 0个 成 7个
l 个半胱 氨酸 , 8 3个糖基化位点。T P 3个 串联 K nt F I由 ui z抑
理条件下血液 中存在 的天然抗凝物 质 , 主要作 用于依 赖组织 因子 (s e at ,F 的外 源性 凝 血途 径 , ts c rT ) iu f o 对体 内凝 血 系统 有重要调节作用 , 它在许多疾病诊 断和 临床治疗 中起着 不可
fc rT ) at ,F 和凝 血 因子 V IVI, o l I 并通过 抑制 T / a F产 生抗血小 板聚集作用 。( ) 2 结构域 2抑制凝血 因子 X X 。( ) / a 3 结构域
3 制内毒素与 C 抑 D1 4的结 合 , 产生显著的抗炎症作用 ; 同时 结构域 3 还是肝素的结合位点 , 素通过结合 于 T P 结构域 肝 FI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及其医学应用前景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及其医学应用前景
p tt n l u a i a mo e ig o h e — i n i n l o d l f t r e d me so a mir wa e n co v
arysn os J .E E Trn ime n , 9 8 4 : ra e sr E3 I E a sBo dE g 1 9 , 5
】 0 14 . 47 —Fra bibliotek79 组织 因子途径抑制 因子及其医学应用前景
郭志 义 , 冷希 岗
( 国 医学 科 学 院 中 国协 和 医科 大 学 生 物 医 学 工 程 研 究 所 , 津 30 9 ) 中 天 012) 摘 要 : 源 凝 血 途 径 起 始 于 组 织 因子 / l 活 性 复合 物 的 形 成 。组 织 因 子 途 径 抑 制 因子 是 主 要 的凝 血抑 制 因 子 之 一 , 过 外 FVa 通 和 TF FVa以 及 F / l Xa形 成 四 聚 体 抑 制 这 一 过 程 。研 究 表 明 , 织 因子 途 径 抑 制 在 诸 如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 管再 狭 窄 , 漫性 组 血 弥 血 管 内凝 血 等 疾 病 可 能 有 潜 在 的 治 疗 功 能 。 关 键 词 : 织 因子 途 径抑 制 因 子 ; 脉 粥 样 硬 化 ; 管 再 狭 窄 ; 漫 性 血 管 内 凝 血 组 动 血 弥 中 图分 类 号 : 4 R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I 1 (O 2 O 一2 3O 1 0 - I0 2 O ) 5O 1一 7
e s s s c sa h r s l r ss, e t n ss, C, n O f r h a e u h a t e o c e o i r s e o i DI a d S o t . Ke r s: PI a h r s l r ss; e t n ss; C y wo d TF ; t e o c e o i r s e o i DI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基因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外源性TFPI-2基因导入及表达实验性肝癌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基因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外源性TFPI-2基因导入及表达实验性肝癌治
表 中数 据 为均 值± 准差 , 表 同 标 下 疗 心 律 失 常 , 其 是 各 种 类 型早 搏 安 全 有 效 , 作 用 少 , 以 长 尤 副 可 期 服 用 , 物治 疗 依从 性 良好 , 得 临 床 推广 使 用 。 药 值
参 考文 献
瀚 宁前后 比较 :尸 O0 ; P 00 1 < .1 <. ; 0
中图分 类 号 : 7 57 R 3.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0 6 0 7 ( 0 0 1 — 0 1 0 1 o - 9 9 2 l )3 0 4 - 2
人 组 织 因 子 途 径 抑 制 物 2 ( u a s efc r tw yi— 移 中的作 用 。 H m nts t p h a n iu a o a
表 22 0例 治 疗 前 后 心 功 能测 定 结 果
… 1陈 灏 珠 . 用 内科 学【 第 1 实 M】 2版 .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北 人
2 05 1 6 —1 6 1 69 471 0 . 3 6 3 9; 4 —1 .
【]陈 贵延 .最 新 国 内外 疾 病诊 疗标 准 【 . 京 :学 苑 出版 社 , 2 M】 北
表 1 0例 治 疗 前 后 血 液 流 变 学 监 测 结 果 3
瘀 、 悸 复 脉为 法 。 定
本 方立 法 为 益气 养 阴 , 血 化瘀 , 活 复脉 宁 神 。 病病 位 在 心 。 本
临 床表 现 虽 有迟 脉 及 脉节 代 之 不 同 , 病 机 均 为气 虚 血瘀 。 然 故方
() 4 . 6 : 2 2
组 织 因子途 径 抑 制 物 一 2基 因在 肝 癌 和 正 常肝 组织 中表 达 的差 异

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血液生化的介绍——血液凝固

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血液生化的介绍——血液凝固

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血液生化的介绍——血液凝固(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血液凝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血液由液态转变为凝胶态的过程,它是哺乳类动物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Macfarlane等于1964年提出了凝血过程的级联式反应学说(cascade reaction hypothesis),认为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其前因子激活最终生成疑血酶,疑血酶则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凝块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多种凝血因子和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在分子水平得到了阐述,但至今机体内正常的凝血过程还未完全清楚。

一、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的因子称为疑血因子,已知有14个,即国际疑血因子委员会于60年代初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以罗马数字命名的凝血因子12个(其中因子VI为因子V的活性形式不再视为一独立的疑血因子)和2个激肽系统即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和前激肽释放酶凝血因子的结构与功能等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一)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包括因子II、VII、IX、X。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其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残基(γ-carboxyglutamate,Gla),上述因子的谷氨酸残基在γ碳原子上的羧化作用是翻译后由γ-谷氨酰羧化酶催化的,该酶的辅酶为维生素K,作用机制见图18-2)氢醌式维生素K接受γ—碳原子的一个质子,使其带负电荷而和二氧化碳结合,2,3-环氧维生素K则被硫辛酸还原而重复利用。

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华法林钠(warfarrin sodium)能抑制该步反应,因此这两种药物有抗凝作用。

由于Gla的γ-碳原子上有2个羧基,故有螯合Ca2+的能力,井通过Ca2+将这些因子与血小板或因子III的磷脂表面结合加速反应的进行。

若缺乏维生求K,上述凝血因子的正常合成受影响,在血浆中出现无凝血活性的异常凝血因子导致凝血障碍,引起皮下、肌肉、胃肠道出血等症状,故因子Ⅱ、Ⅶ、Ⅸ、X又称为维生家K依赖的疑血因子。

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佚名【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9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脓毒症组(n=61)、严重脓毒症组(n=17)和脓毒性休克组(n=11).各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集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F及TFPI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PCT)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结果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患者血清中CRP、TNF-α、PCT及TF水平高于脓毒症组,TFPI水平低于脓毒症组(P<0.05);脓毒性休克组患者血清中CRP、TNF-α、PCT和TF水平高于严重脓毒血组,TFPI水平低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患者血清中CRP、TNF-α、PCT 及TF水平与PCIS呈显著负相关(r=-0.76、-0.72、-0.81、-0.70,P<0.05),TFPI水平与PCIS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5).结论血清中CRP、TNF-α、PCT、TF及TFPI水平在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CRP、TNF-α、PCT及TF水平越高,TFPI水平越低,患者病情越严重.【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6)001【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炎性因子;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1脓毒症是指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儿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循环衰竭,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原因[1-3]。

抗凝和纤溶系统

抗凝和纤溶系统
抗凝和纤溶系统
HAPPY CHILDREN’S DAY
岁月把回忆印在心头, 但童心是一种心态, 即使岁月蹉跎,时光荏苒, 珍惜它,爱惜它, 你将年轻永驻!
血栓与出血的平衡
血栓
出血
止血、凝血
抗凝、纤溶
PART 1
抗凝系统
抗凝系统
细胞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促凝物可被吞噬和清除
(一)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
❖肝脏合成, 半寿期约为 2.2天,血浆浓度 200mg/L
作用机制:
t-PA
PLG
PL
u-PA
Fb溶解
(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在肝脏被清除。
功能 PLG
t-PA
单链(sct-PA) PL 双链(tct-PA)
PL
Fb是t-PA活化PLG的最佳催化物,也是必要的辅助条件。
辅因子参与抗凝机制
急性炎症及相关疾病中C4bp水平增高,游离PS降低。
3、凝血酶调节蛋白(TM)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是凝血酶的受体 凝血酶+TM 复合物 APC
加速PC(活化)
2万倍以上
4、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
内皮细胞表面的EPCR可使 凝血酶-TM复合物将PC激活的速度 提高5倍
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体内PAI,主要取决于PAI-1, PAI-2 一般情况下 不参与血管内纤溶调节.
2 纤溶酶抑制物
α2 -抗纤溶酶(α2-AP):
肝合成,为人体主要纤溶酶抑制物。 作用: A、抑制纤溶酶。
B、抑制FXa、XIa、和XIIa。 C、抑制胰蛋白酶。 机制:α2-AP+PL→(1:1)复合物,使PL活性减弱

2021临床医学 15抗凝血物质

2021临床医学 15抗凝血物质

血液
(4)肝素:由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的粘多 糖。 作用: 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 凝活性; 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 来抑制凝血过程; 能增强蛋白质C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 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与释放。
血液
抗凝血物质
血液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 不会在血管中凝固。 原因在于: ①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Ⅻ,不易 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Ⅲ,故不会启 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②循环血液的稀释: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 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血液
Than You
血液
(2)蛋白C系统:蛋白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S、 蛋白C的抑制物。 蛋白C是肝脏合成的Vit依赖因子。 作用: 灭活凝血因子Ⅴa、Ⅷa; 阻碍因子Ⅹa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 Ⅹa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 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 进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 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抑制外源性凝血。 作用: 抑制凝血因子Ⅹ的催化活性; 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
血液
③细胞抗凝系统: 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 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 ④血浆中含有多种抗凝物质。 ⑤血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抗凝血酶Ⅲ、TFPI和肝素 (1)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Ⅲ、C1抑 制物、α抗胰蛋白抑制物、纤溶酶、α2-球蛋白、 肝素辅助因子等。 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 能与凝血酶(Ⅱa)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 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Ⅶa、Ⅸa 、Ⅹa、 Ⅺa、Ⅻa失活; 直接作用弱;与肝素结合后作用↑2000倍 。

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对脓毒症凝血异常的影响

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对脓毒症凝血异常的影响

2012年12月第9卷第34期·论著·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脓毒症常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内皮细胞的激活和功能紊乱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内皮组织一方面通过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 )的表达、凝血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和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促凝血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抑制抗凝剂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的反应、抗凝血酶和活化蛋白C 系统,抑制纤维蛋白原溶解[1-2]。

过激的炎症反应导致大量微血管血栓形成和器官功能衰竭(MODS ),成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的病理生理过程[3-4]。

TFPI 是TF 的重要生理抑制物,存在于微血管内皮细胞里,拮抗TF 的凝血启动,在抑制血栓形成和血管重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与炎症、动脉粥样硬化(AS )、肿瘤、败血症等疾病相关[5]。

TF 与TFPI 的平衡影响着DIC 和MODS 的发生,而游离的TF 、TFPI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表达水平。

为此,本实验拟采用经典脓毒症模型———盲肠结扎穿孔(CLP ),复制小鼠脓毒症模型,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和游离TF 、TFPI 水平的变化,探讨脓毒症时TF 与TFPI 的表达,及其平衡对凝血异常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试剂仪器:高速低温离心机(Sigma ),酶标仪(Anto ),ZK-82A 电热真空干燥箱(上海实验仪器总厂),血细胞分析仪(sys -mex XT-1800I ),凝血分析仪(STA compact CT )。

试剂:Mouse TF 96test ELISA Kit (美国R&D 公司),Mouse TFPI 96test ELISA Kit (美国R&D 公司)。

1.2动物分组及造模健康雌性昆明小鼠72只,购自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对脓毒症凝血异常的影响郑少玲1郭振辉2孙杰2姜巧2陈蕊21.广州医学院,广东广州510182;2.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MICU ,广东广州510010[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 )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的表达及其平衡对凝血异常的影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研究进展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研究进展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研究进展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天然抗凝物质,通过作用于外源性凝血途径对体内凝血系统起调节作用。

近年研究发现,TFPI在血友病、脓毒症、抗磷脂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对TFP1.功能机制、检测方法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探索TFP1.的潜在诊疗作用。

一、TFPI的基本特征TFPI基因位于染色体2q31-2q32,属于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家族蛋白,具有三个串联功能区,从带负电荷的酸性氮基端到带正电荷的碱性较基端,分别为K1、K2、K3,如图1所示,通过与体内多种蛋白酶结合从而发挥生理功能。

TFPI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也广泛在多种细胞与组织中表达。

在合成后TFP1.存在于内皮细胞、血浆和血小板中。

在血浆中,与脂蛋白结合的TFP1.约占80%;20%的TFP1.以游离形式循环于血液中。

研究证实与脂蛋白结合的TFP1.由于缺乏疑基末端而无抗凝活性,从而为游离的TFP1.起主要抗凝活性提供依据。

图1TFPI的mRNA结构(框代表外显子,连接线代表内含子,框内显示由每个外显子编码的TFP1.区域,C-Term为C末端,K为KUnitZ结构域,1.为连接区域,N-Terrn为N末端)二、TFPI的多重抗凝调控机制TFPI作为天然抗凝物质主要发挥抗凝功能,研究者分别对其结构域和抗凝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TFP1.的主要抗凝方式是以FXa依赖的方式使TF-FVIIa复合物失活,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凝血的起始阶段。

该过程需要两步完成:TFPI通过K2与FXa 结合形成TFPI-FXa复合物,抑制FXa活性;TFPI-FXa复合物中TFPI 通过K1.与TF-FVIIa复合物中的FVIIa活性部位结合,形成稳定TF-FVIIa-TFPI-FXa四联体复合物,而后被单核细胞等吞噬清除,从而实现对TF-FVIIa复合物的抑制[1]o蛋白S作为TFP1.的辅因子在上述的抗凝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已被研究证实,蛋白S通过与TFPI的K3上的Arg199和G1.u226结合,降低TFP1.的受体亲和力,增强TFP1.FXa复合物的形成,减少凝血酶生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 (TFPI-2)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 (TFPI-2)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
LU O Xi n— p i ng k PAN J u n j i e .
Ho s pi t al , Fu dan Un i v e r s i t y, Sh an ghai 2 00 04 { ) , Ch i n a) ( De p a r t me n t o f C a r di o v a s c u l a r Me d i c i n e 。 Hu a s h a n
校) 潘 俊杰( 综述) 罗心 平 ( 审
) 0 0 4( ) ) ( 复旦 大学 附属 华 山 医 院 心 内科 E 海 2(
【 摘 要 】 组 织 因子 途 径 抑 制 物 一 2( t i s s u e f a c t o r p a t h wa y i n h i b i t o r 一 2 , T F P I 一 2 ) 是 一种 含 K u n i t z 型结 构 域 的丝 氨 酸
*Th i s wo r k wa s s u p p o r t e d b y t he Na t i o n a l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h i n a( 3 O 9 7 1 2 4 9 / C1 4 O 4 01 )a n d Na t i o n a l Yo u t h Na t u r a l
[ Ab s t r a c t ] T i s s u e f a c t o r p a t h wa y i n h i b i t o r 一 2( TF P I - 2 )i s a Ku n i t z — t y p e s e r i n e p r o t e i n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

人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及其与胰腺癌的关系

人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及其与胰腺癌的关系
a a a 、 a c1 中均 未 检 测 到 T P- N 的 表 P C2 P n.) F I mR A 2
人 T P一 因位 于染 色 体 72 FI 2基 q2上 , 5个 外 由
显子 和 4个 内含子 组成 , 长 大约 7 0 k , 全 . u 在其基 因
翻译 起始 点 上游 大约 7 、63 p处 分 别 有 3个 转 5 5 、8b 录起 始位 点 , 在终 止 密码 子下 游 大 约 30b 有 而 9 p处
形 成细 胞 、 表皮成 纤 维细胞 、 滑 肌细胞 等 多种 细胞 平
来完 成 , T P- 以抑制 E M 的 降解 , 制 肿 瘤 而 F1 2可 C 抑 新 生血 管 的生成 , 诱导 肿瘤 细胞 的凋 亡 , 从而 在抑 制 肿瘤 细胞 的浸润 和转 移等 过程 中发 挥重 要作 用 。现 在 已经 发现 的是 T P- F1 2的沉 默和 肿瘤 的发 生 、 展 发
区域 和 1个 富含 碱 性 氨 基 酸 的羧 基 ( 末 端 组 成 。 C)
其 中 c末端 是 1个 由 22~ 3 残 基 组 成 的富 含 1 2 3个 赖 氨酸/ 精氨 酸 的 区域 , 可 能 在 T P一 位 于 细 它 FI 2定 胞 核 的过 程 中起 重 要 作 用 J 每 一 个 库 尼 兹 区 域 。 都 由一 个 单 独 的 外 显 子 编 码 。T P. 其 他 丝 氨 FI 2较 酸 蛋 白酶有 更强 地 抑 制纤 溶 酶 作 用 , 它可 以广 泛 地 抑 制一 系列 蛋 白酶 的作 用 , 括 纤 溶 酶 、 蛋 白酶 、 包 胰 糜 蛋 白酶 、 浆 激 肽 释放 酶 、 织蛋 白酶 G、 属 蛋 血 组 金 白酶 、X F a因子等 。另 外 , 它还 在维 持纤 溶 系统 的平 衡 、 口愈合 和 血 管生 成 方 面 起 重 要 作 用 。 由于 肿 伤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研究进展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研究进展

1 FI .T P 和抗凝血酶 ( T 之 间的抗凝作用 :F I A A ) T P 和 T都可 以抑 制 F 。我们知 道肝素 可 以有效地加 速 A Xa T的抗 凝作 用 , 同时肝素也 可以加速 T P 的抗凝作用 , FI 尤其是 在凝血 酶原酶复 合物上对 F Xa的抑制 , 是肝素 对 FXa的抑 制作用 较弱 。因 但 此, 生理浓度的 A ( T O一25mo L 和 T P ( 2 5n o L 可能 . ] ) / F I0~ . m ] ) / 是 F 更重要 的抑制 剂。据推测 在肝素 存在 的情况 下 , T可 Xa A
白的结 合。T P 结合 到细胞表 面需要碱 性 C 末端尾 , FI - 其上 有肝
素结合位 点… , 且是 T P 分子发挥抗凝 作用的前 提。T P 通过 F1 FI 碱性 C 末端结合 到细胞 表面后介 导 FX的内化和降解 , 下调 一 并 T —V1a活性 。在 S S凝胶 电泳 上 T P 显示 两个带 , FF I D FI 大小 分 别 为( 50 0± 0 0 D和( 30 0± 0 o D, 4 0 2 0 ) 3 0 2 o ) 后者是 否是前者 的
降解 产物 目前 不清 。但 两种 形式 发挥 功能均 需要 FXa 。血 浆
T P 分子量以 3 F1 4~4 D 1k a为 主 , 这个 分 子量 的 T P F I承担着 免 受 血栓 形成 的危 险。动物实验发 现 , 注 T P 主要被 肝和 肾摄 输 FI 取。 目前 , 采用抗凝活性 L 、 2 免疫染色 和免疫形态测定 分析 、 F J T— P N I mR A原位杂交和免疫金 电镜术 、 基因表达 等多种方 法对 T P 进行分 析。 FI 二 、F I T P 合成部位及血浆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价值[ 07-06-20 09:02:00 ] 作者:梁旺,马端编辑:studa20【摘要】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组织因子、Ⅶ因子和Ⅹ因子的天然抑制物,在维持正常凝血中发挥关键的生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TFPI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深化,发现它还能抗炎症和诱导凋亡,并在动脉粥样硬化、败血症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TFPI的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结构;功能;生理作用;临床应用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Abstract】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the inherent inhibitor of tissue factor (TF) and factors Ⅶ and Ⅹ,is a key molecule that plays a regulatory role in the physiological coagulation.People’s knowledge on i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has been intensively enlarged in recent years.Besides the functions of anti-inflammation and introducing apoptosis,it was also found that TFPI could be served as medicine in treating some diseases such as atherosclerosis,sepsis and malignancy.This paper is a review mainl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TFPI.【Key words】 TFPI; structure; function; physiological effect; application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天然抑制物。

该因子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对其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1983年,Sander等首先阐明了TFPI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机制。

1988年,Wun等首次克隆TFPI的cDNA,并据此推断出它的氨基酸组成和空间构型,将其隶属于Kunitz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

1990年后,人们先后对TFPI的基因定位、表达调控、分子生物学特性、基因工程表达、其他生理学功能,以及一系列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TFPI以其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和对重大疾病的治疗价值,吸引着人们对它的进一步关注。

1 TFPI 基因和蛋白的结构特点1.1 TFPI的基因结构与定位TFPI基因全长约86kb,定位于 2q31~2q32.1,由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组成。

其中外显子1和2编码 TFPI mRNA 的5′端非翻译区,外显子3编码信号肽及N末端,外显子4、6、8分别编码TFPI的K1、K2和K3结构域,外显子5和7编码K1、K2和K3之间的两段连接区,外显子9编码C末端和3′端非翻译区。

由于剪切形式的不同,TFPI 基因在转录后形成 4kb 和 1.6kb 2种mRNA,后者缺乏外显子2(约2.6kb)。

TFPI基因的上游调控区缺少TATA盒和GATA盒,它的转录主要受GATA元件的调控,转录因子GATA-2与TFPI表达呈明显相关性[1]。

1.2 TFPI的蛋白结构TFPI 是一种全长由2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耐热单链糖蛋白,含K1、K2和K3三个Kunitz结构域,另外还包括2个连接区以及一个富含酸性氨基酸的N末端和一个富含碱性氨基酸的C末端。

TFPI的空间结构比较复杂,所含18个半胱氨酸残基构成9对二硫键,参与维持其二级结构,此外该蛋白还在117、167和228位的N原子上有糖基化修饰。

结构域K1和K2是 TFPI 发挥抗凝活性的关键部位,K3在该作用中并非必需,但它的存在可以使 TFPI 更好地抑制凝血。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表明,K3和C末端可以和肝素、膜表面糖蛋白及多糖结合[2],另外该区域还与 TFPI 的抗炎作用有关。

糖基化修饰几乎与 TFPI 生物活性无关。

2 TFPI的生理功能生理条件下,TFPI主要由微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大部分锚着于内皮细胞,少量以游离形式存在,或者与脂蛋白、血小板结合后进入血流循环。

TFPI的恒定表达对于内皮细胞的抗凝血功能及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非常重要。

经典凝血理论将凝血途径分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其中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生理性止血的主要途径。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内皮下细胞表面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暴露于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立即启动。

TF与血液中少量的FⅦ(FⅦa)结合,形成FⅦa/TF复合物,而后活化FⅩ和少量FⅨ,活化的FⅩ(FⅩa)激活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从而引起凝血,少量FⅨa对FⅩ的激活则产生放大作用。

但是,2004年 Genmin Lu 等人通过反应动力学实验发现,生理条件下Ⅶa/TF 活化的产物中,FⅨa 的活性明显超过FⅩa 的活性,进而提出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早期是以FⅨ 活化为主,而FⅩa 则更倾向于是FⅨa 的活化产物[3]。

TFPI 是外源性凝血途径中主要的抑制因子,其抑制作用是分两步实现的:首先,TFPI 通过K2与活化的FⅩ 结合,并竞争性地抑制其活性,该过程是一个 Ca2+非依赖的可逆性过程;然后,FⅩa/TFPI 复合物中的 TFPI 通过 K1 与FⅦa/TF 复合物中的FⅦa 活性部位结合,从而实现对FⅦa/TF 复合物的抑制。

FⅩa 轻链中谷氨酸残基上的γ-羧基与Ca2+结合,并通过“钙桥”结合于FⅩa/FⅦa/TF 复合物中 TF 附近的磷脂表面,使得FⅩa/TFPI 与Ⅶa/TF 形成稳固的FⅩa/TFPI/Ⅶa/TF 四元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被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吞噬清除。

TFPI 和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都能与FⅩa 结合并抑制后者的活性。

ATⅢ 对FⅩa 的抑制是不可逆的。

当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后,产生大量的FⅩa,ATⅢ 快速与FⅩa 结合并显著地抑制其活性[3],所形成的复合物最后被清除。

TFPI 与FⅩa 的结合是一个可逆过程,两者结合后一部分FⅩa 的活性受到抑制。

更重要的是,FⅩa/TFPI 复合物能在外源性凝血途径活化的起始阶段对Ⅶa/TF 进行抑制,从而在根本上阻断FⅩ 和FⅨ 的大量活化,避免了凝血因子及ATⅢ 等抑制因子的大量消耗。

由此可见,TFPI 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负反馈调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TFPI 的抗炎功能感染性疾病患者常出现血液的高凝状态。

炎症反应与凝血反应之间显然存在着某些联系。

近年来发现,细菌及其释放的内毒素一方面刺激某些炎症细胞产生大量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如 IFN-γ、IL-1β 和 TNF-α 等,它们均能刺激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高度表达 TF;另一方面,细菌或内毒素也能直接刺激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 TF。

FⅩa 和凝血酶也能刺激激活的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 IL-6、IL-8 和其他炎症反应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又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促使 TF 在这些细胞中高表达[4,5]。

可见炎症与凝血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恶化的关系。

炎症反应主要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引起血液高凝。

TFPI 能从FⅩa 和 TF 水平阻断炎症反应与凝血反应之间的恶性循环,同时发挥抗凝抗炎的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静脉注入外源性 TFPI,可以降低血浆中 IL-6 和 IL-8 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动物的存活率或存活时间都有所改善[6]。

TFPI 也具有直接的抗炎症作用。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进入体内引起炎症反应时需要有脂多糖结合蛋白(LPS binding protein,LBP)的存在。

LBP 不仅介导 LPS 与 CD14 结合,导致炎症反应,而且还能增加单核细胞及分叶细胞对 LPS 的敏感性。

TFPI 可以干扰 LPS 与 LBP 的结合,或者通过其K3 及 C 末端与 LPS 直接结合,竞争性抑制 LPS 与 LBP 的结合[7],最终发挥抗炎作用。

4 TFPI 与细胞凋亡和增殖Tsutomu Hamuro 首次发现 TFPI 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凋亡[8]。

目前认为 TFPI 诱导凋亡的结构主要集中在 C 末端,与其抗凝作用无关。

TFPI 诱导凋亡可能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受体有关,但仅有 TFPI 与 VLDL 受体结合并不足以启动细胞凋亡,因此推测还有其他分子在起作用[9]。

此外,有研究发现 TFPI 的 C 末端能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10],其机制尚不清楚。

TFPI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对血管形成是一种负调节,有可能是其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之一。

5 TFPI的应用价值5.1 TFPI与动脉粥样硬化TF 的暴露或高表达与许多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研究较多。

在AS患者增厚的内膜、斑块部位的间质和细胞都能检测到 TF 的高表达,而且越靠近斑块脂质核心 TF 表达水平越高。

作为对 TF 升高的一种代偿性调节,TFPI 在 AS 中表达水平也是升高的,它和 TF 同时出现在斑块区内皮细胞、坏死区周围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但 TFPI 的数量远远达不到抑制 TF 的水平。

一旦斑块破裂,大量TF 暴露并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在局部形成血栓,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脑梗死根本原因。

临床观察发现 TF 与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明显的相关性[11],因此抑制 TF 活性对 AS 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Badimon 等通过离体实验发现,重组 TFPI 能显著降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在斑块破裂部位的沉积[12],证实了 TFPI 在治疗 AS 中的有效性,动物实验也显示出同样的效果。

除了容易形成血栓外,内膜增生也是 AS 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膜过度增生所导致的远端供血不足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的重要原因。

Pierre 等人将 TFPI 基因局部转染到经球囊损伤的 AS 血管,发现内膜增生受到明显抑制[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