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项目化教学基本病理生理过程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2. 组织细胞的损伤。
3. 损伤的修复。
(三)任务实施任务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适应(adaptation)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通过适应性反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各种刺激,而避免损伤。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1、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的萎缩,主要是由于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所致,也经常伴有细胞数量减少。
萎缩应与器官发育不全或未发育相区别。
(1)原因和分类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生理性萎缩是生命过程的正常现象。
如青春期后胸腺的萎缩,更年期后卵巢、子宫萎缩,老年人脑、心、肝等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依发生原因分为以下类型: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包括全身性和局部性萎缩。
前者常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而引起,如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所致的萎缩。
后者常由于局部组织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引起,如脑动脉硬化时,因慢性缺血导致的脑萎缩。
②压迫性萎缩: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亦可发生萎缩。
如尿路梗阻时,因肾盂积水压迫肾实质而引起肾萎缩。
引起压迫性萎缩的压力,不需要过大,而在于持续的时间。
③失用性萎缩:因长期工作负荷减少而发生的萎缩。
例如久病卧床者或骨折后肢体长期固定而不活动导致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④去神经性萎缩: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破坏引起所支配器官组织的萎缩。
《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作业设计方案》
《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是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进修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知识,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疾病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诠释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作业设计方案1. 作业一:疾病分类与基本观点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种疾病,分析其分类、病因、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提交时间:第二周评分标准:内容准确、结构清晰、逻辑周密、语言流畅。
2. 作业二:疾病的病理过程分析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常见疾病,详细描述其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提交时间:第四周评分标准:深入浅出、逻辑清晰、数据准确、分析透彻。
3. 作业三:病例分析与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病例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诊断意见和治疗建议。
提交时间:第六周评分标准:分析透彻、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强、表达清晰。
4. 作业四:疾病钻研文献综述要求:学生选择一篇与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并撰写一份综合报告。
提交时间:第八周评分标准:文献综述全面、分析深入、结论明确、表达规范。
四、评分方式1. 作业占总成绩的5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2. 作业评分按照内容、结构、逻辑、语言等方面进行评定,具体评分标准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 学生应按时提交作业,逾期提交将扣除相应分数。
五、参考资料1. 《Robbins基础病理学》2. 《病理学》3. 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相关文献六、备注本作业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希望学生们认真进修,尽力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宁综合能力。
2024年病理学实验教案(带目录)
病理学实验教案(带目录)病理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掌握病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内容1.病理学总论:包括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
2.系统病理学: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淋巴造血系统等的病理学。
3.病理学技术:包括病理标本的制作、染色技术、显微镜的使用等。
三、实验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讲解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方法。
2.示教:演示病理学实验的操作过程。
3.学生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病理学实验操作。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病例讨论,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四、实验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
2.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
五、实验安排1.实验室安排:确保实验设备齐全,实验环境安全。
2.实验课时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实验课时。
3.实验材料准备: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标本、试剂等。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生物安全、化学安全和物理安全。
2.实验操作规范: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实验报告撰写: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实验效果评估1.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病理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3.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1.及时总结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2.加强师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注重实验教学的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病理学实验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理论讲授1.系统性:理论讲授应该按照病理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及评价
课程论文
课后作业
加深对课程内容 的理解
学术研究论 文
学术水平的提升 和训练
综合论文
整合病理学相关 知识
病例报告
分析具体病例, 提高临床思维
期末考核
综合考试
综合性考试,覆盖课程内 容的各个方面 考察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 综合运用能力
病理实践考核
实际操作考核,包括镜下 病变识别等 检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就
优秀教学案 例分享
分享本学期病理 学课程中的优秀
教学案例
未来发展规划
01 课程改进计划
计划对病理学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02 教学创新方向
探讨病理学教学的创新方向和方法
03 学科交叉发展
促进病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感悟与祝福
在最后的部分,我们 要感谢所有老师和学 生对病理学课程的付 出,祝福学子们前程 似锦。我们对病理学 教育的热爱将会推动 我们共同进步,开创 更美好的未来。
社会实践机 会
为学生提供参与 社会实践的平台
国际学术交 流
促进国际学术交 流,扩大学生国
际视野
职业发展规 划
制定个性化职业 规划,助力学生
未来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
01 病理学教育培训
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02 学术研究支持
支持教师参与学术研究项目
03 教学团队交流
促进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
研究与实践结合
实验室实践
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和实 践操作能力
病理学课程的评 价
病理学课程的评价方 式多样,包括考试成 绩反映基础掌握情况, 课堂参与度反映学生 积极性,课程反馈了 解教学效果和改进方 向,实践表现检验学 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应 用能力。
《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课程标准一、适用专业口腔医学二、学分学时学分:3学分;学时:54学时。
三、课程定位《病理学》是基础课程,同时又是基础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课程,其教学内容是临床专业从事临床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为后续课程学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过程、疾病的病理改变的基本知识,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本课程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受到严格职业训练的同时,养成良好职业素质。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课,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机能—生理学》、《人体机能—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
后续课程:《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四、与课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五、课程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与校内外专家一道,认真分析口腔医师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疾病病理变化。
(2)熟悉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
(3)掌握常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4)了解疾病的最新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观察、归纳、判断、记忆能力,为临床技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能出色地完成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标本、组织切片,进行动物实验模拟疾病,掌握基本操作技术要点,为学习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打基础。
(3)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3、素质目标(1)具有爱岗、敬业、创业的职业素质。
(2)具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具有责任意识和慎独精神。
(3)具有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4)具有辩证思维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八章缺氧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八章缺氧。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八章缺氧1、缺氧的概念,常用的血氧指标2、缺氧的原因和类型3、缺氧时器官功能和代谢变化(三)任务实施任务一缺氧的概念,常用的血氧指标➢概念:缺氧是指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引起的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的异常改变。
➢常用的血氧指标1、血氧分压(1)概念:是指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O2产生的张力(血氧张力)。
(2)正常值:PaO2100 mmHgPvO240 mmHg(3)影响因素:①吸入气氧分压②呼吸功能:肺通气、肺换气、通气/血流比③动-静脉血分流。
2、血氧容量(1)概念:氧分压为150mmHg,二氧化碳分压为40mmHg,温度38℃,在体外100ml血液内血红蛋白所结合氧的最大毫升数。
血氧容量反映单位容积血液最大携氧量(2)正常值:20 ml/dl(3)影响因素:取决于血红蛋白(Hb)的质与量。
3、血氧含量(1)概念: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氧。
(2)正常值:动脉血氧含量(CaO2)19 ml/dl静脉血氧含量(CvO2)14 ml/dl(3)影响因素:取决于氧分压与氧容量。
4、动-静脉血氧含量差(1)概念:即动脉血氧含量减去静脉血氧含量,反映组织的摄氧能量。
(2)正常值:5ml/dl 。
(3)影响因素:①PaO2②细胞利用氧的能力③ Hb和氧的亲合力。
5、血红蛋白氧饱和度(1)概念:指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即血氧饱和度。
(2)正常值: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约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约70%~75%。
病理生理学选择题练习题库与参考答案
病理生理学选择题练习题库与参考答案1、患者,男,24岁,建筑工地工人,劳动时钢筋刺破导致股动脉破裂大出血,神志不清,面色苍白,血压测不到,其可能发生的缺氧类型为A、血液性缺氧合并循环性缺氧B、循环性缺氧C、血液性缺氧合并组织性缺氧D、组织性缺氧E、血液性缺氧答案:A2、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A、交感神经兴奋,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B、大量RBC和血小板受损C、继发于创伤性休克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E、活化凝血因子的清除功能受损答案:D3、代谢性碱中毒时呼吸代偿的主要机制是A、H+↓,抑制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变浅变慢B、H+↓,抑制肺组织牵张感受器,使呼吸变浅变慢C、H+↓,抑制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变浅变慢D、H+↓,抑制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变浅变慢E、H+↓,抑制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变浅变慢答案:A4、肥大心肌由代偿转为失代偿的机制不包括A、心肌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B、心肌细胞膜表面积相对减少C、心肌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相对不足D、肌球蛋白ATP酶活性降低E、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答案:A5、·属于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概论部分内容的是A、缺血-再灌注损伤B、介绍病理生理学课程和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C、讨论疾病的概念、发生发展的原因、基本机制和转归D、心力衰竭E、肾功能衰竭F、缺血-再灌注损伤G、介绍病理生理学课程和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H、讨论疾病的概念、发生发展的原因、基本机制和转归答案:C属于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基本病理过程部分内容的是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为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为属于免疫缺陷病的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属过敏性疾病是属于遗传性疾病是6、体液的容量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是通过下列哪项调节实现的A、神经内分泌系统B、水通道蛋白C、内分泌系统D、神经系统E、心房利钠肽答案:A7、单位压力变化引|起的心室容积改变的倒数反映的是A、心肌收缩性B、心肌传导性C、心肌自律性D、心室僵硬度E、心室顺应性F、钙离子复位延缓G、心肌细胞凋亡、坏死H、胞外钙内流障碍答案:A下列哪项与心衰时心肌舒张功能障碍有关8、下列哪项不是导致休克时DIC形成的直接因素A、组织因子释放B、Angll生成增多C、血液黏滞浓缩D、胶原暴露E、严重的酸中毒答案:B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A、脑功能不全B、发热C、细胞增殖和凋亡障碍D、休克E、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答案:A10、严重慢性贫血患者发生急性支气管炎时,血氧指标不会出现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B、血氧容量减少C、动脉血氧含量降低D、P50降低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答案:D11、宫内死胎主要是通过激活下列何系统引起DICA、外源性凝血系统B、内源性凝血系统C、纤溶系统D、补体系统E、激肽系统答案:A12、下列哪项不是严重缺氧引起的循环系统的变化A、肺血管扩张B、右心衰竭C、心律失常D、心率减慢E、脑血流增多答案:A13、患者,男,72岁,咳嗽、咳痰30年,加重伴气短加重10天。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六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六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六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二)学习任务1、脱水的概念,脱水的类型2、水肿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3、低钾血症的概念、特点及对机体影响4、高钾血症的概念、特点及对机体影响(三)任务实施任务一脱水的概念,脱水的类型1、脱水的概念:指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
根据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可将脱水分为三种类型: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2、脱水的类型➢高渗性脱水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其特点是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但以细胞内液为主。
(1)原因①水摄入减少:见于水源断绝、饮水困难、呕吐、昏迷或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导致口渴中枢受损患者不思饮水等。
②水丢失过多:❶经皮肤丢失:高热、大量出汗、甲亢等。
❷经胃肠道丢失:呕吐、腹泻等导致含钠量低的消化液丢失。
❸经呼吸道丢失:过度通气、代谢性酸中毒、脑炎等。
❹经肾丢失:尿崩症、大量脱水剂的使用(如:甘露醇高渗葡萄糖等)(2)对机体的影响①口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产生口渴感觉。
②少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高。
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使细胞脱水,严重时引起脑细胞脱水,患者可出现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病理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是病理学课程的进阶部分,侧重于探索更深入的疾病机制和相关的实验室技术。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一、病理学原理与方法1.细胞和组织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组织学染色技术及其应用2.病理学与免疫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分子病理学技术和应用分子病理学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4.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理生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5.实验室病理学技术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验室病理学中的应用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征3.代谢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学变化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相关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其他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5.肿瘤病理学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病理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深入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实验室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医学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摘要:病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教案旨在为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并介绍了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本教案包括病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病理学,并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第一部分:引言病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它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全面了解病理学的内容,并有效地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病理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 理解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3. 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大纲1. 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a. 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b. 病理学的分类和分支学科c. 病理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2.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a. 疾病的定义和分类b. 疾病的发生机制c. 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3.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a. 疾病的诊断方法b. 疾病的治疗方法4. 病理学教学案例分析a. 实际病例分析b. 案例研讨和讨论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病例分析,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操作,加深对疾病的理解。
3. 讨论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演讲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演示和视频等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
•培养学生对病理学研究的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病理学技术的应用和病理诊断方法。
三、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学科。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变过程。
–病因学: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病理生理学: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病理解剖学: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特征。
–病理诊断学:通过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2. 病理学的分类和研究内容•病理学的分类:–通用病理学:研究一般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特殊病理学:研究特定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诊断方法。
–实验病理学:通过实验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病理学的研究内容:–病因学:研究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病理解剖学: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病变过程。
–病理诊断学:通过组织和细胞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分子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
–免疫病理学:研究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3. 病理学技术和病理诊断方法•病理学技术:–组织学技术:包括组织固定、切片、染色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通过免疫反应检测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Western blot等方法。
–组织损伤模型:通过制造动物模型研究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
•病理诊断方法:–组织学诊断:通过观察组织切片的病理变化进行诊断。
–细胞学诊断:通过检查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诊断。
–免疫组化诊断:通过检测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行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通过分析DNA、RNA、蛋白质等分子标志物进行诊断。
四、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介绍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研究内容。
•示范实验:展示病理学技术和病理诊断方法的操作步骤。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表1课程信息表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开课院系基础医学院课程代码jwb007考核性质考试■考查□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后续课程常见疾病康复、康复评定技术总学时32课程类型理论课是□实践课是□理论+实践是□理实一体化是■适用专业中医康复技术表2课程标准开发团队名单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副教授2副教授3讲师4主任医师5助教6副教授7教授8助理实验师9讲师注1:指参与课程标准制订的主要成员,包括校外专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康复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考康复治疗师考试大纲,并按照实际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凡属“掌握内容”,一般应在课堂上把基础理论讲深讲透;对基本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解剖或标本示教,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达到说得出、认得准、记得住、用得上的程度。
凡属“熟悉内容”,应该重点讲授,要求学生概念清楚、印象深刻、内容熟悉、记忆牢固。
凡属“了解内容”,可概括讲授、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进展及规律、使学生知其要点,一般理解。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学活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执业能力,并注重素质培养,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6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学分为2学分。
四、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十五章泌尿系统疾病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十五章泌尿系统疾病。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十五章泌尿系统疾病(4)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学习任务1、肾小球肾炎。
2、肾盂肾炎。
3、肾功能不全。
(三)任务实施任务一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简称肾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尿的改变(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
肾小球肾炎一般分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两类。
1、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①内源性抗原:包括肾小球性抗原(肾小球基膜抗原、足细胞的足突抗原、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膜抗原等)和非肾小球抗原(核抗原、甲状腺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肿瘤抗原、补体和DNA等)。
②外源性抗原:包括各种生物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药物、异体血清和类毒素等。
(2)发病机制①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内源性或外源性非肾小球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在血液循环中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随血流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时沉积于肾小球内,在补体等参与下,引起肾小球损伤。
②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是指抗体与肾小球内固有的抗原或经血液循环植入的非肾性抗原在肾小球原位直接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损伤。
2、肾小球肾炎的分类肾小球肾炎的类型较多,主要介绍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1)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肉眼观察:①双侧肾脏对称性肿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颜色较红,故称“大红肾”。
②肾表面光滑,可见散在的出血点,状如蚤咬,故称“蚤咬肾”。
③肾切面皮质增厚,皮、髓质分界清楚。
镜下观察:①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病理生理学教案大全
应激时,机体出现一系列代谢变化,如脂肪动员加强、蛋白质分解加速、糖异生作用增 强等,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应对应激。
功能变化
应激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均发生相应的功能变化,以适 应机体的应激需求。
应激与疾病的关系
应激对疾病的影响
长期或过度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机体出现一系 列病理生理变化,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 粥样硬化等,从而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疾病对应激的影响
某些疾病如感染、创伤、手术等可引起机体 产生应激反应,而应激反应又可能加重疾病 的进程和影响疾病的预后。
THANKS
感谢观看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与病理学密切相关,两者共同研究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机 制。病理学侧重于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而病理生理学则从功能和代 谢角度研究疾病。
生理学
生理学研究正常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机制,为病理生理学提供正常对照 和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则研究疾病状态下的机体功能变化。
0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分子在生
神经系统的反应
应激时,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 SNS)等途径,调节机体的应激反应。
VS
内分泌系统的反应
应激时,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肾上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同时肾上腺 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增多,这些激素在应 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症状明显期
疾病特征性症状出现的时期。
转归期
疾病的结局包括康复和死亡两种情况。康复是指疾病时受损的细胞、 组织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死亡则是生命的终止。
03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十三章呼吸系统疾病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十三章呼吸系统疾病。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十三章呼吸系统疾病3、风湿病。
4、心功能不全。
(二)学习任务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肺炎3、慢性肺源性心脏4、呼吸系统常见肿瘤5、肺功能不全。
(三)任务实施任务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发生在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以老年人为多见。
临床上以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为特征,以咳嗽、咳痰、喘息为主要症状。
上述症状每年持续约3个月,连续2年以上即可诊断。
晚期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①呼吸道反复感染②理化因素❶吸烟❷空气污染❸气候因素。
③过敏因素。
④其他因素。
(2)病理变化①粘膜上皮纤毛粘连、倒伏、脱失,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
杯状细胞增生。
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出现鳞状上皮化生。
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浆液性上皮发生粘液性化生。
③支气管壁平滑肌、各层均有充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束断裂、萎缩,弹性纤维及软骨萎缩、钙化,甚至骨化。
④喘息型患者支气管平滑肌增生、肥大、支气管管腔狭窄,有时管壁软骨可以发生变性、纤维化、骨化和钙化。
(3)、临床病理联系①咳嗽、咳白色泡沫粘液痰。
急性发作或继发感染时,患者出现粘液脓性痰。
②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③哮喘样发作,气急不能平卧,双肺布满哮鸣音。
④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肺气肿(1)病因及发病机制①细支气管阻塞性通气障碍②细支气管壁和肺泡壁的结构损伤(2)病理变化肉眼观,肺气肿呈弥漫性,肺显著膨大,边缘钝圆,色泽苍白,肺组织柔软而缺少弹性,指压后遗留压痕,触之捻发音增强。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学习要以《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课程为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具备观察疾病肉眼和显微镜下病变特点,并作出病理诊断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和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基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学习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
1.针对需求,合理安排:面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与需求,坚持既要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删繁就简,还要充分体现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故除完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内容外,多讲解与工作岗位相关的临床病理联系,安排课程内容以实用、够用为主要目的。
2.教学并轨,勇于创新:调整和改革传统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分轨授课的教学模式,利用我院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设施,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轨的教学方式,即在同一课堂内,同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后立即进行实践教学,这样的模式可以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以紧密结合,有“学了就练,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课程设计思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一方面与其它医学基础科学密切相关,如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这些学科主要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时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变化提供理论基础,是学好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前提;另一方面与临床各科实际工作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学习临床专业课程的重要桥梁学科。
《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作业设计方案》
《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基本病理知识,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疾病的基本观点和病理生理学基础;2. 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病理变化;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诠释临床病例。
三、作业设计方案1. 作业一:疾病的基本观点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疾病,结合课程内容,撰写一份1000字的论文,包括疾病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作业二:病理变化的观察学生需在实验室观察病理标本,选择一种常见疾病,描述其病理变化过程,包括细胞结构、组织形态、炎症反应等方面,并撰写实验报告。
3. 作业三:病例分析学生需选择一份临床病例,结合病理知识进行分析,包括病因、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最后撰写一份病例分析报告。
四、评判方式1. 论文和实验报告将根据内容的准确性、完备性和逻辑性进行评分;2. 病例分析报告将根据学生对病例的深度分析和诠释能力进行评分;3. 学生还需参与教室讨论和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观点并与同砚交流。
五、参考资料1. 《Robbins基础病理学》2. 《病理学》教材3. 相关学术期刊和钻研报告六、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提高病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同时,通过实验观察和病例分析,学生将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进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次作业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疾病病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为其未来的医学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项目化教学——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系基础医学教研室一、学习项目确定内容: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学时:18学时形式:单独一班课年级: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二、课例背景分析病理学基础是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重要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对患病机体病理状态有一定认识,能掌握病理学基本概念,熟悉临床常见病理过程的特点,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打下疾病基础。
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包括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肿、酸碱平衡紊乱、发热、缺氧、休克,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概念,对这些基本病理生理过程能说出其常见原因、基本机制及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说出分类及其特点。
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经过在校一年的学习,已经有了良好的医学基础,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职业观已初步形成。
本章内容涉及图片、标本较多,教学中正确使用这些资源,注意教法,指导学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本章重点知识并能初步分析病理病例。
三、学习目标设定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教材结合学生能力确定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解释脱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中毒的概念2.概述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3.比较三种脱水的特点4.比较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特点水肿1.解释水肿、积水的概念2.概述水肿的原因及发生机制3.简述水肿的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酸碱平衡紊乱1.说出酸中毒、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2.简述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3.比较四型酸碱平衡失调的区别发热1.述说发热的概念及原因2.简述发热的发生机制及分期3.叙述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4.分析发热的意义缺氧1.解释缺氧的概念2.比较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缺氧的原因及血氧变化特点3.概述缺氧时机体的变化4.知道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5.说出氧疗原则,知道氧中毒的概念休克1.解释休克的概念2.说出休克的原因和分类3.概述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发生机制4.概述休克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二)专业技能目标1、说出本单元基本病理生理概念及各类型2、通过教学过程中设疑,启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运用病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相联系3、完成课后练习,进行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3、通过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立志献身护理事业的信心。
四、学习任务描述第6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脱水概念一)高渗性脱水(一)原因1、饮水不足2、失水过多(二)机体变化1、口渴2、尿量减少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4、脱水热二)低渗性脱水(一)原因1、肾外失钠2、肾性失钠(二)机体变化1、尿量变化2、周围循环衰竭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4、脱水体征三)等渗性脱水(一)原因1、胃肠道液过多丢失2、其他体液大量丢失(二)机体变化1、尿量减少及口渴2、周围循环衰竭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四、脱水的防治原则病因治疗、补液、病情观察第二节、水中毒概念一)原因二)机体变化三)防治原则第三节钾代谢紊乱钾的主要生理功能概念一)低钾血症(一)原因1、钾摄入不足2、钾丢失过多3、钾进入细胞内过多(二)机体变化1、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2、对心脏的影响3、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三)防治原则1、消除病因2、补钾二)高钾血症(一)原因1、钾摄入过多2、肾排出钾减少3、细胞内钾移出过多(二)机体变化1、对心脏的影响2、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变3、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三)防治原则1、消除病因2、保护心脏3、降低血钾第7章水肿概念: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过多第一节水肿的原因及发生机制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导致组织间液生成大于回流(一)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主要原因是静脉压升高,如右心衰竭、左心衰竭、肝硬化(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主要原因是血浆清蛋白减少:蛋白质①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②合成减少③丢丧失过多④消耗过多(三)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如炎症时,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和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四)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恶性肿瘤瘤细胞淋巴管阻塞,造成淋巴性水肿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导致钠水潴留(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①肾小球病变②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二)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①肾血流重新分布②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大③醛固酮、ADH分泌增加④心房肽分泌减少第二节水肿对机体影响第三节几种常见水肿和特点一)心性水肿二)肾性水肿三)肝性水肿第8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概述一)酸碱平衡概念二)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1、PH2、PaCO23、SB、AB三)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分类概念、酸中毒、碱中毒、代偿性酸/碱中毒、失代偿性酸/碱中毒第二节代谢性酸中毒基本特征: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
(一)原因1、HCO3-丢失过多2、HCO3-消耗过多(二)机体的代偿调节1、血液缓冲2、肺代偿3、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缓冲4、肾代偿酸碱指标的变化(三)对机体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2、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第三节其他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一)呼吸性酸中毒基本特征:血浆中H2CO3原发性增高。
(一)原因及机制CO2排除减少、CO2吸入过多、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二)机体的代偿调节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液缓冲、肾脏的代偿调节酸碱指标的变化(三)对机体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2、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二)代谢性碱中毒基本特征: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一)原因及机制酸性物质丢失过多、碱性物质摄入过多、低钾(二)机体的代偿调节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细胞内外离子交换、肾脏排酸保碱功能减弱酸碱指标的变化(三)对机体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2、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3、低钾血症三)呼吸性碱中毒基本特征:血浆中H2CO3原发性降低(一)原因及机制CO2排除过多、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二)机体的代偿调节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液缓冲(急性)、肾脏的代偿调节(慢性)酸碱指标的变化(三)对机体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2、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3、低钾第9章发热概念第一节发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一)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一)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和性质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二)内生致热原二)内生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制(一)作用部位(二)作用方式三个基本环节三)体温调定点第二节发热的时相与热代谢特点分期:1、体温上升期2、高热持续期3、体温下降期第三节发热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变化(一)物质代谢变化(二)生理功能改变1、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2、循环系统的变化3、消化系统的变化4、呼吸系统的变化第四节发热的生物学意义第五节发热的防治、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10章缺氧概念第一节概述一)常用血氧指标1、动脉血氧分压2、血氧容量3、血氧含量4、血氧饱和度5、动-静脉氧差二)缺氧的原因和类型(一)低张性缺氧(乏氧性缺氧)1、原因2、血氧变化的特点(二)血液性缺氧1、原因2、血氧变化特点(三)循环性缺氧1、原因2、血氧变化特点(四)组织性缺氧1、原因2、血氧变化特点第二节缺氧对机体的影响一)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1、年龄2、环境环境及机体代放耗氧率3、体育锻炼与机体功能状态及代偿能力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一)功能变化1、呼吸系统变化:早期呼吸加深加快,严重时抑制呼吸中枢2、循环系统变化:早期兴奋,严重时抑制心血管中枢3、血液系统变化:红细胞增多,发绀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功能障碍(二)代谢变化1、能量代谢下降2、酸碱平衡紊乱3、电解质代谢紊乱第11章休克第一节概述一)休克的概念二)休克的原因和分类按休克的原因分类1、失血或失液性休克2、创伤性休克3、感染性休克4、心源性休克5、过敏性休克6、神经源性休克按休克的始动环节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第2节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一)微循环缺血期(代偿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1、维持动脉血压2、保证心脑血液供应二)微循环淤血期(失代偿期):多灌少流,灌大于流三)微循环衰竭期(DIC期):不灌不流第三节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和主要器官的变化一)代谢变化1、能量代谢障碍2、代谢性酸中毒二)主要器官变化1、肾:急性肾衰2、肺: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3、心:早期代偿(除心源性休克),发展严重时急性心力衰竭4、脑:早期代偿,晚期脑缺氧缺血,水肿,颅内高压,脑疝第四节休克的临床与护理一)意识二)皮肤色泽与肢端温度三)血压和脉搏四)尿量五)呼吸五、学习内容组织上述内容分9次进行教学,每次均为2课时。
用多媒体课件结合病例分析进行学习,部分内容自学总结。
六、教学情境创设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2、结合病理病例,呈现与本章内容有关的问题,调动学生互相合作,积极参与讨论。
七、教学资源准备课件、病例、录像、病理学习题集。
八、教学过程实施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病例讨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男性患儿,2岁,腹泻2天,每天6-7次,水样便,呕吐3次。
呕吐物为所食牛奶,不能进食。
伴有口渴、尿少、腹胀。
查体:精神萎靡,T37℃,BP86/50mmHg,皮肤弹性减退,两眼窝凹陷,前囟下陷,心跳快而弱,肺无异常所见,腹胀,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四肢发凉。
化验:血清钾浓度3.3mmol/L,钠浓度140mmol/L.讨论:1、该患儿发生何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依据是什么?水肿酸碱平衡紊乱病例讨论酸碱平衡紊乱例1某女,41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近日因受凉后肺部感染而入院。
化验结果:血Ph7.32,PaCO29.46kPa(71mmHg),SB36.5mmol/L.讨论:该患者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例2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下肢水肿服用利尿剂治疗2周后,突然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
化验:Ph7.53,PaCO27.8kPa(58mmHg),SB46mmol/L.讨论:1、该患者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2、诊断的依据有哪些?3、患者出现中枢兴奋症状的机制。
发热病例讨论患者,男,6岁。
因高热、咽喉痛2天。
患儿于2天前开始出现鼻塞、流涕,体温37.6℃,次日起咽喉痛,声音嘶哑,今晨起热度升高39℃,头痛、气急,全身肌肉酸痛,门诊以“化脓性扁桃体炎”收治入院。
查体:T39℃,脉搏102次/分,呼吸28次/分,神清,皮肤、黏膜苍白,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肿大Ⅱ度,有脓点,两肺呼吸音稍粗,心率102次/分、律齐、腹软、肝脾未及。
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15×109/L,中性0.82,淋巴0.18,胸透无异常发现,大小便检查无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