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温州模式”是目前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极受关注的地方经济模式,其发展历程也备受关注。

《解放日报》是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经过的媒体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解放日报》是如何报道“温州模式”的。

1984年,作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试验区之一,温州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

一些具有创业精神的温州人开始在家庭小作坊里生产各种小商品,利用出口退税政策获得资金投入新的生产领域。

当时社会上广泛传播着一种观念,即“个体户没有发展前途”,但温州人并不想就此止步。

他们发掘身边的资源,创新性地开辟市场,建立一个庞大的生产、加工、销售的网络,形成了以小作坊、三资企业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温州模式”。

1985年1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浙江温州尝试一项新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报道,称“温州人在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尝试,探索和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对温州模式进行了介绍。

报道指出,温州模式是个人与集体可以兼存的经济组织形式。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些小作坊实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温州人善于创新,尝试各种经营模式,在家庭中,将生产与消费、技术与经济密切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1985年2月2日,《解放日报》又发表了题为《浙江温州的组织管理和规划性》的报道,进一步深入介绍了温州模式的形成、发展和管理。

报道称,温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小作坊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机的生产、加工、销售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每家小作坊都有独特的经济特点和生产方式,有的生产建筑材料,有的生产鞋子,有的生产雨伞,有的生产电器等等。

温州人将小作坊之间的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了在市场上的一体化经营。

温州模式的管理方式也颇具特色。

相比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温州模式强调市场和竞争,讲求效率和灵活性。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市场上的购买和出售,温州企业管理采用“桥梁式”和“皮球式”,即一家企业可以像皮球般在多家银行之间打转,以便获得更多的贷款。

此外,温州企业倡导“用白银赚金子”的理念,即通过承接一些出口订单,借助退税等政策获得资金投入新的领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温州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温州人的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也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和实践方向,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探索和贡献。

《解放日报》的报道也为全国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效仿的示范,他们可以向温州人一样,通过挖掘本地资源,拓展市场,实现自我发展和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