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太阳系探索与发现内容总结
太阳系的奥秘与探索
太阳系的奥秘与探索太阳系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家园,它包含了太阳、八大行星以及一些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等天体。
太阳系的奥秘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从太阳系的形成、组成和探索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太阳系的奥秘。
一、太阳系的形成据科学家的研究,太阳系的形成源于一个巨大的分子云,也被称为星云。
这个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它的直径约为几十光年。
当星云中的某些区域开始收缩时,由于自身的引力作用,这些区域开始聚集更多的气体和尘埃,形成了密度更高的区域,也就是原恒星的形成区域。
在原恒星形成区域中,气体和尘埃不断聚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旋转盘。
盘中心的物质密度最高,最终形成了太阳。
而盘中的其他物质则逐渐聚集形成了行星、卫星和其他天体。
二、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核心是太阳,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恒星,它的直径约为139.2万公里,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30万倍。
除了太阳外,太阳系还包括八大行星:水金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
它们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依次为:水金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
此外,太阳系还有一些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等天体。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岩石碎片,它们围绕太阳轨道运行。
彗星是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天体,它们通常呈现出明亮的尾巴。
流星则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当它们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因为摩擦而产生亮光。
三、太阳系的探索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始于古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太阳系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最早的探索是通过肉眼观测,古代的天文学家们观察到了太阳、月亮和一些行星的运动规律。
随着望远镜的发明,人类对太阳系的观测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17世纪,伽利略·伽利莱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木星的卫星,这一发现打破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观念,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向太阳系的其他行星进行探测。
1959年,苏联的“月球1号”探测器成功飞越了月球,标志着人类首次向其他天体探索迈出了重要一步。
太阳系的探索与发现
太阳系的探索与发现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太阳系的探索与发现可以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成果。
从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天上的明月和太阳”,到神话中的宙斯和太阳神,再到现代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人类对于太阳系的认知在不断演进和深入。
本文将介绍太阳系的探索与发现历程,并探讨在太阳系探索中科学家们所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挑战。
一、太阳系的最早探索太阳系作为人类所居住的宇宙空间之一,自古时代就引发了人类的好奇心。
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太阳系是宇宙中心的假设。
自那时起,把太阳放在宇宙中心的概念开始流传。
到了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地心说。
他认为太阳、月亮、行星以及恒星们都是围绕地球运行的。
这种思想被当时的人广泛接受并持续了几千年。
其中在古代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最早描述了星座及行星的运动轨迹。
同时,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计算,确立了太阳系的行星运动规律,进一步推动了对太阳系的认识。
二、太阳系的现代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对太阳系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
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类开始利用人造卫星对太阳系的探索进行大规模的尝试。
于是,无数的探测器被发射到了太空中,探索太阳系中更遥远的角落。
在美国和苏联的太空竞赛时期,两国的宇宙探索比赛愈演愈烈。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任务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打破了人类历史上征服太空的最大记录。
随着太空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的外太空探索不再局限于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卫星,而开始向更遥远、更神秘的宇宙星云和星系中探索。
人造探测器也不再只是缩小版的地球,而是成为了观察宇宙与探求未知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三、太阳系探索的益处太阳系探索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它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数据和信息,涉及生命的起源、行星的形成、地球大气和约束场,行星际空间的物理环境,对于科学家们在更深层次的研究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太阳系天体的发现与探索
太阳系天体的发现与探索太阳系从古代就是人类研究的对象,而太阳系天体的发现和探索更是让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有着巨大的提升。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发现不同的太阳系天体,不断深入探索太阳系,让我们对于宇宙有着更为详细的了解。
一、行星行星是太阳系中最为重要的天体之一,自古代以来就被人类观测到。
在古代,太阳系中已知的行星只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而直到1781年,天文学家赫歇尔才发现了天王星。
第9颗行星海王星直到1846年才被发现。
而最后一个矮行星冥王星则是在1930年被发现的。
行星的发现让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卫星卫星也是太阳系天体中十分重要的一种。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大多数行星都有卫星。
最早的卫星是木星的众多卫星之一,由著名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10年发现。
自此之后,人类逐渐发现了更多卫星,例如土星的众多卫星以及海王星的卫星。
最为著名的卫星还要数木卫二,其表面存在许多奇特的地形,让人类拓宽了面对宇宙的视野。
三、流星体流星体是太阳系中一种可以在空中燃烧的天体,也是人类在夜空中最为常见的现象。
流星体自太阳系形成以来便存在,古代人们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观测。
流星体是太阳系中一种活跃的天体,有时候也会撞击地球。
1871年的泰顺陨石雨就曾经令人们惊恐不已。
除此之外,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也是太阳系天体的一部分。
四、彗星彗星是太阳系最神秘的天体之一,是结冰物质和泥石物质的混合物。
在太阳系中存在大量彗星,它们围绕着太阳运转,定期经过太阳系某个区域,这时候处于进入太阳系的“彗核”会由于太阳的影响开始形成气尾和尘尾。
人类发现了许多彗星,例如最著名的哈雷彗星。
总的来说,太阳系天体的发现和探索让人类对于宇宙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在未来,我们还将发现更多的太阳系天体,去深入了解它们的构成和运转,探索人类在宇宙中的起源和未来。
太阳系行星的探索与发现
太阳系行星的探索与发现太阳系是地球的家园,这个宏伟的星球系一直都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对象。
距今已经有几个世纪的时间,人类利用最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对太阳系的各个行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回顾太阳系行星的探索历史以及现代的探索技术,探讨这些古老的星球的成因,并简要分析这些行星的特性和未来的探索计划。
太阳系行星的探索与发现历史太阳系的行星从来都不是人类宇宙研究领域的一个孤立的研究对象。
在史前时期,古人们对夜空中的恒星和行星进行了探索,不少文化都对这些天体有了自己的独特观测和解释方法。
在欧洲中世纪,周末的天文观察经常成为贵族之间的贵族活动。
在这个时期,天文学家们利用最先进的望远镜和观测设备对太阳系行星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不少重要罕见的天文现象。
经过多年的精密计算和比较,天文学家们确定了太阳系内的8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其中,水星到土星为气态行星,为内行星,天王星及海王星为气体行星,称为外行星。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太阳系的探索和发现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0世纪初期,人们开始利用电波技术对行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后来,飞船探险技术也被应用到行星探索中。
从早期的“水手”和“火星探测器”等低轨道探测中,到飞越行星、在其表面巡视等方式,我们已经探索和观察了太阳系中的每一个行星,也发现了一些未知的突破性探索。
深入了解太阳系行星的成因了解太阳系行星的成因对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地质特征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初始天体分布成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这四个行星,它们被称为类地行星。
此后,由于Jupiter形成时散发的过多的热量,导致太阳系内的气态行星在太阳系内旋转并形成了行星带。
由此,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项研究发现了太阳系行星的真实性质。
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发现,太阳系内的所有行星均由“行星胚”演变而来,而行星胚中的物质特征则取决于初始的分布——即气态或类地行星。
太阳系行星的探索与科学发现
太阳系行星的探索与科学发现太阳系是人类所生存的地方,它由恒星太阳和绕太阳运转的八颗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等组成。
这个系统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20世纪初起,科学家们就开始利用各种设备和技术,探测和揭示太阳系的奥妙。
一、太阳系的行星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从太阳开始,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这些行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特征,其中最为人类熟知的是地球,我们生活在这颗行星上。
除了地球之外,其他的行星在过去的数百年间,都被人类探索过。
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由于距离太阳极近,表面温度非常高,达到了 427℃。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水手”探测器成功传回了水星表面的图像。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再次向金星和火星派出探测器进行了探测。
然后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旅行者”号任务探测了木星、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
这些探测使得人们对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了解有了很大地提高。
二、太阳系中的卫星和矮行星太阳系中的每个行星都有其自己的卫星系统,例如地球有月亮,火星有水星、木星有卡罗琳娜等等,而水手号和旅行者号等探测器也曾监测了这些卫星的表面和构造。
此外,太阳系中还有一些矮行星,如冥王星、赛德娜、门欧等。
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原因,人类对太阳系的探测逐渐减少。
但是人类研究科技的进步却从未停歇,2015年以来,人类探索太阳系的热情再度高涨。
走在最前列的是美国的新视野号探测器,这个探测器以每秒近150,000公里的速度接近星球,并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拍摄。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人类就看到了冥王星的真容,也发现了人类史上第一颗矮行星。
三、太阳系探测的意义太阳系的探测意义重大,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有关行星的知识,同时还能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
例如,在对于火星的探测中,人类学习到的驶入和着陆火星的技术,就直接应用于航空产业;而对于开发矿产资源和太空旅游等方面,一系列探测也将成为人类未来探索和开发的宝贵经验。
太阳系探索指南知识点
太阳系探索指南知识点
好的,以下是 8 条太阳系探索指南知识点:
1. 嘿,你知道吗?太阳可是太阳系的老大啊!就像一个超级巨星,光芒万丈,给所有行星提供能量呢!比如我们的地球,要是没有太阳的温暖,那可不得了。
2. 行星们那可是各有特色呀!比如木星,那么大一个家伙,就像个巨无霸在那呢!想想看,它的大红斑多壮观啊。
3. 火星一直让人着迷呢,它有时候就像个神秘的小红灯笼挂在天上。
难道你不想知道上面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过?
4. 土星那美丽的环,哇哦,就像给土星戴了一个超级闪的大项链!你说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呀。
5. 水星虽然小,可它跑得快呀!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在太阳系里穿梭。
难道你不佩服它的速度?
6. 金星有时候看着可亮啦,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在闪耀。
你能想象它那炽热的表面吗?
7. 天王星和海王星,那可是遥远而又神秘的存在呀!它们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呢。
8. 而我们的地球呀,那可是我们的家呀!有着美丽的山川河流、蓝天白云,我们可得好好爱护它呀,不然怎么对得起这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美好呢?
我觉得太阳系真是太神奇、太有趣啦,充满了无数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的奥秘!。
关于太阳系的总结与思考
关于太阳系的总结与思考
太阳系是我们所在的宇宙中的一个独特而令人着迷的系统,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组成。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星体,通过其巨大的引力和辐射能量,支配着整个太阳系的运动和活力。
它的光芒和热量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太阳系中的行星们展示了多样的特征和环境。
从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到类地行星如地球和火星,每个行星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演化历史。
我们的地球,作为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在适宜的距离和条件下,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卫星们围绕着行星运转,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线索。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对地球的潮汐和生物钟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行星也拥有令人着迷的卫星,如木星的伽利略卫星。
小行星和彗星则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它们可能带来彗星撞击地球的风险,但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太阳系早期历史和物质组成的机会。
对太阳系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也促进了我们对地球和生命的理解。
它激发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然而,太阳系的探索仍面临许多挑战和未知。
我们对太阳系的认识还有很多局限,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探索太阳系的各个角落,解开更多的谜团。
总的来说,太阳系是一个充满奇迹和奥秘的宇宙家园,它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宇宙和自身存在的机会,激发着人类不断追求知识和探索的精神。
科学课探索太阳系
科学课探索太阳系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我们人类能够生存的唯一星球,人类从古代开始就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心和疑问。
科学课探索太阳系,就是一次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身处宇宙中位置、了解太阳系中其他星球和物质,探索宇宙奥秘的旅程。
一、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太阳系是由天体、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由太阳、8颗行星和无数的小行星、彗星等组成。
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卫星则围绕行星公转。
二、探索太阳系的工具探索太阳系的工具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望远镜,通过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更远的星体,对宇宙的了解更加深入。
目前最先进的望远镜是哈勃望远镜,它可以解析出更为详细的星体结构和行星的物理特征。
此外,太阳能探测器、卫星、飞船等工具也十分重要,它们可以观测更远的行星、彗星,探测太阳等。
三、太阳系中的行星和行星特征太阳系中,行星共有8颗,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每颗行星的特征都各有不同,比如:1.水星:最靠近太阳的行星,表面温度可达430℃,白昼、黑夜温差巨大。
2.金星:最亮的行星,表面气压巨大,温度高达470℃,表面涌现出火山岩浆、大气层颜色等多种惊人的现象。
3.地球:拥有生命的行星,全球气候、地形、生态等多种丰富的生物环境,支持着亿万生灵的栖息和繁衍。
4.火星:与地球非常相似,有着极为类似的火山、峡谷等地理形态,被认为是未来地球移民的最有希望的星球之一。
5.木星:体积最大的行星,有着浓郁的气态大气层,具有多细胞风暴等非常惊人的气象现象。
6.土星:除了巨大的行星本体外,拥有着美丽的行星环,由无数的冰块、岩石等组成,变幻多姿。
7.天王星:自转轴倾斜,极光等非常惊人的天文现象层出不穷。
8.海王星:含有大量的甲烷,气态大气层和环非常美丽。
四、太阳系中其他天体太阳系中还有很多其他天体,比如小行星和彗星等。
1.小行星:太阳系中同行公转的天体,大多位于小行星带中,它们是太阳系中质量最小的天体,但数量巨大。
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的最新发现和研究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最新发现与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导语:太阳系外行星是近年来天文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测手段的改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数千颗位于我们太阳系之外的行星。
这些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对宇宙的更深入了解,激发了人们对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的想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最新的太阳系外行星发现和研究,包括行星的分类、寻找适居带行星、岩质和气态行星的特征,以及外行星大气层和行星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第一部分:行星分类与特征1.大型系外行星:科学家通过径向速度法和凌日法等观测方法,发现了许多巨大的气态行星,有些甚至比木星还要大。
2.岩质系外行星:随着更先进的技术和探测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类地行星被发现,这些行星与地球相似,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基础条件。
第二部分:适居带行星的探索1.适居带:适居带是指一个行星系统中距离恒星适中的区域,使得水可以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
2.金星和火星:最近的研究表明,金星和火星可能在过去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这进一步激发了科学家对适居带行星的寻找与研究。
第三部分:大气层和行星间相互作用1.大气层成分:通过对太阳系外行星大气层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生命存在有关的分子,如水蒸气、甲烷和二氧化碳。
2.行星间相互作用:有关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还揭示了行星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相互作用、行星大气层的逃逸和行星系统的稳定性等。
第四部分:追求地外生命的希望1.外行星上的生命: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观测到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但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机会。
2.未来任务与探测器: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太阳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的存在可能性,国际上正在计划和开展一系列的太空任务和探测器项目。
结语: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是天文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它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丰富多样性,并激发了对地外生命存在的潜在可能性的兴趣。
最新的发现和研究表明,我们正迈向更深入的太空探索,寻找并理解宇宙中的其他行星和生命形式。
探索发现太阳系报告
探索发现太阳系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太阳系的观测及科学研究,深入探索了太阳系内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形成和演化等重要问题。
我们发现,太阳系内充满了多姿多彩的奥秘和精彩,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一、引言太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它由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卫星、天体等构成。
多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太阳系的观测与研究,不断深入探索太阳系的奥秘,揭开了许多关于宇宙的谜团,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的构成和演化奠定了基础。
本文通过对太阳系的深入研究,探索发现了其中一些有趣的发现。
二、太阳系的行星太阳系内有8个行星,分别是,从内到外,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这些行星在太阳系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且各自的特点也十分明显。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科学家们认为,行星是在太阳系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行星的生命演化从初始阶段到后来的发展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例如,地球的生命繁衍就存在了大量的化学反应,而火星则存在一些奇怪的天气现象。
这些发现都表明,行星的形成和演化与它的物理特性有关,而它的物理特性又源于它的形成过程。
三、太阳系的卫星太阳系中不仅存在着行星,还存在大量的卫星,它们围绕行星旋转,在太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可能就是地球的月球了,科学家们认为,月球的形成是滨海带天体与地球相撞的结果。
此外,木星还有许多的卫星,如木卫一、木卫二等,它们的特点各异,但它们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在探索和了解太阳系时,卫星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之一。
四、太阳系的流星和彗星太阳系中不仅有行星和卫星,还有许多流星和彗星,它们是太阳系最神秘也是最美的天体。
流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由于在行星周围旋转而被引力捕获,它们会进入行星的大气层中燃烧,释放出美丽的火球和长长的尾巴。
它们的流星雨也是天文学家们观测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彗星则是一种长尾彩色天体,是太阳系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
太阳系的发现与探测
太阳系的发现与探测数千年来的人类,除了少数几个例外,都不相信太阳系的存在。
地球不仅被认为是固定在宇宙的中心不动的,并且绝对与在虚无飘渺的天空中穿越的对象或神祇是完全不同的。
当哥白尼与前辈们,像是印度的数学与天文学家Aryabhata和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以太阳为中心重新安排宇宙的结构时,仍是在17世纪最前瞻性的概念,经由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的带领下,才逐渐接受地球不仅会移动,还绕着太阳公转的事实;行星由和支配地球一样的物理定律支配着,有着和地球一样的物质与世俗现象:火山口、天气、地质、季节和极冠。
最靠近地球的五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天空中最明亮的五颗天体,在古希腊被称为"πλανήτης"(行星,意思是漫游者),已经被知道会在以恒星为背景的天球上移动,这就是"行星"这个名词的由来。
天王星在最亮时虽然也能用肉眼看见,但仍然逃过了裸眼的观测,直到1781年才被发现。
望远镜的观测太阳系的地一次探测是由望远镜开启的,始于天文学家首度开始绘制这些因光度暗淡而肉眼看不见的天体之际。
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太阳系天体细节的天文学家。
他发现月球的火山口,太阳的表面有黑子,木星有4颗卫星环绕着。
惠更斯追随着伽利略的发现,发现土星的卫星泰坦和土星环的形状。
后继的卡西尼发现了4颗土星的卫星,还有土星环的卡西尼缝、木星的大红斑。
爱德蒙·哈雷认识到在1705年出现的彗星,实际上是每隔75-76年就会重复出现的一颗彗星,现在称为哈雷彗星。
这是除了行星之外的天体会围绕太阳公转的第一个证据。
1781年,威廉·赫歇尔在观察一颗它认为的新彗星时,在金牛座发现了联星。
事实上,它的轨道显示是一颗行星,天王星,这是第一颗被发现的行星。
1801年,朱塞普·皮亚齐发现谷神星,这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一个小世界,而一开始他被当成一颗行星。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与发现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与发现太阳系外行星是地球以外绕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也被称为系外行星。
这些行星的探测和发现对于我们了解宇宙的演化史、了解生命在其他星球上的存在可能性、以及探索外太阳系的科学意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探讨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与发现。
一、探测技术迄今为止,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数量已经超过4000颗,这些行星的发现都是通过间接的观测手段实现的。
这些方式包括:多普勒光谱学、凌日法、微引力透镜、变光法等。
多普勒光谱学是通过测量恒星的光谱来检测行星。
当行星绕着恒星运转时,它会产生一个引力效应,使得恒星以不同的速度来回运动。
这种受到引力的恒星对光的频率造成一个多普勒效应,使得它在光谱中的位置保持不同的位置。
通过观测这种变化,科学家们可以计算出太阳系外行星的质量和轨道。
凌日法是观测一颗恒星的亮度降低,从而检测行星。
当行星绕恒星运转时,它有时会从地球的角度正好盖过恒星,使得观测到的恒星亮度降低。
由于行星的大小和距离相对于恒星是微小的,这种方法需要高精度的望远镜和高级别的着陆。
微引力透镜是利用引力递变效应去观察行星。
这种观测需要多波束雷达,利用这种系统去观测引力透镜效应,以及被光放大的行星。
通过这些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检测出许多太阳系外行星,这些行星的发现都是靠着一些较为细微的下减振动去确定引力透过效应的公共质量。
二、行星的分类太阳系外行星的分类是根据这些行星的质量、尺寸、温度、轨道和环境来定义。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行星被分为超级地球、气体巨星、海洋世界以及类地行星。
超级地球是质量比地球大但比海王星或木星小的行星。
它们可能有一个类似于地球的岩石表面,但也可能由于非常靠近恒星而被轰炸成寸碎的岩石和冰的混合物。
气态巨星是热量充足、质量超过木星的气体行星。
这些行星没有坚实的表面,主要由气体和液体组成,太阳风随时可能侵袭它们的大气层。
海洋世界是类似于木星和土星的大型气态行星,但它们的表面覆盖着冰和水,成为一个海洋世界。
太阳系中的行星探索与发现
太阳系中的行星探索与发现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浓厚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实现了对太阳系行星的近距离探测,并且从中收获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和惊人的发现。
本文将探讨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探索历程以及重要的发现。
一、水星的探索与发现1. 探测任务背景水星是太阳系中最靠近太阳的行星,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强烈影响,将近70%的观测时间水星处于太阳光的遮挡之下,因此对水星的观测与探测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
2. 探测器发现1974年,美国的“水手10号”探测器飞越了水星,并传回了第一批水星近距离拍摄的照片,为人类认识水星的表面和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004年至2015年,欧洲航天局的“水手号”和日本的“爱丽丝”探测器相继进入了水星轨道,对水星的磁场、大气层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使我们对水星的了解大大增加。
二、金星的探索与发现1. 探测任务背景金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表面温度极高,大气层厚度巨大,使得金星成为了人类探索的重点。
在1960年代,苏联的“金星探测计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成功发射了“金星1号”和“金星2号”探测器,并成功着陆在金星表面。
这两个探测器从金星表面上返回了大量的数据,揭示了金星炽热的温度、厚厚的云层和恶劣的环境条件。
此后,美国、苏联等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的太空探测器,对金星的探测不断深入。
三、火星的探索与发现1. 探测任务背景火星是太阳系中的第四颗行星,与地球最为相似,也是人类最有可能探索和居住的行星之一。
2. 探测器发现1976年,美国的“维京号”探测器成功降落在火星上,并传回了第一批火星地表的照片。
随后,美国、苏联、欧洲等国陆续发射了多个探测器,对火星的大气层、地形和水资源进行了详细研究。
其中,美国的“好奇号”火星车自2012年开始在火星表面进行探测,并发现了火星上存在液态水的证据,为火星上是否曾存在生命提供了新的线索。
四、木星的探索与发现1. 探测任务背景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由于其复杂的气候和独特的大气构成,很早就成为了人类的关注焦点。
探索发现太阳系报告上
探索发现太阳系报告上:太阳系告上探索发现太阳系九大行星探索发现太阳系包公人类永远走不出太阳系篇一:探索问题地球灾难与地球运行轨道问题杨辉兵如果从太空飞来一颗地球质量一半的流星或彗星撞上地球,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会变化吗?地球运行轨道会变化吗?如果有一颗流星或彗星撞上地球,流星与彗星的质量、速度会对地球自转公转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地球的运行轨道……有科学家认为,恐龙灭绝是由于太空陨石或彗星撞击地球引起大火,地球温度升高导致恐龙的灭绝,试想:陨石或彗星撞击地球引起地球生物灭绝大灾难,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地球运行轨道发生过变化吗?宇宙探测器在飞离地球进入其它行星轨道的过程中,势能机械能有什么变化?探测器摆脱地球的引力进入其它行星轨道时,探测器相对地球的势能是否为零?脱离地球引力后机械能守恒吗? GPS导航卫星在六个轨道平面上运行,为什么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几乎在同一平面同一方向上运行?按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八大行星都受到太阳的引力,试想: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八大行星几乎在同一个轨道平面上公转,地球受到其它七个行星引力对地球轨道运行产生什么影响?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大吗?杨辉兵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我们一年四季都感觉太阳在我们头顶(上部),地球近似椭球体,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另一侧(地球任何地方)都有同样的感觉。
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如同儿童旋转木马玩具中的一个木马,试想:由于地球重力和太阳燃料消耗质量递减(万有引力减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越来越大?如果恒星太阳燃料燃尽时(不考虑其它行星引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地球是否会和太阳原来中心位置(太阳燃料燃尽形成白矮星)距离最大?黑洞里存在时间吗?杨辉兵宇宙是时空质三永三无的存在,也就是“时间无尽永前,空间无界永在,质量无限永有”。
黑洞是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燃料耗尽“死亡”后引力塌缩形成的。
太阳系天体探测与科学发现
太阳系天体探测与科学发现太阳系是人类探索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通过对太阳系的探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系各种天体的性质、构造和演化过程。
本文将介绍太阳系天体探测的方法、主要天体及其特征,以及探测中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方向。
一、探测方法太阳系天体探测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面观测、飞掠探测、轨道探测和降落探测等。
地面观测是最为简便、经济的探测方法之一。
采用地面望远镜观测,可以探测到数百公里以上的目标,如行星、卫星、彗星、小行星等,尤其是对地球近邻天体的观测,如月球和火星,精度和分辨率更高。
飞掠探测是多个太空探测器进入地球轨道,利用地球重力助推,以超高速飞行方式贴近目标并观测、收集数据,飞驰太空的过程被称为“飞掠”。
良好的计划和探测器的性能能保证飞掠探测的成功,如“旅行者”、“先驱者”等系列探测任务。
轨道探测是通过将探测器置入太空中的轨道,对目标进行长时间观测和研究。
其好处是能够多次与目标接触、长时间观测,并且能够更快地传回数据。
轨道探测方式最为经典的是美国“火星勇士”系列探测任务。
降落探测是将探测器送到行星、卫星表面后,通过巨大的悬停膜或状态十分稳定的降落器进行制动,着陆于被研究的目标表面进行观测和样品采集,如中国的“嫦娥”探测任务。
二、主要天体及其特征太阳系中的主要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彗星、小行星等。
1. 太阳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星体,因为其强大的光辐射和普遍的引力,维系着整个太阳系的运行和支配。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5,500°C,内部温度则高达1500万°C。
太阳系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太阳上,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2. 行星和卫星行星是绕太阳旋转的天体,具有相对稳定的轨道。
太阳系中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
行星有自转、公转、磁场、大气层、卫星等特征。
卫星是绕行星公转的自然天体,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卫星几乎和它们自身一样大,而这两颗行星因为远离太阳,也是太阳系中最冰冷的行星。
太阳系中的行星探索与发现
太阳系中的行星探索与发现太阳系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也是我们了解宇宙的一扇窗口。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太阳系中的行星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逐渐揭开了太阳系的神秘面纱,发现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行星。
水金火木,这是古代希腊人对太阳系行星的命名。
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因其亮度较高而得名。
然而,由于水星距离太阳太近,表面温度极高,达到了约430摄氏度,因此它是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
由于水星没有大气层,它的表面被撞击坑和巨大的熔岩平原所覆盖。
这些撞击坑是宇宙中的历史见证,记录了太阳系形成的过程。
金星是太阳系中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它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美丽的世界。
金星的大气层中主要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使得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约470摄氏度,比水星还要高出许多。
金星的表面被厚厚的云层所覆盖,这些云层反射了大部分的太阳光,使金星成为夜空中最明亮的星体之一。
然而,由于云层的遮挡,我们对金星的地表特征知之甚少。
直到20世纪初,人类才通过利用雷达技术对金星进行了探测,揭示了金星表面的火山活动和山脉地貌。
火星是太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行星之一,也是人类最有可能登陆的目标。
火星的表面被红色的沙漠所覆盖,因此被称为“红色星球”。
火星上有许多火山和撞击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奥林帕斯山,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火山。
火星上还有一些河道和湖泊的痕迹,这意味着火星曾经可能存在液态水。
这激发了人们对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猜想。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人类发射了一系列的探测器,如美国的“好奇号”和中国的“天问一号”,它们的任务是寻找火星上的生命迹象。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也是一个巨大的气体球体。
木星的大气层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因此它没有固体表面。
木星上有许多大型的风暴,其中最著名的是“大红斑”,它是一个持续存在了几百年的巨大风暴系统。
木星的卫星也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伽利略号探测器在1995年发现了木卫二上可能存在液态水的证据,这让人们对木星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技术及发现历程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技术及发现历程近年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扩大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范围。
其中,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和发现成为了宇宙探索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就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技术及发现历程这一主题,为大家谈一谈。
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的发展太阳系外行星也被称为外星球,是指它们在太阳系以外的恒星系统中绕行的行星。
而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技术就是指,通过利用人造卫星、太空望远镜等工具,探测并发现这些行星的过程。
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的发展始于1995年,当时科学家们通过使用望远镜,观察了天鹅座的一颗星系918的运动轨迹,进而发现了该星系周围有一颗行星在轨道上绕行。
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们走进了通向太阳系外的道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提高,人们逐渐可以用更加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来探测太阳系外行星,使这一领域的发展更加迅速和深入。
目前,被采用的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凌星法探测技术:凌星是指太阳系外行星经过它们的恒星时,会遮挡一定面积的星光,形成一种暂时性的光谱变化。
凌星法探测技术就是通过观察这种光学信号,来探测行星的存在。
该技术的主要难点就是需要使用到高精度望远镜,以及精密的数据转换和处理技术。
2、径速法探测技术:径速法探测技术是一种利用天体的引力对行星的运动轨道产生影响的探测技术。
具体来说,科学家们通过观察恒星的运动轨道,可以间接推断出恒星周围存在的行星的质量和大小。
该技术需要使用到精确的测量仪器和高精度数学建模方法。
3、影像法探测技术:影像法探测技术是指直接观测太阳系外行星的影像,从而确定其存在的探测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使用到高精度的望远镜和数值模拟方法来处理图像数据,以确定行星的存在性和相关参数。
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历程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历程可以追溯到1995年。
当时,科学家们通过使用凌星法探测技术,首次在恒星轨道上发现了一个行星。
该行星被命名为“彗星51Pegasi b”。
随着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的不断提高,科学家们相继发现了一系列行星。
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
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太阳系,这个由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和彗星等天体构成的巨大系统,自我们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关于宇宙的认识和启示。
太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当然就是太阳,在太阳中心处不断进行着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庞大的能量。
目前,人类通过多种手段,如天文望远镜、恒星图谱等,对太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规律以及磁场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太阳系中行星、卫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物理依据,并且也有助于我们探索宇宙中的其他恒星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行星是太阳系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的行星包括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
人类对这些行星也进行了广泛的探测和研究。
例如,自1960年代开始,人类就陆续向各行星发射了多个探测器,包括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木星探测器、土星环探测器等,通过对这些探测器发送回的数据和图像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对各行星上的地质、大气和物理性质等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另外,太阳系中的卫星也是很多科学家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
最为著名的自然是月球,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人类向月球发射过多次探测器,甚至实现了人类登月的壮举。
此外,木卫二、冥卫一等行星卫星也受到了人类探测的关注。
事实上,这些卫星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它们本身的性质,还可以为研究它们所绕行的行星、星系等更大范围的天体提供价值。
在太阳系的外缘,还有着小行星带和彗星群。
虽然它们不如其他天体那么受到关注,但是它们在揭示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小行星的元素和岩石成分研究行星和太阳系的早期演化历程;而彗星则可能来自更远处的星际空间,借助对它们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阳系以及它们所在的宇宙环境。
总之,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更是人类对宇宙整体构成、形成和演化等问题进行探索的一个关键部分。
太阳系天体探测与探索
太阳系天体探测与探索太阳系是我们宇宙中的一个小系统,包括八大行星,至少五个矮行星,数以亿计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以及众多卫星。
太阳系中的天体构成了我们宇宙的基础,它们也是人类探索和了解宇宙的重要研究对象。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观测和探索太阳系中的天体。
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太阳系中天体的探测和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介绍一些现代天体探测技术及其在太阳系天体探测和探索中的应用。
一、遥感探测技术遥感探测技术是指利用电磁波或者粒子流探测目标并获取其信息的一种探测技术。
遥感探测技术在太阳系天体探测和探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太阳系行星探测在人们探索太阳系行星时,太阳系行星探测器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最早被成功发射的太阳系行星探测器是1962年发射的美国“马尔卡无人探测器”,之后美国先后发射了多次惠更斯号、旅行者号、开普勒号、火星探测器等行星探测器。
一个成功的行星探测器需要有一系列的遥感探测设备,如激光高度计、辐射测量仪、电磁波测距仪、光谱分析仪、磁力计等。
这些设备可以帮助探测器获取行星颜色、组成、磁层、磁场、电场等信息。
2. 太阳系小天体探测太阳系中还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小天体,如小行星、彗星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的轨道、成分等信息,遥感探测设备在小天体探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NASA的“我是小行星”,是一次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对小行星进行的遥感探测。
探测器发射激光,当激光射向小行星表面时,会产生一个光斑,如果这个光斑被探测仪器探测到,就可以计算出小行星的距离。
这一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估计小行星的大小、形状,还可以运用到太空环境的导航和控制中。
二、中子和光学探测技术遥感探测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一些基本的信息,但是对于太阳系中一些特殊的天体,需要更加深入的探测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光学和中子探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行星内部结构探测行星内部结构对于了解行星演化、地震活动、热历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探索与发现内容总结太阳系概述太阳系基本构成(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1)八大行星:类地行星——水、金、地、火;类木行星——木、土、天、海(2)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冥卫卡戎、赛德娜、齐娜(3)小天体:小行星、彗星、太阳系三大环带主要成员图片展示——视频或课件;八大行星数据表——课件(2)太阳熊熊烈焰百亿年,体积可容130万个地球,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占太阳系总质量99.7%,直径是地球的109倍。
一颗中小等恒星,自转26地球日,表面温度6000℃,核心温度 > 1500万℃,核心压力 > 340亿倍地球大气压……50亿年后经红巨星变成白矮星。
视频赏析:太阳、太阳的未来、神秘代码片段—末日(3)地球自转:23h56m4s,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23°。
距太阳1.5亿km(1AU),海洋面积占78% ,物产丰富、生命繁茂、火山活跃,大气丰厚……半径6400km,密度5.5g/cm3,表温15-20℃,拥有磁场和范阿伦辐射带,大气适中,罕见的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4)月亮地球潮汐的主源,直径3476公里,公自转周期27天,无大气和生命,遍布环形山、陨石坑。
土壤富含He3,表温-233-123℃,极地有水冰……从地球可看到月面的59%。
在月球起源的诸多假说中,与地球同源说占主流地位。
类地行星类地行星指小行星环带以内的“水、金、地、火”四大行星,除地球(专题单列)而外,其余三个类地行星叙述如下:(1)水星(Mercury 信使之神)地球直径的1/3,质量的0.055,引力的0.4,无大气和水,表温-170至-430℃,密度5.4g/cm3,几乎是个大铁球,自传58.65天,公转87.97天(2/3)……轨道近日点每百年有575”的进动。
(2)金星(Venus 爱神、美神)离地球最近,日出日落前后出现,也称作长庚星、启明星、太白金星。
高温高压,环境险恶,犹若中世纪描述的地狱。
表温460℃,气压90atm,大气CO2占97%、含SO2、N2 等,O2极少。
毒云漂浮,硫酸遍布,闪电诡谲,一派恐怖景象。
造访金星的探测器金星1-6都失败,金星7-14号登陆成功,金星7号仅仅工作了23min即遭毁灭。
失控的温室效应:离太阳近,大气浓密,红外辐射不透明,温室效应将岩石中CO2赶出,恶性循环,岩石中的CO2全部进入大气。
金星重水丰度高于地球100倍。
紫外线让水分解为氢和氧,重水分解为氘和氧,说明了原初金星的水比现在多得多(3)火星(Mars 战神)1877年,意大利G.chiaparelli 报道,在火星上发现了Canali(河道),相当于英文Channel。
后来被新闻界误传为Canal-运河。
火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0.53倍,自转24.6小时,公转686.96日。
赤道与轨道面夹角24°。
大气压1/150 atm,CO2占大气95.6%,N2占2.7%,Ar1.6% ,O2占0.8%,北半球夏季温度 -10—-125℃,冬季-85—-125℃。
10-40亿年前,由于火山爆发与陨石撞击等原因,有过特大洪水,规模可达地球大洪水的20-30倍。
拥有太阳系最高的山峰Olympus火山,27km,10亿年前的火山。
图片赏析:类地行星;视频赏析:火星曾经的大洪水,勇气号探测器发运全程。
类木行星类木行星指小行星环带以外,冥王星以内的“木、土、天、海”四大行星,分别叙述如下:(1)木星(Jupiter)地球质量的318倍,体积的1300倍,太阳质量的1‰,密度1.4g/cm3。
由氢氦甲烷氨等组成。
浓云密布、狂风雷电,有热辐射……它的大红斑是含红磷化合物的特大气旋。
表面磁场比地球强10倍,有极光和一个细光环……木卫二:表面有厚冰层,其下可能存在液态海洋和生命,是探测地外生命的下一目标。
图片赏析:木星;视频赏析:木卫二(2)土星(Saturn)太阳系第二大行星,距太阳9.5AU,赤道半径6.016×104km,是地球半径的9倍……自转10.2小时,公转25.9地球年,季节明显。
最低温-180℃,大气含氨、甲烷的冰晶云带。
土星的光环:1610年伽利略发现,1655年惠更斯将其描绘成薄盘。
麦克斯韦用数学证明了光环是较近卫星被主星引潮力撕碎的产物。
碎块颗粒直径1μm-1km,为土石冰雪碎块组成无数条同心圆,光环厚度小于100km。
土星卫星:>17个。
土卫六的境况极像30亿年前的地球,比水星大,在土卫中密度最大,大气稠密含有多种微量有机化合物,地球次生大气的雏型。
视频赏析:土卫六图片观赏:土星和土卫六(3)天王星(Uranus乌刺诺斯)地球直径的4倍,体积的65倍,质量的14.63倍。
密度1.24g/cm3,磁轴与之转轴夹角60度,公转84地球年,自转17.2小时,距太阳19AU(土星AU)。
有24颗卫星。
……根据天王星轨道的异常,1846年亚当斯和勒维叶各自预测了海王星的存在。
(4)海王星(Neptune尼普顿)日照为地球表面的1/900,温度-200℃,蓝色偏绿,富含氢氦多甲烷。
距太阳30AU。
赤道半径3.88倍,大小为地球体积的57倍,质量的17.22倍,平均密度1.67kg/m3。
结构成分类似木星,有亮斑、暗斑和类似木星的气旋——大黑斑……海王星有大卫星十一颗,其中海卫一Triton有火山,成份与众卫星不同,疑似异乡来客。
矮行星矮行星是科学家于2006年为科学分类太阳系成员而诞生的新族群名称,该族群目前主要有冥王、冥卫“卡戎”、小行星“谷神”、冥外“齐娜”、“塞德娜”。
(2)起因 2003年“齐娜”“塞德娜”的发现(3)裁决 2006年8月24日,布拉格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给出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及小天体的定义,确定了太阳系成员三大族群: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
(4)成员简介冥王星(Pluto):距太阳39.4AU,公转248年,周期6.3872日。
直径约2400km,地球质量的0.0024倍,体积的0.009倍,密度1.5g/cm3……柯伊伯带天体。
根据海王星轨道的摄动,通过25年的计算和搜索才于1930年发现了它。
冥卫卡戎(Charon 冥河渡船的船夫):距冥王星19640km,半径586km,是冥王星的一半,质量1.9×10的21次方kg,月球的1/45。
天然的同步卫星。
谷神星(Ceres西西里守护神):直径952km,为月球的1/4。
质量约9.4×10的20次方千克,占小行星总质量的1/3,为月球的4%。
表层含水冰,淡水总量或超地球。
塞德娜(Sedna 2003VB12):美国2004年3月15日宣布发现的距地球约87AU的红色类行星天体。
绕日一周约1.05万年,直径小于1700km,大小约为冥王星的3/4 ,可能有一颗卫星。
齐娜(Eris 2003UB313 Xena):2005年7月美国宣布发现的直径近3000km,为冥王星1.5倍的小天体。
温度-248℃……被戏称为齐娜。
它是否可成为第十大行星?(5)柯伊伯带 20世纪50年代,美籍荷兰裔天文学家柯伊伯预言,在距大阳40-50AU 处有一个充满微小冰封原始太阳星云的残留物环带……现已知它由短周期彗星和其他天体碎片组成,离太阳约35到1000AU,1992年发现了其中第一个小天体,之后逐渐增加,冥王星属于该环带,据信那里可能存在更多的矮行星。
小行星及小行星环带夹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个小行星环带,它恰好将八大行星分为类地、类目两组。
(1)提丢斯-波德定则与发现小行星1766德国的提丢斯-波德发表了特殊的数列——计算大行星轨道半径分布规律的公式。
公式一:(n+4)/10 n=0,3,6,12,……公式一:R=0.3×2的(n-2)次方+0.4 n=1,2,3,4,……在n=24的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位置,科学家发现了缺失一颗大行星,经苦苦寻找首先发现了球形的谷神星,而后发现了大量的小行星组成的一条环带。
(2)按物质结构分类的小行星小行星:硅质(石硅层,包围铁镍)占15%;金属质(铁镍)占10%;碳质(碳)占75% (3)近地小行星阿登型(轨道半长径近日点在地轨内);阿莫尔型(轨道半长径近日点在地轨外);阿波罗(轨道半长径在地轨外,近日点则在地轨内)。
(4)小行星环带的成因太阳系形成时,该位置因处于太阳和木星的引力平衡区,星云碎石尘埃始终未凝聚;火星和木星间的大行星爆炸,形成碎片。
其中,少量碎片可能飞至冥王星处。
(5)小行星实例智神星:第2号,1802由德国的奥伯斯发现;婚神星:第3号,由德国的哈丁发现,其上命名了两个环形山(贾、林);灶神星:第4号,1807由德国的奥伯斯发现;义神星:第5号,1845由普鲁士的威廉四世Hencke所发现;韶神星:第6号,1847 由普鲁士的威廉四世Hencke所发现;瑞华星:1874年,第一颗在中国发现的小行星,发现者Waston;爱神星:1898年,德国的威特发现,又名胖香蕉,大约10万年后可能与地球相撞。
彗星与奥尔特云彗星是太阳系的奇特族群,它主要来源于冥王星外侧的柯伊伯环带和距离太阳5万AU 的奥尔特星云。
彗星太阳系早期物质的残余,携带了大量太阳系早期的演化信息。
(1)彗星概述彗星俗称扫帚星,运行轨道呈椭圆或抛物线类型,接近太阳时因自身气化挥发产生出逆向太阳的长尾,形若扫帚故而得名扫帚星。
彗星既能给地球带来灾难,也能给地球带来水和许多有机物,甚至有人推测生命的种子或来自彗星。
短周期彗星:回归周期小于200年,主要来源于柯伊伯环带;长周期彗星:回归周期大于200年;主要来源于奥尔特星云。
(2)彗星结构彗星有彗核、彗发、彗尾、氢包层等特殊结构。
彗尾一般有两个,一个是粗大的黄褐色实物气体的尾巴,它因彗星的飞跑而稍显拖后弯曲;另一个是太阳风与彗星作用产生的蓝色离子尾巴,处于太阳与彗星的连线上。
惠普尔的脏雪球理论:1950年美国的惠普尔提出,彗星是由易挥发,混杂着尘埃、简单有机物和碎石块的水冰组成。
该假说已为1986年苏联发射的探测器(Vega)及其后所有的其他探测结果所证实。
(3)彗星仓库奥尔特云太阳系的三个环带:小行星环带(The asteroid band)、柯伊伯环带(Kuiper Belt)、奥尔特云(Oort Clout)。
前两个环带无可辩驳,第三环带尚待证实。
奥尔特云:距离太阳5万天文单位处有一个环日星云,聚集了大量太阳系原始材料,其中包括长周期彗星。
奥尔特星云目前被界定为太阳系外边缘,人类目前最快的飞行器到达那里需要5-8千年。
(4)生物大灭绝的周期性及其原因198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D.Raup和J.Sepkkdki统计分析了地球近2.5亿年来的古生物资料后发现,该期间至少发生过七次周期性物种大灭绝事件,灭绝率最高达70%的一次发生在白垩纪末期,恐龙从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