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生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的生成

石油和煤炭、自然气一样,都称为“化石能源”,是远古生物

死亡后埋藏在地下经过千百万年形成的能源。对于油气来源的熟悉,基本上分为无机成油学说和有机成油学说两派。

无机成油学说认为,石油是由地下深处的自由氢和固相碳在合适

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然后沿着地层断裂渗透到地壳深处或上地幔

并保存下来;或者,石油是在地球形成初期生成,在地壳冷凝时以“烃雨"的形式降落下来并聚集成油气藏。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

石油是在高温柔高压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而非来自有机生

物体。无机成油学说主要包括碳化物说、宇宙说和岩浆说等。

有机成油学说又分为早期成因学说和晚期成因学说。两者都认为

是沉积有机质在地下经过万亿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降解生成液态

石油和自然气的。

由于油气的生成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过程特别简单,无法演化

再现,其讨论存在肯定的难度。但就目前所发觉的具有工业价值的

油气田(藏)来说,主体应是有机成因的,基本上是在有机成油理

论指导下找到的,因此有机成油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比较广泛

的认可。

有机成油学说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认可,是由于其理论得到了石油

化学组成的支持,依据主要是:

(1)几乎全部的油田都是在沉积岩中发觉的,而沉积岩中可以见

到丰富的生物遗迹(如化石等);

(2)生物体中的三大组成部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肯

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试验形成与石油中碳氢化合物类似的物质;

(3)在石油中发觉的血红素和叶绿素等有机物质,前者来自动物

的血液,后者则来自植物的叶绿素。因此,石油是生物死亡后转变

而成的观点,论据比较充分,有机成油学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现在油气生成的讨论方法和内容都是建立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的。

有机成油学说还存在着是海洋生物生成石油,还是陆上河流、湖

泊中生物生成石油的争辩。一般认为,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科

威特等国的油田是海相地层生油,而中国的大多数油田则是陆相地

层生油。

早在10亿年前,地球上开头消失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数量和

种类越来越多,生物大量地繁殖和死亡,例如,一个藻类植物在相

宜的条件下,理论上8天内就可以繁殖1036个后代。大量的生物,

尤其是海洋和湖泊中的浮游生物,死亡后一部分成为其他生物的食

物而被消耗,大部分有机质被氧化变成二氧化碳逸散掉了,只有人

小部分随着泥沙沉积下来,成为生成油气的物质来源。这个过程有

点儿类似在沼泽和湖泊边见到的富含有机质的淤泥,假如再经过上

亿年的地质演化,这些淤泥有可能也会生成石油。尽管生物遗体被

保存下来并最终转化成石油的比例很低,但考虑到巨大的个体基数

以及长久的地质时间,其肯定数量是特别可观的。有机成油学说认为,不同类型的生物有机质在成油过程中的作用并不相同,石油是

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中的类脂演化形成的,含木质素和纤

维素较高的陆上植物则一般形成煤和气体。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别"时期,如古

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

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盐沉积物等混合形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

不断地积累加厚,沉积层渐渐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为

石油的生成供应了基本的地质环境。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的有机质,在地下高温柔高压的作用下渐渐转化,首先形成蜡状的油页岩,再渐渐转化成液态和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碳氢化合物比四周

的岩石轻,会渐渐向上渗透到四周的岩层中,直至渗透到上面紧密

且无法渗透的、本身多孔的岩层中,聚集到一起形成油气藏。地质

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自然气。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4000-6000米。由于石油形成后会渗透到其他

岩层,故实际的油气藏可能要浅得多。因此,油气藏的形成需要三

个条件,即丰富的烃源岩、渗透通道和可以聚集油气的岩层构造。

与有机成油学说不同,无机成油学说不承认有什么生油岩,而是

认为石油发源于地球深部,来源于地慢中碳和氢等元素的化学反应,反应产物沿地幔和地壳裂缝上涌过程中,在地质构造中形成的衍生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局部发生断裂,沿裂缝上涌的岩浆由于在

地壳裂缝中所受的压强减小,体积大幅度膨胀而形成大量的岩浆气,根据肯定的组分组成形成气体分子,如甲烷、水等。岩浆中不断析

出的气体,使裂隙中的压力和温度不断上升,形成烃类分子的密度

连续增大,内聚力不断加强,在高温柔高压作用下趋向于形成更简

单的结构,即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当裂隙中的气态碳氢化合

物浓度及裂隙中的压力进一步上升时,就会使低碳烃聚合为高碳烃,气态烃类变成了液态烃类-石油。石油在形成之初,由于颗粒微小,可以随着热量向上运动,在裂隙的上方大量聚合,进一步融合成更

大的油珠。当密度较大的油珠进一步融合时,所受重力将大于岩浆

气体热膨胀时所产生的向上推力,于是纷纷堕落或沿着裂隙壁面流

向裂隙的底部。岩浆气体在堕落的石油里上浮时,在高温柔高压的

作用下,快速化合为石油,使石油不断地增加,慢慢地就形成了油藏。

无机成油学说普遍认为烃类至今仍在源源不断地生成和积蓄之中,石油的隐藏量几乎是取之不尽的;无机成因油气不仅存在,而且远

景巨大,将有可能比有机成因的油气潜力大得多。较典型的就是对

中东油气富集的熟悉,在波斯湾地区,几十个油气田分布在一条

500英里长的地带上,只占不到地球表面积的2%,却拥有世界可采

储量的50%以上。这些油气藏显示了很宽的地质年龄谱,而且烃类

产在构造和地层变化都很大的环境中,而这里的石油组成却极为相像,因而推想它们具有同一来源。不少地质学家把其来源归由于来

自地幔的无机成因烃源。从这一点上来说,或许有机成油学说认为

石油枯竭之时,正是无机成油学说可以定论之时。

但是,无机成油学说也有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如世界上已

发觉的油气藏99.9%分布在沉积岩中;石油在地层时代的分布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