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_地质学基础__复习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复习提纲整理(黄蜂版)

绪论

1、地质学:是指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面——岩石圈,研究

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思维方法:它是指用现在观察到的自然规律去解释地史所发生的同类过程的一种历史比较的方法。

第一章、地球概述

第1节、地球表面特征

1、大陆架:指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是大陆在水下的自然延伸部分。

2、洋脊:一般海底的山脉叫海岭。贯穿洋盆,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岭,顶部有中央裂谷的叫洋脊或洋中脊。

3、岛弧: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火山列岛。

1、大西洋大陆边缘进一步划分: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2、海底地形的划分

1、地球的形态: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即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和大小。南北两半球并不对称,北极凸出约10m,南极

凹进约30m。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第2节、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重力异常:是指校正后实测值与计算值不一致的现象。

3、地温梯度:每向下加深100米所升高的温度叫地温梯度。

3、地表以下依温度的分布状况和热源的分层。

由表及里,可分为三层:

外热层——其地温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向下温度降低。

常温层——其地温等于或略高于当地年平均温度。

内热层——常温层以下的温度层。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1、地壳平均密度:5.52g/cm3

4、地磁场三要素:

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的交角。

磁倾角——磁力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纬度越高,倾角越大,在磁极上为直角,赤道处为零。南半球—北针上倾为负,北半球—下倾为正)

地磁场强度:地球上某一点的磁场强度。

3、地壳浅处平均地温梯度。

地表至70km 2.5摄氏度左右往下逐渐表小,约为0.5-1.2左右

第3节、地球的结构

4、软流层:超过400千米界限,波速逐渐上升,恢复正常,称该地震波速降低的低速带为软流层。

5、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称为岩石圈。

5、地球内圈的划分;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的类型: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

6、地震波的主要类型。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其中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波速为横波的1.73倍。

2、大陆、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

大陆地壳 33千米大洋地壳 6千米

第4节、地壳的物质组成

1、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重量百分比。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五种元素。

氧硅铝铁钙

第二章、地质作用

第1节、概述

6、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自然动力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1、地质年代表

8、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第2节、内动力地质作用

一、地壳运动

7、地壳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2、构造运动:由内力所引起的岩石圈的缓慢的机械运动

1、构造运动分类

按发生的时间,可划分为: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古构造运动——新近纪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

9、地壳运动依方向的分类

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二、地震

1、地震:内力引起的地壳的快速颤动。

2、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3、烈度:地表面及其上的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强烈程度。

4、构造地震:地应力的累积超过岩石临界强度而产生的地壳断裂。占全球的90%,数量多、破坏大。

10、地震依震源深度的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不超过70km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以上

11、地震的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

陷落地震:由悬空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局限于现代火山活动带,强度不大、震源较浅、范围较小,占7%。

人工地震:因施工打桩、地下核试验、人工爆破、水库等人为原因引起的地震。规模小、范围小。

1、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地震的分布规律。

三、岩浆作用

1、岩浆:是地球深处天然产出的高温、高压、含大量气体挥发组分、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8、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

12、岩浆依二氧化硅含量划分的基本类型

酸性岩浆——二氧化硅含量大于65%

基性岩浆——二氧化硅含量在45%-52%之间

13、岩浆作用的类型

按岩浆活动的部位分为火山作用及侵入作用

2、熔岩的类型

14、常见的侵入岩体的产状

4、火山锥的结构

火山通道、火山口

1、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火山的分布规律。

四、变质作用

9、变质作用:地壳内早已存在的岩石,当原有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时,其自身在成分、结构和构造上发生相

应的改变,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2、区域变质作用:在广大地区或地壳的不同深度内,由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等综合作用引起的变质作用,

形成的岩石称区域变质岩。

3、双变质带:大洋板块在岛弧处俯冲时,顶部洋壳及表层沉积物被带到较深部位,使其呈受较大的负荷压力,另一方面,岩石导

热慢,此时来不及热透,从而形成了高压低温的异常区,从浅部俯冲下来的沉积物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以蓝色片岩为代表的高压带。

低压带的形成则与岛弧区火山形成机制相同,由剪切运动所形成的近直立裂隙,在高温和水的影响下,引起剪切带附近地幔物质的重熔,形成玄武质和安山质岩浆。上部硅铝质地壳在上升热水作用下部分重熔,形成安山质及花岗质岩浆。岩浆携带大量热量上升,使浅部成为高温低压环境,形成低压带。

15、影响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

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16、常见的变质作用类型

动力变质、接触变质、区域变质、混合变质、冲击变质作用

第3节、外动力地质作用

一、风化作用

10、风化作用:暴露地表的岩石因长期受到温度、大气、水以及生物等影响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作

用。

11、风化壳:岩石风化后的残积物与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层。

17、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8、剖面上风化壳的分层

最上部:土壤层

中部:残积层半风化的岩石

底部:基岩

19、物理风化的方式

温度变化岩石孔隙中水的结冰与溶解——冰劈作用盐类结晶岩石的释重正在生长的植物根

20、化学风化的方式

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水合作用

3、风化作用的产物包括哪些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大小混杂的碎屑

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溶液、新矿物、难溶矿物

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二、河流的地质作用

12、剥蚀作用:在风、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水的运动过程中,将地表岩石和矿物破坏并剥离原地的作

用。

13、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搬运到其它地方的作用。

14、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在搬运过程中,由于介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沉积,形成松散堆积物的作用。

4、河流袭夺现象:当两条河流向同一个分水岭侵蚀时,有可能发生一条河侵蚀到另一条河中,并把河水夺走,这

种现象称为河流的袭夺现象。

5、河流裁弯取直现象:如果两个相邻的弯曲日益靠近,则在洪水期易被水流冲开,河水从上游一个河弯直接流入

下一个河弯。

21、侵蚀作用依方向的分类

下蚀作用侧蚀作用

22、流水搬运碎屑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